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問題研究_第1頁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問題研究_第2頁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問題研究_第3頁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問題研究_第4頁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問題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4屆畢業生畢業論文題 目: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問題研究 學院名稱: 經濟貿易 年級專業: 經濟學F1001 學生姓名: 吳梅蓮 學 號: 201046910128 指導教師: 戴曉鸝 教師職稱: 副教授 2014年 5 月 22 日摘 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關鍵,是“三農”問題的核心。黨的十八,再一次把解決“三農”的問題作為我國全黨工作的重心,因為它不僅僅關系到農業的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而且直接關系到農民增收的問題,更加關系到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以及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問題,所以解決“三農”問題到目前為止依然是國家建設發展的重點。基于這樣的

2、研究背景,本文首先對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然后以西方經濟學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為依據,解釋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產生的原因,再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歷程進行了回顧同時,結合實際分析了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和劉易斯拐點下的新變化,進一步根據我國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勞動力文化水平和劉易斯拐點等,總結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制度性制約因素和非制度性制約因素,文章最后依照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對應的制度方面和非制度方面的解決措施。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土地制度;劉易斯拐點Title The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3、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transfering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creasing peasants income ,and also the core of the three agricultural problem. In the 18th Party , it also putting forward to settle the three agricultural problem as our gra

4、vity, cause it is not only relating to agricultural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process, but also directly relating to farmers increasing of problem. So the settlement of three agricultural problem is still the focus of our nationa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such researching backgr

5、ound, the article firstly defines the related conception, then explaines the production of rural labor according to ,the western economics Descending Marginal Returns Law. Meanwhile,the article recalls the cause of rural labor transfering, and then analysis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 system by using t

6、he Lewis Turning points, according to our land system 、household system、labour literacy and Lewis Turning points. Then summarizing the non-institu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couse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Key wo

7、rds Rural Labor;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Law;Land System;Lewis Turning Point 目 次1 前言11.1選題背景11.2選題意義11.3相關文獻綜述22 基本概念的界定22.1 勞動力的界定22.2農村勞動力的界定32.3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界定32.4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界定33 農村剩余勞動力產生的原因基于邊際報酬遞減規律33.1邊際報酬遞減規律33.2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對勞動力剩余的解釋44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和新變化54.1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現狀54.2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新變化95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制

8、約因素和新問題135.1制度制性制約因素135.2非制度性制約因素145.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的新問題基于“劉易斯拐點”156 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契機166.1深化制度改革166.2消除非制度性因素制約176.3抓住“劉易斯拐點”帶來的發展契機17結 論19致 謝20參 考 文 獻21附錄123附錄224IV1 前言1.1選題背景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顯示,我國截止到2013年,總人數大約是 136072萬人,農村大約人數是62961 萬人,農村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大約為46%,顯然全國有將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是傳統農業大國的典型性表現。據土地管理局調查顯示,我國的可用耕

9、地面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呈現出遞減的現實。所以,農民要想增收,國民產值要想提高,就必須先解決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而且放到解決三農的首要任務上來。隨著剩余勞動力的不斷轉移,政府在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同時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們看到成就的同時也看到了消極影響,一方面對輸出地,土地撂荒現象、孤獨老人和留守兒童增多、農村經濟發展下降等,另一方面對輸入地,如就業、住房、交通、治安等,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承認轉移的成就,一方面要解決連帶的問題和壓力,因此,不論是出于對剩余勞動力,還是對城鎮建設,都迫切需要分析出生剩余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此外,東部沿海地區的“用工荒”現象,再一次引起了社會各界

10、的關注,有些學者已經證實我國已經提前進入劉易斯拐點,那么劉易斯拐點的出現,勢必預示著我國勞動力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也預示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新時期也到來了。因此面對新的時期,結合現實情況,更應該重新審視勞動力轉移過程,發現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面對問題的出現我們該對已有的策略進行進一步的優化。1.2選題意義隨著剩余勞動力的不斷轉移,減少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而且也為城鎮化的建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城市的建設添磚加瓦,保證城市建設的穩步前進,逐步實現了農民增收的愿望,所以,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同時,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學者們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11、,因為不同時期,學者得出了不同的研究成果,保證轉移過程穩步的前進。但是,時代變了,勞動力供需也變了,所以,即使前人已經對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有了成熟的理論,我們依然有必要對轉移問題進行研究。研究背景變了,研究的內容不敢說一定會變,但是肯定有其研究的意義跟價值。況且,現在國家又出現了大范圍的用工荒現象,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招工難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我們分析勞動力轉移到底怎么了,是否真如學者們說的,勞動力已經短缺的地步了。而且,在對這個被很多人研究爛了、研究透了問題上,跟要研究出自己的新的東西,但不是說,我們就對前人的理論進行完全的否定,這是不對的,是我們要在前人已有的理論基

