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氣分陰陽對中醫學氣學理論的影響_第1頁
論-氣分陰陽對中醫學氣學理論的影響_第2頁
論-氣分陰陽對中醫學氣學理論的影響_第3頁
論-氣分陰陽對中醫學氣學理論的影響_第4頁
論-氣分陰陽對中醫學氣學理論的影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哲學論“氣分陰陽”對中醫學氣學理論的影響孫廣仁(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學院,山東濟南250014摘要:討論了古代哲學“氣分陰陽”的思維方法及其對中醫氣學理論的影響。指出“氣分陰陽”思維方法是伴隨著陰陽概念的產生而形成的,是以陰陽的相對待概念對宇宙本原之氣的兩種屬性的標示。它對中醫氣學理論以及藏象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具有方法學的重要意義。中醫學將人體中的各種氣,包括一身之氣、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以及臟腑之氣,也分為陰陽兩個部分,以表明氣的兩類不同作用,闡釋機體的臟腑功能和生命進程。關鍵詞:氣;陰陽;氣分陰陽中圖號:R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222(200104-0011-03氣

2、分陰陽的觀念,在中醫基礎理論教科書中有所提及1。張珍玉教授倡導“腎陰即腎氣之陰,腎陽則是腎氣之陽”的腎氣分陰陽的觀點2,可謂開臟腑之氣分陰陽的先河。但目前應用的教科書中,仍未能闡明臟腑之氣與臟腑陰陽之間的邏輯關系3。為了追溯氣分陰陽理論的哲學淵源,作者查閱了先秦至秦漢時期的主要經史著作中有關氣與陰陽關系的論述,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氣分陰陽的哲學思維方法對中醫氣學理論和藏象理論的影響,以及臟腑之氣分陰陽的理論和實踐意義。1中國古代哲學的“氣分陰陽”觀在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中,氣是存在于宇宙中的運行不息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或本體;氣自身的運動變化,推動著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與變

3、化。當代哲學家張岱年先生認為,氣“是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以氣解釋宇宙,即以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為一切之根本”4。陰陽是一個“相對待”的概念,是對宇宙中既相互關聯又相互對立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及其屬性的概括。用陰陽來說明宇宙本原的氣,實際上是以陰陽將氣兩分以說明氣的兩種不同運動趨勢和作用。用陰陽來表達氣的兩種不同屬性,是陰陽的概念發展到哲學高度的標示。氣分陰陽的觀念,是伴隨著陰陽概念的產生而形成的。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古代哲學家為了揭示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終極原因和規律,都將陰陽的概念引入,并與氣的概念相結合,逐漸形成“氣分陰陽”的觀念,進而以陰陽二氣的升降聚散運動來闡釋宇宙萬物生成和變化的終極原因

4、。如:老子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5(P5。認為陰陽二氣由一氣所生,而一氣由道所生;陰陽二氣諧和則為沖和之氣,推動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因而萬物之中也必然含有陰與陽兩種成分。莊子則陽說:“陰陽者,氣之大者也”5(P72,指出陰陽是氣的兩種不同屬性的表達。易傳系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6。認為陰陽二氣由“太極”產生,以陰陽闡釋自然界和社會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國語周語下說:“氣無滯陰,亦無散陽,陰陽序次,風雨時至”7。指出氣所分的陰陽二氣的運動是有一定規律的。淮南子天文訓說:“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

5、濁者凝滯而為地”5(P1215。認為氣分陰陽,是構成天地的本始,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積陽為天,積陰為地”8(P31。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說:收稿日期:2000-04-06;修稿日期:2000-11-20作者簡介:孫廣仁(1949-,男,山東昌邑市人,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1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第2卷第1期JOURNAL OF NANJING TC M UNI VERSITY(NATURAL SCIE NCEVol.2No.1Mar.2001“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5(P798。認為陰陽二氣合而為一,即是宇宙之本原之氣;此本原之氣一分為二,則為陰陽二氣

