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2024-2025學年度高一下學期試題荊楚優質高中聯盟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一期中考試(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漢獻帝建安三年春正月,曹操還許。三月,將復擊張繡。荀攸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游軍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勢必乖離。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致也;若急之,其勢必相救。”操不從,圍繡于穰。初,袁紹每得詔書,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說曹操,以“許下埤濕,洛陽殘破,宜徙都鄄城以就全實”。操拒之。田豐說紹曰:“徙都之計,既不克從,宜早圖許,奉迎天子,動托詔書,號令海內,此算之上者。不爾,終為人所禽,雖悔無益也。”紹不從。會紹亡卒詣操云田豐勸紹襲許操解穰圍面還張繡率眾追之。五月,劉表遣兵救繡,屯于安眾,守險以絕軍后。操與荀彧書曰:“吾到安眾,破繡必矣。”及到安眾,操軍前后受敵,操乃夜鑿險偽遁,表、繡悉軍來追。操縱奇兵步騎夾攻,大破之。他日,彧問操:“前策賊必破,何也?”操曰:“虜遏吾歸師,而與吾死地,吾是以知勝矣。”繡之追操也,賈詡止之曰:“不可追也,追必敗。”繡不聽,進兵交戰,大敗而還。詡登城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必勝。”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詡曰:“兵勢有變,促追之。”繡素信詡言,遂收散卒更追,合戰,果以勝還。乃問詡曰:“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也?”詡曰:“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曹公軍新退,必自斷后,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既無失策,力未盡而一朝引退,必國內有故也。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留諸將斷后,諸將雖勇,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繡乃服。(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第九卷》,有刪改)10.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會紹亡A卒詣操B云田豐勸紹C襲許D操解穰圍E而還F張繡率眾G追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建安,與姚鼐《登泰山記》中“乾隆三十九年”中的“乾隆”都是封建帝王的年號。B.相,副詞,譯為“相互”,與韓愈《師說》中“不恥相師”中的“相”用法和意義不同。C.就,文中譯為“靠近”,與荀子《勸學》中“金就礪則利”中的“就”意思相同。D.是以,譯為“因此”,與《出師表》中“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中的“是以”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曹操準備再次攻打張繡,荀攸建議緩攻,認為張繡依賴劉表供養,劉表不能長久供應,最后必然會發生矛盾,但曹操未采納。B.袁紹想把漢獻帝遷到離自己較近的地方,勸曹操遷都鄄城,曹操拒絕。田豐勸說袁紹早日謀取許地,奉迎天子,袁紹未聽從。C.曹操寫信給荀彧表示有必勝的信心,被張繡和劉表聯軍阻攔在安眾,最后他采用夜鑿險道喬裝隱藏的計策,成功大破敵軍。D.賈詡先后兩次對張繡追擊曹操的行動給出相反的建議,張繡第一次未聽從建議而導致失敗,第二次聽從了建議就取得了勝利。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不爾,終為人所禽,雖悔無益也。(4分)(2)繡素信詡言,遂收散卒更追,合戰,果以勝還。(4分)14.賈詡在判斷戰局變化時為什么給了兩種不同的建議?(4分)10.答案:BDF解析:句意:恰逢袁紹的逃兵來見曹操,說田豐勸袁紹襲擊許地,曹操解除對穰城的包圍而回師,張繡率領軍隊追擊曹操。“紹亡卒”是主語,“詣”是謂語,“操”是賓語,結構完整,故在B處斷開。“田豐”是主語,“勸”是謂語,“紹襲許”是“勸”的賓語,“田豐勸紹襲許”是“云”的賓語,意思完整,故在D處斷開。“操”是主語,“解穰圍而還”是謂語,意思完整;“張繡”是后面句子的主語,其前停頓,故在F處斷開。11.答案:B解析:A.正確。同為帝王年號。B.錯誤。用法和意義相同,都是副詞,“相互”的意思。句意:張繡與劉表相互依靠而變得強大。/不以互相學習為恥。C.正確。意思相同,都是“靠近”的意思。句意:應該把都城遷到鄄城,以便靠近那里的完整和殷實。/金屬靠近磨石就會變得鋒利。D.正確。意思相同,都是“因此”的意思。句意:我因此知道會取勝。/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12.答案:C解析:“最后他采用夜鑿險道喬裝隱藏的計策”錯誤,原文“夜鑿險偽遁”的意思是“趁夜開鑿險道假裝逃跑”,并非“喬裝隱藏”13.(1)不這樣做,最終會被別人擒獲,即使后悔也沒有用了。(“為……所”表被動;禽,通“擒”,抓住,捉拿;“雖”,即使,表假設;句意1分。)(2)張繡向來聽賈詡的話,于是就收拾潰散的士兵,再次去追擊,與曹軍交戰,果然得勝而歸。(“素”,向來;“更”,再次;“合戰”,交戰;句意1分。)14.①剛撤退時,曹操親自斷后,張繡追擊必敗。②后方有變,曹操忽然撤軍,留將斷后。③留下的將領不是張繡的對手,張繡追擊必勝。(1點2分,2點3分,3點4分)參考譯文:漢獻帝建安三年春正月,曹操回到許都。