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幾種蓄電池智能充電器電路_第1頁
收集幾種蓄電池智能充電器電路_第2頁
收集幾種蓄電池智能充電器電路_第3頁
收集幾種蓄電池智能充電器電路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蓄電池智能充電器電路1蓄電池自動充電器(1)本文介紹的充電器可方便地問時為兩組 6v、 2Ab4 從的曹電池充電,具有自動停充及指示功能。電路如圖 4 8 所示。 FU 是短路保護管, LEDl為供電指示, 調節 RP1 可改變 ICl 的輸出電壓,RP2的中心端為電壓比較器IC2 的正相輸入端提供一參考電壓,R3 為充電電流取樣電阻,VD可防止電池放電,LED2是充電狀態指示,C1、 C2 用來防止脈沖干擾。自動停充的控制原理是:充電電流隨充電的進行逐漸減小,在R3 上的壓降也減小。若它小于 RP2 上的設定值, IC2 的腳電平與腳電平的關系由高于變為低于,腳輸出由高電平跳變至低電平,V

2、D 反偏,充電電流下降為零,此時,由于R3 上已無壓降改IC2 的腳保持低電平, LED2發光指不電池已充足電待用。元器件可參照圖 4 8 選取。 IC1 上應加裝散熱器, IC2 并不一定要使用 LM741,其他型號的單運放或多運放的個單元也可以。調試過程如下:先不裝IC2,不接蓄電池,調節RPl使 ICl 的輸出電壓為8 5V。斷開供電,裝上IC2,接上充足電的兩蓄電池組。恢復供電,調節RP2 使 LED2 由不發光到開始發光,固定 RPl 和 RP2 即可。2茸電池自動充電器()本文介紹的簡易充電器可對24V 以下的蓄電池進行自動充電最大充電電流可達25A ,并具有恒流充電及充滿目停功能

3、。囪 4 9 為自動充電器電原理圖。220V 市電經變壓器T降壓獲得次級電壓U2,經 VDl VD4 橋式整流輸出直流脈動電壓,由正極A 點經過繼電器常閉觸點 Kl 2、 R 4、電流表 PA、 VTl,通過蓄電池 GB、 VT2 至負極 B 點對 GB 進行充電。調節 RPl 的大小,即調節 VT1、VT2 的基極電位,從而調節 VT2 的 Icb,即充電電流大小。由于蓄電池端電壓能反映其充電情況故以標稱電壓為12V 的蓄電池為例,當電池電壓上升到(12 2)×2 5 15V 時, VT3 飽和導通 K1 得電吸合,常閉觸點 K1 2 斷開,切斷充電回路,充電器停止充電。調節 RP

4、2,可設定蓄電池充滿自停的上限值。.LEDl入電源指示,LED2為充電指示,充電電流越大,LED2越亮,反之越暗。蓄電池的充電電流為蓄電池的安時值與充電率的乘積。例如:有一蓄電池為24V、6Ah,那么,其充電電流 (6 10)× (1 十 20%) o72(A)。充滿自停限定值為 (24 2)× 2530(V),式中 24 一一蓄電池電壓 (v);2實際充電電流 (A);25最大充電電流 (A)。此值設定后,除了調換不向標稱電壓的電池外,一般將其出定不再變動。VDl VD4 選用 5A、 100V 整流二極管;電位器 RPl 為 47k、2W,R4 為 RTX型 3、20W

5、;K1 為 HG4I 23 型 DC6V;VTl、VT3 為 3DGl2, VT2 為 3DDI 5;RP2為 10k;變壓器 T 可直接采用 BKl00 控制變壓器, 初級 220V,次級 36V;保險絲 FUl 為 1A, FU 2 為 3A: LEDl和 LED2為紅色發光二極管;其他元器件參數如圖 4 9 所示,其中 VDl VD4 及 VT2 應加裝散熱器,可用鋁板自制。3蓄電池自動充電器 ( )常見的蓄電池自動充電器是在充電的同時檢測蓄電池電壓的大小而實現自動控制的目的。然而,在有充電電流通過時, 蓄電池兩端電壓會偏高,因此根據蓄電池電壓的大小很難準確判斷它的充電程度。 本文介紹的

6、自動蓄電池充電器,其充電電壓同基準電壓的比較是發生在沒有充電電流流過的一段時間內進行的,這樣更能準確地反映出蓄電池的充電程度。當蓄電池被充到規定電壓值時,充電器會自動停止充電,防止蓄電池過充電。電路如圖 4 10 所示。這是一個以晶閘管元件為核心的自動充電器。當充電器接人已放完電的蓄電池時,晶閘管VS 在每一個正半周開始的時刻導通,對電他進行充電。在正半周的末尾,當充電電壓低丁蓄電池電壓時,晶閘管VS 關斷。隨著充電的進行,電池電壓增大,晶閘管導通的時刻逐漸推遲。在正半周開始時,VS處于關斷狀態,此時充電電壓和基準電壓進行比較,以決定VS是否導通。當電池兩端電壓達到定值(約 135V)時,由于

