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育論文-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地理科學及地理教育 .doc_第1頁
學科教育論文-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地理科學及地理教育 .doc_第2頁
學科教育論文-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地理科學及地理教育 .doc_第3頁
學科教育論文-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地理科學及地理教育 .doc_第4頁
學科教育論文-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地理科學及地理教育 .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科教育論文-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地理科學及地理教育可持續發展戰略,隨著世紀議程等世界性公約在全球的廣泛傳播和熱烈響應,正日益深入人心。作為面向未來的一種戰略新思維,可持續發展思想已成為世界各國決策和行動的指針。在地理科學和地理教育即將走向新世紀的前夜,深刻認識可持續發展戰略產生的時代背景、基本思想以及所帶來的挑戰和契機,對地理科學的發展和地理教育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可持續發展戰略產生的時代背景、基本思想及意義(一)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空前的嚴重的危機世紀下半葉,當人類社會為現代科技與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而建立的輝煌文明欣喜不已時,也同時感受到了空前嚴重的全球性危機:人口危機。“人口問題猶如癌細胞擴散”世界人口呈幾何級數增加的勢頭不止,每億人口的增長時段從年(年年)迅速減少到年();全球人口若以本世紀年代年代約的平均增長率遞增,不出半個世紀,將突破目前地球生產力所能承載的人口極限億!資源危機。“維持人類生命的四大生物系統耕地、牧嘗森林和海洋的動物區系遭到極度開發”。目前,近的陸地面積受到沙化危害;余個國家嚴重缺水;按目前耗費速度,熱帶雨林年后將從地球上消失;石油、天然氣等難以維持到下世紀中葉!環境污染危機。多種大氣污染物彌漫天空,酸雨的陰影籠罩大地。“八大公害”成指數性增長,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已相當于北美大陸的面積生存與發展危機。人口激增、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種種生態災難與頻繁發生的經濟危機、戰亂、災荒等交織,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陷于空前的困境,世界約的人口終年處于饑餓狀態,的人無法擺脫貧困,許多發展中國家債臺高筑,不少西方發達國家為“滯、脹”焦頭爛額是什么原因引發了上述危機!數十年追根溯源的探尋令人類震驚:正是地球人自身的短視及無知!近現代世界人口的急劇膨脹,擴大了人類向自然界的索取范圍。工業化以來,人們對自然資源毫無節制的掠奪和破壞,更加劇了人與環境的矛盾。當“寂靜的春天”不再是夢幻般遙遠,“人類將自己埋葬自己”的預言日漸成為現實。人類如何拯救地球、拯救自己,便成為全人類關注并憂慮的首要問題。(二)可持續發全人類進步的必然選擇本世紀以來,日益加劇的人口、資源、環境及發展危機,加速著人們思考和行動的過程。早在年代,西方曾興起聲勢浩大的保護資源運動;年代初,美國鮑爾丁提出“宇宙飛船經濟理論”;稍后,羅馬俱樂部有“增長的極限”及“人類在轉折點上”等報告先后問世,表現出一批有識之士的深謀遠慮。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全球合作進行人地關系的研究自此開始。年,聯邦德國前總理維利勃蘭特組織了“國際發展問題獨立委員會”;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成立;年,世界環發委員會提交“我們共同的未來”研究報告;年,有個國家參加的“發展中國家環境與發展部長級會議”發表北京宣言;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再度舉行從羅馬俱樂部到勃蘭特委員會;從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到數屆聯合國環發大會,經過幾十年的探尋、辯論、研討,人們終于認同了面向未來的制勝思想武器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年代初便始見端倪,但作為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由世界環發委員會于年代后期提出來的,其基本定義為“既滿足于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礎的發展”。其基本內容包括了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及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全面計劃及相關的戰略和對策。其目的旨在促進人類經濟與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謀求人與自然長期和諧共處并使人類持續發展的物質與能力基礎永續利用。(參見世紀行動議程及中國世紀議程)二、地理科學和地理教育的任務(一)地理科學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支柱科學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主題與地理科學自身特點的必然聯系,確立了地理科學在可持續發展事業中支柱科學的地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主旨與地理科學研究目的高度一致。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即協調與優化控制人地關系,而協調人地關系正是地理科學研究的傳統主題。早在近代地理學創建之初,偉大的奠基人之一,李特爾就明確指出:地理學研究對象是“布滿了人的地表空間”,其中心原理是“自然一切現象和形態對人類的關系”。時至今日,協調人地關系,仍是現代地理學的主要目的,所不同的只是此問題研究在當今更具緊迫性。正如第屆大會主席懷斯教授指出的:“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環境變化加劇、資源匱乏和自然災害頻繁的處境中,如何去協調自然環境和人類文化生活的關系,已成為國際地理學界所面臨的主要任務。”(年,東京)上述二者的本質聯系,無疑奠定了地理科學的重要地位。可持續發展戰略旨在解決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中存在的嚴重問題,而這些問題高度集中于地理科學研究的基本場所地球表層,從而都具有很強的地理成分并涉及地理科學的各個領域。例如:生態可持續發展中的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荒漠化防治、防災減災等項目,就與自然地理學的各分支內容密切相關。而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農業、工業、交通、通訊、能源生產與消費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中所涉及的人口、居民消費與社會服務、消除貧困、人類住區可持續發展等項目,又與人文地理學的各分支內容緊密聯系。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地理科學的全面參與,就不能成就可持續發展事業。區域可持續發展是地理科學發揮特長的優勢領域。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最終落實到不同尺度的地理區域,而區域開發正是地理科學的獨到領域。且不論近代地理學誕生百余年來區域地理理論已奠定的堅實基礎,僅瀏覽一下中國地理工作者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區域開發整治中的不凡建樹,就足以振奮人心。年代的地區綜合考察,年代開始的農業區劃及隨后的自然區劃、經濟區劃,年代開始的國土整治,年代如火如荼的國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地理工作者的足跡遍布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亙古荒原,熱帶密林。從南水北調到西電東送;從京廣、焦柳到大京九;從劉家峽、葛洲壩到大三峽;從農村生態村、城市集群的建設到沿海對外經濟帶地理工作者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輝煌業績。未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種種藍圖,期待著地理工作者以更辛勤的勞動去建立功勛。(二)地理教育的兩大任務可持續發展事業對地理科學的倚重,不僅將極大促進地理科學的發展,也對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地理科學的繁榮,有賴于高質量的地理教育為基矗對于可持續發展事業,地理教育主要擔負兩大任務。普及環境意識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推動全民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事業。可持續發展事業是全民的事業。中國世紀議程明確指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依靠公眾及社會團體,包括工人、農民、婦女、青少年、科技界和教育界的支持和參與。”全民參與可持續發展事業的必要前提是足夠的思想認識以及必備的相關知識和能力,而這顯然都不能離開地理教育,因為地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并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