三月,曹操準備再次攻打張繡。荀攸說:“張繡與劉表相互依靠而變得強大,然而張繡的軍隊作為游動部隊依靠劉表供給糧食,劉表不能長期供給,他們勢必會背離。不如暫緩進軍等待時機,可以用引誘的辦法使張繡前來;如果逼得太急,他們勢必會相互救援。”曹操沒有聽從,在穰城包圍了張繡。起初,袁紹每次接到詔書,擔心詔書內容對自己不利,想把天子遷到離自己較近的地方,于是派人勸說曹操,認為“許都地勢低洼潮濕,洛陽已經殘破不堪,應該把都城遷到鄄城,以便依靠那里的完整和殷實”。曹操拒絕了這一建議。田豐勸說袁紹:“遷都的計策既然不能被采納,就應該早日謀取許地,奉迎天子,動輒假托詔書,向天下發號施令,這是上策。不這樣做,最終會被別人擒獲,即使后悔也沒有用了。”袁紹沒有聽從。恰逢袁紹的逃兵來見曹操,說田豐勸袁紹襲擊許地,曹操解除對穰城的包圍而回師,張繡率領軍隊追擊曹操。五月,劉表派兵救援張繡,屯駐在安眾,據守險要地勢,截斷了曹軍的后路。曹操給荀彧寫信說:“我到了安眾,一定會打敗張繡。”等到達安眾,曹軍前后受敵,曹操于是趁夜開鑿險道假裝逃跑,劉表、張繡出動全部軍隊追擊。曹操部署奇兵,步兵和騎兵兩面夾擊,大敗敵軍。后來,荀彧問曹操:“之前您預計一定會打敗敵人,為什么呢?”曹操說:“敵人阻攔我回師的軍隊,把我置于死地,我因此知道會取勝。”張繡追擊曹操時,賈詡勸阻他說:“不能追擊,追擊一定會失敗。”張繡不聽,進兵與曹軍交戰,大敗而回。賈詡登上城墻對張繡說:“趕快再次追擊,再戰一定能取勝。”張繡道歉說:“沒有聽您的話,才到了這種地步,如今已經戰敗,為什么還要追擊呢?”賈詡說:“形勢已經發生變化,趕快追擊。”張繡向來聽賈詡的話,于是就收拾潰散的士兵,再次去追擊,與曹軍交戰,果然得勝而歸。張繡于是問賈詡:“我用精兵追擊撤退的曹軍,而您說一定會失敗;我用戰敗的士兵去攻打得勝的曹軍,而您說一定能取勝。結果都像您所說的那樣,這是為什么呢?”賈詡說:“這很容易理解。將軍雖然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對手。曹操的軍隊剛剛撤退,他一定會親自斷后,所以知道追擊一定會失敗。曹操進攻將軍,既沒有失策之處,力量還沒有耗盡卻突然撤軍,一定是國內發生了變故。已經打敗了將軍,他一定會輕裝快速前進,留下其他將領斷后,這些將領雖然勇猛,但不是將軍的對手,所以即使使用戰敗的士兵,也能取勝。”張繡于是很佩服賈詡。
泰安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檢測(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晏子朝,乘弊車,駕駑馬。景公見之曰:“嘻!夫子之祿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對曰:“賴君之賜,得以壽三族,及國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飽食,弊車駑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據遺之輅車乘馬,三返不受。公不說,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對曰:“君使臣臨百官之吏,臣節其衣服飲食之養,以先國之民;然猶恐其侈靡而不顧其行也。今輅車乘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無義,侈其衣服飲食而不顧其行者,臣無以禁之。”遂讓不受。(節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二十五》)材料二: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但順吾性而已。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應之曰: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吾記天圣中,先公為群牧判官,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粟、棗、柿之類,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內法,果、肴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常數月營聚,然后敢發書。茍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嗟乎!風俗頹弊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御孫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節選自司馬光《訓儉示康》)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把答案標號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每填對一處給1分,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君子寡A欲則不役于物B可以直道C而行D小人寡E欲則能謹身F節用G遠罪H豐家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3分)A.臨,文中意思為“管理”,與《觀滄海》中“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中的“臨”意思不同。B.服,與《答司馬諫議書》“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的前一個“事”用法相同。C.乃,與《齊桓晉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意思相同。D.先公,作者稱呼去世的父親。先,與《六國論》中“厥先祖父”中的“先”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中,景公送給晏子四匹馬拉的豪華大車,送了好多次晏子都不肯接受。