12、礎之上,提煉出我們所用的,為己所用,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得道理。意義也就在于,發現新的理論,為我國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提供理論依據。1.3相關文獻綜述我國學者從20世紀末即開始關注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主要研究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問題、就業問題、社會保障等問題,剩余勞動力產生與人口政策和土地政策等相關,同時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國家制度、勞動力年齡和勞動力文化水平等相關。目前,國內學者關于剩余勞動力問題研究的方向大致相同,主要是從人口、制度、轉移模式、轉移地區、從事產業或行業等方面進行闡述。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文章研究的重點,但是研究前提應該是,對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進行詳細闡述,進

13、而發現解決問題。首先,分析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其中轉移地區和方式上,詹耀祖(2012)認為勞動力轉移出現跨省就業趨勢,趙淑華(2012)認為農村非農就業比重上升,轉移到城鎮的比例增大;在轉移行業分析上,詹耀祖提到的就業結構呈現多元化理論,還有趙淑華認為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就業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轉移結構的趨勢也呈現多樣化;在轉移勞動力從事工作產業、文化程度等方面,黃敏(2013)認為主要從事工作產業是制造業,文化程度上主要集中在初中。其次,分析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周毅博(2013)認為制約著剩余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的因素有,戶籍制度、社會保障缺失以及文化素質偏低等。最后,關于劉易斯拐

14、點和對策上,劉超杰(2012)認為不斷加劇的“用工荒”反映了“劉易斯拐點”已向我國進發,并提出拐點下我國應該采取的用工策略。2 基本概念的界定2.1 勞動力的界定勞動力即就業者,是指有勞動能力的人,其中經濟學含義是蘊含在人體內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實際統計時受年齡限制,我國規定,勞動年齡下限16歲,年齡上限女性55歲、男性60歲。2.2農村勞動力的界定農村勞動力的含義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相對于城鎮勞動力而言的,地理含義;一種是戶籍含義,也是本文所指的含義,指勞動力的戶籍在農村,具體指從事農業生產和農村其他產業生產的勞動力,但不包括身體原因不能勞動的人,以及服役人員學生何景熙,不充分就業:中國農

15、村勞動力剩余的核心與實質,調研世界,2000年第9期。2.3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界定農村剩余勞動力與城市剩余勞動力相對,指農業生產中勞動力供給超過了需求,從而使部分農村勞動力處于閑置狀態。具體表現為農業產出邊際報酬為零或為負的那部分勞動力,即使這部分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轉移出來也不會影響農業的總產出李瑞芬,農村勞動力轉移:形勢與對策,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6。2.4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界定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含義主要有三層:第一,職業方面,由原來的從事第一產業轉向從事第二、三產業;第二,居住地區方面,由農村地區轉移到城市地區;第三,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方面,變得越來越優質文明。其中,第一層含義是

16、文中主要涉及的。3 農村剩余勞動力產生的原因基于邊際報酬遞減規律農村勞動力多,技術落后,為了增加產量就用勞動力來代替技術投入,但是長此以往會導致一些農業問題,其中一點就是勞動的邊際產量遞減。下文主要結合農村地區的現況“人多地少”,利用產出的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理論來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產生的原因進行解釋闡述。3.1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邊際報酬遞減規率,是指在當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連續等量地把一種可變要素投入到另一種生產要素的過程中,當該可變要素的投入小于某一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邊際產量遞增;當該可變要素的投入量大于這個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邊際產量遞減資料來源: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五版

17、.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我們都知道生產活動的進行必須有由許多生產要素參與,而這些要素又是有固定要素和可變要素之分。在農業生產中,農業的主要生產資料是土地,因為土地自身固有的特征就是有限性,一般被當做固定要素;農業生產中投入的其他的生產資料,如肥料、種子和勞動力等一般被當做可變要素;再者由于技術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發展比較緩慢,所以,一般生產技術被認為是不變的。所以,邊際報酬入不斷增加,最終投入量會和固定要素土地投入之間達到最優,在這個最優值之后,邊際產出會因為勞動力這一要素的增加而減少。3.2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對勞動力剩余的解釋由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可以得出,勞動力的邊際產出不是一開始就是遞減

