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八年級3月語文試卷(時間:150分鐘,總分:150分,日期:3月12日)我校“走進傳統文化,體味百態人生”小組正在進行采風活動,邀請聰明睿智的同學們一起參與本次語文實踐活動,我們一起出發吧!【傳統文化藏在課內經典中】(28分)【活動一:走進漢字文化】1.下面是小語同學在進行采風時遇到的一段文字,他遇到了難題,請你幫他解決。民俗是民間流行的習俗、風尚,是由民眾創造并世代傳承。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魯迅記憶里那蒙著jiǎo潔月色的社戲,賀敬之心中那永不變味的méi子、油饃和米酒,劉成章筆下那氣勢páng礴、令人①的安塞腰鼓,吳伯簫文字里那的暖融融()的燈籠,無一不是民俗風情畫卷中色彩濃重的一筆。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并理解民俗的多樣和價值。(1)給文中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jiǎo()潔méi()子páng()礴暖融融()(2)在文字①處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A.拍手稱快 B.眼花繚亂 C.戛然而止 D.嘆為觀止(3)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我們的民俗是民間流行的習俗、風尚,是由民眾創造并世代傳承。B.民俗是民間流行的習俗、風尚,是由民眾創造并世代傳承的民間文化。C.民俗是民間流行的習俗、風尚,是由世代傳承并民眾創造的。D.民俗是民間流行的習俗、風尚,是由民眾傳承并世代創造的民間文化。【活動二:傳承詩文歌謠】2.站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歷史的星空,居于中間的“人”,是為賡續千年文化的薪火所在,請你根據語境幫助小語同學完成下面的填空。“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寵辱不驚,閑看書卷奧秘;去留無意,漫隨書卷人生;品味詩詞,感受文人情思。佇立江畔,迷離在《蒹葭》“(1)____________,白露未晞”的美好意境中;徘徊城頭,從《子衿》“(2)____________,悠悠我心”中感受戀人深情的告白;在河之洲,從《關雎》看見君子翻來覆去,難以入睡的“(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的艾艾愁腸;偶遇桃源,驚嘆《桃花源記》“(5)____________,并怡然自樂”的歲月靜好;遙望山河,從《望洞庭湖贈張丞相》“(6)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中欣賞洞庭湖水的洶涌澎湃;浪跡天涯,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中感受跨越空間的真摯友情;遙望泥地,體悟《式微》“微君之躬,(10)____________”的工作環境。【活動三:漫步詩苑文化】3.小語正在參加采風小組進行的“古詩苑漫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計劃在成果匯報課上為大家展示,請你也來參與吧。(1)語文課代表為此次古詩朗誦比賽擬寫了一段開場白,請你仿照畫線句子在橫線上再補寫一處,將其補充完整。中國是詩詞的國度,千百年來,無數的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燦若群星的詩篇。讀一首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細雨中清晨的離愁別緒便不留痕跡地融入呼吸;誦一篇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色彩濃艷、悲壯慘烈的邊塞古戰場便瞬間涌現于眼前;吟一曲____________。今天,就讓我們以朗誦輕叩詩歌的大門,借詩歌打破時間的障壁,讓靈魂盡情地徜徉于天地古今。(2)小語準備朗誦《蒹葭》,在朗誦“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時,他對重讀字詞把握不準,請你提出建議,并說明理由。(選擇一個字或詞即可)(3)小語還想在朗誦時加入背景音樂,你認為以下哪種風格的音樂更加適合在朗誦《蒹葭》時使用,為什么?A.《十面埋伏》:大型琵琶曲,氣魄宏偉,高亢激昂,表現了垓下決戰的激烈戰況。B.《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矛盾、痛苦心理的展現,樂曲委婉悲傷,細致深刻。C.《花好月圓》:曲調優美酣暢,起伏跳躍,旋律輕盈優雅,展現出歡樂喜慶氛圍。【傳統文化藏在節日中】(24分)(一)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題。【甲】上巳浮江宴韻得遙字①[唐]王勃上巳年光促,中川興緒遙。綠齊山葉滿,紅泄片花銷②。泉聲喧后澗,虹影照前橋。遽悲春望遠,江路積波潮。乙】桃花澗修禊③詩序[明]宋濂浦江縣北行二十六里,有峰聳然而蔥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澗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鄭君彥真④將修禊事于澗濱,且窮泉石之勝。約二里所,得澗流。又三里所,夾岸皆桃花,山寒,花開遲,及是始繁。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臨小洼,泉冽甚,鏘鏘作環佩鳴。還至石壇上,各榖茵席,夾水而坐。呼童拾斷樵,取壺中酒溫之,實髹觴⑤中。觴有舟⑥,隨波沉浮,雁行下。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⑦,人皆賦詩二首,即有不成,罰酒三巨觥,眾欣然如約。又明日,鄭君集所賦詩而屬濂以序。濂按《韓詩內傳》:三月上巳,鄭之舊俗,于溱洧兩水之上。今去之二千載,雖時異地殊,而桃花流水則今猶昔也。其遠裔⑧能合賢士大夫以修禊事,豈或遺風尚有未泯者哉?為吾黨者,當追浴沂之風徽,法舞雩之詠嘆⑨,庶幾⑩情與境適,樂與道俱,而無愧于孔氏之徒。【注釋】①上巳浮江宴韻得遙字:在上巳節的江邊宴會上,以“遙”字為韻作詩。上巳,農歷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逐漸成為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②銷:消散、凋零。③修禊(xì):古代的基本祭祀之一,用以祈福、禳除災癘。④鄭君彥真:名鉉,字彥真。⑤髹(xiū)觴:油漆過的酒杯。⑥舟:托盤。⑦觚(gū)翰:紙筆。⑧遠裔:后世子孫。⑨當追浴沂之風微,法舞雩之詠嘆:應當學習儒家圣賢的行事,以他們為榜樣。⑩庶幾:或許。4.根據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字。文言字詞方法解釋且窮泉石之勝參考成語法:山窮水盡(1)_______泉冽甚課內遷移法:水尤清冽(2)_______雁行下詞類活用法:斗折蛇行(3)_______集所賦詩而屬源以序查閱詞典法:①連接。②通“囑”,囑托。③歸屬;隸屬。④類:輩。⑤類似,相似。(4)_______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又三里所,夾岸皆桃花,山寒,花開遲,及是始繁。6.乙文第一段提到“且窮泉石之勝”,“勝”表現在哪些方面?