景公很不高興,于是自己也不再享用奢華的車輛。B.材料二一開始,作者先交代了勤儉持家是一貫的家風,接著列舉自己的生平事跡說明自己不喜歡奢靡的性格,現身說法,親切動人。C.材料二第二段慨嘆近年風俗侈靡,并列舉風俗奢靡的具體表現加以佐證,最后對居高位者隨波逐流的做法、給予了委婉的批評。D.材料二末段引用御孫的話,從理論上說明“儉”和“侈”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兩者鮮明的對比使文章深入一層,說服力進一步增強。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臣得暖衣飽食,弊車駑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2)以為鄙吝,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
14.兩則材料對于奢侈的危害各持怎樣的觀點?請加以概括。(3分)【答案】10.BDG11.C(“意思相同”錯)12.A(“于是自己也不再享用奢華的車輛”錯)13.(1)我能夠穿得暖吃得飽,還有破舊的車子和劣馬供給自己(供自己享用),我已經很滿足了。(弊、駑、奉各1分,句意1分)(2)認為他淺陋和吝嗇(舍不得花錢),因此不跟著習俗順風倒的人大概就少了。(鄙、吝、靡、蓋,各1分)14.①材料一認為,國君和臣子都追求奢侈,就沒有理由去禁止百姓鋪張浪費乃至不講禮義的行為了,不利于國家管理;②材料二認為,奢侈就會多貪欲,無論什么地位的人,貪欲多了就會招致禍患,因而奢侈是各種罪惡中的大罪。(共3分。答出1點2分,兩點3分。意思對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參考譯文】材料一:晏子入朝的時候,每每乘坐破舊的車子,用劣馬拉車。齊景公發現了這種情況,驚訝又自責地說:“哎呀!先生的俸祿太少了嗎?為什么乘坐這么破舊不堪的車子呢?”晏子回答說:“倚仗國君的恩賜,我得以保全父、母及妻三族的衣食,還能周濟國內的游士,使他們得以生存。我能夠穿暖吃飽,還有破舊的車子和劣馬供給自己(供自己享用),我已經很滿足了。”晏子出宮后,景公派大夫梁丘據給晏子送去四匹馬拉的豪華大車,結果未回送了好多次,晏子都不肯接受。景公很不高興,趕快召見晏子。晏子到后,景公說:“先生不接受我的饋贈,那我也不乘車了。”晏子回答說:“國君派我管理百官,我應該節省衣食,樸素勤儉,給百官和百姓作個榜樣。我恐怕他們奢侈浪費而不顧自己的品行。現在,國君在上乘豪華大車,我在下也乘豪華大車,這樣,我就沒有理由去禁止百姓不講禮義、追求奢華、鋪張浪費的行為了。”晏子推辭了景公的好意,沒有接受豪華的車馬。材料二:我本來(出身在)貧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憑借清白(的家風)相繼承。我生性不喜歡豪華奢侈。從傲嬰兒(時起),長輩把飾有金銀的華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總是因害羞而臉紅并扔掉它。二十(歲那年)忝列在(進士的)科名(之中),(參加)聞喜宴(時),只有(我)不戴花,同年說:“(花是)君王賜戴的,不能違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飽肚子,也不敢故意穿骯臟破爛的衣服以違背世俗追求名聲,只是順著我的本性(行事)罷了。許多人都把奢侈浪費看作光榮,我心里獨自把節儉樸素看作美德。別人都譏笑我固執,不大方。我不把這作為缺點,回答他們說:“孔子說:‘與其驕縱,毋寧固陋。’又說:‘因為儉約而犯過失很少。’又說:‘有志于探求真理但卻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為羞恥的讀書人,是不值得跟他談論的。’古人把節儉作為美德,現在的人卻因節儉而相指責,嘻,真奇怪呀!”近年風氣尤其奢侈浪費,當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農夫穿絲織品做的鞋。我記得天圣年間(我的)父親作群牧司判官(時).客人來了未嘗不擺設酒席,(但)有時斟(酒)三次,(有時)斟五次,最多不超過七次(就不斟了)。酒(是)向市上買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棗、柿子之類,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醬、菜湯,食具用瓷器和漆器。當時士大夫人家都這樣,人家(并)不譏笑非議。(那時)聚會次數多而禮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來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宮內釀酒的方法(釀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遠方的珍貴奇異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很)多品種,食具(如果)不是(擺)滿桌子,(就)不敢約會招待客人朋友。(為了約會招待)往往(先要用)幾個月(的時間)準備,然后(才)敢發請柬。如果有人不這樣做,人們(都)爭著非議(責怪)他,認為他淺陋(沒有見過世面)、吝嗇(舍不得花錢)。因此不跟著習俗順風倒的(人),大概(就)少了。唉,風氣敗壞得像這樣,即使是居高位有權勢的人不能禁止。(難道)忍心助長這種惡劣風氣嗎?御孫說:“節儉(是各種好)品德的共(有特點);奢侈(是各種)罪惡中的大(罪)。”“共”(就是)“同”,(是)說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節儉而來的。(因為如果)節儉就少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欲,就不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牽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沒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欲,就能約束自己。