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需要與動機概括一、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1.需要的本質。需要(need)具有“缺乏”的涵義,原指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的狀態。需要的本質是指人腦對其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社會需求的反映,是有機體對內部環境或外部條件的一種穩定的要求,是有機體活動的源泉。需要產生于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狀態。如血液中水分缺乏,會產生渴的感受和喝水需要;血糖成分下降,會產生饑餓感受和求食需要;社會動蕩不安,會產生危險感受和安全需要;失去親朋好友,會產生疏離感受和愛的需要;受到不公待遇,會產生羞辱感受和尊重需要;對事茫然無知,會產生困惑感受和求知需要;成就目標驅動,會產生充分發揮潛能的自我實現需要等。舊的需要滿足后,新的需要又會產生。(一)什么是需要2.需要的滿足。需要總是指向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具有特定價值的客體或對象,如食物能夠滿足饑餓的需要,飲水能夠滿足口渴的需要,學習能夠滿足成才的需要,交友能夠滿足歸屬與愛的需要,贊賞能夠滿足尊重的需要,勤奮努力能夠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等。有需要才能追求,追求總是指向某種客體,某種客體能夠滿足某種需要。需要通過追去客體達到滿足。(一)什么是需要需要是個體活動和行為的基本動力。人類活動和行為,從饑擇食、渴擇飲,到物質資料生產與生活、文學藝術創作與繁榮、科學技術發明與創造,都是在需要的推動下進行的。需要的動力性不會因暫時滿足而終止:需要具有周期性,如飲食和睡眠的需要;需要具有激發性,低級需要滿足后會產生高級需要,生理需要滿足后會產生心理需要和社會需要。需要推動人類去不斷創新和追求,使社會不斷前進發展,使生活不斷豐富多彩。(二)需要的類型1.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自然需要也稱生物學需要,它包括飲食、運動、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嗣后等需要。這些需要對有機體維持生命、延續后代有重要意義。人的自然需要可以通過自然物得到滿足,更重要地是通過生產勞動得到滿足。人的自然需要還受社會需要的調節,如人在進食時,受機體饑餓狀態的支配(如饑不擇食),還要考慮社會習俗禮儀(如飲食文化)。社會需要是人類特有的需要,如勞動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贊許需要、求知需要等。這些需要反映人類社會的要求,維系人類的社會生活。(二)需要的類型2.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物質需要指向社會物質產品的需求,如對工作和勞動條件的需要,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對住房和交通條件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指向社會的各種精神產品,如對文藝作品的需要,欣賞美的需要,閱讀報刊、雜志和觀看電視、電影的需要等。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們在追求美好的物質產品時,同樣表現某種精神的需要,如向往整潔、雅靜的住房,入時的衣著,外觀美麗的形象等。精神需要滿足也離不開一定的物質產品,如滿足閱讀需要不能沒有報紙、雜志、書籍、網絡等物質條件等。(三)需要的結構馬斯洛(A.H.Maslow,1968)認為,人的需要是由以上七個等級構成的(圖10-2)。圖10-2馬斯洛人類需要的層次(Maslow,1968)(三)需要的結構1.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need)。人對食物、水分、空氣、睡眠、性的需要等。它們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若生理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則有生命危險2.安全需要(safetyneed)。它表現為人們要求穩定、安全、受到保護、有秩序、能免除恐懼和焦慮等。如人們希望得到一份較安定的職業,愿意參加各種保險,這表現了安全需要。嬰幼兒由于無力應付環境中不安全因素的威脅,他們安全需要就顯得尤為強烈。安全需要比生理的需要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后就要保障這種需要。(三)需要的結構3.歸屬和愛的需要(belongingnessandloveneed)。也叫社交需要。一是人有歸屬感,渴望歸屬于某各組織或群體,成為其中一員并與其他人建立感情聯系,相互照顧,相互關心;二是愛的要求,渴望結交朋友,獲得友愛,得到愛情,人人相愛,互相撫慰,互相愛護。4.尊重的需要(esteemneed)。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別人的尊重。一般來說,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以產生推動力。這種需要一旦成為推動力,將會產生持久的作用。(三)需要的結構5.認知的需要(needtoknowandtounderstand)。它是以好奇心為基礎,對神秘和未知事物進行認知、理解和探索的欲望。在滿足了對生存、安全、歸屬和愛、尊重的需要以后,個體開始試圖認識外面的世界6.審美的需要(aestheticneed)。它是對追求美的欲望,是對美好事物欣賞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結構、順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要,包括對秩序、結構、對稱性、規律性和行為完美等需要。這些需要多與認知需要重疊。審美需要是人的本性,不僅在現代人,甚至古代洞穴人也存在。審美需要在自我實現者身上得到充分表現。美有助于人更健康地發展。(三)需要的結構7.自我實現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need)。它指個人特有潛能的極度發揮,個人價值的完滿實現,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自我實現是個性發展的最高理想目標。如音樂家必須演奏音樂,畫家必須繪畫,他們才能感到最大滿足。自我實現者大都是心理發展比較成熟的人,但自我實現者只是少數,絕大多數人會在其他不同層次上度過自己的一生。(三)需要的結構馬斯洛認為,七種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這些需要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它們構成了不同的等級或水平,并成為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1.