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第一章頜面部及毗鄰骨骼 第二章 頜面部及毗鄰器官 .ppt 第三章 口腔頜面、頸肌肉及脂肪間隙.ppt 頜面部為面部的一部分,面部是指上至發(fā)際、下達下頜骨頦部、兩側為下頜骨外緣及面頰部。頜面部是以通過以眉間點的水平線為界,眉間點水平線以下的部位。頜面部的骨性支架由14塊骨骼組成,其中除單一的下頜骨及犁骨外,其余均成對雙側對稱排列,分別為上頜骨、鼻骨、淚骨、顴骨、腭骨及下鼻甲。上述諸骨相互連接,構成頜面部的基本輪廓,并作為軟組織的支架。本章主要敘述上述頜面骨,同時蝶骨、顳骨、舌骨、巖骨因與頜面部關系密切,亦在本章敘述。 第一節(jié) 上頜骨 第二節(jié) 下頜骨 第三節(jié) 鼻區(qū)骨 第四節(jié) 顴骨 第五節(jié) 顎骨
2、 第六節(jié) 蝶骨 第七節(jié) 顳骨 第八節(jié) 舌骨 上頜骨(maxilla)位于顏面中部,左右各一,互相對稱,與鄰骨連接,參與眼眶底、口腔頂、鼻腔底及側壁、顳下窩和翼腭窩、翼上頜裂及眶下裂的構成。 上頜骨的解剖形態(tài)不規(guī)則,可分為一體四突。 一體即為上頜骨體 四突分別為額突、顴突、腭突及牙槽突。 上頜骨體分為前外、后、上、內四面。 1 前外面又稱臉面,上界眶下緣,內界鼻切跡,下方移行于牙槽突,后界借顴突及其伸向上頜第一磨牙的顴牙槽嵴與后面分界,在眶下緣中點下方0.50.8cm處有橢圓形的眶下孔,為眶下神經血管所通過,眶下孔向后、上、外方通入眶下管。在眶下孔下方,骨面有一深窩,稱尖牙窩,提口角肌在此起始。
3、尖牙窩主要位于前磨牙根尖的上方,此處與上頜竇僅有薄骨板相隔。 2 后面又稱顳下面,參與顳下窩及翼腭窩前壁的構成。該面與前外面之間的顴牙槽嵴在面部或口腔前庭部均可觸及。后面中部有數個小孔,稱牙槽孔,向下通入上頜竇后壁的牙槽管。在后面的下部,有粗糙的圓形隆起,稱上頜結節(jié),為翼內肌淺頭的起始處。 3 上面又稱眶面,光滑呈三角形,構成眶底之大部。眶面后份中部有眶下溝,眶下溝向前、內、下通眶下管,眶下管以眶下孔開口于上頜體的前外面。眶下管的中段發(fā)出一牙槽管,經上頜竇的前外側骨壁,通過上牙槽前血管、神經。眶下管的后段亦發(fā)出一牙槽管,經上頜竇的前外側骨壁,有上牙槽中神經通過。眶下管長約1.5cm。 4 內面
4、又稱鼻面,參與鼻腔外側壁的構成,鼻面有一個三角形的上頜竇裂孔通向鼻腔。上頜竇裂孔的后方,有向下前的溝與蝶骨翼突腭骨垂直部連接,共同組成翼腭管,該管長約3.1cm,管內有腭降動脈及腭神經通過。 上頜骨四突分別為額突、顴突、腭突及牙槽突。 額突為一個堅韌的骨片,聳立于上頜體的內上方,其上、前、后緣分別與額骨、鼻骨及淚骨相連接。額突參與淚溝組成。 顴突粗短呈三角形,起自上頜體的前、后面之間,伸向外上與顴骨相接。 腭突是水平骨板,在上頜體與牙槽突的移行處伸向內側,與對側腭突在正中線相連,形成腭正中縫,參與構成口腔頂及鼻腔底,前部較厚,后部較薄。腭突參與構成硬腭前3/4,后緣呈鋸齒狀,與腭骨水平板連接。
5、腭突有許多小孔,內通血管,也有多數凹陷容納腭腺。腭突下面于上頜中切牙的腭側、腭正中縫與兩側尖牙的連線交點上有切牙孔,向上后通入兩側切牙管,有鼻腭神經及血管通過。腭突下面的后外部近牙槽突處,有縱行的溝和管,有腭大血管及腭前神經通過。 牙槽突又稱牙槽骨,是下頜體向下方伸出,是上頜骨牙根周圍的突起部分,厚而質軟,其前部較窄,后部較寬。兩側牙槽突在中線結合形成蹄鐵形的牙槽骨弓。牙槽突內容納牙根的深窩稱牙槽窩,牙槽窩的形態(tài)、大小、數目和深度與所容納的牙根相適應。其中以尖牙的牙槽窩最深,磨牙的牙槽窩最大。牙槽窩的游離緣稱牙槽嵴,兩牙之間的牙槽骨稱牙槽間隔。兩牙根之間的牙槽骨稱牙根間隔。牙槽骨內外 骨板均由
6、骨密質構成,中間夾以骨松質,骨板較薄。牙槽窩周圍壁稱固有牙槽骨,包繞于牙周膜外圍,又稱骨硬板或篩狀板。上頜骨牙槽窩的唇頰側與腭側骨板的厚薄不一,一般上頜牙槽窩的唇頰側骨板均較腭薄;上頜第一磨牙牙槽窩頰側骨板因有顴牙槽嵴而增厚。上頜骨牙槽突與腭骨水平部共同圍成腭大孔,該孔一般位于上頜第三磨牙腭側牙槽嵴頂至腭中線弓形面的中點上。 高分辨率的ct可從橫斷、冠狀層面精確地顯示其細微結構,這些圖像在各層面上展現上頜骨及其周圍組織的結構差異。總體來說,上頜骨的上頜體及四突許多細微結構均被不同程度的展現,從而避免了傳統(tǒng)x線的諸組織重疊的影響。 上頜骨橫斷面的解剖常以眶下耳線為參考基線,掃描范圍為上頜骨眶緣至
7、上頜骨牙槽突,掃描層厚及層間隔為35mm,發(fā)現病灶后,則可采用薄層掃描,掃描層厚為12mm,采用高分辨力ct,若觀察其細微骨結構,應使用骨窗位高分辨力ct。若患者有金屬義齒,應在掃描時調整掃描角度,盡量避免義齒,以防止義齒所造成的偽影產生。 本節(jié)上頜骨橫斷面的正常ct表現以眶下耳線為參考基線,選取眶下溝層面、眶下管層面、眶下孔層面、上頜骨尖牙窩層面、上頜骨尖牙窩層面、上頜骨腭突層面、上頜骨牙槽突層面的橫斷面加以介紹,描述上頜骨及毗鄰橫斷面正常ct表現。 此層面主要顯示上頜骨的眶面,眶面中份見縱行管狀低密度影為眶下溝。上頜骨眶緣顯示為較厚的骨性高密度影,其外后方“人”字形骨性高密度影為蝶骨額突與
8、蝶骨大翼;向內延續(xù)為上頜骨額突,表現為向前聳立的骨性高密度影,其前緣為鼻切跡。上頜骨額突后外方弧形骨性高密度影為淚骨下部,構成鼻淚管的前外側壁,其后內圓形低密度影是鼻淚管。上頜竇上部位于斷面前部中線兩側,呈近圓形氣體密度腔 其后外壁表現為弧形線狀骨性高密度影,上頜竇后外壁與蝶骨大翼間帶狀低密度影是眶下裂;上頜竇內壁即鼻腔外壁,表現為線狀骨性高密度影。位于正中線上的鼻中隔前端可見軟骨、后份由犁骨斷面構成,其兩側為窄縫狀鼻腔,中鼻甲斷面位于鼻腔(圖1-1-1-1)。 圖1-1-1-1眶下溝層面 鼻切跡淚骨鼻淚管眶下溝眶下裂上頜骨額突上頜骨眶緣鼻中隔鼻腔中鼻甲上頜竇上頜竇內壁上頜竇后壁蝶骨額突蝶骨大
