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教新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浙教新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浙教新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浙教新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浙教新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浙教新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歷史上,我國西南地區瘧疾疫情十分嚴重,該地長期被視為“瘴癘之地”。20世紀50年代,國家通過衛生組織建設、宣傳教育普及服藥、衛生掃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這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A.地域發展差異縮小B.公共衛生體系的完善C.疫情防控成效顯著D.西部大開發初見成效2、《甲子語溪閔雨四首其一》云:“塘中龍骨高數層,龜坼田中縱復橫。青裙箬笠倚車臥,但有空車無水聲?!痹撛娋渲刑峒暗纳a工具是A.B.C.D.3、2020年5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報告指出;蝗災將卷土重來,數千萬人面臨糧食危機。糧食出現危機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激增②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積不斷減少③禽畜飼養過度使用抗生素。

④對農業的不重視⑤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的發生A.①②⑤B.①③④⑤C.①④⑤D.①②④4、在人類處于食物采集階段,人類各群體的活動范圍僅限于其狩獵場所。當人類學會了農業、冶金術和造船術時,活動范圍就擴大了,地區性的帝國也逐漸形成了。這表明()A.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B.帝國的形成擴大了文明區C.食物采集時期人類活動單一D.生產力發展推動文明擴展5、中世紀晚期,歐洲的區域性貿易同東方的商業活動相聯系,一個貿易網絡已經顯現輪廓,形成了當時已知世界的“世界市場”。據此推知當時()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雛形在歐亞初現B.區域市場為近代世界市場奠定基礎C.歐洲與東方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D.東西方貿易主要通過民間途徑開展6、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后,許多國家宣布實施浮動匯率制。韓國和委內瑞拉將其貨幣匯率釘住了美元;瑞典克朗釘住了“一籃子”15個國家的貨幣,其中每個國家都是其重要的貿易伙伴;還有一些國家將其匯率釘住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這反映出A.國際合作和貨幣區域化趨勢B.二戰后美元霸權的終結C.國際貨幣多元化的發展趨勢D.全球經濟不穩定性加強7、如表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化發展水平。對如表理解正確的是()

A.1949—1961年,土地改革完成直接推動城市化的發展B.1961—1967年,國民經濟的調整助力城市化水平提高C.1967—1979年,大躍進運動導致城市化水平下降D.1979年以后,改革開放為城市化發展提供新動力8、傳說神農氏之前存在包犧氏,包犧氏“作結繩而為網罟,以畋以漁”。后來,由于民人眾而禽獸少,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固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這些傳說體現了,人類早期()A.耕織結合的經營方式B.由采集走向種植的過程C.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D.社會分工的日益專業化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9、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___________者。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0、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題(共2題,共8分)11、工業革命促進了英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帶來英國社會的深刻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時間議會立法1802年《學徒道德健康法案》,保障棉紡廠和其他工廠學徒工的健康和道德情況1819年規定工廠童工的工作條件,任何紡織工廠不得雇傭不滿9歲的兒童,16周歲以下工人每天工作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1825年禁止兒童在夜間工作1833年制定工廠視察員制度,賦予視察員實地檢查、監督和違規罰款的權力1860年謀礦規范法令提離安全標準并禁止雇傭12歲以下兒童

依據材料井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材料所反映的歷史現象。12、現代化理論研究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18—19世紀;一些歐洲的社會學家以西方工業社會為對象,研究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發展規律。

二戰后;現代化研究在美國興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該理論認為現代化的主要動力來自于內部,內部的障礙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不順利的根本原因;現代化實際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國化的過程,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這一理論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很多學者根據各國的具體情況,探討不同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模式。20世紀80年代,現代化理論從美國引進中國,不少學者開始將現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運用到社會科學研究中。

——據《傳統與變遷——國外現代化及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等概述18—19世紀西歐經濟、政治發展的主要狀況。評卷人得分五、論述題(共4題,共24分)13、罐頭的歷史。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依賴于自然條件進行食品貯藏保鮮,直至19世紀罐頭的出現推動了貯藏保鮮方法的重大變革。