節約費用,避免犯罪,豐裕家室。所以說:“節儉(是各種好)品德的共(有特點)。”(如果)奢侈就會多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貪欲,就會貪圖富貴,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禍患;沒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貪欲,就會多方營求,隨意浪費,(最后)敗家喪身:因此,做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貪贓受賄,在鄉間(當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盜竊他人財物。所以說:“奢侈(是各種)罪惡(中)的大(罪)。”
長沙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一下期中考試(一)課內與課外文言文閱讀(本題共7小題,26分)閱讀課內文言文節選,完成10~12小題。諫太宗十思疏(節選)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10.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釋義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
B.而況于明哲乎
明哲:明達事理C.人君當神器之重
當:主持
D.永保無疆之休
休:福祿11.對下列各句中“之”字和“以”字的用法和釋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今守之而不足②雖董之以嚴刑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④振之以威怒A.①和②釋義相同,③和④均相同B.①和②釋義不相同,③和④用法相同C.①和②均相同,③和④均不相同D.①和②釋義不相同,③和④均不相同12.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譯:臣聽說想要樹木長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系牢固。B.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譯:沒有不因深深憂慮而治國成效顯著,功業建成卻德行衰微的。C.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譯:(人民)最終如果能免于刑罰就不感念(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氣。D.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譯:(人民像水一樣)能夠承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閱讀課外文言文,完成13~16小題。夫差既立為王,以伯語為太宰,習戰射。二年后伐越,敗越于夫湫。越王勾踐乃以余兵五千人棲于會稽之上,使大夫種厚幣遺吳太宰嚭以請和,求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諫曰:“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后必悔之。”吳王不聽,用太宰嚭計,與越平。其后五年,而吳王聞齊景公死而大臣爭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伍子胥諫曰:“勾踐食不重味,吊死問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吳之有越,猶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務齊,不亦謬乎!"吳王不聽,伐齊,大敗齊師于艾陵,遂威鄒、魯之君以歸。益疏子胥之謀。其后四年,吳王將北伐齊越王勾踐用子貢之謀乃率其眾以助吳而重寶以獻遺太宰嚭。太宰嚭既數受越賂,其愛信越殊甚,日夜為言于吳王。吳王信用嚭之計。伍子胥諫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辭詐偽而貪齊。破齊,譬猶石田,無所用之。愿王釋齊而先越;若不然,后將悔之無及。”而吳王不聽,使子胥于齊。子胥臨行,謂其子曰:“吾數諫王,王不用,吾今見吳之亡矣。汝與吳俱亡,無益也。”乃屬其子于齊鮑牧,而還報吳。吳太宰嚭既與子胥有隙,因讒曰:“前日王欲伐齊,子胥以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恥其計謀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復伐齊,子胥專愎強諫,沮毀用事,徒幸吳之敗以自勝其計謀耳。今王自行,悉國中武力以伐齊,而子胥諫不用,因輟謝,詳病不行。王不可不備,此起禍不難。且語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齊也,乃屬其子于齊之鮑氏。愿王早圖之。”吳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賜伍子胥屬鏤之劍,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嘆曰:“嗟呼!讒臣語為亂矣,王乃反誅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時,諸公子爭立,我以死爭之于先王,幾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然今若聽諛臣言以殺長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乃自剄死。