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歷史教案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_第1頁
人民版歷史教案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_第2頁
人民版歷史教案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_第3頁
人民版歷史教案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_第4頁
人民版歷史教案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2課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課標要求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課標要求: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戰國時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諸子百 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夠區分各家的主張;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以及各家學說對后世的影響。過程與方法:通過比較各家各派主張的異同,認識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具體狀況, 培養學生綜 合分析和比較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戰國時期百家

2、爭鳴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輝煌燦爛以 及思想文化在爭鳴和碰撞中不斷發展的規律。重點難點:孟子的仁政思想、莊子的思想主張、法家的思想、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 關于“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代表社會各階級、階層利益的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產生了儒、 道、墨、名、法、陰陽、縱橫、農、雜等各家思想流派,他們針對當時社會上和 學術上的各種問題,展開討論,爭相發表不同的見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 面。“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和學術中的各種流派,后指社會人物復雜多樣三教:儒教、釋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幾乎在中國歷春秋戰國

3、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思想領域異常自由和活躍的時期, 史上絕無僅有。此時的“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有其深刻而復雜的社會原因: 第一,在經濟上,井田制崩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 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對社會變革的現實發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 種方案,就必然會出現觀點各異的現象;加上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 人們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條框的束縛和制約,盡可以暢所欲言。第三,在階級關系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兼 并他國

4、,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別地禮賢下士;“士”們也希望實現用自己的思想主張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在社會上, 一批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被稱為“諸子百家”。一、孟子、荀子與儒家(一)孟子1、歷史地位: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他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成為儒家學 派的重要奠基人。2、主要思想主張(1)仁政學說一一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學說主張尊王賤霸,實行王道之治內容: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人民,以德服人,爭取民心影響:后來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孟

5、子認為實行仁政,必須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國家的三件寶物。在此基礎 上,孟子又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還認為“天命是人民意 志的體現”,順從人民的意志就是敬天。2、孟子的“民本”思想,對中國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對封建統治者緩和階級 矛盾,維護統治的長治久安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 思想并不是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點的,是封建統治的一種策略。(2)性善論一一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說,他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 人的品質不是外加的,是與生俱來的。羞心疑難解析: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惻隱之

6、心, 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學說雖然是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但孟子強 調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產,使民有恒產,又有恒心地安于生產生活的思想, 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3)重義輕利思想孟子倡導“養浩然之氣”。他強調先義后利、舍生取義。要求人們應具有“富貴 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評述:“重義輕利”思想,對中華民族道德觀念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重義”對今天的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3、孟子思想的影響孟子學說是對孔子學說的繼承和發展。唐代以后, 孟子一書被當作經典,南 宋朱熹將其列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之一,孟子被稱 為“亞圣”,地位僅

7、次于孔子,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二)荀子1、基本主張:總結各學派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龐大而系統的思想體系。(1)提出“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題。要點點撥:荀子認為“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運行的 規律,順應規律,也就可以利用規律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2)主張“性惡論”。他認為人性生來就是惡的,但憑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惡 變善。(3)繼承儒家思想,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同時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張禮法 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為主。他認為,要實現王道必須先有霸道。荀子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慣例,親自到只講霸道的秦國去考察。他當著秦王的面,贊揚秦的治安政績和官吏

8、的奉公守法。然后荀子勸其更上一層樓,實行王道,但秦王 沒有接受他的建議。2、思想特點及影響:荀子思想雜取百家,與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很長 時間里,荀子學說不為正統的儒家所重視,被視為儒家的異端。但作為戰國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學說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的影響。全析提示:荀子的思想雖然雜取百家,但思想主體繼承了儒家學說,所以歷史上 一直把荀子看作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子。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異同思想家思想比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愛人仁政仁義政治思想為政以德民貴君輕君舟民水異人性論性相近性善論性惡論二、墨子與墨家(一)墨家學派的組織: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戰國時期魯國的墨翟(歷史上

