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方案集錦7篇范文_第1頁
教學設計方案集錦7篇范文_第2頁
教學設計方案集錦7篇范文_第3頁
教學設計方案集錦7篇范文_第4頁
教學設計方案集錦7篇范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推薦】教學設計方案集錦7篇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常常要根據具體情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綜合考量事情或問題相關的因素后所制定的書面計劃。優秀的方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教學設計方案 篇1【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能正確寫“動彈、欲望、不屈、茁壯、聽診器、震撼、糟蹋、有限”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背下來。3、能找出課文中有很深含義的句子并能說出自己的體會;能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最后一段話。4、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p>

2、課前準備】1、布置學生預習,自學生字新詞。2、布置學生搜集有關生命的格言以及熱愛生命的故事。第一課時一、交流格言,揭示課題1、師生交流:同學們,課前我們搜集了有關生命的格言,現在讓我們先來交流交流吧。(自由交流)聽了剛才的交流,你對“生命”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老師也搜集了一段有關生命的格言,想同大家一起分享,你們愿意聽聽嗎?(屏幕出示)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師生齊讀)能讀懂嗎?這段話究竟怎樣理解,讓我們一起隨著作者到19課中去尋找答案。2、板書課題,齊讀、質疑。二、初讀感知 1、檢查生字預習情況。2、生自由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3、指名讀課文,想想每個自

3、然段寫了什么?課文寫了幾個事例?4、交流,理清脈絡:(板書)飛蛾:掙扎求生香瓜子:磚縫冒苗我:靜聽自己的心跳三、重點理解 1、自讀課文二、三、四自然段,著重選擇其中一段反復朗讀,體會作者從每個事例想到什么?為什么會有這些感受?2、小組合作學習:在自己的前后左右尋找一個與自己選擇同一段的同學,交流各自的體會。3、全班交流: 作者分別從每個事例想到什么?為什么會有這些感受?(板書)飛蛾:掙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驚香瓜子:磚縫冒功不屈向上令我(敬佩)我:靜聽自己的心跳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給我震撼 在剛才的學習中,你體會最深的句子有哪些?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一切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

4、自己負責。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第二課時一、展示背誦選擇二、三、四自然段中你體會最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誦給同桌聽。二、深入感悟1、作者由這三個事例引出的對生命的思考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2、你是怎樣理解這段話的,讓我們來交流交流。3、教師引導: 第一句話中有一對反義詞,你能找出來嗎?在前邊的事例中,“有限的生命”指什么?“無限的價值”指什么?從現實生活中,人的生命中體現的“無限的價值”指什么? 怎樣才算活得“光彩有力”?結合你搜集的資料說說你覺得哪些人活得光彩有力?哪些人的生命是白白流失的? 連起來說說,這段話怎樣理解。4、有感情地朗讀交背誦最后一自然段。三

5、、回題解疑 細細品味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現在讓我們再來讀讀課題,你會帶著怎樣的語氣讀?(贊嘆、回味、留念)作者在課題中重復兩遍生命,你體會到什么?(強調感情)四、拓展閱讀(屏幕出示)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奧斯特洛夫斯基讀一讀,說說你的理解。五、作業設計 1、練筆:把學了這篇課文后的感受寫下來。2、課外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了解奧斯特洛夫斯基,做一做筆記。教學設計方案 篇2教材分析:太陽是

6、大家的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的主題是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目的通過各國人民之間發生的故事,表現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友愛,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無論是來自哪個國家,擁有怎么樣的膚色,但是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讓世界充滿愛和信任。太陽是大家的是一首兒童詩,充滿了童真童趣,作者用兒童的語言表達了太陽是大家的這樣一個自然常識,但是作者更想通過它來表達各國人民是平等的,友愛的,只有在和平的世界環境中才能讓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人民去感受太陽所帶來的溫暖和明媚。兒童詩具有鮮明的特點,最主要的就是具有飽滿的兒童情感,洋溢著兒童情趣,從而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獲得愉快。 太陽是大家的屬

7、于兒童詩中的抒情詩,整首詩并沒有講究刻意的格式和押韻,但是讀起來卻又覺得瑯瑯上口。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并不是知識點上的理解,而是應該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從中去感悟,去想象。通過朗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對美的感受,讓學生自己有所感悟,這才是教學中的重點。并且,三年級的學生本身就對這類形式的文章充滿了好奇,所以要通過朗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采用我是小詩人,我是小主持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根據以上教材分析,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1.會認會寫"彤、陪、霞、趁"四個生字,正確理解讀寫"紅彤彤、晚霞、揚起、浪花、睡夢"五個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

