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鼎盛與創新ppt課件_第1頁
中醫學的鼎盛與創新ppt課件_第2頁
中醫學的鼎盛與創新ppt課件_第3頁
中醫學的鼎盛與創新ppt課件_第4頁
中醫學的鼎盛與創新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六章 中醫學的鼎盛與創新明清鴉片戰爭前 (公元8年公元1840年 目的要求了解中醫藥學在傳統方向上繼續積累新閱歷,高度成熟;而在藥物學、溫病學、解剖生理學方面出現了革新的趨勢。內容要點 社會背景和文化情況傳統醫藥方式的慣性開展醫藥學的革新成就中外醫藥交流情況封建社會后期,國家長期一致穩定,封建經濟高度開展,文化科學成就推進中醫學開展至鼎盛時期。根底實際和臨床各科豐富和成熟,產生一批綜合性著述和集古代醫學大成的成果,成為我國古代醫學開展的頂峰。明代造紙業和印刷術提高,為醫書大量刊刻,尤其大型醫書印刷發明條件,醫著如雨后春筍。清出現“乾嘉考證學派,影響中醫學古代經典著作研討熱潮,也壓制了醫學創新

2、精神。明末清初西方科學技術隨傳教士進入中國,知識分子始接受引見西方科學文化知識。后滿清統治者閉關鎖國,妨礙了外來文化傳播。中醫學在明清已進入全面、系統、規范的總結階段。 第一節 傳統醫學的成熟與昌盛一、醫學著述、醫學雜志、學術團體 明清時期,醫書種類日趨豐富,呈現四個特點:尊經復古思想影響,對經典注釋著作大量出現。大型綜合性著作紛紛出現。大型類書、全書、叢書先后刊刻問世。醫書由博返約,出現許多小型普及性著作,如藥性賦、湯頭歌訣等。宋代醫書以官刻官修為主,明清以民間私家刻本或有官宦資助為主,少量官刻官修御纂。藩府刻本質量高,如朱肅主持編纂收方61739首,集15世紀以前方書之大成,是古代最大方書

3、。現存規模最大,體例完善的古代類書是清政府詔修的其多達520卷,約950萬字。清太醫院判吳謙奉旨“御纂90卷,是教材性普及性醫學叢書。明王肯堂輯、吳勉學校為較早匯刻的重要醫學叢書。嘉靖萬歷間名醫徐春甫編集100卷,達140萬字,綜合性醫學巨著。明萬歷年間王肯堂編撰廣涉各科。 樓英李梴等屬全書中有影響者。薛已16種,汪機8種,萬全10種,沈金鰲陳修園的屬著名醫學叢書。明清醫案著作漸多,著名的汪機葉天士最有影響。最早的醫學雜志十八世紀末蘇州醫家唐大烈編輯。從乾隆五十六年1792至喜慶六年1801逝世停刊,延續10年將蘇州、無錫、常熟、太倉等地醫家文章結集,先后出版11卷,合訂為一冊,共41位作者9

4、4篇文章,為我國最早醫學雜志性質刊物。內容廣泛涉及醫學各領域,不拘體裁。重新意,“發前人所未發。提倡學術民主,選文不以年資分先后,按來稿早晚定次序。及時推出有學術價值的文章,葉天士,促進溫病學說交流開展。集中反映了江南尤其常州地域醫家閱歷以及疫病流行與治療情況。最早的民間醫學團體隆慶二年1568或稍前,徐春甫在北京建立我國最早的民間學術團體“一體堂宅仁醫會。時徐客居京城,“集天下之醫客都下者立宏宅仁醫會,先后參與者46人,來自安徽、江蘇、河北、湖北、四川、福建等地名醫。醫會目的在討論醫藥學術,要求會員深化研討及四家學術奧妙,商討提高醫術,精益求精,講求醫德涵養,深戒循私謀利,會員間直誠相待,批

5、判協助,團結互助。提出22項會款,即誠意、明理、格致、審證、規鑒、恒德、力學、講學、辨脈、處方、存心、體仁、忘利、自重、法天、醫學之大、戒貪鄙、恤貧、自得、知人、醫箴、避晦疾。從治學內容、方法、態度到醫家思想素質、品德質量、處事接物方法、對待患者態度等,都有詳細規定。二、臨證各科的充分開展診斷學方面,注重問診與舌診。李梴指出,初學醫必先學會問診,并列舉應問事項55條;張介賓特設“十問篇專講問診,并編成。隨著溫病學說構成,舌診也被注重,舌苔白、黃、燥、膩漸定為診斷寒證、熱證、傷津、濕痰重要指征。脈學方面留意同類異脈鑒別,李時珍把27脈中同類異脈鑒別點和各脈象主病,編成歌訣。鑒于有醫家僅憑脈象診病