低級需要與高級需要的關系。需要的層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強,潛力越大。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應減弱。在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只有在低級需要得到滿足或部分得到滿足以后,高級需要才有可能出現。如當一個人饑腸轆轆,或為自己安全而感到恐懼時,他是不會追求歸屬或愛的需要的。因此,在從動物到人的進化中,高級需要出現得較晚。所有生物都需要食物與水分,但只有人類才有自我實現的需要。(三)需要的結構2.缺失需要與生長需要的關系。嬰兒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但自我實現的需要則要在成人后才出現。低級需要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生存,因而叫“缺失需要”(deficitordeficiencyneed)。這種需要一旦得不到滿足將直接危及個體生命,高級需要不是維持個體生存所絕對必需的,這種需要滿足可以稍作延遲。但是,高級需要的滿足反過來能使人健康、長壽、精力旺盛,因此也叫“生長需要”(growthneed)。高級需要比低級需要復雜,滿足高級需要須具備較好的外部條件,如社會條件、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等。第一節動機概念二、動機(一)什么是動機1.動機(motibation)是由一定目的引導和激發個體行為的原動力2.動機的研究。最早的研究是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其中動力因是原始因,目的因是終極因。笛卡爾認為人類的動機由精神激發,本能由身體激發。洛克認為動機通過觀念形成的聯結而習得。當代心理學家認為,動機是一種由目標或對象引導、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通過任務選擇,可知個體動機的方向和目標;通過努力程度,可知個體動機的強弱和大小。(二)動機的功能1.喚醒功能,即引發性功能。個體的行為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喚醒的。當個體由靜態轉向活動時,一定涉及動機。如孤獨引發交友行為、饑餓引發進食行為等。一般來說,與動機水平低的個體比,動機水平高的個體的情緒和意識處于較高的喚醒狀態。2.維持功能,即堅持性功能。動機所激發的活動能否堅持下去,也要受動機的調配。當活動指向個體所追求的目標時,這種活動就會在相應動機的維持中繼續下去;當活動背離個體目標時,這種活動的積極性就會降低或完全停止下來。在成功機會較小的情況下,堅持行為多與長遠信念的驅動有關。(二)動機的功能3.指向功能。指向功能即方向性功能。動機不僅能激發行為,而且能將行為指向一定的對標。如饑餓動機指引個體尋找食物,而不是其他非食物的東西;學習動機指引學生聽課學習或去圖書館看書、查資料;娛樂動機指引個體去電影院看電影或去公園等游玩;成就動機指引個體主動選擇承擔和完成具有挑戰性或高價值性的工作任等,動機不同,個體行為的方向和追求目標也就不同。沃爾福克(Woolfolk,200習動機定義為“尋求學習活動的意義并努力從這些活動中獲得益處的傾向”。4.激勵功能即強化性功能,表現為對行為加強作用。動機的激活程度,是動機的性質和強度決定的。一般認為,高級動機比低級動機、強度大的動機比強度小為的激勵作用更大。
(三)動機與效果、效率的關系1.動機與效果。(1)常態關系。常態情況下,良好動機會產生良好的行為效果;反之,不良動機則產生不良的社會效果,這就是動機與效果的統一。所謂“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獲”,“功夫不負有心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心態決定成敗”(積極心態即良好動機引導行為成功,消極心態即不良動機導致行為失?。┑取?梢?,常態情況下動機和效果呈正相關。(三)動機與效果、效率的關系(2)動機與效果的沖突關系。但實際生活中,動機與效果也有不統一的情況。“有心栽花花不發”,有此動機的行為卻未產生預期的效果;“無心插柳有成蔭”,是說無此動機的行為卻有意外的收獲。生活中的這種“無意效果”或“意外效果”也不少見。泰戈爾詩言:“我追求我達不到的,生活給了我不所求的”??梢姡瑒訖C與行為的關系是異常復雜的。但無論如何,只有了解動機才能準確解釋其行為,并對行為做出較準確的控制與預測。
(三)動機與效果、效率的關系2.動機與效率的關系。(1)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呈現何種關系?一般認為,動機強度越高,工作效率越高;反之,動機強度越低,工作效率越低;二者為線性正相關。但實驗表明,當任務難度在一般程度時,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并非線性關系(二元一次方程),而是“倒U形曲線”關系(二元二次方程):即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任務的完成,但動機強度最低或最高時,工作效率則處于最低水平;如果動機太高,急于求成,會產生焦慮而干擾做事;如果動機太低,無動于衷,也會無心做事缺乏動力;動機過高或過低時,均使效率降低。
(三)動機與效果、效率的關系2.動機與效率的關系。(2)耶基斯-多德森法則。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Yerkes&Dodson,1908)研究表明,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還發現,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從事比較容易的任務,工作效率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即在難度較小的任務中,較高動機水平有利于任務的完成;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即在難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動機水平有利于任務的完成。但不論任務比較困難、容易還是一般(如上所述),動機最高或最低時,工作效率均會最低。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法則(Yerkes-DodsonLaw),如圖10-3所示。(三)動機與效果、效率的關系圖10-3耶基斯-多德森法則:動機強度-課題類型-工作效率的關系(資料來源:Yerkes,&Dodson,1908)(四)動機與價值觀1.價值觀的本質。價值觀(values)是指主體按照客觀事物對其自身及社會的意義進行評價和選擇的原則、信念和標準。價值觀是個人用以辨別是非、判斷善惡、審視美丑、比較損益、區分好壞,從而決定行為的取舍時所持的一種綜合性信念。價值觀是個人思想意識的核心,對其思想和行為具有導向或調節作用。