8、地朗讀課文,并且背誦課文;3.通過朗讀感悟到世界各國人民是平等的,只有在和平友好的環境下人們才能感受到太陽的溫暖;4.讓學生通過想象續寫第二自然段,初步體味兒童詩擬人化的手法。教學重難點:1.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說太陽是大家的,并且從中感悟到世界各國人民是平等,應該互相尊重,互相理解;2.感受兒童詩中擬人化的手法,結合自己的想像對第二自然段續寫;3.通過朗讀感悟到世界各國人民是平等的,只有在和平友好的環境下人們才能感受到太陽的溫暖;計劃課時:2課時教學環節一、創設情境,導課激情1.播放歌曲種太陽,創設情境;師:同學們,今天上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首歌?!静シ鸥枨N太陽】師:同學們這首歌叫什么呀?生

9、:種太陽【過渡語】師:不僅歌曲中有太陽,課文里也有太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歌,太陽是大家的來,咱們齊讀課題。【讓學生看板書齊讀課題】【板書課題,引導讀好題中的重音詞“大家”】二、初讀課文,疏通全文【本環節主要利用不同的朗讀方式,讓學生讀通課文,并且進行隨文識字的教學】1.【過渡語】-現在就請同學們就自由地讀這篇課文,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的時候請同學們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課文讀完兩遍后,圈劃出生字新詞再多讀一遍;【出示課件初讀要求】【本環節通過文中的四幅畫面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初步感知,并且讓學生從中感受不同的畫面,說說自己眼前出現的畫面】【過渡語】師:看來同學們都

10、讀得差不多了,剛才老師發現有些同學特別認真,邊讀還邊寫,那么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大家課文讀通順了嗎?2.認讀生字詞師:同學們都這么有自信,那么現在老師就想檢查一下同學們的讀書情況,老師把課文中生字搬到了大屏幕上,誰來認一認?!境鍪菊n件-帶拼音的生字】師:【指導彤字的讀音】但是當它組成疊詞的時候,發生了什么變化呢?生:變成了第一聲。師:現在把它放在句子中讀一讀?!咀寣W生齊讀】【指名學生讀開火車讀】師:看來這些難不倒大家,那么現在老師要加大難度了,看看這些字去掉拼音你還會讀嗎?【課件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小組讀】師:現在老師給這些生字找了朋友,同學們看看還認得它們嗎?看看大家能不能讀準確?!菊n件出示詞語

11、-男女比賽讀】師:這些詞語中,有哪些字你覺得不太好寫的?生:霞【運用你有什么好辦法的方式進行生字教學,并書寫霞字讓學生跟寫】【過渡語】師:這些生字詞我們都解決了,現在把他們放在文中你們還認得嗎?生:認得師:同學們這么有自信呀,那我來請四位同學來讀一讀這首詩。其余的同學可要認真聽了,看看字音讀準了嗎?句子讀順了嗎?【指名學生朗讀進行點評】三 指導精讀 積累感悟【過渡語】師:老師聽了你們的朗讀,我也想讀一讀,可以嗎? 生:可以【教師范讀第一自然段】師:同學們,你們從老師剛才的朗讀中感受到了美嗎? 生:感受到了師:是呀,老師讀得時候也從文中感受到了美,朗讀的時候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副美麗的畫面,誰也看

12、到了這幅畫面呢?【學生發言交流】生1:我看到了天上的朵朵白云;生2;我看到了紅彤彤的晚霞。師:多美呀,你們看到的畫面和我看到的是一樣的。那么,你從文章第一節的哪些詩句體味到的呢?生1:西邊天上的朵朵白云,變成了紅彤彤的晚霞; 生2:從東山上升起的太陽,到西山上就要落下。教學設計方案 篇3教學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愛護國徽、愿用自己的行動為國徽增光的思想感情。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了解“我”在平時的生活中怎樣愛護國徽,又怎樣用自己的行動使國徽更美麗。2.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難點:聯系自己,說說在生活中如何做能使國徽更美麗。教具準備:1.國

13、徽的圖片2.硬幣教學過程:一、課前準備:課前,教師引導學生充分預習課文,鼓勵他們查閱有關國徽的資料,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教師本著大語文的教育觀點,把課內、外閱讀融為一體,注意學生在知識廣度上的積累。)二、引發興趣,導入新課。1、板書課題:國徽2、出示國徽插圖。(認識國徽的樣子)3、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硬幣,指導學生觀察:硬幣背面印著什么?4、師:你還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國徽?(課標強調,要盡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最大限度地發