大事年表。

1795年;法國政府懸賞征集軍糧長期保存;防止腐爛變質的方法。

1809年;法國人阿佩爾采用意大利生物學家斯帕蘭扎尼的加熱密封法,為拿破侖軍隊發明了玻璃瓶裝罐頭。

1810年;英國人杜蘭德發明錫鐵罐頭,罐頭很快成為英國海軍標準口糧。

1830年;美國辛辛那提建立了最早的肉類罐頭工廠,每個工人只從事單一和重復性的工作。

19世紀30年代;歐洲和美國的商店開始向民眾提供魚罐頭和肉罐頭。

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展出了大量罐頭產品,包括來自中國和印度的罐裝火腿等世界各地食品。

19世紀50年代;鐵路大量建成和冰采集技術的發展,延長了罐頭食品的保質期,保障其從資源豐沛的產地調運到城市。

19世紀英國的罐頭工廠。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對19世紀罐頭食品的興起和發展撰寫一份說明。(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釋合理,不少于150字。)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時空觀念作為核心素養之一,并提出了五點具體要求:“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知道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并能夠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時空觀念作為核心素養之一,并提出了五點具體要求:“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知道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并能夠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依托時空觀念這一核心素養具體要求(任意一點或整體),圍繞20世紀二三十年代相關歷史事件,自擬一個論題,并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證。(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朱漢國《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巧克力現今風靡全球,可可則是制作巧克力的最基本原料。已知最早食用可可的是中美洲的奧爾梅克人,其文化在公元前1200前后繁榮起來。他們依靠烘干、搗碎的可可豆來補充能量。隨后瑪雅人繼承了這個習慣,他們用搗碎的玉米和可可制成咸味的飲料。13世紀,阿茲特克人將瑪雅人置于他們的統治之下,并從他們那里學會了食用可可。阿茲特克人在可可飲品中加入辣椒及各種香料,創造出豐富多變的口感。美洲的“發現”給大西洋兩岸的飲食習慣都帶來了真正意義上的改變。墨西哥婦女和西班牙男子成婚或去給西班牙人當差,從而學會運用雙方的傳統食材和烹飪方法。殖民者習慣在可可中加入新傳入美洲的蔗糖或胡椒等調味,并將之稱為“巧克力”。巧克力引進西班牙后成為社會上層人士打發時間、擺闊、顯示身份地位的飲料,可可豆也成為美洲殖民地最主要的出口農產品之一。在世界貿易的驅動下,可可生產轉移到大面積的種植園,并從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區、印尼和非洲等地。17世紀中期,作為優秀航海家的荷蘭人,成功地從西班牙人手中奪走了可可的貿易壟斷;同一時期,巧克力征服了整個歐洲,人們在餅干、冰激凌、糖果中大量使用巧克力,專門飲用巧克力的餐具也應運而生。175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只“蓋爾德麻爾森”沉沒,當時該船只總共運載了22.5萬件來自中國的瓷器,其中巧克力餐具19535件,數量僅次于茶具。——摘編自[意]克拉拉·瓦達·帕多瓦尼、吉吉·帕多瓦尼《巧克力百科全書》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解讀巧克力(可可)的流行史。(要求:提取信息充分;總結和歸納準確、完整;解釋和分析邏輯清晰。)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科學,從本質上講是為了人類本身利益而進行的一種實踐活動和精神活動,科學的最高宗旨就是為人類增進福利、實現幸福。不可否認,科技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又表現出二重性,既可為人類帶來好處,也為人類帶來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甚至災難。控制論之父、美國科學家維納在其《控制論》一書的序言中也說道:“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為善和作惡的巨大可能性’。”科學,從本質上講是為了人類本身利益而進行的一種實踐活動和精神活動,科學的最高宗旨就是為人類增進福利、實現幸福。不可否認,科技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又表現出二重性,既可為人類帶來好處,也為人類帶來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甚至災難??刂普撝?、美國科學家維納在其《控制論》一書的序言中也說道:“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為善和作惡的巨大可能性’?!?/p>

結合所學知識,就科技進步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加以闡述。(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嚴密。)——摘編自趙新乾《淺談科技進步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評卷人得分六、簡答題(共2題,共18分)17、算一算,1911、1924年的鐵路總長(1924年全國鐵路總長1。2萬千米,其中大部分為外國人修建)分別占今天全國鐵路總長的百分之幾分析導致這種數據變化的原因。18、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濟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

(1)20世紀30年代;為了應對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點是什么?

(2)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滯脹”現象,各國紛紛采取怎樣的經濟對策?