凡是符合價值觀的事物和行為,被認為是有價值的,否則就是無價值的。個人價值觀影響他對各種觀念、事物和行為的判斷,使之發現其中的意義,以確定奮斗目標和激發行為。(四)動機與價值觀2.價值觀與動機。價值觀對動機的調節和控制有直接影響,個體把目標價值看得越高,由目標激發的動機就越強,在活動中發揮的力量就越大。相反,個體認為目標價值不大,由此激發的力量就小。動機是個體行為調節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價值觀起著核心作用。價值觀決定著動機的性質、方向和強度。如利他價值觀促使個體產生助人動機和行為。價值觀不同,動機的抉擇也不同。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如此。價值觀的差異性,源于個體經驗的差異性及其生活環境的差異性,如我國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擇業價值觀是“干一行愛一行”,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擇業價值觀則是“愛一行干一行”。(四)動機與價值觀3.價值觀的類型。德國心理學家施普蘭格爾(Spranger,1928)根據社會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價值觀區分為六種:(1)經濟價值觀是以謀求利益為最高價值,有此價值觀者,喜歡用經濟觀點看待事物,其生活目標是獲得財富,如實業家;(2)理論價值觀是以發現事物本質為最高價值,有此價值觀者,對批判觀點或思想感興趣,如哲學家和科學家;(3)審美價值觀是以感受事物的美為最高價值,有此價值觀者,致力使事物變得更有魅力,如藝術家和文學家;(4)社會價值觀崇尚人的交往和幫助他人,有此價值觀者,致力于增進社會福利,如社會活動家和管理家;(5)政治價值觀是以掌握權力為最高價值,有此價值觀者,拼命追求權力且喜歡支配和控制他人,如政治家;(6)宗教價值觀是以超脫現實生活為最高價值,有此價值觀者,興趣在于創造最高和絕對滿意的境界和體驗,如宗教信仰者。(四)動機與價值觀羅克奇(Rokeach,1973)根據“工具—目標”維度,把價值觀分為工具性價值觀和終極性價值觀。工具性價值觀是以個體的行為方式為工具,目的是為了獲取“社會認可”;終極性價值觀是個體以一種行為方式謀求許多終極目的。(表10-1)。(四)動機與價值觀表10-l羅克奇的價值觀分類終極性價值觀舒適自在的生活、令人興奮的生活、有成就感、和平的世界、美麗的世界、平等、家庭安全、自由、幸福、內心的和諧、成人的愛、國家安全、快感、得救、自我尊重、社會認可、真正的友誼、智慧。工具性價值觀有抱負的、心胸開闊的、有能力、歡愉的、干凈的、有勇氣的、寬容的、愿助人、誠實的、富于想像的、獨立的、知識的、有邏輯的、有愛心的、服從的、禮貌的、負責的、有自制能力的。(四)動機與價值觀4.價值觀的形式。價值觀的主要表現形式有興趣、信念和理想等。價值觀通過這些形式對個體行為產生影響。(1)興趣(interest)是人對事物的一種認識傾向,是價值觀的初級形式,伴隨著積極的情緒體驗,對個體活動,特別是對個體的認知活動有巨大的推動力。興趣會逐漸發展成為個體活動的內在動機。(2)信念(belief)是堅信某種觀點、思想或知識的正確性,并調節控制自己行動的人格傾向性;信念是認知和情感的升華,也是認識轉化為行動的中介,它通過對個體需要調控來實現對動機行為的影響。如“生命誠可貴”(生存需要),“愛情價更高”(愛的需要),“若為自由故”(崇高信念),“二者皆可拋”(信念調節)。(3)理想(ideal)是個體對未來可能實現的奮斗目標的向往和追求。它與信念緊密相連,是信念指向的未來形象,比信念更具體、更豐富、更確定、更具有感染力。理想與目標相聯系,它通過目標來激發和影響人的行為。(四)動機與價值觀5.1.需要是產生動機的基礎需要是個體內在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種緊張狀態,主觀上體驗為“意向”和“愿望”:個體模糊地意識到的未分化的需要叫意向;個體明確地意識到并欲求實現的需要叫愿望。只有當意向或愿望激起個體進行活動并維持活動時,需要才成為動機。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5.2.誘因是動機產生的條件存在需要,動機產生僅是一種可能;有了誘因,動機產生才會變成現實。誘因是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外部刺激物,如饑餓使個體有想吃東西的需要,有了食物誘因才有覓食動機。當需要推動個體去活動,并把活動引向某一誘因目標時,需要就成為動機。如饑餓時尋找食物,炎熱時尋找涼爽的地方,口渴時尋找水等。這時,需要就成為個體活動的動機。需要作為人的積極性的重要源泉,是激發人們進行各種活動的內部動力。第二節動機理論一、經典的機械動機理論(一)本能理論1.本能的概念。動機最早是由本能概念引入心理學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影響,心理學家大都相信,人的部分行為是由本能控制的。本能(instinct)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由遺傳固定下來,一種不學而能的行為模式,是人類行為的原動力。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人的行為依賴于本能的指引,此外,人還具有社會本能,如愛、社交、同情、誠實等(James,1890)。麥孤獨認為,所有的行為都是本能行為,包括知情意成份,認知是滿足本能的意識方式,情感是喚醒本能的情緒發方式,意志是努力達到本能的目標;他認為人類有18種本能,如逃避、拒絕、好奇心、好斗、獲取、自信、生殖、合群性、自卑、建設等(W.McDougall,1926)。(一)本能理論2.本能論主導。本能論后來盡管受到懷疑與批評,但仍在兩個領域占統治地位:一是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是生本能與死本能,它是人類行為的兩種基本動力;二是馬斯洛層次需要理論,認為人類行為是由生來固有的自我實現的潛能決定的,人類的行為使這種潛能不斷地發展和完善。本能論在當代的再度興起又以“習性學”為標志。20世紀50年代以后,歐洲一批習性學家再度對本能行為的研究產生興趣,他們主要探討控制本能行為的重要因素,如感覺輸入機制、特定刺激、學習作用和中樞機制等,企圖揭示影響動物行為的生理因素與環境因素的關系。“印刻”是習性學家實驗研究的一大發現。印刻(stereotype)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達爾文的進化論就強調人類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人和動物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心理學家為了探索人的行為和動機,就從研究動物著手。習性學家康拉德·洛倫茨(Lorenz,1952)用孵化器群化了一堆鵝蛋,小鵝得化出來后,第一眼見到的活動對象是洛倫茨,以后就總跟在洛倫茨的身后。洛倫茨走到哪里,小鵝就跟到哪里;在見到它們的母親時,也不理不睬;在受到驚嚇時,就向洛倫茨跑去。小鵝出生后對洛倫茨的“依戀”現象,人們稱為印刻(stereotype)。印刻是動物的一種本能。以后人們在許多動物中也都發現了印刻現象。鵝愛媽媽lorenz圖10-3
