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仫佬族民居》編制說明(改)》_第1頁
《廣西《仫佬族民居》編制說明(改)》_第2頁
《廣西《仫佬族民居》編制說明(改)》_第3頁
《廣西《仫佬族民居》編制說明(改)》_第4頁
《廣西《仫佬族民居》編制說明(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項目來源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下達2021年第二批廣西地

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桂市監函﹝2021﹞2199號)精神,由廣

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提出,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市場監督管理

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

務局、廣西標準化協會、河池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共同起草的廣西地方標準

《仫佬族民居》獲批立項(項目編號:2021-2203)。

二、項目背景及目的意義

民居建筑作為地域文化的載體,融合了建筑功能、民族社會風俗、宗

法觀念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體現實用與審美的統一。通過民居建筑

的特點,可以知道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廣西仫佬族傳統民居

已有四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在其過程中形成了符合仫佬族地方特點、民族

文化心理、傳統倫理道德、天人合一思想、居住行為特征的建筑形態及極

具藝術欣賞價值的建筑裝飾構件,從而突出表達了仫佬族建筑符號的多樣

形式及深邃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等要求,進一步促進古民居及其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實現古民居文

化的保護、繼承和創新。2010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關于促進特色名鎮

名村發展的意見》以來,相關部門致力于特色名鎮名村項目的打造,特別

是特色文化名鎮名村和特色旅游名鎮名村,既加強了對文物、歷史建筑、

古村落的保護和修繕,大力開展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挖掘提煉,豐富其

—1—

內涵,促進名鎮名村文化繁榮發展,又加快推進村鎮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鄉村自然和人文資源的保護,促進了鄉村旅游業發展和村鎮經濟發展

方式轉變,增進村鎮后續發展能力,同時也是人居環境改善的一個重要途

徑。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全國有80%的仫佬族居住在羅城仫佬族自治

縣,多數聚居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東門、四把、黃金、龍岸、天河、小

長安等地。少數散居在忻城、宜州、柳城、都安、環江、金城江、融水等

地。近年來,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和村鎮規劃主管部門十分重視民

居保護與建設,樹立名鎮、名村意識,在新農村建設中對仫佬族建筑藝術

特色加以推廣普及,實施專項扶持資金和政策引導。石圍屯作為具有近七

百年歷史的仫佬族古村落,現存古民居70多座,通過2012年廣西壯族自治

區民族事務委員會資金資助,其古村落、古民居得到了修復保護,獲得“中

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稱號。長安鎮崖宜屯作為獲評“2013年廣西特色旅

游名村”和“2015年河池市首屆最美鄉村”的雙重榮譽獲得者,成了展現

仫佬族民居特色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點,現存仫佬族古民居50多座。大勒洞

屯獲得第二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目前尚存的80多座民居和1座祠堂,

整體連片分布,布局緊湊,保存完好。仫佬族民居傳承了仫佬族深厚的文

化底蘊,制定廣西地方標準《仫佬族民居》對凸顯地方特色,保護和傳承

仫佬族民居建筑文化,提升仫佬族文化知名度,實現民族文化優勢轉化為

發展文化旅游的經濟優勢,為羅城乃至廣西的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注入

新活力。

在城鎮化建設的浪潮中,仫佬族傳統民居受到了現代化的沖擊,尤其

—2—

在發展鄉村旅游經濟的過程中,如何實現民族特色村寨項目保護與發展村

寨經濟、提升新型農村人居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當前必須要解決的問

題。

近年來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在民居建筑方面的研究逐年擴大,國外

研究主要集中在村寨民居的建設和維護、傳統民居建筑和環境的關聯度。

國內學者主要從建筑學、文化學、人類學,社會學的多重視角對傳統民居

設計、傳統民居空間解析與利用、節能技術、民居建筑裝飾、民居特色與

旅游開發、民居建筑文化、民居類型與特征、傳統村落民俗價值保護和民

居場所與材料選用、民居院落景觀、民居建造儀式、符號學視角等民居建

筑特色方面進行了研究,探討了不同層面的傳統民居保護和建設經驗以及

傳承的價值和意義,促進了對民族特色建筑的宣傳和思考。

近年來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極其重視對傳統民居及其文化的保

護與傳承工作,出臺了仫佬族古民居、古村落的保護實施細則。2017年羅

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進一步擴大資助和監管范圍,為眾多仫佬族村落

的民居改造、新農村建設加大資金扶持,強化建筑規格和風格的政策引導。

2018年6月4日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家班子領導擴大會議確定了仫佬族民居

應具有:“四合庭院天井,門樓氣派端莊;鸞鳳呈祥屋頂,青磚青瓦白墻;