結合第二段用自己話概括。7.乙文作者在文末寫到“樂與道具”,請結合全文,簡析作者“樂”的原因。8.有人認為甲詩頷聯中“滿”和“銷”兩字極富意蘊,請你簡要賞析。9.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和甲詩乙文都是尋幽探勝之旅,但表達的情感各有不同,請結合內容簡析。同學們收集了以下材料,制作成宣傳冊,向全校師生推銷勞動課成果——青團,請你參與其中,完成各題。【材料一】青團的前世今生青團是江南人家在清明節吃的一道傳統點心,其色澤青綠,所以叫作青團。在不同的地方青團又被稱為艾團或清明果等。艾草、糯米等是做青團的主要食材,吃了有散寒除濕的功效。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古時候人們做青團主要用作祭祀,但如今它作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時令性很強的小吃。因其外形為圓形,親朋相聚吃青團也寓意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許,希望家庭幸福圓滿,家人健康長壽。材料二】青團的制作過程制作青團的秘方①將艾草洗凈,焯水,打碎成汁。②在糯米粉中加入艾草汁,揉捏至面團,軟硬適中。③取一塊面團,揉搓成約25厘米的長條,切成小塊備用,加入餡料,包成團子。④蒸鍋加水,冒熱氣后,放入青團,蒸6—10分鐘。【材料三】“我為青團代言”文案文案一文案二如果說有一種食物,能把江南綠透,能讓春天醒來,清甜甘冽,令人如墜溫柔暖鄉,想必,非青團莫屬。在味蕾間回味的片刻,春天便真正融進了心里。別看我小小一團,我可是從宋朝一直火到今天呢!我的全身糯韌綿軟,里面裹著的綿密的豆沙更是點睛之筆,軟糯Q彈不粘牙。我是一個有顏值、有內涵的青團!【材料四】青團宜“淺嘗輒止”糯米粉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膳食纖維素,這些物質在人體中比較難被消化,食用過量可能會加重人體腸胃負擔,導致腹痛、腹瀉等癥狀。(《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糖尿病人禁食青團,青團中含有大量的糖分,糖尿病人食用青團無疑會使病情惡化;同時青團對肥胖人士不友好,吃多了不利于健康。(摘自《健康網》)10.同學們將制作“青團名片”,作為本次推銷的海報。請你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補全名片的內容。出生時令:(1)______別名:艾團外衣:青綠色主要原料:糯米、(2)______功效:散寒除濕寓意:(3)______11.【材料三】有兩則宣傳文案,你認為哪一則最合適放入宣傳冊中,為什么?12.小胖同學對你說:“哇,你們做的青團真誘人!我特別喜歡甜豆沙,我要多買幾個,今天中午飽餐一頓。”你將如何回復?試結合【材料四】的內容進行勸說。【傳統文化藏在生活物什中】(17分)閱讀下面這篇文章,完成各題。水缸里的乾坤曹偉明①我小時候曾寄養在外婆家,這是一個江南的歷史文化古鎮。我印象最深的是家家戶戶都少不了的缸缸甏甏①。房前屋后的角角落落,大大小小的缸,鋪天蓋地,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它們裝滿著清水,盛著稻谷,腌制著咸菜……浸滿了水鄉人家的酸甜苦辣。②在我的眼中,這些缸甏,是伴隨外婆一生的寶貝和功臣,讓她的生活有了靈動的煙火氣息。一擔擔水,由外婆從清澈的河埠頭,顫悠悠地挑進廚房,倒入缸中,隨著水珠的飛濺,將明礬放入其中。不多久,缸底積淀了一些黃白色的渣滓,讓缸中的清水愈發澄白透亮。這時,外婆往往喜歡站在水缸邊,笑瞇瞇地探照自己,讓明凈的缸水倒映出她樸素自然的臉龐,外婆說:照臉更要照心,讓自己的心靈如清水般明凈。③米缸,更是盛放著外婆家的希望。那時,三年困難時期,糧食緊張。精打細算的外婆總是擔心我的米粥口糧,那蓋米缸的木板,被她老人家移來移去,用手摩挲撫摸,精打細算,米缸的沿口更是被她摸得光滑锃亮。外婆用缸甏等器物,抵御了饑餓時代老鼠們瘋狂的侵襲。④每當秋末冬初,外婆總是從菜地里割下了一棵棵雪里蕻②和青菜,用水洗凈,曝曬在繩子上、竹籬笆上。當水靈靈的蔬菜蔫干了,她就一棵棵地疊放在缸里,讓我洗凈雙腳,抱我進缸,踩在撒滿白鹽的菜上,用力踩踏,然后放進家中祖傳的大石頭壓好。這時,外婆總是露出笑嘻嘻的期盼神態,虔誠地封存好缸口。外婆還用小缸,放進黃土,拌上鹽水,和成黏稠的泥漿,把青青的鴨蛋埋進去。到時候,不管是金黃的雪里蕻,還是土黃色的咸鴨蛋,在缸里收藏之后,都能百變成佳肴,讓我嘗到舌尖上的快樂。⑤外婆對家中的缸缸甏甏充分利用,養過黃鱔、鯽魚和黑魚等河里的水產品。有時候,她老人家也把洗凈的茄子等蔬菜扔進水缸用于保鮮,猶如現時的冰箱。尤為稀罕的是,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外婆,會在家中天井的七石缸里,養上亭亭如蓋的荷花,讓家中增添了詩性和美感。后來,我知道外婆生于夏季,喜歡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⑥“窮灶門,富水缸”,“水缸里有水,心就踏實”。水缸猶如江南人家中的一口井,是汩汩流淌的生命源泉,讓外婆十分敬畏。外婆是一位親近水缸的人,日子可以粗茶淡飯,但水缸必須完好,水質必須清澈無塵。她還定期要求清洗水缸,在歪到幾近放倒的水缸中,讓我將身子探進缸里,仔仔細細地擦洗水缸。⑦平時,外婆的大水缸里,往往養著幾只像我拳頭大小的田螺。外婆說,田螺可以吸納水中的雜質、凈化水質。對我來說,水缸里有了田螺,便有了生機,當我看到田螺們伸展身子,沿著缸壁慢慢爬上來時,心中很是興奮。外婆還給我講述了美麗的田螺姑娘的故事,那是勤奮善良的化身,做好事不露聲色的女神。⑧愛干凈的外婆,常常把水缸蓋嚴嚴密密地蓋好,防止灰塵和飛蟲的進入。然而,每當夜色朦朧月圓月缺之際,我總是調皮地把那大水缸的蓋子掀開,水中會倒映出月亮影子,時而彎彎,時而圓圓,陰晴圓缺,讓我著迷。到了八月半,外婆還會對著天上的月亮仙子、水中的美麗倒影,供拜月亮,讓枯燥的生活平添了幾分樂趣,忘卻了生活的勞累和煩惱。⑨外婆的一生,總是把日子藏在缸甏里,把艱苦生活的心情浸泡出別樣樂趣和光鮮,給我留下了一番不一樣的文化記憶。同時,水缸也儲藏了她對人間冷暖的感悟。那江南人家的殷實與貧寒,勤儉與期盼,在火與土煉就的缸甏中,在外婆與缸甏打交道的生活中,我感悟到了她老人家溫厚質樸、勤勞仁愛的傳統人文精神。⑩外婆家水缸里的乾坤世界,豐富而又多彩。【注釋】①甏(bèng):甕,壇子。②雪里蕻(hóng):芥菜的一種。13.默讀文本,圈畫重要信息,完成下面的思維導圖。14.本文語言“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請根據提示,回答括號中的問題這時,外婆總是露出笑嘻嘻的期盼神態,虔誠地封存好菜缸口。(“總是”一詞表達了外婆怎樣的心理?)15.結合語境,補全對話。小江:我發現這篇文章中畫橫線的兩處都是寫外婆用水缸養殖水產品,一個簡略,一個詳細,這樣安排的理由是:16.小文想把這篇文章轉載到江南文學社的微信公眾號上,請你結合文章內容和小貼士,幫他選擇一個最合適的文章標簽。民風民俗文化精神鄉音鄉情小貼士①文章標簽是指可以高度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關鍵詞,譬如文章主題、描述對象等。②采用的標簽要嚴格符合文章主題,用詞簡單精練。③精準的標簽可以更清晰地將文章歸類從而更精準地推薦給相應的目標人群。【傳統文化藏在名著典籍里】(10分)(四)閱讀下列語段內容,完成下面小題【甲】朱自清先生在這本《經典常談》的序文里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乙】葉圣陶在《讀〈經典常談〉》中指出:“一些古書,培育著咱們的祖先,咱們跟祖先是一脈相承的,自當嘗嘗他們的營養料,才不至于無本。