9、翼 此層面主要顯示眶下管,眶下管位于上頜竇前壁竇腔側,表現為上頜竇前壁中部竇腔側圓形、周邊斷續(xù)骨性密度,中央軟組織密度影。上頜竇前壁顯示為較厚的骨性高密度影,向后借上頜骨顴突與顴骨上頜突連接;向內延續(xù)為上頜骨額突,表現為向前聳立的骨性高密度影,其前緣為鼻切跡。上頜骨額突后外方仍可見淚骨下部鼻淚管。上頜竇上部位于斷面前部中線兩側,表現為由橢圓形逐漸變?yōu)槿切蔚臍怏w密度腔,其后外壁即上頜骨體顳下面,表現為弧形線狀骨性高密度影,較上頜竇前壁薄,其外1/3較內2/3略厚。 上頜竇后外壁與蝶骨大翼間帶狀低密度影是眶下裂,上頜竇后外壁參與顳窩、顳下窩、翼上頜裂及翼腭窩前壁的構成。腭骨垂直部上緣蝶骨和眶突分
10、別表現為高密度骨片,兩突之間低密度影為蝶腭孔,孔下方弧形線狀骨性高密度影為蝶腭切跡。上頜竇內壁即上頜骨體鼻面構成鼻腔外側壁,表現為線狀骨性高密度影,上頜竇內壁中央略偏后見一裂隙為上頜竇裂孔,呈氣體密度,通中鼻道。位于正中線上的鼻中膈前部分為軟骨,呈軟組織密度,后部分為高密度犁骨。鼻中隔兩側見氣體密度帶狀鼻腔,鼻腔內見軟組織密度中、下鼻甲(圖1-1-1-2)。 圖1-1-1-2a 鼻切跡淚骨鼻淚管眶下管眶下裂上頜骨額突鼻中隔鼻腔中鼻甲上頜竇上頜竇內壁上頜竇后外壁上頜骨顴突顴骨上頜突顴弓顳窩 a (圖1-1-1-2b)鼻切跡淚骨鼻淚管眶下管上頜骨額突鼻中隔中鼻道中鼻甲上頜竇上頜竇裂孔上頜竇內壁上頜
11、竇后外壁翼頜裂翼腭窩腭骨眶突蝶腭孔腭骨蝶突上頜骨顴突顴骨上頜突顴弓21顳窩 此層面主要顯示眶下孔,眶下孔表現為上頜竇前壁正中略偏內橢圓形低密度裂隙。上頜竇前壁顯示為骨性高密度影,其厚度與上頜竇后外壁及內壁相仿,向后借上頜骨顴突與顴骨上頜突連接;向內延續(xù)為上頜骨額突,表現為向前聳立的尖角狀骨性高密度影,其前緣為鼻切跡。上頜竇上部位于斷面前部中線兩側,表現為三角形的氣體密度腔,其后外壁表現為線狀骨性高密度影,其外1/3較內2/3略厚。上頜竇后外 此層面主要顯示上頜骨尖牙窩,尖牙窩位于眶下孔下方、前磨牙根尖上方,表現為上頜骨臉面弧形切跡,此處上頜竇前壁較薄,與上頜竇僅有薄骨板相隔。此層面上頜竇前壁(
12、尖牙窩除外)較后外壁及內壁略厚,向外經上頜骨顴突與顴骨上頜突相連;向內延續(xù)為上頜骨額突,表現為尖角狀骨性高密度影。腭骨垂直板外側、上頜骨體鼻面后內、翼突前方小園形低 密度影為翼腭窩,翼腭窩向外管狀低密度影為翼上頜裂,翼頜裂前壁為上頜竇后壁、后壁為翼突。翼突內外板間倒“v”形低密度影是翼突窩。此層還面顯示上頜竇、鼻咽腔、鼻切跡、鼻中隔、下鼻甲、翼突內外板及顳下窩。鼻中隔大部由軟骨組成,鼻中隔兩側為鼻腔,下鼻甲中央顯示為線條狀骨性高密度影、其余大部分顯示為軟組織密度。鼻腔兩側是上頜竇,呈三角形含氣腔(圖1-1-1-4)。 (圖1-1-1-4)尖牙窩層面 鼻切跡上頜骨尖牙窩上頜骨額突鼻腔鼻中隔下鼻甲
13、上頜竇上頜竇前壁上頜竇內壁上頜竇后外壁翼頜裂翼腭窩翼突翼突窩上頜骨顴突顴骨上頜突顳下窩鼻咽腔 此層面主要顯示上頜竇中下部,顯示鼻前庭大部分。雙側上頜竇前壁與內壁較厚,后外壁由薄變厚。上頜骨顴突表現為上頜骨前后面之間向外的骨性突起,向后外與顴骨上頜突相連接。上頜骨額突表現為三角形骨性高密度致密影。翼腭管位于腭骨垂直板外側,表現為橢圓形低密度影。此層面還顯示翼突、翼突窩、鼻前庭、鼻腔、鼻中隔、鼻甲、鼻咽腔(圖1-1-1-5)。 (圖1-1-1-5a)鼻前庭鼻切跡上頜骨額突鼻腔鼻中隔下鼻甲上頜竇上頜竇前壁上頜竇內壁上頜竇后外壁翼腭管翼突翼突窩上頜骨顴突顴骨上頜突鼻咽腔 (圖1-1-1-5b) 鼻前庭
14、鼻切跡上頜骨額突鼻腔鼻中隔下鼻甲上頜竇上頜竇前壁上頜竇內壁上頜竇后外壁翼腭管翼突翼突窩上頜骨顴突顴骨上頜突鼻咽腔 此層面主要顯示硬腭,硬腭前3/4是上頜骨腭突;后1/4是腭骨水平部。上頜骨腭突表現為骨性密度的水平骨板,因有多數凹陷容納腭腺而密度不均,前厚后薄,后緣呈鋸齒狀,與腭骨水平板連接。腭突中央呈縱行帶狀密質骨密度,雙側腭突在正中線連接,形成腭正中縫,表現為縱行線狀低密度影。腭正中縫前方、上頜中切呀的腭側見小園形低密度影為切牙孔,向上與兩側切牙管連接。腭骨水平板亦呈骨性密度的水平骨板,密度不均,其外側緣與上頜 骨牙槽突間見近圓形低密度影為腭大孔,兩側水平部內緣在中線處相連接,表現為密質骨密
15、度的骨嵴為鼻嵴后部。有時硬腭下方正中見縱行粗大骨嵴為腭隆突。上頜骨顳下面后方“v”形骨性高密度突起為腭骨錐突,構成翼突窩的底。雙側上頜竇呈橢圓形或圓形氣體密度腔,上頜竇壁較厚,尤其內壁及后壁(圖1-1-1-6)。 (圖1-1-1-6a) 硬腭上頜骨腭突腭骨水平板腭大孔腭骨錐突 (圖1-1-1-6b) 切牙管腭大孔腭骨錐突鼻嵴后部上頜竇 (圖1-1-1-6c) 切牙管切牙孔腭正中縫腭骨錐突上頜竇 (圖1-1-1-6d) 上頜骨腭突層面腭骨錐突腭隆突 此層面主要顯示上頜骨牙槽突,表現為踢鐵形的牙槽弓,顯示上頜牙槽骨及其所包含的牙根斷面。牙槽突前部較窄,后部較寬,牙槽窩腭側骨板較唇頰側略厚,上頜第一
16、磨牙牙槽窩頰側骨板較厚。尖牙牙槽窩較深,磨牙牙槽窩較大。牙槽窩的游離緣稱牙槽嵴,兩牙之間的牙槽骨稱牙槽間隔。當腭隆突發(fā)育較大時可在此橫斷面顯示,表現為縱行梭形骨性高密度影,不要誤認為是病變。牙槽突后部表現為粗糙的圓形隆起為上頜結節(jié)影。此層面亦顯示切牙孔(圖1-1-1-7)。 (圖1-1-1-7a) 切牙孔牙槽突上頜結節(jié) (圖1-1-1-7b) 切牙孔牙槽突上頜結節(jié) 冠狀層面從另一角度顯示上頜骨的各部分,其顯示的內容同前所述,不過某些結構能在同一層面展現,尤其對上頜竇上下壁病變顯示優(yōu)于橫斷平面。不過冠狀平面要在橫斷平面基礎上掃描診斷。 上頜骨冠狀面的解剖常以垂直于眶下耳線的線為參考基線,或以垂直