14、揮師生雙方的互動性。)三、自主識字,初讀感知。1、同桌互讀,互相幫助,把讀不準、不認識的字消滅掉。2、檢查生字認讀情況。a.齊認讀生字卡片。b.開火車讀,試著讀出后組詞或練習說話。c.利用學具,進行識字游戲。(由于學生已經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因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自主性學習。)3、默讀課文后,講講自己讀懂了什么?學生可以從這些方面回答:a.拾到錢要交給老師。b.錢幣臟了要擦洗干凈。c.要幫助別人,小弟弟不小心摔倒了要主動把他扶起來。d.當我主動把小弟弟扶起來時,我看見警察叔叔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國徽映照的更美麗。e.國徽和太陽在一起,照耀著我,也照耀著祖國遼闊的大地。(通過這一問題,教師可

15、以預測和診斷出學生已經了解了哪些知識。以便調整下一步的教學策略。)4、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一讀。5、展示讀,共同評價。6、老師讀,學生提建議,做評價。(語言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在讀得連貫、順暢上下功夫,讓學生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強體驗與領悟。)四、細讀課文,促進感知。1、自由讀課文。2、師:你還想知道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把它們寫在問題卡上。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問題a.國徽圖案里有什么?我們在哪里可以看見國徽?b.我們做什么可以使國徽更美麗?c.為什么國徽和太陽在一起,照耀著我,也照耀著祖

16、國遼闊的大地?d.為什么當我把小弟弟扶起來,我看見警察叔叔會露出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國徽映照的更美麗?e.為什么要把錢幣擦洗干凈?3、討論解決不明白之處。(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及時記下閱讀中的問題,認真思考,是一種值得培養的閱讀習慣,也便于教師了解學生還想知道哪些,及時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以學生為中心,師生共攜手確定教學目標,也為教師下一步要采取的教學策略提供了依據。)五、訓練口語能力。聯系自己,說說在生活中如何做能使國徽更美麗。六、提出希望,進行思想教育。七、拓展練習:(一)完成下列活動之一即可:1.個人:讀讀你喜歡的詩句。畫畫你喜歡的情節。2.同桌之間:背誦這首詩。3.四人活動:交流

17、收集到的資料。4.自由組合:根據課文內容再試著寫幾句詩,可添加在課文中的任何地方。(二)把這首詩背給爸爸、媽媽聽。(拓展練習活動有層次,針對不同程度、不同愛好的學生學習及提高并注意了家校聯系。)板書設計:國徽擦污泥喜愛扶弟弟增光和祖國一同成長教學設計方案 篇4【活動目的】1.通過觀察及幼兒自身的嘗試活動來認識時鐘,初步了解時針、分針之間的關系,掌握整點、半點并知道其規律,結合日常生活理解時鐘的用途。2.培養觀察力、思維力、動手能力及大膽嘗試精神。3.教育幼兒每天準時來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4.培養愛科學的意識和激發幼兒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活動準備】1.創設“鐘表展覽館”的教學環境。2.人手

18、一只可以撥動的小時鐘。3.反映幼兒一日生活內容的圖片(起床、上學、午飯、午睡等),時鐘演變過程圖片。4.可以用來自制鐘面的有關材料(如長短針、112的數字、各種形狀和造型的硬板紙或吹塑紙若干)?!净顒舆^程】一、創設嘗試情境,激發幼兒嘗試欲望邊聽“在鐘表店”里的音樂,邊把幼兒帶進“鐘表展覽館”,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鐘表,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師:請小朋友仔細看看、找找、比比這些鐘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為什么要設計、制造這些鐘表?二、觀察活動通過觀察活動比較鐘表上時針、分針的不同,認識12個數字以及數字的排列位置。提問:1.每只鐘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狀的時鐘,幼兒找

19、出鐘面上都有兩根針和112的數字)2.比比看,兩根針什么地方不一樣?(長短、粗細之分)它們的名稱叫什么?(了解時針、分針的名稱)3.鐘面上的數字排列位置是怎樣的?(認識典型的幾個數字位置12、9、3、6)三、幼兒第一次嘗試活動讓幼兒理解并掌握分針、時針與數字的關系(幼兒人手一只時鐘)提問:1.請小朋友看一看鐘面上時針和分針都指在哪一個數字上?(12上)2.請小朋友把時針從12撥到1上,看一看分針有什么變化?(分針從12走一圈又回到12)3.小朋友自己撥鐘試一試,然后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4.得出結論:當時針走一個數字(一格),分針就要走12個數字(一圈),這就是一小時。四、認識整點、半點,尋找和

