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一語文(必修二)導學案:永遇樂_第1頁
(河北)高一語文(必修二)導學案:永遇樂_第2頁
(河北)高一語文(必修二)導學案:永遇樂_第3頁
(河北)高一語文(必修二)導學案:永遇樂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學習目標】能把握這首詞懷古詠今的特點,感受詞人對率軍北伐建功立業的英雄明君仰慕贊嘆之情,理解詞人對不作準備草率北伐的當世統治者的憂慮告誡之情,理解詞中傳達出的老當益壯的豪情和報國無門的憤慨,并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誦讀這首詞。【教學重點與難點】知人論世,感悟詞人運用六個典故傳達出的豐富意蘊。【預習案】一、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曾隨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撫使等職,有政聲。因與當權者不合而屢遭貶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終憂憤而死。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有將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將一腔忠憤寄于詞間。繼承了蘇軾的開拓、革新精神,其詞題材廣闊,

2、氣勢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鑄經史,驅遣詩文,亦善白描,沉郁頓挫、慷慨蒼涼之外兼有清麗明快、纏綿嫵媚之風格。有稼軒長短句,存詞六百余首,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堅持主戰,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

3、。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間已有十多年,被執掌大權的韓侘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那時正處于抗戰前線。辛初到鎮江,積極做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二、謀篇立意 這首詞通過懷古,表現了詞人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和壯志難酬的苦悶,也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茍且偷

4、安,不圖恢復,不盡用人才的憤懣。 三、整體感知 上闋,即景生情,追懷孫權、劉裕,表達對英雄事業的向往和對茍且偷安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慨。 下闋,陳古警今,借劉義隆失敗的歷史教訓,警告韓侘胄不應草率對敵用兵;借廉頗自況,抒發對南宋統治者的憤懣。【探究案】一、詞的上片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明確】都是能夠建立功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都是在京口起步的。)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明確】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明確】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更表現了“事

5、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二、詞的下片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

6、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明確】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三、分析詞的寫作特點1、圍繞作品思想內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明確】詞中用典雖多,卻貼切恰當,非但沒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達,而且以少勝多,表現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和思想。正如詞綜所說,由于這首詞用典恰切,感慨深邃,“發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氣奔注,筆不遏;廉頗自擬,慷慨壯懷,如聞其聲;謂此詞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詞味!” 2、多用對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詞豐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明確】以古代英雄業績與可悲的現實相比,用以針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劉裕

7、的“氣吞萬里如虎”與其子劉義隆的“贏得倉皇北顧”相比,這是以歷史上英主與庸才之比,用提出歷史的經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相比,這是抒發憂國憂民的感慨,感嘆由于統治者的長期“和戎”媚敵,把人們的民族感情都沖得淡淡的了;用廉頗的遭讒尚有趙王派人聘問與自己的冷落處境相比,用以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懣。通過這些交互重疊的對比,使詞義更加豐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強烈,形象更加鮮明生動。【當堂檢測】1. 填空: (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選自_,是我國_時期愛國詞人_的作品。詞人歸宋以后,一直_ ,始終 _。這首詞寫于1205年。當時,宰相韓侘胄要

8、草率北伐,任命詞人為鎮江知府。詞人既_,又_。在登上鎮江東北_時,_,寫出了這首詞。2. 選擇: (1)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詞語是借代用法的是 ( ) A.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B. 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D. 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2)“道”,可以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解釋為:a.說, b.路,c.學說,d.主張。試對下列句中的“道”選出正確的解釋 A. 人道寄奴曾住。( ) B.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 ) C. 俱會大道口。( ) D. 執手分道去。( ) (3)“望”,可以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解釋為:a.遠望,b.希望,c.盼望,d.回望。試對下列句中

9、“望”選出正確的解釋 A. 望中猶記。( ) B. 不久望君來。( ) C. 悵然遙相望。( ) D. 君還何所望。( )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對這幾句詩中運用的典故理解比較正確的一項是( ) A. 批判劉義隆草率出兵,遭到慘敗,慨嘆劉裕竟有這樣不肖的兒子。 B. 批判劉義隆草率出兵遭到慘敗,慨嘆南宋近期張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轍。 C. 以劉義隆草率出兵遭到慘敗,類比南宋近期張浚北伐遭到大敗,慨嘆南宋遭到挫敗。 D. 以劉義隆草率出兵、遭到慘敗的歷史教訓,借古諷今,警告韓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5)“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對上述詩句中運用的典故,理解比較正確的一項是( ) A. 寫出異族侵略者在佛貍祠下舉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這是歷史上的恥辱。 B. 寫出異族侵略者在佛貍祠下尋歡作樂,氣焰驕橫,表明陷于異族統治之下的當地百姓,處境凄慘。 C. 寫出宋朝百姓在狒貍祠下迎神致祭,慨嘆人們竟忘卻了歷史上的恥辱。 D. 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