17、于顱底的線為基線,掃描范圍為上頜骨額突至翼突,掃描層厚及層間隔為35mm,發(fā)現病灶后,則可采用薄層掃描,掃描層厚為12mm。 若患者有金屬義齒,應在掃描時調整掃描角度,盡量避免義齒,以防止義齒所造成的偽影產生。 本節(jié)上頜骨冠狀層面的正常ct表現以經外耳孔且垂直于眶下耳線的線為參考基線,選取上頜骨額突層面、上頜竇前壁層面、上頜中側切牙層面、上頜單尖牙層面、上頜前磨牙層面、上頜磨牙層面、上頜竇后壁層面、翼上頜裂層面及翼突窩層面的冠狀面加以介紹,描述上頜骨及毗鄰冠狀層面的正常ct表現。 此層面主要顯示上頜骨額突,雙側上頜骨額突呈聳立帶狀弧形骨性高密度影,位于淚骨下方,額突內緣為鼻切跡。淚骨上方是氣體
18、密度額竇,額竇、淚骨、上頜骨額突間縱形條帶狀骨性高密度影是鼻中隔,由篩骨垂直板構成,向上延續(xù)至額竇上方為雞冠,表現為錐形骨性高密度影(圖1-1-8)。 (圖1-1-1-8)上頜骨額突層面 雞冠額竇淚骨鼻中隔鼻腔鼻切跡上頜骨額突上頜竇前壁 此斷面主要用于觀察上頜竇前壁骨質情況,上頜骨眶緣部分在此層面顯示。淚骨表現為聳立的錐形骨性高密度影,淚骨基底部外側橢圓形低密度影為淚囊窩。雙側上頜竇前壁間是鼻腔,上鼻甲表現為縱行不規(guī)則形帶狀軟組織密度影,鼻腔中央為鼻中隔,由篩骨垂直板構成。鼻腔外上方是前組篩竇,篩竇借篩板與前顱窩相隔,借篩骨紙板與眼眶相隔(圖1-1-9)。 (圖1-1-1-9)上頜竇前壁層面
19、額竇篩竇篩板篩骨紙板鼻腔鼻中隔上鼻甲淚骨淚囊窩上頜竇前壁上頜骨眶緣 此冠狀面顯示上頜竇前部,表現為橢圓形氣體密度腔,其外側以上頜骨顴突與顴骨上頜突相連,向上延伸為顴骨眶突。上頜竇內上方分別為鼻淚管和淚骨。上頜骨眶緣顯示清楚,中見橢圓形低密度影是眶下孔,其下層面上頜竇上壁見低密度裂隙為眶下溝。雙側上頜竇之間是鼻腔,鼻腔內顯示上鼻甲、下鼻甲及鼻中隔。鼻腔外上是前組篩竇,由多個含氣小房組成。篩竇上方是篩板,兩側是篩骨紙板。斷面下部正中雙側中、側切牙全貌顯示,根尖位于牙槽突中(圖1-1-10)。 (圖1-1-1-10b)上頜中側切牙層面篩竇鼻中隔上鼻甲下鼻甲上頜竇眶下溝顴骨額突顴骨眶突上頜骨顴突側切牙
20、 (圖1-1-1-10a)篩竇篩板篩骨紙板鼻腔鼻中隔下鼻甲上頜竇鼻淚管眶下孔上頜骨眶緣額骨眶突顴骨額突中切牙 此冠狀面顯示上頜竇前部,表現為三角形氣體密度影,上頜竇上壁、內壁、外壁及下壁顯示清楚,表現為條帶狀骨性高密度影,外壁最厚,外壁外側為顴骨。雙側上頜竇間為鼻腔,顯示上、中、下鼻甲及鼻中隔。鼻腔外上是中組篩竇,由多個含氣小房組成。斷面下部雙側上頜單尖牙全貌顯示,雙側上頜前部牙槽突分別表現為方形骨性高密度影,硬腭的腭突表現為口腔面凸凹不平的帶狀骨性高密度影(圖1-1-11)。 (圖1-1-1-11)上頜單尖牙層面 篩竇鼻腔鼻中隔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上頜竇眶下溝顴骨顴骨額突顴骨上頜突上頜骨腭突上
21、頜骨牙槽突 此冠狀面顯示上頜竇中部,表現為三角形氣體密度影,上頜竇上壁、內壁、外壁及下壁顯示清楚,表現為條帶狀骨性高密度影,外壁最厚,外壁外側是顴骨。雙側上頜竇間為鼻腔,上、中、下鼻甲顯示清晰,中央為鼻中隔。鼻腔外上是后組篩竇和蝶竇,篩竇由多個含氣小房組成,蝶竇左右各一。斷面下部雙側上頜第1、2前磨牙顯示。鼻腔下部是硬腭的腭突,腭突口腔面凸凹不平。腭突兩側是上頜骨牙槽突(圖1-1-12)。 (圖1-1-1-12)上頜前磨牙層面 篩竇鼻腔鼻中隔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上頜竇內壁上頜竇上壁上頜竇下壁眶下溝顴骨額突顴骨上頜突上頜骨腭突上頜骨牙槽突前磨牙 此冠狀面顯示上頜竇后部,表現為長圓形氣體密度影,上頜
22、竇上壁、內壁、外壁及下壁顯示清楚,表現為條帶狀骨性高密度影,下壁最厚。雙側上頜竇間為鼻腔,上中下鼻甲顯示清晰,中央為鼻中隔。鼻腔上方是蝶竇,左右各一。斷面下部雙側上頜第1、2磨牙顯示,第2磨牙顯示雙根。鼻腔下方是腭骨水平板,表現為橫行條帶狀骨樣密度影,水平板較硬腭薄且口腔面平滑,其外下緣與上頜牙槽骨間橢圓形低密度影為腭大孔(圖1-1-13)。 (圖1-1-1-13)上頜磨牙層面 蝶竇鼻腔鼻中隔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顴骨顳突腭骨水平板腭大孔上頜骨牙槽突磨牙 此冠狀面顯示上頜竇后壁為略高于周圍骨質密度的片狀高密度影,其上方是蝶骨大翼,下方是牙槽突,牙槽突下方是第三磨牙。雙側上頜竇后壁間是鼻腔后部,鼻腔
23、中見中下鼻甲,鼻腔中央縱行骨性高密度影是鼻中隔。鼻腔上方蝶竇顯示清晰。鼻腔下方橫行線狀高密度影是腭骨水平板,腭骨下方弧形帶狀軟組織密度影是軟腭。軟腭下方含氣腔是口腔(圖1-1-14)。 (圖1-1-1-14)上頜竇后壁層面 蝶竇鼻腔鼻中隔中鼻甲下鼻甲上頜竇后壁蝶骨大翼腭骨水平板軟腭口腔上頜骨牙槽突磨牙顴弓下頜骨喙突 此冠狀面顯示翼上頜裂為橢圓形低密度影,其下方是牙槽突。雙側翼腭窩間是鼻腔后部,鼻腔中見下鼻甲,鼻腔中央縱行骨性高密度影是鼻中隔。鼻腔上方蝶竇顯示清晰,鼻腔下方是口腔,鼻腔與口腔間弧形帶狀軟組織密度影是軟腭(圖1-1-15)。 (圖1-1-1-15)翼上頜裂層面 蝶竇鼻腔鼻中隔中鼻甲