康拉德·洛倫茨身后尾隨著一隊剛出生的小鵝
(二)驅力理論1.行為驅力論。上述本能論在解釋人類行為時產生了困難,故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哥倫比亞機能心理學代表、動力心理學之父武德沃斯(S.Woodworth,1869-1962)提出了行為因果機制驅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驅力(drive)是個體由生理需要(如食物需要、性的需要、逃避痛苦的需要)所引起的一種緊張狀態,它能激發或驅動個體行為以滿足需要,消除緊張,從而恢復機體的平衡狀態。(二)驅力理論2.驅力減少論(DriveReductionTheory)。赫爾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了驅力減少理論(Hull,1943):假定個體生存便有需要,需要產生驅力。驅力是一種動機結構,它供給機體能量,使需要得到滿足,進而減少驅力。這一理論適用于解釋生物機能,如吃、喝、睡眠和性行為等。但人類行為主要是由習慣來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驅力支配的;他又強調經驗和學習在驅力形成中的作用:驅力為行為提供能量,習慣決定行為方向。有些驅力來自內部刺激,無需習得,故稱“原始驅力”;有些驅力來自外部刺激,通過學習得到,故稱“習得驅力”。赫爾認為,驅力(D)、習慣強度(H)和抑制(I)共同決定個體有效行為潛能(P),其相互關系表示為:P=D×H-I。(三)喚醒理論1.喚醒理論(ArousalTheory)。人類活動不是為了減少驅力,而是要增加驅力,如努力探究新的環境,參加驚險競技比賽等。赫布(Hebb,1949)和柏林(Berlyne,1960)的喚醒理論認為,人們總是被喚醒,并維持著生理激活的一種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對喚醒水平偏好是決定個體行為的一個因素。一般來講,個體偏好中等強度刺激,因為它能引起最佳喚醒水平(optimalarousallevel),但對過低或過高刺激,個體是不喜歡的。(三)喚醒理論2.喚醒實驗。實驗表明,當被試進入感覺剝奪狀態,如蒙眼塞聽,不能移動,或進入單調情景時,就會變得煩躁和渴望刺激;但在強光或噪音作用下,被試會降低到低喚醒水平上(Bexton,Heron&Scott,1954)。日常生活中,安靜學習了一天,又想聽聽音樂以尋求刺激;忙碌工作了一天,又想安靜休息以減少刺激。喚醒和刺激之間存在某種函數關系:人們偏好最佳的喚醒水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最佳喚醒水平,高于這個水平時就需要減少刺激,低于這個水平時就需要增加刺激。刺激和偏好之間的關系是一條“倒U曲線”(圖9-4)。圖9-4刺激水平與偏好的關系(資料來源:Arkes,1982)(四)誘因理論1.誘因理論。驅力理論強調個體的活動來自內在動力,但忽略了外在環境在引發行為上的作用。為彌補此缺陷,誘因理論應運而生。誘因(inducement)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或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誘因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有積極的(如有吸引力的刺激物),也有消極的(如個體回避的刺激物,痛苦、貧困、失敗等)。(四)誘因理論2.誘因功能。赫爾接受了誘因這一變量,把它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之一,他修改了自己的公式,在其中增加了誘因動機(K):P=D×H×K-I。誘因是個體行為的一種能源,它促使個體去追求目標。誘因與驅力是分不開的,誘因是由外在目標所激發的,只有當它變成個體內在的需要時,才能推動個體的行為,并有持久的推動力。第二節動機理論二、現代認知動機理論
(一)期待價位論期待價值理論是早期的一種動機認知理論,它將達到目標的期待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在動物實驗基礎上提出:行為產生不是由于強化,而是由于個體對目標的期待。托爾曼(Tohman,1932)將期待定義為刺激與刺激的聯系(S1—S2)或反應和刺激的聯系(S1—R—S2)。如看見閃電(S1),就期待雷聲(S2),這是由刺激引起的期待;平時努力學習(S1—R),期待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S2),這是由反應引起的期待。期待(expectancy)是重要的,它幫助個體獲得目標。
(二)動機歸因論歸因(attribution)從行為結果尋求行為動力因素。海德(Heider,1958)指出,當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體驗到成功或失敗時,會尋找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一般來說,人會把行為的原因歸結為內部原因(如能力、努力、興趣、態度等)和外部原因(任務難度、外部的獎勵與懲罰、運氣等)。海德還提出“控制點”(locusofcontrol)概念:內控型的人認為成敗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則認為成敗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Rotter,1966)。韋納(Weiner,1971)認為成功和失敗的因果歸因是成就活動過程的中心要素:成就行為不僅歸因于內部的和外部的,還有穩定的和不穩定的,如能力和任務難度是穩定的,努力和運氣是不穩定的。根據這個維度,韋納(1972)提出了如下歸因模式(Weber,1972),如圖9-5。內控外控穩定性因素能力大小任務難度不穩定因素努力程度運氣好壞圖9-5兩維的歸因模式(資料來源:Arkes,1982)
(三)自我效能論班杜拉(Bandura,1977)自我效能論是另一種動機認知理論。他認為,人對行為決策是主動的,人的認知變量如期待、注意和評價等在行為決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決定行為的先行因素,強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獎賞或懲罰之中,是一種期待強化。他把期待分為結果期待和效果期待:前者是指個體對自己行為結果的估計或強化,如相信“耕耘就會有收獲”;后者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來完成某一行為的推測和判斷,即個體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如確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務,屬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則就是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高低直接決定個體進行某種活動的動機水平。