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下冊教學備課_第1頁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學備課_第2頁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學備課_第3頁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學備課_第4頁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學備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有四個單元:“電”"新的生命”“食物”和"巖石和礦物”。

“電”單元是從“什么是電”開始的。學生對靜電有比較豐富的生活

體驗,讓他們適當地了解一點有關電荷的知識,可以使后續課中電流、

電路的學習更有基礎。這一單元將通過與電相關內容的實驗、交流、

預測、檢驗、測量和推理、解釋等活動,使學生形成關于電的初步概

念,同時獲得一些基本實驗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單元是從“觀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實和

種子的系列觀察活動,過渡到動物的卵、繁殖的觀察和研究,從而使

學生獲得植物和動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認識,并形成關于生命的一系

列發展性概念。教科書中的觀察實驗,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都

是在支撐有關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對生命的理

解。

“食物”單元通過對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憶和分類,引起學生對飲

食的關注,發現自己在飲食中的不良習慣,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

學、合理、均衡地飲食。食物的變化和獲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

在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的特征及其變化規律。

“巖石和礦物”單元是學生初次對構成地球固體物質的探究。通過

對巖石、礦物的觀察、分類和描述,使學生形成關于地球物質的一般

性概念,并對保護、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的重要意義有進一步的了

解。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

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

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

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

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

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

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

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

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進人四年級以后,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

知欲和參與科學活動的愿望明顯增強。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

科學的方法,對科學探究活動非常喜歡,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

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另

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

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但由于學生年

齡的局限,觀察的深度、準確度還不夠,觀察或描述的方法還不會實

踐運用。大部分學生知識面不廣,勤于動腦的同學占的比例不是很大。

還有的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

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因此,本學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

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尊重

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

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

四、教學措施

1、了解學生對所學科學主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

中出現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

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并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

2、指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和描述。教科書中涉及了大量的

觀察、比較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觀察對象在屬性、結構、

功能、關系等方面的特點,是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的重要認識基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給出了各

單元相應的記錄表,并提示學生用文字、數據、簡筆畫、氣泡圖、網

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的記錄觀察到的現

象,并隨時提示他們將自己的記錄與小組同學的記錄進行比較、修正,

教師每周都要對學生的記錄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匯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活動

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這種

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指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尤其要重視學生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從證據、表格、圖形獲得的一些

科學信息,并引導他們合理地使用這些信息做出科學解釋。

五、時間安排

教學任務課時

電7

新的生命7

食物7

巖石和礦物7

復習3

學習預案(1)節

學習主題:體驗靜電現象

學習目標:

1、生活中到處有靜電現象;電荷分正電荷和負電荷兩種;

2、讓生明白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相吸引;

3、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4、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學習準備:

學習過程:

學習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現象,教師演示:用梳子梳干

燥的頭發,頭發可能會怎樣?--頭發飄起來了。

頭發為什么能飄起來呢?--出示課題:生活中的

靜電現象

2、體驗靜電現象

小組實驗:拿出一根經過摩擦過的塑料棒,靠近碎

紙屑。

發現了什么?--摩擦過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紙屑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塑料棒經過摩擦,

產生了靜電,就把紙屑吸起來了。

3、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二、認識電荷

1、不一樣的電荷

1)認識正電荷和負電荷

2)進一步研究靜電現象--小組研討

小結:兩個摩擦后的物體,有時相互吸引,有時

互相排斥,同一種電荷互相排斥,不同種電荷互

相吸引。

2、讓電荷流動起來

摩擦能使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從

而使物體帶上正靜電。帶靜電的物體中的電荷卻

不能持續流動。要形成電流就必須使電荷流動起

來,需要具備動力,需要形成電路。

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靜電現象:正電荷、負電荷

電荷能流動起來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2)節

學習主題:點亮小燈泡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1、只有電流流過燈絲時小燈泡才會發光。

2、利用電來點亮一只小燈泡需要一個完整的電路。

3、一個完整的電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種方法建立起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1、體會對周圍事物進行有日的、細致地觀察的樂趣。

2、激發進一步探究電的興趣。

學習準備:小燈泡、1.5v的干電池、導線、實驗記錄單、小燈泡的剖面圖

學習過程:

學習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引入

當我們閉合家里的開關,電燈就會亮起來。電燈為

什么會亮呢?考慮過這樣的問題嗎?讓我們先來

研究一下小燈泡吧!