13.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吳王將北伐齊A越王勾踐用子貢B之謀C乃率其眾D以助吳E而重寶F以獻G遺太宰嚭14.下列對文中有關內容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夫差即位后,任用伯豁為太宰,積極訓練作戰射箭,兩年后攻打越國并獲勝,展現出其初期有開疆拓土的軍事野心。B.伍子胥認為,越王勾踐飲食樸素,時常吊唁死者、慰問病人,是企圖借此贏得越國百姓支持,為將來的打算做準備。C.伍子胥目光長遠,始終認為越國是吳國的心腹大患,多次極力勸諫吳王先解決越國問題,但最終也沒被吳王所采納。D.伍子胥臨終前要求將眼睛懸于吳東門,既是對夫差的憤恨,也暗含對齊國未來助越攻吳的預判,呼應其托孤于齊的布局。1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使大夫種厚幣遺吳太宰嚭以請和,求委國為臣妾。譯文:
(2)而子胥諫不用,因輟謝,詳病不行。譯文:
16.伍子胥多次勸諫吳王,吳王為何不聽從?請簡要概括原因。(3分)【答案】10.B(明哲指明智的人,這里指唐太宗。)11.D①今守之而不足,“之”為代詞,指“天下”;②雖董之以嚴刑,“之”為代詞,指“百姓”。①和②用法相同但釋義不相同。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以”為表目的的連詞,譯為“來”;④振之以威怒,“以”為介詞,譯為“用”,③和④用法釋義均不相同。因此選D。)12.C[(人民)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氣。]13.ACE14.D(“對齊國未來助越攻吳的預判”無中生有,將個人保嗣行為曲解為戰略布局。原文未提齊國與越國合謀,伍子胥選擇托孤齊國僅因信任鮑牧,非政治聯盟布局。)15.(1)(勾踐)派大夫文種拿豐厚的禮物贈送給吳國的太宰伯磊來請求議和,請求將越國交付(給吳王),(自己和妻子)為奴做婢。(得分點:厚幣,拿豐厚的禮物;遺,贈送;委,托付、交付。每點1分,句意1分。)(2)而伍子胥的勸諫不被采納,(他)因此推辭不再上朝,假裝生病不(同大王)出征。(得分點:不用,不被采納,被動句;謝,推辭;詳,同“佯”,假裝。每點1分,句意1分。)16.①太宰伯豁接受了越國的賄賂,常為越國美言且詆毀伍子胥,吳王輕信其讒言,懷疑伍子胥。②吳王伐齊國獲勝,被眼前利益迷惑,認為伍子胥計謀無用,輕視其勸諫。(答對一點給1分,答對兩點給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賦分。)【參考譯文】夫差即位為王以后,任用伯豁做太宰,(讓士兵)反復練習攻戰射擊。兩年后吳國攻打越國,在夫湫打敗了越軍。越王勾踐帶領殘兵五千余人退到會稽山上(屯守),派大夫文種拿豐厚的禮物贈送給吳國的太宰伯豁來請求議和,請求將越國交付(給吳王),(自己和妻子)為奴做婢。吳王準備答應越國的請求。伍子胥勸諫說:“越王勾踐為人能夠吃苦耐勞。現在大王如果不一舉殲滅他,將來一定會后悔。”吳王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勸諫,而是采納了太宰伯豁的計策,與越國議和了。與越國議和五年以后,吳王聽說齊景公死后臣子們競相爭權奪利,新立的國君地位不穩,于是出動軍隊北上攻打齊國。伍子胥勸諫說:“勾踐現在吃飯不吃兩味葷菜(生活樸素),悼念死去的人且慰問生病的人(關心百姓),這是要打算有所作為呢。這個人不死,
一定會成為吳國的后患。現在對吳國來說,有越國的存在,好像人得了心腹的疾病一樣。大王不首先鏟除越國卻反倒致力于對付齊國,不是全搞錯了嗎?”吳王不聽從他的勸諫,(照樣)進攻齊國,在艾陵大敗齊軍(威名大震),在威懾了鄒、魯兩國國君后回到吳國。(吳王)從此以后更加不聽取伍子胥的計策了。這以后四年,吳王打算北上進攻齊國,越王勾踐采用了子貢的計謀,于是率領他的軍隊協助吳國作戰,并把貴重的寶物進獻給了太宰伯豁。太宰伯磊已經多次接受了越王的賄賂,便越來越偏愛和信任越王,一天到晚都在吳王面前替
越王說好話。吳王十分信任伯磊并采用了他的計策。伍子胥勸諫吳王說:“越國是吳國的心腹大患,如果聽信他們的花言巧語和騙人的手段,從而貪圖齊國。即使攻破齊國,也好像只得到了一片石田,沒有絲毫的用處。希望大王能放下齊
國而先去攻打越國;如果不這樣做,以后就是悔恨也來不及了。”但是吳王仍然不聽他的勸諫,還派了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在臨行前,對他的兒子說:“我屢次勸諫大王,但大王都不肯聽從我的意見,我很快就會看到吳國的滅亡了。你與吳國一起滅亡,是沒有什么意義的事情。”于是把他的兒子托付給了齊國的鮑牧,然后返回吳國向吳王報告。吳國的太宰伯磊與伍子胥早就有嫌隙,便趁機在吳王面前毀謗伍子胥說:“前些日子大王打算攻打齊國的時候,伍子胥認為不可行,(但是)大王最終還是發兵攻打了齊國,結果還獲得了成功。伍子胥因為他的計謀沒有被采納而感到羞恥,反過來因此怨恨大王。而現在大王準備再次攻打齊國,伍子胥又獨斷固執,強行勸諫,不惜挫傷、毀謗大王的事業,只希望吳國戰敗來證明他的計謀高明罷了。如今大王親自率領大軍,出動全國兵力來攻打齊國,而伍子胥的勸諫不被采納,(他)因此推辭不再上朝,假裝生病不(同大王)出征。大王不能不防備他,這個時候很容易引起禍害。況且我派人暗中伺察,他出使齊國的時候,把他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氏了。希望大王趁早采取措施考慮辦理這件事。”吳王說:“就是你不說這些話,我也早就在懷疑他了。”于是派使臣把屬鏤劍賜給伍子胥,
說:“您用這把劍自盡吧。”伍子胥仰望著天空,嘆息著說:“唉呀!搬弄是非的奸臣伯豁在作亂了,大王卻反而要殺我。我使你的父親稱霸。你還沒有被確定為繼承人的時候,各位公子爭奪王位,是我冒著生命危險在先王面前為你爭取,差一點就不能立(你為太子)。你繼承王位以后,要把吳國分一部分給我,我倒并不指望那樣。然而你如今卻聽信奸臣的惡語中傷,要殺害你的長輩。”于是告訴他的門客說:“(我死了以后,)一定要在我的墳墓上種上梓樹,等它長大到可以做成棺材;挖出我的眼睛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上,來看清楚越寇是怎樣進入都城,消滅吳國的。”說完就自刎而死。