自我效能感與成敗經驗和正負情緒有關:成功經驗和正情緒提高自我效能感,失敗經驗和負性情緒則降低自我效能感,從而決定動機水平??梢姡晕倚芨惺浅删蛣訖C的一個重要維度。(四)成就目標論目標是個體要努力達到的、具體的成績標準和結果(locke&Latham,1994;Bandura,Schunk,1981)。如學生提出期末考試的成績要達到優秀標準,工人提出年終要超額完成生產任務等,這些就是學習或生產目標。德韋克等人的成就目標理論認為,不同個體對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這種對能力的認識會直接影響到個體對成就目標的選擇。如有些個體會將成就情境看做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并把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和發展能力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而另一些個體則將成就情境看做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檢驗,他們關心怎樣去證明自己的能力,而避免得到低的成績(Dweecketal,1988)。(五)自我決定論美國心理學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認為人是積極的有機體,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展的潛能;自我決定就是一種關于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行動所做出自由的選擇;自我決定的潛能可以引導人們從事感興趣的、有益于能力發展的行為,這種對自我決定的追求就構成了人類行為的內在動機。自我決定論現已形成一套較完善的關于人類動機和人格的理論體系。其中,有四個分支理論:一是基本心理需要理論(Basicpsychologicalneedtheory),闡釋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歸屬需要)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二是認知評價理論(Cognitiveevaluationtheory),探討了內在動機的影響因素尤其是社會環境因素對內在動機的影響;三是有機整合理論(Organismintegrationtheory),探討外在動機的類型和促進外在動機內化的條件;四是因果定向理論(Causalityorientationtheory),認為個體具有對有利于自我決定的環境進行定向的發展傾向。第二節動機理論三、動機的綜合探索研究(一)哲學心理學的探索
有機體為何產生行為?人與動物的行為為何不同?人與人的行為為何存在差異?哲學和心理學都在思考此類“動機”問題。在動機研究的第一歷史時期,如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論”、笛卡兒的“二元論”、達爾文的“進化論”,這些思想都是動機探索的古典理論。在動機研究的第二歷史時期,出現的主要有本能理論、驅力理論、喚醒理論、誘因理論、期待價值論、動機歸因論、自我效能論、成就目標論、自我決定論等。動機研究的側重點逐步發生變化,從關注生物本能到關注社會因素,從關注外部誘因到關注內在激勵以至強調自我的調節。這一變化體現了動機理論對社會因素、個體主動性的日益重視,體現了動機研究從機械觀到理性觀的進步。但這些研究都各持一方,為此,動機研究成果亟待系統整合和建構統一理論。(二)四種方式的動機觀1.行為是理性主導的:樂觀主義動機觀樂觀主義動機觀認為,人類是有理性的,人類想要的東西是對自己有利的,且對大多數人也是有幫助的。人類相信自己能合理地評價自己的生活境況,以便做出合理的行為決定,人類行為主要受其理性來主導,人類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更有創造性和探索性的思維能力。樂觀主義動機觀認為,人類的一切勞動和創造活動,以至科學技術的創造成果,都是源于人類為了生活得更美好或造福于人類的崇高理性或動機。2.行為是非理性驅動的:悲觀主義動機觀悲觀主義動機觀主張,男性和女性生來是有缺陷的、是沖突的,甚至是罪惡的,即人在本質上都是“罪人”。人類是受非理性力量驅動的,因而理性不能控制人類行為。20世紀,人類動機的悲觀主義研究取向中最有影響的是弗洛伊德。根據他的心理動力學,所有行為都是由人不能控制的力量決定的;這些力量不斷產生沖突,這是人不斷焦慮的原因;這些決定人的行為的力量和沖突是無意識的。與進化論一樣,心理動力學強調本能的力量是人類行為的主要能量提供者,強調潛意識對行為的影響作用。(二)四種方式的動機觀3.行為是被環境塑造的:中性主義動機觀
中性主義動機觀認為,人類既不好也不壞,既不幸福也不痛苦,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非理性的。從根本上來說,人類是空白的和無形的。用洛克的話來說,人類出生時心理是一塊白板或“空白記錄”,人類的動機是被環境塑造的。好的、有利的環境會創造出好的、幸福的、理性的和社會性的人,他們以與生活期望和生活價值相稱的方式去行事;而壞的、難以忍受的或混亂的環境會滋生不幸福、沖突和墮落。在這一觀點看來,人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是因為世界的塑造。洛克的“白板說”后來被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發展為環境決定論和教育萬能論,即人的一切后天行為都是受環境被動影響的,但都可以通過教育的力量來主動塑造成人所期望的樣子。(二)四種方式的動機觀4.多樣性主義動機觀
多樣性主義動機觀強調個體的差異性。根據這一觀點,人也許不能決定他的基本動機是什么、人本質是好的還是壞的、人生來是幸福還是痛苦的。然而,人所知道的是人與人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行為方式。因此,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需要,也就有不同的動機,這種不同既可能是強度上的,也可能是類型上的。因此,人的動機是多樣的,人與人的動機是有差異的,動機理論的研究是多取向的。(三)兩個隱喻的動機論1.人是機器的隱喻:動機是行為被動受驅的“推力”
1920-1955年,動機研究領域一直由心理分析論和驅力論支配著,體內平衡觀成為動機論的重要部分,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威爾遜的社會生物學,以及赫爾的驅力理論、勒溫的場論和海德的平衡理論。這些理論均接受人是機器的隱喻,他們強調人類存在的生物或身體方面,把動機看作“推力”(Weiner,1995),內隱地將人類與不同種類的機器相比較,把人理解為遵循物理和生理規律的復雜生物機制,認為人跟其他動物一樣,必須面對不斷出現的饑渴的需要,而且必須經受疼痛、厭倦及身體衰竭的難以預測的變化。(三)兩個隱喻的動機論2.人是上帝的隱喻:動機是行為主動前進的“拉力”
