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輪復習
整體把握:中國近代史1.時間:
2.社會性質:3.兩大矛盾及任務:4.兩個階段:5.三個追求:6.三條主線:(1)侵略史:(2)抗爭史:(3)探索史:①一大主題:②四大階級:③三個層次:7.四個政府:1840—194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反侵略)階級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反封建)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晚清政府、南京臨時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獨立、民主、富強(反侵略、反封建、近代化)正義的反侵略斗爭近代化。核心是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經濟工業化、市場化。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器物——制度——文化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侵華戰爭等。5.主題:近代化:(1)政治上:一是列強發動侵華戰爭,中國陷入災難深淵;二是中國奮起抗爭求索,帝制受到致命沖擊(法制治化、民主化);(2)經濟上:一是小農經濟開始解體,中國卷入世界市場;二是近代工業蹣跚起步,民族資本艱難成長(工業化、市場化);(3)思想文化上:西學東漸,謀求民族獨立自強成為近代思想主流(科學化或理性化);(4)社會生活上:西風東飄,社會生活和風俗的演進,工業文明的城市化發展成為中國趨勢(城市化、多樣化、西化)。中國近代史(1840年—1949年)1840年——1919年——1949年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對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了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半殖民地:指在政治上喪失了部分獨立自主權;經濟上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文化上表現為“西學東漸”。
——歷史的沉淪
半封建:指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
——歷史的進步社會性質:歷史時期:主要矛盾:革命任務:時代主題:歷史線索:政權更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爆發——新中國成立)晚清政府(1840-1912)→南京臨時政府(1912.1-1912.3)→北洋政府(1912-1928)→南京國民政府(1927-1949)殖民者中華民族;
封建主義人民大眾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反侵略反封建追求民族獨立、實現中國近代化侵略史;抗爭史;探索史;近代化史。侵略史——1840-1949年間西方列強侵華史實近代化史——發展資本主義,以謀求國家富強抗爭史、探索史——近代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政治民主化
法制化經濟工業化市場化思想理性化科學化生活城市化文明化中國近代史(1840-1949)中國近代史(1840-1949年)基本歷史線索四大階級的探索①屈辱史(列強侵華史)②抗爭、探索史(各個階級、階層掀起的反抗列強侵略、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包括向西方學習、思想解放)③發展史:中國由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轉變(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思想理性化和社會生活近代化①地主階級:以林、魏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抵抗派的“開眼看世界”;地主階級洋務派的開啟中國近代工業第一步的洋務運動;②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以及在反侵略中的反抗;③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戊戌變法、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以及激進派的新文化運動;④無產階級: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分期政權變更階段主要大事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1919)
晚清時期(1840-191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19世紀40-60年代初)兩次鴉片戰爭、開眼看世界、太平天國運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邊疆危機、中法、中日戰爭、瓜分中國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時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新政、辛亥革命民國時期(1912-1949)北洋政府(1912-1928)北洋政府統治前期(1912-1919)袁世凱統治、軍閥混戰、民族工業發展、新文化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中共成立和國民大革命(1921-1927)五四運動、中共誕生、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國民大革命國民政府(1927-1949)國共十年對峙(1927-1937)土地革命、長征、局部抗戰全面抗日戰爭(1937-1945)國共合作全面抗戰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爭取和平民主、人民解放戰爭名稱領導階級指導思想革命目標革命前途革命范疇舊民主主義革命資產階級三民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資本主義世界資革的一部分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馬克思主義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社會主義世界無革的一部分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58年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簽訂《天津條約》外來侵略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救亡圖存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1840年后林則徐魏源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19世紀90年代19世紀末實業救國思潮興起1895年公車上書1898年戊戌變法1901年清末新政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興起沖擊→反應時空坐標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光緒(1875-1908)宣統(1909-1912)時期政治經濟文化19C40-60S侵略:兩次鴉片戰爭探索:太平天國運動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開眼看世界19C60-90S侵略:邊疆危機探索: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中體西用早期維新思想19C末20C初侵略:甲午中日戰爭瓜分狂潮、八國聯軍侵華對抗: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維新思想革命思想社會生活的變化城市、交通、習俗等第五單元晚清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七元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綱要第八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晚清至民國前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中國共產黨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六單元
