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江蘇省南京市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5屆江蘇省南京市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5屆江蘇省南京市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5屆江蘇省南京市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5屆江蘇省南京市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京市2025屆高三年級第二次模擬考試

語文

2025.05

注意事項:

1.本試卷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考試形式閉卷;

2.本試卷中所有試題必須作答在答題卡上規定的位置,否則不給分;

3.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填寫

在試卷及答題卡上。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大家好,我是周偉,來自中國鐵道博物館。

我之前是一個火車司機,駕駛的是韶山1型電力機車。這是很早的一種機車,和高鐵相比是比較落后

的。但是,就是這個機車,開啟了中國電力機車運輸的新時代。

有一次和法國技術工人交流,我說中國鐵路和法國鐵路差多少年?法國人伸出了8個手指頭,說80

年。我們當時還不太認可,可實際上,歐洲幾百年的工業革命造就了有一定厚度的工業發展。相比之下我

們的鐵路是差了一點,這是正常的。但是,縮短差距并且使中國鐵路成為世界領先的行業,這就是中國鐵

路的使命。

2004年,我們從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然后消化,吸收,再創新,由此“和

諧號”的動車組出現了。2017年,我們推出了“復興號”。所以,中國的動車組一個是“和諧號”,一個

是“復興號”。

動車和高鐵有什么區別?最早有一個概念“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以前的火車的所有動力都在

火車頭上,車廂、車底都不帶動力。那什么是動車組?假如一列車有8個車廂,它有4個車廂是帶有動力

的。動車組是大家拉著手一起向前跑,一有力量,二跑得快。動車組里帶動力的是動車,不帶動力的是拖

車。

其實無論是否動車,凡是達到200公里以上速度的都叫高鐵。動車組是指車體的形態、動力,而高鐵

是指速度,所以它們是兩個概念。我們在買票的時候,會發現高鐵有兩種速度:一種是時速200到250公

里的,車票上是D開頭;還有一種是時速300到350公里的,車票上是G開頭的。之所以使用不同字母開

頭,是為了區分速度。動車組跑350公里的時候到底有多快?一秒鐘一眨眼就是97米。

大家會問,動車組的路基鋼軌是不是一整根?實際上,動車組的鋼軌的確是一整根,并且是無縫的。

一整根的無縫鋼軌在線路上鋪的時候是300公里,但有的地方也有縫隙,主要是解決熱脹冷縮的問題。高

鐵鋼軌平整到什么程度?從北京到上海1318公里,一共鋪了近40萬塊的高鐵軌道板,這些軌道板是一模

一樣克隆出來的,誤差約0.1毫米,差不多一根頭發絲這么粗。

剛才說的是“和諧號”,現在我們說說“復興號”。他們有什么區別呢?“和諧號”和“復興號”最

本質的區別是:“和諧號”由國外引進,各個國家的技術都不一樣,駕駛方式、車體構造都不一樣。我們

在這個基礎上消化,吸收,再創新,創造出了中國的“復興號”。“復興號”雖然是由中國的各個廠家生

產的,但是它都是統一標準、統一操作、統一設備、統一配件,在使用方面就特別方便。

高鐵體現了中國鐵路發展的過去和現在,中國高鐵、中國的鐵路明天會更好!

(摘編自周偉《中國高鐵的故事》演講實錄)

材料二:

2004年,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頒布,這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個鐵路行業規劃,提出未來十幾年

我國高鐵建設主要布局,即“四橫四縱”。作為“四橫四縱”的一部分,時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際鐵路于

2008年率先通車,我國正式進入“高鐵時代”,多地高鐵建設快步前進。2016年,《中長期鐵路網規劃》

再調整,從原來的“四橫四縱”進化為“八橫八縱”,高鐵網越織越密。

2008年到2018年間,“四橫四縱”基本成型,我國高鐵里程從0飆升至2.9萬公里,躍居世界第

一,是全球其他國家高鐵總里程的2倍;從2018年至今,我國高鐵里程增至4.6萬公里,“八橫八縱”大

體成型,高鐵網覆蓋96%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根據規劃,今年底我國高鐵里程將達到5萬公里。作為

“中國速度”的標志性符號之一,幾十年來我國鐵路經歷多次提速,運營時速從幾十公里到100多公里、

200多公里,如今350公里的高鐵越來越多,400公里的目標也提上規劃。

建設高鐵的暢想和行動,最早在日本和歐美國家發起,中國何以后來居上?

全球人口約80億,我國占14億,巨大人口基數孕育的超大規模市場,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

優勢。我國土地遼闊,人口規模大、密度高,龐大的需求降低人均建設成本,讓大規模高鐵建設成為可

能。反觀更早提出高鐵計劃的歐美地區,或因國土面積較小,或因人口分布稀疏,斥巨資建高鐵的投入產

出比相對較低。與此同時,我國在高鐵事業方面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對于高鐵這種前期投入巨大、技術含

量高、收入長期難以覆蓋研發和建設成本的大型公共基建而言,這種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實上,我

國高鐵建設資金籌措主要來自債務融資。有機構計算,當前我國高鐵營收情況,甚至還不足以覆蓋債務所

產生的利息。

不過,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不妨來算算高鐵投資的綜合帳:每1億元高鐵投資,可直接帶動冶金、建筑、制造等關聯產業投資3

億元左右,創造就業崗位2200多個;一組“復興號”動車組有4萬多個零部件,輻射600余家一級配套

企業、1500余家二級供應商,形成5倍的產業拉動效應。可以看到,高鐵已經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社會、

城市發展的強大動力。

(摘編自《時代周報》2024年9月)

材料三:

世界高鐵總長度變化

1964年,東京和大阪1981年,TGV在巴黎和里2008年,中國的京津城際鐵路(北2019年,LGY摩洛哥開通

之間開通了世界第一昂之間的幾乎一半區域開京和天津之間)開始運營,時速了丹吉爾和蓋尼特拉之間

條高鐵。通了歐洲的第一條高鐵。達350千米,為世界最快。的非洲第一條高鐵。

(圖表出自《科學世界》)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動車指的是車票上以D字開頭的列車,高鐵指的是車票上以G字開頭的列車。

B.動車組對鋼軌要求高,鋼軌一般是整根的、無縫的、平整的,軌道板誤差極小。

C,到2016年底,我國鐵路網建設實現了從“四橫四縱”到“八橫八縱”的飛躍。

D.由于國土面積較小,且人口分布稀疏,投資效益低,歐美國家的高鐵發展緩慢。

2.下列對材料的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多處運用作比較的方法,如動車與拖車、動車組與高鐵、和諧號與復興號,準確清晰地說明

了動車組的特點。

B.材料一用“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一眨眼97米”等生活化的語言,增強了演講效果,便于聽

眾理解。

C.材料二中的數字極具說服力,如高鐵網已經覆蓋96%以上的50萬人口的城市,充分說明了我國高鐵取

得的成就。

D.材料二用“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來說明要從高鐵對我國經濟、社會、城市發展的全局來看待高

鐵的投入產出比。

3.結合材料二,下列選項對材料三圖表的解讀不恰當的一項是()

A.世界上第一條高鐵誕生于日本,但我國的高鐵發展速度后來者居上。

B.自從巴黎至里昂的高鐵開通之后,世界高鐵總長度才出現迅速增長。

C.2008年至2018年,世界高鐵增長超三萬公里,其中我國貢獻巨大。

D.截至2024年年底,世界高鐵建設的總里程數應該達到了六萬公里。

4.材料一多處使用設問句,請概述其演講效果。

5.高鐵在哪些方面體現了“中國速度”?為什么能有這樣的“速度”?請簡要概括。

【答案】l.B2.C

3.B4.①自問自答,釋疑解惑,吸引聽眾注意。②段首設問,清晰標識了演講要點。③用設問串聯主要

內容,讓演講更有邏輯性。

5.體現:高鐵技術追趕速度之快,高鐵建設速度之快,高鐵運營時速不斷加快;

原因:國家的戰略布局和制度優勢,超大規模的市場支撐,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

【解析】

【導語】這篇閱讀文章通過三則材料,全面展現了中國高鐵的發展歷程、技術特點及其對經濟社會的深遠

影響。材料一以周偉的演講為主線,生動介紹了中國高鐵的技術演進,特別是“和諧號”與“復興號”的

區別,強調了自主創新的重要性。材料二通過數據和規劃,展示了中國高鐵網絡的快速擴展及其在全球的

領先地位,突出了制度優勢和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材料三則通過圖表直觀呈現了世界高鐵的發展趨勢,

進一步印證了中國高鐵的后來居上。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A.“動車指的是車票上以D字開頭的列車,高鐵指的是車票上以G字開頭的列車”錯。根據材料一“其實

無論是否動車,凡是達到200公里以上速度的都叫高鐵。動車組是指車體的形態、動力,而高鐵是指速

度”以及“我們在買票的時候,會發現高鐵有兩種速度:一種是時速200到250公里的,車票上是D開

頭;還有一種是時速300到350公里的,車票上是G開頭的”可知,動車和高鐵不是單純以車票上的字母

來區分的。

C.“到2016年底,我國鐵路網建設實現了從‘四橫四縱'到'八橫八縱’的飛躍”錯。材料二提到

“2016年,《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再調整,從原來的‘四橫四縱‘進化為‘八橫八縱'",只是規劃調

整,并非到2016年底就實現了從“四橫四縱”到“八橫八縱”的飛躍。

D.“由于……且……”原因表述錯誤,材料二說“反觀更早提出高鐵計劃的歐美地區,或因國土面積較

小,或因人口分布稀疏,斥巨資建高鐵的投入產出比相對較低”,幾個原因都是“或因”,選項改變了句

間關系。

故選B。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C.“96%以上”錯,材料二是說“高鐵網覆蓋96%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以上”修飾的是人口,不是

“96%以上”。

故選Co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圖表信息的能力。

B.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是在2008年中國的京津城際鐵路開通之后,世界高鐵總長度才出現迅速增長。巴

黎至里昂的高鐵開通之后,世界高鐵總長度也有增長,只是增長速度相對較慢。

故選B。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

①自問自答,釋疑解惑,吸引聽眾注意:如“動車和高鐵有什么區別?最早有一個概念’火車跑得快,全

憑車頭帶'……”通過提出問題,然后進行詳細的解答,能引起聽眾的好奇心,讓聽眾更專注于演講內

容,從而達到釋疑解惑的目的。

②段首設問,清晰標識了演講要點:像“動車和高鐵有什么區別?"“'和諧號'和‘復興號’有什么區

別呢?”等在段首提出的問題,明確地指出了該段落要闡述的主要內容,使聽眾能夠清晰地把握演講的要

點和結構。

③用設問串聯主要內容,讓演講更有邏輯性:這些設問句將關于中國高鐵的不同方面的內容串聯起來,如

先問動車和高鐵的區別,再問“和諧號”和“復興號”的區別等,使演講內容條理清晰,邏輯連貫,便

于聽眾理解和接受。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體現:

高鐵技術追趕速度之快:從材料一可知,中國鐵路曾經與國外有較大差距,法國人認為差80年,但通過

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從“和諧號”到“復興號”,中國高鐵技術迅速發展,成為世界領先行業。

