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地面人工源電磁法勘查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1頁
《地熱地面人工源電磁法勘查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2頁
《地熱地面人工源電磁法勘查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3頁
《地熱地面人工源電磁法勘查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4頁
《地熱地面人工源電磁法勘查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CCS32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electromagneticexploratiXXXX-XX-XX發布IDB32/TXXXX—XXXX 2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縮略語 4總則 4.1應用條件 24.2應用功能 35工作準備 35.1資料收集 35.2方法準備 36工作內容與要求 46.1技術設計 46.2野外工作 66.3數據處理 76.4資料解釋 76.5成果報告編寫及要求 87報告評審與資料匯交 87.1報告評審 87.2資料歸檔 9 DB32/TXXXX—XXXX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江蘇省自然資源廳提出并組織實施。本文件由江蘇省自然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江蘇省地質局、江蘇華東地質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江蘇省地質勘查技術院、江蘇煤炭地質物測隊、江蘇華東八一四地球物理勘查有限公司、中國礦業大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軍成、車平、何委徽、付國強、李孟琳、孫瑛、孫平、李曉昭、趙曉豹、俞建寶、平立華、劉光虎、劉海飛、周磊1DB32/TXXXX—XXXX地熱地面人工源電磁法勘查技術規范本文件規定了地熱地面人工源電磁法勘查的技術設計、儀器設備、野外施工、資料驗收、資料處理與解釋、成果報告編制等技術要求。本文件適用于江蘇省陸上水熱型地熱資源和干熱型地熱資源地面人工源電磁法地球物理勘查。本文件涉及的地面人工源電磁法包括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廣域電磁法、時頻電磁法、電性源短偏移距瞬變電磁法。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NB/T10097GB/T11615NB/T10264地熱能術語地熱資源地質勘查規范地熱地球物理勘查技術規范DZ/T0280DZ/T0407SY/T6688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技術規程廣域電磁法技術規程時頻電磁法勘探技術規程T/CGS002電性源短偏移距瞬變電磁法勘探技術規程GB/T18314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DZ/T0153DZ/T0069DZ/T0368物化探工程測量規范地球物理勘查圖圖式圖例及用色標準巖礦石標本物性測量技術規程SY/T6276石油天然氣工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體系GB/T7713.3科技報告編寫規則3術語和縮略語下列術語和縮略語適用于本文件。