晚清時期(1840—1912年)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中國通史?近代史晚清時期總體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進行抗爭和探索救國之路的時期,逐漸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具體表現政治①列強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中國的主權遭到破壞,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逐步加深;②中國各社會階層展開救亡圖存的斗爭,農民階級掀起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發動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資產階級發起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③清政府由閉關鎖國到被迫開放,宗藩體制走向近代外交;中央逐漸式微,地方勢力逐步崛起;經濟①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②洋務企業的創辦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起步;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獲得初步發展;思想文化①“天朝上國”的思想受到沖擊,向西方學習成為救亡圖存的主流;②向西方的學習從“器物”深入到“制度”;社會生活西方生活方式傳入并與中國社會生活碰撞交融,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禮儀受到沖擊,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階段特征:晚清時期(1840-1912年)第13講兩次鴉片戰爭與列強侵略的加劇目錄考點一
兩次鴉片戰爭
知識點1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選必二)
知識點2兩次鴉片戰爭
考向1兩次鴉片戰爭考點二
列強侵略的加劇
知識點1邊疆危機
知識點2甲午中日戰爭
考向1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
知識點3瓜分中國的狂潮
考向2瓜分中國的狂潮
知識點4八國聯軍侵華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考向3八國聯軍侵華與民族危機的加深考情分析——釋課標析考情明方向考點要求考題統計備考建議兩次鴉片戰爭(3年13考)2024選擇題:山東卷、浙江卷1月、甘肅卷非選擇題:山東卷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一些命題關鍵詞:夷夏觀念、千年變局、司法主權、經濟結構變動、自然經濟解體、社會轉型、半殖民地化、宗藩體制、邊疆危機、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租借地與勢力范圍、外交近代化、瓜分狂潮、民族危機。2023選擇題:天津卷、遼寧卷、北京卷、湖北卷2022選擇題:福建卷、天津卷、湖北卷、全國甲卷列強侵略的加劇(3年10考)2024選擇題:遼寧卷、廣東卷2023選擇題:福建卷、河北卷、湖南卷、重慶卷非選擇題:北京卷2022選擇題:重慶卷、北京卷復習目標:1、認識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這一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及意義。2、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考情分析——釋課標析考情明方向課程標準考情統計復習重點①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②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024年甘肅卷·6
列強侵華使中國卷入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
山東卷·17鴉片戰爭2023年全國乙卷·
28中國卷入世界世界市場的影響湖北卷·6清政府通過調整法律以應對時局北京卷·6
鴉片戰爭的本質;甲午中日戰爭福建卷·6
通商口岸的發展優勢2022年全國甲卷·
28列強侵華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重慶卷·6
日本對華侵略1.近代前期列強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和不平等條約以及這兩者對中國社會的影響2.近代前期列強對華經濟、文化侵略的表現和影響3.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瓜分中國的表現和影響
一、兩次鴉片戰爭二、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三、八國聯軍侵華與民族危機的加深目錄從文明碰撞的視角看兩次鴉片戰爭整合教材夯實必備知識板塊一學什么壹兩次鴉片戰爭從文明碰撞的視角看兩次鴉片戰爭必備知識——主干梳理主題突破一、背景:文明的對比
這場戰爭實際始于1839年完成于1842
年,而這第一發子彈卻是在46年前的1793年射出的。
——[美]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等著《鴉片戰爭:一個帝國的沉迷和另一個帝國的墮落》
昨據爾使臣以爾國貿易之事稟請大臣等轉奏,皆系更張定制,不便準行……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伴得日用有資,并沾余潤。
——《清高宗實錄》1、允許英商到寧波、舟山和天津貿易;2、準許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樣,在北京設立商館;3、將舟山附近一處海島讓給英國商人居住和收存貨物;4、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任英國人自由來往,不加禁止;5、英國商貨自澳門運往廣州者,享受免稅或減稅;6、確定船只關稅條例,照例上稅,不額外加征。
---馬戛爾尼的外交照會直接原因1.經濟:工業革命的進行,
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達·芬奇馬丁·路德孟德斯鳩2.思想: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科學革命
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19世紀中期的世界1689年《權利法案》1776年《獨立宣言》1789年《人權宣言》3.政治: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擴展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19世紀中期的英國——需要更廣闊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最大的殖民帝國鴉片戰爭前中英正當貿易情況表年度英國輸華中國輸英中對英貿易總值總值出(+)超入(-)超1765-1769119
2915219
0619(+)99
77041795-1799537
3015579
9722(+)34
69571830-1833733
5023995
0286(+)261
5263
這種貿易狀況,與英國資本主義經濟擴張的需要是尖銳對立的。于是,英國商人便開始利用鴉片這種特殊商品,作為打開中國大門的重要手段。
——李侃《中國近代史》19世紀前期的中英貿易中國英國政治貿易體制經濟軍事外交政策思想文化東西方一次不可避免的對抗總體狀況封建君主專制加強君主立憲制日益確立封建自然經濟為主導工業革命逐步完成裝備落后營務廢弛船堅炮利閉關鎖國侵略擴張理性主義文化專制仍停留在封建社會資本主義不斷發展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沖突自由貿易朝貢貿易中西方本質上的差異在于:西方已進入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階段,
中國仍處于落后的封建農耕文明時代。1.鴉片戰爭爆發原因根本原因: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直接原因《南京條約》簽訂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滿意的不是戰敗國,而是戰勝國。……通商口岸的居民對外來者采取敵視態度,當如何處置?中國商人與外商訂約,卻又違約而逃赴內地,又如何處置?……1842年合約始終沒有提及鴉片。是否今后其貿易可公開?抑或中國禁煙的法律依舊有效?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2.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原因英國人本以為“傾全國工廠的生產,也不夠供應中國一省的衣料”,而現實卻是“和中國開放貿易十年后”,“其消費能力竟不及荷蘭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