20、發現它們之間的規律。建立正確概念1.教師操作演示:一只鐘兩根針都指在12上;一只鐘時針撥到1上,分針撥到12上;另一只鐘時針撥到12和l的中間,分針撥到6上。2.提問:三只鐘有什么地方不一樣?它們分別代表幾點鐘?整點時,分針總是指在哪里?半點時,分針指在哪里?想一想,2點整時,時針應在哪個數字上,分針應在哪個數字上?1點半時,時針指在哪里?分針應在哪個數字上?3.老師歸納:整點時,時針指在一個數字上,分針總是指在12上;半點時,時針指在兩個數字的中間,分針指在6上。4.小朋友第二次嘗試練習:按老師的要求撥整點、半點;結合日常生活圖片撥出整點、半點,小組中的幼兒互相檢查準確與否,并說一說時針、分

21、針指向的數字。五、教師總結時鐘的有關知識內容六、幫助幼兒理解時鐘的功能,重點說明時鐘與人類生活的關系1.提問:小朋友,你們家里有鐘嗎?你還在什么地方看見過鐘?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鐘呢?(啟發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或看圖片來說出鐘的用途)2.教師歸納:時鐘和手表都是計時工具,它可以告訴人們,現在是什么時間了,應該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鐘是人類的好朋友。小朋友認識了鐘,可以按時起床,按時上幼兒園。老師可以根據鐘上的時間按時上課,按時做游戲,按時讓小朋友吃午飯,鐘的用處可大啦。七、出示時鐘演變過程的圖片,讓幼兒簡單了解從古到今計時器的變化,激發幼兒嘗試探索知識的興趣師:古時

22、候沒有鐘,人們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來計時。日晷在常州的天寧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隨著科學的發展,聰明的叔叔阿姨設計、制造了各種各樣的鐘和表(鬧鐘、石英鐘、音樂鐘、工藝鐘、手表、懷表),給人類生活帶來方便,還可以美化人們的生活。小朋友,你們現在好好學習,長大后也來發明創造出更多更美的鐘和表,好嗎?延伸活動:提供制作鐘的材料,鼓勵幼兒制作時鐘模型。教學設計方案 篇5學習目標1認識“鑰、匙、趁”等8個生字。會寫“盒、扇、郵”等10個字。能讀寫“清涼、留意、扇子”等16個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秋雨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背誦自己喜愛的部分。3喜歡秋天,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對秋

23、雨的喜愛。B案課前準備配樂朗誦錄音帶。2生字、詞語卡片。3實物投影儀。第一課時談話導入,調動情感1引發生活情感:同學們,你們喜歡下雨嗎?為什么?2引入課文:有的同學喜歡下雨,因為,有的同學討厭下雨,是因為,有一個人就十分喜歡下雨。(板書課題:11秋天的雨齊讀課題)他為什么喜歡雨呢?讓我們來聽聽他的心聲。配樂朗誦,初步感知朗讀激情:打開課本,傾聽配樂朗讀,初步感受文字的美和文中的情感。2設問感知:同學們,現在你有點喜歡秋天的雨了嗎?你喜歡它的什么?逐節朗讀,想象動情1你最喜歡哪段課文?趕快去讀讀,可以多讀幾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出示生字新詞卡片,認讀詞語,糾正字音。 朗讀展示:營造樂讀的氛圍,

24、激勵學生用欣賞性的.語氣讀給大家聽,其他同學可欣賞性地聽,聽后可仿讀,可評點。 想象畫面,感悟語言文字。a、秋天的雨給植物帶來了什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在老師或同學有感情的朗讀下閉上眼睛想象)b、以評促想:你的眼前出現了一片金黃,真美!你的眼前出現了金黃、火紅,更美!你的眼前出現了紫紅的、雪白的、淡黃的美極了!c、直觀感受,語言訓練:這么多的顏色出現在我們眼前,你會用四個字的詞來說它嗎?(五彩繽紛、五顏六色、色彩繽紛)d、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讀出秋天的熱鬧、絢麗多姿。e、秋天的雨給果實帶來了什么?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f、感情朗讀第3自然段,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喜愛、向往)有滋有味地

25、讀。g、如果你是秋雨,你準備給小動物帶去什么?h、小動物們聽到你們的話了嗎?它們在干什么?指名學生多人次地朗讀第4自然段。習寫生字1學習生字,交流學法。a、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你有什么話要提醒大家?b、練寫生字。2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課外作業把喜歡的部分背下來。第二課時聽寫生字,復習檢查學生聽寫生字新詞。 同桌互相批改,當堂訂正。出示填空,回憶內容出示課文第14自然段的開頭每句,讓學生背誦課文,學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秋天的雨,是一把_。秋天的雨,有一盒_。秋天的雨,藏著_。秋天的雨,吹起_。談話啟發,拓展活動1朗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說說秋天給我們帶來