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英文全稱Controlledsourceaudiomagnetotelluricmethod,縮寫為CSAMT;廣域電磁法:英文全稱Widefieldelectromagneticmethod,縮寫為WFEM;時頻電磁法:英文全稱Time-frequencyelectromagneticmethod,縮寫為TFEM;電性源短偏移距瞬變電磁法:英文全稱Groundedwiresourceshortoffsettransientelectromagneticmethod,簡化縮寫為SOTEM。4總則2DB32/TXXXX—XXXX地熱資源根據埋藏深度的不同可分為淺層(200m以淺)、中深層(200~3000m)和深層(3000m以深)地熱資源。江蘇省位于我國東部沿海高溫地熱異常帶上,地熱資源豐富,尤其是中深層地熱資源潛力巨大,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同時,江蘇省中深層地熱勘查及靶區優選面臨地熱地質條件復雜,地熱成因類型、熱儲巖性及模式多樣等難題。根據構造演化特征、地熱地質條件及地熱資源類型,全省可劃分為四個地熱資源分區:豐沛-徐州地熱資源分區、宿遷-連云港地熱資源分區、蘇中地熱資源分區及蘇南地熱資源分區。表1江蘇省地熱資源分區及特征名稱控熱構造熱儲層地熱資源類型主要是碳酸鹽巖地主要為中新生代層(巖溶裂隙含水豐沛-徐州地江蘇省西北部,郯廬主要為隱伏傳導盆地及隆起區的層古近紀砂巖地熱資源分區斷裂帶以西型地熱資源有利褶皺構造層(孔隙—裂隙含水層)宿遷-連云港地熱資源分區江蘇北部,郯廬斷裂帶以東(含郯廬斷裂帶嘉山-響水斷裂以北主要為郯廬斷裂帶、中新生代盆地及隆起區深斷裂構造主要為各類破碎帶(如斷裂破碎帶、侵入接觸破碎帶等裂隙含水層)主要為對流型和傳導型地熱資源蘇中地熱資源分區江蘇省中部,嘉山-新生代斷陷盆地主要為區內的隆起褶皺帶、坳陷邊緣斷裂—斷階帶及坳陷內一系列凸起構造主要有新近紀砂礫層、古近紀砂巖及中生代、古生代碳酸鹽巖地層等主要為傳導型和對流型地熱資源或兩者的復合類型蘇南地熱資源分區江蘇省南部,蘇中盆地東臺坳陷以南主要為盆地邊緣斷裂-斷階帶、蘇中地區的構造、隆起區有利褶皺及斷裂構造等主要是中生代、古生代碳酸鹽巖地層主要為對流型和傳導型地熱資源江蘇省地理條件獨特,地形以平原為主,水系發達,湖泊眾多。平原地區第四系和新近紀松散沉積層分布廣泛,厚度大,沿海地區淺層地下水礦化度高;省內經濟發達,城鎮眾多,工廠、變電站密布,高壓輸電線、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縱橫交錯,人文、電磁干擾強度高,不利于地熱資源天然源電磁法勘查。當前中深層地熱資源勘查多采用地面人工源電磁法,其具有探測深度大、信噪比高、成本低、高效、綠色環保等優勢,并在中深層熱儲勘查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為實現高效、低成本、規范有序、可持續的地熱資源勘查,故制定本文件。4.1應用條件3DB32/TXXXX—XXXX4.1.1目標體(層狀熱儲、帶狀熱儲或干熱巖)與圍巖存在明顯的電阻率差異。4.1.2目標體有足夠大的規模,觀測的電磁場異常信號可以從干擾場或背景場中分離出來。4.1.3電磁噪聲和人文干擾因素不影響曲線形態刻畫。4.1.4工區地形、地貌條件滿足勘查方法技術作業條件。4.2應用功能4.2.1主要研究工區地層結構、構造、隱伏斷裂空間展布。4.2.2研究與熱源有關的深部結構、巖漿巖活動范圍。4.2.3圈定地熱異常目標靶區,查明熱儲結構、含水性(水熱型地熱資源)或干熱巖分布。5工作準備5.1資料收集勘查工作正式開展前,應先收集工區及其周邊區域如下資料:a)地形、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資料;b)居民點、道路、高壓輸電線、變電站、地下管線等人文地理資料;c)氣溫、雨季、冰凍期等氣象資料;d)歷史地震活動資料;e)地層、巖性、構造、巖漿巖分布等區域地質資料;f)地下水類型、補、徑、排特征等水文地質資料;g)井位、井深、測井、錄井等鉆探資料;h)巖石物性、大地熱流、地溫梯度、以往電法勘探、重力勘探、地震勘探等地球物理資料。