這一隱喻強調了一個事實,即人類具有無與倫比的心理能力,這是人類高于其他一切動物的主要特征。這些能力使人類能夠考慮自己的生物基礎,能夠考慮自己的成敗,并做出行為決定;能意識到自己的處境,能實質性地考慮任何事情,而不是受其生物本能及外部誘因的控制。這一隱喻認為,人不僅是一架機器,可以說人還是神或上帝(Weiner,1992),它強調人類存在的認知或心理方面,把動機看作“拉力”(Weiner,1995),人類前進的動機是理性的,這與理想化的神相似。(三)兩個隱喻的動機論
相比之下,人是上帝的隱喻比人是機器的隱喻使動機理論前進了一大步。雖然人是機器的隱喻曾在動機心理學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心理學發展到認知的和精神的時期,把人當作機器已成為對人類的蔑視而退出歷史舞臺,畢竟人是有理性的,行為是理性決定的,人能夠估計目標期望,并確定達到所選目標的可能性。所以,人是上帝的隱喻捍衛了動機的理性地位。對于人類,動機的“拉力”和“推力”都在其行為活動中發揮作用,理性因素的“拉力”作用占據主要地位。如處于馬斯洛的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的層次上,人們的行為可能較多受制于生活所迫的“推力”作用,但“窮則思變”的愿望“拉力”也會使人產生更強烈的改變現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創造行為。一旦到了更高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的層次上,動機就會產生更強大的“拉力”作用。但對于動物的行為而言,“鳥為食亡”可能主要受驅于生物本能的“推力”。(四)動機研究的前瞻性
從以上分析可見,動機研究領域非常復雜,多種觀點、多種比喻、多種取向都在探索同一個主題。因此,動機研究領域可以用“多元性而非包羅萬象的理論”來描述。但心理學家正在尋找一種普遍的動機理論,試圖把人是機器的隱喻與人是上帝的隱喻相結合,既注重人的身體方面又注重人的心理方面,既注重外在誘因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又注重個體自身的內在原因,既注重人的認知又注重人的情感,總之是要尋求一條整合動機理論的途徑(張愛卿,1999)。為此,韋納總結了建構普遍動機理論應遵循的八條原則(Weiner,1995):動機理論必須建立可靠的可重復的經驗關系;必須建立在普遍法則而不是建立在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必須包括自我;必須包括認知過程的整個領域;必須包括整個情感領域;必須包括序列的或歷史的因果關系;必須能夠解釋成就追求和交往目標;必須思考一些附加的常識性概念。遵循這些原則,整合動機理論的研究將會有更明晰的思路。第四節意志行為一、意志的涵義及其特征
(一)意志的涵義1.意志的本質。意志(will)是人自覺地確立目的,并根據目的調節和支配行動,克服困難,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是人類意識能動性的集中表現。人類在有目的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均充滿了意志活動。意志是人類特有的高層次動機,意志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受意志支配的行為稱為意志行動。(一)意志的涵義2.意志的功能。意志總是和人的行動相聯系,并對人的行動起著調節和控制的作用。意志一方面能推動人們堅持目的,并克服困難和完成任務,另一方面能制止和改造與目的不符的愿望和行動。意志具有引發行為的動機作用,但比一般動機更具有選擇性和堅持性。(二)意志的特征1.有明確的目的性。自覺地確定目的是人的意志的首要特征。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就是人在從事某種活動之前,活動的目的就以觀念的形式存在于人腦之中,并能動地調節、支配著人的行為。離開了自覺的目的,意志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就沒有意志可言。意志行動的目的越明顯,越高尚,越遠大,意志水平就越高,行為的盲目性和沖動性也就越小。(二)意志的特征2.與克服困難相聯系??朔щy是意志的核心價值所在。目的的確立與實現,通常會遇到各種困難,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意志的過程。一個人能夠克服的困難越大,表明這個人的意志越堅強;反之表明這個人的意志越薄弱。因此,人在活動中克服困難的難易程度,是衡量其意志強弱的標志之一。(二)意志的特征3.以隨意動作為基礎。人的行動都是由動作組成的,動作分為不隨意動作和隨意動作:不隨意動作指不受意識支配的不由自主的運動,如眨眼、吞咽、咳嗽等;隨意動作是在不隨意動作的基礎上,通過有目的的練習形成的,它受人的意志調節和控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隨意動作是意志行動的必要條件。第三節動機的類型一、生理性動機(一)饑餓動機1.饑餓的生理意義。“鳥為食亡”、“民以食為天”,說明食物對生命有機體的重要性。動物為何覓食,人為何要吃飯?皆因饑餓所致?!耙捠骋驗轲囸I”表達的就是饑餓動機(hungermotive)。饑餓動機是有機體最基本的生理性動機,每天它都以節律性變化支配著動物覓食和人類進餐,以維持機體的生存、發育和生長,同時還提供機體活動的能量。(一)饑餓動機2.饑餓的生理基礎。機體饑餓為何故?生理心理學家發現,機體內有控制飽或餓的生理機制,它維持著機體營養的平衡與不平衡。這種機制有短時期和長時期兩種。短期調節:在機體腦中樞的下丘腦部位含有葡萄糖接受器,它感知、監視和調節血液中葡萄糖的水平,從而產生饑餓和進食信號。長期控制:有機體依靠控制脂肪維持正常的體重,控制進食量的大?。划斏眢w發胖時,脂肪細胞會釋放一種叫抑脂酶的物質,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大腦,告訴大腦要少吃(一)饑餓動機3.饑餓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生理調節、食物偏好和進食習慣。饑餓動機除受機體生理機理調節外,個體還受其食物偏好的影響,即對食物的喜愛與厭惡。研究發現,有些偏好是動物或人天生具有的,如嬰兒生來就厭惡苦味;有些偏好則是后天習得的,如人學會食用苦瓜。饑餓動機還受到進食方式和習慣的影響,如肥胖者對食物的外部線索(如食物味道)比正常者更敏感,而正常者對自己內部狀態(如饑餓狀態)比較敏感。(二)渴的動機
1.渴的動機的本質。渴是有機體生理動機中一種最基本的動機,機體新陳代謝需要水,生命無水就不能維持。局部理論認為,渴的產生緣于舌頭和消化道的干燥??厕r(Cannon,1918)提出,當身體水供應減少,唾液減少,喉嚨發干時,喝水即可解除之。綜合理論認為,渴是由于機體的血液中缺乏水,而刺激整個血管系統,喝水可緩解其不舒服。血液滲透理論認為,血液中水比體細胞里的多,滲透壓會使水將從血液進如體細胞;反之,體細胞水分多,水將從體細胞進入血液,渴與不渴源于此理。(二)渴的動機