6、,明、清不少醫籍強調四診全面運用的必要性。一內科學明代溫補派醫家薛已、張介賓、趙獻可等針對劉完素、朱震亨主張展開論爭,強調溫補腎陽養生治病重要性,反對寒涼攻伐腎陽。薛已14881558年字新甫,號立齋,吳縣人。醫學世家,造詣較深,著述甚多。著,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本以內科命名的醫籍。學術思想受張元素、李杲脾胃論影響,注重脾胃虛損證,又受王冰、錢乙的影響,注重腎中水火與脾胃的關系,因此注重溫補,脾腎并舉,以補中益氣丸和腎氣丸為治。兼通內、外、婦、兒、眼、口齒等科,很多醫著后被編輯為。 張介賓約15631640年字景岳,又字會卿,號通一子,浙江山陰今屬紹興人。青年從戎幕府,中年后再度“肆力于軒歧“。

7、反對劉完素和朱震亨以寒涼藥攻伐腎陽,以為真陽、真火是生命之大寶,經常維護尚缺乏,豈可濫事攻伐?針對朱震亨“陽常有余,陰常缺乏觀念,提出了“陽非有余、“真陰缺乏及“人體虛多實少等論點,主張溫補腎陰腎陽,慎用寒涼與攻伐,創左歸丸、右歸丸以替代六味丸和八味丸,加強補腎之力,對后世產生較大影響,甚至有濫用溫補方劑的偏向。張景岳晚年著1640系綜合性醫籍,其“傷寒典“雜證謨各卷所述病證,多屬內科,有不少正確見解。把卒中“中風和外感“中風區別開來,“卒倒非風所致,“多由昏憒,本皆內傷積頹敗而然,原非外感風寒所致,而古今相傳,咸以中風名之,其誤甚矣。以為此證主要由真陰虧損,元氣虛脫所致,治療“只當培補元氣為

8、主。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又字念莪,著,在李杲、薛已、張介賓影響下,提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和“氣血俱要,補氣在補血之先、“陽陰并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乙癸同源,肝腎同治等概括性結論。“治先天根本,那么有水火之分,水缺乏者用六味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火缺乏者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治后天根本,那么有飲食勞倦之分,飲食傷者,枳術丸主之;勞倦傷者,補中益氣丸主之。注重脾腎互濟同治,有較大實際意義和實際價值。趙獻可16世紀下半葉字養葵,鄞縣人。對薛已溫補學說非常推崇,發揚命門之說,以為命門是人身之主和至寶,強調“命門之火重要1687以保養“命門之火論點貫穿于養生與治療等一切問

9、題之中用藥多采六味丸、八味丸等補陰補陽方劑。但過分強調溫補命門,難免失于片面。清徐大椿、陳修園對溫補派提出反對觀念,對峻補辛熱藥劑力加鞭撻。徐大椿以為溫補派“全不知古圣制方之義,私心自用,著書成家,“古人病愈之后,即令食五谷以養之,那么元氣自復,無所謂補藥也,“假設果元氣欲脫,雖浸其身于參附之中,亦何所用。撰對論述猛烈貶斥。陳修園那么撰貶斥溫補派專書對張景岳溫補學說力加鞭撻徐、陳對溫補派評述,對糾正濫用溫補的偏向起了一定作用,但也難免門戶之見。虞摶14381517年浙江義烏人。私淑丹溪,受祖父醫學閱歷。為“使后學知所適從,而不蹈偏門以殺人,端本澄源,以、為根據,參考各家學說,結合40年臨證閱歷

10、,著成。首列“或問50條,闡明前人未盡之意,然后分門先論證,次脈法,次方治。附以家傳方、親驗方、驗案及心得。虞氏推崇朱震亨,但以為朱氏“不過發前人所未發,補前人所未備耳。假設不參以諸賢所著而互合為一,豈醫道之大成哉?把“陽常有余,陰常缺乏加以發揚,闡發氣血關系,陽有余是氣中之陽有余和血中之陽有余,陰缺乏是指氣中之陰缺乏和血中之陰缺乏;人參、黃芪作為補血必備,謂其寓氣而生血,熔李杲、朱震亨之學為一爐。王綸,字汝言,號節齋,明慈溪浙江寧波市人,晚年著1549論述各科證治。以為是醫學淵藪,張仲景、李杲、劉完素、朱震亨等在根底上各有發揚。學醫必先研討再取各家之長,才干掌握真理。臨證主張“外感法仲景,內

11、傷法東垣,熱病用完素,雜病用丹溪,有一定指點意義。王肯堂15491608年著,以證治為主,每證引、及金元醫家學說,結合已見,內容豐富,條理清楚,議論持中,選方精審,為臨床醫生所喜讀。李用粹著1687記述80余種病證證治。對證候定義和病因從實際上分析綜合,引文和方劑均有出處,本人之言那么標“匯補二字。對朱震亨氣、血、痰、郁諸證論述較注重,并加發揚。龔廷賢著卷1引見診斷、用藥根本知識,其他分述內、外、婦、兒各科病證診治,對急救、雜治、灸療及一些疾病預后亦有論及。龔氏對中風防治有見地:“中風者,俱有先兆之證,凡人如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之至。當預防之,宜朝服