——1852年3月《密切爾報告書》(1)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使鴉片貿易合法化(2)直接原因:列強提出修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3)借口:亞羅號、馬神甫事件2.依據左圖,請歸納兩次鴉片戰爭英軍入侵路線的共同點,分析其意圖。路線相同點:意圖:迫使清政府屈服。1.閱讀教材P97-99,梳理兩次鴉片戰爭的發展歷程1840-1842年1856-1858-1860年都自沿海北犯(海權優勢);都由廣東(外貿中心)到江浙地區(經濟中心)再到京津地區(政治中心)二、過程:文明的對抗戰爭條約主要內容鴉片戰爭《南京條約》(英1842)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關稅由雙方協定《五口通商章程》(英1843)“領事裁判權”(英國人不受中國司法審判)《虎門條約》(英1843)“片面最惠國待遇”《望廈條約》(美1844)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與英國同等的權利《黃埔條約》(法1844)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貿易,設領事,停兵船3.兩次鴉片戰爭的結果鴉片戰爭第二次《天津條約》(英法美俄1858)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11)、內河航運權、鴉片貿易合法化《璦琿條約》(俄1858)《北京條約》(英法俄1860)中國戰敗是兩種文明對抗之下實力不對稱的結局:
落后的農耕文明難以對抗先進的工業文明;
腐朽的封建主義無法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條
約內
容影
響《南京條約》(1842年)《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虎門條約》(1843年)《望廈條約》(1844年)《黃埔條約》(1844年)割地(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五口通商(廣廈福寧上)協定關稅破壞中國領土主權加重人民經濟負擔打開中國東南門戶破壞中國關稅主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巡查貿易、12年后“修約”居住傳教權破壞中國司法主權破壞中國貿易主權破壞中國領海主權列強在華租界前身問:《南京條約》中哪一條最能體現列強侵略的本質?協定關稅、五口通商體現列強商品傾銷的本質需求條約年份國家影
響《天津條約》1858英法
美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1858英法美《北京條約》1860英法《璦琿條約》1858俄《北京條約》1860俄割地(割九龍半島給英)、賠款、通商口岸及內河航行權等權;鴉片貿易以“洋藥”的形式實現合法化侵占中國北方100余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還把俄方提出的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為此后大規模侵占中國領土制造根據。(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條約承認天津條約有效、賠款、通商口岸及內河航行權等權;【知識鏈接】《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及其危害《天津條約》內容危害外國公使進駐北京操縱清朝統治核心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進一步打開市場,對中國進行侵略和掠奪,東南沿海→整個沿海;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允許外國傳教士深入內地自由傳教等喪失了內河航運權,殖民滲透、經濟侵略,造成民間矛盾賠款英國、法國白銀分別是400萬和200萬繼續加重中國人民負擔鴉片貿易合法化《通商章程善后條約》嚴重破壞中國人的身心健康《北京條約》內容危害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增開天津為商埠
威脅首都北京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進一步破壞中國領土完整增加賠款至800萬兩白銀
加重國家財政、百姓負擔,激化社會矛盾允許外國傳教士在華租地和建設教堂
殖民滲透、經濟侵略,造成民間矛盾允許受雇出洋做工人
掠奪人口【概念解釋】2.領事裁判權:亦稱“治外法權”,是指一國公民在僑居國成為民事、刑事訴訟被告時,所在國法庭無權審理,而由他派駐當地的領事依照本國法律審判,嚴重侵犯了所在國的司法主權。3.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國在通商、航海、稅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給予另一國享受現時或將來所給予任何第三國同樣的一切優惠、特權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國待遇的取得必須以條約為根據,一般是相互的。4.片面最惠國待遇:就是外國要求中國給予最惠國待遇,但他們并不把最惠國待遇給予中國(中國則無對等權利),因此是“片面”的、單方面的。危害最深1、協定關稅:一種在自愿對等的基礎上相互給予對方以某種優惠待遇的關稅稅率;另一種是片面協定關稅,即一國在另一國脅迫下簽訂協議,片面給予優惠待遇的關稅稅率,這構成一國對另一國的特權5.租界:帝國(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迫半殖民地國家在通商都市內“租借”給他們“居留和經商”的地區。在該地區,該資本主義國家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因此,租界也被稱為“國中之國”,嚴重破壞了半殖民地國家的司法主權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概念辨析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繼續原因性質擴大過程侵略國家侵略范圍危害、影響開放口岸和割地主權破壞社會性質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都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英國英法兩國美俄幫兇主要在長江以南沿海地區開五口、割讓香港島領土、領海、司法、關稅等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注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能理解為一半殖民地、一半封建社會,也不能理解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經濟上是封建的。兩者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半殖民地(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歷史的進步)政治上喪失了領土主權、貿易主權、司法主權,但清政府依然對全國實行獨立地、有效地管理民族資產階級嘗試進行政治改良,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未曾更改經濟上列強用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等手段逐步控制中國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發展,但自然經濟仍舊占據主導地位文化上西方思想和宗教的傳播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潮流,但封建思想仍是統治思想兩次鴉片戰爭
(1)政治: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四、影響(2)經濟:自然經濟開始逐漸解體,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便利了西方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條件,有利于近代化進程。(3)思想:沖擊傳統天朝上國觀念,萌發向西方學習的思想。(4)階級:階級結構更為復雜,買辦和早期工人出現。(5)社會:加重人民負擔,激化階級矛盾;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進程;社會生活近代化。(6)對外:打破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局面,中國國門被迫開放,中國從朝貢外交轉向近代外交。歷史解釋:
買辦是指中國近代史上,外語能力強,受雇于外商并協助其在中國進行貿易活動的中間人和經理人。一方面,充當列強經濟侵略的幫兇,加速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進程;另一方面,推動民族工業的產生,客觀上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工人興起:鴉片戰爭后不久,在五口通商地區的外國資本主義企業中,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一批近代產業工人。人數雖然不多,卻是中國新的生產力代表,反映中國社會階級關系的新變化。知識拓展:從“朝貢體系”到“不平等條約體系”(1)朝貢體系:朝貢體系的立足點是“華夷觀”思想,體現了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定位。“朝貢一冊封”是朝貢體系的基本外交模式,實質上是宗主認同外交,中國居主導地位。(2)不平等條約體系:不平等條約體系是中國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確立的西方列強在華特權制度的總稱。其本質特征是西方列強通過戰爭手段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中國享有各種特權,使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社會性質社會經濟主要矛盾革命任務階級關系社會思想對外關系社會生活四、影響由一個落后封閉但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由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逐步成為最主要的矛盾由原先單純反對本國封建勢力變為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自然經濟開始逐步解體;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更加尖銳;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先后產生一批愛國的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覺醒,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芽閉關自守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聯系加強,對外關系逐步近代化西方生活習俗、交通工具等傳入中國,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生活的近代化(一)——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影響①革命史觀:它是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而發動的侵略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現代化史觀:它客觀上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近代化進程;③整體史觀:它使中國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打破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局面;④社會史觀:鴉片戰爭后,西式服飾、生活方式等傳入中國,沖擊了中國傳統的社會習俗;⑤文明史觀:鴉片戰爭后,西方先進的文明傳入中國。(二)“多元史觀”認識鴉片戰爭的影響鴉片戰爭的反思……
鴉片戰爭的真正意義,就是用火與劍的形式,告訴中國人的使命:中國必須近代化,順合世界之潮流。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覺醒、探索、學習、抗爭......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可惜道光、咸豐年間的人沒有領受軍事失敗的教訓,戰后與戰前完全一樣,麻木不仁,安自尊大。直到咸豐末年,英、法聯軍攻進了北京,然后有少數人覺悟了,知道非學西洋不可。所以我們說,中華民族喪失了二十年的寶貴光陰。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①落后就要挨打成為國人的警鐘。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主義精神永留史冊。③要重視科技創新,發展生產力。④要有憂患意識和與時俱進的精神。稱呼立場合理缺陷夷匪犯境
清朝通商戰爭
英國鴉片戰爭當今中國中英戰爭
美國囿于傳統視角看待,未揭示出戰爭實質。掩蓋了“非正義的侵略戰爭”性質以偶發性的導火線來描述,未能完整揭示英國本質目的。缺乏價值判斷,看不出是非正義。表達了侵略的特性表達了英國打開中國市場的本質目的戰爭因鴉片而起以戰爭雙方來命名,一目了然一、不同文明對于戰爭的原因與性質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記憶素養提升——認知深化能力提升歷史解釋:有關鴉片戰爭命名認識:(立場不同、角度不同、觀點不同)時代、立場會影響歷史解釋,所以研究歷史時盡可能占有更多史料,運用科學史觀,才能得出更加豐富、全面的解釋。二、兩次鴉片戰爭推動中國傳統觀念轉變總述:面對嚴峻的內外形勢,先進的中國人漸漸拋棄傳統的主觀主義和理想主義而轉向現實主義。夷夏觀本末觀義利觀人才觀世界觀開始向近代民族主義轉變,能夠正視西方在軍事、工業等方面的先進和中國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口號。開始拋棄工商末業的思想,鼓勵發展工商業,希望以此解決民生問題,維護國家利益。雖然仍然提倡“義”,但對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義利并重、以義統利,鼓勵個人合法的求利行為。為適應對外交涉、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及發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視實用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拋棄以中國為中心的天下觀,逐步建立各國平等共處于世界的觀念。(2)“不平等條約體系”:其法律依據:1842年《南京條約》以來的所有不平等條約。本質特征:西方列強通過戰爭手段強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取特權,使中國逐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三、中國外交從“朝貢體系”向“不平等條約體系”轉變(1)“朝貢體系”:立足點是“華夷觀”,“朝貢一冊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實質上是宗主認同外交在“朝貢體系”影響下,東亞地區形成一個以漢字與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不平等條約體系客觀上促進中國的近代化。①不平等條約是迫使與世界經濟的接軌;②使中國外交從朝貢外交轉向近代外交;③使中國政府有了談判意識和條約意識。
晚清外交轉型僅僅是邁進了近代化的門檻,外交轉型的表現也只是一些機構、一些觀念、一些手段或方式的變化,并不是真正獨立國家的外交。傳統外交觀念依然存在。中國外交的近代化:從朝貢體系到不平等條約體系項目內容觀念國際化機構專門化領館制度化外交手段近代化禮儀平等化外交官職業化天朝上國(華夷)觀念逐步減弱;主權國家、民族國家意識不斷增強。總理衙門(起步)-外務部-民國外交部;(外交機構從無到有,從臨時性兼管機構到正式的專門機構)外國公使進京;中國派遣駐外大使;各國大使館的建立遵循國際外交慣例,談判意識和條約意識增強,運用國際法解決外交問題,利用外交手段維護國家權益。稱呼、公文、見面禮節等的轉變,日益平等化、近代化專業能力增強,了解歐美情形,熟悉國際法與國際慣例。人員由兼職到專職;由傳統士大夫到逐漸由新型知識分子擔任。積極:近代外交的變化體現了近代中國由封閉走向開放,有利于中外聯系的加強;順應了世界潮流,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消極:另一方面近代外交的發展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具有半殖民地色彩。如使館界成為國中之國;外務部凌駕于六部之上,使中國的內政外交被列強控制;【答案】A【考點】鴉片戰爭、甲午戰爭高考鏈接——真題研析價值引領(2023.北京卷.6).關于鴉片戰爭,有人認為,“自由貿易者背后的經濟能力極其強大,無法遏制或阻擋”“如果在鴉片之外還有其他好的選擇,比如說糖蜜或者大米,這場沖突就可能被稱為糖蜜戰爭或者大米戰爭”。對于上述觀點,認識正確的是()①濫用了自由貿易原則②混淆了毒品與一般商品的區別③沒有揭示英國發動戰爭的侵略本質④意在說明英國發動戰爭是偶然事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024·山東·5)下表為1846—1905年英國建筑師在上海、漢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況統計。這體現了(
)A.晚清外交的不斷退讓
B.英國勢力范圍的擴展C.列強侵略方式的轉變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城市人次年份上海漢口天津北京1846—1860143001861—187512019001876—189019310201891—1905353206714A.晚清外交的不斷退讓