若講實用,似乎是沒有,有實用的東西都收納在各種學科里了;可是有無用之用。這可以打個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幾千,跑上峨眉金頂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肅敦煌,看一窟寺歷代的造像跟壁畫。在專講實用的人看來,他們干的完全沒有實用,只有那股傻勁兒倒可以佩服。可是他們從金頂下來,打敦煌回轉,胸襟推廣了,眼光深遠了,雖然還是各做他們的事兒,卻有了一種新的精神。這就是所謂無用之用。讀古書讀的得其道,也會有類似的無用之用。要說現代學生應該讀些古書,這是一個理由。”17.下列對《經典常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B.“六書”是指漢字的六個造字條例,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C.《春秋》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三傳分別是《左傳》《公羊傳》《轂梁傳》。D.“三禮”作為儒家經典,指《儀禮》《禮記》《周禮》。18.歸納語段中朱自清和葉圣陶兩位大學者的共同觀點。19.你想向同學們推薦閱讀《經典常談》中的第四章《詩經》,請結合自己對這一專題的了解和語段內容說一說理由。【傳統文化藏在百態人生里】(60分)20.作文。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化在唐詩宋詞的意蘊里,在書法國畫的神韻里,在春聯燈謎、青團月餅的民俗里,在充滿煙火氣的生活物什里,在善良誠信、謙讓友愛的品行里……請以“______里的文化”為題,把題目補充完整后作文。自選文體(詩歌、戲劇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現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八年級3月語文試卷(時間:150分鐘,總分:150分,日期:3月12日)我校“走進傳統文化,體味百態人生”小組正在進行采風活動,邀請聰明睿智的同學們一起參與本次語文實踐活動,我們一起出發吧!【傳統文化藏在課內經典中】(28分)【活動一:走進漢字文化】1.下面是小語同學在進行采風時遇到的一段文字,他遇到了難題,請你幫他解決。民俗是民間流行的習俗、風尚,是由民眾創造并世代傳承。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魯迅記憶里那蒙著jiǎo潔月色的社戲,賀敬之心中那永不變味的méi子、油饃和米酒,劉成章筆下那氣勢páng礴、令人①的安塞腰鼓,吳伯簫文字里那的暖融融()的燈籠,無一不是民俗風情畫卷中色彩濃重的一筆。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并理解民俗的多樣和價值。(1)給文中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jiǎo()潔méi()子páng()礴暖融融()(2)在文字①處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A.拍手稱快 B.眼花繚亂 C.戛然而止 D.嘆為觀止(3)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我們民俗是民間流行的習俗、風尚,是由民眾創造并世代傳承。B.民俗是民間流行的習俗、風尚,是由民眾創造并世代傳承的民間文化。C.民俗是民間流行的習俗、風尚,是由世代傳承并民眾創造的。D.民俗是民間流行的習俗、風尚,是由民眾傳承并世代創造的民間文化。【答案】(1)①.皎②.糜③.磅④.róng(2)D(3)B【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考查字音字形。皎潔(jiǎojié):明亮而潔白;糜子(méizi):屬禾本科黍屬,一年生草本谷類作物;磅礴(pángbó):形容氣勢盛大,廣大無邊;暖融融(nuǎnróngróng):形容溫暖宜人,溫暖舒適。【小問2詳解】本題考查詞語的選用。A.拍手稱快:拍著手表示痛快。多指正義得到伸張或事情的結局稱人的心意;B.眼花繚亂:指看見紛繁、耀眼或震動人心的事物而感到迷亂;比喻現象復雜,無法辨清,使人感到迷亂或困惑;C.戛然而止:形容聲音突然終止;D.嘆為觀止:贊美所見的事物好到極點。結合“劉成章筆下那氣勢páng礴、令人①的安塞腰鼓”可知,①處所填的詞語是用于形容安塞腰鼓令人感嘆贊美,故應選填“嘆為觀止”。故選D。【小問3詳解】本題考查病句的辨析與修改。結合畫橫線的句子“民俗是民間流行的習俗、風尚,是由民眾創造并世代傳承”分析,句子成分殘缺,缺少賓語,可在句末加上“的民間文化”。故選B。【活動二:傳承詩文歌謠】2.站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歷史的星空,居于中間的“人”,是為賡續千年文化的薪火所在,請你根據語境幫助小語同學完成下面的填空。“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寵辱不驚,閑看書卷奧秘;去留無意,漫隨書卷人生;品味詩詞,感受文人情思。佇立江畔,迷離在《蒹葭》“(1)____________,白露未晞”的美好意境中;徘徊城頭,從《子衿》“(2)____________,悠悠我心”中感受戀人深情的告白;在河之洲,從《關雎》看見君子翻來覆去,難以入睡的“(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的艾艾愁腸;偶遇桃源,驚嘆《桃花源記》“(5)____________,并怡然自樂”的歲月靜好;遙望山河,從《望洞庭湖贈張丞相》“(6)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中欣賞洞庭湖水的洶涌澎湃;浪跡天涯,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中感受跨越空間的真摯友情;遙望泥地,體悟《式微》“微君之躬,(10)____________”的工作環境。【答案】①.蒹葭萋萋②.青青子衿③.悠哉悠哉④.輾轉反側⑤.黃發垂髫⑥.氣蒸云夢澤⑦.波撼岳陽城⑧.海內存知己⑨.天涯若比鄰⑩.胡為乎泥中【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名句默寫。默寫題作答時,一是要透徹理解詩文的內容;二是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是答題內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寫錯字。本題中的“蒹葭、萋、衿、悠哉、輾轉、側、髫、蒸、撼、知己、涯、鄰”等字詞容易寫錯。【活動三:漫步詩苑文化】3.小語正在參加采風小組進行的“古詩苑漫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計劃在成果匯報課上為大家展示,請你也來參與吧。(1)語文課代表為此次古詩朗誦比賽擬寫了一段開場白,請你仿照畫線句子在橫線上再補寫一處,將其補充完整。中國是詩詞的國度,千百年來,無數的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燦若群星的詩篇。讀一首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細雨中清晨的離愁別緒便不留痕跡地融入呼吸;誦一篇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色彩濃艷、悲壯慘烈的邊塞古戰場便瞬間涌現于眼前;吟一曲____________。