顱腦應用解剖學_第1頁
顱腦應用解剖學_第2頁
顱腦應用解剖學_第3頁
顱腦應用解剖學_第4頁
顱腦應用解剖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顱腦應用解剖學第1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頭部重要骨性標志境界與分區 頭部以眶上緣、顴弓上緣、外耳門上緣至乳突的連線為界,分為后上方的顱部和前下方的面部。頭部重要骨性標志 頭部的骨性標志對了解相對應的顱內結構,尤其腦組織的重要功能部位,以便在進行顱腦手術時盡量避免或減少損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第2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顱部重要骨性標志1. 眉弓superciliary arch 是位于眶上緣上方的弓形隆起,此處皮膚表面長有眉毛。眉弓適對大腦額葉的下緣,其內側半的深面為額竇。2. 眉間glabella 是位于兩眉弓之間

2、膨出的一水平骨嵴。 3. 額結節frontal tuber 位于眶上緣中點上方3cm處。深面適對大腦額中回。第3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顱部重要骨性標志4. 眶上切跡supraorbital notch 位于眶上緣的中、內1/3交界處,距正中線兩橫指(2.5cm),此處有眶上神經和血管通過。由此向內在鼻根處可觸摸到額切跡(frontal notch),滑車上神經血管束由此通過。5. 眶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 位于鼻兩側一橫指、眶下緣下方0.5cm處,眶下神經和血管由此通過。 6. 頦孔mental foramen 位于前磨牙的下方,距

3、前正中線約二橫指、下頜骨下緣一橫指處,頦神經和血管由此通過,為頦神經阻滯麻醉的穿刺部位。眶上切跡、眶下孔和頦孔幾乎位于同一垂直面上。第4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顱部重要骨性標志7. 顴弓zygomatic arch 由顴骨的顳突和顳骨的顴突構成,平顴弓上緣,相當于大腦半球顳葉前端的下緣。顴弓下緣與下頜切跡之間的中點,為咬肌神經封閉及上、下頜神經阻滯麻醉的進針點。8. 翼點pterion 在顳窩內,為額、頂、蝶、顳四骨相匯合處,位于顴弓中點上方約4cm,額顴縫后方3.5cm處,其位置可粗略地用在顴弓中點上方3.5cm處 摸到的淺窩來標志。翼點適對大腦外側裂近

4、點(Sylvian point),其內面有腦膜中動脈前支經過,此處遭受暴力打擊時,骨折碎片可傷及此動脈,形成硬膜外血腫。第5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顱部重要骨性標志Pterion第6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顱部重要骨性標志9. 星點asterion 位于顱后部兩側,是枕、頂、顳三骨在乳突根部后上方的交匯點。相當于外耳門上緣與枕外隆凸連線上方1.5 cm,外耳道中心點后約3.5 cm處。星點適對橫竇轉折為乙狀竇處。10. 乳突mastoid process 位于耳垂后方。乳突后部的內面為乙狀竇溝,容納乙狀竇。第7頁,共5

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顱部重要骨性標志11. 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 位于枕骨外面中部的隆起,其內面為竇匯,也是大腦半球和小腦的交界處。枕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導血管。顱內壓增高時此導血管常擴張。顱后窩開顱術若沿枕外隆凸作正中切口時,注意勿傷及枕骨導血管和竇匯,以免導致大出血。12. 上項線superior nuchal line 是由乳突向后向枕外隆凸延伸的弓形骨嵴,其深面為橫竇。第8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顱部重要骨性標志13.前囟點brebma 又稱額頂點,自眉間向后13 c