二、認識小燈泡等的結構

1、小燈泡的構造

1)每組一個燈泡,觀察小燈泡的各部分結構。

2)交流觀察結果,并對自己畫的小燈泡作出修正。

3)猜猜電流是怎么從小燈泡內部通過的?用手指

畫一畫。

2、觀察導線、電池,說說導線和電池的結構

三、讓小燈泡發光

1、點亮小燈泡

1)小組活動--連接這些實驗器材,想辦法使小

燈泡亮起來,

2)組織學生匯報:。

2、嘗試用多種方法點亮小燈泡

1)用哪些方法點亮小燈泡,用實物圖畫下來哦。

2)畫出連接方法的電路中電流的流動路徑,

3)分析接亮的共同點

3、出示實物圖,分析哪個燈泡會亮,哪個燈泡

不會亮。

四、安全教育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3)節

學習主題:簡單電路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1、電從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

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2、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

過程與方法: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2、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對電探究的興趣。

學習準備:小燈座2個、電池盒1個、1號電池1節、導線4根、小燈泡2個、

學習過程:

學習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活動導入:

1、連接比賽:每組一節干電池、一根導線和一個

小燈泡,把小燈泡點亮。

2、討論:我們這樣用手按著來點亮小燈泡,一松

手小燈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點不太方便啊?

3、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二、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學會使用電池盒和小燈

座連接電路。

1、教師逐個出示小燈座、電池盒,讓學生觀察電

池盒和小燈座。

2、討論:這兩個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請一生演示電池盒和小燈座的安裝,教師可以

做如下提示:

(1)安裝電池的時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燈泡是怎么裝到小燈座上的?

(3)導線怎么連?

4、學生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讓小燈泡亮起來。

5、請一組學生展示他們的連接實物圖,

三、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1、再提供1個小燈泡、1個小燈座、3根導線,

讓學生嘗試怎樣使兩個小燈泡同時亮起來。

2、學生使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來進行各種嘗試,

當嘗試成功后,再去嘗試其他的連接方法。

3、實驗結束,小組匯報,互動交流。

四、活動延伸:

1、挑戰:我們能連接更多的小燈泡和電池,讓

它們同時亮起來嗎?

板書設計:

3、簡單電路

電池導線用電器(電池盒和小燈座)

連接方法

點亮小燈泡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4)節

學習主題:電路出故障了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1、利用電來點亮小燈泡需要一個完整的電路(通道)。

2、電路出故障了,電流就會中斷。

過程與方法:1、制作一個電路檢測器。

2、應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并排除電路中的故障。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精神。

學習準備:小燈泡、導線若干、電池、電池盒、小燈座、壞的小燈泡

學習過程:

學習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觀察導入:

1,出示一個能使小燈泡發光的串聯電路,讓學生

畫出簡單的電路圖,并說一說電流是怎樣流動的。

2、說明:小燈泡發光是因為在這個電路中形成了

一個完整的回路。(板書:回路)

3、提供一個出了故障的電路,并提出問題:小燈

泡為什么不亮了?

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首先可以引導學生檢查連接的方法,結合前面

的學習,排除連接方法上的問題。

2、引出新的問題:為什么連接方法正確而小燈泡卻

不亮呢?

造成小燈泡不亮的原因

1.小燈泡壞了;

2.燈座松了,沒有連上;

3、.........

三、做個電路檢測器:

1、討論,用什么辦法來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①檢查法:。②替換法:

2、指導學生按教科書中的提示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3、檢測器檢測電路故障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4、制定檢測計劃。提醒學生用電路檢測器查找故

障產生的原因,要邊檢查邊做記錄;7、利用排除

法進行測試,找出故障的原因,要讓學生再試一次,

使小燈泡重新亮起來。分組匯報。

5、強調安全事項。

6、拓展:還有其他方法查找電路中的故障嗎?

板書設計:

4、電路出故障了

回路故障電流中斷

造成小燈泡不亮的原因

1.小燈泡壞了;

2.燈座松了,沒有連上;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5)節

學習主題:導體與絕緣體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1、導體;絕緣體

2、導電性是材料的基本屬性之一。

過程與方法:1、根據任務要求制定一個小組的研究計劃,并完成設想的計劃。

2、實施有關檢測的必要步驟,并整理實驗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1、學會與人合作。培養尊重事實的實證精神

2、認識到井然有序的實驗操作習慣和形成安全用電的意識是很重要的。

學習準備:木片、塑料片、陶瓷、紙板、橡皮、布、一個電路檢測器

學習過程:

學習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觀察導入:

1,觀察簡單的電路連接,說說電流在電路中是怎

么流的。

2、討論將電路中的導線剪斷,會出現什么情況,

為什么?