高鐵建設速度之快:根據材料二,2008年到2018年間,“四橫四縱”基本成型,我國高鐵里程從。飆升

至2.9萬公里,躍居世界第一;從2018年至今,我國高鐵里程增至4.6萬公里,“八橫八縱”大體成

型,今年底將達到5萬公里,高鐵網越織越密。

高鐵運營時速不斷加快:材料二提到幾十年來我國鐵路經歷多次提速,運營時速從幾十公里到100多公

里、200多公里,如今350公里的高鐵越來越多,400公里的目標也提上規劃。

原因;

國家的戰略布局和制度優勢:2004年國家頒布《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提出“四橫四縱”布局,2016年調

整為“八橫八縱”,為高鐵建設指明方向。同時,我國在高鐵事業方面充分發揮制度優勢,高鐵建設資金

籌措主要來自債務融資,盡管當前高鐵營收可能不足以覆蓋債務利息,但從全局看,高鐵對經濟、社會、

城市發展有強大的帶動作用。

超大規模的市場支撐:我國土地遼闊,人口規模大、密度高,龐大的需求降低人均建設成本,讓大規模高

鐵建設成為可能,這是我國高鐵發展的巨大優勢。

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2004年我國從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然后消化、吸收、再

創新,創造出了中國的“和諧號”和“復興號”,實現了高鐵技術的快速發展。

(二)現代文閱讀n(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風云初記(節選)

孫犁

人民自衛軍的司令部和政治部住在子午鎮,這一帶村莊就成了冀中區抗日戰爭的心臟。子午鎮大街

上,來來往往的盡是抗日的人員。車輛馬匹不斷地從這里經過,輸送著槍支子彈和給養。

驚蟄以后,夜里落了一場春雨,早晨就晴了。楊花飄落著,柳樹發茅,田地里到處是潮濕的黃綠的顏

色,特別是那些柳樹,嫩枝在風里搖擺,好像是要把它那枝葉的顏色,揚送到天空里去。這樣早,戰士們

就換上單軍裝,軍裝也是黃綠色。騎馬的通訊兵,從子午鎮街里跑出來,在翻漿的松軟的大道上奔跑。場

院里,河灘上,是戰士練兵的歌聲。

各村正做著拆城的準備工作。進城的日期決定了,是三月初一。頭一天晚上,春兒就背上糧食,帶了

一身替換的衣服,她的心情不像是去工作,倒有點兒像去趕廟會。早晨起來,高四海在堤坡上,拾掇好一

輛手推的小土車,把拆城的工具、伙食,捆在上面,吱扭吱扭地奔城里來了。

各村的人馬車輛,全奔著城里去,在一條平坦的抄近的小道上,手推的小車,連成了一條線,響成了

一個聲音,熱烈地做著比賽。高四海下身穿著棉褲,上身只穿一件破單褂,脊背上流著汗。春兒肩上搭一

條毛巾,臉漲得通紅。

吃過中午飯,大家就背上工具跑到城上去看本村本組的尺丈去了,子午鎮和五龍堂分了西北城角那一

段,外邊是護城河,里邊是圣姑廟。李佩鐘同著幾個縣干部,分頭給圍在城墻上的民工們講話。李佩鐘來

到春兒他們這一隊,站在一個高高的土臺上說:“鄉親們,我們要動工拆城了,不用我說,大家全明白,

為什么要把這好好的城墻拆掉?我們縣里的城墻,修建一千多年了,修得很好,周圍的樹木也很多,你們

住在鄉下,趕集進城,很遠就望見了這高大的城墻,森陰的樹木,霧氣騰騰,好像有很大的瑞氣。提起拆

城,起初大家都舍不得,這不是哪一個人的東西,這是祖先遺留給全縣人民的財產,可是我們現在要忍心

把它拆掉,就像在我們平平整整的田地里,要忍心毀棄麥苗,挖下一丈多深的溝壕一樣。這是因為日本侵

略我們,我們艱苦地進行戰爭,要長期打下去,直到最后的勝利。我們一定要打敗日本,一定要替我們的

祖先增光,為我們的后代造福。我們現在把城拆掉,當你們挖一塊磚頭、掘一方上的時候,就狠狠地想到

日本吧!等到把敵人趕走,我們再來建設,把道路上的溝壕填平,把拆毀的城墻修起來!”

“到那時候,太平了,還修城干什么?把它修成電車道,要不就栽上花草,修成環城公園!”變吉哥

到過大城市,忽然想到這里,就打斷了縣長的講話。

“先說眼下吧,”擠在前面的子午鎮的民工隊長老常說,“把這玩意兒拆了,平平它,不用說別的,

栽上大麻子,秋后下來,咱兩個村子吃油,全不遭難了。可是這些磚怎么辦呢?”“這些磚拆下來,”李

佩鐘說,“哪村拆的歸哪村,拉了回去,合個便宜價兒,折變了錢,各村添辦些武器槍支!”

“好極了!”群眾喊著,“干吧,一句話,一切為了抗日!”

大家分散開,剛要動手,沿著城墻走過三個穿馬褂長袍的紳士來,領頭是李佩鐘的父親大高個子李菊

人。他們手里都玩著一件小東西,李菊人手里是兩個油光光的核桃,第二個是紅木腰子,第三個是黑色的

草珠子。他們向前緊走兩步,一齊把手舉起,里外搖擺著,對群眾說:“且慢!我們有話和縣長說。”

李佩鐘站在那里不動,三個老頭兒包圍了她,說:“我們代表城關紳商,有個建議,來向縣長請

示!”

“有事情,回頭到縣政府去談吧,我現在很忙。”李佩鐘說。

“十分緊迫哩,縣長!”拿腰子的老頭兒說,“我們請你收回拆城的成命。”

“什么!你們不贊成拆城?”李佩鐘問。

李菊人上前一步說:“古來爭戰,非攻即守。從縣志上看,我縣城修在宋朝,高厚雄固,實在是一方

的屏障。縣長不率領軍民固守,反倒下令拆除,日本一旦攻來,請問把全縣城生靈,如何安置?”