6、m處,為冠狀縫與矢狀縫匯合處,故又稱冠矢點。從外耳道前方向上作一垂線,新生兒前囟即位于此線上,前囟膨出是顱內壓增高的體征。14.人字點lambda 又稱頂枕點,位于枕外隆凸上方約6 cm處,為矢狀縫和人字縫的交點處。新生兒后囟位于此點。15.冠狀縫coronal suture 位于前囟點至顴弓中點的連線上。16.人字縫lambdoid suture 從人字點至乳突尖作一連線,此線的上2/3為人字縫。第9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二、顱內重要結構的體表投影主要標志線:1. 下橫線: 自眶下緣至外耳門上緣的連線。2. 上橫線: 自眶上緣向后畫一與下橫線相平行的線。3

7、. 矢狀線: 眉間至枕外隆凸的連線。4. 前垂直線: 經顴弓中點畫一與上、下橫線相垂直的線。5. 中垂直線: 經下頜骨髁突中點向上畫一與前垂直線平行的線。6. 后垂直線: 經乳突根部后緣畫一與前、中垂直線平行的線。第10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二、顱內重要結構的體表投影1大腦縱裂cerebral longitudinal fissure:相當于矢狀線位置。2中央溝central sulcus:在前垂直線和上橫線的交點與后垂直線和矢狀線交點的連線上,相當于后垂直線與中垂直線之間的一段,此段的下端在顳下頜關節的上方55.5 cm處。3外側溝lateral sulc

8、us:相當于中央溝投影線與上橫線交角的平分線。臨床手術中,確定大腦外側溝和中央溝的體表投影線最為簡單實用的方法:定眉間至枕外隆凸為矢狀線,在顴弓中點上方4cm處(約2橫指)即為翼點,從翼點至矢狀線中點(50%)后2cm處的連線即為大腦中央溝投影線,從翼點至矢狀線前四分之三處(75%)的連線即為大腦外側溝投影線。第11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二、顱內重要結構的體表投影4. 頂枕溝parietooccipital sulcus:從人字點上方約1.25cm處向外側引一條長1.252.25cm的線,此線即為頂枕溝的體表投影。5. 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

9、s:位于中央溝投影線的前1.5cm的范圍內。6. 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位于中央溝投影線的后1.5cm的范圍內。7. 運動性語言中樞motor speech area:其投影區在前垂直線與上橫線交點的稍上方,通常位于左側中央前回的下份前方。第12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二、顱內重要結構的體表投影8. 大腦下緣inferior margen of cerebrum:自鼻根上方約1.25cm處開始向外,沿眶上緣向后,經顴弓上緣、外耳門上緣至枕外隆凸的連線上。9. 腦膜中動脈middle menibgeal artery:腦膜中動脈主干的投影,

10、位于下橫線與前垂直線的相交處,在平顴弓中點上方約3cm處分為前、后兩支。前支經過上橫線與前垂直線的交點即翼點,向后上彎曲走向顱頂;后支經過上橫線與中垂直線的交點,斜向上后走向人字點。10. 上矢狀竇superior sagittal sinus:相當于矢狀線的位置。11. 竇匯confluence of sinus:位于枕外隆突的深面。12. 橫竇transvers sinus:相當于上項線的深面。第13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三、顱頂部的層次結構特點顱部顱頂額頂枕區顳區顱底顱腔第14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額頂枕區境界

11、:前為眶上緣后為枕外隆凸和上項線兩側借上顳線與顳區分界第15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額頂枕區層次:覆蓋于此區的軟組織,由淺入深分為五層,依次為:皮膚淺筋膜帽狀腱膜及顱頂肌(枕額肌)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顱骨外膜第16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額頂枕區1. 皮膚skin:厚而致密特點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為癤腫或皮脂腺囊腫的好發部位;具有豐富的血管,外傷時出血多,但傷口愈合較快。發根斜行穿過真皮到達淺筋膜,附于毛囊,手術切口應與毛發的方向一致,以減少對毛囊的破壞。皮厚、腺多、血運豐富第17頁,共59頁,2022年,5