26、什么。2引發興趣:同學們,學完了這篇課文,你喜歡秋天嗎?現在,你最想干什么呢?是畫一幅秋天的畫。還是寫一首秋天的詩?3學生自由組合,動手創作。教師指導學生可以以課文結尾句為開頭句,也可以擷取課文中的語句編一首詩歌。展示交流,賞評作品1由創作者介紹或朗讀自己的作品,要求表現出自己喜愛、或贊美等感情。同學共同欣賞、評點。教學設計方案 篇6一、教學目標(一)學習本文把說理、舉例、設喻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說明事理的方法。(二)重點掌握實詞表中“上”、“法”等10個實詞和“而”、“所以”等虛詞的用法。(三)使學生認識客觀事物不斷變化發展的規律,懂得人的認識也應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道理。二、難點、

27、重點分析(一)重點詞義析疑(包括實詞和虛詞)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個是動詞,后一個是名詞。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詞。人或益之,意思是說,人們有的益補它。雖人弗損益:虛詞“雖”有雖然、即使兩種解釋,根據上下句關系選擇恰當的解釋。這里的“雖”應講成即使,有假設存在某種情況的意思。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察己、察今:明察。古今一也:一致,一樣。以近知遠:形容詞用作名詞,近處的、遠處的。以所見知所不見:“所+動詞”的固定結構,相當于名詞,即見到的,沒有見到的。堂下之陰:陰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日月之行:運行。先表澭水:標志,標準,名詞

28、作動詞,設標志。循表而夜涉:標志,標準,名詞。千有余人:相當于“又”。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漲了許多。和“益之”、“暴益”不同。所以也:原因。所以敗,失敗的原因。有似于此:類似,像。似于此,像這種情況,或,和這種情況相類似。守法而弗變:遵守、遵循,這里有貶義,即墨守、保守。向之壽民:先前;長壽者。即本來可以長壽的人。因時而化:根據、依照;變化。即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是故:因此。非務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務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時勢異也:時代,形勢。時勢異,時代和形勢不同了。以故法:用;舊。用舊有的法令制度。為其國:治理。時已徙:變遷。人問其故:原因,緣故。其父雖善游:雖然。(二)本文中心

29、論點是什么?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本文的題目揭示了中心論點?!安旖瘛?,即明察當今實際情況。本文針對當時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對變革的錯誤思想,提出了應當隨著時代的改變來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張,即“世易時移,變法宜矣”。(三)本文的基本觀點就是制定法令制度應當從當今的實際情況出發,對這一觀點我們應當怎樣評價?分析:這一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因為作者反對的是“法先王之法”的頑固守舊的思想,提倡的是變法革新從實際出發的主張,這對于推動時代、社會的向前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進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說“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主張以人為依據,從人出發,來制定法令制度,這就掩蓋了統治階級制定法令制度的階級實質。在階級社

30、會里,一切法令制度都是為一定階級服務,不可能有,也從未有過為所有“人”服務的法令制度。這是作者認識上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四)文章的層次怎樣劃分?分析:總的說文章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察今”的論點,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當今的實際。第二部分(36段)進一步論證論點,提出“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主張。第一部分。開頭用設問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觀點。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兩個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在漫長的年代里,“人或益之,人或損之”,已非本來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于時”,既“有要于時”,那么,“時不與法俱在”,就要隨著時代的變化來制定適應現

31、實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這兩個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的主張,以“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為依據,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論點,就是說,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當今的實際。第二部分。以“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為核心,從多方面論證中心論點。這一部分里,作者講寓言故事、打比方,反復強調先王之法與現實情況已經不適應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國家,就要改變先王之成法;“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這就進一步證明,明察當今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法令制度對治國是十分重要的。(五)文中舉了什么例子,論證了什么問題?分析: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觀點,列舉

32、了日常生活中常見易懂的三個例子:“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边@幾個例子說明了“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的道理,從而論證了“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的觀點,治理國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應當在“察今”上下功夫。(六)文中什么地方用了這種方法?論證了什么道理?分析: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之后,以良醫治病為喻進行論證。由“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講到治國的道理:“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因時而化”就是要察今、變法,從而論證中心論點。

33、(七)本文講了哪幾個寓言?各說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怎樣的寓義?根據這三個故事可以推斷出怎樣的結論?分析:本文講了三則寓言,各有不同的寓意。荊人襲宋夜渡澭故事,諷刺了不顧時間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時間不同了,條件就應有所變化,做事就應從具體的時間條件出發,而不能因循守舊。楚人刻舟求劍的故事,諷刺了不顧地點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地點不同了,條件就應有變化,做事就應當從具體的地點條件出發,而不能因循守舊。引嬰兒欲投江中的故事,諷刺了不顧人的條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人不同了,條件就應有變化,做事就應當從具體的人的條件出發,而不能因循守舊。這三則寓言是從時、地、人三個不同

