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粘劑 粘結劑 分類 粘結機理PPT課件.ppt_第1頁
膠粘劑 粘結劑 分類 粘結機理PPT課件.ppt_第2頁
膠粘劑 粘結劑 分類 粘結機理PPT課件.ppt_第3頁
膠粘劑 粘結劑 分類 粘結機理PPT課件.ppt_第4頁
膠粘劑 粘結劑 分類 粘結機理PPT課件.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 膠粘劑 1 6 1 1膠黏劑定義及特性 adhesive 1 膠黏劑 又稱粘合劑 粘接劑 簡稱膠 它是一種能夠把兩種同類或不同類材料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物質 特性 一種媒介 其功能是使兩個單獨的物質粘結成一個整體物質 該整體物質所具備的獨特性能是單獨物質所不具備的 6 1概述 2 2 膠接方式相對與其他聯接方法具有 應用領域寬 產品性能優異 施工更簡單方便而且經濟有效 3 膠黏劑是一類古老而又年輕的材料 1 早在數千年前 人類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膠黏劑 許多出土文物表明 5000年前我們祖先就會用粘土 淀粉和香松等天然產物做膠黏劑 4000千多年前就會用生漆做膠黏劑和涂料制造器具 3000年前的周朝已用動物膠作木船的填縫密封膠 6 1 2歷史沿革 4 2 兩千年前的秦朝用糯米漿與石灰作砂漿粘合長城的基石 使萬里長城成為中華民族偉大文明的象征之一 5 秦俑博物館中出土的大型彩繪銅車馬的制造中 用了磷酸鹽無機膠黏劑 6 3 公元前200年東漢時期用糯米漿糊制成棺木密封膠 配以防腐劑 使馬王堆古尸出土時肌肉及關節仍有彈性 足見中國膠接技術之高超 4 到上世紀初 合成酚醛樹脂的發明 開創了膠黏劑的現代發展史 目前 與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產量比較 膠黏劑只占第五位 但年增長速度則居第一位 7 5 目前 膠黏劑的應用已滲入到國民經濟中的各個部門 成為工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技術 在高技術領域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 如據報導 國外在生產一輛汽車中要使用5 10kg膠黏劑 一架波音飛機的粘接面積達到2400m2 一架宇航飛機需要粘接30000塊陶瓷片 8 內飾裝配粘接 頂棚 車門內護板 地毯 擋風玻璃等 9 汽車結構件粘接 發動機中罩與前后加強梁 通常用改性環氧樹脂膠黏劑 10 粘接使用的部件由原來機內裝飾 非結構件 發展到結構件 受力件 甚至整個機體 11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目前不同行業對膠黏劑及粘接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 1999年世界膠黏劑總需求量為1800萬 預測2010年將達2500萬 我國目前已有1200多家企業 品種牌號3000多個 膠黏劑生產能力300萬 其中產量最大的仍然是三醛膠 酚醛 脲醛和三聚氰胺甲醛 和乳液型膠 二者分別占總產量的45 2 和29 2 12 從市場應用看 建筑業用量最大 約占總膠量51 8 其次是紙包裝業 約占總膠量的12 6 第三是制鞋業 約占9 0 木材膠黏劑用量日益擴大增多 全世界木材膠黏劑產量占膠黏劑總產量的3 4 如美國約60 的合成膠黏劑用于木材加工業 俄羅斯為79 日本為75 在我國60 70 的膠黏劑也用于木材加工業 13 預計2010年我國合成膠黏劑的需求量將達到480萬 500萬噸 2004年中國大陸膠黏劑產量總計379萬噸 隨著我國汽車 電子電器等行業的飛快發展 納米材料等新材料 新技術在膠黏劑工業中得到應用 今后膠黏劑的性能將更加優異 應用范圍將不斷擴大 14 膠粘劑通常是一種混合物 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基料 固化劑 填料 增韌劑 稀釋劑以及其他輔料配合而成 1 基料 構成膠粘劑的主要成分 有無機化合物 天然聚合物 合成聚合物三類 決定膠接頭的主要物理化學力學性能 例如 環氧樹脂和酚醛樹脂等 6 1 3膠黏劑組成 15 2 固化劑 是使液態基料通過化學反應 發生聚合 縮聚或交聯反應 轉變成高分子量固體 使膠接接頭具有力學強度和穩定性的物質 不同的基料應選用固化快 質量好 用量少的固化劑 a 固化 液體的膠粘劑通過物理化學方法變成固體的過程 物理方法有溶解揮發 乳液凝聚 熔融體冷卻 化學方法使膠粘劑聚合成高分子物質 b 固化劑 固化過程所使用的化學物質 16 3 填料 是不參與反應的惰性物質 可提高膠接強度 耐熱性 尺寸穩定性并可降低成本 其品種很多 如石棉粉 鋁粉 云母 石英粉 碳酸鈣 鈦白粉 滑石粉等 各有不同效果 根據要求選用 填料用量要求 控制膠黏劑到一定黏度 保證填料能潤濕 達到各種膠接性能的要求 17 表7 1膠粘劑中一些常用填料 18 4 稀釋劑 能降低膠粘劑粘度的易流動的液體 加入它可以使膠粘劑有好的滲透力 改善膠粘劑的工藝性能 