24、下鼻甲蝶骨大翼翼上頜裂軟腭口腔上頜骨牙槽突顴弓下頜骨喙突 此冠狀面顯示翼突窩為橢圓形低密度影,位于翼突內外板之間。雙側翼突窩間是含氣的鼻咽腔,鼻咽腔上方是蝶竇,下方是口腔,鼻咽腔與口腔間弧形軟組織密度影是軟腭(圖1-1-16)。 (圖1-1-1-16)翼突窩層面 蝶竇鼻咽腔軟腭口腔翼突內板翼突外板翼突窩 返回目錄 下頜骨(mandible)主要位于顏面部的下1/3,是頜面部骨骼中唯一能動者,可分為水平部和垂直部。水平部又稱下頜骨體,垂直部又稱下頜支。 一 下頜體 下頜體呈弓形,具有內外兩面及上下兩緣,上緣為牙槽突。 下頜骨正中骨嵴稱正中聯合,是胚胎時期左右兩份的合成處。在正中聯合兩旁近下頜骨下
25、緣處,左右各有一隆起,稱頦結節(jié)。從頦結節(jié)經頦孔下方延向后上與下頜支前緣相連的骨嵴,稱外斜線或外斜嵴,有降下唇肌及降口角肌附著。外斜線之下,有頸闊肌附著。在外斜線的上方,在下頜第一、二前磨牙之間的下方或第二前磨牙的下方,下頜骨上下緣之間稍上方有頦孔,孔內有頦神經、血管通過。頦孔的位置可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上移和后移。 近中線處有上下兩對突起,稱為上頦棘和下頦棘,分別為頦舌肌和頦舌骨肌的起點。自下頦棘下方斜向后上與外斜線相應的骨嵴稱內斜線或內斜嵴,其線的后端有翼下頜韌帶附著。內斜線將下頜體內面分為上下兩部分:內斜線上方,頦棘兩側有舌下腺窩,與舌下腺相鄰;內斜線下方,中線兩側近下頜骨下緣處,有不明顯的
26、卵圓形陷窩,稱二腹肌窩,為二腹肌前腹的起點。二腹肌窩的后上方有下頜下腺窩與下頜下腺相鄰。 又稱牙槽緣或牙槽突,下頜骨的牙槽突與上頜骨相似,但下頜骨的牙槽窩均較相應的上頜骨牙槽窩小,下頜骨牙槽突,外骨板均由較厚的骨密質構成,很少有小孔通向其內的骨松質。 又稱下頜底,外形圓鈍,略長于上緣,前部較厚,為下頜骨最堅實處。 下頜支又稱下頜升支,為一個幾乎垂直的長方形骨板,可分為前后兩突及內外兩面。 又稱肌突,呈扁三角形,有翼肌和咬肌附著。顴骨骨折時,骨折可壓迫喙突,影響下頜運動。 又曾稱關節(jié)突或髁突,分髁、頸或髁突頭、髁突頸兩部分。髁略呈橢圓形,其前后徑較短,約為810mm;內外徑較長,約為1530 m
27、m。髁上有關節(jié)面,與顳下頜關節(jié)盤相鄰。關節(jié)面上有一橫嵴將關節(jié)面分為前斜面和后斜面,前斜面較小,與關節(jié)結節(jié)后斜面構成一對關節(jié)的功能區(qū),許多關節(jié)疾病常先破壞此處。髁的內外兩側各有一突起,分別稱為內極和外極,內極較大,突向后內方;外極較小,突向前外側。 髁突的長軸斜向內后,與下頜體的長軸垂直。髁突下部縮小部分稱髁突頸,頸下部前方有小凹陷,稱關節(jié)翼肌窩,為翼外肌下頭的附著處。髁突與喙突間借“u”字形的下頜切跡(乙狀切跡)分隔。 內面中央稍偏后上方處有下頜孔,該孔呈漏斗形,其口朝向后上方。男性下頜孔約相當于下頜磨牙的h面,女性及兒童者位置較低。在下頜孔前方有銳薄的小骨片,稱下頜小舌,為蝶下頜韌帶附著處;
28、在下頜孔的后上方有下頜神經溝,下牙槽神經、血管通過此溝進入下頜孔,該溝約相當于下頜磨牙h面上方1cm;在下頜孔的前上方有由喙突向下后及髁突向前下匯合的骨嵴稱下頜隆突;下頜孔的下方有一向下前的溝,稱下頜舌骨溝;下頜孔向前下通入下頜管。下頜小舌的后下方,骨面粗糙,稱為翼肌粗隆,為翼內肌附著處。 外面上中部有突起或骨嵴,稱下頜支外側隆突。該突位于相應下頜支內側面的下頜孔前或后5mm、下頜孔上緣上方1.016mm處。外面下部粗糙處稱咬肌粗隆,為咬肌附著處。下頜支后緣與下頜體下緣相連接處稱下頜角,有莖突下頜韌帶附著。 下頜管是位于下頜骨骨松質之間的骨密質管道,也是全身含有血管神經的骨密質管道中與牙齒關系
29、最為密切者。在下頜支內,該管行向前下,于下頜體內則向前呈近水平位,當其經過下頜諸牙槽窩的下方時,沿途發(fā)出小管至各牙槽窩,以通下牙槽神經及血管。下頜管在經過下頜第二前磨牙時分為粗細兩管,細管行向正中線,粗管即頦管,行向后上外與頦孔相連,以通頦神經和血管。一般情況下,下頜管距骨內板較外板為近;下頜管距下頜支前緣較后緣為近;下頜管距下頜下緣較牙槽緣為近。 下頜骨是頜面諸骨中體積最大、面積最廣、位置也為最突出者,在結構上也存在下列薄弱部位較易發(fā)生骨折。 1 正中聯合:該處位置最為突出,也是胚胎發(fā)育時兩側下頜突的連接處。2 頦孔區(qū):此處有頦孔,又有下頜前磨牙的牙槽窩位于其間。3 下頜角:位于下頜體與下頜
30、支的轉折處,骨質較薄。4 髁突頸部:該部較細小,其上下均較粗大,無論直接或間接暴力的打擊,均易發(fā)生骨折。 下頜骨橫斷面的解剖常以下頜體下緣為參考基線,掃描線與下頜體下緣平行,下頜骨冠狀以下頜支為參考基線,掃描線與下頜支前后緣平行。橫斷面掃描范圍為髁狀突至下頜骨下緣;冠狀面掃描范圍為下頜骨頦部至髁狀突后緣。掃描層厚及層間隔為35mm,發(fā)現病灶后,則可采用薄層掃描,掃描層厚為12mm 。 若患者有金屬義齒,應在掃描時調整掃描角度,盡量避免義齒,以防止義齒所造成的偽影產生。 本節(jié)下頜骨橫斷面的正常ct表現以平行于下頜體下緣的線為基線,選取髁狀突層面、下頜支層面、下頜體層面的橫斷面加以介紹,描述下頜骨
31、及毗鄰橫斷面正常ct表現。 髁狀突顆突頭位于雙側顳下頜關節(jié)窩內,髁突頭表現為變圓形的骨性高密度影,前后斜面密質骨覆蓋,其前后頸較短,約為810mm;內外頸較長,約為1530mm。髁突內外兩側分別見一骨性突起為內極和外極。內極較大,突向后內方;外極較小,突向前外方。髁突頸表現為橢形骨性高密度影,髁頸下前方有一小凹陷為關節(jié)翼肌窩。喙突位于顳窩內,呈近三角形骨性高密度影,與翼外肌和咬肌相鄰(圖1-1-2-1)。 (圖1-1-2-1a) 喙突髁狀突內極外極顳下頜關節(jié)窩 (圖1-1-2-1b) 髁狀突內極外極顳下頜關節(jié)窩 (圖1-1-2-1c)喙突髁狀突 (圖1-1-2-1d)髁狀突層面 喙突關節(jié)翼肌窩