18、的,而是隨著投入勞動力數量的不斷增加,依此經歷遞增、遞減甚至為負數,整個過程先經過上升后下降,如圖1所示,勞動力的邊際報酬的曲線呈現出來的是一條倒U型,類似于拋物線的形狀。事實上在農業生產中,各要素的投入具有一定互補性,農民為了達到農業增產增收的效果,就用勞動力來代替技術,但是土地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勞動的投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和土地的面積達到合適的投入配比,然而當該配比不合理時,邊際報酬就呈現遞減。在農業生產的整個時期,我們可以依據圖形劃分為三個重要階段,如圖1所示,可變要素勞動(L)的投入在L1之前,勞動的邊際產量就會隨著可變要素(L)投入不斷呈現上升趨勢;在經過邊際產量曲線上的最高點即

19、B點之后,邊際產量就會隨著可變要素L的投入呈現下降趨勢;當投入勞動超過L3之后,也就是生產的第三階段,總的產量和平均產量都是遞減的,其中第二階段是生產最優決策區。我國的現實狀況是“一增一少”,即人口增加、耕地減少,據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農村勞動力為5.4億,比上年增加大約4%,同年耕地面積為18.26億畝,比上年度凈減少了280.6萬畝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局和國土資源部調查數據。,因此,根據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我們可以得出,我國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的配比已超過最優的配比,勞動生產率下降,因此,現在的耕地面積根本不需要這么多的勞動投入量,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使生產投入中要素投入比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20、,就必須閑置出來很大一部分的勞動力,因此,綜合上述情況,農村剩余勞動力也就相繼產生了。 4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和新變化 自剩余勞動力轉移以來,對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歷程進行回顧,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然而,全國大范圍的用工荒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下面對轉移的新變化也進行了闡述。4.1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現狀4.1.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歷程對于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大國來說,自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開始以來,包括后來的城鎮化建設,都走的是一條曲折而艱辛的道路。由圖2看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主要經歷了五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3),起步轉移階段。土地制度經歷個第二次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

21、制的作用,勞動力成了農民的私有財產,而且隨著農業生產中技術的不斷革新,土地承載勞動力的量在下降,因此,基于凸顯的人地矛盾,轉向二、三產業勞動力,開始從農業中脫離出去,由此,剩余勞動力轉移慢慢形成。第二階段(1984-1988),高速及跨區轉移階段。政府確立了鄉鎮企業的地位,而且為鼓勵鄉鎮企業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由此,剩余勞動力主要轉移到鄉鎮企業,也是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最好時期。勞動力跨地區轉移也在此時產生,勞動力跨區域就業人數增多。第三階段(1989-1991),緩慢調整階段。由于1988年出現了通貨膨脹,經濟過熱導致鄉鎮企業的發展進入了低潮期,因此,很多鄉鎮企業的就業人員又回到土地中,轉移勞動

22、力在規模上相對有所下降。第四階段(1992-1996),快速轉移階段。在此期間,由于政府的鼓勵支持,包括所有中小企業在內的鄉鎮企業都得到了發展,并且在這個階段爆發了“民工潮”。如圖2所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數量在1996年達到了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值,數值上1996年比1978年增加了512個百分點。第五階段(1997-2012),新轉移階段。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幾個小的階段:(1)1997-2003年轉移回落,到2003年達到最低值,比1996年降低了大約20%。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隊伍的壯大,城鎮的承載力受到了威脅,就業、交通、環境、住房等一些列問題接連涌現,城鎮秩序紊亂,城鎮化建設受阻

23、,剩余勞動轉移也因此陷入困境;(2)2004-2007年轉移回升,為應對轉移困境和就業壓力,政府提出走小城鎮的道路,著力發展第三產業,并且制定了發展大中小城鎮的策略,又一次為剩余勞動力轉移創造了條件;(3)從2008-2012年轉移調整,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一些城鎮企業被迫關閉,使得農民進城無工作的機會減少,導致大量農民工失業。據不完全調查顯示,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有將近16%的勞動力失業了。金融危機之后,國家為出臺了一些列的積極政策,還有就是實體經濟也慢慢恢復,外出勞動力的就業狀況有了一些改善,直到2012年統計的轉移勞動力數量將近1.4億人次。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歷程顯示

24、,新轉移階段數量有所回落,但結合轉移的整個歷程,表現形式上轉移數量之大,有數據顯示,2012年的轉移比1978年高達496個百分點。圖2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歷程圖(注:該圖是由附錄1的數據繪制而來)4.1.2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行業分析首先,表3顯示,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的主要行業,而且就近幾年數據顯示,在建筑業的比重呈上升趨勢。數據顯示,2012年全部剩余勞動力中,從事制造業的比重最大,比例達到35.7%,其次是建筑業,比例為18.4%,統計數據還顯示出,從事行業變化最大的是建筑業,剩余勞動力在建筑業的從業比重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從2008年的數據,該比值由14%上升到18