可分為活性稀釋劑和非活性稀釋劑兩類 19 20 21 5 增韌劑 能提高膠黏劑的柔韌性 降低脆性 改善抗沖擊性等 通常增韌劑是一種單官能團或多官能團的物質 能與膠料起反應 成為固化體系的一部分結構 22 6 偶聯劑 具有能分別和被粘物及粘合劑反應成鍵的兩種基團 提高膠接強度 多為硅氧烷或聚對苯二甲酸酯化合物 鈦酸酯偶聯劑 使用方式 將偶聯劑配成1 2 的乙醇液 噴涂在被粘物的表面 待乙醇自然揮發后即可涂膠 直接將1 5 的偶聯劑加到基體中去 23 除此之外 膠黏劑中有時還加有穩定劑 觸變劑 引發劑 促進劑 乳化劑 增稠劑 防老劑 阻聚劑 阻燃劑等 7 增塑劑 具有在膠黏劑中能提高膠黏劑彈性和改進耐寒性的功能 增塑料通常為沸點高的 較難揮發的液體和低熔點固體 按化學結構分多為 鄰苯二甲酸酯類 脂肪族二元酸酯類 磷酸酯類 聚酯類和偏苯三酸酯類 24 6 1 4膠粘劑的分類 1 按基料的化學成分將膠粘劑分為三大類型 a 天然材料 動物膠 骨膠 皮膠等 植物膠 淀粉 糊精 阿拉伯樹膠 天然樹脂膠 天然橡膠等 礦物膠 礦物蠟 瀝青 b 合成高分子材料包括合成樹脂型 合成橡膠型和復合型三大類 合成樹脂又分熱塑型和熱固型 熱塑型有烯類聚合物 聚氯酯 聚醚 聚酰胺 聚丙烯酸酯等 熱固型有環氧樹脂 酚醛樹脂 三聚氰胺 甲醛樹脂等 合成橡膠型主要有氯丁橡膠 丁苯橡膠 丁腈橡膠等 復合型主要有酚醛 丁腈膠 酚醛 氯丁膠 酚醛 聚氨酯膠 環氧 丁腈膠等 c 無機材料有熱熔型如焊錫 玻璃陶瓷等 水固型如水泥 石膏等 硅酸鹽型及磷酸鹽型 25 分為溶劑型 乳液型 反應型 熱固化 紫外線固化 濕氣固化等 熱熔型 再濕型以及壓敏型 即粘附劑 等 溶劑 分散劑 揮發型 有溶液型和水分散型 溶液型包括有機溶劑型如氯丁橡膠 聚乙酸乙烯酯 水溶劑型如淀粉 聚乙烯醇 水分散型如聚乙酸乙烯酯乳液 反應型 包括一液型和二液型 一液型有熱固型 環氧樹脂 酚醛樹脂 濕氣固化型 氰基丙烯酸酯 烷氧基硅烷 尿烷 厭氧固化型 丙烯酸類 紫外線固化型 丙烯酸類 環氧樹脂 二液型有縮聚反應型 尿素 酚 加成反應型 環氧樹脂 尿烷 自由基聚合型 丙烯酸類 2 按形態 固化反應類型分類 26 熱熔型 是一種以熱塑性塑料為基體的多組分混合物 如聚烯類 聚酰胺 聚酯 室溫下為固狀或膜狀 加熱到一定溫度后熔融成為液態 涂布 潤濕被粘物后 經壓合 冷卻 在幾秒鐘甚至更短時間內即可形成較強的粘接力 壓敏型 粘附劑 有可再剝離型 橡膠 丙烯酸類 硅酮 和永久粘合型 在室溫條件下有粘性 只加輕微的壓力便能粘附 再濕型 包括有機溶劑活性型和水活性型 淀粉 明膠 聚已烯醇 在牛皮紙等上面涂敷膠粘劑并干燥 使用時用水和溶劑濕潤膠粘劑 使其重新產生粘性 27 3 按用途分類 有金屬 塑料 織物 紙品 醫療 制鞋 木工 建筑 汽車 飛機 電子元件等各種不同用途膠 還有特殊功能膠 如導電膠 導磁膠 耐高溫膠 減震膠 半導體膠 牙科用膠 外科用膠等 4 按受力情況分類 膠接件通常是作為材料使用的 因此膠接強度非常重要 為此將膠粘劑分為結構膠 非結構膠 28 6 1 5膠粘劑的應用 木材加工領域 酚醛樹脂 脲醛樹脂 三聚氰胺 間苯二酚 甲醛 聚乙酸乙烯酯乳液 氯丁膠等 建筑方面 聚乙酸乙烯酯 聚丙烯酸酯 氯丁 環氧 聚酯 聚硅烷等 輕工方面 包裝領域 橡膠 聚丙烯酸酯的壓敏膠 低分子量聚乙烯 乙烯 醋酸乙烯 EVA 的熱融膠 醋酸乙烯乳液等 制鞋方面 氯丁橡膠漿 聚氨酯等 航空工業 醫學 牙科等 電子工業和儀器儀表的制造中 29 6 2膠接的基本原理 30 膠接接頭 被膠接材料通過膠黏劑進行連接的部位 膠接接頭的結構形式很多 從接頭的使用功能 受力情況出發 有以下幾種基本形式 31 膠接接頭的基本形式 1 搭接接頭 lapjoint 由兩個被膠接部分的疊合 膠接在一起所形成的接頭 2 面接接頭 surfacejoint 兩個被膠接物主表面膠接在一起所形成的接頭 32 3 對接接頭 buttjoint 被膠接物的兩個端面與被膠接物主表面垂直 4 角接接頭 anglejoint 兩被膠接物的主表面端部形成一定角度的膠接接頭 33 接頭膠層在外力作用時 有四種受力情況 a 正拉 b 剪切 c 剝離 d 劈開 34 拉應力 外力與膠接面垂直 且均勻分布于整個膠接面 剪切力 外力與膠接面平行 且均勻分布于膠接面上 剝離力 外力與膠接面成一定角度 并集中分布在膠接面的某一線上 劈裂力 不均勻扯離力 外力垂直于膠接面 但不均勻分布在整個膠接面上 為了分析方便 上述四種應力尚可簡化為拉應力和剪切力兩類 拉應力包括均勻扯離 正拉 力 不均勻扯離 劈裂 力和剝離力 35 6 2 1形成膠接的條件 1 膠接的基本過程1 1理想的膠接理想的膠接是當兩個表面彼此緊密接觸之后 分子間產生相互作用 達到一定程度而形成膠接鍵 膠接鍵可能是次價鍵或主價鍵 最后達到熱力學平衡的狀態 36 理想的膠接強度 可以在一些假定的前提下計算出來 因為這是從理想狀態出發的 沒有考慮一系列可能影響膠接強度的實際因素 所以理想的膠接強度比實際測得的膠接強度要大幾個數量級 理想的膠接有理論意義 有利于分析理解膠接的機理 對實際的膠接過程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膠接界面的結合包含物理結合和化學結合 物理結合指機械聯結及范德華力 偶極力 誘導偶極力 色散力和氫鍵 化學結合指共價鍵 離子鍵和金屬鍵 見表6 4 37 