花鳥書畫壓檐,吉祥圖案門窗;日月生輝臺階,香火地爐廳堂”八大特點。

通過制定廣西地方標準《仫佬族民居》以標準為抓手,統一規范仫佬

族村落、院落、室內布局傳統特色,建筑意境特色、建筑裝飾構件特色,

對仫佬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三、項目編制過程

—3—

(一)成立標準編制工作組

廣西地方標準《仫佬族民居》項目任務下達后,成立了由羅城仫佬族

自治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羅城仫佬

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廣西標準化協會、河池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

人員組成的標準編制工作組,制定了標準編寫方案,明確任務職責,確定

工作技術路線,穩步開展標準研制工作。

(二)收集整理文獻資料

標準編制工作組收集了仫佬族民居相關文獻資料。主要有:

GB50693坡屋面工程技術規范

DB45/T2139—2020美麗鄉村傳統民居保護規范

DB34/T1474—2011皖南古民居保護一般要求

DB52/T1165—2017黔北民居

《仫佬族傳統民居建筑符號特色及文化再生價值》

《仫佬族傳統民居建筑的藝術文化特征》

《仫佬族民居建筑藝術文化內涵探析》

(三)研討確定標準主體內容

標準編制工作組在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研究之后,召開了標準編制

會議,對標準的整體框架結構進行了討論確定,并對標準的關鍵性內容進

行了初步探討。經過研究,標準的主體內容確定為術語和定義、風格風貌

要求。

(四)調研、形成文本草案、征求意見稿

—4—

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標準編制工作組到大勒洞屯、長安鎮崖宜

屯、石圍屯等地進行了實地調研工作,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文獻資料,對

仫佬族民居的前人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總結,結合調研實際情況,形成了標

準的基本構架和內容,并對標準制定工作進行了部署和安排。

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之上,通過理清邏輯

脈絡,整合已有參考資料中有關仫佬族民居的要求,按照簡化、統一等原

則編制完成廣西地方標準《仫佬族民居》(草案)。

2021年3月申請立項,并在2021年10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

理局《關于下達2021年第二批廣西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桂

市監函[2021]2199號)文件中獲批立項。

2021年1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標準起草工作組再次走訪羅城仫佬

族自治縣境內的仫佬族典型村落,并實地征求各方的意見,針對現存的仫

佬族民居情況進行分組討論。通過對收集到的大量意見,標準編制工作組

多次召開會議討論和修改標準草案。形成了廣西地方標準《仫佬族民居》

討論稿和編制說明。

2022年3月,標準工作組在針對標準討論稿內容進行再次討論,同時

再次到石圍屯仫佬族村落進行調研驗證,根據討論及驗證結果、整理修改,

形成最終的廣西地方標準《仫佬族民居》(征求意見稿)和編制說明。

四、標準制定原則

(一)實用性原則

本標準是在充分收集相關資料和文獻,分析仫佬族民居當前現狀及調

研仫佬族民居保護及傳承情況,在現有國家、行業標準相關要求的基礎上,

結合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多年的仫佬族民居研究總結起草的。符合當前仫佬

—5—

族民居的保護和利用方向與需求,有利于仫佬族民居的長遠發展及傳承,

填補廣西在仫佬族民居方面的空白,為區內仫佬族民居的保護及傳承提供

有效指導。

(二)協調性原則

本標準編寫過程中注意了與仫佬族民居相關法律法規的協調問題,在