9、被稱 為“墨子”)墨子創立了嚴密的組織,成員被稱為墨者。墨者團體的領導人稱巨墨子是第一個巨子。墨者的行動必須遵從巨子的指揮。(二)墨家學派的思想主張1、主張“兼愛”、“非攻”(1)墨子把“兼愛”也稱為“仁”,但與孔子所說的“仁”有很大的差別。 孔子所說的仁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是有等級差別的愛。而墨子主張的兼愛則 是無等級差別的愛,不論“王公大人”還是普通“萬民”,都不分輕重厚薄。(注:“兼愛”是墨子哲學的中心概念。墨子主張的“兼愛”是普遍的無等級的 愛,是愛一切人。)(2)墨子的“非攻”,就是反對不義的戰爭,主張各國和平共處。在當時的戰爭 環境中,以墨子為首的墨者為宣傳和平,四處奔波呼吁。2

10、、主張“尚賢” “尚同”(1)墨子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措施,是靠“尚賢事能”,就是說,要把賢能之 人挑選出來,讓他們處理政事。(2) “尚同”的思想是“尚賢”主張的進一步發展,不但要求統治者不分 等級,任用賢才,而且主張最高統治者的職位也應該由賢者來擔任。“尚同”的主張也含有推崇權威的思想。3、承認“上天”、鬼神的存在,指出“上天”、鬼神的意志是要人們“兼愛”。4、提倡“尚力”,主張“節用” “節葬”:強調生產勞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同 時反對統治者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三)墨家學派的地位變遷1、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利益。戰國時期一度成為顯 學,也曾經被其它學派廣泛吸收征

11、引。問題探究:墨家學派為什么能夠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 ?戰國時期,奴隸制已經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產者應運而生。墨家學派的思想反 映了小生產者的要求,能夠在小生產者中產生共鳴,在當時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三、莊子與道家(一)莊子的思想主張1、提出了“齊物”的觀點。“齊物”就是齊一萬物。莊子認為,任何事物在本質 上都是相同的,沒有區別。2、從“齊物”的觀點出發,莊子提出“逍遙”的人生態度。所謂“逍遙”就是 對事物的變化采取一種旁觀、超然的態度。要想達到“逍遙”,就要“無所恃”, 不要受各種條件左右。3、莊子認為,天與人“不相勝”。莊子說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為。 屬于自然的東西本來就有,是人所

12、不能改變的,人為是對自然的一種破壞,無利 而有害。因此,人必須順從自然。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注:莊子的思想是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莊子的思想比老子更為消極, 是 戰國中期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思想代表。)(二)莊子在文學、美學方面的成就言、莊子的寓言、散文中蘊含著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義風格。莊子的文風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四、韓非與法家(一)歷史地位:戰國后期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二)基本主張1、將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韓非認為,法律 是處理政事的基本,權術是君主控御君臣的工具,勢力是君主的政權、威勢,即 權威,是君主的“筋力”。法、術、勢三者

13、不可分離,勢是法和術的前提,法旦 要求臣下必須遵守的,術是君主時刻不能離開的。2、社會不斷發展變化韓非認為,社會不斷發展變化,歷史永遠不會倒退。他反對儒家“是古 非今”的歷史觀,主張變法革新。(三)對歷史發展的影響韓非的思想適應了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在西漢以后的1000多年中,這種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戰國一一秦 法家思想備受推崇的原因1、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體制2、適應當時社會改革和國家走向統一的趨勢3、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注:歷史學家一般把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特點概括為“外儒內法”評價“百家爭鳴”下面是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里對

14、百家爭鳴中的主要流派作的評價,你 認為有道理嗎?為什么?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 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 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雖 百家弗能改也。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 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六、諸子百家思想的歷史影響對當時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在經濟、政治、法律、哲學、軍事、文學藝術和自然科 學等眾多領域內所形成的思想理論,奠定了中國

15、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對后世文 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和后來的社會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以與時俱進的精神,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歸納歷史事物的作用與影響,應從分析其內容入手,先具體分析各項內容的作用, 然后從總體上概括其深遠影響。請問:如果你是信奉儒 法 道的老師,如何遏制學生上課說話的現象? 如何遏制上課講話的行為?儒家:這是品德問題,主張思想教育法家:這是違紀行為,主張嚴格懲罰道家:這是無意識的,主張順應自然,等學生自我覺悟。 知識鞏固學派人物時代主要思想孔子春秋提倡“仁”和“禮”;“因材施教”,學思結合需家孟子戰國“仁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