3、討論:為什么電路檢測器的兩個金屬頭接在一

起,小燈泡會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觸在一起或

把金屬頭和塑料皮接觸在一起,小燈泡就不會亮。

5、講授:像銅絲那樣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質叫做

導體;像塑料那樣不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質,叫做

絕緣體。(板書:導體、絕緣體)

二、檢測橡皮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1、提問:怎樣檢測?塊橡皮是導體還是絕緣體呢?

2、預測橡皮能否通過電流使小燈泡發光,并做好

記錄。

3、使“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相互接觸,檢驗

小燈泡是否發光。

4、用兩個檢測頭接觸橡皮的兩端,觀察小燈泡是

否發光。

5、重復檢測一次,并將檢測時小燈泡“亮”或“不亮”

的情況記錄下來。

6、得出結論:橡皮是絕緣體。

三、檢測20種物體的導電性:

1、學生測量各種材料

2、表達與交流:

3、對20種物體進行分類,并從分類中發現一定

的規律,由學生對導體和絕緣體做出自己的描述。

四、討論教室電器設備的絕緣措施和進行安全用電

教育。

板書設計:

5、導體與絕緣體

導體導電性

絕緣體

安全用電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6)節

學習主題:做個小開關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開關可以用來連接或斷開電路,控制電路中電器元件的工作狀態。

2、開關有的地方需要用導體來做,而有的地方必須用絕緣體來做。

過程與方法: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并制作一個簡單的開關,并用它來控制電路。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學習準備:干電池,軟木塊(橡皮)一塊、圖釘兩個、曲別針一個,小燈泡一個,

小燈座一個、電池盒一個、電池一節,導線若干

學習過程:

學習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觀察手電筒:

1、觀察組成手電筒的各種材料。

在這些材料中,有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為

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導體,有些地方要用絕緣體?

2、觀察手電筒的構造。

思考:電池和小燈泡是怎樣安裝的?電路中電流的

路徑是怎樣的?試著標出電流的路徑。

3、觀察手電筒的開關。

二、做個小開關:

1、給每一組一個斷開的電路,討論怎樣設計一個

開關。重點討論:用什么材料來做,怎樣控制小燈

泡的亮和滅。

2、利用身邊的材料]討論并設計制作一個小開關,

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組準備好的材料,小組合作制作一個能

交叉控制紅綠燈的電路。推測一下,什么時候紅燈

亮,什么時候綠燈亮。(活動目的:用一個開關來

控制紅綠燈的亮與滅。)

4、如果要在紅燈變綠燈、綠燈變紅燈的中間亮起

一盞黃燈的話,應該怎么辦?(方法:在一個開關

控制兩個電路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電路,用一個

開關控制三個電路。)

5、交流匯報:

三、延伸與拓展:

1、介紹兒種不同的開關,如遙控開關、拉線開關、

閘式開關、活動開關等。

2、布置學生課后調查家里用電器的開關是什么樣

的,這些開關是怎樣控制電路的。

板書設計:

6、做個小開關

開關連接或斷開電路

導體絕緣體

做個小開關

控制紅綠燈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7)節

學習主題:不一樣的電路連接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1、通路,斷路。

2、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是兩種用不同連接方法組成的電路。

過程與方法:1、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2、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連接電路,

情感態度價值觀:1、培養勇于挑戰、繽密推斷的態度。

2、樂于交流自己的觀點。

學習準備:電路檢測器、四個接線頭的盒子、電池、一個小燈泡

學習過程:

學習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活動一:關于第一個接線盒的研究

1、觀察接線盒外面的四個接線頭及對應的數字

2、打開盒蓋,看到1號和3號接線頭在盒子的里

而是用導線連接在一起的。

3、蓋上盒蓋,討論:如何用電路檢測器檢驗出哪

兩個接線頭之間是通路?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斷

路?

4、用電路檢測器實際檢測,看看檢測結果是不是

和前面觀察到的一樣。

活動二:檢測、推測第二個接線盒內導線的連接情

1、發給每組另外一個接線盒,

2、學生先討論檢測順序,然后再開始檢驗,并把

檢驗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3、各小組匯報結果,并討論哪種推測是合理的。

4、打開接線盒,讓學生看看到底是怎樣連接的。

二、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

活動一:電池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1、要求學生用材料組裝不同的電路,讓小燈泡亮

起來,看看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2、啟發思考:在不同的兩種方法中你有什么發現。

3、學生匯報后,教師作適當講解。

活動二:小燈泡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1、要求學生用這些材料組裝不同的電路,讓小燈

泡都亮起來。看看能有幾種方法。

2、啟發思考:在不同的連接方法中你有什么發現?