12、六味地黃丸,暮服竹瀝枳術丸與搜風順氣丸,二藥間服,久而久之,諸病可除。對內傷病論述較為精當:“內傷之要,有三致焉。一曰,飲食勞倦即傷脾,宜補中益氣湯主之;二曰,嗜欲而傷脾,宜加味六君子湯加紅花三分、知母鹽炒一錢主之;三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者,宜保和丸、三因和中丸權之。記載“延年良箴等老年病學內容。論述陰虛火動虛損病證。胡慎柔15721636年分虛勞為虛損和癆瘵,是虛勞證治的開展。約1644著者汪綺石,明末醫家,提出虛勞“三本二統論。“三本即指肺、脾、腎,治法為清肺、調脾、補腎。將虛勞的陰虛、陽虛兩類病證分統于肺、脾兩臟,即所謂“治虛二統。對后世治療以癆瘵為主的虛損病證深有影響。二外傷科學明清

13、時期外、傷科有明顯的新進展,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對外科實際日益注重,構成不同流派; 以陳實功為代表的,稱為“正宗派; 以王維德代表的,稱為“全生派; 以高秉鈞為代表的,稱為“心得派。 二是發明一些手術與醫療器具;三是關于麻風病和梅毒病認識提高,出現最早專著 陳實功1617代表“正宗派。在臨床上強調內外治結合,“內之證或不及于其外,外之證那么必根于其內,治法上主張內外并重,“消、托、補三法相結合,內服藥與外治法兼施。在外治方面,常用腐蝕藥品,或用刀針去除壞死腐肉,放通膿管,強調擴創引流,使毒外出。設計制造許多簡單有效器械,提高外科手術程度。如治療誤吞針鐵、骨刺鯁于咽部,用一個像龍眼大小的麻線團,系

14、上絲線,用溫水淋濕,讓患者急速吞下,然后扯住留在外面的絲線,徐徐拉出,針、鐵、骨刺就會刺入麻團而被扯出。 陳氏在截肢、氣管縫合、落耳再植、下頷骨脫臼復位等大小外科手術,及痔瘺用枯痔散、枯痔釘、護痔膏、掛線等,都有發現和提高。對皮膚病、腫瘤有不少記載,如最早提到奶癬病名,及粉瘤、發瘤與失榮描畫失榮為:“其患多生肩之以上,初起微腫,皮色不變,日久漸大,鞏固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動,半載一年,方生陰痛,氣血漸衰,描畫瘦削,破爛紫斑,滲流血水,或腫泛如蓮,穢氣薰蒸,晝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潰越堅,犯此俱為不治。最早頸部惡性腫瘤包括原發與轉移詳細記載。王維德1740代表“全生派。把外科病證分為陰

15、陽兩類,以為“癰發六腑、“疽發五臟,二證截然兩途,不可混稱。癰發六腑,其毒淺,多火毒之滯,屬陽屬實。疽發五臟,其根深,因寒痰之凝,陰毒深伏,屬陰屬寒。治療上,陽證治法當用寒涼;陰證治法,那么“陽和通腠,溫補氣血,強調“以消為貴,以托為畏,反對用寒涼清火之品治療陰證。創“陽和湯、“犀黃丸等治療屬陰證外科疾患。引見消腫散結小金丹,確有療效,對癰腫反對施用刀針和腐蝕藥治療,以為陳實功一派“盡屬劊徒。與“全生派主張相近的有汪機1531強調假設“治外遺內,本末倒置,殆必誤人。主張以調理元氣為先,固其根柢,不輕用寒涼攻劑和刀針之術,并提出托里、疏通、和營三大法那么。講求立法用藥,隨證變通,不拘成方。薛已1

16、571論述30余種瘡瘍證治,附以驗案。書中對筋瘤、血癌、肉瘤、氣瘤和骨瘤作了描畫。高秉鈞1805代表的“心得派。強調瘍證同樣須求本論治,求本之法有二第一是病因,內傷七情,外感六淫,以及飲食勞倦,跌壓蟲獸傷等不內外因。第二是辨證,除辨陰陽、表里、寒熱、真假外,還要辨臟腑經絡受溫病學說的影響,以為癰瘍之證“在上部者俱屬風溫、風熱;在下部者俱屬溫火、溫熱;在中部者多屬氣郁、火郁。對熱性癰瘍和疔瘡等,采用紫雪丹、至寶丹及犀角地黃湯治療。外科成就還表如今對外科疾病認識和手術的提高。如王肯堂1608記載多種外科手術方法,如氣管吻合術、耳廓外傷整形術、唇、舌外傷后整形術等。對于癭瘤書中提到“按之推移得多者,

17、可用取法去之,如推之不動不可取也,已認識到固定的腫瘤不能用手術治療。最早麻風病專書是沈之問撰著1550。陳司成字九韶1632是較早梅毒病專書。三婦產科學1607王肯堂編著,主要輯錄陳自明簡要內容和50多位醫家論述及方藥,集明以前婦產科大成。1620武之望著,分13門分述婦產科疾病,有論有方,并加注釋。用方既有經方、時方,又集一方、秘方。1827系后人輯錄而成。傅山,初字青竹,后改青主,博涉經史,工于詩文書畫,擅醫。對帶下、血崩、種子、妊娠、正產、小產、難產、產后諸病簡要論述,處方藥味不多理法嚴謹。對女科“肝郁辨證立論有新意 ,郁極化火傷陰液,郁逆克脾傷胃氣,下耗母氣傷精血等,使正虛成為“肝郁發

