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第一課時)教案nqnHHl_第1頁
燭之武退秦師(第一課時)教案nqnHHl_第2頁
燭之武退秦師(第一課時)教案nqnHHl_第3頁
燭之武退秦師(第一課時)教案nqnHHl_第4頁
燭之武退秦師(第一課時)教案nqnHHl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4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燭之武退秦師教學目標1、朗讀課文,領會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2、理解燭之武不計個人得失,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3、積累文言詞句。教學設計1、 重點(1) 朗讀并翻譯課文。(2) 燭之武的思想性格。(3) 文言實詞的含義和文言虛詞的用法。2、 難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3、 課型多媒體4、 素材音頻、圖片5、 課時兩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2、相關故事背景。3、梳理故事情節(jié)。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在秦王威風八面的朝堂,藺相如輕啟三寸不爛之舌,挫敗秦王奪璧的陰謀,使寶璧平安歸趙;在群儒唇槍舌劍的進攻面前,諸葛亮輕動三寸不爛之舌,折服東吳的飽學之士,使孫劉迅速結盟;在鄭

2、國危如累卵之際,老邁的燭之武輕搖三寸不爛之舌,虎狼之師不擊自退,鐵桶之圍不攻自破。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是如何說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護鄭國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一、關于左傳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 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 多年間各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左 傳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左傳別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三傳

3、(解說春秋) 左傳 公羊傳谷粱傳二、朗讀課文1、播放錄音2 、正音f n y i zhu i gmgqu e q i p mg氾南 佚之狐夜縋而出共其乏困闕秦 杞子 逢孫3 、齊誦全文4 、自由誦讀三、賞析第一段1、齊讀。故事背景: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楚國大敗。5 、詞句以其無禮于晉介詞結構后置以,因。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軍,駐軍。名動3、請用四個字概括本段內(nèi)容。秦晉圍鄭6 、秦、晉兩國為什么要圍攻鄭國?無禮于晉,貳于楚。7 、點撥此次圍鄭是

4、晉為了報復鄭,與秦沒什么利害關系,為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伏筆。兩國軍隊并沒有駐在一起,為燭之武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寥寥數(shù)語既點出了戰(zhàn)事爆發(fā)的原因,敵我雙方力量對比,又為“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伏筆。四、賞析第二段1 、女同學朗讀本段。2 、字詞猶不如人猶,尚且。無能為也已已,通“矣”。許之許,答應。之,代詞,這件事(去見秦君)。公從之之,代詞,代指佚之狐的建議。是寡人之過也之,助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3、請用四個字概括本段內(nèi)容。臨危受命4 、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吾不能早用子子亦有不利焉。”( 1)先自責,“寡人之過也”,情真意切。( 2)后指出滅鄭,對他沒好處。5 、點撥鄭國決定通

5、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佚之狐薦燭之武。“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暗寫燭之武年輕時沒得到重用;“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流露出滿腹委屈、牢騷。面對燭之武的牢騷,鄭伯并沒表現(xiàn)出不滿,也沒有給予什么安慰、許諾。而是先自責,然后指出滅鄭對你無益。一番誠意和透切分析,感動了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去見秦伯。五、賞析第三段1 、齊讀2 、詞句敢以煩執(zhí)事“以”后省略了介詞賓語“之”,指“亡鄭”一事。執(zhí)事,辦事的官吏。這里是對對方的敬稱。越國以鄙遠把當作邊邑。名一一意動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省略“之”,應為“以之為”。東道主,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古今異義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句焉,疑問代詞,何。用,介詞,表原因。

6、行李之往來行李,出使的人。古今異義之,助詞,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共其乏困共,通“供”。朝濟而夕設版焉焉,于此,在那里,兼詞。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何之有”,是賓語前置的標志之一。既東封鄭封,疆界,使成為邊境。名一一使動東,在東邊。名名名狀語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擴張。闕秦以利晉闕,侵損,削減。 禾I,使獲利,受益。秦伯說說,通“悅”。3、請用四個字概括本段內(nèi)容。說退秦師4 、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點最關鍵?(1)“若亡鄭而有益于君君之薄也。”從事理上說,秦、鄭相隔遙遠,晉、鄭是近鄰故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不但無利,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2

7、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從事理上說,說明保存鄭國,只對秦國有好處以利益引誘秦。3 3)“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唯君圖之。”從事實上說,先說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曾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又進一步分析晉國貪得無厭,晉滅鄭之后,必然要侵犯秦國。4)“闕秦以利晉”最為關鍵。六、賞析第四段1 、一個同學朗讀本段。2 、字詞。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與,不知 吾其還也 亦去之微,沒有。用來表示一種否定的假設或條件。夫人,那人。指秦穆公。知,通“智”。其,表示商量或希望語氣,還是。去,離開。3、請用四個字概括本段內(nèi)容。晉軍撤離。4 、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以亂易整,不武。”5