在溫度和壓力不發生變化的前提下 把兩個已經膠接起來的相 從平衡狀態可逆地分開到無窮遠 彼此的分子不再存在任何相互作用的影響時 所消耗的能即為粘合能 也就是膠接力 單位面積上所需的膠接力 稱為理想膠接強度 以 a表示 38 在大多數聚合物的分子相互作用 只存在色散力的情況下 一般Z0 0 2nm Wa 10 5J cm2 于是 a 1500MPa如果分子相互作用力不僅是色散力 還有氫鍵力 誘導力甚至化學鍵力的話 則值更要大得多 即使如此 這一計算出來的理想膠接膠接強度 也要比實際膠接強度大兩個數量級以上 39 1 2實際的膠接實際的膠接 大多數都要使用膠黏劑 才能使兩個固體通過表面結合起來 聚合物處于橡膠態溫度以上時 未達熔融態 通過加壓緊密接觸 使兩塊處于橡膠態的聚合物 通過界面上分子間的擴散 生成物理結點或分子相互作用引力 這時不需要膠黏劑也可能使聚合物膠接起來 40 不過 由于所需要的壓力大 時間長 又要消耗熱能 而且有許多降低膠接力的影響因素并未排除 使分子間不易達到緊密接觸 得到的膠接強度并不理想 金屬 無機材料不存在橡膠態 在固態的情況下 即使加壓 加熱 也不可能達到分子接觸 這就更需要依靠膠黏劑來實現膠接 41 在膠接過程中 由于膠黏劑的流動性和較小的表面張力 對被粘物表面產生潤濕作用 使界面分子緊密接觸 膠黏劑分子通過自身的運動 建立起最合適的構型 達到吸附平衡 隨后 膠黏劑分子對被粘物表面進行跨越界面的擴散作用 形成擴散界面區 膠接的基本過程 42 對高分子被粘物而言 這種擴散是相互進行的 金屬或無機物由于受結晶結構的約束 分子較難運動 但膠黏劑在硬化前 分子可以擴散到表面氧化層的微孔中去 達到分子的緊密接觸 最后仍能形成以次價力為主的或化學鍵的膠接鍵 這就是膠接的基本過程 全過程的關鍵作用是潤濕 擴散和形成膠接鍵 43 2潤濕 為形成良好的膠接 首先要求膠粘劑分子和被膠接材分子充分接觸 為此 一般要將被膠接體表面的空氣 或者水蒸氣等氣體排除 使膠粘劑液體和被膠接材接觸 即將氣 固界面轉換成液 固界面 這種現象叫做潤濕 其潤濕能力叫做潤濕性 44 膠黏劑在涂膠階段應當具有較好的流動性 而且其表面張力應小于被粘物的表面張力 這意味著 膠黏劑應當在被粘物表面產生潤濕 能自動鋪展到被粘物表面上 當被粘物表面存在凹凸不平和峰谷的粗糙表面形貌時 能因膠黏劑的潤濕和鋪展 起填平峰谷的作用 使兩個被粘物表面通過膠黏劑而大面積接觸 并達到產生分子作用力的0 5nm以下的近程距離 45 這就要求要選擇能起良好潤濕效果的膠黏劑 同時 也要求被粘物表面事先要進行必要的清潔和表面處理 達到最宜潤濕與膠接的表面狀態 要盡量避免潤濕不良的情況 如果被粘物表面出現潤濕不良的界面缺陷 則在缺陷的周圍就會發生應力集中的局部受力狀態 此外 表面未潤濕的微細孔穴 粘接時未排盡或膠黏劑帶入的空氣泡 以及材料局部的不均勻性 都可能引起潤濕不良的界面缺陷 這些都應盡量排除 46 判斷潤濕性可用接觸角來衡量 這可用Young方程來表示 SV LVcos SL式中 為接觸角 也稱為潤濕角 SV為固氣界面張力 LV為液氣界面張力 SL為固液界面張力 此式應處于熱力學平衡狀態才有意義 液滴在水平固體表面上的接觸角 47 習慣上將液體在固體表面的接觸角 90 時定為潤濕與否的分界點 90 為不潤濕 90 為潤濕 接觸角 越小 潤濕性能越好 Zisman將固體表面分為高能表面和低能表面 凡表面能 200mN m2為高能表面 金屬 金屬氧化物和無機化合物的表面 都是高能表面 表面能膠黏劑的 LV 容易鋪展潤濕 低能表面的 c 一般膠黏劑的 LV 所以不易鋪展潤濕 48 臨界表面張力 c較大的被粘物 選擇比被粘物 c小的膠黏劑比較容易 有較多的膠黏劑品種可供選擇 但 c越小 則越不容易選擇能有效潤濕的膠黏劑 例如 聚四氟乙烯 PTFE 的 c只有19mN m 很不容易找到表面張力比這還小的膠黏劑 所以PTFE具有難粘的特性 利用這一特性 將PTFE熱噴涂于鍋面 就可以制成不粘鍋 要想粘接PTFE 只有利用鈉 萘溶液進行化學處理或利用低溫等離子體進行處理使表面改性 才能進行粘接 49 3界面擴散 膠黏劑分子或分子鏈段與處于熔融或表面溶脹狀態的被粘聚合物表面接觸時 分子之間會產生相互跨越界面的擴散 界面會變成模糊的彌散狀 兩種分子也可能產生互穿的纏繞 這時 雖然分子間只有色散力的相互作用 也有可能達到相當高的膠接強度 50 若膠黏劑與高分子材料被粘物的相容性不好 或潤濕性不良 則膠黏劑分子因受到斥力作用 鏈段不可能發生深度擴散 只在淺層有少許擴散 這時界面的輪廓顯得分明 只靠分子色散力的吸引作用結合的界面 在外力作用下 容易發生滑動 所以膠接強度不會很高 51 利用膠黏劑粘接金屬 由于金屬分子是以金屬鍵緊密結合起來的 分子的位置固定不變 而且金屬分子排列規整 有序性高 大多數能生成晶體構造 密度大而結構致密 不但金屬分子不能發生擴散作用 就是膠黏劑的分子也不可能擴散到金屬相里面去 所以 膠黏劑粘接金屬形成的界面是很清晰的 52 若對金屬表面進行改性 除去松散的氧化層 污染層 并使之生成疏松多孔狀表面 或增加表面的粗糙度 會有利于膠黏劑分子的擴散 滲透或相互咬合 有可能提高膠接強度 另外 選擇強極性的或能與金屬表面產生化學鍵的膠黏劑 也能提高膠接強度 借助偶聯劑的作用 也是提高膠接強度的有效方法 53 4形成膠接鍵 利用膠黏劑粘接被粘物 最終的目的是形成具有一定強度能滿足使用要求的膠接接頭 