李菊人領了半輩子戲班兒,不但他的見識、學問,全從戲臺戲本上得來,就是他的言談舉動,也常常

給人一個逢場作戲的感覺。全縣好看戲的人差不多全認識他,民工們扛著鐵鏟大鎬圍了上來。

“我們不是召集過幾次群眾大會,把道理都講通了嗎?”李佩鐘說,“那天開會你們沒參加?”

“那天我偶感風寒,未能出席。”李菊人抱歉地說。

李佩鐘說:"我們進行的是主動的游擊戰,不是被動的防御戰。拆除城墻,是為了不容進犯的敵人,

在我們的國土上站腳停留。”

“那可以進行野戰,”李菊人截住說,“昔日我軒轅黃帝,大敗蚩尤于涿鹿之野,一戰成功,這是有

歷史記載的,可從沒聽說拆城!”

李佩鐘說:"抗日戰爭是歷史上從來沒有的艱難困苦的戰爭,這戰爭關系整個民族的生死存亡,這戰

爭由革命的政黨領導,動員全體人民來參加。很多事情,自然是舊書本上查不出來的。”

“把城墻拆掉了,城關這么多的老百姓到哪里去?”拿草珠子的老頭兒鼓了鼓氣問。

“假如敵人占據這里,我們就動員老百姓轉移到四鄉里去,給他們安排吃飯和居住的地方。有良心的

中國人,不會同敵人住在一起。”

“那樣容易嗎?”李菊人說,“城關這些商家店鋪,房屋財產,誰能舍得下?”

“是敵人逼迫著我們舍得下,”李佩鐘說,“看看我們那些戰士們吧,他們背起槍來,把一切都舍棄

T!這年月就只有一條光榮的道路,堅決抗日,不怕犧牲!"

“我也是為你著想,”李菊人降低聲音說,“你是一縣之長,你領導著拆毀了縣城,將來的歷史上要

怎樣記載呢?”

“歷史上只會記載我們領導著人民艱苦奮斗,戰勝了日本侵略者,不會記載別的了。”李佩鐘說,

“對!每個人都想想歷史的判斷也不錯!”

三個老頭兒還要麻煩,群眾等不及了,嚷嚷起來:“這點兒道理,我們這莊稼漢們全琢磨透了,怎么

這些長袍馬褂的先生們還不懂?別耽誤抗日的寶貴時間了,快閃開吧!”

他們一哄散開,鎬鏟亂動,塵土飛揚,籠罩了全城。三個老頭兒趕緊躲開,除去李菊人,那兩個還轉

回身來,向縣長鞠躬告別,從原道走回去了。一路走著,拿草珠子的老頭兒感嘆地說:“我們每天起來,

連個遛畫眉繞彎兒的地方也沒有了!”

拿腰子的說:“李老菊吊嗓子的高臺兒也拆了哩!”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兒進城的心情“倒有點兒像去趕廟會”,這說明群眾中也有人愛隨大流看熱鬧,覺悟不高。

B.李佩鐘的講話透露出,為了打持久戰,需要拆城墻,在麥田里挖溝壕,這些都是必要的犧牲。

C.“一切為了抗日”,這句話道出了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對拆城的理解,對縣長工作的支持。

D.李菊人“降低聲音說”的細節,可以看出他以多種理由勸阻無效,便意圖從對方角度陳說利害。

7.下列對文本相關藝術特色的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關于“子午鎮”的描寫,點明了其抗日“心臟”的特點,也為下文群眾的積極響應拆城做了鋪

墊。

B.早春時節,高四海上身只穿一件“破單褂”“脊背上流著汗”,寫出了莊稼漢們推車進城的熱乎勁

兒。

C.民工隊長老常的插話,不僅是對縣長講話的積極回應,而且流露出對抗戰勝利的信心,激活了現場氣

氛。

D.文中以“拿草珠子的”“拿腰子的”稱呼“長袍馬褂”的兩位紳士,暗含著對這兩位幫腔者的揶揄之

局、O

8.領頭反對縣長李佩鐘的是李菊人,而他正是李佩鐘的父親,這一安排有何作用?

