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1_第1頁
《燭之武退秦師》1_第2頁
《燭之武退秦師》1_第3頁
《燭之武退秦師》1_第4頁
《燭之武退秦師》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教學目標】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2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3.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教學重點】1.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2.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教學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1)借助工具書,通讀原文。(2)參考有關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了解。(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4)畫出自己

2、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一、從復習曹劌論戰引入,進一步認識左傳。(可讓學生回憶初中的有關知識,然后回答,教師補充。)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史,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解說春秋而作,故又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大約成書于戰國初,與國語成書時間差不多,二書在思想傾向上與基本一致,左傳比國語有新的發展,民本思想更加鮮明。左傳中記了眾多的歷史人物,不論其地位貴賤,職務高低,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時代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成員,有天子、諸侯、卿、士大夫,也有將相、武臣、學者,有說客、良醫、商賈、娼優,也有宰豎、役人、盜賊、俠客等。各種歷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

3、物有較詳細的事跡記錄或鮮明的形象描繪。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云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二、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范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而出共(gng)其乏困闕(jué)秦 秦伯說(yuè)逢(páng)孫然后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自讀、領讀等)讀三遍。三、簡介背景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

4、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四、理清層次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課后練習題一,實際上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第一段:秦、晉圍鄭(讓學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寫出了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

5、嚴峻);寫出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寫出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參照“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教師教學用書P162-163),讀過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筆的巧妙、行文的縝密。第二段:臨危受命本段以簡約之筆,刻畫了3個人物。佚之狐的話對刻劃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

6、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第二課時第三段:說退秦師“夜縋而出”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余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可分四層:“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

7、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二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層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挑撥秦、晉關系,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邊一番拉攏引誘后,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然后又從歷史說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

8、兵,且留兵助守。第四段:迫晉退兵面對風云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表現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以上對文章層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過學生討論、教師補充的方式進行,不必字字落實,只求了解大意。)五總結全文。 本文的主要特點是: 伏筆與照應得當。情節波瀾起伏。大軍壓境佚之狐薦燭之武燭之武發辭晉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子犯建議攻秦兵晉公再曉之以理。敘事詳略得當。六參考譯文 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

9、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

10、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現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并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就率軍回國。 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借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

11、還是回去吧!”這樣晉軍也撤離了鄭國。第三課時一、 在熟讀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落實實詞、虛詞、語法等文言知識。可由讓學生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師可以先分類然后讓學生回答。分類如下:1通假字(1)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使臣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物資糧秣等物。)(2)秦伯說。(說,同“悅”。句意是:秦穆公聽了很高興。)(3)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國,不是聰明。)2古今異義詞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個代詞“夫”與名詞“人”表達:“那個人”之意。今常為一詞,尊稱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離開。今常用于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或過去

12、的時間。)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箱子、網籃等。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人員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缺少的資糧。)3一詞多義封 (1)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2)肆其西封(疆界,名詞)之 唯君圖之(代詞,指闕秦以利晉)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詞“的”)(4)燭之武(介于姓、名之間的助詞)(5)臣之壯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其 (1)君知其難也(他的,代詞)(2)吾其還也(表希望的語氣副詞)(3)以其無禮于晉(鄭國,代同)以 (1)敢以煩執事(拿,介詞) (2)以亂易整(用,介詞)(3)以其無禮于晉(因,介詞)4詞類

13、活用 越國以鄙遠。(鄙,名詞作動詞,作為邊邑。句意是,越過別國而以遠處地方為自己的邊邑。)既東封鄭。(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面。句意是,既然晉國把鄭國作為東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詞作定語,西面的。句意是:擴展它西面的疆界。)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詞作動詞,損害。句意是: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傷害他。)晉軍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扎。句意是:晉軍屯駐在函陵。)5古漢語句式(1)判斷句鄰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斷。句意是:鄰國的勢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國的勢力削弱了。)以亂易整,不武。(否定判斷句。句意是:用自相沖突改變步調一致,不是威武。)(2)倒裝句夫晉何厭之有。(

14、賓語前置句。句意是: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佚之狐言于鄭伯。(介詞結構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對鄭文公說。)(3)省略句 許之。(省略主語“燭之武”。句意是:燭之武應許了他。)敢以煩執事。(“以”后省略了賓語“之”代亡鄭的事。句意是:請拿此事麻煩您的左右。)二、總結、擴展 正確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確進行分析評價,就要掌握評價文意的方法和技巧。這是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了解文章的歷史背景,這對準確地理解,分析和評價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況,正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如作品的思想內容,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評價。3從內容到結構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這是進行分析評價的基礎。對記敘性的文章,要重點搞清人物、事件,前因與后果,記敘與議論;對議論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觀點,正確理解觀點與材料的關系。4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具體地歷史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義。 如此,我們才能正確把握文意,并準確進行分析評價。三、布置作業1寫一段能表達人物個性的語言片斷,要求 300 字左右。 2辨析下列多義詞的意思。注意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