(3)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C【分析】【詳解】

20世紀50年代,國家通過努力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區長期肆虐的瘧疾疫情,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疫情防控成效顯著,C項正確;西南疫情的基本解決不能說明地域發展差異的縮小,排除A;西南地區瘧疾被控制不能證明公共衛生體系的完善,排除B;西部大開發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D。2、A【分析】【詳解】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描述的是一種超大型踏車,這是一種很高大的龍骨車,實際上就是翻車,這種工具高達數層,置于塘邊汲水,克服了地勢的限制,增強了灌溉效果,故A項正確;B項是播種工具耬車,排除B;C項是曲轅犁,排除;D是利用水力的簡車,排除。3、A【分析】【分析】

【詳解】

隨著世界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使得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突出,①②正確;蝗災的危害反映了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⑤正確,故選A項;③是食品安全的原因,各國都重視農業的發展,③④錯誤,排除B、C、D三項。4、D【分析】【詳解】

根據“當人類學會了農業、冶金術和造船術時,活動范圍就擴大了,地區性的帝國也逐漸形成了。”得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文明也隨之發展進步,D項正確;材料反映出生產力在不斷發展,排除A項;材料沒有說明帝國與文明區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是對食物采集階段與農耕階段進行比較,而不是強調食物采集時期人類活動單一,排除C項。故選D項。5、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當時的“世界市場”包括“舊世界”的大部分地區,在近代,隨著世界各地聯系日益密切,逐漸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市場,B項正確;當時歐洲處于封建社會,排除A項;僅從材料信息無法推知歐洲與東方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排除C項;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時期,東西方貿易以官方途徑為主,排除D項。故選B項。6、C【分析】【詳解】

根據“韓國和委內瑞拉將其貨幣匯率釘住了美元”“還有一些國家將其匯率釘住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判斷“貨幣區域化趨勢”錯誤,排除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浮動匯率制的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應用,實質上代表了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趨勢,故C正確;浮動匯率制與“全球經濟不穩定性加強”無關,排除D。7、D【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后,我國城市經濟不斷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D項正確;1952年冬,全國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及臺灣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1949—1961年我國城市化發展原因包括國民經濟的恢復、一化三改、國民經濟調整等,排除A項;1961—1967年,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呈現下降趨勢,排除B項;1967—1979年城市化水平下降是因為“左”傾思想泛濫和“文革”等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8、B【分析】【詳解】

根據題干傳說中包犧氏教民漁獵,后來神農氏教民制作耒耜,發展農耕,這些傳說體現了人類早期由采集漁獵到種植的過程,B項正確;題干中只提到漁獵和農耕,并未涉及手工業,排除A項;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是鐵犁牛耕出現之后,排除C項;題干中只涉及漁獵和農耕,并未涉及社會分工的專業化,排除D項。故選B項。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9、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生產者。故填空生產?!窘馕觥可a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0、B【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二戰后,發展中國家取得民族獨立,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題說法錯誤,一戰改為二戰。四、材料分析題(共2題,共8分)11、略

【分析】【詳解】

辯證地分析此問題。根據材料“議會立法”的內容可知,19世紀以來英國議會頒布法案和作出規定,加強對工廠童工權益的保護。這些法案和規定所發揮的作用,積極方面:結合所學從有助于保護童工的權益、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英國法制建設和民主政治的完善等角度分析;局限性:結合所學從資產階級和工業革命時代的局限性來分析。【解析】19世紀以來,英國議會頒布了一系列法案,加強了對工廠的童工權益的保護。這些法案一方面有助于保護童工的權益,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也體現了英國法制建設和民主政治的完善;另一方面受到階級和時代局限性,不能徹底根除童工問題。1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關鍵是抓住時間“18—19世紀”、地點“西歐”,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政治發展的主要狀況概述即可,比如,政治上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工人運動興起,經濟上發生了兩次工業革命,實現工業化,對外通過殖民擴張、戰爭、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建立了以西歐為主導的世界市場等。【解析】狀況:經濟上;發生了兩次工業革命,實現工業化;建立了以西歐為主導的世界市場。

政治上,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度;工人運動興起。五、論述題(共4題,共24分)13、略

【分析】【詳解】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本題要求對19世紀罐頭食品的興起和發展撰寫一份說明,因此應該根據材料內容劃分階段,總結罐頭食品興起和發展的階段特征。如19世紀初,在殖民擴張和戰爭中,為滿足軍隊需要,借助生物技術,出現了罐頭食品,工藝不斷更新;19世紀中期,罐頭食品的市場逐漸從軍隊擴展到民間,世界各地的食材豐富了罐頭食品的種類,滿足了日益增長的城市人口的需要。最后對罐頭食品的興起和發展進行總結和評價,如罐頭食品的在歐美的興起和發展,是工業化和全球化的產物,是食品貯藏史上一次飛躍,為人類的飲食提供了便利和實惠?!窘馕觥渴纠?/p>