18、病始末主要矛盾。論肝郁發病轉歸一直著眼正虛,辨證立足肝、脾、腎,為女科郁證治療開辟新途徑。不輕用攻藥,而主張攻補兼施,合理照顧婦科易氣血虧損的特點,用平肝和胃理脾療法,配合補虛藥物,很有實踐意義。1715清亟齋居士撰。以簡要通俗文字記述產前事宜、產后要旨、毓胎避忌和胎產、臨產、產后諸病治療方藥。提出臨產時的“睡、忍痛、慢臨盆六字訣,是產科專書,也是臨產衛生知識讀物。四兒科學1556撰著者薛鎧,由其子薛已整理增補刊行。共載病證200余種,每病后均附驗案,條目明晰,辨證詳盡,施治得當。注重乳母對嬰兒的影響,強調乳母應“慎七情六淫、厚味炙煿,那么乳汁清寧,兒不致疾;否那么陰陽偏旺,血氣沸騰,乳汁敗壞

19、,必致乳兒患病提出“未病那么調治乳母,既病那么審治嬰兒,亦必兼治其母為善 。撰著者萬全約14951580年號密齋,精兒科,當時有“萬氏小兒科之稱。總結祖輩及本人醫療閱歷,編成,兒科著作按五臟主病系統論述兒科病證診治;亦論兒科,并附歌賦和望診圖;有保胎、養胎、小兒診法及病證治療;專論痘疹特點、發疹過程及各階段證治,附作者醫案;專論痘疹。萬全從丹溪之學悟出小兒五臟生理病理特點是“肝常有余,脾常缺乏;心常有余,肺常缺乏,腎常缺乏。治療宗錢乙之學,注重脾胃調理。一是“調母乳,節飲食。二是用藥和平,攻補當慎,“尤忌巴(巴豆)牛(牽牛),勿多金石。主張“調理但取其平,補瀉無過其劑,力倡“攻補兼用,不可偏攻

20、偏補。遣方用藥喜用丸散,或以湯劑煎煮丸散同服以增藥力,或用引經藥煎湯沖服丸散。記述急、慢驚風病因各有3種,察看到癱瘓、失語等驚風后遺癥。以為“疳證雖有五臟之同,其實皆脾胃之病。據其三代世醫閱歷,總結出100多首驗方,玉樞丹最早出于此。對嬰幼兒護理與疾病預防也有不少正確論述。(1607)王肯堂編著。以為古人謂“幼科最難,謂之啞科,謂其疾痛不能自陳吾獨謂不然,夫幼少者精神未受七情六欲之攻,臟腑未經八珍五味之漬,投之以藥。易為見功。廣集明以前醫家兒科實際和閱歷,參以己見,分門別類聚集成書。以五臟為綱論兒科疾病內容豐富,突出麻、痘、驚、疳兒科四大癥。記載嬰兒先天性肛門閉鎖開通手術。(1750)撰著者陳

21、復正有小兒生理、病理特點、診療方法、40多種兒科疾病證治、萬氏痘麻歌賦等。從“小兒臟腑未充,那么藥物不能多受觀念,創建不少適宜小兒外治法,如按摩、熱敷、貼藥、針挑、刮痧、磁鋒、砭法、吹藥、蜜導等。診斷方面指出小兒脈診困難,可借指紋與面部望診。對虎口三關脈紋歸納為“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真假,為多數兒科醫生采用。搜集不少民間有效方劑和治法,如馬齒莧、鴉膽子治痢等。五眼科學() 0,撰著者倪維德。上卷將眼科病癥按病因分為“風熱不制之病、“陽衰不能抗陰之病等18類,詳細分析病機,辨證論治。治療以內服藥為主,視病情配合外洗、點藥、手術等外治法。下卷為薛己增補眼科醫論及部分眼科方劑。論述眼瞼炎、

22、倒睫、眼出血、內障、瞳孔散大等眼病療法,所載方劑如黃連羊肝丸、磁珠丸、石斛夜光丸、撥云退翳丸、羚羊角散等,為后世推祟。(1644)又名著者傅仁宇,字允科,明代秣陵江蘇南京人記述眼科醫案、五輪八廓、眼與臟腑經絡關系、眼科疾病108證證因治法,附300余方。引見金針撥內障手法以及鉤、割、針、烙、用藥宜忌、眼科針灸療法,點、洗、敷、吹等外治法對宋元以來眼科閱歷進展總結,是研中醫眼科學重要參考文獻。(1810)撰著者顧錫,字養吾。乾隆間桐鄉(今屬浙江)人。論述眼生理構造、五輪八廓及六淫七情與眼病關系,病癥辨析及治那么、方藥,“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又名。眼病大抵以肝腎為本,舍本從標皆非正法。用方宗張景岳