25、%多,相反,在制造業上從事的比重則表現為下降趨勢。表3 剩余勞動力就業的行業分布 單位:%指標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制造業37.236.136.736.035.7建筑業13.815.216.117.718.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6.46.86.96.66.6批發零售業9.010.010.010.19.8住宿餐飲業5.56.06.05.35.2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12.212.712.712.212.2(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調查數據整理)其次,從表4看出,剩余勞動力在東部地區以制造業為主的轉移就業比重有所下降。從剩余勞動力就業地區分布看,在東部地區主要是以從事制

26、造業為主,中西部地區主要是以從事建筑業為主。據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剩余勞動力在從事制造業上,東部地區比上年下降了0.2個百分點,在中、西部地區比上年提高了0.2個百分點;在從事建筑業上,東、中、西部地區都比上年有所提高,提高數值分別為0.5%、0.8%和1%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發布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該結論同樣對應表3。圖4 2012年剩余勞動力在不同地區從事的主要行業分布(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調查數據整理)4.2.2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地區分析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地區顯示,省外轉移比重減少,省內轉移比重增大。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主要有兩種方式,就地轉移和跨地區轉移。在這次

27、用工荒的浪潮中,表現最明顯的是長三角和珠三角一帶,這部分地區的用工來源主要靠中西部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表5顯示,中、西部地區勞動力轉移地區上,跨地區轉移所占比重,2012分別比2011年下降了1%和0.4%;就地轉移和省內轉移的總比重,2012年比上年增加的比例正好為跨地區轉移的數值,即跨地區轉移減少的勞動力主要轉移到了省內。所以,這也從側面看出,剩余勞動力由中西部地區轉移到東部地區的數量減少了,所以,跨地區轉移減少,就地轉移增加說的是中西部地區的現象。自然也應對了東部地區嚴重的用工荒現象。 表5 不同地區剩余勞動力在省內外務工分布 單位:%地 區2011年2012年鄉外縣內縣外省內省外鄉外縣內

28、縣外省內省外全國20.232.747.120.033.246.8東部地區32.151.316.632.051.716.3中部地區13.019.867.213.120.766.2西部地區15.427.657.015.428.056.6(數據來源: 國家統計局網站調查數據整理)4.2.3農村剩余勞動力文化程度分析農村剩余勞動力文化程度依然不高,其中主要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勞動力轉移過程文化素質的高低起指導作用,影響就業競爭力,還影響轉移勞動力的工資報酬,還影響著轉移勞動力學習新技術、新技能的能力以及其對新觀念的接受度。目前,農村勞動力的整體文化水平不太高。從表6看出,2012年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

29、程度水平分布情況,其中主要以初中為主,青年勞動力和外出勞動力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一半以上,高中文化及以上的接近36%。從數據還可以看出,全部勞動力的文化程度,在小學以下的依然很多,平均比例上仍然高達16%,相反高中以上所平均比例僅有23%。表6 2012年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構成 單位:%指標全部勞動力本地勞動力外出勞動力:指調查年度內,在本鄉鎮地域以外從業6個月及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勞動力本地農民工:指調查年度內,在本鄉鎮內從事非農活動(包括本地非農務工和非農自營活動)6個月及以上的農村勞動力。30歲以下青年勞動力不識字或識字很少1.52.01.00.3小學14.318.41

30、0.55.5初中60.558.962.057.8高中13.313.812.814.7中專4.73.35.99.1大專及以上5.73.67.812.6(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調查數據整理)4.2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新變化自2004年珠三角開始出現用工荒以來,到今天已有向全國蔓延之勢,不少學者早在幾年前就預測,我國將會在2009年進入劉易斯拐點,但是,金融危機的爆發使這個預言破滅了。時至今日,全國大范圍的用工荒又該作何解釋呢。4.2.1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變化-“劉易斯拐點”劉易斯拐點的實質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由無限剩余到短缺變化的轉折點。它是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結果,是工業部門發展的結