12、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額頂枕區2. 淺筋膜superficial fascia: 由致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并有許多粗大而垂直的纖維束,使皮膚和帽狀腱膜緊密相連,并將此層分隔成許多小格,其中充滿脂肪,內有血管和神經穿行。感染時滲出物不易擴散,所以腫脹局限,早期即可壓迫神經末梢引起劇痛。另外,小格內的血管壁被周圍結締組織緊密固定,當血管損傷時不易自行收縮閉合,故出血較多,常需壓迫或縫合止血。炎癥不易擴散,腫脹疼痛劇烈,血管吻合多,止血應呈環狀,局麻范圍要廣,切口呈放射狀,皮瓣蒂在下方臨床要點 皮下血腫體積小、張力高,疼痛顯著,捫診時中心稍軟,周邊隆起較硬,往往誤認為凹陷性骨折

13、。第18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額頂枕區3. 帽狀腱膜epicranial aponeurosis厚而堅韌前連枕額肌的額腹,后連枕腹,在正中部向后突出附著于枕外隆凸,在兩側作為耳上肌和耳前肌的起點,并逐漸變薄,續于顳淺筋膜,附著于顴弓,猶如一頂緊扣在頭頂的帽子。額腹前方止于額部皮膚,部分纖維與眼輪匝肌混合;后方在冠狀縫稍前方與帽狀腱膜相連,收縮時額部產生橫紋。枕腹起自上項線的外側部,行向前上方,止于帽狀腱膜的后緣,收縮時牽引頭皮向后。第19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額頂枕區3. 帽狀腱膜epicranial apon

14、eurosis帽狀腱膜借淺筋膜的纖維隔與皮膚緊密相連,臨床將皮膚、淺筋膜和帽狀腱膜三層合稱為頭皮。頭皮外傷時,如未傷及帽狀腱膜,則傷口裂開不明顯;如帽狀腱膜同時受傷,由于枕額肌的收縮牽拉則傷口裂開,尤以橫向傷口為甚。縫合頭皮時一定要將此層縫好,才能減少皮膚的張力,有利于傷口的愈合和止血。堅韌致密,前連額肌,后連枕肌,1、2、3層合稱頭皮第20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額頂枕區4. 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腱膜下隙 ) subaproneurotic space:位于帽狀腱膜與顱骨骨膜之間的薄層疏松結締組織。前至眶上緣,后達上項線,兩側到達顴弓。頭皮借此層與顱骨

15、外膜疏松連接,故移動性大,開顱時可經此間隙將皮瓣游離后翻起,頭皮撕脫傷也多沿此層分離。此間隙內的靜脈,經導靜脈與顱骨的板障靜脈及顱內的硬腦膜靜脈竇相通,若發生感染,可經上述途徑繼發顱骨骨髓炎或向顱內擴散,故臨床認為此層為是顱頂部的“危險區”(dangerous area)。第21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額頂枕區4. 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腱膜下隙 ) subaproneurotic space:臨床要點 腱膜下隙出血時,可迅速蔓及整個顱頂,形成較大的血腫,血腫張力低,波動明顯,疼痛較輕,有貧血外貌,在鼻根及上瞼皮下可出現痕斑。 出血化膿,漫及全頂,有導血管

16、,顱內外交通第22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Scalp infection 第23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一)額頂枕區5. 顱骨外膜pericranium: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借少量結締組織與顱骨表面相連,二者易于剝離。但骨膜與顱縫緊密愈著,并深入縫間,成為骨縫膜,與顱內的硬腦膜外層融合。嚴重的頭皮撕脫傷:可將頭皮連同部分骨膜一并撕脫。顱骨外膜對顱骨的營養作用較少。剝離后不影響顱骨的生長。薄而致密,易于剝離,如有血腫,與骨一致 臨床要點骨膜下血腫常局限于一塊顱骨的范圍內,這一特征易于與腱膜下血腫相鑒別。第24頁,共59頁,20