B.英國勢力范圍的擴展C.列強侵略方式的轉變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46—1905年(中國)。據本題表格材料可知,從1846年到1905年,上海、漢口、天津、北京等四地英國建筑師的數量在不斷地上漲,且分布呈現伴隨著列強侵略中國的進程,不斷深入中國內地和腹地特點,體現了不平等條約的陸續簽訂,晚清外交的不斷退讓,半殖民地化色彩日益濃厚,A項正確;英國建筑師在上海、漢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不能代表英國勢力范圍的擴展,且英國的勢力范圍主要在長江流域,排除B項;鴉片戰爭之后列強侵略方式主要是商品輸出,直到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列強侵略方式轉變為資本輸出,排除C項;僅憑四地英國建筑師的分布,不能簡單得出中西文化交流深入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答案】A02考向兩次鴉片戰爭(2024·浙江卷1月)有學者認為:“道光(皇帝)算是個幸運者,白蓮教的事是他父親嘉慶皇帝了結的;洪秀全的大動干戈則留給了他的兒子咸豐皇帝去擔當。但是,他躲開了這些,卻躲不開另一種災難,那就是相繼困擾的邊釁與外患。”下列“邊釁與外患”中,發生于道光時期的是(
)A.噶爾丹叛亂 B.鴉片戰爭C.大、小和卓叛亂 D.中法戰爭B真題回歸1840年至1842年的鴉片戰爭發生于道光年間,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噶爾丹叛亂發生于康熙年間大、小和卓叛亂發生于乾隆年間中法戰爭發生于光緒年間02晚自習作業(2024·山東卷)“鴉片戰爭”的時空之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圖為1936年《兒童雜志》刊載的《談談鴉片戰爭》的會話摘編。(大聰——哥哥,省立中學學生)(小敏——弟弟,育才小學學生)小敏:哥哥,我要問“鴉片戰爭”是怎樣一回事?大聰:清朝的時候,鴉片運來得越來越多,現銀流出也就跟著多了,好幾個皇帝都下過禁煙的命令。小敏:那么,怎么會同英國人打起來的呢?大聰:皇帝叫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但英國商人不服從禁煙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總督來救援。小敏:林則徐就吃了敗仗?大聰:不!打了勝仗,可后來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鎮寧波,進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則徐鬧出亂子來,把他革職,叫琦善去和英人議和。琦善這個人不會辦事,英兵就再打進吳淞,進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們訂立了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小敏:……材料二
研究中國近代史有兩個基本點:一是以“近代性”(科學與民主)區分近代史與晚清史;二是把中國近代史當作世界史,這兩個點是我們看歷史的“眼睛”,它是立體的、全方位的“眼睛”。——摘編自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通史》(1)大聰的講述,會讓小敏對“鴉片戰爭”形成怎樣的認識?(2)你認為應如何書寫“鴉片戰爭”?說明理由。視角1兩次鴉片戰爭
(2024·重慶高考·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有學者認為,引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英國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實履行《江寧條約》的規定,其中重要一點是讓英國官員和商人可以自由進入廣州城。讓洋人進城,現在看來,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當時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盡管也有過大小不一的糾紛,但都一一化解,沒有釀成巨禍。惟獨在廣州,卻驚動朝野上下,鬧得天翻地覆,開各地反入城斗爭的先河,歷時十多年無法解決,直至兵戎相見。二是《望廈條約》規定:“所有貿易及海關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后,兩國派員公平酌辦。”《黃埔條約》亦規定:“若有應行更易章程條款之處……核計滿十二年之數,方可與中國再行籌議。”修改有關通商條款,本屬平常外交事務,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雙方的矛盾。——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海鵬集》根據材料,歸納這位學者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評析。(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山東卷【答案】(1)①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英國商人向中國走私鴉片導致白銀大量外流,清政府決心禁煙遭到英國商人拒絕而引發英軍侵略;②侵略者是來自印度殖民地的軍隊,印度總督支援英商而發動的戰爭。③這場戰爭中只有林則徐抵抗獲勝,其余地方清軍反擊都失敗。琦善是英軍再次進攻的罪魁禍首。(2)鴉片戰爭的書寫要堅持唯物史觀,科學、客觀的分析。首先,戰爭的導火索是林則徐虎門銷煙。根本原因是英國殖民者打開中國市場的需要。其次,英國政府宣布對華發動戰爭,英國遠征軍率軍侵略。清政府組織了抵抗,涌現許多抗英的杰出將領。林則徐被革職暴露道光皇帝的懦弱,但琦善的議和不應背負戰敗的罪名,而是要晚清封建政府中國仍然在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統治、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科技落后等;歐洲資本主義不斷發展。當時中國落后世界大勢。視角1兩次鴉片戰爭
【參考示例一】步驟1:歸納觀點1: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不能忠實履行不平等條約。(2分)根本原因是廣州反入城斗爭或不履行條約拒絕修約。(2分)原因是廣州反入城斗爭或不履行條約拒絕修約。(1分)原因清政府消極外交、天朝觀念等態度。(1分)張海鵬認為……(0分)步驟2:評:該觀點是錯誤的。(1分)或該觀點片面/不完全正確。(1分)有點道理、正確。(0分)步驟3:析:(0—6分)層面1(2分):廣州民眾抗入城斗爭是因為鴉片戰爭期間英軍的暴行和在通商口岸的諸多糾紛,并非盲目排外,表現出反侵略的正義性和愛國情懷……。層面2(2分):修約是英國對華侵略的一種策略和手段。《南京條約》等條約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清政府不接受強加的不平等條約,有一定的合理性與正義性。層面3:英國政府在華獲得全面的政治、經濟利益是其總目標,為達成此目標他們將不惜捏造任何借口是為新一輪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步驟4:總結(3分)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政府為進一步攫取在華利益,就會制造超越條約特權的侵略戰爭(2分);該學者觀點是孤立的看待問題的表象,忽視了西方侵華的本質,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1分)。【參考示例二】觀點歸納:學者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不能忠實履行不平等條約(類似話語)。(2分)評:此觀點是錯誤的(片面的等),這2個原因都是表面的,如認為是根本原因,則有違歷史事實。(1分)析:廣州民眾反入城斗爭是有其發生條件的,鴉片戰爭期間,英國的暴行和戰后多起英國人恃強作惡的中外糾紛,是造成廣州民眾仇外情緒的一個基本原因(2分)。要求修約,則是西方列強企圖從中國攫取更多權益的策略和手段。《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雖從中國取得了許多特權。他們還要求獲得在中國實現鴉片貿易合法化、全境通商、北京設立使館等特權(2分)。謀求在華全面經濟與政治利益,這是西方列強的根本目標,這個目標達不到,新的一場侵略戰爭遲早爆發,問題在于發動戰爭的時機和借口而已。(2分)總結:事實證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列強要求越過條約特權在中國謀求更大利益。(2分)然而,這位學者卻拋開這一點,孤立片面強調清政府應嚴格執行現有條約,避免與列強正面沖突,似乎只要清政府遵守條約,就能避免戰爭。(1分)視角1兩次鴉片戰爭
貳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回民起義南京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1894年