32、 “u”字形乙狀切跡顯示為線狀骨性高密度影。乙狀切跡下方前后正中偏前下頜支內面骨性突起為下頜隆突,表現為高于松質骨、低于密質骨的骨性高密度影。下頜隆突后下方下頜支內面近圓形低密度影為下頜孔,呈漏斗狀,開口朝向后上方,平下頜磨牙的h面。下頜孔前方偏上小骨片是下頜小舌,表現為片狀骨性高密度影。下頜孔下方骨松質內見圓形低密度影為下頜管起使段,表現為骨密質管道,偏向下頜骨內板,通向下頜孔。下頜管起使段后內方見下頜舌骨溝。下頜支后緣與下緣相連接處稱下頜角,下頜角上方內板骨性突起為翼 肌粗隆。下頜骨升支外板上中部有一骨性突起稱下頜支外側隆突。其下方粗糙處稱咬肌粗隆(圖1-1-2-2)。 (圖1-1-2-2
33、a)喙突乙狀切跡髁突頸 (圖1-1-2-2b)下頜支下頜隆突 (圖1-1-2-2c)下頜支下頜隆突下頜孔 (圖1-1-2-2d)下頜支下頜孔下頜小舌 (圖1-1-2-2e)下頜支下頜孔下頜管 (圖1-1-2-2f)下頜支下頜管下頜舌骨溝 (圖1-1-2-2g)下頜支下頜管 (圖1-1-2-2h)下頜支層面下頜支下頜管 下頜骨正中高密度骨嵴為正中聯合,正中聯合兩旁近下頜骨下緣外板側左右各見一骨性突起為頦結節(jié)。內板近中線處見上下兩對骨性高密度突起分別是上頦棘和下頦棘,頦棘兩側為舌下腺窩。下頜骨上下緣之間稍上方外板側分別見兩個裂孔是頦孔。下頜骨外板頦結節(jié)向后上至下頜支前緣的高密度骨嵴是外斜線ct表現
34、。下頜骨內板下頦棘下方斜向后上的骨嵴是內斜線的ct表現。兩側近下頜骨下緣處分別見不明顯的卵圓形隱窩是二腹肌窩,其后方是下頜下腺窩。下頜管層面包括部分下頜體及下 頜支,ct表現為位于下頜骨松質內的管狀低密度影,管壁為骨密質。在下頜支,該管行向前下,于下頜體內則向前近水平位。下頜管下頜支側與下頜孔相連、下頜體側與頦孔項連(圖1-1-2-3)。 (圖1-1-2-3a)下頜體下頜管內斜線外斜線 (圖1-1-2-3b)下頜體下頜管內斜線外斜線 (圖1-1-2-3c) 下頜體下頜管內斜線4外斜線下頜下仙窩 (圖1-1-2-3d) 下頜體下頜管頦孔正中聯合 (圖1-1-2-3e) 下頜體正中聯合上頦棘舌下腺
35、窩 (圖1-1-2-3f) 下頜體正中聯合下頦棘舌下腺窩 (圖1-1-2-3g)下頜體層面 下頜體頦結節(jié) 本節(jié)下頜骨冠狀面的正常ct表現以平行于下頜支前后緣的線為基線,選取牙槽突和牙列層面、喙突層面、乙狀切跡層面及髁狀突層面的冠狀面加以介紹,描述下頜骨及毗鄰橫斷面正常ct表現。 此斷面顯示下牙列及下頜牙槽骨,牙槽骨表現為倒置拱形骨性高密度影。其向上依次為口腔、硬腭、鼻腔及鼻中隔、篩竇及蝶竇,鼻腔兩側是上頜竇,上頜竇兩側見顴骨及顴弓(圖1-1-2-4)。 (圖1-1-2-4a)蝶竇上頜竇硬腭口腔舌下頜體顴弓 (圖1-1-2-4b)牙槽突及牙列層面蝶竇上頜竇硬腭口腔牙列顴骨 雙側喙突位于雙側顴弓的
36、內下方,表現為外緣平直、內緣呈弧形的骨性高密度影。圖像下部正中見馬蹄形骨性高密度影是下頜骨頦部,雙側分別見低密度裂孔為頦孔。下頜骨頦部上方依次為口腔、軟腭、鼻腔及鼻中隔、蝶竇(圖1-1-2-5)。 (圖1-1-2-5a) 蝶竇鼻腔中鼻甲下鼻甲軟腭口腔喙突顴弓下頜體 (圖1-1-2-5b)喙突層面蝶竇鼻腔下鼻甲軟腭口腔喙突顴弓下頜體下頜管 乙狀切跡是下頜骨薄弱部位,表現為錐樣骨性高密度影。乙狀切跡下方是下頜體及下頜支。下頜支內側由上至下分別為鼻咽腔和口腔。此層面顯示下頜管,表現為圓形低密度影。下頜孔上內高密度骨嵴是下頜隆突(圖1-1-2-6)。 (圖1-1-2-6)乙狀切跡層面 蝶竇鼻咽口腔乙狀
37、切跡下頜支下頜體下頜管 髁禿頭顯示為橢圓形骨性高密度影,髁面骨密質覆蓋,表現為線狀高密度影。髁內外極顯示為骨性突起,內極大于外極。髁下方縮窄部分為髁頸。顆突頸前下方內面低密度裂隙為下頜孔,下頜孔內側聳立的高密度骨片是下頜小舌。下頜孔后下方、下頜支內側見團狀不規(guī)則形骨性高密度影是翼肌粗隆(圖1-1-2-7)。 (圖1-1-2-7a)鼻咽髁突頭髁突頸下頜支下頜體下頜隆突 (圖1-1-2-7b)髁突頭髁突頸下頜支下頜體下頜小舌下頜孔下頜隆突 (圖1-1-2-7c)髁突頭髁突頸下頜支下頜體翼肌隆突 (圖1-1-2-7d)髁狀突層面下頜支 返回目錄 鼻區(qū)骨包括鼻骨、淚骨、額骨鼻部、上頜骨額突、篩骨紙板。
38、上述諸骨間為不活動連接,稱骨縫,骨縫有額鼻縫、額淚縫、額頜縫、鼻淚縫、鼻頜縫、淚頜縫。鼻區(qū)骨較薄,外傷后易發(fā)生骨折。 1 鼻骨(nasal bones) 鼻骨略呈長方形,左右各一,位于顏面中央,左右上頜骨額突之間。兩側鼻骨內側緣在中線處相接,參與構成鼻背。鼻骨上緣窄而厚,與額骨鼻部連接;下緣寬而薄,構成梨狀孔的上緣,并與鼻側軟骨連接,外側緣與上頜骨額突連接;從上而下與額骨鼻嵴、篩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軟骨連接。鼻骨下部較薄且向前突出,易受損發(fā)生骨折,骨折的部位常在遠1/3段。成人兩側鼻骨連接緊密,骨折多為雙側同時發(fā)生;兒童鼻骨間有明顯縫隙,骨折可僅限于一側。 淚骨位于眼眶內側壁的前部,上頜骨額突與篩
39、骨紙板間,是菲薄的小骨片。 額骨鼻部是額骨正中向前下方的骨性突起,在鼻區(qū)骨中最為寬厚,較不易發(fā)生骨折。 上頜骨額突是上頜骨堅韌的骨突,聳立與上頜體的內上方,其上、前、后緣分別依次與額骨、鼻骨和淚骨連接。上頜骨額突參與淚溝的構成。上頜骨額突是鼻區(qū)骨中易發(fā)生骨折的骨骼之一。 篩骨紙板是篩骨迷路的外側壁,參與構成眼眶的內側壁,菲薄,易發(fā)生骨折。 鼻區(qū)骨橫斷面解剖常以眶下耳線為參考基線,掃描范圍為眼眶中部至上頜竇中部;冠狀面以垂直于眶下耳線的線為參考基線。掃描層厚及層間隔為35mm,發(fā)現病灶后,則可采用薄層掃描,掃描層厚為12mm。 本部分選取額骨鼻部層面、淚骨層面及上頜骨額突層面的橫斷面加以介紹,描
