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制式大匯總_第1頁
網絡制式大匯總_第2頁
網絡制式大匯總_第3頁
網絡制式大匯總_第4頁
網絡制式大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瞻遠矚并非好高騖遠 4G網絡制式大匯總作者:中關村在線 王彬 責任編輯:叢森 【原創】 CBSi中國·ZOL2010年04月02日 評論19條 新機皇HTC G7到貨!i8000跌至2K 一周熱門匯總目前形勢大解析    3G手機,一個聽著好聽,拿著帶勁,用著舒服的名字,在中國的3G元年過去之后,又有多少真正地加入到了這個隊伍中來呢?原因肯定多種多樣,但手機本身肯定不是其中之一,那究竟是什么在阻礙中國3G的前進呢?    話費補貼政策也沒少宣傳,校園市場都在搶占,各種新機也都在瘋狂定制,想來想去也就只有套餐這個價格因素了。

2、其實這也只是導火索,根本原因還是大家覺得現在的狀態很好,都不愿意付出額外的錢,去交換可有可無的改變,換做誰這么想都是正常的。    不過回頭想想,就像當初社會還處在2G時代,也就是只有GSM/CDMA兩種選擇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今天這樣的三種模式3G網絡的局面。后來相繼推出的GPRS、EDGE,也算是把2G時代推向了巔峰。    隨著社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精神物質雙方面需求都在不斷升級,昔日慢吞吞的2.75G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更多元化的使用需求,于是3G的概念應運而生。不過中國的反應要慢一些,主要也是在等待TD-SCDMA技術的成熟。

3、一年過去了,TD、WCDMA、CDMA2000這三種被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主導運營的3G網絡制式,也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不過由于種種原因,比如以上所述,前進的腳步并沒有想象中的迅速。    既然原因多種多樣,在這里我們也就不做深入剖析了。本文之所以要以上這些文字鋪墊,是要引出下文關于更先進的移動通信技術,也就是目前已經開始受到關注的“4G”話題。大家也許會覺得現在談4G,尤其是對于中國來說,是不是有些操之過急,可事實真的如此嗎?3G到4G演變中國移動之首選LTE    由于4G技術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首先來看4G中受關

4、注度最高,也最有可能成長為未來標準的LTE。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決定加入該聯盟的運營商中,除英國沃達豐、日本NTT DoCoMo、美國AT&T和Verizon等世界最主要電信運營商之外,還包括全球擁有最多用戶數量與最大市值的中國移動。LTE    LTE是英文Long Term Evolution的縮寫,也被通俗的稱為3.9G,具有100Mbps的數據下載能力,被視作從3G向4G演進的主流技術。包含了一些普遍認為很重要的部分,如等待時間的減少、更高的用戶數據速率、系統容量和覆蓋的改善以及運營成本降低等特點。    在

5、無線移動通信標準的發展演進上,TD-SCDMA的一些特點越來越受到重視,LTE等后續各項標準也采納了這些技術,并且吸收了一些TD-SCDMA的設計思想。TD的雙工技術、基于OFDM的多址接入技術、基于MIMO/SA的多天線技術是TD-LTE標準的三個關鍵技術。    其實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第二點,也就是OFDM(正交頻分復用)多址接入技術。由于WCDMA和TD-SCDMA,均是從HSDPA演進至HSDPA+,進而到LTE,所以LTE陣營處心積慮搞OFDM,也是為了改變3G時代高通占據核心技術專利的態勢。不過眼下的問題是,LTE雖然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相比之下,HSP

6、A+因為具有類似的性能以及投資很少,且在時間上,HSPA+比LTE要早一年左右,而中國聯通推出28Mbps的HSPA+,中國移動能夠保持沉默,繼續等待TD-LTE也是個未知數。LTE    可以說,中國移動之所以對TD-LTE寄予厚望,是因為相比TD-SCDMA來說,TD-LTE最有希望走向世界,這樣的結果將是規模經濟,可以將設備和終端價格大幅降低。不過就目前的形式分析,很長一段時間內,3G甚至2G還是重點。CDMA2000進化UMB    既然剛剛提到了高通,這一段就來詳細說下高通的另一項擁有核心技術專利的CDMA2000技術。可能