日本出兵朝鮮1883-1885年法國入侵中國1884年
法軍進攻臺灣必備知識——主干梳理主題突破一、邊疆危機1871年,沙俄占領伊犁1865年,英國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背景
危機表現清政府應對措施
結果西北西南東南
①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資本主義列強進一步在全球范圍內擴張,中國成為列強侵略的重點對象。1883年法國控制越南,入侵中國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1884年新疆建省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1885年取得鎮南關大捷西北邊疆度過危機1885年《越南條款》,清政府承認法國占領越南。1885年,臺灣建省宗藩關系逐漸解體1865,英國支持浩罕國首領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沙俄占領伊犁邊疆危機的加深②洋務運動一定程度提高了清政府抵抗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的能力。1894年9月,清軍在平壤大敗。
1894年7月,日本在牙山口外豐島偷襲清朝運兵船。1894年8月,豐島海戰,甲午中日戰爭爆發。1895年2月,日軍在山東半島登陸,摧毀了北洋艦隊基地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覆滅。二、甲午中日戰爭(1)日本侵華蓄謀已久,日本明治維新后日本國力增強,資本主義發展需要擴大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2)導火線:朝鮮發生農民起義。1894.9黃海海戰遼東戰役1.背景:2.戰爭進程時間:1894—1895年
中日甲午戰爭,歷時八個多月,……中國北洋海軍、淮軍、湘軍是這次反侵略戰爭的主力,出現了一批英勇的將領和頑強的隊伍。但是,清軍在各大戰役中,不論是以寡敵眾,兵力相當,還是以眾敵寡;不論是防守還是進攻;不論是海戰還是陸戰;不論是淮軍還是湘軍,最終均以失敗告終。
——章開沅、朱英主編《中國近代史》內容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制造3.結果——《馬關條約》領土主權遭到破壞,列強抓起瓜分狂潮.中國失去東亞大國的地位,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列強侵華以“資本輸出”為主;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帝國主義勢力深入內地時間:1895年4月地點:日本馬關中方代表:李鴻章日方代表:伊騰博文4.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如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聚哭于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與四野”意義:臺灣人民的武裝抗日斗爭,表明了臺灣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堅強意志。材料
甲午戰爭的慘敗,洋務運動的破產,是對“中體西用”宗旨最殘酷的批評。經此劇變,沒有被硝煙和波濤吞沒的官佐長了一智:許多鉆研經籍、流連詩文的知識分子,也在救亡圖存的呼喚下前進了。
——陳旭麓《論“中體西用”》中國:①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歷史進程,致使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②給中國人民敲起了警鐘,促進國人民族意識覺醒,各階層掀起救亡圖存運動。加快了中國的近代化步伐。③經濟上出現了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的熱潮。④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單純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能挽救中國,應該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資本主義道路。國際社會:加劇了列強在遠東的爭奪,打破了英國和俄國在東亞勢力的平衡局面。日本:獲得巨額賠款,促進工商業得到迅猛的發展;刺激了它對外擴張的貪欲,加速了其軍國主義的進程。5.影響四、瓜分中國的狂潮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中國面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臨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1.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在俄、德、法三國聯合干涉下,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萬兩白銀“贖遼費”2.劃分勢力范圍政治上: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經濟上:資本輸出,爭相成為中國債主掠奪鐵路和工礦利權。一、如何理解“甲午中日戰爭是傳統中國與近代中國的分水嶺”?素養提升——認知深化能力提升列強侵華特征民族危機民族覺醒經濟近代化階級關系變動向西方學習內容世界格局的改變侵略方式的變化:經濟上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資本輸出為主;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搶占租借地。民族危機方面: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新覺醒,掀起了救亡圖存的熱潮。如: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推動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發展。加劇地主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壯大了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向西方學習從技術層面上升到制度層面。打破了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中國國際地位下降,日本地位上升,資本主義列強在遠東爭奪更加激烈。叁八國聯軍侵華與民族危機的加深在八國聯軍的炮口下,北京是一個真正的悲慘世界:“居人盈衢塞巷,父呼其子,妻號其夫,闔城痛哭,慘不忍睹。逃者半,死者半,并守城之兵,死者山積。”
——劉福姚《庚子記聞》一、八國聯軍侵華必備知識——主干梳理主題突破1.時間:1900年2.過程:①時間:1900年12月(庚子年):庚子事變和庚子賠款
②談判國家:英法德意日奧美俄
③條約:1901年9月7日,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
①加劇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②出現“國中之國”,嚴重破壞主權完整(京津地區被控制,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清政府完全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④內容、危害①賠款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白銀,以關稅和鹽稅抵押。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③拆除天津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炮臺,允許各國派兵駐扎④懲辦首禍諸臣。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3.結果:《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壓碎了本己十分脆弱的民族心理防線,促進了新的民族覺醒。二、東南互保此時的南方如何?①東南互保運動,保護了南方許多地區免于義和團和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義和團運動興起后,英國擔心波及其勢力范圍——長江流域,遂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互保,互不侵犯。
清政府向各國宣戰后,南方更多督撫加入“東南互保”,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表示“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和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②中央權威式微,地方勢力擴張。③嚴重動搖清政府統治的根基。如何評價?