6、。至此,“氣分陰陽”觀基本形成。由上可見,古代哲學家們為了探索宇宙萬物的生成本原,創立了道、氣、太極等概念;為了進一步解釋宇宙萬物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原由,自然與當時已有較大發展的陰陽相對待概念相結合,以陰陽二氣的升降聚散運動來闡釋宇宙萬物的發展和變化。氣是宇宙之中運動不息的客觀實在,是宇宙的本原,故又稱元氣。氣分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的升降交感、氤氳合和,產生萬物并推動其發展、變化。氣分陰陽的哲學思維,作為一個人體生命活動及臟腑功能聯系的解釋性模型,對中醫氣學理論和藏象理論的產生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對中醫氣學理論和藏象理論的影響2.1表述一身之氣的屬性和運動趨勢古代哲學中的氣分陰陽,以成天

7、地,天地陰陽之氣升降交感而生養萬物的觀點,滲透到中醫學中,對氣學理論中關于人氣分陰陽,陰陽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協調維持人體生命進程的理論的產生,起了積極的作用。以氣分陰陽的哲學思維,將精所化生并與吸進的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形成的一身之氣,內經稱之為“人氣”8(P91,根據其運動趨勢和所起的作用,分為陰氣與陽氣:陰氣主涼潤、寧靜、抑制、肅降;陽氣主溫煦、推動、興奮、升發。陰陽二氣的運動有序諧和,平衡穩定,人體則健康無病。如素問調經論說:“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8(P340。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8(P21。“生之本,本于陰陽”8(P14。人氣的運動規律也類同天地之

8、氣,在下之氣升,在上之氣降,即陰升陽降,以協調共濟,暢達有序。2.2闡釋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的功能和相互聯系一身之氣按其來源和作用來劃分,則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元氣由稟受于父母而藏于腎的精所化,又稱“真氣”、“原氣”或“先天之氣”。根據氣分陰陽的思維方法,元氣分為元陰、元陽,又稱真陰、真陽。由于腎所藏的精主要是指稟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由此精所化生的腎氣也主要是先天之氣,故腎氣與元氣的內涵類同。腎氣分為腎陰、腎陽:腎陰即元陰,腎陽即元陽。元陰是一身陰氣之源,五臟六腑之陰氣,非此不能生;元陽是一身陽氣之根,五臟六腑之陽氣,非此不能發。元陰與元陽的協調共濟,不僅維系了腎臟本身陰陽的平衡,而

9、且對整個機體陰陽的協調也有重要的作用。元陰與元陽合化為一,則為元氣,亦即腎氣,觀金匱腎氣丸的組方可知此理。宗氣由水谷之精所化之谷氣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生成,積聚于胸中。就其運動趨勢和作用來說,也有陰陽之分:宗氣上出息道司呼吸的部分為陽,下蓄丹田、注于氣街的部分屬陰。其橫貫心脈而推動血液運行的部分則不屬陰也不屬陽,但其進入血脈之中,是血中之氣的一部分,主動而能運血,故與血相比又屬于陽。宗氣積于胸中氣海,總體運動趨勢當降;元氣聚于臍下丹田,總體運動趨勢當升。以合天地陰陽之氣交感合和之理。宗氣下降丹田,后天以充先天;元氣上升胸中,先天以助后天。元氣與宗氣相合,則生成一身之氣。但宗氣之下降,有

10、賴于其中所含陰性成分的牽制作用;元氣之上升,有賴于其中所含元陽的鼓動作用。營氣和衛氣都由水谷之精所化,也可以說是谷氣中的兩個具有不同作用的部分。素問痹論說:“榮者,水谷之精氣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8(P244。營氣由水谷之精中的精華部分所化生,主靜而具有濡養作用;衛氣由水谷之精的悍烈部分所化生,主動而具有保衛作用。兩者相較,營氣屬陰而衛氣屬陽,這可以說是谷氣的陰陽兩分。但營氣和衛氣的本身也有陰陽之分。營衛本同源,而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是其根本區別。若營氣出于脈外,則為衛氣,而衛氣入于脈中,則為營氣。如張介賓所言:“營中未必無衛,衛中未必無營,但行于內者便謂之營,行于外者便謂之衛,此人身陰陽交感之