今天,就讓我們以朗誦輕叩詩歌的大門,借詩歌打破時間的障壁,讓靈魂盡情地徜徉于天地古今。(2)小語準備朗誦《蒹葭》,在朗誦“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時,他對重讀字詞把握不準,請你提出建議,并說明理由。(選擇一個字或詞即可)(3)小語還想在朗誦時加入背景音樂,你認為以下哪種風格的音樂更加適合在朗誦《蒹葭》時使用,為什么?A.《十面埋伏》:大型琵琶曲,氣魄宏偉,高亢激昂,表現了垓下決戰的激烈戰況。B.《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矛盾、痛苦心理的展現,樂曲委婉悲傷,細致深刻。C.《花好月圓》:曲調優美酣暢,起伏跳躍,旋律輕盈優雅,展現出歡樂喜慶的氛圍。【答案】(1)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洶涌澎湃的宏偉氣象便浮于心間。(2)示例1:重讀“蒼蒼、霜”,渲染深秋凄涼的氣氛。示例2:重讀“方”。凸顯主人公對意中人的憧憬、追尋。(3)我認為《胡茄十八拍》更加合適。因為《蒹葭》寫的是男主人公徘徊于深秋的水邊,對于意中人一再追尋,她卻忽隱忽視,可望而不可即的故事,整體風格是凄迷、朦朧、含蓄的,所以應該選委婉悲傷的音樂。【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考查仿寫語句。需要仿照“讀一首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細雨中清晨的離愁別緒便不留痕跡地融入呼吸;誦一篇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色彩濃艷、悲壯慘烈的邊塞古戰場便瞬間涌現于眼前”這一結構。即先點明詩人及詩作名稱,接著描述從該詩中所感受到的獨特情境或情感。示例一:吟一首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那銀河倒懸、飛珠濺玉的磅礴瀑布便奪目地掛于心間。示例二:品一首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溪亭邊沉醉不知歸路的歡快畫面便鮮活地浮現于腦海。【小問2詳解】本題考查朗讀設計。選擇“蒼蒼”重讀:“蒼蒼”描繪出蘆葦茂盛的樣子,營造出一種蒼茫、朦朧的氛圍。通過重讀“蒼蒼”,能強化詩歌開篇營造的那種幽遠、空靈的意境,讓聽眾更深刻地感受到深秋時節,河邊蘆葦叢生的景象,為后文主人公追尋“伊人”渲染出悠遠而迷茫的氛圍,使詩歌的畫面感更強。?選擇“霜”重讀:“霜”點明了時間是深秋,且給人一種清冷、孤寂的感覺。重讀“霜”,可以突出環境的寒冷與凄清,這種惡劣的環境恰恰襯托出主人公對“伊人”執著追尋的堅定。同時,“霜”字的重讀也能加深聽眾對詩歌中那種冷寂氛圍的感知,更好地體會主人公內心的情感。?選擇“伊人”重讀:“伊人”是整首詩的核心人物,是主人公苦苦追尋的對象。重讀“伊人”,可以強調主人公情感的指向,突出其對心中所念之人的深切思念與執著追求。使聽眾能更直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焦點,引發對主人公情感世界的深入理解。【小問3詳解】本題考查朗讀設計。應該選擇B《胡笳十八拍》。因為《蒹葭》全詩充滿了難言的惆悵與傷感。詩中,深秋蒹葭與清冷白露交織,營造凄清氛圍。主人公對“伊人”的追尋貫穿始終,其行蹤飄忽不定,“在水一方”的距離,讓愛意難觸,盡顯悵惘。重章疊句的運用,強化了韻律與情感,在反復詠嘆間,將求而不得的無奈渲染至深,以景襯情,意境悠長。而《胡笳十八拍》樂曲委婉悲傷,細致深刻,其風格與《蒹葭》所表達的情感和營造的氛圍相契合,能夠為朗誦《蒹葭》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增強詩歌的感染力。而A《十面埋伏》氣魄宏偉、高亢激昂,不適合《蒹葭》的情感基調;C《花好月圓》歡樂喜慶,與《蒹葭》的惆悵傷感氛圍完全不符。【傳統文化藏在節日中】(24分)(一)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題。【甲】上巳浮江宴韻得遙字①[唐]王勃上巳年光促,中川興緒遙。綠齊山葉滿,紅泄片花銷②。泉聲喧后澗,虹影照前橋。遽悲春望遠,江路積波潮。【乙】桃花澗修禊③詩序[明]宋濂浦江縣北行二十六里,有峰聳然而蔥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澗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鄭君彥真④將修禊事于澗濱,且窮泉石之勝。約二里所,得澗流。又三里所,夾岸皆桃花,山寒,花開遲,及是始繁。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臨小洼,泉冽甚,鏘鏘作環佩鳴。還至石壇上,各榖茵席,夾水而坐。呼童拾斷樵,取壺中酒溫之,實髹觴⑤中。觴有舟⑥,隨波沉浮,雁行下。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⑦,人皆賦詩二首,即有不成,罰酒三巨觥,眾欣然如約。又明日,鄭君集所賦詩而屬濂以序。濂按《韓詩內傳》:三月上巳,鄭之舊俗,于溱洧兩水之上。今去之二千載,雖時異地殊,而桃花流水則今猶昔也。其遠裔⑧能合賢士大夫以修禊事,豈或遺風尚有未泯者哉?為吾黨者,當追浴沂之風徽,法舞雩之詠嘆⑨,庶幾⑩情與境適,樂與道俱,而無愧于孔氏之徒。【注釋】①上巳浮江宴韻得遙字:在上巳節的江邊宴會上,以“遙”字為韻作詩。上巳,農歷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逐漸成為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②銷:消散、凋零。③修禊(xì):古代的基本祭祀之一,用以祈福、禳除災癘。④鄭君彥真:名鉉,字彥真。⑤髹(xiū)觴:油漆過的酒杯。⑥舟:托盤。⑦觚(gū)翰:紙筆。⑧遠裔:后世子孫。⑨當追浴沂之風微,法舞雩之詠嘆:應當學習儒家圣賢的行事,以他們為榜樣。⑩庶幾:或許。4.根據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字。文言字詞方法解釋且窮泉石之勝參考成語法:山窮水盡(1)_______泉冽甚課內遷移法:水尤清冽(2)_______雁行下詞類活用法:斗折蛇行(3)_______集所賦詩而屬源以序查閱詞典法:①連接。②通“囑”,囑托。③歸屬;隸屬。④類:輩。⑤類似,相似。(4)_______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又三里所,夾岸皆桃花,山寒,花開遲,及是始繁。6.乙文第一段提到“且窮泉石之勝”,“勝”表現在哪些方面?結合第二段用自己的話概括。7.乙文作者在文末寫到“樂與道具”,請結合全文,簡析作者“樂”的原因。8.有人認為甲詩頷聯中“滿”和“銷”兩字極富意蘊,請你簡要賞析。9.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和甲詩乙文都是尋幽探勝之旅,但表達的情感各有不同,請結合內容簡析。【答案】4.①.盡②.涼③.像大雁一樣④.②5.又過了三里左右,兩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開得晚,到現在才繁盛。6.桃花繁盛、怪石突出、泉水冷冽、泉水動聽。7.