若工區內無充足物性資料,宜開展巖石物性參數測試工作。江蘇省地層巖石電阻率參數綜合統計見附錄A。5.2方法準備5.2.1適用性分析結合工區地熱地質條件和電性參數特征,分析熱儲層(體)與圍巖之間的電性差異,是否具備電磁法應用條件。5.2.2有效性分析根據收集到工區及其周邊的地質、鉆探、地震勘探、電法勘探、巖石物性等資料建立盡可能準確的地質-電阻率模型,并充分了解勘探目標的賦存形態及異常特征,開展正演模擬分析方法的有效性;結合工區內地形地貌、人文環境,綜合評價方法方案的可行性。正演模擬分析也可為優化工作參數和開展野外試驗提供依據。5.2.3方法選擇地面人工源電磁法主要有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廣域電磁法、時頻電磁法、電性源短偏移距瞬變綜合考慮各人工源電磁法觀測域、反演參數、發射功率,對各方法適用的探測深度提出參考,見表表2地面人工源電磁法適用測深參考工作方法觀測域反演參數發射功率推薦探測深度限于4DB32/TXXXX—XXXX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頻率域35kw2.5km廣域電磁法頻率域180kw5.0km時頻電磁法頻率域、時間域電阻率、極化率150kw5.0km電性源短偏移距瞬變電磁法時間域30kw2.0km江蘇省地熱地質條件復雜,地熱資源類型多樣,勘查目標深度各異,給地熱的物探勘查方法選擇增加了較大的難度。綜合考慮不同類型地熱資源埋藏深度、電磁勘探方法特點、經濟性作如下推薦,見表表3地面人工源電磁法適用性推薦地熱資源類型埋藏深度/m勘探方法水熱型地熱<2500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CSAMT)、電性源短偏移距瞬變電磁法(SOTEM)水熱型地熱>2500干熱巖型地熱>3000時頻電磁法(TFEM)5.2.4方法試驗凡屬下列情況之一者,應進行方法試驗:a)尋找深部熱儲層(埋深3~5km)或勘探程度較低的新區;b)人文、電磁噪聲干擾較嚴重,觀測數據質量受到較嚴重影響的工區;c)探測熱儲層與圍巖之間的電性差異較小,或探測目標體的規模相對其埋深較小,不能確定探測出目標體異常響應的工區。d)試驗點應靠近已知鉆孔或臨近勘探程度較高的地段。6工作內容與要求6.1技術設計6.1.1任務根據地熱資源勘查項目的任務目標,以及工區地質特點、地球物理資料情況,確定項目實施的具體技術路線及選用的勘查方法技術,明確工作內容、工作量,說明預期的工作成果及經費預算等。根據項目任務書或合同的任務目標編寫項目技術設計書,設計書編寫提綱參考附錄B。6.1.2設計準備6.1.2.1資料分析對收集到的工區以及周邊地區已有的各種比例尺、各種方法的地球物理勘查資料進行分析,了解并掌握已有地球物理工作程度、存在問題。6.1.2.2現場踏勘到工區現場踏勘,了解地形地貌、交通條件、居民點分布、地表水系分布、植被覆蓋等情況。了解工區電磁干擾類型及特征,評估其影響;編制踏勘報告或小結。5DB32/TXXXX—XXXX若有必要則開展方法試驗工作,研究方法實施的可行性,確定觀測的最佳技術參數,包括測網/測線布設、工期、人員、設備和車輛配置等。6.1.3設計內容技術設計主要內容包括:a)勘查工作的地質任務;b)工區位置、范圍、交通及人文地理;c)勘查工作方法、工作內容、工作量、試驗方案;d)測網、測線,初步技術參數,數據采集精度指標;e)數據處理、資料解釋的流程、內容,采用的方法;f)預期成果;g)經費預算、施工期限與進度安排;h)設備、組織保障措施、HSE管理等。6.1.4技術要求勘查數據采集宜采用稀疏測網面積測量與高精度剖面測量相結合的工作方式。