浙江省寧波市三鋒教研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期中聯考(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錦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節選自《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三: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稈有高下,收實有多少,質性有強弱,米味有美惡,粒實有息耗。地勢有良薄,山澤有異宜。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入泉伐木.登山求魚,手必虛;迎風散水,逆坂走丸,其勢難。凡谷田:綠豆小豆底為上;麻、黍、胡麻次之;蕪菁、大豆為下。良地一畝,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須歲易。
凡春種欲深宜曳重撻夏種欲淺直置自生。凡種谷,雨后為佳:遇小雨,宜接濕種;遇大雨,待穢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壟待雨。夏若仰壟,匪直蕩汰不生,兼與草穢俱出。凡田欲早晚相雜,有閏之歲,節氣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凈而易治,晚者蕪穢難治。其收任多少,從歲所宜。早谷皮薄,米實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虛也。食者,民之本;民者,國之本;國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時,下盡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長,五谷蕃殖;教民養育六畜,以時種樹,務修田疇,滋殖桑麻。為治之本,務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奪時;勿奪時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節欲;節欲之本,在于反性。未有能搖其本而靖其末,濁其源而清其流者也。(節選自《齊民要術》)10.文中劃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凡春種A欲深B宜曳C重撻D夏種E欲淺F直置G自生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衣帛”文中指穿絲織的衣服。“衣”在這里用作動詞,意為穿,與《出師表》中的“臣本布衣”的“衣”意思不同。B.“稼穡”,在這里泛指農業勞動,其中的“稼”為種植,“穡”為收割。C.材料一的“樹之以桑”中的“樹”,指種植,與材料二的“樹藝五谷”的“樹”意思不同。D.“若”,意為如果,與《齊桓晉文之事》中的“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中的“若”意思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孟子反對用武力征服,主張推行王道,而王道的關鍵在于先解決百姓的生計問題,然后進行教化。孟子將這種思想闡述得較為細致具體,勾畫了一副衣食無憂、守禮知義的美好畫面。B.后稷教百姓生產勞動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了養育。百姓不僅要吃飽穿暖,住得舒服,還需要接受教育。C.種植莊稼要順應四季變化,如果聽憑主觀情感去做,就如同潛入泉水中砍樹,只會空手而歸;就如同逆風潑水,形勢艱難。D.國家是君主的根本,所以明君必須要對天時地利了如指掌,教導百姓耕種收割,指導他們養育六畜,按季節種植樹木。1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4分)(2)早田凈而易治,晚者蕪穢難治。其收任多少,從歲所宜。(4分)14.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請結合以上相關材料,簡要概括中國歷代君王重視農業的好處。(3分)【答案】10.BDF11.C【解析】意思相同,都是“種植”的意思。12.D【解析】“必須”錯,原文“國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時,下盡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長,五谷蕃殖;教民養育六畜,以時種樹,務修田疇,滋殖桑麻”,選項說法過于絕對,于文無據。13.(1)眼睛因此而凝視不動,動作也因此慢下來,動刀的時候也很輕。(為、行、遲、微,各1分)(2)早種的田地干凈容易整治,晚種的田地雜草多難以整治。田地的收成能有多少,和(當年)年歲是否適宜(田地的種植收割)相隨。(蕪穢,收任,宜,整句句意各1分)14.(1)使百姓豐衣足食;(2)便于教化百姓懂得人倫;(3)使社會安定。(每點1分,不局限于此,言之有理即可給分)文言文參考譯文:材料二后稷教導百姓種收莊稼,種植谷物;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了養育。人之所以為人,吃飽了,穿暖了,居住得安逸了,如果沒有教育,那就和禽獸差不多。圣人又為此憂慮,便派契做掌管人倫教化的司徒,用長幼尊卑之間的等級關系教導百姓: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內外之別,長幼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材料三大凡谷子:成熟有早有晚,谷苗莖稈有高有矮,收下的果實有多有少,植株質地性狀有的堅強有的軟弱,米粒的味道有的好有的不好,谷粒舂成米時有的耗折多有的耗折少。種谷的地有的肥沃有的貧瘠,不同的地形條件,有不同適合的作物。順應播種的氣候條件,估量地理上的有利形勢,那么用力少卻收獲多。如果放任主觀感情,違反天然法則,便會辛勞卻沒有收獲。潛入泉水中砍伐樹木,攀登山峰去捉魚,只能空手回來;逆著風向潑水,從平地往坡頭滾球,形勢上就困難。凡是種谷的田地:綠豆小豆的地最好;麻、黍、胡麻就差些;蕪菁、大豆最不好。