潤濕和擴散是膠接過程中出現的現象 其質量直接影響膠接鍵的強度 膠黏劑潤濕被粘物并發生擴散 在界面上兩種分子間產生相互作用 當分子間的距離達到分子作用半徑的0 5nm以下時 會生成物理吸附鍵 即次價鍵 如表面發生化學吸咐 則生成化學鍵 54 當膠黏劑固化或硬化后 生成的膠接鍵即被固定下來而保有強度 要獲得高強度的膠接接頭 首先必要的條件是在界面處要能建立分子級的緊密接觸 分子的距離一般應小于0 5nm 否則界面作用力太小 不能承受稍大的應力 其次 膠黏劑與被粘物界面上 最好能通過分子的擴散作用 形成分子間的纏結 這有利于提高強度 為提高膠接強度 還必須掌握影響強度的一系列因素 并加以控制 55 6 2 2影響膠接作用的因素 1膠黏劑的作用絕大多數固體表面 從微觀的尺度來看 是凹凸不平的 將這樣的表面迭合起來 只有很小的點面能相互接觸 大部分的表面都不能接觸 因此分子的總吸引力很小 很容易被分開 膠黏劑作用的目的之一 就在于可將不規則的粗糙表面填補起來 使兩個接觸不良的表面 通過膠黏劑產生高度的分子接觸 提高膠接強度 膠黏劑的作用 粘度 表面能 56 在開始施加膠黏劑的時候 膠黏劑應當具有較好的流動性和潤濕性 這樣才能對固體表面產生良好的潤濕鋪展 起到填充凹凸不平表面的作用 然后 膠黏劑又應當能夠向界面擴散 并在恰當的時間發生固化或硬化 具有較高的內聚強度 能經受較大的外力作用 57 不同的膠黏劑品種 有各種不同的固化或硬化方式 溶劑型膠黏劑是通過溶劑的蒸發或擴散 滲透而固化 熱熔型膠黏劑是通過降低溫度而固化 化學反應型膠黏劑則是在一定的溫度 通常是升溫 下 通過內部產生聚合或縮聚反應而固化 58 2粘度 無論哪一種類型的膠黏劑 在使用的時候 均要保持較小的粘度 以利于潤濕 鋪展和均勻地分布到被粘物表面 同時還要求膠黏劑有較小的表面張力 才可能有較好的潤濕效果 自發地鋪展于凹凸不平的基體表面上 形成良好的分子接觸 1 分子量 2 溶劑 3 溫度 59 1 分子量液體的粘度是由于液體的分子之間受到運動的影響而產生內摩擦阻力的表現 它除了受溶液濃度的影響以外 主要受分子量的影響 式中 為高分子溶液的特性粘度 M 為平均分子量 K a為兩個與體系有關的常數 60 2 溶劑 聚氯乙烯 PVC 環己酮 四氫呋喃 過氯乙烯 硝基乙烷 甲乙酮 氯苯 吡啶 丙酮和苯的混合物聚苯乙烯 PS 乙酸甲酯 乙酸乙酯 三氯乙烯 四氯乙烯 甲乙酮 二氯甲烷 二氯乙烷 二硫化碳 苯 甲苯 二甲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酸 二氯乙烷 丙酮 二氯甲烷 三氯甲烷 四氯乙烷 一般來說 同一高分子在良溶劑中的黏度 要比在不良溶劑中的高一些 部分塑料的對應溶劑 61 溶劑粘接實例1 有機玻璃件溶接飛機上有較多的有機玻璃零件 其中有些小型復雜零件的局部采用溶接連成一體 二氯乙烷是有機玻璃的良溶劑 在100份二氯乙烷中加入3 5份有機玻璃屑配制成有機玻璃稀溶液 涂于有機玻璃的連接面上 晾置1 2min 對合溶接 粘接后靜置18 24h 環境溫度15 25 相對濕度小于70 62 2 注塑飛機模型溶接注塑飛機模型工藝品的造型為中空機身 注塑后的模型工藝品需要進行溶接對合 模型材料為聚苯乙烯塑料 聚苯乙烯塑料溶于二氯甲烷或甲苯溶劑 只要將二氯甲烷或甲苯溶劑直接涂于模型分型面膠合處 晾置2 3min溶接對合后 靜置12h以上 63 3 溫度隨著溫度的升高粘度下降 熱熔膠的熔融粘度受溫度的影響更為明顯 64 粘度影響高分子和被粘物表面接觸的緊密程度 粘度低 膠黏劑較易潤濕鋪展 分子接觸緊密 可得到較高的膠接強度 但是 粘度過低 雖然利于潤濕鋪展 但也易于流淌 且內聚強度不會太高 65 溶劑型膠黏劑的粘度如果太低 當溶劑蒸發時 收縮大 應力集中較嚴重 膠接強度反而降低 熱熔型膠黏劑會因為和被粘物之間熱膨脹系數的差別 冷卻時引起應力集中 所以 在調制或選擇膠黏劑時 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影響 設計最佳的粘度 66 膠黏劑的粘度應當是隨著膠接過程的推進而逐步升高 最終硬化或固化 膠黏劑在低粘度狀態時的時間久一點 可以增加接觸的程度和膠接強度 從實用觀點出發 絕大多數膠黏劑至少應在幾分鐘之內保持相當的流動性 對大面積一次粘接時 則希望保持流動性的時間略長一點 以便順利完成大面積的均勻涂膠 67 一次粘接面較小的 則保持低粘度時間可短一點 如 氰基丙烯酸酯類膠黏劑 多用于小面積快速膠接 保持低粘度時間只需幾秒或幾十秒 膠黏劑處于流動狀態的時間 是膠接過程的重要參數之一 也是膠黏劑控制適用期的重要因素 根據所要求的膠接水平 綜合考慮膠黏劑的粘度及保持流動性的時間是很重要的 68 3表面能 膠黏劑與基體之間的接觸程度也受到表面能的影響 Zisman曾經指出 接觸角對衡量接觸程度是有用的量度 液體膠黏劑和高表面能固體之間的分子相互作用能 般都超過液體分子本身的內聚能 69 金屬 金屬氧化物和各種無機物都是高能表面 如與其接觸的液體或膠黏劑的粘度很低 表面張力也低 則其接觸角很小 可以自動潤濕鋪展 分子相互接觸緊密 膠接強度可能高 反之 許多極性的液體膠黏劑和非極性的聚乙烯或其他聚合物 由于低能表面以及和液體膠黏劑的極性不相匹配 形成的接觸角大 膠接效果不好 膠接強度也不會高 70 實踐證明 凡是液體或膠黏劑表面張力低于基體表面張力 就會表現出良好的潤濕鋪展效果 