34、的角度論證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八)上面研究了比喻論證和用寓言故事論證這兩種方法,運用這兩種方法論證事理有什么作用?分析:主要作用是把比較抽象、復雜的道理講得形象具體、淺顯易懂。同時,也能使文章內容更豐富多采,更吸引讀者。(九)請說出課文中有關說理、舉例、設喻的段落,并談談這三者較完美地結合的好處?分析:第一部分(13段),重在說理,兼有設喻、舉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設喻、舉例。這三者很好地結合,使文章的論據充足有力,深刻透徹。特別是文中的精譬設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奧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論具體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量。這種寫作方法是值得學習的

35、。(十)本文的基本觀點寓含著什么哲理?分析:本文的基本觀點“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寓含著這樣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們的認識也應隨著事物的變化發展而不斷更新。這種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在秦國行將統一中國的時代,有積極的進步意義。在今天,這種思想,對于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加快四化建設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三、教學過程設計(一)板書課題:察今呂氏春秋(二)解題。察今,篇名,是呂氏春秋·慎大覽中的第八篇。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的門客集體編撰的。今本分12紀、8覽、6論,共26卷,約20萬言。(以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預習提示”第二節:“呂氏春秋16

3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課文節選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闡明了法令制度應該隨著客觀形勢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制訂法令制度必須明察當今的實際情況。(以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預習提示”第三節:“文章關系弄清楚?!?(三)寫作背景、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簡介。1.呂氏春秋是在呂不韋任秦國丞相期間編寫的。呂不韋開始任丞相是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罷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統一全國的前夕。當時秦的變法已有百年歷史,但六國中反對變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書”,就是由齊人淳于越提出“師古”引起的。這篇文章就是針對“師古”的主張寫的。2.呂氏春秋是雜家代表著作,其編寫

37、經過見于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眱热菀匀濉⒌浪枷霝橹?,兼及名、法、墨、農及陰陽家言。目的是為秦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四)分析文章結構。說明:這里只要求作粗略的分析,目的是便于誦讀分段。在學生基本上達于成誦后,再作比較詳細的解釋。1.先劃出各段的關鍵語句。(用討論方式進行)第1段:“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第2段:“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第3段:“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法之”,“豈不悲哉”。第4段:

38、“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第5段:“時已徙矣,而法不徙”,則難治。第6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2.提出下列問題,要求學生簡答:作者對“先王之法”是否持絕對否定的態度?(不是,他認為不能照搬“先王之法”,但要學習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文題是“察今”,這跟學習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有什么關系?(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就是從當時人們的實際狀況出發的,學先王就要學習這一點,所以必須察今。)據此可見,第1、2段為第一部分,論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提出“為法”必須“察今”的觀點。第36段大部分是設喻分別以人、事、物設喻,這些設喻的共同點是什么?由此可見,這四

39、段可合并為一個部分,大意是:嘲笑不知察今者的迂闊悖謬。(要指出各個設喻的角度不同,喻意也有細微差別,要放到下面去分析。)(五)誦讀第1段。1.提示和疏通文義。注意對設問的回答:前一答形式上是否定句,實質上是解釋;后一答“為其不可得而法”是正意所在,二答順序不能顛倒?!皳p”“益”是固定的反義詞,類似的有“徐疾”“優劣”“虛實”“浮沉”等。既有“損益”,自非原法,故“不可得而法”。“雖”,這里表示假定,相當于“即使”。這是退一步的說法。為什么“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呢?這要留待下文作解釋。(以上內容也可以采用提問形式使學生了解。)2.學生自讀三四遍后進行檢查。(六)誦讀第2段。1.提示和疏通

40、文義。(也可采用提問形式,下同)“要”,求也,引申為需要?!坝幸跁r”就是時代的需要,這是推論的前提。“凡先王之法猶若不可法”是解釋上段末句的,“法雖今而在”呼應上文“雖人弗損益”。由“不可法”引出新命題:“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即不學條文學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為了突出先王為法的精神,用設問方式,又重復了“問點”(即“先王之所以為法者”)。“故察己人與我同耳?!彼角傻靥岢鋈牡闹行恼擖c。“古今一也”應讀為“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樣的,指法令的制定必須適應時代的需要?!百F”,這里是“以為貴”的意思。這句話也可以寫成“貴乎以近知遠”,可譯為“貴在”?!叭赵轮小?/p>