2.渴的動機的控制。渴的動機是由兩個系統控制:其一,下丘腦后部和前部組成“滲透感受器”系統,前部是水的保存,此部活動不引起喝水增加;后部控制獲取水,此部活動引起喝水增加。其二,控制攝入水量的多少,一部分是血液中水分丟失時,腎臟就釋放腎素和血管緊張素來維持體內的鈉,促進內分泌活動,保持體內的水和引起喝水的行為;另一部分是在心腦和大靜脈感受器,它們覺察血液量的變化,而控制水量的攝入??梢?,血液濃度或血液里的變化能說明渴的程度,同時激素在控制渴的復雜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三)睡眠動機1.睡眠動機的意義。由于機體疲勞或困倦產生睡眠需要而引起的動機叫做睡眠動機(sleepmotive)或睡眠驅力(sleepdrive)。睡眠是人生存的一種重要方式,人的一生中1/3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動機是一種強本能。(三)睡眠動機2.睡眠的生理機制。20世紀60年代,研究發現下丘腦控制覺醒睡眠,網狀結構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1926年有了探索睡眠的腦電波的研究,發現睡眠過程中交替出現兩種腦電波:“慢波睡眠”(SWS)和“快波睡眠”(REM)。慢波睡眠的腦電波分為四個階段,睡眠深度是從第一階段開始逐步加深,到第四階段睡眠達到最深程度。個體睡眠,開始進入慢波睡眠第一階段,呈現α波(8~13周/秒),腦電波振幅較低;接著進入慢波睡眠的第二階段,呈現紡錘波(12~14周/秒),振幅增大;進入第三階段后,呈現δ波;當波幅超過δ波的振幅一半時,就進入了第四階段。當慢波睡眠進入最深的第四階段后,便向第三、第二、第一階段的反方向回復,然后就進入快波睡眠??觳ㄋ咭话惝a生于慢波之后,快波睡眠的波形與慢波睡眠的第一階段相似,隨睡眠深度加深,不但眼球運動非???,脈搏數增加,呼吸深度變淺,且頻率不規則。研究表明,在快波睡眠時人正在做夢。從一整夜睡眠來看,先進入慢波睡眠,后開始快波睡眠??觳ㄋ咧芷跒?0分鐘出現一次。黎明時,最后進行的快波睡眠時間最長。整夜睡眠,前半夜是慢波睡眠,后半夜是交替出現的慢波與快波睡眠。(三)睡眠動機3.睡眠原因的研究。為什么人類需要睡眠呢?有人認為,睡眠是使人體從一天的疲勞狀態中得到休息或恢復,稱之為“身體恢復原狀說”,即睡眠允許機體得到休息,從白天緊張行為中恢復。但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工作量比平常有增加時,他的慢波睡眠并沒有增加。還有研究表明,在睡眠期間人體的激素釋放水平有增長;第二種觀點是“腦恢復原狀說”,這種觀點認為睡眠特別是在快波睡眠期,對于記憶的鞏固有作用。還有人發現在睡眠期間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蛋白質增加。第三種觀點是“睡眠源于進化說”,認為人類睡眠是從動物進化來的一種“鐘”,即在人類脆弱的時期會感受到一種勢不可擋的睡眠需要。因此,人類具有白天和晚上循環的特征。但是,有人認為現在人類有人造光,睡眠不一定是人類必須執行的行為。還有人發現,有的人可連續11天不睡眠,實驗期間也無精神異常的表現。(四)性動機1.性動機的心理本質。性動機是人與動物表現性行為的內在驅力,是一種原始的或生理性動機。人類的性動機除具有生理因素之外,還帶有相當大的文化色彩。性動機與其他生理性動機不一樣,人和動物不進食、不飲水就不能生存,而個體沒有性功能仍然能生存。同時,進食和喝水是恢復機體的體力或營養促進發育,然而性活動是導至個體精力的喪失。2.性動機的生理機制。性動機受下丘腦影響,促性腺分泌的中心受下丘腦的控制,下丘腦影響前腦垂體使促性腺分泌激素,這些激素進入血液影響性腺(卵巢和睪丸),性腺分泌激素:由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由睪丸分泌睪丸激素和雄性激素,這些激素對于最初出現性行為是關鍵性因素。(四)性動機3.性動機的社會因素。但人類性動機還受文化的影響,如女性在缺乏正常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情況下也能產生性行為,絕經前女性激素水平大大降低,但性動機并沒有自發減少。摘除卵巢的婦女仍能體驗到性欲高潮,說明在人類性行為中,經驗、習慣和文化因素起著重要作用。這種文化差異表現在性刺激方式的不同,同性相愛行為的容忍,性行為方式的不同,偏愛性同伴特征的不同等。如許多文化認為接吻是性喚醒,相反有的認為惡心和厭惡。人類性行為模式約190多種,可見,人類大部分性行為是在本能基礎上學習的。第三節動機的類型二、社會性動機(一)興趣愛好1.興趣的意義。興趣(interest)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以認識或探索外界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機。人對有興趣的東西會表現出巨大的積極性并且產生某種肯定的情緒體驗。如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推動他努力學習。廣泛涉獵有關的知識并影響對未來職業的選擇;教師對教育工作懷有濃厚的興趣,就會推動他們刻苦鉆研業務,廢寢忘食地工作。興趣在個體發育中出現較早,最初表現為個體對環境的探究活動,在定向探究的基礎上,后來才逐漸形成了興趣與愛好。(一)興趣愛好2.興趣與愛好。興趣是動機的心理指向,愛好是動機的行為投入。當興趣不是指向某種認識的對象而是指向某種活動時,這種動機叫“愛好”(like),如對體育、繪畫、書法活動的愛好等。興趣與愛好是和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聯系在一起的。當人們興趣盎然地進行某種活動、獲得某種認識時,他們常常體驗到快慰和滿意等積極情緒。(一)興趣愛好3.興趣的品質。(1)興趣的廣度,指興趣的范圍大小。有人興趣廣泛,有人興趣狹窄。一般地說,興趣廣泛有利于人們獲得較廣博的知識。(2)興趣的中心,指對某個特定領域的事物形成更濃厚、更強烈的興趣,它能推動人們較深入地認識和探索客觀世界。(3)興趣的穩定性,指對事物具有持續、穩定的興趣。(4)興趣的效能,指興趣能積極惟動人的活動的效能。(二)成就動機1.成就動機的意義。成就動機(achievementmotivation)是人們希望從事對他有價值的、具有挑戰性、能滿足自我實現欲望的活動,并能取得優異成績和超過他人。如一個學生希望學習成績超過別人,能名列前茅;一個員工希望自己在工作中作出貢獻,能得到獎勵;一位作家希望多創作著名作品,能暢銷社會。成就動機強烈的人有高標準的目標追求和欲望。(二)成就動機2.成就動機的功能。成就動機對個體的自我實現有重要作用。研究發現,兩個人智商大體相同,成就動機高的人比成就動機低的人成功的可能性要高。如成就動機高的員工有可能取得較好成績。成就動機高低還影響到人對職業的選擇,麥克蘭德(D.C.McCelland,1955)發現,低成就欲的人,常選擇風險較小的職業;高成就欲的人,喜歡開創性和挑戰性工作。人的成就動機還推動人們去爭取一定的社會政治地位,它和權力動機也有著密切聯系。(三)權力動機1.權力動機的意義。權力動機(powermotive)是指個體具有的某種支配和影響他人以及周圍環境的內在驅力。受此動機支配,人們表現出積極主動的參政議政行為,期望成為某一群體的領導者。高權力動機者,對世界、國家、民族、社會和他人有濃厚的興趣,“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喜歡討論問題、說服別人、關注群體的焦點問題。(三)權力動機2.權力動機的功能。權力動機分為“個人化權力動機”(personalizedpowermotive)和“社會化權力動機”(socializedpowermotive)。前者的功能是“權欲為私”,他們追求權力和地位,目的也是為了“私欲”,如獨裁者和腐敗狂;后者的功能是“權欲為公”,追求權力和地位,目的是為了民眾和社會,以期對社會作出貢獻,如民族英雄和人民領袖等。(四)交往動機1.交往動機的意義