11、道,分之則二,合之則一而已”9。但營氣浮出脈外,需要其所含陽性成分的鼓動作用;衛氣潛入脈中,依賴其所含陰性成分的收斂作用。如此則營衛出入有度,相諧而行,發揮保衛機體的作用,并使人“晝精而夜瞑”。營病不得和衛,可用桂枝湯、桂枝加龍牡湯等調營以和衛;衛病不能和營,可以麻黃湯等方調衛以和營。2.3類比各臟腑之氣的陰陽之分臟腑之氣,是一身之氣分布于各臟腑者,由分21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第1期藏于各臟腑的精所化生。臟腑之氣的運行不息推動和調控著臟腑的功能活動。既推動其臟腑的功能得以發揮,又調控之防其太過;既可使之興奮,又可使之抑制。故臟腑之氣可分為陰氣和陽氣兩部分:臟腑之陰氣,是

12、指臟腑之氣中具有涼潤、寧靜、沉降、抑制作用的部分;臟腑之陽氣,是指臟腑之氣中具有溫煦、推動、升發、興奮作用的部分。在正常情況下,臟腑之陰氣與陽氣維持著協調平衡關系,因而臟腑之氣沖和暢達,運行有序,各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如肺氣分為肺陰與肺陽:肺陽主溫煦、宣發;肺陰主涼潤、沉降。肺陰與肺陽運行協調,則宣發與肅降相反而相成,呼吸均勻,水精四布。他藏以此類推。若臟腑之陰氣與陽氣失去了協調平衡,則可導致臟腑之氣升降失常,變生寒熱。臟腑之陰氣虛衰,涼潤、沉降、寧靜作用減退,可致陽氣亢逆,產生虛熱性病證,治當“陽病治陰”;臟腑之陽氣虛衰,溫煦、升發、興奮功能減退,則致陰氣不化而生虛寒性病證,治應“陰病治陽”。

13、如肺陰虧虛,則虛熱內生,干咳咯血;肺陽虛衰,則虛寒內生,寒飲蘊肺。滋養肺陰可用百合固金湯之類,溫陽化飲則用小青龍湯等方。但不管陰虛還是陽虛,一般都兼有氣虛的表現。如肺陽虛與肺陰虛,一般都兼見少氣乏力等肺氣虛的表現。故溫肺陽和滋肺陰,皆可適當佐以補氣之品,如黃芪、五味子等。精藏于臟腑之中,是為臟腑之精;臟腑之精所化之氣,是為臟腑之氣;臟腑之氣分為陰陽,則為臟腑之陰和臟腑之陽。在氣分陰陽思維方法影響下構建的“臟腑精氣陰陽”理論體系,不僅界定了每個臟腑的精、氣、陰、陽的概念,而且理順了每個臟腑之精、氣、陰、陽之間的關系。這一理論體系能較好地表達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推動和調控的動力,以及各臟腑功能

14、的正常發揮,各臟腑之間協調共濟的內在機理,對臨床臟腑病證的治療,提供了實用的基礎理論10。臟腑之氣分陰陽的理論,可較好地表達臟氣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心火下降,肺氣肅降,猶天氣下降;腎水上濟,肝氣升發,猶地氣上升。如此則維持了心腎水火上下交濟,肺肝二氣運行協調。脾氣主升,胃氣主降,二氣斡旋諸氣于人體之中,是人體氣機升降之樞。至于在上之心火、肺氣為何能降,在下之腎水、肝氣為何能升,脾屬陰而其氣為何能升,胃屬陽而其氣為何能降,中醫學也類比天地之氣升降運動的機理,認為陰中寓陽故能升,陽中藏陰故能降。參考文獻:1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40.2張珍玉.讀內經札記(一J .山

15、東中醫學院學報,1983,7(4:34.3吳敦序.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55.4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39.5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縮印浙江書局匯刻本,1986.6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82.7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28.8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9張介賓.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268.10孫廣仁.臟腑精氣陰陽理論體系的構建J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24(5:322.“Yin N ature and Yang N ature

16、of Q i ”and Theory of Q i in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UN Guang 2ren(TCM Basic Medical College ,Shandong Univer sity o 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yin nature and yang nature of qi ”and its in fluence on the theory of

17、 qi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idea of “yin nature and yang nature of qi ”was formed with the advent of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and is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original qi in the universe with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I 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qi and the theory of state of viscer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 2cine divides the various ki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