17、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二)顳區的層次境界: 位于顱頂的兩側,介于上顳線與顴弓上緣之間,前方至顴骨的額突和額骨的顴突,后方達乳突基部和外耳門。層次:1. 皮膚2. 淺筋膜3. 顳筋膜4. 顳肌5. 顱骨外膜第25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二)顳區的層次1. 皮膚skin:顳區前部的皮膚較薄,移動性較大,手術時縱行或橫行切口易縫合,愈后的瘢痕不明顯。后部皮膚較厚,含脂肪較多。2. 淺筋膜superficial fascia:所含脂肪組織較少。耳郭前有顳淺血管和耳顳神經,耳郭后有耳后血管和枕小神經,沿顳區自下而上呈放射狀向額頂枕區走行。經此區進行

18、開顱術時,皮瓣的基部應在下方,即包括上述的血管和神經,以保證皮瓣的存活和感覺。第26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二)顳區的層次3. 顳筋膜 temporal fascia: (1) 顳淺筋膜:為帽狀腱膜的延續,較薄弱,向下漸與顳深筋膜相延續。耳前肌和耳上肌起于膜狀腱膜,耳后肌起自乳突根上方,三肌均止于耳根。 第27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二)顳區的層次3. 顳筋膜 temporal fascia: (2) 顳深筋膜:起自上顳線,向下在接近顴弓處分為淺、深兩層,分別附著于顴弓的內、外側面。兩層之間的間隙稱顳筋膜間隙,內有脂肪組織

19、,顳中動脈(發自上頜動脈)及顳中靜脈由此經過。由于此筋膜非常致密,檢查傷口時手指可摸到堅硬的筋膜邊緣,可能被誤認為是顱骨的損傷。 第28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二)顳區的層次4. 顳肌temporal muscle: 呈扇形,起自顳窩和顳筋膜深面,前部肌纖維垂直向下,后部肌纖維幾乎水平向前,肌纖維逐漸集中,經顴弓深面,止于下頜骨的冠突。經顳區開顱術切除部分顳骨鱗部后,顳肌和顳筋膜有保護腦膜和腦組織的作用,故開閉合性硬膜外血腫清除術及顳肌下減壓術常采用顳區入路。第29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二)顳區的層次4. 顳肌tempo

20、ral muscle: 顳肌深部有顳深血管和神經,顳深動脈來自上頜動脈,顳深神經來自下頜神經,支配顳肌。第30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二)顳區的層次5. 骨膜periosteum:較薄,緊貼于顱骨表面,因而此區很少發生骨膜下血腫。骨膜與顳肌之間,含有大量脂肪組織,稱顳筋膜下疏松結締組織,并經顴弓深面與顳下間隙相通,再向前則與面的頰脂體相連續。因此,顳筋膜下疏松結締組織中有出血或炎癥時,可向下蔓延至面部,形成面深部的血腫或膿腫,而面部炎癥,如牙源性感染也可蔓延到顳筋膜下疏松結締組織中。第31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三、顱頂部的

21、血管(一)耳前組1. 滑車上動、靜脈supratrochlear artery & vein:滑車上動脈是眼動脈的終支之一,與滑車上神經伴行,在距中線2.0 mm處經眶上緣內側 ,繞額切跡至額部。2. 眶上動、靜脈supraorbital artery & vein:眶上動脈系眼動脈的分支,和眶上神經伴行,在眶腔內于上瞼提肌和眶上壁之間前行,距正中線約2.5 cm經眶上切跡(孔)處繞過眶上緣到達額頂部。上述兩組動脈和神經的伴行情況,常是滑車上動脈在滑車上神經的內側,眶上動脈在眶上神經的外側。第32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三、顱頂部的血管(一)耳前組3. 顳淺動