41、“天下之寒”“魚鱉之藏”的“之”,都是助詞,只有調整音節的作用。2.學生分層練習誦讀。第一層:凡先王之法而己亦人也。”第二層:“故察己則可以知人一鼎之調?!?.檢查背誦。重點是第二層。如果學生背不好,可以這樣提示他們:本層有三組排比句,第一組采用“察則可以知”句型,是總提;第二組采用“以知”句型,是分提;第三組采用“而知”句型,是舉例。(七)誦讀第3段。1.提示和疏通文義?!耙u”: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笨资瑁骸耙u者,重衣之名。倍道輕行,掩其不備,忽然而至,若披衣然?!薄八炎儭保褐杆蛔兓O挛摹耙妗?,仍用本義。“益多”,就是上漲了許多?!按似渌?/p>

42、敗也”:判斷句,代詞作主語,其后不加逗號。意思是“這就是它失敗的原因”?!疤潯保簹v來有多種解釋(如“虧”通“詭”,“詭”訓“異”)。課本注釋用的是引申法,“虧”則不合,訓“不適應”是正確的?!耙源藶橹巍钡摹爸巍保褐钢螄?,不指治軍。2.學生討論本段行文層次。步驟是:齊讀這一段;復述“循表夜涉”的故事;分析這個故事,指出荊人失敗的原因(不顧情況變化,仍按早先劃好的路線行軍);這件事對治國有怎樣的啟示(不能用老一套的法令來對付新的情況)。最后劃層次如下:敘述故事分析故事推及“先王之法”表之時可導(要于時)變益多則不可導其時已虧,不可法之3.逐層練習背誦。4.歸納本段大意。問:“循表夜涉”的荊人和“法

43、先王之法”的當代國君的共同點是什么?(泥古不變,不察今。)指出大意:不察今,泥古不變,其結果是可悲的。這是從反面論證“察今”的必要性。(八)講析課文46段。1.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46段。明確:第4段:“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治國。”這一句的第一個字“故”,連詞,作“所以”講,表明這是緊承上節而來的推論。“則”,連詞,表示兩事時間相承,作“就”講?!安豢梢浴钡摹翱伞?,作“可以”講,“以”,介詞,后面省略代詞“之”。“譬之若良醫”的“譬”,作“比喻”講?!爸保~,代“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边@是一個復句。主語“良劍”出現在第一分句,兩個分句都

44、是主謂謂語句。主謂詞組的主語“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賓語是省去主語(其)的主謂詞組?!昂酢?,義同“于”。這句也可以這樣寫:“良劍(人)期(其)乎斷,不期(其)乎鏌铘?!钡?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其結構是:“中心詞+定語+者”。翻譯時應將定語挪前而譯成:有涉江的楚人?!笆俏釀χ鶑膲嫛钡摹八?,附在介詞“從”的前面,和介詞連同介詞后面的動詞“墜”組成“所”字結構,指代介詞所介紹之處所。全句意思是:這里(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爸?,結構助詞,表示它前面的詞(詞組)是定語?!皬钠渌跽呷胨笾钡摹八保B同附在它后面的動詞“契”組成“所”字結構,指代行為對象,

45、“所契”即“刻記號的地方”,后加“者”構成“所者”結構,這就更明確了這個“所”字結構的名詞性?!爸保~,代“劍”。第6段:“有過于江上者”的“上”,按辭海解釋:指處所。按于在春說:“上”按古義為“側畔”。今暫從于說?!罢摺保糜趧釉~性詞組后面,構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叭藛柶涔省T唬捍似涓干朴巍!鼻耙粋€“其”,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那”。后一個“其”,代詞,代嬰兒。“荊國之為政,有似于此?!眳斡[纂:“荊國”作“亂國”?!盀椤保瑒釉~,這里作“治理”講。“于”介詞,引進比較的對象。2.引導學生分析課文46自然段的邏輯結構:提問:作者在課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論點?明確:作者在課文第4段提出的論

46、點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提問:這個論點與課文前三段的論述有什么關系?明確:課文13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的需要。當今的法令制度應當切合當今的實際需要。如果墨守成規,拘泥于古法,必將失敗。顯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論點,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推論的結果。這是課文的基本觀點,也是課文的中心論點。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明確:除13段的論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個事例作為比喻對中心論點加以論證:(1)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2)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3)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總的說來,就是從實際情況出發,講究實效。這就清楚地說明了:法令制度必須

47、隨著世易時移有所改變。提問:作者在課文第5段講的“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明確:作者以“刻舟求劍”為喻,從反面論證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中心論點。如果時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闊的表現。提問:作者在課文第6段又講了“引嬰兒投江”的寓言故事,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明確:作者以“引嬰兒投江”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不能因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這是進一步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課文第46段主要說明時代改變,法令制度就應該隨之改變。如果時代已改變,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會取得積極而良好的效果。本文的中心論點是通過逐層深入推理而得出的