9.有人認為《風云初記》(節選)延續了孫犁一貫的風格,即用詩意的筆調摹寫戰爭風云,你是否同意這

一看法?請簡要說明。

【答案】6.A7.C

8.①制造矛盾:父女立場對立,增加情節沖突,增強故事戲劇性。

②突出形象:凸顯李佩鐘以民族大義為重的果斷,襯托李菊人守舊迂腐。

③深化主題:體現抗日工作要克服思想阻力,甚至突破親情束縛。

9.①環境:描寫春日田園美景,增添詩意。

②人物:刻畫人物美好品質,展現人物精神光輝。

③場景:勞動等場景充滿活力與美感,展現團結氛圍。

④語言:簡潔清新,人物對話和敘述蘊含信念與期望。

【解析】

【導語】這段節選展現了孫犁“詩意抗戰”的獨特風格。開篇以明麗的春景描寫消解了戰爭的殘酷,楊花

柳絮與練兵歌聲交織,形成獨特的審美張力。拆城動員場景中,民間口語與政治話語自然融合,既呈現了

集體抗戰的宏大敘事,又保留了生活細節的溫度。父女對峙的戲劇性設置,巧妙折射出傳統觀念與現代革

命意識的沖突。結尾處鄉紳的抱怨,以幽默筆觸完成了對舊時代的告別,體現了孫犁“舉重若輕”的敘事

智慧。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

A.“這說明群眾中也有人愛隨大流看熱鬧,覺悟不高”錯誤。由“春兒就背上糧食,帶了一身替換的衣

服,她的心情不像是去工作,倒有點兒像去趕廟會”可知,春兒進城拆城心情像趕廟會,不能說明群眾愛

隨大流看熱鬧、覺悟不高。春兒有這樣的心情更多是因為拆城這件事對她來說比較新鮮,而且大家一起進

城拆城,有一種集體行動的熱鬧氛圍,同時也體現出春兒對參與抗日工作的一種積極態度。

故選A。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藝術特色的能力。

C.“流露出對抗戰勝利的信心”錯誤。從“先說眼下吧,把這玩意兒拆了,平平它,不用說別的,栽上大

麻子,秋后下來,咱兩個村子吃油,全不遭難了。可是這些病怎么辦呢?”可知,民工隊長老常的插話主

要是從實際生活角度考慮拆城后的用途,重點在于關注眼前的實際利益,而不是流露出對抗戰勝利的信

心。

故選Co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的作用的能力。

①制造矛盾:從“李菊人上前一步說:'……縣長不率領軍民固守,反倒下令拆除,日本一旦攻來,請問

把全縣城生靈,如何安置?’”以及李佩鐘的回應等內容可知,李菊人作為李佩鐘的父親,卻站在反對拆

城的立場上,與身為縣長主張拆城的李佩鐘形成了鮮明的立場對立。這種父女之間的矛盾沖突,增加了情

節的緊張感和戲劇性,讓故事更具吸引力,使讀者更加關注這場關于拆城的爭論如何發展和解決。

②突出形象:通過“李佩鐘說:’我們進行的是主動的游擊戰,不是被動的防御戰。拆除城墻,是為了不

容進犯的敵人,在我們的國土上站腳停留’”等李佩鐘面對父親反對時的堅定話語和態度可知,李佩鐘不

為親情所左右,以民族大義為重,果斷地堅持拆城以利于抗日的正確決策,凸顯了她的果敢和堅定。而李

菊人以舊的戰爭觀念和個人的一些守舊想法來反對拆城,如“李菊人領了半輩子戲班兒,不但他的見識、

學問,全從戲臺戲本上得來,就是他的言談舉動,也常常給人一個逢場作戲的感覺”,襯托出他的守舊迂

腐。

③深化主題:從父女倆在拆城問題上的激烈交鋒可以看出,抗日工作不僅僅要面對外部敵人的侵略,還要

克服內部一些人的思想阻力,甚至像李佩鐘這樣要突破親情的束縛。這一情節安排深刻地體現了抗日工作

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深化了抗日需要克服重重困難的主題。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

①環境:文中“驚蟄以后,夜里落了一場春雨,早晨就晴了。楊花飄落著,柳樹發芽,田地里到處是潮濕

的黃綠的顏色,特別是那些柳樹,嫩枝在風里搖擺,好像是要把它那枝葉的顏色,揚送到天空里去”這樣

的描寫可知,作者描繪了一幅春日田園美景圖,春雨后的楊花、柳樹、黃綠的田地等景象,充滿了生機和

詩意,為故事增添了詩意的氛圍,讓讀者在感受戰爭風云的同時,也能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②人物:從李佩鐘堅決果斷地說服眾人拆城,以民族大義為重,到春兒積極背著糧食、帶著衣服來參與拆

城,以及戰士們積極練兵等內容可知,作者刻畫了眾多具有美好品質的人物形象。他們為了抗日,為了民

族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利益,展現出了高尚的精神光輝,這種對人物美好品質的刻畫,使文章具有一種

詩意的美感。

③場景:像“各村的人馬車輛,全奔著城里去,在一條平坦的抄近的小道上,手推的小車,連成了一條

線,響成了一個聲音,熱烈地做著比賽”以及“大家分散開,剛要動手……鎬鏟亂動,塵土飛揚,籠罩了

全城”等勞動場景的描寫可知,無論是人們推車進城的場景,還是拆城時熱火朝天的場景,都充滿了活力

與美感,展現出了大家為了抗日團結一心的氛圍,這種充滿力量和團結精神的場景描寫,也體現了一種詩

意的筆調。

④語言:文中語言簡潔清新,如人物對話“‘把城墻拆掉了,城關這么多的老百姓到哪里去?‘拿草珠子

的老頭兒鼓了鼓氣問。'假如敵人占據這里,我們就動員老百姓轉移到四鄉里去,給他們安排吃飯和居住

的地方。有良心的中國人,不會同敵人住在一起’”以及敘述性語言“人民自衛軍的司令部和政治部住在

子午鎮,這一帶村莊就成了冀中區抗日戰爭的心臟”等,都簡潔明了地傳達出信息,同時在人物對話和敘

述中蘊含著對抗日勝利的信念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使文章具有一種詩意的感染力。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某幼讀《禮》,至于“四郊多壘,卿大夫辱也”,謂其書真不虛說。年十六時,見盜起圜二三千里,

系戮將相,族誅刺史及其官屬,山東崩壞,殷殷焉聲振朝廷。當其時,使將兵行誅者,則必壯健善擊刺

者,卿大夫行列進退,一如常時,笑歌嬉游,輒不為辱。非當辱不辱,以為山東亂事,非我輩所宜當知。

某自此謂幼所讀《禮》,真妄人之言,不足取信,不足為教。

及年二十,始讀《尚書》《毛詩》《左傳》《國語》、十三代史書,見其樹立其國,滅亡其國,未始不由

兵也。主兵者圣賢材能多聞博識之士,則必樹立其國也;壯健擊刺不學之徒,則必敗亡其國也。然后停舛

為國家者,兵最為大,非賢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茍有敗滅,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虛也。因求自古以兵著

書,列于后世,可以教于后生者,凡十數家,且百萬言。其孫武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歲,將兵者有

成者,有敗者,勘其事跡皆與我所蓍書一一與抵當猶印圉槎刻一丕羞跣。武之所論,大約用仁義,使機權

也。

武所著書,凡數十萬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羊其精切,凡十三篇,成為一編。曹自為序,因注解