內容上與現行法律法規、標準協調一致。

(三)規范性原則

本標準嚴格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

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要求和規定編寫本標準的內容,保證標準的

編寫質量。

(四)前瞻性原則

本標準在兼顧當前仫佬族民居保護需要的同時,還考慮到了仫佬族民

居現代建筑建設的需要,在標準規定中體現了仫佬族民居的特色性、前瞻

性和先進性,作為對仫佬族民居保護、傳承與發展工作的指導。

五、標準主要內容及依據來源

廣西地方標準《仫佬族民居》主要章節內容包括:術語和定義、風格

風貌要求。

(一)術語和定義

仫佬族民居主要依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對民居的定義:宮殿、官署之

外的居住建筑統稱民居,同時結合區內實際界定區域范圍,突出仫佬族民

居“四合庭院天井,門樓氣派端莊;鸞鳳呈祥屋頂,青磚青瓦白墻;花鳥

書畫壓檐,吉祥圖案門窗;日月生輝臺階,香火地爐廳堂”的八大特點進

行研討確定。

—6—

懸山、歇山為仫佬族屋頂的兩種形式,主要依據中國古代建筑建筑形

式的分類及目前實際要求總結得到。

飛檐是中國傳統建筑檐部形式,定義主要依據古建筑專業術語及名詞

的定義進行確定。

檁木、椽條、攔檐條、封檐板定義主要依據古建筑專業術語及名詞的

定義進行確定。

門簪主要參考《聶森,門簪裝飾中的民俗文化——以黔北民居為例,

民族藝術研究》中對于“門簪”的定義進行確定。

四合庭院、天井、鸞鳳呈祥屋頂、氣派端莊門樓、青磚、青瓦、白墻、

花鳥書畫壓檐、吉祥圖案門窗、日月生輝臺階,地爐、廳堂的術語和定義

主要根據編制工作組經過調研討論確定。

(二)風格風貌要求

整體的風格風貌要求主要根據2018年6月4日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家

班子領導擴大會議確認的仫佬族民居應具備“四合庭院天井,門樓氣派端

莊;鸞鳳呈祥屋頂,青磚青瓦白墻;花鳥書畫壓檐,吉祥圖案門窗;日月

生輝臺階,香火地爐廳堂”八大特點進行確定。

1、四合庭院

前期標準編制工作組對大勒洞屯、長安鎮崖宜屯、石圍屯三個具有代

表性的仫佬族村屯進行調研,仫佬族民居為四合庭院的模式,而且有著門

樓朝向與正屋朝向不一致,房屋后面的圍墻留有側門的布局習俗規定,見

圖1~圖3。

—7—

圖1大勒洞屯仫佬族民居

圖2長安鎮崖宜屯仫佬族民居

圖3石圍屯仫佬族民居

—8—

四合庭院體現對稱的平面布局,以經過后廳和堂屋的中線為軸,左右

各兩個房間(上下兩層),整體呈嚴謹的軸對稱結構,每個房間都是規整

的長方形,體現仫佬族人民追求莊重嚴肅,工整對稱的美感。

從整個平面上看,一般由前后門和主屋構成且被天井隔開。門樓(俗稱

“閘門”)設在門前,即在正屋的前面建門樓,與房屋、小房相連,用圍墻

圍好,墻基以青磚砌成,根據調研組對石圍屯、大勒洞屯兩處現存的仫佬

族民居進行測量,圍墻高度在1.5m~2.5m之間,整個民居主屋前部中間

設置有天井,整體形成四合庭院的效果,見圖4。

圖4仫佬族民居平面圖

門樓朝向與正屋朝向不一致,也體現了仫佬族民居建造的科學觀。門

樓朝向與正屋朝向不一致,一是在大門外的人就不能直接看到院內的一切,

有利于保護隱私,也有著家財不外露的寓意。二是避免穿堂風直接通過門

樓吹進正屋,有利于保護人體健康。根據實際調研統計發現,現存的仫佬

族民居均是采用這種建筑模式。

目前大勒洞屯、長安鎮崖宜屯、石圍屯建筑形式多是四間兩廳二層的

—9—

泥磚墻、瓦頂矮樓房,在樓層設計上采用前廳樓層高,臥室樓層矮的模式。

符合人多的在大面積空間活動和人少的在小面積空間活動,說明仫佬族傳

統民居建造具有的科學性與實用性,在主屋室內中又按長幼輩劃分有前房、

后房,前房中間為大廳,整體房屋布局體現仫佬族尊老的傳統美德。

現存古民居中,仫佬族民居房屋后面的圍墻均留有側門,其主要目的

一是為便于平日交往;二是舊社會兵災匪禍頻繁,家家有門相通,便于走

避或互相救援。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仫佬族人民團結友愛、鄰里和睦相

處的優良品質。

2、天井

“天井”是仫佬族民居建筑的重要符號。根據調研,目前現存的仫佬

族民居每戶均設有“天井”,見圖5。

—10—

圖5仫佬族民居“天井”