23、、朱震亨及李杲,忌用針刺、鉤割及炮烙,擅長內治。書末附醫案詳明。六喉科學代表性著述:(1528)薛己撰,記載口、齒、舌、唇、喉辨證治療,現存早期簡要口齒科專書。(1675)撰著者尤乘,論述喉證要點和治療原那么,病機總歸于少陰、少陽君相之火。鄭宏綱撰著17271787字紀元,號梅澗,安徽歙縣人。簡要引見咽喉解剖生理,著重論述白喉、爛喉痧等急性疫喉證治預后“喉間起白如腐一癥,其害甚速。乾隆四十年前無是癥,即有亦少。自二十年來,患此癥者甚多,惟小兒尤甚,且多傳染,一經誤治,遂至不救,雖屬疫氣為患,究醫者之過也。按白腐一證,即所謂白纏喉是也。諸書皆未論及,推言之經治之法,不外肺腎,總要養陰清肺,兼辛涼

24、而散為主詳細分辨喉癥表里真假鑒別,附方養陰清肺湯為治療喉癥著名方劑。對針灸治療咽喉部疾病專門論述。切于適用的喉科醫籍。七針灸與推拿針灸學主要成就為:對前代針灸文獻廣泛搜集整理,出現許多匯編性著作;對針刺手法研討構成20多種復式補瀉手法,圍繞手法等問題展開爭鳴灸法從艾柱燒灼灸向艾卷溫熱灸開展,后開展為艾卷中加藥物,辨證施灸;對不屬經穴針刺部位進展整理,構成“奇穴一類。(1529)又名,作者高武(16世紀初)聚集等16部針灸醫籍結合本人閱歷寫成記載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113種,收載針灸處方歌賦65首。論證進針后各種輔助手法動、退、搓、進、盤、搖、彈、捻、循、捫、攝、按、爪、切等14種,詳述

25、手法詳細運用,治療作用,以及復合手法如燒山火、透天涼等。楊濟時(15521620年)字繼洲,于1601年編著成。論經絡、穴位、針灸手法與順應證等,引見針灸與藥物綜合治療閱歷。有針灸治療勝利與無效病案。書后附錄是僅見現存最古按摩文獻。系統地總結明以前針灸學成就,保管后來已散佚部分資料,有較高研討運用價值,在針灸界影響極大。各種版本已達50余種,被譯成德、法、英、日等國文字,遭到許多國家醫學界注重。“推拿即按摩,明代后期出現稱號。元末明初,太醫院始重設按摩科,明代隆慶五年(1571)太醫院改組,由十三科并為十一科,按摩科又取消。按摩術受術對象轉向嬰幼兒,涌現大量兒科按摩文獻,出現“推拿之名清代兒科

26、按摩著作不斷出現。以流傳較廣,對明周子蕃“厘正而成,內容有增補,條理明晰,從診斷到手法系統整理。清按摩術另一特點是按摩手法擴展到正骨領域,構成“正骨八法,按摩術在正骨治療中發揚重要作用。八氣功與養生明、清時期氣功與養生學的開展主要是對前代名目眾多、流派各異的資料進展系統整理和研討改造,使其簡單易行。還編成口訣,以便傳播推行。 三、方劑學的成熟與開展明代方書自后由博返約,留意選擇名方效方,討論方劑源流傳變,注重方劑的分類、效果、方解等方劑學實際,方書內涵有新變化,出現脫離臨床各科著作,討論方劑本身組成變化實際專著,方劑學實際進入成熟和規范階段,選方適用化和簡約化趨向日益顯著。明吳昆1584以討論

27、方解為主要內容。清羅美1675詳論藥性、方劑配伍和命名、順應癥等。清汪昂1682載正方377首,附方488首,按方劑效果分22門。 1761年吳儀洛撰 1904年張秉成仿體裁撰,都是重要方論專著。明清時期各種病癥方書激增,有一方,驗方,研討古方書籍,構成方書全盛局面。方書仍有沿襲唐宋方書舊路,如明兼涉針灸等療法。四、醫事制度與衛生預防明清時期醫事制度和衛生預防方面有新變化。明清兩朝均設有太醫院。是國家醫藥行政管理機構,也是皇室醫療單位。負有國家醫學教育、醫學人才考試選拔、祭祀名醫、醫官任免與派遣等功能,并奉旨診視皇族大臣疾病。御藥局是專為皇帝效力的御用的藥事機構,清代無御藥局,設御藥房供應宮內

28、所需藥物的炮制和成藥加工。明御藥房金罐 (定陵博物館)明太醫院公用藥柜( 中國歷史博物館)明太醫院銅藥爐(中國歷史博物館)明府、州、縣均設專職醫生,府設醫學正科1人,州設典科1人,縣設訓科1人,擔任轄區醫藥衛生行政和醫學教育。各地還設惠民藥局,養濟院和安樂堂。中明確提出銀中毒的緣由;記載鉛中毒。中明確提出銀中毒的緣由;記載鉛中毒。第六章 中醫學的鼎盛與創新二明清鴉片戰爭前 公元8年公元1840年第二節 醫學的創新趨勢一、藥物學的開展與新探求 明萬歷時期,李時珍問世,突破明代前中期平淡局面,為北宋后500年來,最有影響的綜合性本草著作,到達我國古代本草學頂峰。 明代前中期本草著作較有影響的是王倫