并且分子接觸比較緊密 意味著會出現較高的膠接強度 非極性聚合物如聚乙烯和聚四氟乙烯的表面能和臨界表面張力分別為 s 35 7 23 9mN m c 18 5mN m 低于一般膠黏劑的表面張力值 78 33mN m 所以潤濕與膠接的效果均不好 只有進行表面改性 提高表面能 才能滿足膠接要求 71 7 2 3粘接工藝 一膠黏劑的選擇 選擇膠黏劑的基本原則如下 1 根據被粘物的表面性狀來選擇膠黏劑 2 根據膠接接頭的使用場合來選擇膠黏劑 3 根據膠接的成本來合理選擇膠黏劑 72 二粘接工藝步驟 首先對被粘零件的待粘表面進行修配 使之配合良好 其次根據材質及強度的要求 對被粘表面進行不同的表面處理 然后涂布膠黏劑 將被粘表面合攏裝配 最后通過物理或化學方法固化 實現膠接連接 73 1 表面處理 表面處理的方法主要有 溶劑及超聲波清洗法 機械處理法 化學處理法 放電法 對高分子材料 表面處理的基本原則如下 設法提高表面能 增加粘接的表面積 除去粘接表面上的污物及疏松層 74 2膠黏劑的涂布 刷涂法 輥涂法和噴涂法 3膠黏劑的固化 物理固化例如溶劑揮發 乳液凝聚 熔融體冷卻 化學固化使膠黏劑分子交聯成體型結構的固體而固化 室溫固化和加熱固化 輻射固化 75 7 2 4膠接理論 了解膠接理論 不但可以從理論上指導膠黏劑選擇 膠接接頭的設計 制定最佳的膠接工藝 控制影響膠接強度的各種因素 達到形成強力膠接接頭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了解膠接的內在機理 包括膠接與被粘對立統一的關系 膠接過程中的物理 化學變化 從而對膠接現象 從感性認識深化到本質與規律性的理性認識 76 2020 1 9 77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發展 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 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理論 雖然這些理論尚有爭論 還沒有公認的統一理論 但在解釋膠接現象方面 均各有可取的觀點 目前仍在不斷地發展與完善中 78 1機械結合理論這是一種較早的最直觀的宏觀理論 認為被粘物表面的不規則性 如高低不平的峰谷或疏松孔隙結構 有利于膠黏劑的填入 固化后膠黏劑和被粘物表面發生咬合而固定 這就是機械結合理論最簡單的解釋 79 McBain在30年代首先提出這一理論 機械嵌定的固定方法應用很普遍 表面處理過的金屬粘接 多孔物質如紙 木材 皮革 紡織品等的膠接就是實際的例子 機械結合的關鍵是被粘物表面必須有大量的凹穴 槽溝 多孔穴等 當膠黏劑涂布上去時 經過潤濕 流動 擠壓 鋪展而填入這些孔穴內 固化后 就嵌定在孔隙中而緊密地結合起來 表現出較高的膠接強度 80 機械結合理論曾經起過積極作用 但是隨著其他膠接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幾乎一度被冷落 近20年來 用現代微觀研究儀器的觀測結果 證明微機械嵌定作用是確實存在的 如在ABS塑料上鍍金屬 鍍前先用溶劑處理 使塑料表面產生大量微穴 然后沉積導電物質到微孔中 再進行電鍍 81 金屬鋁的膠接強度一般不太高 經HCl液或化學氧化液處理后 生成大量立體結晶構造 帶有大量槽溝和微穴 膠接強度有顯著提高 鋼帶表面軋制的光滑面 直接的膠接強度并不高 經磷酸鹽處理后 產生大量磷酸鐵微孔 膠接強度明顯提高 82 2吸附理論 吸附理論的基本觀點是 膠接是一種吸附作用 這是最早提出并被大多數科學家接受的 吸附理論認為 膠接產生的黏附力主要來源于膠黏劑與被粘物之間界面上兩種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所有的液體 固體分子之間都存在這種作用力 這些作用力包括化學鍵力 范德華力和氫鍵力 83 這個過程是 首先膠黏劑分子由布朗運動向被粘物表面移動 膠黏劑分子的極性基團向被粘物的極性部分靠近 當膠黏劑分子與被粘物分子間的距離小于0 5nm時 分子間就產生了范德華力或氫鍵力的結合 吸附理論把膠接主要歸結于膠黏劑與被粘物分子間力的作用 84 根據吸附理論 如果膠黏劑分子中極性基團的極性越大 數量越多 則對極性被粘物的膠接強度就越高 極性膠黏劑與非極性被粘物或非極性膠黏劑與極性被粘物膠接 由于分子間排斥 不利于分子的接近 不能產生足夠的分子間力 所以膠接力很差 而非極性膠黏劑與非極性被粘物結合 由色散力產生的膠接強度較小 85 擴散理論認為 高分子材料之間的膠接是由于膠黏劑與被粘物表面分子或鏈段彼此之間處于不停的熱運動引起的相互擴散作用 使膠黏劑與被粘物之間的界面逐步消失 形成相互交織的牢固結合 膠接接頭的強度隨時間的延長而增至最大值 3擴散理論 86 如果膠黏劑是以溶劑的形式涂敷到被粘物表面 而被粘物表面又能在此溶劑中溶脹或溶解 則彼此間的擴散作用更為顯著 其膠接強度就越高 因為膠黏劑和被粘物間的相互擴散是產生膠接力的主要因素 膠接強度與它們的相容性有關 87 高分子材料之間的膠接可以分為同種高分子材料的自粘和不同種高分子材料的互粘 前者是同種分子間的擴散 后者是不同類分子的擴散 兩種擴散的結果都會使膠黏劑與被粘物分子交織在一起 從而形成牢固的結合 88 該理論認為 