22、、靜脈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 vein: 于下頜頸后方起自頸外動脈,在腮腺深面、耳顳神經前方上行,在顴弓上方約23 cm處顳淺動脈分為額支和頂支。 (1)額支較粗,外徑約1.8 mm,通常與垂直線呈15900前傾角向前上方斜行,至眶外上角或額結節附近向上至顱頂,行程中向后上方發出25條額頂支,分布于顱頂,分布的面積約99 cm2,這些分支中有一支以上的管徑超過1.0 mm(82%)。第33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三、顱頂部的血管(一)耳前組3. 顳淺動、靜脈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 vein

23、: (2)頂支的外徑約1.7 mm,與垂直線約呈300后傾角,向后上方至頂結節,分支分布于顱頂,分布面積約53 cm2。顳淺動脈位置恒定,管徑粗大,且具有較大的擴張性,是在頸內動脈系統缺血作顱內、外動脈吻合時理想的供血動脈。該動脈的搏動可在耳屏前方觸及。第34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三、顱頂部的血管(一)耳前組3. 顳淺動、靜脈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 vein: 顳淺靜脈與顳淺動脈伴行向下走行,在下頜支后方與上頜靜脈匯合形成下頜后靜脈。第35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三、顱頂部的血管(二)耳后

24、組1. 耳后動、靜脈posterior auricular artery & vein: 耳后動脈細小,在腮腺深面起自頸外動脈,沿二腹肌后腹上緣行向后上方,經耳廓后面上行,分布于耳廓外側面及其后上方皮膚。由于該動脈口徑細,不適合作顱內、外吻合術的供血動脈,但其與顳淺動脈及枕動脈之間吻合較多,是耳后區代蒂游離皮瓣的軸血管,也是全額瓣的補充血管。第36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三、顱頂部的血管(二)耳后組1. 耳后動、靜脈posterior auricular artery & vein: 耳后靜脈匯入頸外靜脈。第37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

25、分,星期四三、顱頂部的血管(二)耳后組2. 枕動、靜脈occipital artery & vein: 枕動脈粗大,起自頸外動脈,沿二腹肌后腹深面向后上方走行,經顳骨乳突內側的枕動脈溝至項部,最后于上項線處、枕大神經的外側、在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止點之間穿出至皮下,分布于枕部皮膚。枕動脈的外徑1.1 mm,其體表投影在枕外隆凸下方23cm,距中線34 cm處。由于枕動脈的位置恒定,主干及分支的管徑均較粗大,在椎-基底動脈缺血時,常選用枕動脈與小腦下后動脈進行吻合。第38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三、顱頂部的血管(二)耳后組2. 枕動、靜脈occipital art

26、ery & vein: 枕動脈與對側同名動脈、顳淺動脈和耳后動脈的吻合豐富,吻合點的外徑有60%以上為0.30.6 mm,故枕區頭皮也可作為游離皮瓣移植的供區。枕靜脈匯入頸外靜脈。 枕動脈在枕大神經外側,兩者并有一定的距離。第39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三、顱頂部的血管顱頂的血管皆自周圍部向顱頂呈輻射狀走行,所以開顱手術在此作皮瓣時,皮瓣的蒂應在下方,瓣蒂應是血管和神經干所在部位,以保證皮瓣的營養。而作一般頭皮切口則應呈放射狀,以免損傷血管神經主干。顱頂的動脈有廣泛的吻合,不但左右兩側互相吻合,而且頸內動脈系統和頸外動脈系統也互相聯系,所以頭皮在發生大塊撕裂時

27、也不易壞死。同理,頭皮因損傷而出血時,應作環形壓迫止血。第40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三、顱頂部的血管 顱頂部的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在皮下形成靜脈網。此外,頭部還存有導靜脈構成顱外靜脈與顱內硬腦膜靜脈竇之間的交通。導靜脈有:頂導靜脈parietal emissary v. 穿過顱頂中點后方矢狀線兩側的頂骨孔,連接顳淺靜脈與上矢狀竇;乳突導靜脈mastoid emissary v. 穿過乳突孔,連接耳后靜脈、枕靜脈與乙狀竇;髁導靜脈condylar emissary v. 穿過髁管,連接枕下靜脈叢與乙狀竇;有時還由單一的枕導靜脈穿過枕外隆凸,連接枕靜脈與竇匯。第