29、1496適用性本草代表,以常用藥物編成,“只承其要,以便觀覽。將藥物“無知之物排前,有知之物排后分部,為編寫提供了自創。 陳嘉謨1565重要的普及本草。“頗有發明、便于初學,對藥材鑒別、貯藏、采收、治療有見解。 李時珍的,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藥學著作 李時珍約15181593年字東壁,號瀕湖。出身世醫之家,自幼習儒,14歲中秀才,后科考不第,努力醫藥。歷時27年,三易其稿,撰成52卷。還著有15641572等。一的主要成就1集明以前藥物學之大成 以為藍本,收載藥物1892種,374種系李時珍新增。搜羅藥物“不厭詳悉,“書考八百余家,親身采訪調查,“繩繆補遺,補充許多新藥物資料。內容極豐富,是古代本

30、草學集大成之作。清代很多本草著作資料皆源于本書。2先進的藥物分類 按“物以類聚、目隨綱舉原那么將藥物依自然屬性歸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為綱,各部之下再分為假設干類,陳列原那么是“從微至巨,“從賤至貴,建立了古代先進的藥物分類體系。對藥物設立體系進展革新,以物種作為藥物條目總綱,如標桑為綱,桑根白皮、皮中白汁、桑椹、桑葉、桑枝、桑柴灰等俱為目。綱目體系貫穿全書。這些創見對世界植物學甚至進化論都有積極影響。3科學研討、論述藥物知識 注重實踐調查驗證。腳印遠達湖南、廣東、河北、河南、江西、江蘇、安徽等地。向藥農、野老、樵夫、獵人、漁民討教,多方

31、獲取知識。對藥物記述,涵蓋稱號、產地、種類、形狀、炮制、性味、效果、主治等。其發明一項,著重討論藥性療效及用藥要點,主要是李本人對藥物察看、研討以及實踐運用的論述和閱歷總結。4豐富的自然科學資料 不僅對藥物學有宏大奉獻,反映不少醫學及與藥物形狀、生態環境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包括環境對生物的影響,遺傳與相關變異景象等。經過論藥和用藥,推導藥物療效機理;提出“腦為元神之府觀念以前少有論及。將本草學推到前所未有的頂峰。明末以后多次刊行,影響越來越大。卷帙浩繁,其后本草著作圍繞此書補遺、節要、改編以便適用。缺乏之處是引文資料有改易等不嚴謹之處。二清代趙學敏約17191805年是之后重要本草著作。趙學敏

32、自幼“性好博覽,“間亦涉醫,對醫學產生興趣遂放棄科考矢志醫學。積近40年之力,查閱600余種文獻,采訪200余人,親身栽種藥物,編成此書。全書正品716種屬未載或表達不清者,附品205種,添加新藥種類數量居歷代本草之冠。以浙江地方藥物為主,旁及遙遠地域、沿海、國外藥物。主要創見在于較早提出生物進化觀念,明確認識生物因環境差別出現物種變異。如“物生即久,那么種類愈繁例舉石斛,白術地產差別,稱之為“變產。記錄了人工培育新植物種類。記載“三生蘿卜,改造珠參代遼參法等等。是生物學史和科技史上的重要發明發明,其認識方式和思想指向是對傳統的超越。三作者吳其浚17891847年字瀹齋,曾官至禮部尚書,巡撫。

33、著有,收載植物788種,是前書初稿。記述植物1714種,分12類,每種植物均詳記形狀、產地、稱號、種類、性味、藥用價值等,并附有插圖。 參考文獻800多種,有匡謬,有補充,有開展。是本草學開展的新階段,對植物學、藥物學有重要奉獻,科學價值突出。以為代表的3部著作,提出近代科學思想,標志藥物學研討創新認識。在制藥技術方面,明末記載人工提取純白結晶烏頭堿,標志制藥技術程度。二、傳染病研討的新方向與新成就溫病是多種外感急性熱病總稱,包括傳染性與非傳染性兩大類,而主要是前者。 “溫病首見:“民癘溫病。:“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張仲景:“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溫病

34、定義重病證而不講病因。 創建溫病學說出色奉獻者是明末創新醫家吳有性。吳有性,字又可,約生活于16世紀80年代至17世紀60年代,江蘇吳縣人,畢生以醫為業。當時大疫不斷,吳親身閱歷崇禎十四年(1641)流行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溫疫。親身察看和診病施藥的實際,提出溫病不同于傷寒的系統見解,1643年編著,為溫病學說創建奠基。 溫疫病致病緣由“戾氣學說 。原序:“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之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又稱這種異氣為雜氣、戾氣、癘氣、疫氣。“六氣有限,如今可測,雜氣無窮,茫然不可測。專務六氣,不言雜氣,豈能包括天下之病歟!寥寥數語,脫離了“六氣病因說舊巢。“戾氣經過口鼻