31、果,農業部門勞動力逐漸轉向工業部門,直到全部轉移為止,由二元經濟變為一元經濟體。如圖7所示,在一定的工資水平P1下,勞動力供給過剩,隨著需求增加,需求曲線由AD1向右移動,在進過AD2后,隨著用工需求的增加,工資價格開始上升,移動到AD3時,工資水平上升為P2,嚴格意義上的劉易斯拐點就是曲線AD2與AS的交點。對于劉易斯拐點的判斷方法,主要可以根據農村勞動力數量的下降和農民工的工資水平上漲。據調查顯示,2012年,國家整體用工缺口在10%-20%之間,其中廣東省達到100萬;而且,全國大范圍提高了最低工資水平,超20%的有過半地區。據2013年農民工檢測報告顯示,如圖8所示,2013年的工資水

32、平人均為2609元,比上年增長了13.9%。由這兩組數據,似乎已經證實了我國已經進入劉易斯拐點。但是,我們由圖7可以看出,劉易斯拐點由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決定,而且有數據估算,2012年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人數仍然高達6271萬人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整理而來,見附錄2.,所以,我們不能只根據需求不足就武斷的說,我國已經進入劉易斯拐點,我們可以更確切的說,我國已經進入劉易斯拐點的第一個階段,即農村剩余勞動力由無限供給到有限供給的階段。圖8 2013年農民工工資在各行業分布情況(數據來源:2013年農民工調查公報)4.2.2農村剩余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由上述分析,我國已經進入劉易斯拐點的第一個轉折點,

33、而且我國農村還有能轉移而沒得到轉移的勞動力,所以,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第一,農村勞動力區域性短缺。目前,用工缺口最多是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有據調查顯示,2012年這兩個地區用工缺口達到200萬。其中主要原因還是,勞動力供給區域和需求區域分布不均衡。據表9顯示,我國農村從業人員中,在第一產業的從業比占70.8%,其中東部地區只占52.4%,而在西部地區該值卻高達86.3%,所以,即時我國已經進入劉易斯拐點,也不能一概的說農村勞動力已無剩余,只能說我國局部地區農村勞動力已無剩余,如東部地區。而且東部地區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中西部地區還有勞動力剩

34、余,所以,形成了勞動力區域間的供需矛盾。而且,隨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化實施,以及東部地區的產業升級和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現象,都促使了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東部地區的用工缺口更加嚴重,勞動力區域性短缺更加明顯 表9 農村從業人員數量與構成指標全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農村從業人員總量(萬人)478521765213043139273230第一產業(%)70.852.476.886.380.1第二產業(%)15.628.810.65.27.8第三產業(%)13.618.812.68.512.1(數據來源: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數據五號公報)第二,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短缺。劉易斯

35、觀點的也可以解釋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產生達不到用工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即勞動力產生速度小于勞動力衰老的速度。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加劇,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也不斷提高,這和我國對勞動力的年齡需求不相符合。由表10看出,我國農民工年齡結構,雖然21-30歲的依然占比最大,但是從近幾年數據變化看,年齡小于40歲的勞動力都在減少,40歲以上的勞動力占比增大。然而,我國大部分用工企業對勞動力用工需求,主要是年輕一代的勞動力,年齡構成上達不到用工企業的用工標準,變現為年輕勞動力的結構短缺。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加入勞動力的年齡大了,他一方面自己不愿意外出工作,另一方面也不被用工企業所接納,所以,現在滯留在農村的

36、剩余勞動力大多是年齡大的,對農業生產也會造成影響。綜合上述,我國勞動力在30歲以下,呈現短缺現象。表10 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構成 單位:%指標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16-20歲10.78.56.56.34.921-30歲35.335.835.932.731.931-40歲24.023.623.522.722.541-50歲18.619.921.224.025.650歲以上11.412.212.914.315.1(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第三,勞動力文化程度和技術人才結構性短缺。我國目前的現實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用工企業招工難并存,主要原因在于,由于我國大部分企業

37、進行了產業結構升級,用工企業對勞動力的文化程度有了一定的要求。而且,用工企業為了應對用工缺口,就用勞動力的質量來代替數量,對技術性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據不完全調查顯示,在長三角地區有超過75%的用工企業對文化水平有明確要求,其中有近60%的企業要求高中及以上文化,有近20%的企業要求大專及以上文化。目前,我國農村對文化素質教育,基本是九年義務教育,在技術人才培養方面還不足,所以,這就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與技術性,與用工需求不相匹配,也著實反映出我國農村勞動力文化教育和技術培養的缺失。5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制約因素和新問題以上分析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根據現狀發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38、中存在問題,主要從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方面進行分析,并且結合劉易斯拐點分析轉移中存在的新問題。5.1制度制性制約因素5.1.1戶籍制度需進一步改革許多省市已經取消了非農業和農業戶口劃分,但是,還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實施,而且有些地區戶籍轉移的門檻相對較高。戶籍制度改革相比改革開放初期,已有了相當大的改進和提高,例如廣東省實行積分制入戶政策,重慶的統籌城鄉戶籍政策,河北取消了農業和非農業戶口劃分。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舉措光環下差強人意的一面,因為這些戶籍政策在具體施行上都存在一定限制。其中,積分入戶制,與農民工連續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及技能水平相聯系,而這對普通農民工來說難度是相當大的,而且即使取消