7、 VD3 的限壓作用 VT 不再有電流通過, VS截止,自動停止充電。.因中 VD3 的穩壓值決定了基準電壓的高低。若蓄電池最終所充的電壓達不到要求值,則可以選擇穩壓值大些的穩壓管。為了調節方便,也可以在VD3 兩端并接一個數十千歐的電位器,同時將圖中VT 的基極接至電位器的滑動端。R1 和氖泡 HL 構成電源指示。 這里不宜通過采用發光二扳管接在整流輸出端的方式進行電源指示,因為這樣會構成蓄電池向VT 的發射結、 VS 的控制極進行放電的回路,容易造成VT的發射結、 VS的控制極損壞。按圖中整流二極管 VDl、 VD2(1N5401)和 VS(6A)的取值,充電器的充電電流可達 3A。充電電

8、流的大小以及充電是否結束,可以通過電流表來顯示。4.微型鉛酸蓄電池可調充電器(1)工作原理電路如固 3-8 所示。本電路主要由充電控制電路、取樣比較放大電路、自動關機電路等部分組成,下面將分別介紹它們。充電控制電路:220V 市電經開關組件S1 送入變壓器T1,從變壓器次級楊出18V 交流電壓,經 VDl VD4 組成的橋式電路整流后得到100Hz 的脈動直流電壓,此電壓出VTl 輸出。調節電位器RPl 可以改變VTl 的基極電流,從而調整VTl 的充電輸出電流。取樣比較放大電路:這部分電路的供電電源取自VDl VD4 整流后的電壓,經R2 和 VD5穩壓、 C1 濾波后獲得12V 電壓,基準

9、電壓由VD6 提供。 VD6 為普通發光二極管,正常發光.時兩端電壓為 2.2V此電壓很穩定,所以將其加到VT2 的發射極作為基準電壓。取樣電壓是由 R3、 RP2(或 RP3)分壓后從電位器中心抽頭上獲得的,此電壓加到VT2 的基極,并與發射極上的基準電壓進行比較。當基極電壓低于2.8V 時, VT2 處于截止狀態,光電耦合器ICl(4N25)的、腳不導通,VT3 不工作;當基極電壓高于2.8V 時, vT2 導通, VD7 點亮,光電耦合器 IC1 的、腳導通, VT3 也導通,從而控制自動關機電路動作. 自動關機電路:這部分電路由 IC1、R6、 VT3 及電源開關組件Sl 共同組成。

10、S1 在電路中使用的是彩電專用開關,它具有遙控交流關機的功能。自動關機電路的工作過程是:當蓄電池充滿電后,即6V 蓄電池端電壓上升到 75V,12V 蓄電池端電壓上升到15V 時,VT2 的基極經取樣電路分壓(在對 6V 蓄電池充電時,由R3、RP2 分壓,此時 S2 的、腳接通 )的電壓高于2.8V 時,VT2 導通,光電耦合器 IC1 工作,使 IC1 的、腳導通,VT3 因獲得基極電流而導通,其集電極上所接的繼電器動作,使S1 切斷供電電源實現自動關機。(2)安裝與調試VTl 管應安裝散熱器,并且注意管殼與散熱器之間要絕緣,其他元器件裝在一塊電路板上。確認電路連接無誤后便可加電調試。加電

11、前將RPl、 RP2、RP3 調到最小位置、接通電源后VD6 應正常發光,此時若緩慢調節RP1,電壓表的瀆數臺緩慢上升。為保證蓄電池充滿電后能夠實現自動關帆,電路應做以下調整: 對 6V 蓄電池充電時, 將 S2扳到、腳連通的位置,緩慢調節RPl使充電電流達到要求值。當蓄電池的端電壓升高到7.5V 時,調節 RP2,使 VD7 發光,隨后 VT3 導通,繼電器動作, S1 開關斷開,實現了自動關機。對 12V 蓄電池充電時,將S2 扳到、腳連通的位置,當端電壓升高到15V 時,調節 RP3 使 VD7 發光,隨后繼電器動作,S1 斷開,同樣尖現了自動關機。(3)元器件選擇開關組件 S1 選用彩電用帶遙控交流關機功能的開關。變樂器T1 選用功率大于30W、輸出為 18V 的變壓器,也可用黑白電視機的電源變壓器。VD1 VD4 選用整流電流大于15A 的任意型號整流二極管。電流表量程為3A,電壓表量程為30V,電阻功率除已有標注的,其余均為 1 4RJ型電阻。5.比較簡單實用的充電電路1、變壓器輸出電壓 18v經過橋堆輸出 15V,可以為 12V (及以下)電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