3、學生匯報后,教師作適當講解。

三、拓展活動:看誰的設計最有特色

提供學生若干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自由設計電路,

比一比誰的設計最有特色、最實用。

板書設計:

7、不一樣的電路連接

串聯和并聯:一節電池的電壓是1.5V,兩節電池串聯起來的電壓是3V,所以

小燈泡會特別亮。兩節電池并聯起來,電壓還是1.5V,所以小燈泡不太亮。)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8)節

學習主題:1、油菜花開了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1、綠色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構成。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實的過程中要發生系列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1、解剖油菜花并觀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用畫圖的方式記錄油菜花變成油菜莢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獲得親近自然的情感體驗,產生探究各種各樣的花的濃厚興趣。

學習準備:油菜花變化過程的圖片,課件

學習過程:

學習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引入

單元概述:從今天開始,我們進入非常有趣的《新

的生命》單元。本單元共有7課,我們要一起來研

究植物和動物是怎樣繁殖后代的。出示開花的油

菜植株。這是什么植物?同學們平時認真地觀察過

花嗎?讓我們一起進入花的世界吧!板書課題:油

菜花開了

二、探究過程

1、觀察一棵油菜。

(1)請同學們說說油菜長得怎么樣?區分油菜的

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

(2)油菜和鳳仙花都有根、莖、葉、花、果實、

種子。這樣的植物叫綠色開花植物(板書)

(3)請同學再說出幾種綠色開花植物。

2、觀察一朵油菜花。

(1)觀察:從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鏡觀察

?朵油菜花。

(2)解剖:示范:鑲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順序;

解剖的油菜花。

(3)交流。

(4)小結: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

個部分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觀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時開放的嗎?

(2)數數一棵油菜上有兒朵花?兒個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謝了以后留下的部分

是什么?

三、小結

四、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采集各種各樣的花,下節課帶來。

板書設計:

油菜花開了

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9)節

學習主題:2、各種各樣的花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1、在花的各部分構造中,雄蕊和雌蕊與形成果實和種子有關。

2、根據花的構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過程與方法:1、能區分花的相同和不同,能將研究結果以表格形式呈現出來。

2、以報告會的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與同學進行交流。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形成自覺珍愛生命、保護花草樹木的意識,有繼續探究花的濃厚興趣。

學習準備: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單性花和兩性花、放大鏡

學習過程:

學習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引入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

蕊、雌蕊四個部分組成的。問題:其他的花和油菜

花一樣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各種各樣的花。

二、探究過程

1、花的專題觀察。

(1)小組討論,確定研究專題,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準備研究的內容;怎樣研究;研究成

果的呈現方式。

(3)研究的方法:數一數、統計、測量等。

(4)成果展現:表格、圖示、文字小結等。

2、“花的觀察”報告會。

(1)分組匯報。

(2)將研究成果進行分類,由學生自己制定標準。

(3)討論研究中發現的問題。

3、認識完全花與不完全花

(1)觀察比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說說他們在構

造上由哪些不同?

(2)閱讀課文,了解不完全花與完全花、雌花與

雄花、單性花與兩性花。

(3)判斷:觀察南瓜的兩種花有什么不同,分別

屬于哪一類?觀察其他的花,判斷屬于哪一類?

4、交流與小結

(1)通過學習,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三、質疑拓展

還有哪些關于花的問題?

四、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10)節

學習主題:3、花、果實和種子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1、果實和種子是植物開花傳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構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長成果實和種子。

過程與方法:1、進一步發展比較事物相同點和不同點的能力。

2、按一定順序對雄蕊和雌蕊這樣更細小的結構進行專題觀察。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意識,發展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

學習準備:植物傳粉、受精的課件或掛圖

學習過程:

學習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導入

我們已經觀察了油菜花,還認識了各種各樣的花,

知道許多植物會開花、結果。開花與結果之間有什

么關系呢?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測。

二、探究過程

1、觀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我們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觀察雄蕊和雌蕊

呢?放大鏡。

(2)教師在展示臺上演示觀察過程,學生歸納研

究方法。

a用放大鏡觀察雄蕊的各部分——花絲和花藥。

b放大鏡觀察雌蕊的各部分一子房、花柱和柱頭。

c用手輕觸柱頭,觀察柱頭是否有粘性。思考:雄

蕊和雌蕊的這些構造特點與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

什么聯系?