8、 、點撥秦國由晉的盟國,成為鄭的盟友,風云突變。此時,晉侯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毅然決定撤軍。七、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在文章中找出關鍵句。(一)燭之武如何退秦師的?(鄭知之矣)闡明利害,替秦著想,引史為例,推測未來,動搖秦君。以利相誘。挑撥秦晉勸秦謹慎(鄰之厚,君之薄也)(君亦無所害)(君之所知也)(唯君圖之)(二)燭之武退秦師的結果如何?秦伯說 ,與鄭人盟乃還。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吾其 還也。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 ,不知;以 亂易整,不武。八、談談你對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的認識?學生回答后明確:(1)長期得不到重用,有委屈、牢騷。(2)深明大義。臨危受命,不避

9、艱險,只身說秦,解除國難,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3)機智雄辯。九、本文運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學生回答后明確:1、伏筆與照應( 1)交代圍鄭原因時,“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說明秦、鄭無多大矛盾沖突,為“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伏筆。(2)“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秦晉圍鄭”,“國危矣”。(3)“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雖是聯(lián)合行動,卻貌合神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行動又不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結盟提供了條件。2 、波瀾起伏(1)大軍壓境,危在旦夕。佚之狐推薦,存一線希望。(2)燭之武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辭,希望又趨渺茫。(3)鄭伯自責,曉之以理,燭之武深明

10、大義,答應說秦。有張有弛,曲折有致。3 、詳略得當本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怎樣說退秦師的,故重點放在其說辭上。“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交代。十、總結。燭之武委婉勸說的藝術在今天的人際交往中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給別人提意見和建議時,我們要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fā),從而愉快地接受意見。同時我們還應學會傾聽與交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還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見總匯起來,唯有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1、注重對方感受,委婉勸說,文明交流。2、聽取別人意見,完善自我,少走彎路。3、宰相肚里能稱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十一、作業(yè)1 、反復誦讀課文,背誦第三段。2 、翻譯三、四段。十二、板書燭之武退秦師

11、秦晉圍鄭委屈、牢騷情節(jié) 臨危受命說退秦師 晉軍撤離燭之武深明大義一、通假字1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2共其乏困3夫晉,何厭之有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5秦伯說,與鄭人盟6失其所與,不知二、古今異義1 貳于楚也數(shù)詞。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子。三、詞類活用(例句)(一)名詞活用1. 名詞作狀語夜縋而出朝濟而夕設版焉(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既東封鄭2. 名詞作動詞第二課時燭之武退秦師第文言知識歸納(已,通“矣”,語氣詞,了。 )(共,通“供”,供給。 )(厭,通“饜”,滿足。 )(闕,通“缺”,侵損,削減。 )(說,通“悅”,高興。 )(知,通“智”,明智。 )古:從屬

12、二主,動詞;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古:使者,出使的人;古:那個人;今:“二”的大寫,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今:尊稱一般人的妻(表時間,在晚上)(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表處所,在東邊)熱愛國家機智雄辯晉軍函陵/ 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與鄭人盟(名詞作動詞,結盟、訂立同盟)3 . 名詞的使動與意動 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 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 越國以鄙遠(鄙:邊邑。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 (二)動詞的活用1. 動詞作名詞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2. 動詞的使動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若

13、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使滅亡)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三)形容詞的活用1. 形容詞作名詞越國以鄙遠(遠,遠地)臣之壯也(壯,壯年人)今老矣(老,老年人)鄰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2. 形容詞作動詞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四)數(shù)詞活用且貳于楚也(數(shù)詞“貳”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四、一詞多義(一)重要實詞:1 .貳“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副職 (例:其內(nèi)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不專一(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左傳)再,重復。

14、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從屬二主。(本文: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2 . 鄙邊邑,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國以鄙遠”)(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看不起,輕視3. 許準許答應,聽從贊同約數(shù)表處所4. 闕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同現(xiàn)代漢語)(例:本文:“許之”、“許君焦、暇”)(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例: 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qu6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于中闕史記扁鵲傳)qu6城樓qu6皇宮,引中為朝

15、廷(詣闕上書,書久不報漢書朱買臣傳)que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貴缺軍糧,今年米賤大傷農(nóng)。杜甫歲宴行)que ,缺點,過錯(有馳慢之闕。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ju e侵損,削減。(本文:若不闕秦)ju e挖掘(若闕地及泉左傳昭公二十年)5. 微細小,輕微(同現(xiàn)義)衰敗 (國勢衰微)卑賤(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假如沒有。(例: 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 敝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屐。”)謙詞敝人疲憊(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損害

16、,衰敗。(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二)重要虛詞1. 以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敢以煩執(zhí)事(拿,用,介詞)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2. 而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連詞)3. 焉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語氣詞,表感嘆)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為什么)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代詞,哪里)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于此)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4. 其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代詞,指代“行李”)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失其所與,不知 (代詞,自己的)吾其還也(語氣詞,還是,表商量)5之子犯請擊之(代詞,他們,指秦軍)是寡人之過也(結構助詞,的)臣之壯也(主謂問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輟耕之壟上(動詞,往、至D五、特殊句式(一)判斷句1. 是寡人之過也(用“也”表判斷)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與,不知/ 以亂易整,不武(通過語意直接表判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