之,日:“吾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深矣。”然其所為注解,十不釋一,此者蓋非曹不能盡注解也。予尋

《魏志》,見曹自作兵書十馀萬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意曹自于新書

中馳驟其說,不欲隨孫武后盡解其書。不然者,曹豈不能耶!今新書已亡,不可復知,予因取孫武書備其

注,曹之所注,亦盡存之,分為上中下三卷。后之人有讀武書予解者,因而學之,猶盤中走丸。丸之走

盤,橫斜圓直,計于臨時,不可盡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盤也。議于廊廟之上,兵形已成,然

后付之于將。漢祖言“指蹤者人也,獲兔者犬也”,此其是也。彼為相者日:“兵非吾事,吾不當知。”

君子曰:“甲唇蘇仔可也。”

(節選自杜牧《樊川文集?注孫子序》)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涂黑不超過

三處。

勘其事跡A皆與武所著B書C一一相抵D當E猶印圈F模刻G一不差跌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系,捆縛,與《過秦論》“俯首系頸,委命下吏”的“系”意思相同。

B.信知,指確實懂得;成語“信手拈來”的“信”字,意思與此不同。

C.筆,記述,動詞;“腰白玉之環”的“腰”指腰掛,兩者的用法相同。

D.叨居其位,文中指忝居官位,與“叨擾”“叨陪”一樣,都是謙辭。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中說,國家受到戰爭威脅,是卿大夫的恥辱。杜牧十六歲時目睹的卿大夫的所作所為卻與書中

大不相同。

B.杜牧后來認識到,用兵之道關系國家興亡,主持軍務的人若賢能博學,則有建國之利,若好勇不學,

則有敗亡之禍。

C,杜牧所處的時代,共有十多種兵書傳世,其中孫武所著兵書有十三篇,大致主張將仁義之道與權謀之

術結合使用。

D.曹操曾為《孫子》作注,但是所注不到十分之一。杜牧在保留曹操原注基礎上,又為該書作了較為詳

盡的注釋。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非當辱不辱,以為山東亂事,非我輩所宜當知。

(2)意曹自于新書中馳驟其說,不欲隨孫武后盡解其書。

14.杜牧引用漢祖話,目的是什么?

【答案】10.AEG

11.D12.C

13.(1)并不是面對恥辱他們卻不感到羞辱,(而是他們)認為嵋山以東地區的禍亂,并非我們這些人應當

管的。(2)推測曹操是在自己的新書中盡情地闡述自己的見解,并不想跟在孫武之后完全為他的書作注解。

14.說明決策者應把握戰爭方向,將兵者受命之后則應隨機應變。

【解析】

【導語】這篇文言文選自杜牧《樊川文集?注孫子序》,通過個人閱讀經歷與歷史觀察,探討了兵書對國家

興衰的重要性。作者以自身成長為主線,從質疑《禮》的論斷到深入研讀兵書,最終認識到賢能卿大夫在

軍事中的關鍵作用。文中特別推崇孫武的兵法思想,并評述曹操對《孫子》的刪注,體現了對軍事智慧的

深刻思考。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考察他們的事跡,都和孫武所著的書十分之八九相符合,就像用印去蓋印泥、用模子去刻印一樣,

沒有一點差錯。

“勘其事跡”是動賓結構,A處斷句;

“與武所著書”是介詞結構作狀語,“一一”和“相”也是狀語,修飾謂語“抵當”,中間都不斷開,E

處斷句;

“印圈模刻”并列結構作謂語,中間不斷開,G處斷句。

故選AEGo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的能力。

A.正確。句意:逮捕殺戮將相。/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系著繩子,把性命交給(秦的)獄吏處置。

B.正確。確實/隨意。句意:從這以后我才確實知道治理國家,軍事是最為重要的。/隨手拿來。多指寫文

章時能自由純熟的選用詞語或應用典故,用不著怎么思考。

C.正確。名詞都是作動詞,記述/腰掛。句意:記述下了其中精確切要的內容。/腰里掛著白玉環。

D.錯誤。“叨擾”是打擾別人后表示歉意的客套話,側重于表達對被打擾者的歉意,不是用于自謙。句

意:忝居官位/打擾,麻煩/謙稱陪侍或追隨。

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杜牧所處的時代,共有十多種兵書傳世”錯,文中提到“因求自古以兵著書,列于后世,可以教于后

生者,凡十數家,且百萬言。其孫武所著十三篇”,意思是杜牧找到自古以兵著書、流傳后世、可以教導

后生的有十多家,共百萬余言,其中孫武所著的有十三篇。只是說杜牧找到的有十多種,并不是說杜牧所

處時代只有十多種兵書傳世。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當”,面對;第二個“辱”,意動用法,感到羞辱;“以為”,認為;“山東”,靖山以東。

(2)“意”,推測;“馳驟”,縱橫自如,悉心研討,這里可譯為“盡情地闡述“;“解”,注解。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漢祖言“指蹤者人也,獲兔者犬也”,結合前文”議于廊廟之上,兵形已成,然后付之于將”可知,杜牧

引用漢祖的話,目的是說明在朝廷上商議決策,確定戰爭策略后,再將軍事行動交給將領執行。即決策者

(指蹤者)應把握戰爭的方向和策略,而將領(獲兔者)在接受命令后則應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就像

兔子的奔跑路線多變,但獵犬要根據實際情況去追捕,不能超出獵人所指引的范圍,形象地說明了決策層

和執行層在戰爭中的不同作用。

參考譯文:

我幼年時讀《禮記》,讀到“四郊多有營壘,這是卿大夫的恥辱”這句話時,認為這本書真的沒有說

假話。我十六歲的時候,看到盜賊在方圓兩三千里內興起,逮捕殺戮將相,將刺史及其屬官滅族,靖山以

東地區陷入混亂,喧鬧的聲音震動了朝廷。在那個時候,奉命帶兵去征討的人,一定是強壯勇猛、擅長攻

擊刺殺的人,而卿大夫們在朝廷上的排列進退,完全和平時一樣,談笑歌唱,嬉戲游玩,一點也不認為這

是恥辱。并不是面對恥辱他們卻不感到羞辱,(而是他們)認為靖山以東地區的禍亂,并非我們這些人應當

管的。我從此認為幼年時所讀的《禮記》,真的是無知妄人說的話,不值得相信,也不足以作為教導人的

依據。

等到我二十歲的時候,開始讀《尚書》《毛詩》《左傳》《國語》以及十三代的史書,看到那些國家的

建立和滅亡,沒有不是因為戰爭的。主持軍事的人如果是圣賢、有才能、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人,就一

定能使自己的國家建立起來;如果是強壯勇猛、擅長攻擊刺殺卻沒有學問的人,就一定會使自己的國家衰

敗滅亡。從這以后我才確實知道治理國家,軍事是最為重要的,不是賢能的卿大夫是不能勝任這件事的,

如果國家有了敗亡的情況,那真的是卿大夫的恥辱,確實不是假話。于是我尋求自古以來用軍事著書,流

傳到后世,可以用來教導后輩的,總共有十幾家,將近百萬字。其中孫武所著的十三篇,自從孫武死后總

共一千年,帶兵的人有成功的,有失敗的,考察他們的事跡,都和孫武所著的書十分之八九相符合,就像

用印去蓋印泥、用模子去刻印一樣,沒有一點差錯。孫武所論述的,大概是運用仁義,使用權術謀略。

孫武所著的書,總共有幾十萬字,曹魏武帝曹操刪去了其中繁雜多余的部分,記述下了其中精確切要

的內容,總共十三篇,編為一卷。曹操親自為它作序,于是又為它作注解,說:“我讀的兵書戰策很多

了,孫武的思想真是博大精深啊。”然而他所作的注解,十分之一都不到,這大概不是曹操不能全部注解

出來。我查閱《魏志》,看到曹操自己寫了兵書十多萬字,各位將領去征戰討伐,都按照他的新書去行

事,聽從教導的就能夠取勝,違背教導的就會失敗。推測曹操是在自己的新書中盡情地闡述自己的見解,

并不想跟在孫武之后完全為他的書作注解。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曹操難道是不能做到嗎!現在曹操的新書

已經失傳了,不能再知道它的內容了,我于是選取孫武的書為它詳細作注,曹操所作的注解,也都全部保

存下來,分為上、中、下三卷。后代的人有讀孫武的書和我的注解的,接著學習它,就好像在盤子里滾動

彈丸一樣。彈丸在盤子里滾動,或橫或斜,或圓或直,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判斷,不可能完全知道它的軌

跡,但是必定可以知道的是,彈丸是不會滾出盤子的。在朝廷上商議軍事策略,戰爭的形勢已經確定下

來,然后把軍事任務交給將領。漢高祖說“指揮的是人,捕獲兔子的是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那些做

宰相的人說:“軍事不是我的事情,我不應當知道。”君子說:“這樣忝居其位也是可以的。”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洞仙歌?對雨思友

蔣捷

世間何處,最難忘杯酒。惟是停云㈤想親友。此時無一盞,千種離愁。西風外,長伴枯荷衰柳。

去年深夜語,傾倒書窗,窗燭心懸小紅豆。記得到門時,雨正蕭蕭,嗟今雨、此情非舊。待與子、相

期采黃花,又未卜重陽,果能晴否。

[注]停云:陶淵明《停云》詩,自序云“思親友也”,詩有“靄靄停云,蒙蒙時雨”之句。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闋用“停云”之典,既暗合詞題中的“雨”字,也表明情感的古今相通。

B.“此時”“去年”“到門時”由近及遠,勾連了不同時段思友的三幅場景。

C.下闋描寫燈花仿佛是一顆懸著的紅豆,烘托了深夜書窗下好友攀談的氛圍。

D.詞中“黃花”虛寫,“滿地黃花堆積”的“黃花”實寫,所寄感情也不同。

16.結合作品,簡析詞人是如何借“雨”表達思友之情的。

【答案】15.B16.①由眼前的秋雨引發對友人的思念;②回憶去年雨夜聚談之樂,反襯今日相離之悲;

(3)擔憂重陽有雨,表達了對相聚的期待。

【解析】

【導語】這首詞以“雨”為情感紐帶,通過時空交錯的筆法展現思念之情。上闋化用陶淵明“停云”典

故,將秋雨與離愁相融;下闋以“小紅豆”的燈花意象,追憶往昔夜話情景。結尾處“采黃花”的期約與

“雨晴”的疑慮,更顯思念之深。全詞虛實相生,今昔對照,在綿綿雨意中寄托了對友人深摯的懷念。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B.“由近及遠”錯。“此時無一盞,千種離愁。西風外,長伴枯荷衰柳”寫是當下因思念友人而產生的

離愁,以及眼前所見的西風中枯荷衰柳的景象,這是“此時”的情景;“去年深夜語,傾倒書窗,窗燭心

懸小紅豆”回憶去年深夜與友人在書窗下暢談的情景,是“去年”;“記得到門時,雨正蕭蕭”也是回憶

過去到友人家時,雨正蕭蕭的情景。這里“去年”和“到門時”(過去到友人家時)都是回憶過去,并非

按照由近及遠的空間順序勾連不同時段思友的場景。

故選B。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情感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①上闋寫“此時無一盞,千種離愁。西風外,長伴枯荷衰柳”,詞人面對眼前的秋雨,獨自一人,沒有友