35、進犯人體,使人感染溫疫,能否致病,與戾氣的量、毒力大小有關,也與人體抵抗力強弱有關。科學預見傳染病主要傳染途徑是從“口鼻而入,突破前人“外邪傷人皆從皮毛而入的籠統觀念。溫疫有劇烈的傳染性,“無問老幼,觸者皆病。人類疫病和禽獸瘟疫由不同戾氣引起。“然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異已接觸到病源致病特異性。“戾氣也是一切外科感染疾患的病因:“疔瘡、發背、癰疽、丹毒與夫發斑、痘疹之類實非火也,亦雜氣之所為耳。戾氣是物質性的,其所導致的疾病同樣可用物質的藥物治愈。明代,在沒有顯微鏡察看到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時,吳科學地預見其存在,并對溫病病因、傳染途徑等有

36、深化見地。為創建溫病學說所作奉獻,敢于挑戰古典實際的創新思想,該當充分一定,發揚光大。葉桂16671746年字天士,號香巖,江蘇吳縣人。出生世醫之家,幼得家學,長仍好學不輟,10年中先后師從17位名醫,終成清初一代名醫。終生忙于診治疾病,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無暇著書。晚年學生顧景文據其口授,整理成。最大奉獻是建立衛氣營血辨證作為溫病辨證論治的綱領,補充“六經辨證或“八綱辨證指出溫病傳變規律,即:“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溫病發病普通經過“衛、氣、營、血四個由淺入深的階段。 治療方法:“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如犀角、玄參、羚羊角等物

37、,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葉桂還詳述辨舌、驗齒、辨斑、疹與白培等診斷意義。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號一瓢,江蘇吳縣人。與葉桂同時名醫,勤研醫籍,喜好較多。擅長治療濕熱病,撰1卷,分35條辨析濕熱病的緣由、臨床表現、變化特點及診治法那么。濕熱病專著開溫病學說中專門病證研討的先河。濕熱之邪氣從口鼻而入,多由陽明、太陰兩經表里相傳;濕熱病發作的輕重與脾胃盛衰關系親密。對濕熱發病機理、證候演化、審證要點及辨證論治全面論述,為溫病學說深化開展作出奉獻。吳瑭約17581836年字鞠通,江蘇淮陰人。年青時父親病逝,立志學醫。深研吳有性、葉桂等人醫著,決心補其缺乏,

38、1789年撰,為晚清著名溫病學家。將溫病分為九種: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暑溫、濕溫、秋燥、冬溫、溫瘧。溫疫只是九種溫病之一,具有劇烈傳染性,其它八種,那么可從季節及疾病表現加以區分。確定溫病學說研討范圍。提出溫病三焦辨證:“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于肺,口氣通于胃。肺病逆傳,那么為心包。上焦病不治,那么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那么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焦。溫病傳變與臟腑病機聯絡,補充和完善衛氣營血辨證。提出溫病不同階段治療方劑:在衛用銀翹散、桑菊飲;入氣服白虎湯、承氣湯;在營施以清營湯、清宮湯;入血那么飲犀角地黃湯等。為溫病學說理、法、方、藥系統完善作出大奉獻。王士雄180818

39、68年字孟英,晚字夢隱,號半癡山人,浙江杭州人。晚清名醫。時疫病猖獗潛心研討溫病學說,撰和。把霍亂區分為時疫霍亂和非時疫霍亂兩類,時疫霍亂病因是疫邪,多由飲水惡濁所致,故應采取疏通河道、廣鑿井泉等衛生預防措施。1852年成書以有關溫病條文為經,以葉、薛眾家溫病論述為緯,附述本人見解。把溫病分成新感和伏邪兩大類,既是溫病學說論述匯編,也是診治溫病臨床參考書。明清對溫病學開展作出奉獻的還有汪機、戴天章、余霖等醫家。溫病學在明清構成與開展,標志著中醫傳染病學的初步建立。既是新的社會條件的產物,眾多醫家尊重實際,勇于開辟創新的成果。二人痘接種法的發明人痘接種是預防天花的重要免疫療法。天花,中醫稱痘瘡,

40、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嚴重危害人類尤其是幼兒和青少年的烈性傳染病。病毒主要經過接觸和飛沫傳播在患者和安康人之間迅速傳播感染。1980年5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在全球范圍內消滅了天花。約在公元1世紀,天花傳入我國。古典文獻稱之為“虜瘡。記“比歲有病時行,仍乃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是最早表達“時行即天花病狀記載。以后中醫文獻對天花有不少稱謂,如碗豆瘡、登豆瘡、斑痘瘡等。1千多年來,對流傳廣、危害烈的天花不斷沒有治療和預防方法。明后期,社會消費開展,導致城鎮人口密集,工商業興隆,南北交通興隆,人員流動性增大,天花流行更為嚴重。許多人因患天花而死亡,或因患天花在臉部留