一畝肥沃的土地,用五升的種子;一畝貧擦的土地用三升的種子。種谷的田地一定要年年更換。凡是春天下種的,要種的深些,(而且)應當用重的“撻”拖過壓下去;夏天下種,就要種得淺些,撒下去便可以出芽了。凡是種谷子,都以雨后下種為好:通到小雨,應該趁濕時種;遇到大雨,等雜草發芽后再種。春天如果遇到干旱,(去年)秋天耕過的地,可以敞開壟溝等待下雨。夏天如果敞開壟溝,不僅大雨會把種子沖走不能發芽,而且發芽時莊稼和雜草一起都長出來了。大凡谷田,要早種晚種相錯雜,有閏月的年份,節氣落后于日期,適合晚一些種田;然而種田大都要早一些,早種的田比晚種的田加一倍。早種的田地干凈容易整治,晚種的田地雜草多難以整治。田地收成能有多少,和(當年)年歲是否適宜(田地的種植收割)相隨。旱谷皮殼薄,米粒充實而且數量多;晚谷皮殼厚,米粒少而且不飽滿。食物,是百姓生活的根本;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國家,是君主的根本。所以國君向上順應四季的氣候條件,向下開發地理上的有利形勢,中間利用人的力量,因此一切生物順遂生長,各種谷物繁殖;教導百姓養育各種家畜家禽,按照季節種植樹木,致力于整修田地,多種桑樹和麻。治理國家的根本,一定在于使百姓安居樂業;使百姓安居樂業的根本,
一定在于使大家財用富足;財用富足的根本,一定在于不侵占生產活動的時間;不侵占生產活動時間的根本,在于減少(官府要求完成的)事務;減少事務的根本,在于節制貪欲;節制貪欲的根本,在于返回天性。返回從自然接受的純正的天性。不會有搖動了根本卻能使末端安定的事,不會有弄渾濁了水源卻讓水流清澈的事。
廣東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期中考試(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公①遂與歸,禮之于廟,三酌而問為政焉,日:“昔先君襄公,高臺廣池,湛樂飲酒,田獵畢弋,不聽國政。卑圣侮士,唯女是崇。九妃六嬪,陳妾數千,食必粱肉,衣必文繡,而戎士凍饑。戎馬待游車之弊,戎士待陳妾之余。倡優侏儒在前而賢大夫在后是以國家不日益不月長,吾恐宗廟之不掃除,社稷之不血食②。敢問為之奈何?”管子對曰:“昔吾先王周昭王、移王世法文、武之遠跡,以成其名。合群國,比校民之有道者,設象③以為民紀。式④美以相應,比綴以書,原本窮末。勸之以慶賞,糾之以刑罰,班序其顛旄⑤,賜予以鎮撫之,以為民終始。如是而民情可得,而百姓可御。”(選自《管子·中匡》,有刪改)材料二:先王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夫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智,故能使眾智也;智反無能,故能使眾能也;能執無為,故能使眾為也。無智、無能、無為,此君主所執也。人主之所惑者則不然,以其智強智,以其能強能,以其為強為,此處人臣之職也。處人臣之職而欲無壅塞,雖舜不能為。武王之佐五人。武王之于五人者之事無能也,然而世皆曰:“取天下者武王也。”故武王取非其有,如已有之,通乎君道也。通乎君道,則能令智者謀矣,能令勇者怒矣,能令辯者語矣。夫馬者,伯樂相之,造父⑥御之,賢主乘之,一日千里,無御相之勞而有其功,則知所乘矣。(選自《呂氏春秋·分職》,有刪改)[注]①公:齊桓公。②血食:祭祀。③象:典型,榜樣。④式:用。⑤班序其顛旄:根據百姓的年齡來排列次序。⑥造父:歷史上著名的善于駕車的人。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倡優侏
儒
在前
而賢大夫
在后
是以國家
不日
益
不月長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公遂與歸”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詠而歸”中的“歸”意思相同。B.“不聽國政”與《鴻門宴》“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中的“聽”意思相同。C.“勸之以慶賞”與《齊桓晉文之事》“將以釁鐘”中的“以”意思相同。D.伯樂,古時善于相馬的人,后也可用來借指善于發現人才和選用人才的人。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齊桓公擔心齊襄公的所作所為將導致國家滅亡,所以請教管子如何為政,管子給出了自己的建議。B.管子非常推崇周昭王、周穆王,認為他們效法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之策,成就了自己的名聲。C.真正高明的君主,善于發揮別人所擁有的能力,即使自己沒有這種能力,也像擁有這種能力一樣。D.材料二以千里馬為喻,表明千里馬可以日行千里,是伯樂和造父的功勞,君主應虛心向他們學習。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和課文中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通乎君道,則能令智者謀矣,能令勇者怒矣,能令辯者語矣。(2)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14.材料一體現了法家的為政思想,材料二體現了道家的為政思想。請結合材料簡要說說這兩家思想在為政上的不同。【答案】10.CEH
11.B12.D
13.(1)通曉為君之道,就能讓聰明的人謀劃了,就能讓勇武的人振奮了,就能讓善于言辭的人議論了。(2)宗廟祭祀、朝見天子,不是諸侯國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么誰能做大相呢?