作者所求的“樂”有山水之樂(答“窮泉石之勝”也可)以及鼓琴、飲酒、作詩等樂事,還有“與道俱”,在游春取樂的同時還能追隨孔子,學習儒家怡然處世、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8.“滿”字表明山上的樹已長滿了綠色的葉子,“銷”字寫出岸上連一片花瓣也沒有,迷人的紅色消失了,一“滿”一“銷”,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惜春之情。9.柳宗元被貶永州,探山訪水,流連于自然勝景,以排遣內心積郁的苦悶,孤寂、憂傷的感情是主調;王勃江上飲宴,放眼遠望春景,看到茫茫的江路上滿都是波濤與潮汐,突然生惜春之悲與前途渺茫之感;宋濂與朋友縱情山水,享受自然,抒發熱愛自然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春秋時鄭國人修禊舊俗的認可,追尋古人遺風,寄寓他對太平盛世的向往。【解析】【導語】王勃的《上巳浮江宴韻得遙字》以“遙”字為韻,描繪了上巳節江邊宴會的景象,通過“綠齊山葉滿,紅泄片花銷”等意象,展現了春天的生機與凋零,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傷。宋濂的《桃花澗修禊詩序》則記述了修禊活動,通過對桃花澗美景的描寫,體現了作者對自然之美的欣賞及對儒家傳統的追慕。兩文均以景抒情,但情感基調各異,一者悲春,一者樂道。【4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實詞。(1)參考成語法:“山窮水盡”,意思是指山和水都到了盡頭。比喻荒遠偏僻的地方,也比喻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窮:盡。據此,“且窮泉石之勝”中“窮”可理解為“盡”。句意:并且游覽窮盡山泉怪石的勝景。(2)課內遷移法:“水尤清冽”意思是潭水格外清涼。冽:涼。據此,“泉冽甚”中“冽”可理解為“涼”,句意:泉水很冷冽。(3)詞類活用法:“斗折蛇行”的意思是,像北斗星一樣彎曲,像蛇一樣曲折行進。斗,名詞活用為狀語,像北斗星;蛇,名詞活用為狀語,像北斗星;據此,雁行下:像大雁一樣向下。雁:名詞作狀語,像大雁一樣。(4)查閱詞典法:確定選②通“囑”,囑托。句意:收集這次所賦的詩句并且囑托我作序。【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夾岸:兩岸;寒:寒冷;及:等到;:這時。【6題詳解】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乙文第一段提到“且窮泉石之勝”,“勝”字在這里指的是美景或勝景。結合第二段的內容,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概括其“勝”的表現:首先,桃花繁盛。文中提到“夾岸皆桃花,山寒,花開遲,及是始繁”,說明桃花澗兩岸桃花盛開,繁花似錦,景色宜人。其次,怪石突出。文中描述“奇石怒出,下臨小洼”,展現了澗中奇石的突兀和壯觀,增添了自然景觀的奇特和神秘感。再者,泉水冷冽。文中說“泉冽甚”,表明這里的泉水清澈且寒冷,給人以清涼之感,增添了環境的清幽和雅致。最后,泉水動聽。文中提到“鏘鏘作環佩鳴”,用比喻的手法描繪了泉水的聲音清脆悅耳,如同環佩相擊一般,增添了環境的音樂感和詩意。綜上所述,乙文第一段提到的“且窮泉石之勝”的“勝”表現在桃花繁盛、怪石突出、泉水冷冽以及泉水動聽等多個方面,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自然景觀畫卷。【7題詳解】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乙文作者在文末寫到“樂與道具”,這里的“樂”是指作者在游玩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快樂,“道”則是指儒家之道或高尚的情操。結合乙文第一段“浦江縣北行二十六里,有峰聳然而蔥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澗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鄭君彥真將修禊事于澗濱,且窮泉石之勝”,第二段“夾岸皆桃花,山寒,花開遲,及是始繁。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臨小洼,泉冽甚,鏘鏘作環佩鳴”可知,作者所求的“樂”有山水之樂。乙文開頭便描繪了浦江玄麓山桃花澗的美景,作者在游覽過程中欣賞到了夾岸的桃花、突兀的奇石、冷冽的泉水和動聽的流水聲音,這些美景讓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勃勃生機,從而獲得了山水之樂。結合第三段“呼童拾斷樵,取壺中酒溫之,實髹觴中。觴有舟,觴有舟,隨波沉浮,雁行下。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人皆賦詩二首,即有不成,罰酒三巨觥,眾欣然如約”可知,作者與朋友們在溪邊飲酒作詩,互相切磋文采,這種精神上的交流和愉悅也是作者樂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游春取樂的同時還能追隨孔子,保持一種怡然處世的高尚情操而樂。乙文結尾處,作者第四段提到“為吾黨者,當追浴沂之風徽,法舞雩之詠嘆,庶幾情與境適,樂與道俱,而無愧于孔氏之徒”,表明他追求的是儒家所倡導的怡然自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在游玩過程中,作者不僅享受了山水之樂和人文之樂,更在內心深處體會到了儒家之道的精神內涵,這種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是作者最為珍視的。綜上所述,乙文作者在文末寫到“樂與道具”,其“樂”的原因包括山水之樂、鼓琴、飲酒、作詩等樂事,以及更為重要的“與道俱”,即在游春取樂的同時還能追隨孔子,保持一種怡然處世的高尚情操而樂。【8題詳解】本題考查詞句賞析。頷聯“綠齊山葉滿,紅泄片花銷”寫山上的樹長滿了綠色的葉子,岸上連一片花瓣也沒有了,當然那迷人的紅色也消失了。首先,“滿”字在頷聯中用來形容山上的樹葉。這個字生動地描繪了春天里樹木茂盛、綠葉滿枝的景象。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數量描述,更蘊含了生命的蓬勃和自然的生機。在詩人的筆下,“綠齊山葉滿”呈現出一幅郁郁蔥蔥、生機盎然的畫面,讓人仿佛能感受到山間清新的空氣和盎然的春意。其次,“銷”字則用來形容岸上的花瓣。這個字以一種動態的方式表達了花瓣凋落、紅色消失的過程。在春天即將過去的時候,岸上的花瓣逐漸凋零,曾經鮮艷的紅色也隨之消失殆盡。這個“銷”字不僅描繪了花瓣凋落的景象,更傳達了詩人對春天即將逝去的惋惜之情。綜合來看,“滿”和“銷”兩個字在頷聯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方面,“滿”字展現了春天的生機和茂盛;另一方面,“銷”字則揭示了春天的短暫和易逝。這種對比不僅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也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因此,可以說甲詩頷聯中的“滿”和“銷”兩字極富意蘊,它們以簡潔而生動的方式描繪了春天的景象,并傳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復雜情感。這種情感既包括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也包括對春天即將逝去的惋惜和留戀。