48、結論。為了把道理說得更充分,更曉暢,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證。說理、舉例、設喻三者結合得很自然,頗有說服力。三個故事的寫法,都是先敘述故事本身,再對故事加以評論,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說明道理,使故事成為全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說服力。本文具有樸素的唯物思想,能從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有一定的進步性。3.指名學生朗讀全文。(九)總結全文。(見“難點、重點分析”)課堂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見“課堂教學設計”)二、難點、重點分析(見“課堂教學設計”)三、教學過程設計(一)講評夢溪筆談作業,強調認真預習、積極思考對學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二)解

49、題(作品介紹)。1.指名朗讀課文注釋和“預習提示”第2段。2.教師補充講解:從課文注釋及“預習提示”的說明我們可知,呂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呂不韋集合其門客集體編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學說的論著匯編。全書由12紀、8覽、6論三個部分組成,共26卷,約20萬字。當時秦國行將統一中國,百家爭鳴的局面漸告結束,思想界也需要總結百家爭鳴的成果。呂氏春秋便是適應這一時代需要,為秦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而產生的。呂氏春秋作為諸子散文,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各篇往往以議論發端,然后舉例說理,設喻為證,最后回復到原來的立論,首尾呼應,條理分明,語言簡練,富于形象,有較強的說服力。這是我們學習課文時應細加品味的。(

50、三)檢查預習情況。1.通假字。“脟”通“臠”釋義:切成塊狀的肉?!耙妗蓖ā耙纭贬屃x:漲水?!坝小蓖ā坝帧贬屃x:用于連接整數和零數?!疤潯蓖ā霸帯贬屃x:差異,不適應。“契”通“鍥”釋義:刻。2.指名口述三則故事。(故事內容見課文3、5、6段)要求講述之后,口譯作者議論的句子。(請三位同學分別講述,教師補正。)(四)詞句講解。1.第1、2段中,“法”出現15次之多,其義項有:A.動詞,取法,沿用;B.名詞,法令、制度;C.動詞,照舊沿用。將兩節中15個“法”字標上序號,答案由學生選擇,教師明確:A.(12)B.(11)(13)(14)(15)C.2.教師講解“所以”等詞句?!八浴笔怯纱~“所”和

51、介詞“以”組成。通常情況下,我們把“以”后面的詞、詞組(短語)、句子看作介詞賓語,那么,其結構就是“代詞所+介賓詞組(短語)”,介詞“以”可以表示原因、憑借、目的、方式等內容。譯為現代漢語,可以理解為:“的原因(緣故、根據、憑借、方法等)”;“用來的”等等?!半m猶若”為轉折復句,意為“即使也還是”“者也”判斷句式。(五)請三名同學口譯1、2、4段,師生共同補正。(六)討論“預習思考題”,引起學生對本文“中心論點”的爭辯。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當點撥。在學生充分討論、爭辯的基礎上,教師談自己的觀點:關于本文的中心論點,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同學們談了各自的觀點,擺出了充足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這里

52、,不強求統一,允許有不同的意見。我的看法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其理由是:前面三小段從正反兩個方面說理、設喻、舉例,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需要的這一論點。在此基礎上推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這是課文的基本觀點,也是課文的中心論點。(七)講析課文第13段。1.教師領讀課文第13段。2.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第1、2段。明確:“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边@是一句并列復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強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語是“先王之法”,承前省。“其”,代詞,代“上”(國君)。“而”,連詞,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胺ā弊趾竺媸÷粤舜跋韧踔ā钡馁e語“之”

53、?!半m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是讓步轉折復句,修辭作用是欲擒先縱,縱是為了更好地擒。“雖猶若”是“即使還是”的意思?!跋韧踔詾榉ㄕ撸我?”是設問句?!爸?,結構助詞,嵌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相當于“的”?!八浴?,跟現代漢語的用法不同,應特別注意?!八浴钡扔凇暗脑颉?、“的緣故”等;“所以”等于“的東西”、“的根據”、“的方法”、“用來的”等。這里作“的根據”講?!安旒簞t可以知人”的“則”,連詞,表示兩件事在時間上相承,相當于“就”?!翱梢浴保F代漢語的用法不同?!翱伞笔恰翱梢浴钡囊馑?。“以”,介詞,相當于“憑借”,后省略代詞“之”。“人與我同耳”的“耳”,助詞,表示肯定語氣,相當于“啊”。3.引導學生分析1、2段的邏輯結構。明確:文章一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