14.①法家為政強調建章立制,賞罰分明。②道家為政強調君主管理國家不能事必躬親,要懂得用人,做到無為而治。
湖南省名校聯考聯合體2024—2025學年高一下期中聯考(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定公十年夏,齊大夫黎鉭言于景公曰:“魯用孔丘,勢危齊。”乃使使告魯為好會①,會于夾谷。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定公曰:“諾。”具左右司馬。會齊侯夾谷,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四方之樂。”景公曰:“諾。”于是於旄羽袚矛戟劍撥鼓噪而至。孔子趨而進,舉袂而言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于此!請命有司!”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頃,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宮中之樂。”景公曰:“諾。”優倡侏儒為戲而前。孔子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魯君,為之奈何?”有司進對曰:“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君若悼之,則謝以質。”于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于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鬻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于涂;涂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鉭曰:“請先嘗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于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遂行。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節選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有刪改)材料二:昔仲尼資大圣之才,懷帝王之器;當衰周之末,無受命之運,在魯、衛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凄凄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于時王公,終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禮,修素王之事:因魯史而制《春秋》,就太師而正《雅》《頌》。俾千載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謀。咨!可謂命世之大圣,億載之師表者也!(節選自曹丕《以孔羨為宗圣侯置吏修廟詔》,有刪改)【注】①好會:旨在交好的會盟。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適魯A觀仲尼廟堂B車服C禮器D諸生E以時習禮F其家G余祗回留之不H能去云。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攝,代理,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中的“攝”意思不同。B.遺,贈送,與《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遺誰”中的“遺”意思相同。C.鄉,同“向”,向往,與《魚我所欲也》“鄉為身死而不受”中的“鄉”意思不同。D.因,依據,與《鴻門宴》“因擊沛公于坐”中的“因”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夾谷之會之前,孔子提出有文事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請求配備左右司馬,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情況。B.齊景公在與魯定公的會晤中認識到齊國與魯國在“禮”上的差距,知道在道義上比不上魯國。C.為了防止魯國強大對齊國造成威脅,齊國送給魯國女樂車馬。季桓子因此多日不聽政,孔子于是離開了魯國。D.曹丕和司馬遷一致認為,天下人活著時的榮譽隨著死亡而結束,孔子卻能為萬世師表。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君若悼之,則謝以質。(2)請先嘗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14.請根據以上兩則材料,概括孔子被尊稱為“至圣”“命世之大圣”的原因。【答案】10.ADG
11.D12.D
13.(1)君子有了過錯就用實際行動來道歉,小人有了過錯就用花言巧語(或外在形式)來道歉。君主如果心里恐懼不安,就用實際行動去道歉吧。(2)我請求先嘗試一下阻止孔子當政;如果阻止不了,就把土地送給他們。難道算遲嗎!
14.①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治理國家有方,使魯國社會秩序良好。②堅守禮儀,在外交場合維護國家尊嚴。③有偉大的思想和文化貢獻,整理經典,著《春秋》,其思想影響后世。④有教化之功,修禮正樂。【解析】【導語】選文通過夾谷之會、誅少正卯、齊贈女樂等典型事件,展現了孔子“文武兼備”的政治智慧與“崇禮明道”的儒家風范。司馬遷以史家筆法刻畫孔子“布衣傳世”的圣人形象,曹丕從文化傳承角度盛贊其“億載師表”的歷史地位。兩則材料共同構建了“內圣外王”的完整圣人形象。【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我)到了魯地,參觀了孔子的廟堂、車輛、服裝和禮器等,看到了讀書的學生們用當時的禮儀在孔子舊宅中演習。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依依不舍不想離去。“適魯”動賓結構,語意完整,其后A處斷開;“觀”是謂語,“仲尼廟堂車服禮器”是賓語,語意完整;“諸生”是下句主語,其前停頓,故D處斷開;“諸生”是主語,“以時習禮”是謂語,“其家”是省略“于”的后置狀語,語意完整;“余”作下句主語,其前停頓,故G處斷開。故選ADG。【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代理、兼任/夾處。句意:孔子代理魯國的相職。/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B.正確。都是“贈送”的意思。句意:送給魯國的國君。/采了花要送給誰呢?C.正確。同“向”,向往、景仰/先前。句意:但是我的內心對它還是十分向往。/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D.錯誤。意思不同,介詞,依據/介詞,趁機。句意:依據魯國的歷史記載創作了《春秋》。/趁機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一致認為”錯誤,根據“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天下人活著時的榮譽隨著死亡而結束”是司馬遷的觀點。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謝”,道歉;“質”,實際行動;“文”,花言巧語;“悼”,恐懼。(2)“沮”,通“阻”,阻止;“致”,送達,給予;“庸……乎”,難道……嗎。【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①從材料一“由大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DB50-T 1764-2024 渣海椒加工技術規范
- 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宣傳手冊
- 病理學(醫學高級):病理學綜合強化練習題
- 《跨境電商實務》課件 項目二 比較跨境電商平臺
- 兒童哮喘的快速緩解與控制
- 湖南省三新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政治試題
- 廣東省韶關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生物試卷(無答案)
- 個性化教育與差異化教學
- 江西省贛州市2024-2025 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
- 少先隊活動禮儀活動方案
- 《物流英語倉儲專題》課件
- 《班組長培訓》課件
- 使用滅火器培訓
- 臨床約翰霍普金斯跌倒評估量表解讀
- GB/T 44786-2024水力發電廠自動化計算機控制導則
- 婦幼健康信息管理制度
- 信訪條例解讀企業培訓
- 合同債務糾紛還清款后協議書(2篇)
- 浙江省紹興市2024年6月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適應性考試數學試題2
- 第一章 地球(考點串講課件)七年級地理上學期期中考點大串講(人教版2024)
- 2024至2030年中國紀檢監察信訪管理系統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