28、41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三、顱頂部的血管導靜脈無瓣膜,靜脈血流方向一般是流向顱外,但在一定的情況下也可逆流入顱內,故顱內、外的感染可直接相互蔓延;頭皮微小的損傷,如不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有時可引起嚴重的顱內感染,例如靜脈竇血栓和腦膜炎。第42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四、顱頂部的神經 顱頂部的神經有十對,耳前有五對,耳后有五對,其中有一對運動神經和四對感覺神經。第43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四、顱頂部的神經耳前組(一)耳前組1. 滑車上神經supratrochlear n.為三叉神經第一支眼

29、神經所發出的額神經的一條終支,在距中線2.0 mm處經眶上緣上行,分布于近中線處的皮膚。2. 眶上神經 supraorbital n. 為額神經的另一終支,經眶上切跡到達前額和顱頂,直至人字縫處的皮膚,還發出小支支額竇。滑車上神經和眶上神經都是眼神經的分支,所以三叉神經痛患者在眶上緣的內、中1/3處有壓痛。第44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四、顱頂部的神經(一)耳前組3. 顴顳神經 zygomaticotemporal branch:細小,在眶內發自上頜神經的分支顴支,穿過顴骨額突后方的顳筋膜,分布于顳區前部的皮膚。4. 面神經顳支temporal branche

30、s of facial n.:經腮腺的前上方走出,發出小支至額肌、耳上肌、耳前肌及眼輪匝肌上部,并有吻合支與三叉神經的顴顳神經相連。5. 耳顳神經auriculotemporal n.:是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的分支,在顳下窩發出后,在腮腺上端穿出,緊靠耳廓前方上行,分布于耳郭上部、外耳道、鼓膜前部及顳區和頭側部的皮膚,可在耳輪腳前方進行局部阻滯麻醉。第45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四、顱頂部的神經(二)耳后組1. 耳后神經 posterior auricular n. 是面神經出莖乳孔后立即發出的小支,緊靠耳根后面彎曲上行,分布于枕肌、耳后肌及耳上肌的一部分。

31、2. 耳大神經 great auricular n. 來自第2、3頸神經,分布耳郭后面、耳郭下份前后面和腮腺表面皮膚。3. 枕小神經 lesser occipital n. 來自第2、3頸神經,屬頸叢的分支,分布于頸上部、耳郭后面及鄰近的顱頂皮膚。第46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四、顱頂部的神經(二)耳后組4. 枕大神經 greater occipital n.:粗大,為第2頸神經后支的皮支,在距枕外隆凸外側約2.5 cm處穿斜方肌和深筋膜,在枕動脈的內側與之伴行,走向顱頂,分布于枕部皮膚。可在枕外隆凸下方一橫指、正中線外側約2.5 cm處進行進行局部阻滯麻醉,

32、封閉枕大神經。5. 第三枕神經 third occipital n.: 細小,是第三頸神經后支的皮支,穿斜方肌,分布于項上部和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膚。第47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四、顱頂部的神經顱頂的神經走行于淺筋膜內,彼此間相吻合,分布區互相重疊,故局麻阻滯一支神經常得不到滿意的效果,需要再多處注射麻醉藥,將神經阻滯的范圍擴大。同時要注意局麻時必須將麻醉藥注入淺筋膜內,由于皮下組織內有粗大的纖維束,所以注射時會感到阻力較大。如誤入腱膜下隙則達不到麻醉效果。 第48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五、顱蓋骨的結構特點及臨床意義顱蓋骨在胚