技術設計要求如下:a)測點設計:應避免在電磁干擾、人文干擾嚴重的地段布設電磁測深類方法;b)精度設計:根據探測目標的埋深以及可能的規模大小,設計勘查方法應達到的測量數據精度,并根據相應勘查方法標準,確定精度指標及質量檢查方式;c)測網、測線設計:設計的勘查工作范圍應大于地熱開發利用建設的范圍,并盡量規整、連片;測網密度應與工作比例尺相對應(參見表4);測線應盡量垂直主要構造走向,精測剖面應通過已知鉆孔和擬定鉆孔;表4常用比例尺和測網密度d)技術參數設計:根據資料分析和現場踏勘結果設計模型,通過對模型的理論計算以及現場試驗結果確定相關技術參數;根據地熱目標體埋深制定差異化發射參數矩陣,如淺層(深度<1km)勘探采用0.1~10kHz寬頻掃頻,中深層(深度1~3km)采用0.01~1kHz低頻組合;e)物性工作設計:巖樣的采集與測量應覆蓋工區所有巖性;f)測地工作設計:應符合相應的勘查方法標準的要求;g)所采用勘查方法的勘查深度應大于擬鉆地熱井深度或預估勘查目標的深度,擬鉆地熱井的設計應依據不少于三種地球物理方法解釋成果,多種地球物理方法盡可能形成綜合剖面;h)勘查實物工作量應滿足相應比例尺及探測深度要求;后續涉及鉆探工作的應有異常驗證和再解釋的設計內容。6.1.5設計書審批與變更設計書應由甲方審批;設計書執行過程中,遇不可抗力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對設計書內容進行調整,調整內容應得到甲方的確認。6.2野外工作6.2.1工作內容6DB32/TXXXX—XXXX儀器設備準備、測網、測線布置、數據采集施工、數據整理、質量檢查與評價、施工總結報告編寫、野外驗收等。6.2.2技術要求勘查數據采集野外施工,應符合下列技術要求:a)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勘查應符合DZ/T0280的要求;b)廣域電磁法勘查應符合DZ/T0407的要求;c)時頻電磁法勘查應符合SY/T6688的要求;d)電性源短偏移距瞬變電磁法勘查應符合T/CGS002的要求;e)測地工作應符合GB/T18314和DZ/T0153的要求;f)巖礦石標本采集、物性測量應符合DZ/T0368的要求;g)野外記錄應清晰、完整;電磁法應詳細記錄測點周邊干擾信息;h)現場應及時進行數據整理,包括:剔除錯誤數據、計算各項改正值、誤差計算與統計、數據網格化等,數據整理應對照查看原始記錄。6.2.3野外驗收野外工作結束時,提交各勘查方法野外數據采集施工總結報告及原始資料文件,原始資料提交文件要求參見以下:a)測地工作小結;b)測點坐標成果表;c)儀器性能試驗記錄本;d)野外施工班報記錄表;e)原始曲線圖冊(含檢查點f)質量檢查統計表;g)工作總結報告;h)工作實際材料圖;i)儀器導出的原始數據。由甲方對野外數據采集施工總結報告及提交的原始資料文件進行驗收。6.2.4HSE要求勘查工作應嚴格執行HSE管理體系:a)野外作業車輛應配備滅火器、急救箱等,野外人員應配齊可靠的通訊工具,供電系統人員必須使用絕緣膠鞋、絕緣手套等防護用品。b)出工前應對供電導線進行漏電檢查,任何損壞和開裂都應進行及時修復和替換,接頭處應使用高壓絕緣膠布包裹。c)在發射電極和電纜經過的村莊、路口等障礙物的位置,應設有明顯、清晰的高壓警示標識,在供電接地電極周圍10m范圍內拉警戒線,并派專人看守和巡查。d)布線經過水域時,除處理好導線外,應保證過水安全,不可徒手觸摸拖拉導線涉水(或泅渡水上或冰上作業應制定相應的安全制度和應急措施。e)供電站應選在地面干燥處,發射機操作人員應配備有高壓防護措施及裝備。f)發射機由專人操作,供電前應仔細檢查發射回路,確認接線正確、供電導線連通、接地情況良好后,并確認所有工作人員已遠離發射電極,方可試發射供電。g)發射供電期間,操作員應看護好發射機及配套設備,保證其處于正常工作狀態并隨時處置出現的故障;在改變發射機輸出電壓擋位、變換基頻前,應退出發射狀態;需手動調節發射機輸出電流時,應平穩緩慢調節;退出發射狀態前,應將輸出電流調節鈕旋至最小。h)發電機組運行期間,不可添加燃油。7DB32/TXXXX—XXXXi)連接或斷開供電導線、發射控制器電纜、發射機電源輸入電纜時,應確認發射機是處于停機狀態。j)移動測站前或全天工作結束后,在未收到發射機操作員明確斷電的指令前,不允許任何人接觸供電導線和電極。k)雷雨天氣,應停止野外作業;突遇雷電,應迅速關機、斷開連接儀器設備的所有電纜。l)勘查工作應注意環境保護工作,妥善處理產生的垃圾。m)項目組外業施工前應開展安全生產教育活動,并制定應急處置方案。HSE相關事項上述未列明的應符合SY/T6276要求。