19世紀初;在殖民擴張和戰爭中,為滿足軍隊需要,借助生物技術,出現了罐頭食品,工藝不斷更新。

19世紀中期;機器工業和城市化的發展,以及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推動罐頭食品的市場逐漸從軍隊擴展到民間,世界各地的食材豐富了罐頭食品的種類,滿足了日益增長的城市人口的需要。交通和冷藏技術的進步,為產品運輸和推廣提供了有利條件。

19世紀罐頭食品的在歐美的興起和發展,是工業化和全球化的產物,是食品貯藏史上一次飛躍,擺脫了自然的束縛,為人類的飲食提供了便利和實惠。14、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據材料“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圍繞20世紀二三十年代相關歷史事件”和所學知識可擬定論點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相互借鑒,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關于闡釋可從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兩方面發展的表現進行分析,如社會主義制度可從列寧推行新經濟政策的特點和影響、經濟大危機對蘇聯工業化建設的影響等角度進行分析;如資本主義制度方面可從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及影響等角度進行分析。最后進行歸納總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點睛】【解析】示例:

論點:20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相互借鑒,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闡釋:社會主義方面;1921年3月,列寧推行“新經濟政策”,在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擴大生產,在一定范圍內恢復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促進了蘇俄經濟恢復發展,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自由放任政策宣告破產,1933年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在現行制度范圍內一定程度上借鑒蘇聯計劃體制模式,加強對經濟全面干預,初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緩解了社會矛盾,逐漸走出危機。

經濟危機為蘇聯工業提供有利時機。蘇聯引進技術;大量進口機器,尤其重視“智力進口”,吸引國外貸款,順利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由此可見,同一時間背景之下,不同的國家和發展模式,不同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相互借鑒,都強調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都利用政府職能對經濟進行干預,審時度勢謀發展。15、略

【分析】【詳解】

信息:根據材料“巧克力現今風靡全球;可可則是制作巧克力的最基本原料”以及巧克力傳播時間可以得出觀點:新航路開辟和世界貿易的發展推動明巧克力風靡全球。

解釋:根據材料信息,從巧克力的傳播過程、技術演變歷程以及其傳播和新航路開辟。世界貿易發展之間的關聯展開。具體而言,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而可可是美洲特有作物,在新航路開辟之前,美洲先民對可可的利用已經較為充分,制成了接近于巧克力的食物。新航路開辟后,不同物種之間進行交流,可可以及相應的制作技術傳播到世界其它地區,而蔗糖胡椒等物種進一步改良了可可食物的口感,使得巧克力為人們所熟悉;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拓展,世界貿易得到發展,可可生產轉移到大面積的種植園,并從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區、印尼和非洲等地,進一步推動了巧克力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使其成為當時世界貿易中重要的商品之一??傊潞铰泛褪澜缳Q易的發展,不同物種的交流,使得巧克力風靡全球。【解析】信息:新航路開辟和世界貿易的發展推動明巧克力風靡全球。

解釋: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而可可是美洲特有作物,在新航路開辟之前,美洲先民對可可的利用已經較為充分,制成了接近于巧克力的食物。新航路開辟后,不同物種之間進行交流,可可以及相應的制作技術傳播到世界其它地區,而蔗糖胡椒等物種進一步改良了可可食物的口感,使得巧克力為人們所熟悉;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拓展,世界貿易得到發展,可可生產轉移到大面積的種植園,并從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區、印尼和非洲等地,進一步推動了巧克力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使其成為當時世界貿易中重要的商品之一。

總之,新航路和世界貿易的發展,不同物種的交流,使得巧克力風靡全球。16、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據材料“科技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又表現出二重性,既可為人類帶來好處,也為人類帶來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甚至災難”可擬定論點為科技進步對社會發展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關于闡釋可從三次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對社會發展的阻礙(如環境污染、戰爭威脅、資源危機等)等角度進行分析,最后進行歸納總結。

【點睛】【解析】示例:標題:科技進步對社會發展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

闡述:科技進步帶來生產技術的進步;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將人類推進蒸汽時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使電力得到廣泛應用,將人類推進電氣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