39、了非農劃分,在城市中打工的外來務工者沒有當地戶口,仍然會存在來自城市的各方面的歧視,心理上沒有歸屬感,所以戶籍制度在如今仍然是制約剩余勞動力能否轉移的一大重要因素。隨著東部地區“用工荒”的局面出現,也說明了,不論是城鎮化建設還是勞動力轉移,戶籍制度的改革任重而道遠。5.1.2土地流轉制度尚不規范 國家已經制定了明確的土地流轉制度,但是轉移過程仍然不規范,沒有具體的法律依據保護。土地制度歷經了三次改革,現在主要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的土地制度,流轉制度方面實行的是集體土地轉讓制,不改變土地使用性質,轉讓土地的使用權,我國在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土地撂荒擱置現象已沒有那么嚴重。但是,在土地改革還

40、沒有市場化,而且大部分土地流轉都是農民的自發行為,沒有可以依據的法律做為保護,而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土地因被占用而滋生鬧事的也不乏存在。所以,現行的土地管理辦法,在土地有效流轉方面做得還有欠缺,保證農民土地權利的存在做得還不到為。因此,在土地流轉制度還不太完善,實行過程不佳的情況下,農民的利益沒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對土地流轉制度的信心,也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5.1.3住房、子女教育、社會保障制度仍不夠完善 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的覆蓋項目逐步完善,覆蓋率也在不斷提高,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即使社會保險的劃分與戶籍掛鉤,但是在農村,農民也切切實實的

41、感受到了國家政策的明智之舉。而且,如果農民進城務工后,住房和子女教育一直是他們的硬傷所在,首先是沒有足夠的經濟做后盾,買不了城市商品房,再者就是獲得不了真正的城市當地戶口,最后就在子女教育上得不到滿足,而且社會保險方面也不能與務工城市當地居民同步,表現出一個惡性的死循環。雖然在不少地方對農民工子女上學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但是仍然沒有普遍實施,如今,留守兒童約為5800萬人,一個龐大的社會特殊群體。因此,為了子女教育問題,他們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農村,農民務工流動性就體現出來了,那么這也解釋了每年春節春運一票難求的現象了。所以,農民工在權衡利弊的同時也表現出對城市的抗拒感,成為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另

42、一屏障。 5.2非制度性制約因素5.2.1勞動力素質依然不高,技能培訓機制欠缺義務教育在農村基本普及,但是整體表現上文化程度不高,尤其是技術技能培訓不足。從我國現階段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構成來看,文化素質依然不高,甚至還有少部分文盲存在。雖然現階段的勞動力大多是民工二代,文化程度上比他們的父輩們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依舊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高素質、高技術人才的用工需求。用工荒在一方面也促使東部企業結構轉型,他們為了彌補用工缺口不得不改變產業升級,用勞動力的質來代替量的需要?,F在在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已基本成熟,所以,在初中以后缺乏繼續教育機制,而且現在我國的社會現實是,大學生就業難和農民工用工

43、荒共存的局面,說明我國企業缺乏的是大部分的技術人才,這和農村僅僅只有義務教育向背離,所以,農村技術人才的培訓是社會的需要。5.2.2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服務機制不到位為了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途徑暢通,不少地區的政府部門已經設立了為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服務單位,但是基本上都沒有履行該部門的工作。據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途徑,大部門主要通過親戚朋友介紹來獲得就業的信息,很少有通過服務中心的。但親朋的力量畢竟有限,自然會帶來就業信息的不對稱,造成城市用工短缺,農村勞動力待業在家。而且,由于農村信息科技不發達,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面還小,導致他們沒有網上求職意識,而且沒有安全保障。雖然社會上也有專門的