6.3數據處理6.3.1任務及內容根據項目任務和工區地質特征、地球物理資料情況,應使用相應的處理方法及軟件,對勘查數據進行處理,壓制或消除干擾、噪聲,突出或提取出有關信息,形成易于識別和解譯的反映地熱要素的電磁信號。6.3.2技術要求數據處理應符合下列技術要求:a)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數據處理應符合DZ/T0280的要求;b)廣域電磁法數據處理應符合DZ/T0407的要求;c)時頻電磁法數據處理應符合SY/T6688的要求;d)電性源短偏移距瞬變電磁法勘查應符合T/CGS002的要求;e)測地工作數據處理應符合GB/T18314和DZ/T0153的要求;f)巖礦石標本物性測量數據處理應符合DZ/T0368的要求;6.4資料解釋6.4.1任務資料解釋的任務如下:a)常規地質解釋;b)與熱源、熱通道、熱儲體(層)、熱蓋層有關的地質構造、巖體(層)巖性、巖體(層)含水性解釋推斷;c)地熱系統分析及地熱要素描述;d)地熱異常特征識別與提??;e)地熱異常劃分與評價,下一步勘探開發建議。資料解釋的具體內容如下:a)單一勘查方法數據:定性分析、定量反演及解釋,形成單一勘查方法異常剖面、平面圖;b)多種勘查方法數據:聯合反演解釋,形成綜合解釋剖面圖、多信息疊合解釋平面圖、地熱異常劃分與評價平面圖。6.4.3技術要求遵循“點—線—面相結合,從已知推斷未知”的原則,對重點異常進行現場驗證。資料解釋應符合下列技術要求:a)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資料解釋應符合DZ/T0280的要求;b)廣域電磁法資料解釋應符合DZ/T0407的要求;c)時頻電磁法資料解釋應符合SY/T6688的要求;8DB32/TXXXX—XXXXd)電性源短偏移距瞬變電磁法勘查應符合T/CGS002的要求;e)巖礦石標本物性資料解釋應符合DZ/T0368的要求;f)根據定性、定量和綜合解釋推斷結果編制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解釋成果剖面、平面圖。同時,對解釋成果的可靠性進行評估,說明可能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可靠性分級為:可靠、較可靠、可供參考和不可靠。6.5成果報告編寫及要求項目成果報告,格式要求執行GB/T7713.3的規定,圖件編制應符合DZ/T0069的要求。6.5.1基本要求a)根據任務書、設計書、野外工作驗收意見書及有關要求編制;b)報告所用資料應是經質量驗收合格的正式資料;c)成果報告應內容全面、重點突出、立論有據,所附圖符合相關要求。6.5.2報告主要內容報告編寫提綱包括以下內容:a)前言(項目來源、性質)b)目標任務及任務完成情況c)工區概況、以往工作程度及主要研究成果d)工區地質、地熱地質及與地球物理場特征e)野外工作方法技術及質量情況f)資料處理及解釋(數據處理、解釋方法與參數選取)g)地熱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解釋(水熱型地熱資源和干熱巖勘查,構造空間展布特征、熱儲埋深、蓋層組合特征、侵入巖分布等)h)解譯精度與可靠性評價i)地熱井成井地質條件、可行性、風險及影響j)結論與建議6.5.3附圖成果報告附圖主要包括:a)勘查工作實際材料圖b)勘查工作剖面成果圖、解釋推斷成果圖c)地質-地球物理綜合推斷成果圖d)推斷熱儲體(層)頂面埋深等值線圖e)擬鉆地熱井鉆遇地層推斷圖7報告評審與資料匯交7.1報告評審由任務來源單位組織項目成果報告評審,依據評審專家意見進行修改或整改,通過復核后提交項目歸檔。7.2資料歸檔所有工作任務完成后,應及時提交相關資料歸檔。資料提交格式及內容應滿足任務來源單位的相關要求。歸檔資料通常包括以下內容。9DB32/TXXXX—XXXX7.2.1設計資料a)項目合同(任務書b)項目技術設計書;c)項目設計書評審意見書。7.2.2原始資料a)原始記錄數據資料;b)現場處理資料;c)班報;e)測地資料;f)初步處理成果;g)野外生產工作總結報告;h)野外生產工作總結報告驗收意見書;i)過程控制文件。