交往動機以交往需要為基礎。每個人都愿意歸屬于某個團體,喜歡與人來往,得到他人的關心、友誼、支持、合作與贊賞。這種需要促使人們結交朋友,尋求支持,歸屬組織,因而產生交往動機。這種動機的實現,會使人們感到安全、有依靠,增加生活的勇氣;相反,人們會因孤獨、寂寞而焦慮和痛苦。(四)交往動機2.交往動機的功能。
社會交往使人們分享資源,因而有利于建構和維持社會的聯系,支持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個體從社會接觸和社會關系中會體驗到愉快和積極情緒。交往動機還反映了勞動和人類生活的要求。人要勞動和生活,就必須與別人交往。如果沒有交往,人類的社會生活就要解體,人類與自然界斗爭也會軟弱無力。交往動機還依賴于個體的交往經驗。在生命早期,如果個體缺乏交往、離群獨處,交往動機就不可能獲得正常的發展。第四節意志行為二、意志的品質(一)自覺性意志的自覺性是指一個人對行動目的和意義有充分的自覺認識,并隨時控制自己行動,使之符合于正確目的和社會要求的意志品質。有自覺性的人,目的明確,行動堅決,能夠果斷地采取決定,堅決地執行決定,直到最后勝利。與自覺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盲目性和獨斷性。盲目性指易受外界影響,盲目聽信別人的意見,輕易改變行為目的,缺乏原則性。獨斷性是指既未掌握客觀規律,又不聽別人忠告,武斷地作出決定并一意孤行的傾向。(二)果斷性意志的果斷性是指個體善于適時適所地采取決定并執行決定的意志品質。果斷性表現在當需要行動時,能“當機立斷”,毫不猶豫;當不需要行動,能“嘎然而止”,停止行為;當情況變化時,又能“審時度勢”,改變決定。果斷性以自覺性為前提,以大膽勇敢和深思熟慮為條件。與果斷性相反的是優柔寡斷和草率從事。優柔寡斷的人總是患得患失,怕前怕后,顧慮重重,猶豫不決,所謂“當斷不斷,必受其患”。草率從事的人總是一時沖動,倉促決定,魯莽行事,不顧后果。二者皆為意志薄弱的表現。(三)堅持性意志的堅持性是指個體克服困難百折不撓,對抗壓力意志頑強,實現目的持之以恒的品質。具有堅持性的人,在意志行動過程中能長久地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勝利的信心,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在壓力面前不屈服,在引誘面前不動搖,鍥而不舍,始終如一,矢志不渝。所謂“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即此優良品質。與堅持性或頑強性相反的是動搖性和頑固性。動搖性是目標不定,見異思遷,虎頭蛇尾,遇到困難,望而卻步。頑固性是無視現實,不會變通,明知不通,一意孤行,固執到底。二者均屬消極的意志品質。(四)自制性意志的自制性是指善于控制和調節自己情緒和言行的意志品質。這是情商的重要因素。具有自制性的人,既能善于督促自己去執行經過周密思考的合理決定,又能善于抑制與自己目的相違背的情緒和行為,有效抵抗干擾或誘惑。所謂“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出污泥而不染”、“坐懷不亂”都是對此品質的贊美。與自制性相反的是任性和懦弱。任性是放任自我,情緒多變,不加約束,隨心所欲;懦弱則是遇事畏縮不前,驚慌失措,不能自控。第四節意志行為三、意志行動的基本過程(一)意志行為準備階段:采取決定采取決定階段是意志過程的開始階段,它是意志行動的先導,決定著意志行動的方向。這個階段包括動機斗爭、目的確定、行動方法的選擇等。1.動機斗爭。人的行動總是由一定動機引起并指向一定方向的,但在決定行為方向時,往往存在著動機選擇的斗爭。同一時間內多種需要不可能同時滿足,甚至其間存在相互矛盾。對于動機斗爭,需權衡其輕重緩急,利弊得失,考慮社會價值,然后抉擇。動機斗爭包括了“動機沖突”中所述的雙趨沖突、雙避沖突、趨避沖突等。(一)意志行為準備階段:采取決定2.目的確定。通過動機斗爭,行動目的即可以確定。但行動目的是有層次的,遠大目的確定后,要通過一個個近期目的依次實現,才能實現最終目的。一般說來,行動目的的社會價值越高越明確,對人的激勵鞭策作用就越大,實現目的的決心和意志就越堅強。3.行為方法。行動的目的確定后,還需要選擇行動的方法。通常實現目的的行為方法不只一種,這就要求經過反復思考、多方比較,選擇最有效、最經濟、最優化的方法。
(二)意志行為實施階段:執行決定執行決定階段是使行動按照確定的目的和預定方向進行的過程,它是意志行動的中心環節,是意志努力的集中表現。1.意志行動調節。決定一經采取,執行決定便是實現意志行動的關鍵階段。在執行決定時,意志對行動的調節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發動和激勵人們采取積極行動來達到預定的目的;二是抑制和制止與達到目的相矛盾的消極行為。
(二)意志行為實施階段:執行決定2.克服內外困難。在執行決定的意志行動中會遇到許多困難,既有內部困難(如能力不勝任、自信心不做),也有外部困難(如條件不充分、任務較艱巨)。千方百計地克服困難,堅決執行決定去實現預定的目的,是人的意志努力的最好體現。3.經受成敗考驗。人的目的行為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此時需要考驗和鍛煉意志。當遭受挫折甚至失敗時,既要百折不撓,堅持到底;又要冷靜分析,總結教訓。當處于順境以至成功時,既能高興振奮,又能不驕不躁。所謂“勝不驕,敗不餒”,方顯其意志品質。第四節意志行為四、意志行動的沖突類型(一)接近-接近型沖突:雙趨沖突在動機斗爭中,受兩個或多個目標吸引,但個體只能取其一時,便出現雙趨沖突?!睹献印费裕骸?/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康復護理質量目標管理
- 大班安全別爬窗戶
- 形位公差檢測規定
- 護理教育導論課程框架
-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培訓課件
- 婚慶禮儀培訓實務要點
- 護理案例分析課件
- 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14文具的家 課件
- 2025年單位保安年終工作總結模版
- 醫學學術匯報會
- 農作物品種(玉米)區域試驗技術規程
- 2022年江蘇省衛生系統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護理學)參考題庫匯總(含答案)
- 唐詩三百首word版
- 造林工程模式典型設計圖文版
- 硬筆書法考級專用紙(4—5級)
- WST 661-2020靜脈血液標本采集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診斷試劑盒(酶聯免疫法)說明書
- 旅游景區財務制度及流程
- 資料員崗位知識與專業技能ppt課件
- 校本教材毽球
- ASYMTEK S2900 快速操作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