膠接作用是由于膠黏劑與被粘物之間的化學結合力而產生的 有些膠黏劑能與被粘物表面的某些分子或基團形成化學鍵 化學鍵是分子中相鄰兩原子之間的強烈吸引力 一般化學鍵要比分子間的范德華力大一兩個數量級 這種化學鍵的結合十分牢固 4化學鍵理論 89 5靜電理論 雙電層理論 雙電層理論是將膠黏劑與被粘物視作一個電容器 電容器的兩塊夾板就是雙電層 即當兩種不同的材料接觸時 膠黏劑分子中官能團的電子通過分界線或一相極性基向另一相表面定向吸附 形成了雙電層 90 由于雙電層的存在 欲分離雙電層的兩個極板 就必須克服靜電力 當被粘物與膠黏劑剝離時 可以視為兩塊極板的分離 此時兩極之間便產生了電位差 并隨著極板間的距離增大而增大 到一定極限值時 便產生了放電現象 由于雙電層的形成 膠黏劑與被粘物之間就有靜電力產生 從而產生了膠接力 91 雙電層理論只存在于能形成雙電層的膠接體系 不具有普遍性 并且雙電層所產生的靜電力即使存在于某些膠接體系中 但是 它在這個膠接中絕不是起主導作用的 它只占整個膠接力的一部分 92 總結性評價 自1920年以來 人們已經提出了多種膠接理論 每種理論都有大量實驗為依據 只是研究的角度 實驗方法 實驗條件各有不同 但目標都是為追求形成膠接現象的本質 另外 還有弱邊界層理論 流變理論也在研究中 各種理論研究繼續向縱深發展 膠接理論至今還未發展成統一的理論 對各派理論可采取綜合理解 兼收并蓄 靈活運用的原則 充分調動提高膠接強度的一切有利因素 避免降低分子作用力的不利因素 由于每一種理論都有一定的依據 可以認為膠接是多種因素構成的 并具有協同關系 93 21世紀膠接領域關注的重點研究課題1 環保壓力日益加重 研究能取代一切污染環境的膠黏劑 2 因為可以生物降解 不污染環境 天然膠黏劑的改性研究將會加強 3 膠接理論的深入研究 將目前的多種理論統一 形成膠接科學學說 94 4 找出膠接強度的普適表達方式 實現膠接強度的無損檢測 5 開發可以直接膠接低能表面的膠黏劑 6 開發固化更快 效率更高 成本更低 更節省材料 能源的膠黏劑 7 開發各種功能膠黏劑 如 智能型膠黏劑 耐高溫有機膠黏劑 微電子 IT產業用膠黏劑等 8 涂膠機器人的普及以及膠接自動化技術 95 國內外膠接技術專業期刊1粘接2中國膠黏劑3化學與粘合4Adhesivesage5TheJournalofadhesion6Adh sion 96 思考題 1 膠黏劑的固化或硬化方式 2 形成膠接的條件 3 如何判斷潤濕性 4 幾種膠接理論的主要觀點 97 膠接界面的特性 界面中底膠 膠粘劑 和被粘物表面以及吸附層之間無明顯邊界 界面的結構性質與底膠 膠粘劑 或被粘表面的結構 性質是不同的 界面的結構和性質是不斷變化的 隨物理的 力學的和環境的作用而變化 并隨時間而變化 膠接界面的結合包含 物理結合如范德華力 偶極力 誘導偶極力 色散力 氫鍵 化學鍵合 如離子鍵 共價鍵 金屬鍵 98 影響界面結合的主要因素 被粘物表面的化學狀態和吸附物 被粘物表面的精細結構 粗糙度 膠粘劑分子的鏈結構 分子量 官能團等 粘度和粘彈性 膠粘劑 被粘物表面的相容性和各組成及其界面對應力 環境作用的穩定性 膠接工藝 2 黏附機理 關于膠粘劑對被粘物形成一定的粘合力的機理 還不完善 目前主要的粘合機理有 99 a 吸附理論 物理吸附 范德華力 b 機械結合理論 c 靜電理論 d 擴散理論 e 化學鍵理論 上述每種理論都只強調了某一種作用所做的貢獻 但各種作用的大小是隨著被粘體系的變化而變化的 而且多數情況黏附是各種作用的綜合體現 100 7 4合成樹脂膠粘劑 7 4 1 熱塑性樹脂膠粘劑通常為液態膠粘劑 通過溶劑揮發 融體冷卻或聚合反應 變成熱塑性固體而達到粘接目的 其機械性能 耐熱性能和耐化學性均比較差 但使用方便 有較好的柔韌性 101 表1 常用熱塑性樹脂膠粘劑 102 熱塑性樹脂膠粘劑的玻璃化溫度是影響其性能的指標之一 玻璃化溫度高于室溫的樹脂 作為膠粘劑使用時 粘接力低 形成的膠接層發硬發脆 玻璃化溫度大大低于室溫的樹脂 粘接層在室溫下柔軟 撓曲性成膜性好 粘接力高 103 一 聚醋酸乙烯酯粘合劑聚醋酸乙烯酯是醋酸乙烯的聚合物 特性 通過自由基反應機理進行聚合 引發劑為 有機過氧化物 過氧化苯甲酰 或無機過酸鹽 如過硫酸鉀 過硫酸銨 聚合方法有 本體聚合 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 乳液聚合產量最大 聚醋酸乙烯無臭 無味 無毒 聚醋酸乙烯可以配制成乳液膠粘劑 溶液膠粘劑 熱熔膠粘劑及醋酸乙烯共聚物膠粘劑 104 1 聚醋酸乙烯乳液膠粘劑 是合成樹脂乳液膠粘劑中生產最早 產量最大的品種 大部分聚醋酸乙烯膠粘劑是以乳液的形式使用 優點 乳液聚合物分子量可以很高 機械強度好 與同濃度的溶劑膠粘劑比 粘度低 使用方便 以水為介質 成本低 無毒 不燃 105 合成方法 在水介質中 以聚乙烯醇 PVA 做保護膠體 乳化劑 陰離子或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pH值調節劑 如磷酸鹽 碳酸鹽 醋酸鹽等 引發劑 醋酸乙烯單體 反應過程如圖 106 注意事項 乳化劑 膠體保護劑的類型 用量 引發劑品種 用量 加入方式 聚合溫度 pH值 單體加入方式 對乳液的性質如粘度顆粒度 穩定性等均勻影響 在聚醋酸乙烯酯乳液中加入不同的增塑劑 填料 增粘劑等添加物 即可調制成適合不同用途的膠粘劑 配方舉例 