7.2.3成果資料a)項目成果報告(含附圖、附表);b)項目成果報告評審意見書;c)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DB32/TXXXX—XXXX附錄A(資料性附錄)江蘇省地層巖石電阻率參數綜合統計表地層巖性電阻率(Ω?m)綜合特征標本測井MT反演Q砂質粘土、粉砂、粘土、砂礫層52.1低阻層N砂巖、泥巖8.78.324.1E2-3s砂巖、泥巖夾玄武巖3.96.6E2d砂巖、泥巖E1f砂、泥巖夾玄武巖3.95.8E1t砂巖、泥巖5.46.9K2p粉砂巖34中低阻層J1-2xn砂巖38677T2-3粉砂質泥巖T1灰巖、泥灰巖、頁巖553320216中高阻層P3d頁巖3886899.8中低阻層泥灰巖P2l頁巖、粉砂質泥巖、煤2823796粉砂巖巖屑砂巖、泥灰巖P1g硅質巖4678頁巖、泥巖粉砂巖P1q灰巖4059684226高阻層C2灰巖2538529C1灰巖、砂巖、泥巖95D3w石英砂巖381362中低阻層S2m石英砂巖351404S1f粉砂質泥巖9444O3S1g泥巖、粉砂質泥巖9528泥質粉砂巖O3w泥巖26O1-2灰巖、白云巖、泥灰巖330高阻層?2-3白云巖、白云質灰巖、灰巖462?1m炭質泥頁巖507灰巖、白云巖、硅質巖Z2白云巖、灰巖、粉砂巖348Z1砂巖中低阻層γ花崗巖、花崗斑巖高阻體ηοπ石英二長斑巖4486δοπ石英閃長斑巖δu閃長玢巖3573注:來源于“江蘇省巖溶型地熱資源調查與潛力評價”項目。DB32/TXXXX—XXXX(資料性附錄)項目設計書編寫提綱設計書編寫應包括以下內容:1項目基本情況:項目名稱、組織實施單位、項目屬性、測區范圍、工作周期、目標任務、項目經費預算。2可行性分析:項目背景、立項依據、項目實施的可行性。3以往工作程度及存在問題:以往工作包括地質工作、地球物理勘查工作、地熱工作、水文工作等。4技術路線與工作方法:項目實施的技術路線、工作方法與工作內容。5項目組織管理:項目組織機構、項目組成員、項目負責人簡介、資金條件、申報單位、組織實施單位資質等情況。6工作部署:具體的工作布置情況、進度安排、實物工作量及預期成果等。7項目風險與不確定性: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進度、管理、泄密、安全、環保事故等風險及防范措施。8經費預算:預算編制依據、分項編制明細及總預算。9設計書附圖:工區地質圖、勘查工作布置圖。DB32/TXXXX—XXXX(資料性附錄)地熱地面人工源電磁法勘查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班報表表C.1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班報表項目名稱天氣項目名稱工作區域線號排列號發射源序號發射源長度(m)發射A點坐標X:發射B點坐標X:Y:Y:磁探頭編號磁信號(Hy)點號測線方位角磁探頭方位角MN長度(m)發射頻道漏電檢查(MΩ)高頻電流(A)發射接地電阻(Ω)低頻電流(A)接收記錄儀器編號道號M點位N點位DC(mV)測點描述Ex1Ex2Ex3Ex4Ex5Ex6Ex7Ex8Ex9Ex10Ex11Ex12Ex13Ex14Ex15備注:操作者:記錄者:校核人:負責人:DB32/TXXXX—XXXX(資料性附錄)地熱地面人工源電磁法勘查廣域電磁法班報表表D.1廣域電磁法發射班報表項目名稱天氣發射源長度(m)接地電阻(Ω)發射A點坐標X:發射B點坐標X:Y:Y:發射記錄頻組時間頻組時間備注:操作者:記錄者:校核人:負責人:DB32/TXXXX—XXXX表D.2廣域電磁法接收班報表項目名稱天氣測線編號測線方位排列號場源編號儀器編號電極距MN收發距頻率范圍采集起始時間采集結束時間采集時長接收記錄道號M點位N點位接地電阻(Ω)測點描述2#3#4#5#6#7#8#備注:操作者:記錄者:校核人:負責人:DB32/TXXXX—XXXX(資料性附錄)地熱地面人工源電磁法勘查時頻電磁法班報表表E.1時頻電磁法發射班報表項目名稱天氣項目名稱工作區域線號/發射源號接地電阻(Ω)AB距(m)A坐標X:B坐標X:Y:Y:發射記錄頻率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