7、大家目前理解的C網3G手機就是指中國電信“天翼”機型,其實是不確切的,因為“天翼”其實還包含了部分2G機型。    第三次電信重組,中國電信以總價1100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原中國聯通的全部C網,包括CDMA網絡與CDMA業務兩方面。目前中國電信的133和153號段CDMA手機,都是聯通時期的產品,不僅款式不多,且多屬低端。電信自身不僅要面對自身在移動網絡運營方面的經驗欠缺,面對C網收購的高代價和C網建設的高投入,還要面對新移動TD-SCDMA和新聯通WCDMA的競爭,可謂舉步維艱。    不過“天翼”這一概念,還是在三大運營商中率先

8、搶占了校園市場,且初具規模。再加上爭奪高端市場的189號段,繼續使用“天翼”這一品牌,并加入CDMA2000+GSM的雙模技術,充分滿足高端商務人群,對通話與高速網絡的雙重需求,效果同樣可喜。    其實,CDMA2000還只是停留在3G水平,沿著EV-DO Rev.0/Rev.A/Rev.B,并最終成長到UMB,才是這項技術的4G形態。UMB能夠帶來更大的帶寬(可升級至20MHz)、頻段和波段選擇范圍,以及網絡的可升級性和靈活性。不過遺憾的是,高通已經宣布停止基于CDMA2000的UMB研發。EVDO/UMB    再加上已然淪為雞

9、肋的WAPI技術,根本無法抗衡英特爾經營多年的Wi-Fi。但工信部方面出于政策慣性的原因,當然也不愿意再回到原先對于Wi-Fi手機施壓的局面,畢竟這不論對于哪家運營商都沒有好處。不過高通的退出,已經表明其退出技術標準競爭,所以工信部的態度可能會有所轉變。至少對中國電信來說,是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但UMB的未來依舊渺茫。超越Wi-Fi的WiMax    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互聯接入。它是一項新興的寬帶無線接入技術,能提供面向互聯網的高速連接,數據傳輸距離最遠可達50k

10、m。WiMAX還具有QoS保障、傳輸速率高、業務豐富多樣等優點。WiMax    本周三的“i手機”節目中,我們已經跟大家分享了一些關于WiMax的知識。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城域網(MAN)技術,能夠在比Wi-Fi更廣闊的地域范圍內提供“最后一公里”寬帶連接性。換句話說,就相當于達到整個城市級別范圍的超大規模Wi-Fi無線網絡。WiMax    WiMax與前兩者相比,是最不像通信協議的“準4G”網絡制式了。鑒于它與Wi-Fi的內在聯系,筆者在這里就詳細講兩者做一個對比說明。    首先是傳輸范圍,WiM

11、ax之所以比Wi-Fi更廣,就是因為它擁有一個授權的無線電頻段,并且這是它能夠工作的前提條件。而如果Wi-Fi亦如此的話,兩者的表現將相差無幾。其次,雖然WiMAX聲稱最高速度每秒70mbyte,然而最新的WiFiMIMO理論上也有每秒108mbyte的最高速度,實際環境下也有45mbps,且市場上已經有大量而且成熟的Wi-Fi產品。Wi-Fi在非授權頻段這一邊已經領先一大步。再次,兩者的加密技術水平相當,在實際中網絡的安全性一般更要取決于實際組建方式的正確合理性,何況它也不是無線網絡技術的終極解決方案,也不可能取代有線技術更快速,更可靠的特性。最后,兩者在移動性上也不盡相同,Wi-Fi在基地

12、臺之間的移動是一個重新接入的過程,也正是因為其小范圍、同時競爭的用戶人數較少的優勢,造成Wi-Fi更快、延遲更小的特性。WiMax    總結起來,WiMax技術還不能支持用戶在移動過程中的無縫切換,無法跟3G的三個主流標準比。從嚴格意義講,它并不是一個移動通信系統的標準,還只是一個無線城域網的技術,所以前景也不容樂觀。小結    好了,已經給大家詳細解釋了以上三種目前主流的4G備選方案,相信大家看過之后,也應該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以及產生一些個人的想法。沒錯,嚴格來說WiMax可能將是第一個被篩掉的,就因為它目前還僅僅是更廣義的Wi-Fi,但是從大家對于現階段Wi-Fi的認可度,以及譬如國外運營商不斷定制的WiMax終端來看,短期內最為理想的解決方案也是它。    另一方面,高通的退出,從某種意義上說明未來的4G時代,不會再是高通一家獨霸的局面,至少中國移動的加入,為全球的LTE,或者說是中國的TD-SCDMA都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盡管目前中國電信的C/G雙模手機銷售勢頭不錯,并且還有Android的強大后盾,但其實背后是有我們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