【9題詳解】本題考查對比閱讀。《小石潭記》是唐朝文學家柳宗元的散文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柳宗元于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后王叔文政治集團被打壓,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在柳宗元赴任永州的半年后,他的母親因病去世。人生的不斷失意讓柳宗元失去了對政治和官場的信心。《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游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全文對小石潭的整體感覺是:幽深冷寂,孤凄悲涼。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與王勃的甲詩、宋濂的乙文都是對自然美景的探尋與描繪,但它們在情感表達上各有千秋。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在他被貶永州期間創作的。在這篇游記中,柳宗元通過描繪小石潭的幽靜、奇特與美麗,來排遣他內心的積郁與苦悶。他筆下的小石潭雖然景色宜人,但整體氛圍卻透露出一種孤寂與憂傷。這既是對自然美景的贊美,也是柳宗元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他通過探山訪水,試圖在自然的懷抱中找到一絲慰藉,但內心的孤寂與憂傷卻始終難以釋懷。王勃的甲詩則描繪了他上巳時節在江上飲宴的情景。他放眼遠望春景,看到綠樹成蔭、紅花凋零,以及江路上波濤洶涌的潮汐,這些景象觸發了他內心的惜春之悲與前途渺茫之感。與王勃相比,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更多地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欣賞與內心的孤寂,而王勃則更多地通過自然景象的描繪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與感慨。宋濂的乙文則展現了他與朋友在桃花澗修禊時的喜悅之情。他們縱情山水,享受自然之美,同時也表達了對春秋時鄭國人修禊舊俗的認可與追尋。在宋濂的筆下,桃花澗的美景與修禊的歡樂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和諧美好的畫面。與柳宗元和王勃相比,宋濂更多地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熱愛與對傳統文化的向往,同時也寄寓了他對太平盛世的期望與向往。綜上所述,柳宗元的《小石潭記》、王勃的甲詩以及宋濂的乙文雖然都是尋幽探勝之旅的描繪,但它們在情感表達上各有特色。柳宗元通過自然美景的描繪來排遣內心的孤寂與憂傷;王勃則通過自然景象的觸發來抒發自己的惜春之悲與前途渺茫之感;而宋濂則更多地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熱愛與對傳統文化的向往,同時也寄寓了他對美好未來的期望。【點睛】參考譯文:乙浦江縣向北走二十六里,有座山高聳而蔥蘢茂密,就是玄麓山了,山的西面,桃花澗的水從那里流出來,到了元順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鄭鉉將要在澗邊進行修禊活動,并且游覽窮盡山泉怪石的勝景。大約走了二里遠的地方,才遇到澗流,于是沿著山澗而行。又過了三里左右,兩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開得晚,到現在才繁盛。又走六七步,怪石突出,下面是一口小泉,泉水很冷冽,聲音就像玉佩碰撞一樣。回到石潭上,各自鋪上坐蓐,圍著水流坐下,叫童仆拾來斷木枯柴,取來酒壺來溫酒,倒進油漆過酒杯。酒杯有托盤,隨著水流漂浮,像大雁一樣向下。往前,有中斷(取走)的,有對對聯的,才按次第取來飲用。酒過三巡,年紀最大者命令擺列紙筆,要求每人賦詩兩首,如果沒有完成的,罰酒三大杯,眾人高興的答應了。第二天,鄭鉉因為這次游玩很歡樂,收集這次所賦的詩句并且囑托我作序,我按照《韓詩內傳》作:三月初一,桃花汛時,鄭國舊俗,在溱洧二水上,招魂續魄,佩執蘭草用來拔除不祥之氣,現在離那時已經兩千年,即使時間和地點都不同,但是桃花流水更勝從前。后裔尚且能集合賢人大夫來進行修禊活動,況且遺風未泯的人呢?我輩中人,應當學習儒家圣賢的行事,以他們為榜樣,或許可以情跟環境相適應,快樂跟大道一樣,而不愧于作孔夫子的門生。同學們收集了以下材料,制作成宣傳冊,向全校師生推銷勞動課成果——青團,請你參與其中,完成各題。【材料一】青團的前世今生青團是江南人家在清明節吃的一道傳統點心,其色澤青綠,所以叫作青團。在不同的地方青團又被稱為艾團或清明果等。艾草、糯米等是做青團的主要食材,吃了有散寒除濕的功效。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古時候人們做青團主要用作祭祀,但如今它作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時令性很強的小吃。因其外形為圓形,親朋相聚吃青團也寓意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許,希望家庭幸福圓滿,家人健康長壽。【材料二】青團的制作過程制作青團的秘方①將艾草洗凈,焯水,打碎成汁。②在糯米粉中加入艾草汁,揉捏至面團,軟硬適中。③取一塊面團,揉搓成約25厘米的長條,切成小塊備用,加入餡料,包成團子。④蒸鍋加水,冒熱氣后,放入青團,蒸6—10分鐘。【材料三】“我為青團代言”文案文案一文案二如果說有一種食物,能把江南綠透,能讓春天醒來,清甜甘冽,令人如墜溫柔暖鄉,想必,非青團莫屬。在味蕾間回味的片刻,春天便真正融進了心里。別看我小小一團,我可是從宋朝一直火到今天呢!我的全身糯韌綿軟,里面裹著的綿密的豆沙更是點睛之筆,軟糯Q彈不粘牙。我是一個有顏值、有內涵的青團!【材料四】青團宜“淺嘗輒止”糯米粉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膳食纖維素,這些物質在人體中比較難被消化,食用過量可能會加重人體腸胃負擔,導致腹痛、腹瀉等癥狀。(《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糖尿病人禁食青團,青團中含有大量的糖分,糖尿病人食用青團無疑會使病情惡化;同時青團對肥胖人士不友好,吃多了不利于健康。(摘自《健康網》)10.同學們將制作“青團名片”,作為本次推銷的海報。請你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補全名片的內容。出生時令:(1)______別名:艾團外衣:青綠色主要原料:糯米、(2)______功效:散寒除濕寓意:(3)______11.【材料三】有兩則宣傳文案,你認為哪一則最合適放入宣傳冊中,為什么?12.小胖同學對你說:“哇,你們做的青團真誘人!我特別喜歡甜豆沙,我要多買幾個,今天中午飽餐一頓。”你將如何回復?試結合【材料四】的內容進行勸說。【答案】10.①.清明或清明節②.艾草或艾草汁③.家庭幸福圓滿,家人健康長壽11.示例1:我認為采用文案一更合適,因為文案一語言優美,生動形象。“綠透”“醒來”“融進”等詞富有詩意與豐富的情感,不僅說明了青團的顏色、食用的季節,對青團美好內涵的贊美更是溢出筆端。采用文案一更能激起買家的興趣,激發他們的購買欲望,起到宣傳作用。示例2:我認為采用文案二更合適,因為文案二的語言生動活潑,風趣幽默。如“有顏值”“有內涵”等詞,能激起買家的興趣。