41、下瘡痕。 張璐1695年著和吳謙1742年編纂表達人痘接種法有四種:1痘衣法 將患者內衣,給未出天花者穿,讓其產生抵抗力。2痘漿法 用棉花蘸天花患者痘瘡漿液,將棉花塞入未出天花者鼻腔,讓其獲得免疫力。3旱苗法 取痊愈期天花患者痘痂研細,用銀管吹到未患天花兒童鼻腔。所用痘痂要求光圓紅潤。使其獲得免疫力。4水苗法 把研細痘痂用水調勻,以棉花蘸后塞入未患天花兒童鼻腔,使其產生天花反響獲得免疫力。后兩法所采用痘苗是天花患者痊愈期痘痂,天花病毒毒力已減弱,接種后多能產生天花反響,到達獲得免疫力目的。據載:“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有效率達99%以上。后兩種人痘接種法在我國城鄉逐漸流傳,成為

42、預防天花的有效措施。不但在民間運用, 也被清朝統治者采用并詔令推行。人痘接種法在清初已在全國普遍運用。人痘接種法還先后傳往亞、歐各國。如1652年前后我國醫家戴曼公將人痘接種法傳往日本。載:“康熙時,俄羅斯遣人至中國學痘醫。 英國1917年出版的History of Medicine記載,18世紀初,英國駐土耳其公使蒙塔求Montague的夫人在君士坦丁堡看到當地人為兒童接種人痘預防天花有效,也給本人三歲半的獨生子接種人痘,后來她又把人痘接種法傳回英國。人痘接種法又從英國傳往其它國家。人痘接種法是我國古代在傳染病研討上獲得的艱苦成果,也是對世界醫藥衛惹事業做出的艱苦奉獻。人痘接種法是英國醫生琴

43、納在1796年發明牛痘接種法之前預防天花的主要方法,它的發明足以成為世界免疫學的先驅。第六章 中醫學的鼎盛與創新三明清鴉片戰爭前 公元8年公元1840年第二節 醫學的創新趨勢三、解剖生理學的探求 “解剖一詞最早見于 “假設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 等關于人體臟器有些模糊認識。儒家封建禮教的束縛及諸多歷史文化緣由,使我國人體解剖學1千多年來沒有大的進展。明清時期這種情況引起注重。王肯堂提出正骨科醫生需了解人體骨骼解剖構造知識。17世紀末,法國人巴多明用滿文譯述人體解剖學,遭反對而收藏于宮禁內。晚清醫家王學權、王士雄對中醫解剖、生理學持開通態度。 對解剖學作出真

44、實探求并獲得成果的是王清任及其。王清任17681831年又名全任,字勛臣,河北玉田縣人。初為武庠生,曾捐資得千總銜,為人性情慷慨。因精岐黃術,故后行道于京都間,頗受推重。在長期行醫實際中,認識到掌握醫學先要對人體臟器組織和功能有正確了解,開場對解剖學細加研討。發現前人醫著中對人體臟器描畫存在許多矛盾和錯誤。深感掌握正確人體解剖知識對醫家極端重要。“業醫診病,領先明臟腑,“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于盲子夜行?身膂力行探求解剖學知識。 西洋醫學尚未傳入,法律規定不行毀尸解剖,要做到須決心沖破封建禮教的桎梏,不怕世人“議余故叛經文從30歲起經常到義冢、刑場察看尸體。面對義冢里

45、被野狗撕咬殘存“破腹露臟的病兒棄尸,“初未嘗不掩鼻,后因念及古人所以錯論臟腑,皆由未嘗親見,遂不避污穢,每日清晨,赴其義冢,就群兒之露臟者細視之。“十人之內,看全不過三人,連視十日,大約看全不下三十余人。 經42年努力,繪制人體內臟圖形并表達臟器生理構造加上多年臨床閱歷,1830年撰成上、下卷。 “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紙,最為堅實。中醫學史上第一次描畫膈肌。指出古人關于“肺有24孔、“脾聞聲那么動、“尿從糞中滲出等解剖、生理學方面錯誤;明確一定腦主宰思想記憶功能:“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腦髓說: “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代而為髓,由脊骨上行入腦,名曰腦髓。盛腦髓

46、者,名曰髓海。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于腦;兩目系于線,長于腦,所見之物歸于腦;鼻通于腦,所聞香臭歸于腦。所以小兒無記性者,腦髓未滿,高年無記性者,腦髓漸 空。推重張景岳非風一說:“既無表癥,即知半身不遂非風邪所中。謂“口眼歪斜,并非歪斜,因受病之半臉無氣,無氣那么半臉減少。一眼無氣,力不能圓睜,小眼角下抽。口半邊無氣,力不能開,嘴角上抽,上下相湊。乍看似歪科,其實并非左右之歪斜。又謂“凡病左半身不遂者,歪斜多半在右;病右半身不遂者,歪斜多半在左。何者?人左半身經絡,上頭面,從右行;右半身經絡,上頭面,從左行,有左右交互之義。描畫自動脈和靜脈及其分支,氣管兩個分支插入兩肺,總膽管及其開口,視神經等。察看和描畫也存在錯誤:“心無血、“頭面四肢按之跳動者,皆是氣管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