四周圍合出來的“天井”,形成一個虛空間,向內呈聚合之勢,以此

構成“天”光入室、家“人”合聚的“天人合一”的意境,“天井”成為

社交和家人活動的必備空間,改善了室內陰暗潮濕的狀態。仫佬族民居“天

井”的大小應根據地基大小進行合理設置,多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天井采

用青石板鋪設,在天井中間的青石板上構筑或刻著寓意為“八方來財”的

構型或圖案。

3、氣派端莊門樓

門樓也是仫佬族民居的特點之一,每家均設置門樓,門樓的坡屋頂與

—11—

大房屋屋頂建筑構建風格一致,墻體以青石材料或青磚砌成,見圖6~圖8。

圖6石圍屯仫佬族民居門樓

圖7灘頭屯仫佬族民居門樓

—12—

圖8德音村仫佬族民居門樓

門樓設有兩層防御設施,門上設有機關和數根圓木,結實、牢固,外

人輕易開不了門,保證了家人的安全,兼具有防盜的功能,見圖9。

圖9仫佬族民居門樓機關

門樓兩端各設置有一個石凳(俗稱“門墩”),供行人休息或者栓牢牲

口使用,見圖10。

圖10石圍屯仫佬族民居門墩

4、鸞鳳呈祥屋頂

4.1基本要求

關于屋面坡度大小的選擇:在GB50693-2011《坡屋面工程技術規范》

—13—

中,對坡屋面的定義是坡度大于等于3%的屋面。在制定本標準中,標準編

制工作組根據對現有仫佬族民居屋面的建筑進行實地考察和采集的數據,

屋面坡度通常不低于57.7%,即民間通俗上講“五分水”,屋面與房屋水

平面的夾角成30°角。傳統木結構房屋中,屋頂小青瓦主要功能遮雨,當

屋面坡度低于57.7%時,雨水積水在瓦溝里的流速會降低,雨水漫出瓦溝

從而影響屋頂的遮雨效果。所以將屋頂坡度以30°為宜。

4.2屋面

通過對仫佬族各村落建筑走訪調研發現,仫佬族屋頂形式有懸山和歇

山2種,準編制工作組對村落中現存屋頂形式進行歸納整理,選取有價值

屋面元素,以代表并體現仫佬風情文化特色。同時結合實際給出檁木、椽

條、封檐板、攔檐條等的尺寸要求。

整體呈現仫佬族民居“鸞鳳呈祥屋頂”的特點,整個屋頂坡屋面的建

筑構建寓意家庭和睦,子孫繁榮、家業興旺、富貴雙全。

4.3屋脊

仫佬族各村落都喜好蘭花、金錢花元素屋脊構件,所以在屋脊的結構

元素上都會增加相關的元素構建,見圖11,它們象征仫佬人民生活水平得

到提高,享受富貴。

—14—

圖11石圍屯仫佬族民居屋脊

4.4飛檐

仫佬傳統飛檐形式多是從屋脊邊角直接翹起,呈現向上飛起之勢,在

大勒洞、石圍屯古村落中飛檐普遍被應用,見圖12、13,飛檐翹角做處理

手法,展示仫佬民族風情特色。

圖12大勒洞屯仫佬族民居飛檐

—15—

圖13石圍屯仫佬族民居飛檐

4.5瓦當

瓦當用來蔽護檐頭,擋住上瓦不下滑,并遮蓋住兩行間的縫隙。仫佬

傳統建筑的瓦當主要為圓形。在實用上,既便于屋頂漏水,起著保護檐頭

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觀。根據調研,目前瓦當使用最多的還是在公

共建筑上,見圖14。

圖14仫佬族民居瓦當

—16—

5、青磚青瓦白墻

仫佬族地區有著青石儲量大的先天條件。故而在民居建筑中多用青石

打屋基,并且石基打得都比較高。羅城仫佬族村落建筑外墻材質普遍采用

青磚,青磚作為古老的磚石材料,經濟實用是仫佬人民喜好的特征,青磚

也成為了仫佬族民居的傳統象征之一,外墻材質以青磚為主,與仫佬傳統

民居精神所契合,弘揚傳統,其他進行涂白處理,體現仫佬族民居青磚白

墻的特點。見圖15。

圖15大勒洞屯仫佬族民居青磚青瓦白墻

6、花鳥書畫壓檐

花鳥書畫壓檐包括壓檐畫和壁畫。

6.1壓檐畫