庚子拳亂,實近代史上一大奇跡,由于東南互保,始使風雨飄搖的中國,幸免瓜分之禍,腐爛僅限于大河以北,東南半壁未睹烽煙。——戴玄之:《盛宣懷與東南互保》一、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影響素養提升——認知深化能力提升①政治方面:《辛丑條約》的簽訂,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還嚴重損害了國家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華北戰亂之際,東南各省督撫自行宣布中立,從此清朝中央政府權威下降,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客觀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②經濟方面:《辛丑條約》規定,以海關稅及鹽稅作抵押償還賠款,但這兩項稅收為清政府最主要的財政收入,這意味著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③文化方面: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對北京城大肆搶掠,造成中國大量珍貴文物的失竊、破壞。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地區的爭奪,它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斗的本質。1.對中國的影響2.對遠東局勢的影響二、“東南互保”的影響3.維持了列強在南方的既得利益(消極影響)首先,英國在長江流域的優越地位完整保存了下來,維護了英國殖民統治的需要;其次,對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來說,其在華經濟權益也得到了充分保障。1.保持了東南地區的安定“東南互保”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南方民族資本的積累和民族工業的發展。經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北方的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華北各省“尸橫遍野”十室九空”,人民貧困之極。相比之下,“東南互保”的實行,使得東南地區有一個相對安穩的經濟發展環境,東南各省社會經濟非但未受到破壞,而且還有所發展。2.動搖了傳統的權力結構體制從政治上來說,“東南互保”事件宣告了中央集權的式微和地方實力派的崛起。從劉坤一在光緒帝廢立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到李鴻章指認宣戰諭旨為“矯詔”,其原因就在于東南地區在政治、軍事方面握有實權,能夠獨立于清朝中央統治集團之外。【答案】A【考點】《辛丑條約》的影響高考鏈接——真題研析價值引領(2023.湖南卷.7)1902年,順天鄉試借河南貢院舉行,山西鄉試則與陜西鄉試在西安合闈。這一罕見科考現象出現的原因是A.《辛丑條約》簽訂B.清政府財政危機嚴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D.新式學堂的廣泛建立名稱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日本侵華時間1840—18421856—18601894—189519001931—1945國際背景
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根本原因打開中國大門,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進一步擴大侵華權益明治維新后,日本實施對外擴張政策鎮壓中國人民的斗爭,維護其在華利益。擺脫經濟危機,轉嫁社會矛盾導火線或標志虎門銷煙修約要求被拒絕,制造“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救護駐華使館,助中國剿匪1931:九一八事變1937:七七事變侵華方式
以商品輸出為主
以資本輸出為主結果中國戰敗,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中國戰敗,和列強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中國戰敗,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中國戰敗,和列強簽訂《辛丑條約》中國戰勝,日本無條件投降主要影響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大加深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西方列強侵華史實概覽小結二、近代以來列強侵華呈現的階段特征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前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侵華國家侵略范圍侵略方式主要是英、法,其次是美、俄主要是在東南沿海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武力侵略,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攫取各種特權,加緊商品輸出,掠奪原料。英、法日、美、俄、德意等向中國內地擴展經濟上,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變為以資本輸出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軍事上,列強趨向聯合,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標志著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國主義宰割中國的同盟。義和團運動之后列強侵華方式由政治瓜分變為“以華治華”,極力扶植清政府。三、多元史觀解讀列強侵華戰爭5.從社會史觀角度看:西方列強的侵略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禮儀交往、生活習俗等發生重大變化,但也產生了相應的社會問題。1.從革命史觀角度看:西方列強的侵略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務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2.從近(現)代化史觀角度看: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有利于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及中國近代工業的誕生,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3.從全球史觀角度看: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4.從文明史觀角度看:西方列強的侵略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國”的迷夢,西方近代工業文明、民主思想開始傳入中國,開啟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進程,客觀上有利于中國由傳統農業文明向近代工業文明的過渡。命題探究提升關鍵能力考什么板塊二視角鴉片戰爭的影響材料一這場戰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炮聲震撼了中國,也震撼了亞洲。對于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了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國兵輪鼓浪而來,由沿海入長江,撞倒了堡壘的一壁。結果是“秋風戒寒和議成,廟謨柔遠思休兵,華夷抗禮靜海寺,儼然白犬丹雞盟”,隨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長江斷行旅”。鴉片戰爭不僅是英國對中國的勝利,而且是先進的西方對古老東方的最初勝利。——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近代的界碑——鴉片戰爭主題一材料二英國的大炮破壞了皇帝的權威,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摘編自[德]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解讀材料介紹了鴉片戰爭給中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帶來的影響。(1)“界碑”“先進的西方對古老東方的最初勝利”的含義分別是什么?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界碑”的含義: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先進的西方對古老東方的最初勝利”的含義:資本主義對封建主義的勝利(或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勝利)。思考(2)有人說“鴉片戰爭是在執行一種歷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來達到使中國向世界開放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近代文明”,請結合史實評述這種觀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答案評述: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其性質是一場侵略戰爭;鴉片戰爭使中國領土和主權開始遭到破壞,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戰爭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苦難。