(3)學生分組觀察、輕聲討論。

(4)全班交流匯報。

(5)指導閱讀課文P28:

2、觀察油菜的果實和種子

三、總結拓展

雄蕊和雌蕊的結構。

雄蕊產生的花粉傳播到雌蕊柱頭上,會使雌蕊子房

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實和種子開始成

長,花朵開始凋謝。

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四、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查找資料,了解植物還有哪些傳播花粉的方法。

板書設計:

3花、果實和種子

雄蕊(花絲和花藥)

雌蕊(子房、花柱和柱頭)

受精結果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11)節

學習主題:4、把種子散播到遠處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1、植物傳播種子有不同的方式,

2、種子和果實的外部形態、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之間是有聯系的。

過程與方法:1、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假設。

2、利用測量、實驗等方式尋找證據驗證推測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1、有探究植物種子傳播方式的欲望。

2、培養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意識,發展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

學習準備:油菜、鬼針草、蒲公英、番茄的果實和種子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引入

回憶:在種植鳳仙花的過程中,你發現鳳仙花果實成熟后,種子

怎樣傳播出去的?板書課題:把種子散播到遠處

二、探究過程

1、觀察油菜散播種子的方式(分組觀察)

(1)觀察成熟的油菜果莢。外殼有什么特點?

(2)輕捏油菜果莢,你發現了什么?與鳳仙花比較,推測一下:

你覺得油菜的種子是怎樣散播到遠處的?

(3)油菜種子的結構特點:質量輕。

(4)油菜果莢的結構特點:干裂。

2、其他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

(1)鬼針草種子的傳播。回憶:上山時褲腳經常會粘上什么?

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2)番茄種子的傳播。

a發放番茄觀察。b推測傳播方法。c討論交流。d類似的植物。

(3)觀察隨風飛行的蒲公英種子

a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蒲公英的種子:你有什么發現?

b推測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種子的?

c還有哪些植物果實和種子的散播方式和蒲公英相似?

(4)教師演示:在水中漂浮的椰果。

3、你還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

三、總結。

四、質疑討論。

種子成熟后,不散播到遠處,都掉落在植物近旁,會產生怎樣的

情況?

五、布置課外活動作業收集有關植物散播種子的資料。

板書設計:

把種子散播到遠處

水流傳播

彈射傳播

風力傳播

動物傳播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12)節

學習主題:5、種子的萌發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植物種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2、種子的各個部分在種子的萌發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1、進行對比實驗并做記錄。

2、運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探究種子奧妙的興趣,養成認真細致、堅持觀察的科學態度。

學習準備:培養皿、鑲子、小刀、放大鏡、浸泡2天的蠶豆油菜黃豆的種子、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引入

復習:植物媽媽利用哪幾種方法將種子散播到了遠處?

討論:種子在怎樣的環境下可以萌發呢?板書課題:種子的萌發

二、探究過程

1、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

(1)種子萌發的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我們首先要了解

種子的內部構造。

(2)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鑲子剝蠶豆皮的方法,強調要領:a.不

要著急;b.把剝了皮的蠶豆從開口的那邊小心掰開,放在培養

皿中。

(3)分組研究。研究重點:種子可以分成兒部分?注意比較三

種種子的異同。

(4)匯報交流。

(5)認識種子的各部分(畫圖)。雙子葉與單子葉的例舉。推

測:種皮、胚根、胚芽和子葉在蠶豆種子生長過程中分別起了什

么作用?

2、觀察發芽天數不同的蠶豆種子

(1)種子萌發的過程中種子的各部分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2)觀察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外形。

(3)匯報交流研究發現。

三、小結

種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蠶豆的胚包括胚根、胚

芽和子葉。

四、質疑

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在種子結構上不同,花和受精過程也不

同嗎

五、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持續觀察蠶豆種子發芽的變化過程并做好記錄。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13)節

學習主題:6、動物的卵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很多動物都要產卵,卵有相似的構造,卵可以發育成動物。

2、像青蛙、雞這樣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

過程與方法:1、用圖片與實物相結合的方法觀察研究動物卵的結構特點。

2、觀察青蛙卵孵化的過程;用查閱資料的辦法了解小雞孵化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樂于探究動物繁殖奧秘的興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樣性和延續性。

學習準備:一個新鮮雞蛋和縱切開的半個熟雞蛋,鯽魚卵,蠶卵,放大鏡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引入

出示各種動物的卵。板書課題:動物的卵

二、探究過程

1、觀察動物的卵

(1)出示各種各樣的卵:它們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小組觀察雞蛋、鯽魚卵、蠶卵:有什么發現?(3)觀察雞

蛋外形:

用放大鏡觀察雞蛋外殼:你有什么發現?