還運用了第一人稱,說明了青團的歷史、口感和主要原料,給人感受更真實、親切,語言口語化,極具生活氣息。多用感嘆句,校園推銷買家多為初中生,此文案用語符合初中生活潑的個性,以此文案宣傳更貼近同學的心理。所以,采用文案二更適合。12.示例:同學,你好!雖然青團美味,但是糯米中的淀粉和膳食纖維素比較難被消化,食用過多可能會加重人體腸胃負擔;青團中含有太多糖分,吃過了不利于健康。所以只可“淺嘗輒止”,不建議作為主食哦!【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篩選信息。結合材料一第一段“青團是江南人家在清明節吃的一道傳統點心”可知“出生時令”清明或清明節;結合材料二“①將艾草洗凈,焯水,打碎成汁。②在糯米粉中加入艾草汁,揉捏至面團,軟硬適中”可知“主要原料”還有艾草或艾草汁;結合材料一第二段“因其外形為圓形,親朋相聚吃青團也寓意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許,希望家庭幸福圓滿,家人健康長壽”可知“寓意”家庭幸福圓滿,家人健康長壽。【11題詳解】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結合宣傳文案的語言特色分析。示例:我認為采用文案一更合適,因為文案一語言優美,生動形象。“能把江南綠透,能讓春天醒來,清甜甘冽,令人如墜溫柔暖鄉”等句富有詩意與豐富的內涵,“綠”說明了青團的顏色,“春天”說明食用的季節,“在味蕾間回味的片刻,春天便真正融進了心里”如夢如幻,令人心生春天般的舒適。【12題詳解】本題考查語言表達。可結合【材料四】的內容“糯米粉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膳食纖維素,這些物質在人體中比較難被消化,食用過量可能會加重人體腸胃負擔,導致腹痛、腹瀉等癥狀”進行勸說。示例:同學,雖然青團美味又有散寒除濕的功效,但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糯米中的淀粉和膳食纖維素比較難被消化,食用過多可能會加重人體腸胃負擔,所以青團吃多了對身體不好,不建議作為主食!【傳統文化藏在生活物什中】(17分)閱讀下面這篇文章,完成各題。水缸里的乾坤曹偉明①我小時候曾寄養在外婆家,這是一個江南的歷史文化古鎮。我印象最深的是家家戶戶都少不了的缸缸甏甏①。房前屋后的角角落落,大大小小的缸,鋪天蓋地,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它們裝滿著清水,盛著稻谷,腌制著咸菜……浸滿了水鄉人家的酸甜苦辣。②在我的眼中,這些缸甏,是伴隨外婆一生的寶貝和功臣,讓她的生活有了靈動的煙火氣息。一擔擔水,由外婆從清澈的河埠頭,顫悠悠地挑進廚房,倒入缸中,隨著水珠的飛濺,將明礬放入其中。不多久,缸底積淀了一些黃白色的渣滓,讓缸中的清水愈發澄白透亮。這時,外婆往往喜歡站在水缸邊,笑瞇瞇地探照自己,讓明凈的缸水倒映出她樸素自然的臉龐,外婆說:照臉更要照心,讓自己的心靈如清水般明凈。③米缸,更是盛放著外婆家的希望。那時,三年困難時期,糧食緊張。精打細算的外婆總是擔心我的米粥口糧,那蓋米缸的木板,被她老人家移來移去,用手摩挲撫摸,精打細算,米缸的沿口更是被她摸得光滑锃亮。外婆用缸甏等器物,抵御了饑餓時代老鼠們瘋狂的侵襲。④每當秋末冬初,外婆總是從菜地里割下了一棵棵雪里蕻②和青菜,用水洗凈,曝曬在繩子上、竹籬笆上。當水靈靈的蔬菜蔫干了,她就一棵棵地疊放在缸里,讓我洗凈雙腳,抱我進缸,踩在撒滿白鹽的菜上,用力踩踏,然后放進家中祖傳的大石頭壓好。這時,外婆總是露出笑嘻嘻的期盼神態,虔誠地封存好缸口。外婆還用小缸,放進黃土,拌上鹽水,和成黏稠的泥漿,把青青的鴨蛋埋進去。到時候,不管是金黃的雪里蕻,還是土黃色的咸鴨蛋,在缸里收藏之后,都能百變成佳肴,讓我嘗到舌尖上的快樂。⑤外婆對家中的缸缸甏甏充分利用,養過黃鱔、鯽魚和黑魚等河里的水產品。有時候,她老人家也把洗凈的茄子等蔬菜扔進水缸用于保鮮,猶如現時的冰箱。尤為稀罕的是,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外婆,會在家中天井的七石缸里,養上亭亭如蓋的荷花,讓家中增添了詩性和美感。后來,我知道外婆生于夏季,喜歡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⑥“窮灶門,富水缸”,“水缸里有水,心就踏實”。水缸猶如江南人家中的一口井,是汩汩流淌的生命源泉,讓外婆十分敬畏。外婆是一位親近水缸的人,日子可以粗茶淡飯,但水缸必須完好,水質必須清澈無塵。她還定期要求清洗水缸,在歪到幾近放倒的水缸中,讓我將身子探進缸里,仔仔細細地擦洗水缸。⑦平時,外婆的大水缸里,往往養著幾只像我拳頭大小的田螺。外婆說,田螺可以吸納水中的雜質、凈化水質。對我來說,水缸里有了田螺,便有了生機,當我看到田螺們伸展身子,沿著缸壁慢慢爬上來時,心中很是興奮。外婆還給我講述了美麗的田螺姑娘的故事,那是勤奮善良的化身,做好事不露聲色的女神。⑧愛干凈的外婆,常常把水缸蓋嚴嚴密密地蓋好,防止灰塵和飛蟲的進入。然而,每當夜色朦朧月圓月缺之際,我總是調皮地把那大水缸的蓋子掀開,水中會倒映出月亮影子,時而彎彎,時而圓圓,陰晴圓缺,讓我著迷。到了八月半,外婆還會對著天上的月亮仙子、水中的美麗倒影,供拜月亮,讓枯燥的生活平添了幾分樂趣,忘卻了生活的勞累和煩惱。⑨外婆的一生,總是把日子藏在缸甏里,把艱苦生活的心情浸泡出別樣樂趣和光鮮,給我留下了一番不一樣的文化記憶。同時,水缸也儲藏了她對人間冷暖的感悟。那江南人家的殷實與貧寒,勤儉與期盼,在火與土煉就的缸甏中,在外婆與缸甏打交道的生活中,我感悟到了她老人家溫厚質樸、勤勞仁愛的傳統人文精神。⑩外婆家水缸里的乾坤世界,豐富而又多彩。【注釋】①甏(bèng):甕,壇子。②雪里蕻(hóng):芥菜的一種。13.默讀文本,圈畫重要信息,完成下面的思維導圖。14.本文語言“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請根據提示,回答括號中的問題這時,外婆總是露出笑嘻嘻的期盼神態,虔誠地封存好菜缸口。(“總是”一詞表達了外婆怎樣的心理?)15.結合語境,補全對話。小江:我發現這篇文章中畫橫線的兩處都是寫外婆用水缸養殖水產品,一個簡略,一個詳細,這樣安排的理由是:16.小文想把這篇文章轉載到江南文學社的微信公眾號上,請你結合文章內容和小貼士,幫他選擇一個最合適的文章標簽。民風民俗文化精神鄉音鄉情小貼士①文章標簽是指可以高度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關鍵詞,譬如文章主題、描述對象等。②采用的標簽要嚴格符合文章主題,用詞簡單精練。③精準的標簽可以更清晰地將文章歸類從而更精準地推薦給相應的目標人群。【答案】13.①用缸水照臉照心②解決溫飽并嘗到舌尖上的快樂③讓平淡的生活多了詩性和生機④對著水中的月影祈福14.“總是”有“一直”的意思,表達了外婆做腌菜時內心的踏實滿足,對食物心存敬意,對未來充滿期盼。15.前者略寫是因為它僅僅是對上文外婆勤勞能干、富有生活智慧、支撐起一個家庭的補充,結構上起到過渡作用。而后者除了寫外婆勤勞聰慧之外,還重點表現外婆心靈的美好與純凈,精神層面上的富足。16.示例:選文化精神。文章通過“水缸”這個獨特的窗口,向我們展示了機智巧思、通達權變、明澈澄凈、溫厚質樸、勤勞仁愛的江南文化精神。外婆用她的勤勞與智慧,利用水缸抵御鼠襲、腌咸菜、腌鴨蛋、養水產等,在貧窮的年代養活了家人,水缸儲藏了她對人間冷暖的感悟;利用水缸“養荷花”“養田螺”“對著水中的月影祈福”等,讓貧瘠的生活多了一份詩性與美感,把艱苦生活的心情浸泡出別樣的樂趣和光鮮,更讓“我”的童年多了一抹色彩。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外婆在極艱難的歲月里,依然保持著溫厚質樸的品性、明澈澄凈的心靈、勤勞仁愛的精神,她活出了生命的詩意,展現出江南獨特的人文精神,給“我”留下了不一樣的文化記憶。