40、述鼻區(qū)骨及毗鄰橫斷面正常ct表現。 額骨鼻部表現為寬大骨性高密度影,位于前組篩竇前上方,呈“拱”形。額突后方是篩竇及眼眶內壁,兩側為眼球及眼眶外壁。此層面蝶鞍顯示(圖1-1-3-1)。 (圖1-1-3-1)額骨鼻部層面額骨鼻部篩竇眼眶內壁眼球蝶鞍 淚骨表現為“眼淚”狀骨性高密度影,雙側對稱。雙側淚骨間是鼻骨,表現為半圓形骨性高密度影,左右各一,雙側鼻骨間見縱行線狀低密度影是鼻骨間縫,鼻骨與淚骨間見鼻淚縫。鼻骨與淚骨之間可見上頜骨額突。淚骨后方是篩竇及篩骨紙板,篩骨紙板表現為菲薄線狀高密度影,參與構成眼眶內壁。篩竇后方是蝶竇,兩側為眼球及眼眶外壁。此斷面視神經管顯示(圖1-1-3-2)。 (圖1
41、-1-3-2a)鼻骨鼻骨間縫淚骨鼻淚縫篩竇篩骨紙板碟竇 (圖1-1-3-2b)鼻骨鼻頜縫淚骨頜淚縫上頜骨額突 (圖1-1-3-2c)淚骨層面 鼻骨鼻頜縫淚骨頜淚縫上頜骨額突鼻淚管 上頜骨額突表現為條帶狀骨性高密度突起,雙側對稱,其前方是鼻骨下部,表現為薄而寬的骨片。鼻骨與上頜骨額突間線狀低密度影是鼻頜縫。上頜骨額突后方可見淚骨,后外方顯示眼眶下部、上頜竇上部、顴骨等(圖1-1-3-3)。 (圖1-1-3-3a) 淚骨頜淚縫上頜骨額突鼻淚管 (圖1-1-3-3b) 淚骨上頜骨額突 (圖1-1-3-3c)上頜骨額突層面 上頜骨額突 本部分選取鼻骨層面、上頜骨額突層面及淚骨層面的冠狀面加以介紹,描述
42、鼻區(qū)骨及毗鄰的冠狀面正常ct表現。 兩側鼻骨相連接參與構成鼻背,鼻骨前部雙側鼻骨共同表現為圓形骨性高密度影,進而向后下表現為弧形帶狀骨性高密度影。兩側鼻骨間縱行線狀低密度影是鼻骨間縫。鼻骨上方骨性突起是額骨鼻突,額骨鼻突與鼻骨間橫行線狀低密度影是額鼻縫。兩側鼻骨之間見鼻中隔(圖1-1-3-4)。 (圖1-1-3-4a) 鼻骨鼻翼鼻前庭 (圖1-1-3-4b) 鼻骨鼻翼鼻前庭 (圖1-1-3-4c) 鼻骨鼻翼鼻前庭 (圖1-1-3-4d) 鼻骨鼻翼鼻前庭 (圖1-1-3-4e) 鼻骨鼻翼鼻前庭 (圖1-1-3-4f) 鼻骨鼻前庭 (圖1-1-3-4g) 鼻骨額骨鼻突鼻骨間縫額鼻縫鼻中隔鼻前庭 (
43、圖1-1-3-4h)鼻骨層面 鼻骨額骨鼻突額鼻縫鼻中隔鼻前庭 雙側上頜骨額突表現為雙側上頜竇前內上方縱行錐形骨性高密度影,位于鼻骨外側偏后、淚骨內側偏前,參與鼻腔外壁及鼻切跡構成。淚骨位于上頜骨額突后上外側,表現為較寬大的弧形骨性高密度影。上頜骨額突及淚骨內側顯示鼻骨后部,表現為窄帶狀骨性高密度影。雙側上頜骨額突間是鼻腔,鼻腔間為鼻中隔。此層面顯示額頜縫、額淚縫、鼻淚縫、鼻頜縫、頜淚縫,均表現為骨骼見線狀低密度影(圖1-1-3-5)。 (圖1-1-3-5a) 鼻骨額骨鼻突淚骨上頜骨額突額淚縫鼻淚縫鼻頜縫鼻中隔鼻腔鼻切跡 (圖1-1-3-5b)上頜骨額突層面 淚骨上頜骨額突額淚縫與額頜縫頜淚縫鼻
44、中隔鼻腔鼻切跡 此層面主要顯示淚骨,淚骨前部表現為倒置杵狀骨性高密度影,向后表現為上頜竇內壁及前壁向上聳立錐形骨性高密度影,其與眼眶內壁下部間橢圓形低密度影為淚囊窩;與眼眶內下壁交界處之間圓形或長圓形低密度影為鼻淚管。篩骨紙板是篩骨迷路的外側壁,參與構成眼眶的內側壁,表現為菲薄的線狀高密度影,有時呈斷續(xù)樣,稱為篩骨紙板。兩側篩骨紙板間是篩竇,表現為多個氣體密度小房,雙側篩竇間是鼻中隔,其下方為鼻腔,鼻腔兩側是上頜竇前部(圖1-1-3-6)。 (圖1-1-3-6a) 淚骨額淚縫額竇鼻中隔 (圖1-1-3-6b) 淚骨淚囊窩篩骨紙板鼻中隔鼻腔 (圖1-1-3-6c) 淚骨淚囊窩篩骨紙板篩竇鼻中隔鼻
45、腔 (圖1-1-3-6d) 淚骨鼻淚管篩骨紙板篩竇鼻中隔鼻腔 (圖1-1-3-6e)淚骨層面 淚骨鼻淚管鼻中隔鼻腔返回目錄 顴骨(zygomatic bones)左右各一,近似菱形,位于顏面的外上部,為上頜骨與腦顱骨之間的主要支架,對構成面部外形起重要作用。每個顴骨形成面頰的隆起,參與眶外側壁、眶底、顳窩、顳下窩和顴弓的構成。 顴骨由體部和三個突起構成。體部堅硬有三個面:頰面隆突朝前外;顳面凹向后內,參與顳下窩前外側壁的構成;眶面平滑內凹,參與構成眼眶的外側壁。三個突起:額蝶突向上,鄰接額骨顴突和蝶骨大翼;上頜突向內下,與上頜骨的顴突相連接;顳突向后,與顳骨顴突相接構成顴弓,其連接處有顴顳縫。
46、 顴骨與顴弓均位于面部較突起的部位,易受損傷發(fā)生骨折。顴骨骨折往往引起顴骨向下、向后及向內移位,導致其突起的外形消失。顴弓骨折常發(fā)生在其中段,使其中部塌陷。顴骨、顴弓骨折時,骨折片可壓迫顳肌或使喙突運動障礙,出現開口受限。 顴骨橫斷面的解剖常以眶下耳線為參考基線,掃描范圍為眼眶上緣至上頜竇底;冠狀面以垂直于眶下耳線的線為參考基線,掃描范圍為上頜竇前壁至外耳孔后緣。掃描層厚及層間隔為35mm,發(fā)現病灶后,則可采用薄層掃描,掃描層厚為12mm。 本部分選取顴骨額蝶突層面、顴弓層面及顴弓下方層面的橫斷層面加以介紹,描述顴骨及毗鄰的橫斷面正常ct表現。 顴骨額蝶突表現為三角形骨性高密度影,底向內凹,頂
47、角向前。眶面參與構成眼眶外側壁,與蝶骨大翼相連,兩者間見顴蝶縫;顳面參與構成顳窩內前壁;頰面隆突向外,外側邊游離。額蝶突前上方是額骨顴突,兩者間線狀低密度影是額顴縫(圖1-1-4-1)。 (圖1-1-4-1a) 額骨顴突顴骨額蝶突顴骨額突顴骨蝶突顴骨頰面顴骨眶面顴骨顳面蝶骨大翼 (圖1-1-4-1b)顴骨額蝶突層面 顴骨額蝶突顴骨額突顴骨蝶突顴骨頰面顴骨眶面顴骨顳面蝶骨大翼 顴骨體表現為近三角形骨性高密度影,其頰面光滑銳利,隆突朝向前外;顳面亦光滑銳利,凹向后內方,構成顳窩及顳下窩前外側壁的一部分;眶面平滑內凹,參與構成眼眶外下壁。顴骨體后方弓形帶狀骨性高密度影是顴弓,頰面隆突向外,顴弓前部分