44、就業服務單位,但是由于都是以收費盈利性質的,農民不愿意花錢找工作,并且對他們的信任度也不高。因此,轉移就業渠道不通暢,用工需求信息不對稱,仍然是致使剩余勞動力得不到合理的安置的原因。5.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的新問題基于“劉易斯拐點”5.3.1新政策和新制度供給不足政策和制度是時代進步,適應社會的發展而產生,是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制定和提出的,因此,社會的每個時期、經濟發展的每個階段都必須有相應的制度和它相匹配。我國已經進入或者即將進入劉易斯拐點,意味著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將要向一元經濟靠攏,需要徹底改變原來的二元經濟制度,使我國在經濟結構以及經濟制度都能達到城鄉統一的形式。但事實上,由于

45、城鎮化建設的粗放型建設,我國的各項制度都還沒有完全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緩慢的制度改革,目前還不能適應劉易斯拐點的需要。因此,必然會給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帶來新的制度問題,影響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進程。5.3.2勞動力有限供給階段的結構化轉移問題 我國目前的勞動力狀況,可以用幾個詞來概括,即剩余依舊,結構短缺。本文中在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部分也充分提到了,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新變化結構化短缺,所以,我們對既要我國進入劉易斯拐點進行重視,又要認識到我國剩余勞動力依然存在的事實,并且認識到結構化短缺給現代工業化建設帶來的壓力。從表面來看,似乎劉易斯拐點和結構化短缺是相對的,但是歸根到底兩者理論的落腳

46、點都是勞動力已經不再像以前那么富足,雖然社會上對劉易斯拐點有不同的見解,不論你是持支持觀點還是否定觀點,可以肯定的是劉易斯拐點終究會來,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因此,我國用工荒的目前合理的解釋是,結構化短缺問題。5.3.3過分強調“劉易斯拐點”帶來的就業問題 對于劉易斯拐點的到來,我們不能持完全否定,同時也不能完全肯定,假如過分強調劉易斯拐點,過分的肯定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已經沒有剩余,就會帶來進一步的社會就業問題。全國大范圍的用工荒已經成為事實,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就業難也是事實。假如我們一味的強調勞動力已經短缺,就會使人們產生對我國如今就業問題的忽略,不僅對城鎮就業壓力的不重視,也會使能轉移而沒有得

47、到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滯留農村的現象加劇,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這樣帶了社會問題就不只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了,更嚴重的是影響整個經濟體的發展,影響社會的穩步前進。6 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契機劉易斯拐點出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出現了新的變化,我國農村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已經過去,面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提出解決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策略。6.1深化制度改革6.1.1進一步改革戶籍制度 劉易斯拐點的最終結果是形成一元的經濟結構,相應的戶籍制度也要最終改革為一元的戶籍制度?,F在的戶籍制度改革已經慢慢的在消除二元性質,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為了真正的進入劉易斯拐點,仍然是

48、以消除二元戶籍制度為最終目標。戶籍制度改革是制度改革的起點,其他制度都與戶籍制度相關,所以,我國政府應該在戶籍制度改革放在首要位置,并且在已經取得成就的基礎之上,再進一步降低戶籍轉變的門檻,不僅如此還一定要在進行戶籍制度漸進式改革的過程中,一定要把附著在戶籍制度之上的其他的與農民相關的制度剝離出去,實現逐步改革、相互促進的目的。6.1.2進一步規范土地流轉制度土地流轉制度一定要做到切實有效。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是農民從事生產勞動的主要生產資料。土地制度確定了農民的長久使用權,土地流轉制度要是農民的主人權利得到體現。我國在土地流轉方面制定了流轉制度,但是在流轉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問題,因此政府

49、要進一步規范措施。主要一方面,我國要進一步規范土地流轉的程序,把土地流轉的各程序要做實做透,要把土地流轉納入法律規范的范疇內,不給不法分子有機可趁的空子。另一方面,政府一定要做好土地流轉的管理辦法,一定要以農民的利益為首,特別是城市化建設時,一定要保證失地農民的利益最大化,不要讓聲討的話語影響了整個城市的美。6.1.3完善住房、子女教育、社會保障制度住房制度保證農民工的購房權利,子女教育制度保證農民工對下一代的教育能夠完整,社會保障制度涉及到農民工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政府一定要完善農民工住房、子女教育、社會保障制度。一方面,首先建立起統一的城鄉勞動保障制度體系,讓農民工確確實實感受到家

50、的感覺,自尊心、自信心和社會歸屬感得以滿足;另一方面,最農民工放開保障性住房的購買權,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問題,還有就是進一步完善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服務機制,這樣既可以減少社會上“留守兒童”的出現,也可以減少農民工的流動性,這樣對社會保障的實施也起到促進作用。6.2消除非制度性因素制約6.2.1保證素質教育,落實技術人才培養為迎接劉易斯拐點,適應社會需要,應該保證農村義務教育水平之上,再加強對技術人才的培養投入。一方面,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已經基本上完全普及了,我們要做的也只是最農村教育的監督落實工作,確保農村人口至少達到九年義務教育水平,保證義務教育能夠完整實施。另一方面,由于社會技術人才的缺失,政府