性能指標 固含量 45 50 pH值4 6 顆粒度0 5 5 0 m 粘度1 2Pa s 107 主要問題 耐水性不夠和蠕變較大 解決方法 加入交聯劑 由于聚醋酸乙烯酯聚合時有一般酯基被水解 其分子中含有羥基 可以用乙二醛 二羥甲基尿素 脲醛樹脂 三聚氰氨樹脂 酚醛樹脂以及金屬鹽類作為交聯劑 使用領域 主要用于膠接纖維素質材料 如木材 紙制品 在家具制造 門窗組裝 櫥柜生產 尤其在現場砌鋪塑料地面 塑料墻紙的施工中普遍使用 與脲醛樹脂并用 不僅降低成本 而且可以提高抗水耐熱性 108 2 醋酸乙烯共聚物膠粘劑聚醋酸乙烯是一種剛性材料 增加其柔韌性可以通過外加增塑劑 存在增塑劑逐漸析出 膠接力減弱的老化問題 也可以通過與適當的單體共聚合而得到 屬于分子內部增韌 性能持久不滲出 常用的共聚單體 乙烯 氯乙烯 丙烯酸酯 順丁烯二酸酯等 109 二 聚乙烯醇和縮醛粘膠劑 1 聚乙烯醇 PVA 膠粘劑以聚醋酸乙烯酯為原料 在堿性催化 NaOH 的甲醇醇解工藝 注 PVA的水解度 羥基含量 由醇解過程控制 與分子量無關 水解度99 7 100 的PVA為高結晶聚合物 耐水性好 87 89 的PVA對水最敏感 易溶于水 水解度進一步降低 對水的敏感性又降低 110 PVA膠粘劑通常以水溶液的形式使用 在膠液中還需添加填料 增塑劑 防腐劑 熟化劑等 特點 能形成堅韌的透明膜 具有很高的拉伸強度和耐腐蝕性 還具有隔絕氧 干燥膜 的特性 是性能優異的膠粘劑 具有較高的耐溶劑 耐油 耐動物油脂的性能 主要用于紡織上膠和粘合紙品等 111 2 聚乙烯醇縮醛膠粘劑PVA與醛類進行縮醛化反應即可得到聚乙烯醇縮醛 反應過程如圖 PVA縮醛的溶解性取決于分子中羥基含量 縮醛度為50 時 可溶于水配成水溶液膠粘劑 如市售106 107膠 縮醛度很高時不溶于水 溶于有機溶劑 112 PVA縮丁醛 安全玻璃層壓制造最常用的膠粘劑 要求光學透明 結構性能和粘接性能優異 其對玻璃的粘接能力與縮醛化程度有關 一般為高分子量的縮醛化程度為70 80 自由羥基含量為17 18 的聚乙烯醇縮丁醛產品 縮甲醛的韌性比縮丁醛的差 但耐熱性好 113 三 丙烯酸膠粘劑 1 氰基丙烯酸酯膠粘劑瞬干膠 快干膠 分子中有強吸電子的氰基和酯基存在 很容易在水或弱堿的催化下進行陰離子聚合 其分子中酯基越長 固化產物耐水性越好 但膠接粘度降低 常用品種為乙脂 醫用品種為丁脂和異辛酯 單體即為膠的基體組分 粘度小 活性大 配制成膠粘劑必須加入酸性物質作為穩定劑 酚類物質作為阻聚劑 加入高分子化合物作為增稠劑 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114 特點 單組分 無溶劑 使用方便 粘接速度快 粘度低 潤濕性好 用膠量少 膠層透明 對多種材料具有良好的膠粘強度 不宜大面積使用 膠接金屬 玻璃等極性表面 耐溫 耐水 極性溶劑性差 脆 不耐振動和沖擊 價格較貴 應用 可用于膠接金屬 玻璃 陶瓷 寶石 有機玻璃 硫化橡膠 硬質塑料等多種材料 主要品種 KH 501 502 504 醫用 661 醫用 等 115 2 丙烯酸酯膠粘劑 通過不同單體的聚合或共聚可制得許多品種 常用單體 丙烯酸的甲酯 乙脂 丁脂和異辛酸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 丙烯腈 丙烯酰胺等 合成方法 引發劑存在下的自由基性聚合反應 反應過程如圖 116 乳液膠粘劑 粘接力強 膠膜透明 柔韌性好 耐磨 在應用前可加入少量氨水 丙烯酸鈉或甲基纖維素提高乳液的粘度 溶液膠粘劑 是以甲基丙烯酸甲酯 苯乙烯和氯丁橡膠共聚制得的溶液 再與不飽和聚酯 固化劑和促進劑配合成溶液性膠粘劑 能常溫或中低溫固化 或將甲基丙烯酸甲酯溶于有機溶劑 配成溶液膠粘劑 可用于粘接鋁 不銹鋼 耐熱鋼等金屬 膠膜柔韌性差 不宜用于經受強烈攻擊場合 還可用于粘接有機玻璃 聚苯乙烯 硬聚氯乙烯 聚碳酸酯 ABS樹脂等 117 反應性丙烯酸酯液體膠粘劑 改性丙烯酸膠粘劑或第二代丙烯酸酯膠粘劑SGA 是由 甲基 丙烯酸酯和彈性體配合 采用活性大的氧化 還原引發劑體系進行接枝聚合而成 為雙組分膠 主劑和底膠或雙主劑型兩種 主劑和底膠型 主劑 丙烯酸酯單體 彈性體 引發體系中的還原劑和穩定劑組成 底膠 引發體系中的氧化劑 雙主劑型 是在丙烯酸酯單體 彈性體和穩定劑的組分中 一個主劑加入引發體系中的氧化劑過氧化物 另一主劑中加入促進劑 118 特點 室溫固化快 使用時雙主分膠不需稱量混合 使用方便 能粘接金屬和非金屬 對表面清潔程度要求低 粘接強度高 抗沖擊性和剝離強度高 應用 主要用于各種鋁銘牌的粘接 瓷磚粘貼 地板磚粘貼等 119 3 厭氧膠粘劑 是丙烯酸酯樹脂膠粘劑中最重要的一種類型 單組分膠液 利用氧氣對自由基的阻聚作用而長期貯存 在隔絕空氣時由于表面的催化作用可很快固化形成牢固膠接 可分為非結構型和結構型 非結構型一般以多縮乙二醇雙甲基丙烯酸酯單體為主劑 是目前的主要產品 用于金屬件的緊固密封等 結構型 以環氧樹脂或二異氰酸酯的雙甲基丙烯酸酯為主劑 用于金屬結構件的粘接或裝配 120 化學結構如圖 商用厭氧膠一般是多種不同結構的樹脂的混合物 121 除單體外 膠液中還有 引發劑 過氧化氫異丙苯 叔丁基過氧化氫等 促進劑 在絕氧的條件下能起促進作用 一般為胺類促進劑 叔胺效果最佳 穩定劑 延長膠液貯存期 對苯醌等 增塑劑 多縮乙二醇二辛酯 