仫佬族古村落大勒洞、石圍屯中古民居內現存有仫佬族特色圖案的檐

口壓花,如花開富貴、富貴錦繡圖案等,普遍用于建筑內外立面屋檐下方,

見圖16、17,喻意仫佬族人民生活走向富足,收獲喜悅的場景,它們是仫

佬族先人智慧結晶。

—17—

圖16石圍屯仫佬族民居壓檐畫

—18—

圖17大勒洞屯仫佬族民居壓檐畫

6.2壁畫

—19—

現存的仫佬族古民居都會在前廳內壁下方普遍有使用黑色灰漿批蕩高

1m~1.2m,刻有白色磚紋,再往上15cm~20cm繪制彩色圖案的壁畫,見圖

18、19。這些壁畫體現了仫佬傳統文化精髓,展示民族風貌,闡釋仫佬族

人民的審美觀,提高建筑的觀賞性。

圖18大羅屯仫佬族民居壁畫

圖19石圍屯仫佬族民居壁畫

7、吉祥圖案門窗

門元素在仫佬村落中以木制門為主,有雙開的主門,也有單扇的簡木

門,門上花紋圖案是仫佬先人智慧的象征,通過對門設計應用,傳承仫佬

先人精神。窗子除了滿足基本采光通風要求,仫佬族窗元素在圖案樣式中

—20—

也豐富多樣,如萬福紋、麒麟等,喻意仫佬人民福氣滿滿,吉祥長壽,在

立面造型中加以延續與傳承,形成仫佬族獨有立面風格。

另外在門的高度、寬度采用的是“魯班尺碼”,魯班尺上有八個字,

分別是上面講過的財、病、離、義、官、劫、害、本,在每一個字底下,

又區分為四小字,來區分吉兇意義,體現了仫佬族人民對于建造的考究。

門的高度及寬度主要依據調研時對各村屯古民居進行測量分析研討確定,

見表1。

表1門高度、寬度測量數據

門名高度、寬度

高1.97m(官旺、丁旺、財旺)

庭院門樓的閘門

寬0.97(天庫、富貴

高2.15m(進寶、納福)

正廳堂屋大門

寬1.08m(大吉、添丁、興旺)

高1.77m(官福、橫財)

堂屋左右房間門

寬0.76m(六合、進寶)

高1.73m(財旺、益利)

過廳中門

寬0.76(六合、進寶)

通往后廳的高度是低于其他房門,為1.73m,因為在正壁上方設置祖先

神龕(俗稱“香火堂”),通過后廳時需要低頭經過,體現仫佬族人民尊敬

祖先的優良美德。

仫佬族的門簪主要以線雕、浮雕、透雕為主。不僅能夠達到裝飾的作

用,還具備防盜的作用,雕刻的圖案多與生活中的祈福有關,體現出仫佬

族這個樸素的山鄉民族的文化底蘊。

8、日月生輝臺階

臺階一普遍為單數階梯,以防行人踏空虛步,所以扎門和大門應設置

三級或五級臺階,常見的為三級臺階,有的地勢較高則設置五級臺階,仫

佬族傳統民居中普遍有抬升石應用,在大門設門檻石,第一塊抬升石上刻

—21—

有“日月生輝”圖案,除能滿足建筑基本防水功能外,還意喻民居主人工

作和生活不斷得到向上抬升。

9、香火地爐廳堂

廳堂分為前廳和后廳,前廳為高層,前廳前鋪有杉木樓板,用于存放

糧食、農具及稻草、薯藤等飼料和其它雜物,由于地面設置地爐,杉木樓

板也能起到烘干糧食的作用。

在建筑上對于香火、神臺的高度重視是仫佬族區別于附近其他民族的

建筑特征之一。神臺搭建在堂屋靠后墻的二層空間上,進深約60cm,長度

橫貫整個堂屋,高度約為2.5m。神臺上面有蓋板,兩邊有刻字雕花的對聯

木扁,中間供奉著天地君親師位,左邊是司命火神位、右邊是土地財神位,

香火堂見圖20。

圖20仫佬族民居香火堂

神臺下面有一張高而長的供桌,其下套著一張中高的八仙桌,下面還

有一張低矮的八仙桌,最下面是四張長條凳,八仙桌和長條凳是就餐用的

家具,也是采用魯班尺碼的模式,根據對石圍屯典型古民居神臺進行測量

得到:大八仙桌長0.88m(旺財、進寶),寬0.86m(興旺、天德),高0.75m

(六合、進財;小八仙桌: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