表面很粗糙;外殼有很多小孔;殼很脆容易破。

這些小孔有什么用?透氣。

(4)觀察雞蛋的內部

打在盤中的雞蛋:蛋清(蛋白)、蛋黃、胚(蛋黃上的小白

點)、殼。縱切開的半個熟雞蛋。匯報:雞蛋里面有一頭是空的;

蛋殼上有膜。指出蛋白、蛋黃、氣室。

推測:它們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蛋白供給養料和水分;蛋黃提供營養;胚能發育成小雞;氣室

提供氧氣;蛋殼有保護作用。

2,青蛙卵的孵化觀察指導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嗎?

(2)討論觀察方法,設計觀察記錄表。

3、小雞的孵化

(2)小雞孵化的條件:種蛋、溫度、濕度、通風等。

(3)小雞孵化的時間:大約3個星期。

三、小結

四、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發放青蛙卵

板書設計:

動物的卵

蛋白、蛋黃、氣室、胚、殼、膜

靠卵繁殖后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

小雞孵化的條件:種蛋、溫度、濕度、通風

時間:大約3個星期。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14)節

學習主題:7、動物的繁殖活動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有的動物通過產卵來繁殖后代,有的直接產下小動物;卵生和胎生是動物產

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動物的繁殖與綠色開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點,都要受精。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圖片一,情景再現,了解更多動物的繁殖活動并進行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新生命的可貴,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

學習準備:動物的繁殖活動視頻資料,課件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引入

復習回顧:卵的構造。卵生動物。板書課題:動物的繁殖活動

二、探究過程

1、卵生動物的繁殖活動

(1)自讀教材P37,思考:植物繁殖與動物繁殖有什么共同點?

(2)交流。

植物的花蕊分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傳到雌蕊的柱頭,并與

子房里的胚珠結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實和種子。

動物和植物一樣,動物也分為雄性和雌性,當雄性動物的精子與

雌性動物的卵相結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開始孕育了。

(3)動物的哪些活動是在為繁殖做準備呢?

筑巢,發情,澗游,交尾,產卵,孵化等。

(4)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靠產卵繁殖的?

2、胎生動物的繁殖活動

(1)胎生與胎生動物。

自讀教材P38,思考:什么叫胎生動物?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胎

生動物?

(2)交流。小結:人也是胎生的。

3、總結動物產生新生命的幾種方式。

(1)列表(小組活動)。動物名稱,繁殖方式。

(2)匯報交流。介紹其它繁殖方式:動物的卵胎生。

三、小結

動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兩種。

卵生動物通過產卵來繁殖后代,胎生動物直接產下小動物。

四、質疑與討論

(1)教師質疑:卵生和胎生動物哪一種后代的成活率高?為什么?

(2)學生質疑。討論。

板書設計:

7、動物的繁殖活動

(產卵孵化)卵生動物胎生動物(直接產下小動物)

植物繁殖-(受精)-動物繁殖

克隆技術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15)節

學習主題:1、一天的食物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我們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來保持身體的健康;

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過程與方法:1、用多種方法對食物進行分類,并通過記錄的方式將分類的結果

進行整理和描述:

2、通過簡單的統計分析,發現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豐富的。

學習準備:進行食物記錄的卡片紙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引入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對于我們人的生長發育來說十分需

要。從這個單元我們將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與我們健康之間

的關系。讓我們從調查“一天的食物”來開始對食物的研究吧!(板

書:一天的食物)

二、探究過程

1、記錄一天中吃的食物。以昨天為例:我們都吃些什么?

(1)討論活動:

(2)小組記錄:要求學生對一天的食物按餐別進行記錄。

小組匯報,師記錄(或統計表)。

(3)思考:從這些匯報中,我們可以看出些什么?

看了我們的統計,你們有什么想法?(我們每天要吃很多種食物)

2、給食物分類

把小組內的記錄卡片混合,看看可以分成幾類食物,分別是什么。

要求:

⑴把認為是同一類食物的卡片擺成一豎行貼在展板上。

⑵在這豎行的排頭位置,用另種顏色的紙寫上這豎行食物的

類別。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配合學生在黑板上貼紙條)

對于這樣的分類,你們認同嗎?(配合學生調整黑板上的卡片)

⑶你們還有怎么劃分類別的方法?(展示不同分類方法的貼板)

講解食物可以分成動物類食物和植物類食物,以及分類標準。(4)

舉例說說葷食、素食還可以分為哪幾種?