51、一定要加大對技術人才培養院校的建設力度,不僅在政策上給予支持,而且在資金上保證技術教育事業的順利進行,以填補社會對技術人才用工需求的缺口。6.2.2引導勞動力轉移,減少勞動力地區結構短缺落實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服務內容,既然政府已經建立起了就業服務組織,一方面應該在已有的服務基礎之上拓寬就業服務面積,加大服務功能;另一方面,要落實政府就業服務機構的職位,不要把政府優中選優的政策部門變成了一個虛設公務員的崗位。而且,就業服務機構一定要以農村勞動力的利益為重,保護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合法權益,確保用工信息的準確性、安全性、及時性,以建立起政府、用工企業和農村勞動者三位一體的詳細信息系統為最終目標。 綜合

52、以上所有對策,不管勞動力的供求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制度性的解決措施永遠都是有必要也是首要的,其次才是根據新形勢下的勞動力供求關系,提出其他的主要的非制度方面的解決策略。6.3抓住“劉易斯拐點”帶來的發展契機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對我國來說是一個挑戰,同時也是發展的機遇,因此,在面對新的挑戰的同時,主要的還是各個主體抓住發展的契機。6.3.1政府應致力于完善相關政策和制度在面對新的勞動力供求關系,政府理應走在所有主體的前面,最主要的就是致力于對相關政策制度的完善。我國在制度上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改革了,那么,政府還應該從其他方面入手,首先,降低農民工工作的門檻,使那些被第二、三產業的擇業需要拒之門外的

53、勞動力獲得就業機會;其次,開發勞動力,也許有些地區由于地區結構、信息不對稱或者是傳統習慣的影響,即使在農業中得不到合理報酬也不愿意轉移的勞動力選擇轉移;最后,政府對產業進行調整,保證可以解決現在的供求平衡,也可以為以后的勞動力不足做足準備。6.3.2企業應產業升級,提高勞動力工資 劉易斯拐點對企業的影響,最直觀的就是用工壓力。我國是以勞動力密集產業為主,并且有許多海外企業看中我國廉價勞動力而選擇在我國建廠,富士康就是最有代表的企業,但是,近兩年富士康招工難的想象,使大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舉步維艱,小的企業由于成本壓力而選擇了倒閉。所以,企業為應對用工壓力,首先是從工資上和勞動力待遇上吸引勞動力,

54、但是,權宜之計不足取,最優的選擇還是進行產業調整,用勞動力的質來代替量的需求,還有就是地區轉移,轉移到勞動密集的中西部地區,轉移到海外廉價勞動力富足的國家,這些選擇是企業的選擇,也是劉易斯拐點倒逼的結果,同時也是解決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6.3.3農村勞動力應進行自我完善 對于企業的產業升級,還有剩余勞動力文化程度的結構化短缺,政府已經給出了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強素質人才的培養的政策,而對于勞動力自身而言,也要配合政策的實施,這樣使主體和客體得到統一。首先,勞動力自身應該有自覺提高文化素質的意識,主動向國家的政策靠攏;其次,勞動力改變就業的意識,破罐破摔的錯誤思想是萬萬不能有的,尋求就業的意

55、識要提高到國家意識上來,同一個高度同一個目標;最后,要緊跟政策的指導,這點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尤為重要,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不全是社會的責任,學生自身的就業觀念也有問題,所以,國家有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支援西部、教師特設崗位等等,及解決了崗位空缺又解決了勞動力剩余。結 論本文依據大量的數據資料,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得出我國現階段農村剩余依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對于局部范圍的用工荒現象和劉易斯拐點,給出的結論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結構化短缺,發現導致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主要有制度性和非制度因素,其中戶籍制度和土地產權、流轉權依然是最根本的制度制約因素,社會保障制度、住房和子女教育制度、勞動力素質以及就業服務機構服務不到位是非制度制約因素,還針對劉易斯拐點指出了轉移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應該通過對現行的戶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子女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深化改革,以及通過發展教育、培養技術人才以及落實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等非制度解決措施,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獲得跟城市公民平等的身份和權利進程,進而不斷推進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促進我國城鄉統一、全面和諧發展。致 謝本論文是在我的指導老師戴曉鸝戴老師的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