增稠劑 聚苯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觸變劑等 SiO2 膠液應裝于不透明的聚乙烯容器中 裝入容器容積的一半 密閉 122 7 4 2熱固性樹脂膠粘劑 熱固性樹脂膠粘劑是通過加入固化劑和加熱 使液態樹脂經聚合反應而交聯成網狀結構 形成不溶 不熔的固體而達到粘接目的的合成樹脂膠粘劑 具有較好的機械強度 耐熱性 耐化學穩定性 單耐沖擊和彎曲性較差 是產量最大 應用最廣的一類合成膠粘劑 主要品種 酚醛樹脂 三聚氰胺 甲醛樹脂 脲醛樹脂 環氧樹脂等 123 常用熱固性樹脂膠粘劑 分為常溫和加熱固化兩種 都需較長時間 用作膠粘劑的組分多數為預聚物或低分子量化合物 粘接部分需要壓緊 124 一 酚醛和改性酚醛樹脂膠粘劑 最早用于粘合劑工業的合成樹脂 粘合力強 耐高溫 價格低廉 大量用于木材加工工業 采用柔性聚合物改性的酚醛樹脂結構膠粘劑 如酚醛 縮醛 酚醛 丁腈膠粘劑 在金屬結構膠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廣泛用于飛機 汽車和船舶工業部門 125 1 酚醛樹脂的結構與類型 是酚類 苯酚 甲基苯酚 二甲基苯酚 間苯二酚 和醛類 甲醛 糠醛 縮和的產物 分為線型酚醛樹脂和熱固性酚醛樹脂兩類 pH值對縮聚反應的影響 pH值1 4 反應速度正比于氫離子濃度 pH 5 反應速度正比于羥基離子濃度 pH 4 5 反應速度最低 兩類酚醛樹脂的比較 126 線型酚醛樹脂 結構如圖反應特點 結構中幾乎不存在羥甲基 產物結構復雜 被取代或縮和的活性點 在固化時參與反應 發生鏈的增長和交聯 常用固化劑 六次甲基四胺 多聚甲醛 為無定形固體 分子量小于1000 127 熱固性酚醛樹脂 甲醛 苯酚摩爾比大于1 堿性條件 NaOH Na2CO3 Ba OH 2 NH3 RNH2等 金屬 如Zn Mg Al 及其氫氧化物或有機酸鹽作催化劑 以得到高度鄰位取代的酚醛樹脂 128 特點 反應初期生成羥甲基取代苯酚 可以分離出 A階段酚醛樹脂 羥甲基苯酚進一步縮合變成高度支化的低聚物 可溶于水及有機溶劑 可溶性酚醛樹脂 B階酚醛樹脂 隨著反應的繼續 產物分子量不斷增大 生成產物 或可凝性酚醛樹脂 不溶于水 能熔融并部分溶于有機溶劑 C階酚醛樹脂 結構不明 B階酚醛樹脂進一步縮合 變成不溶 不熔的 各階段是逐步過渡的 沒有明顯界線 用于膠粘劑的熱固性酚醛樹脂是A階段樹脂 129 其結構取決于摩爾比 催化劑種類 反應溫度及時間 反應到一定程度以弱酸中和停止反應 反應程度可以根據樹脂在高溫下的凝膠化速度或水溶物的濁點來表征 主要品種有 鋇酚醛樹脂膠 醇溶性酚醛樹脂膠 水溶性酚醛樹脂膠 最重要 游離酚基含量低 毒性小 節約溶劑 130 具體制備過程 苯酚 100份 質量 NaOH水溶液 26 5份40 加熱 40 50oC 攪拌 30min 甲醛 107 6份37 緩慢加入 升溫 1 5h升到87oC 升溫94oC 20min內 保持 18min 降溫 82oC 甲醛 21 6份 水 19份 升溫 90 92oC 至合適粘度即可停止反應降溫 酚醛樹脂膠粘劑 應用 制造高級膠合板 及泡沫塑料和其它多孔性材料的粘接 131 3 酚醛 縮醛膠粘劑 酚醛 聚乙烯醇縮醛 酚醛 縮醛 膠粘劑是第一個成功的結構膠粘劑 首次成功利用線型高分子聚合物來增韌熱固性高分子 是現代結構膠粘劑的起點 是最通用的結構膠粘劑之一 強度高 柔韌性好 耐寒 耐大氣老化 廣泛用于民航和運輸機的生產中 及汽車剎車片等 主要品種有縮甲醛和縮丁醛 132 結構如圖 通常 聚乙烯醇縮醛的聚合度在650 1000之間 羥基鏈節占6 19 乙酸酯基鏈節含量占0 5 12 縮醛鏈節占80 88 酚醛樹脂為可溶熱固性酚醛樹脂 固化時酚醛樹脂中的羥甲基與聚乙烯醇縮醛分子中的羥基發生縮合反應 或與乙酸酯基發生酯交換反應 形成交聯高分子 酸性物質能加速交聯的進行 133 酚醛樹脂與縮醛樹脂的比例可以在很大范圍內變化 10 1 1 2 縮醛含量高 膠粘劑柔性提高 耐熱性下降 酚醛樹脂含量提高 交聯密度提高 耐熱性提高柔性下降 固化要求 需在0 7 1 4MPa下 140oC以上 固化時間比酚醛樹脂本身固化所需時間長 固化條件苛刻是該類膠的主要缺點之一 134 4 酚醛 丁腈膠粘劑 比酚醛 縮醛膠粘劑有更好的耐熱性 耐油性 最高使用溫度達180度 是目前在航空工業和汽車工業中廣泛使用的最重要的結構膠之一 主要成分 酚醛樹脂 可采用熱固性或線型樹脂 丁腈橡膠 酸性催化劑 SnCl2 對氯苯甲酸 硫化劑 硫磺或過氧化物 促進劑 二硫化二苯并噻唑 巰基苯并噻唑 和補強劑 如炭黑 防老劑 如喹啉 沒食子酸丙酯 和軟化劑等 該膠具有優良的剪切強度 剝離強度 可以在60 200度范圍內使用 135 二 環氧樹脂膠粘劑 即可膠接金屬材料又可膠接非金屬材料 俗稱萬能膠 早期膠為胺類固化的環氧樹脂中添加鋁粉 用低分子聚酰胺固化劑和聚硫橡膠改性的環氧樹脂品種 酚醛樹脂固化的耐高溫膠粘劑和聚酰胺改性的高剝離強度環氧樹脂 丁腈橡膠增韌的環氧樹脂 第二代端羥基丁腈橡膠增韌的環氧樹脂結構膠 隨后橡膠增韌的環氧樹脂膠成為結構膠的主流 如現代航空和航天飛行器的制造中都離不開環氧樹脂膠 136 1 環氧樹脂的類型 最重要的一類 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