但鴉片戰爭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進步,一是它使中國由閉關鎖國逐步走向開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它加速了中國社會內部的變革,如推動了中國封建自然經濟解體,這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興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西學東漸局面逐步形成。1.歷史解釋——多視角認識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1)經濟視角:鴉片貿易使英國鴉片販子獲利巨大,改變了英國在中英貿易中的逆差地位,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并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2)政治視角:英國為維護鴉片貿易,不惜訴諸戰爭。清政府希望避戰,但在“天朝”尊嚴受損的情況下,也不惜一戰。(3)外交視角:英國政府多次派外交使團來華,均未達到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外交禮儀上的沖突為英國發動戰爭制造了借口。深化拓展(4)文化視角:中國的“夷夏觀”延續了古代的民族優越感,與英國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念對立。在不同觀念的基礎上,清政府自視“天朝上國”,英國資產階級則把英國看作世界的中心。(5)根本原因:英國在工業革命后為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急需打開中國市場。(6)直接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2.歷史理解——“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1)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社會性質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者成為中國社會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3)中國人民從此擔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視角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材料一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后,兩國派員公平酌辦。又和約既經批準后,兩國官民人等均應恪遵;至合眾國中各國(州)均不得遣員到來,另有異議。——中美《望廈條約》繼續和擴大——第二次鴉片戰爭主題二材料二外國人始終想將貿易從五個口岸擴展到全中國,在北京設立常駐使節以繞開頑固的廣州當局,以及由于戰后商品價格普遍下降而產生的降低關稅要求。這些問題匯合到一起,在外國人中間引發了一種要求修約的強烈沖動……1856年,三國(英、法、美)公使再次提出修約要求。朝廷告知可允許做一些合理的小變動,但重大條款不予考慮,以免萬年和約《南京條約》失去其意義。——徐中約《中國近代史》解讀材料主要介紹了不平等條約簽訂后的約定,以及列強要求修約,而清政府予以拒絕的狀況。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與清政府拒絕“修約”要求的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的原因:工業革命擴展,英國等列強要求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對華商品傾銷遠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且對華貿易逆差繼續擴大;與中國地方官府打交道不順暢;戰后商品價格下降造成經濟損失;中美《望廈條約》中有關于雙方協商修約的規定。清政府拒絕“修約”要求的原因:中美《望廈條約》規定,條約一經簽訂,雙方應予遵守,不得輕易改動;清政府視《南京條約》為“萬年和約”。思考歷史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1)繼續①根本原因: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變中國為英國等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②戰爭性質:都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殖民掠奪戰爭。深化拓展(2)擴大①從戰爭的進程看:侵略力量擴大,第一次是英國,第二次是英、法聯合出兵,美、俄參與;侵略時間增長,第一次歷時兩年多,第二次延續四年之久;侵略區域擴大,第一次主要在東南沿海地區,第二次從沿海一直侵入清政府的都城;簽約國和條約增多,第一次只與英、法、美三國簽約,第二次簽約國和條約數增多。②從戰爭的影響看:開放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更多主權遭到破壞;中國市場被徹底打開,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返回視角1從《申報》報道看甲午中日戰爭國人心理甲午中日戰爭期間,中國近代報刊《申報》作為當時有一定影響力的報紙,對這場戰爭進行了報道。材料一
“中國為朝鮮必當與日本力爭,斷不可稍有退讓。”“大可與日本從事于疆場,伸歷年之積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戰國者知中國大有人在,不敢存輕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舉”。——摘編自李新軍《甲午戰爭前夕的〈申報〉輿論》大夢初醒——甲午中日戰爭主題一材料二《申報》關于甲午中日戰爭的相關報道戰役報道黃海戰役當日擊沉倭船四艘,受傷糜爛者三艘;倭船敗北后,由我船帶回旅順口趕緊修理遼東戰役《連勝倭奴電音》:
“云自本月十五至二十三日,九連城、摩天嶺、旅順口諸處水路各軍與倭奴交戰,連獲大勝,擊斃倭奴無數”——摘編自曾慶雪《中日甲午戰爭期間〈申報〉的失實報道研究》解讀《申報》是中國近代有一定影響力的報紙,其態度反映國人的心理,也是歷史與時代的回音。(1)根據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戰爭前夕《申報》對戰爭的態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態度的歷史與現實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態度:主張對日采取強硬態度,甚至戰爭。歷史原因:傳統天朝上國觀念,輕視日本。現實原因:洋務運動取得一定成效,國力有所增強;對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認識不足。思考(2)對《申報》關于甲午中日戰爭的態度與報道,應該如何評價?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評價:反映了國人希望國家走向強盛的愛國熱情;但是一定程度上誤導了民眾;給后世的歷史研究帶來一定的干擾。思考視角2從文獻史料看甲午中日戰爭影響材料合議既成,舉國爭言洋務:請開鐵路者有之,請練洋操者有之,請設陸軍學堂、水師學堂者亦有之。其興利之治,則或言銀行,或言郵政,或請設商局,或請設商務大臣……(甲午)戰爭的結果使日本一躍而為新興的軍事強國,擠進了帝國主義的行列,構成對朝鮮和中國安全的威脅,進而縱橫捭闔,與西方強國爭權奪利。——摘編自丁名楠等《帝國主義侵華史》解讀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對日本、對國際局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改變了中日兩國的國運。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綜合分析甲午中日戰爭對近代中國和東亞政治格局的重要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近代中國: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損失巨大,民族危機加深,中國人的思想觀念發生轉變,積極向西方學習。對東亞政治格局:日本成為亞洲軍事強國,躋身帝國主義行列;朝鮮和中國的安全受到威脅;中國國力被大大削弱,國際地位急劇下降。思考1.歷史解釋——甲午中日戰爭是傳統中國和近代中國的分水嶺深化拓展角度表現列強侵華特征以資本輸出為主,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社會主要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醫生轉讓病人協議書
- 工業用地開發項目環保措施與環境治理方案
- 員工死亡賠償協議書
- 醫院扶貧捐贈協議書
- 企業中的數字化辦公轉型與實踐思考
- 商場安全施工協議書
- 商業領域的健康管理數字可穿戴設備與健康數據的應用
- 財務流程優化的試題及答案
- 新興技術在財務管理中的運用試題及答案
- 家庭教育在兒童社會化中的重要性分析試題及答案
- 【MOOC】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提高課程-山東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腎動脈狹窄介入治療與護理
- 企業環境應急知識培訓
- 量販式KTV消防應急疏散預案
- 王者榮耀VS英雄聯盟:MOBA游戲的對決
- 新加坡雇傭合同模板
- 林業專業知識考試試題及答案
- 高三英語語法填空專項訓練100(附答案)及解析
- 《第一單元 我是信息社會的“原住民”4 鼠標操作有方法》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閩教版信息技術三年級上冊
- 【天潤乳業公司應收賬款狀況及完善對策(附問卷)14000字】
- 焊線機技術員自學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