三、小結

在對一天中食物的統計中會發現,我們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很豐富

的,這里面有著不同類別的食物,攝取種類豐富的食物是我們人

類進食的特點。當我們吃下這樣豐富的食物后,食物會給我們提

供些什么營養呢?同學們可以查閱一些資料,解答這個問題。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16)節

學習主題:2、食物中的營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人體保持健康需要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的方法辨別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各種營養與生命活動的關系,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幫助學生建立嚴謹細致的研究態度。

學習準備: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營養的分類等相關資料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引入:

身體成長、發育都需要哪些營養?我們能從種類豐富的食物中獲

得什么呢?

二、探究過程:

1、食物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1)講述: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通常分為:蛋白質、

糖類、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水。下面我們分組探討?下,

每一小組選定一種來進行具體研究。

(2)分小組探討交流

(3)匯報交流

A.蛋白質組:蛋白質是人體肌肉、皮膚、內臟、頭發、指甲和血

液的主要成分;所以說,蛋白質是生命物質。

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舉例:糧食、肉、乳、蛋、豆制品、花生……

B.糖類組:

糖類的主要功能是供給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淀粉也是糖類。

我們吃的如米、麥、玉米、高粱、甘薯等,其主要成分都是淀粉。

C.脂肪組:脂肪俗稱油脂。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供給熱量,富含脂

肪的食物有植物油、動物油、肥肉……

D.維生素組:各種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E.礦物質組:食鹽、各種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

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們能獲得哪些營養

(1)引導:(2)小組活動:(3)展示交流(4)小結:

3、找出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檢驗糖類,滴碘酒;檢驗脂肪實驗(2)匯報交流

三、小結

1、說說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2、課外繼續檢驗食物的營養成分,制一份常見食物營養成分表。

板書設計:

2、食物中的營養

蛋白質人體的主要成分

脂肪糖類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

維生素調節身體機能

礦物質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17)節

學習主題:3、營養要均衡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1、我們需要搭配膳食,保證營養的充足。

2、搭配膳食營養要做到品種多樣,并保持合理數量。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資料的方式,獲取有用的信息,并通過自己的分析以及

集體的研討,形成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礎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識。

學習準備:均衡膳食寶塔資料、掛圖等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引入:

我們從食物中獲取各種營養,這些營養必須合理搭配,才能保

證我們正常生活和成長,這就是營養的均衡。(板書課題)

二、探究過程:

1、營養均衡的標準

(1)同學們閱讀教科書上的均衡膳食“寶塔”圖,

(2)小組閱讀探討:

(3)全班交流各小組代表交流發言,相互補充

師小結:均衡膳食寶塔共分五層,包含我們每天應吃的主要食

物種類。寶塔各層位置和面積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

類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應占的比重。

谷類:供應熱能,補充消耗,保持體溫。作為主食,自然總攝

取量遠高于其它類食物。

蔬菜水果類:增強抵抗能力,保持細胞健康,防止便秘。宜多吃。

畜禽肉類、魚蝦類、蛋類:含豐富蛋白質,可助長發育,維持新

陳代謝。宜適量攝取量。

奶類、豆類及豆制品類:有助于牙齒及骨骼健康。應適量攝取。

油脂類:提供人體生理運行及活動所需熱能,在一定限度內對

身體有利,但攝取過多有害。故應盡量避免多食。

2、搭配膳食營養

(1)小組活動將我們“一天中的食物”記錄(卡片)按照寶塔各層

食物的分類我們需要做出哪些改進將改進后的食物搭配記錄來,

(2)展示交流

(3)探討膳食搭配

1.葷素搭配。2.粗細糧搭配。

3.每日吃適當的新鮮水果和蔬菜。

4.最近運動量比較大,需要多吃糖類食物,補充足夠的能量。

5.最近手指間有一些脫皮,需要多吃含有維生素的食物。

6.喝一些水;

三、課外延伸

請按自己的食譜進行實踐,我們將評出“美食大師”。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18)節

學習主題: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為了保證對營養的吸收,有的食物適宜生吃,有的食物適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會發生多方面的變化,其中有的變化是有利于人體對食物

的消化和吸收的。

過程與方法

1、在加熱的過程中,觀察食物由生到熟的變化。

2、通過細致的觀察,比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語言進行描述。

學習準備:酒精燈、支架、石棉網、水、燒杯、大米、黃豆、黃瓜、豆角、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引入

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證我們獲得均衡的營養,而食物的不同

食用方法會影響我們對營養的吸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

么不同呢?不同的食物該怎樣合理食用呢?就讓我們今天一起

來探討探討吧!