48、是顴骨顳突,后部分是顳骨顴突,兩者間線狀低密度影為顳顴縫。顴弓后方是顳下頜關節(jié)窩及髁狀突(圖1-1-4-2)。 (圖1-1-4-2a) 顴骨體顴骨蝶突顴骨頰面顴骨眶面顴骨顳面顴弓 (圖1-1-4-2b)顴弓層面 顴骨體顴骨上頜突顴骨顳突上頜骨顴突顴弓顴顳縫顳骨顴突髁狀突顳下頜關節(jié) 此斷面顯示顴骨體前下方骨性突起與上頜骨骨性突起相連接,兩者間線狀低密度影為顴頜縫。上頜骨顴突表現為密質骨樣骨性突起(圖1-1-4-3)。 (圖1-1-4-3a) 顴骨上頜突顴骨顳突上頜骨顴突顴骨頰面顴骨顳面喙突髁狀突 (圖1-1-4-3b)顴弓下方層面 顴骨上頜突上頜骨顴突顴骨頰面顴骨顳面 顴骨的冠狀面選取顴骨體和上
49、頜突及額蝶突層面、顴弓層面的冠狀層面加以介紹,描述顴骨及毗鄰的橫斷面正常ct表現。 蝶骨額蝶突與額骨蝶突間見線狀低密度影為額蝶縫,其上方是額骨顴突、下方是顴骨額蝶突。眼眶外下壁內緣光滑的帶狀骨性高密度影是顴骨體眶面,雙側顴骨額蝶突表現為較寬大的骨性突起,參與構成眼眶外壁,其眶面光滑。雙側顴骨體表現為頰面隆突向外、顳面隆突向內的骨性高密度突起,與上頜骨顴突相連,兩者間線狀低密度影是顴頜縫。雙側顴骨體中央是上頜竇,此片硬腭顯示(圖1-1-4-4)。 (圖1-1-4-4a) 額骨顴突顴骨額蝶突額顴縫顴骨眶面上頜骨顴突上頜竇 (圖1-1-4-4b) 額骨顴突顴骨額蝶突額顴縫顴骨體上頜骨顴突上頜竇 (圖
50、1-1-4-4c) 顴骨蝶突顴骨額突額顴縫顴骨體顴骨顳面顴骨頰面上頜竇硬腭 (圖1-1-4-4d) 顴骨額突蝶骨大翼顴骨體顴骨顳面顴骨頰面上頜竇硬腭 (圖1-1-4-4e)顴骨體、上頜突及額蝶突層面 顴骨額突蝶骨大翼顴骨上頜突顴骨顳面顴頜縫上頜竇硬腭8眶下裂 顴弓由顴骨顳突與顳骨顴突構成,顴骨顳突表現為雙側上頜竇兩側骨性高密度影,游離狀,呈上下尖的弧形帶狀骨密度影,顳骨顴突表現為逗號樣骨性高密度影,位于顳窩兩側,其下內方可見下頜骨喙突影。有時可見顴骨顳突與顳骨顴突見斜行線狀低密度影為顴顳縫(圖1-1-4-5) (圖1-1-4-5a) 顴弓上頜竇 (圖1-1-4-5b) 顴弓下頜骨喙突 (圖1-
51、1-4-5c)顴弓下頜骨喙突 (圖1-1-4-5d)顴弓層面顴弓乙狀切跡返回目錄 腭骨(palatine bones)為一對l形骨板 位于鼻腔后部,上頜骨與蝶骨翼突之間,參與鼻腔底和側壁、硬腭、翼腭窩及翼突窩的構成,分為水平和垂直兩部分以及三個突起。水平部構成鼻腔底的后部、硬腭的后1/4,其外側緣與上頜骨牙槽突共同構成腭大孔;兩側水平部的內緣在中線處相連,形成鼻嵴后部。垂直部構成鼻腔的后外側壁,其外側面有翼腭溝與上頜體內面和蝶骨翼突前面的溝,共同形成翼腭管。垂直部上緣有蝶突和眶突,兩突間的凹陷為蝶腭切跡,蝶腭切跡與蝶骨體的下面合成蝶腭孔。在水平部與垂直部的連接處有錐突,錐突后面的中部構成翼突窩
52、底。 腭骨橫斷面的解剖常以硬腭平面為參考基線,掃描線平行于硬腭平面,掃描范圍為眼眶下緣至牙槽突;冠狀面以垂直于硬腭平面的線為參考基線,掃描范圍為腭骨水平板前緣至腭骨水平板后緣。掃描層厚及層間隔為23mm。 本部分選取腭骨眶突層面、腭骨蝶腭孔層面、蝶腭切跡層面、腭骨垂直部層面及腭骨水平部層面的橫斷面加以介紹,描述腭骨及毗鄰的橫斷面正常ct表現。 此層面主要顯示腭骨眶突,位于眼眶下、內、后方,上頜竇上部內外壁交界處,參與構成鼻腔后外側壁,自上而下斷面分別表現為帶狀、半圓形及三角形骨性高密度致密影。眶突與蝶骨大翼間錐形低密度裂隙為眶下裂的一部分(圖1-1-5-1)。 (圖1-1-5-1a) 腭骨眶突
53、眼眶眶下裂鼻腔上頜竇蝶竇 (圖1-1-5-1b) 腭骨眶突眶下裂鼻腔上頜竇蝶竇 (圖1-1-5-1c)腭骨眶突層面 腭骨眶突眶下裂鼻腔上頜竇 此層面主要顯示蝶腭孔及蝶腭切跡。腭骨蝶突位于蝶骨體前部外下方與與蝶骨大翼之間,表現為小長方形骨性高密度致密影,參與鼻腔后外壁構成。腭骨蝶突與腭骨眶突之間較寬的低密度裂隙為蝶腭孔,其向外延伸是眶下裂和翼上頜裂,表現為管狀低密度影。蝶腭孔下方、翼上頜裂內側線狀、斷續(xù)樣骨性高密度影為蝶腭切跡(圖1-1-5-2)。 (圖1-1-5-2a) 腭骨眶突腭骨蝶突蝶腭孔眶下裂鼻腔碟竇 (圖1-1-5-2b) 腭骨眶突腭骨蝶突蝶腭孔鼻腔翼上頜裂 (圖1-1-5-2c)腭骨
54、蝶腭孔及蝶腭切跡層面蝶腭切跡翼上頜裂翼突 此層面主要顯示翼腭窩、翼腭溝、翼腭管。翼腭窩位于蝶腭切跡下方、腭骨垂直部外側、上頜竇后壁與翼突之間,表現為近圓形低密度影,向外與翼上頜裂延續(xù)。腭骨垂直板位于鼻腔后部外側,參與鼻腔后外壁的構成,表現為線狀骨性高密度影。腭骨垂直部外側面與上頜竇后部內壁間線狀低密度影是翼腭溝,翼腭溝向后下延續(xù)為翼腭管,翼腭管位于腭骨垂直部、上頜竇后壁與翼突之間,表現為小園形低密度影。翼腭管外側為翼上頜縫(圖1-1-5-3)。 (圖1-1-5-3a)腭骨垂直板翼腭窩翼上頜裂翼突內板翼突外板鼻腔7鼻咽腔 (圖1-1-5-3b)腭骨垂直板翼腭溝翼腭管翼突上頜竇后壁鼻腔鼻咽腔 (圖
55、1-1-5-3c)腭骨垂直板翼腭管翼突上頜竇后壁鼻腔鼻咽腔 (圖1-1-5-3d)腭骨垂直部層面腭骨垂直板翼腭管翼突上頜竇后壁鼻腔鼻咽腔 此層面主要顯示腭骨水平部和腭骨錐突。腭骨水平部位于上頜骨腭突后方,參與硬腭的構成,構成硬腭的后1/4,表現為長方形骨性高密度影,因容納腭腺骨質薄厚不均。腭骨水平部前方是上頜骨腭突,構成硬腭前3/4,兩者間見鋸齒狀低密度頜腭縫。兩側腭骨水平部內緣在中線連接,形成鼻嵴后部,表現為錐形骨性高密度致密影。腭骨水平部外側緣與上頜骨牙槽突及腭突間見近圓形低密度影為腭大孔。腭骨水平部后外側緣向后外方呈倒“v”字形突是腭骨錐突影像,位于翼突窩底(圖1-1-5-4)。 (圖1