外婆是江南水鄉百姓的代表,是水鄉精神的集中體現,江南人崇尚自然的生命理念和生活智慧構成了江南文化的獨特內涵。作者寫這篇文章意在告訴我們,在城市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更要傳承守護好江南文化寶貴的精神財富。【解析】【13題詳解】考查篩選信息。①根據第二段中的“這時,外婆往往喜歡站在水缸邊,笑瞇瞇地探照自己,讓明凈的缸水倒映出她樸素自然的臉龐,外婆說:照臉更要照心,讓自己的心靈如清水般明凈”可得:用缸水照臉照心。②根據第三段中的“那時,三年困難時期,糧食緊張。精打細算的外婆總是擔心我的米粥口糧”和“在缸里收藏之后,都能百變成佳肴,讓我嘗到舌尖上的快樂”可得:解決溫飽并嘗到舌尖上的快樂。③根據第五段中的“讓家中增添了詩性和美感”和第七段中的“對我來說,水缸里有了田螺,便有了生機”可得:讓平淡的生活多了詩性和生機。④根據第八段中的“到了八月半,外婆還會對著天上的月亮仙子、水中的美麗倒影,供拜月亮”可得:對著水中的月影祈福。【14題詳解】考查賞析詞語。“總是”是一個副詞,是“永遠地;無例外地”的意思。在句中表示的是外婆在用缸做腌菜時,永遠是“露出笑嘻嘻的期盼神態,虔誠地封存好缸口”。聯系語境可知,在三年困難時期,外婆用缸腌制的咸菜“都能百變成佳肴,讓我嘗到舌尖上的快樂”。這讓她覺得踏實滿足,也對腌制出這些咸菜的缸心存敬意,于是才會“虔誠地封存好缸口”。句中“期盼”一詞表現了外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15題詳解】考查分析文章的詳略。第五段畫線句寫的是外婆用缸養過黃鱔、鯽魚和黑魚等河里的水產品。聯系本句中的“外婆對家中的缸缸甏甏充分利用”和第三段中的“那時,三年困難時期,糧食緊張”可知,畫線句寫外婆用缸養水產品,表現了外婆的勤勞能干和富有生活智慧,是對第三段和第四段的補充,引出下文外婆用水缸養田螺的詳細描寫,在結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所以略寫。第七段畫線句詳寫了外婆用水缸養田螺的情形,聯系本段中的“田螺可以吸納水中的雜質、凈化水質”和“那是勤奮善良的化身,做好事不露聲色的女神”可知,畫線句重點表現了外婆心靈美好純凈,表現了外婆的勤奮善良,這是外婆精神上的崇高之處,所以詳寫。【16題詳解】考查文本賞析。聯系文本內容可知,文本中并沒有出現關于民風民俗和鄉音鄉情的描述與回憶,所以這兩者都不適合作為標簽。文章以水缸為切入口,以外婆為主要寫作對象,給讀者塑造了一位勤勞質樸,富有生活智慧,追求美好生活,樂觀向上的外婆形象。第三段和第四段中,外婆用水缸防止老鼠的侵襲,用水缸腌制咸菜,保證了家人的溫飽,讓我們嘗到舌尖上的快樂。第五段中外婆用水缸養荷花,表現了她對美的追求。第六段中外婆親近水缸,保證水缸的清潔,表現她內心的純凈。第七段中外婆用水缸養田螺,給我讀田螺姑娘的故事,表現了她對于詩性的美好生活的向往。第八段中外婆對月祈福,表現了她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第九段是作者對外婆一生的評價。作者認為外婆“把艱苦生活的心情浸泡出別樣樂趣和光鮮”,“水缸也儲藏了她對人間冷暖的感悟”。“那江南人家的殷實與貧寒,勤儉與期盼,在火與土煉就的缸甏中,在外婆與缸甏打交道的生活中,我感悟到了她老人家溫厚質樸、勤勞仁愛的傳統人文精神”升華了文章主題,把對外婆的描寫擴大到對江南人家的評述,以外婆為縮影,展現了江南水鄉百姓的精神。江南水鄉百姓大多如外婆一樣,有著獨特的生活智慧,有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著對生活詩性的追求。所以把“文化精神”作為標簽是最合適的。【傳統文化藏在名著典籍里】(10分)(四)閱讀下列語段內容,完成下面小題。【甲】朱自清先生在這本《經典常談》的序文里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乙】葉圣陶在《讀〈經典常談〉》中指出:“一些古書,培育著咱們的祖先,咱們跟祖先是一脈相承的,自當嘗嘗他們的營養料,才不至于無本。若講實用,似乎是沒有,有實用的東西都收納在各種學科里了;可是有無用之用。這可以打個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幾千,跑上峨眉金頂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肅敦煌,看一窟寺歷代的造像跟壁畫。在專講實用的人看來,他們干的完全沒有實用,只有那股傻勁兒倒可以佩服。可是他們從金頂下來,打敦煌回轉,胸襟推廣了,眼光深遠了,雖然還是各做他們的事兒,卻有了一種新的精神。這就是所謂無用之用。讀古書讀的得其道,也會有類似的無用之用。要說現代學生應該讀些古書,這是一個理由。”17.下列對《經典常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B.“六書”是指漢字的六個造字條例,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C.《春秋》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三傳分別是《左傳》《公羊傳》《轂梁傳》。D.“三禮”作為儒家經典,指《儀禮》《禮記》《周禮》。18.歸納語段中朱自清和葉圣陶兩位大學者的共同觀點。19.你想向同學們推薦閱讀《經典常談》中的第四章《詩經》,請結合自己對這一專題的了解和語段內容說一說理由。【答案】17.B18.經典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現代學生應該讀些經典古書。19.①詩的源頭是歌謠,后來有了文字,人們便將歌謠記錄下來,形成最初的詩。到了戰國時代,樂譜失傳,但是還有三百來篇唱詞兒流傳下來,便形成了《詩經》。閱讀《詩經》第四,可以幫助學生體會文化趣味,涵養文化底蘊;②《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各諸侯國的樂調;“雅”是宗周地區的正樂;“頌”是宗廟祭祀之樂。閱讀《詩經》第四,可以幫助學生擴大視野、擴大胸襟、增長見識。【解析】【17題詳解】本題考查名著內容理解辨析《經典常談》為朱自清所著,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國學啟蒙讀物。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系統講解了《說文解字》《周易》《詩經》等十三部經典著作。書中追溯經典源流,梳理發展脈絡,闡述核心內容,幫助讀者破除對傳統典籍的畏難心理,是初涉國學領域者的良師益友,助力讀者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B.有誤,“六書”是指漢字的六個構造條例,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條例,“轉注”和“假借”是用字條例;故選B。【18題詳解】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結合甲段“朱自清先生在這本《經典常談》的序文里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可知,朱自清明確提出經典訓練的價值在于文化而非實用。結合乙段“葉圣陶在《讀〈經典常談〉》中指出:‘一些古書,培育著咱們的祖先,咱們跟祖先是一脈相承的,自當嘗嘗他們的營養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