人相伴飲酒,心中生出千種離愁。此時的秋雨、西風、枯荷、衰柳等景象,營造出一種孤寂、凄涼的氛

圍,更加引發了詞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②下闋“去年深夜語,傾倒書窗,窗燭心懸小紅豆。記得到門時,雨正蕭蕭",回憶去年雨夜,自己到友

人家中,與友人在書窗下盡情交談,窗燭閃爍,燈花如紅豆般懸著,氛圍溫馨而美好。而如今,友人不在

身邊,同樣是雨夜,卻只有自己的離愁別緒,通過回憶過去雨夜相聚的歡樂,反襯出今日與友人相離的悲

傷和寂寞。

③“待與子、相期采黃花,又未卜重陽,果能晴否”,詞人期待著與友人相約在重陽時節一起采摘黃花,

然而又擔心重陽會下雨,不能如愿相聚。這里對天氣的擔憂,實際上是對與友人相聚的期待,希望能夠在

重陽這個美好的節日里與友人重逢,進一步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客們參觀黃河壺口瀑布時,被眼前壯觀的景象、耳中滾滾的轟鳴震撼,不由得想到《蜀道

難》中“,"的描寫。

(2)校園攝影展中,有一組攝影作品,色彩豐富,表現了日出前后光線變化,作品推薦的文字中引

用了《登泰山記》的“,"。

(3)古詩詞中常以“雪”為喻來摹形狀物,如“,”。

【答案】①.飛湍瀑流爭喧眩②.破崖轉石萬壑雷③.極天云一線異色④.須臾成五采

⑤.怒濤卷霜雪⑥.天塹無涯(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眩、袱、壑、采、塹、砌、拂。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寫在紙上的字,有形、音、義三個方面,說話里邊的字就只有音和義,形是看不見的,雖然在讀書人

的腦子里有時候也會閃出一個字的形狀。我們平常說到“字”字,有時候指它的這一方面,有時候指它的

那一方面。比如說“一橫一豎,一橫一豎,一橫一豎,一豎一橫,一豎一橫,一豎一橫,打一個字”,指

的是字的形狀。又比如說“‘亮'字比‘明'字響亮”,指的是這兩個字的聲音。要是說“諒他也不敢說

一個‘不'字",那就指的是一定的音和一定的義結合在一起的字,一個語言單位。平常說話,這樣時而

指這,時而指那,也沒有什么不方便。可是要講語文問題,就需要分別定個名稱。專門指形體的時候,最

好,它叫“漢字”。專門指聲音的時候,最好管它叫“音節”。專門指音義結合體的時候,最好管它叫

“語素”。漢字、音節、語素形成三位一體的“字”。當然,這只適用于漢語,要是另一種語言,情形就

不同了。

18.下列各句中的“管”與文中加點的“管”,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有的地方管土豆叫馬鈴薯。

B.咱不能敲鑼賣糖各管各的。

C.管他叫爹叫娘該批評批評。

D.有人不愿報名管我什么事?

19.請用一個因果關系的復句概括以上文段的主要內容,不超過50個字。

【答案】18.A19.因為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所以在講具體的語文問題時,最好根據專門目的,

使用特定稱謂。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不同語境中詞語含義的能力。

文中加點的“管”是介詞,“把”的意思。

A.是介詞,“把”的意思。

B.是動詞,管理。

C.是連詞,無論、不管。

D.是動詞,關涉;牽涉。

故選A?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壓縮語段、概括要點、變換句式能力。

分析文段內容:文段開頭指出寫在紙上的字有形、音、義三個方面,說話里的字有音和義,平常說話對

“字”的指代不明確也無大礙,但講語文問題時需要分別定名稱。接著具體說明專門指形體叫“漢字”,

專門指聲音叫“音節”,專門指音義結合體叫“語素”,最后強調這只適用于漢語。

概括內容并組成因果復句:文段主要闡述了漢字具有形、音、義結合的特點,基于此,在講語文問題時,

為了更準確表達,最好根據不同的專門目的,使用特定的稱謂(如“漢字”“音節”“語素”)。按照因

果關系組織語言,即“因為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所以在講具體的語文問題時,最好根據專門目

的,使用特定稱謂”。

(二)語言文字運用n(本題共2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喜歡在上衣口袋插一支鋼筆,看起來儒雅,甲。其實,古時候的

文人也會把毛筆簪頭上,.跪解決了王處方筆:工熊做到隨里隨用。“自當作”毛筆筆桿的尾端有一個鈍

犬,據說,個史愿國是為了方便把筆杠插選圖矍里。這支毛筆出土時,在墓主人頭部左側的位置,因此研

究人員推測,在墓主人入殮時這支毛筆就簪在他的頭發上。

目前最早的關于簪筆的記載出現在《史記?滑稽列傳》中:“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除

了文字記載,還有“照片”為證,山東沂南漢墓出土的畫像石上,一位官吏雙膝下跪,雙手捧舉案牘,耳

旁便插著一支毛筆。后來,簪發的毛筆從洗干凈還能用的筆變成沒蘸過墨的“白筆”,這種時尚被稱為

“簪白筆”。

“白馬作”毛筆通長23.5厘米,正是漢制長度單位的一尺,與《論衡》所謂“一尺之筆”相吻合。說

明當時的毛筆制作已經有了成熟嚴格的規范,而且它也具備古人對一支好毛筆的要求——“尖、齊、圓、

健”,即所謂“筆之四德”,適合在竹、木質地的簡犢上書寫。除了筆桿尾端略尖,這支毛筆與現在的毛

筆相差不大。淺褐色的竹制筆桿中下部陰刻隸書“白馬作”三個字,刀法工秀整齊。因為漢代保留著工匠

實名制的傳統,所以研究人員認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