33、胎發育時期是膜內化骨,出生時尚未完全骨化,因此,在某些部位仍保留膜性結構,如前囟和后囟等處。顱蓋各骨均屬扁骨。前方為額骨,后方為枕骨。在額、枕骨之間是左、右頂骨。兩側前方小部分為蝶骨大翼;后方大部分為顳骨鱗部。發生顱內壓增高時,在小兒骨縫可稍分離。成人顱蓋各骨之間以鋸齒形的顱縫相接合,將顱骨牢固聯結成一個整體,隨著年齡增長,骨縫逐漸由內向外形成骨性愈合,因此,骨縫的愈合程度可以作為判斷年齡的一種指標。顱蓋骨的厚度因性別、年齡、個體及部位而不同。成人平均厚度約為5 mm,最厚的部位(枕外隆凸)可達10 mm,最薄處(顳區)僅為12 mm。由于顱蓋骨各部的厚度不一,故開顱鉆孔時應予注意。可術前通過

34、X線或CT測量,了解其厚度。第49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五、顱蓋骨的結構特點及臨床意義顱頂骨呈圓頂狀,并有一定的彈性。受外力打擊時常集中于一點,成人骨折線多以受力點為中心向四周放射。而小兒顱頂骨薄而柔軟,彈性較大,故外傷后常發生凹陷性骨折。顱蓋骨分為外板、板障和內板三層。外板較厚,平均厚度為12 mm,對張力的耐受性較大,弧度較內板小 。內板較薄,平均厚度約0.5 mm,質地亦較脆弱,故稱玻璃樣板。因此,外傷時外板可保持完整,而內板卻發生骨折。或外板線性骨折,內板呈粉碎性骨折。骨折片可刺傷顱內的血管、靜脈竇、腦膜和腦組織等而引起嚴重的并發癥。板障是內、外板之

35、間的骨松質,含有骨髓,并有板障靜脈位于板障管內。板障管在X線片上呈裂紋狀,有時可被誤認為骨折線,應注意鑒別。由于板障靜脈位于骨內,手術時不能結扎,常用骨蠟止血。第50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五、顱蓋骨的結構特點及臨床意義板障靜脈通常可歸納為四組:1. 額板障靜脈 frontal diploic v. 位于額部,與上矢狀竇相通,向外與眼上靜脈相通;2. 顳前板障靜脈anterior temporal diploic v. 與蝶竇相通,向外與顳肌的靜脈相通;3. 顳后板障靜脈posterior temporal diploic v.在板障內由頂部向下至乳突部,與乙

36、狀竇相通;4. 枕板障靜脈occipital diploic v. 位于枕部,與橫竇相通,向外與枕靜脈相通。 板障靜脈除與顱內靜脈竇相通外,還與該部顱頂軟組織的靜脈相聯系,所以也是顱外感染向顱內蔓延的途徑。第51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臨床聯系顱縫的骨化和特殊的顱形顱骨的膜內成骨區有三種不同類型的顱縫:平縫、鋸狀縫和鱗縫。在生長發育初期,所有的顱縫都非常平直,但在發育過程中其形狀逐漸發生變化。新生兒的顱縫較成人多,例如新生兒由兩個額原基,因此出現額縫frontal suture,此縫一般在12歲愈合。如果額縫未愈合并持續存在,因為額縫與冠狀縫和矢狀縫交匯形成十字形顱縫,則稱為“十字顱”。在鼻根附近常見有額縫的殘余部分。如果額縫始終不愈合,前額就會因兩部分額骨過度生長而明顯前凸。第52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臨床聯系顱縫的骨化和特殊的顱形大約30歲時,各顱縫即融合成骨性結合,骨因此停止生長。通常矢狀縫最先骨化,冠狀縫稍晚一些。若顱縫過早骨化,可引起小頭microcephaly 畸形,此時,眶腔較深,顴弓較大。顱縫早閉可起因于腦發育遲緩。第53頁,共59頁,2022年,5月20日,15點25分,星期四臨床聯系顱縫的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