二、探究過程

1、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出示一些食物的實物:說說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2)舉例說說生食和熟食。

(3)小結:有些食物經過烹飪后對我們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

物生吃更富有營養。

2、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

(1)教師提供切開的生、熟馬鈴薯,組織學生分組觀察它們的

變化。

A.看看馬鈴薯的顏色變化

B.摸摸馬鈴薯的軟硬異同

C.嘗嘗馬鈴薯的味道

(2)匯報:馬鈴薯的營養會變化嗎?

(3)討論:把馬鈴薯燒熟了吃有哪些益處?(熟的馬鈴薯和生

的馬鈴薯?樣富有營養,但熟的馬鈴薯含有的營養成分更容易

被人體吸收。)

3、觀察比較生、熟雞(豬)肉

(1)觀察生雞(豬)肉顏色、氣味、用鏡子夾住撕扯……

(2)預測:雞(豬)肉從生到熟會有哪些變化?

(3)分組實驗:用清水加熱雞(豬)肉

A.操作指導:

放在水中煮。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實驗裝置,練習使用酒精燈

B.分組實驗,教師巡回隨機指導

(4)匯報:將觀察到的現象盡量用語言描述出來。

(5)討論:三、小結:

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在加熱后會發生變化,變得容易被人體

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較松軟,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

物在這樣的加工過程中,營養會有一些損失。生的食物會保留

自身的營養成分,特別是維生素不會被破壞。所以采用生食的

方法能夠減少營養的損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節

學習主題:

學習目標:

學習準備:

學習過程:

學習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19)節

學習主題:5、面包發霉了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1、面包的變質發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長需要適宜的環

境和條件。

過程與方法

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假設,并設計實驗研究霉菌的生長與環境的關系。

堅持記錄霉菌的生長情況,分析、整理自己記錄的數據。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霉菌的觀察,拓寬觀察周圍世界的視野,保護并發展對事物的好奇心。

學習準備:放大鏡,載玻片,發霉的面包干面包四小塊、滴管、水、塑料袋、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引入

我們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過程中也會發生變化。會發生什

么樣的變化呢?與哪些條件有關呢?

二、探究過程

1、觀察發霉的面包

(1)分組觀察老師提供的面包,說說你的發現?面包發霉了!

(2)用放大鏡把面包發生的變化記錄下來。學生討論,小組嘗試。

師引導學生用牙簽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載玻片,用放大鏡進

行觀察。

(3)匯報交流:

2、面包發霉的條件

(1)討論:面包上怎么會長出霉菌?面包發霉與哪些因素有關

(2)小組探討,作出推測

(3)全班交流:霉菌長在面包上,而離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

沒有霉菌生長,這可能說明霉菌的生長需要面包提供養分;面

包如果是放在了溫暖的地方發的霉,這說明霉菌的生長與溫度

的高低有關;發霉的面包還是軟軟的,有一些水分,這說明霉

菌的生長需要水分……

3、哪一塊面包上的霉菌生長得快

(1)過渡:剛才的討論只是我們的一種猜想,霉菌的生長還可

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2)選擇實驗條件

拿出材料袋的四塊烘干的面包,用牙簽在每塊面包上放一些霉

菌。(這是一組對比實驗,用牙簽在每塊面包上放一點兒霉菌

,目的是為了創設在四塊面包上都有霉菌這樣一個相同的條件

(3)分組準備對比實驗

這每天觀察記錄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長情況,檢驗我們的推測。

4、后續觀察活動

根據你的實驗方法,注意每天觀察記錄兩塊面包上霉菌的生長

情況,認真填寫“實驗記錄”表,下一次上課時帶上你的觀察研

究成果。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學習預案(20)節

學習主題:5、面包發霉了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1、面包的變質發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長需要適宜的環

境和條件。

過程與方法

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假設,并設計實驗研究霉菌的生長與環境的關系。

堅持記錄霉菌的生長情況,分析、整理自己記錄的數據。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霉菌的觀察,拓寬觀察周圍世界的視野,保護并發展對事物的好奇心。

學習準備: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方式

一、引入

本周我們進行了兒天的實驗觀察,記錄了不同條件下面包上的

霉菌生長的情況。今天我們來進行一下匯報交流。

二、交流活動

1、小組活動

整理記錄,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