56、-1-5-4a)腭骨水平部腭骨錐突腭大孔腭骨間縫頜腭縫鼻嵴上頜骨腭突上頜竇 (圖1-1-5-4b)腭骨水平部 腭骨錐突腭大孔頜腭縫上頜竇 本部分選取腭骨眶突層面、蝶腭切跡層面及腭骨眶突層面的冠狀層面加以介紹,描述腭骨及毗鄰的冠狀面正常ct表現。 此層面主要顯示腭骨眶突,位于眼眶后部內下方、眶下裂內側、上頜竇后部內上方,參與鼻腔后部外上壁構成,表現為杵狀骨性高密度影。眶突上方低密度裂隙是蝶腭孔。眶突下方縱行窄帶狀骨性高密度影為腭骨垂直部,參與構成鼻腔后部外側壁,中央有一骨性突起,突向鼻腔,與下鼻甲相連。硬腭水平部位于鼻腔后部下方,參與鼻腔下壁構成,構成硬腭后1/4,表現為橫行窄帶狀骨性高密度影,
57、上下緣光滑。腭骨垂直部和水平部交界處與上頜骨牙槽突之間三角形低密度裂隙為腭大孔(圖1-1-5-5)。 (圖1-1-5-5a)腭骨眶突腭骨垂直部腭骨水平部腭隆突腭大孔眶下裂蝶竇鼻腔下鼻甲上頜竇上頜牙槽突 (圖1-1-5-5b)腭骨眶突腭骨眶突腭骨垂直部腭骨水平部腭大孔蝶腭孔蝶骨蝶竇鼻腔下鼻甲上頜竇上頜牙槽突 此層面主要顯示蝶腭切跡、蝶腭孔、翼腭窩。蝶腭切跡是腭骨眶突與蝶突之間的腭骨垂直部上緣,其與上方蝶骨間的低密度裂隙為蝶腭孔,蝶腭孔外側圓形低密度影是翼腭窩,翼腭窩向外延續(xù)為翼上頜裂。蝶腭切跡下方縱行窄帶狀骨性高密度影為腭骨垂直部,垂直部中央見向鼻腔側的骨性突起。腭骨垂直部與上頜竇后壁間見縱行管
58、狀低密度影是翼腭管,其向下延續(xù)為腭大孔。此層面顯示腭骨水平部、腭大孔及腭隆突(圖1-1-5-6)。 (圖1-1-5-6)蝶腭切跡腭骨垂直部腭骨水平部腭隆突腭大孔翼腭窩蝶腭孔蝶腭切跡翼腭管翼上頜裂眶下裂鼻腔下鼻甲上頜竇 此層面主要顯示腭骨蝶突和腭骨錐突。腭骨蝶突位于腭骨垂直部與蝶骨體之間,表現為腭骨垂直部上方呈弧形向內上的線狀骨性高密度影,與蝶竇外下壁相連。腭骨蝶突與蝶骨翼突、蝶骨體之間小圓形低密度影是翼腭窩,翼腭窩向下與翼腭管相延續(xù)。此層面顯示腭骨垂直部、翼突、翼突內外板及翼突窩。翼突窩下方見近“v”字形骨性高密度影為腭骨錐突,構成翼突窩下壁(圖1-1-5-7)。 (圖1-1-5-7a)腭骨蝶
59、突腭骨垂直部翼腭管翼腭窩翼突蝶竇鼻腔下鼻甲 (圖1-1-5-7b)腭骨蝶突腭骨垂直部腭骨錐突翼腭窩翼突翼突內板翼突外板翼突窩蝶竇鼻腔下鼻甲 (圖1-1-5-7c)腭骨蝶突 腭骨蝶突腭骨錐突翼腭窩翼突翼突內板翼突外板翼突窩蝶竇鼻腔下鼻甲返回目錄 蝶骨(sphenoid bone)形似蝴蝶,位于顱底中部,“嵌入”額骨、顳骨和枕骨之間。蝶骨包括中央的體部、一對蝶骨小翼、一對蝶骨大翼及蝶骨體和大翼交界處向下伸出的兩個翼突。蝶骨前接額骨和篩骨。后接顳骨和枕骨,下接犁骨和腭骨。 一 蝶骨體 蝶骨體居蝶骨中部,以中隔將蝶骨體分為左右兩個氣竇稱為蝶竇,蝶骨體上面又稱大腦面,前方平滑處為蝶軛,軛的后界為交叉溝的
60、前緣,交叉溝向外側到視神經管。交叉溝后為鞍結節(jié),其后的深凹是蝶鞍,蝶鞍中部有凹陷的垂體窩,容納垂體。蝶骨體外側面與蝶骨大翼和翼突內側板相連,后面接枕骨,下面組成鼻腔頂。 蝶骨小翼為成對的三角形骨板,構成眼眶頂的一部分。上面平滑與大腦額葉相鄰,下面為眶頂的后部和眶上裂的后界。小翼以上、下兩根與蝶骨體前上部相連,兩根之間為視神經孔(管),有視神經和眼動脈通過。 蝶骨大翼是蝶骨體兩側向外延伸的部分,有四個面。 1 大腦面:為顱中窩的前部,容納大腦顳葉前部。近蝶骨體處的前內側有圓孔,向前通翼腭窩,三叉神經的分支(上頜神經)由此出顱;圓孔的后外側為卵圓孔,向下通顳下窩,三叉神經的分支(下頜神經)由此出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藤編家具行業(yè)產業(yè)鏈協同發(fā)展與優(yōu)化布局策略考核試卷
- 四年級學習之旅
- 雙十一拼團營銷策略
- 江蘇省鎮(zhèn)江一中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3月質量檢測試題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重點名校2025屆初三下學期第三次摸底: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汝陽縣檢卷2025年小升初易錯點數學檢測卷含解析
- 江蘇省余干縣2024-2025學年初三第一次中考模擬統(tǒng)一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
- 四川航天職業(yè)技術學院《商業(yè)倫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大同大學《宏觀經濟學A(雙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全縣2024-2025學年小升初素養(yǎng)數學檢測卷含解析
- 科學讀書分享
- 2024年學校空調租賃服務條款
- 《基于渦激振動的陣列式壓電風能采集系統(tǒng)》
- 先兆性早產的護理
- 幼兒園班本課程中班花樣籃球
- 充電樁運營管理協議
- 設備吊裝作業(yè)施工方案
- 高標準農田 建設項目驗收規(guī)程DB41-T 2415-2023
- 臺球桿購買合同模板
- 東北秧歌教案
- 2021高中英語譯林版選擇性必修四單詞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