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列國紛爭(1)春秋時期:春秋五霸。(2)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2.華夏認同(1)春秋時期:在頻繁往來和親密聯系中,戎狄蠻夷等民族產生了。
(2)戰國時期:戎狄蠻夷漸漸融入華夏族。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1.經濟發展農業(1)起先運用,得到推廣
(2)修建水利澆灌工程工商業(1)從手工業看:出現,分工更加細密
(2)從商業看:貨幣流通廣泛;涌現出一批中心城市;商人經濟實力強大2.變法運動(1)背景:戰國時期兼并斗爭日益猛烈,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開展改革。(2)結果:各國通過變法,推動了,逐步建立起的政治制度。
(3)代表:秦國的商鞅變法。概況①經濟:
②政治:
影響①地位: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②作用: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基礎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地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2)思想:①政治方面:核心觀念是“仁”,順應民心,疼惜民力,;復原禮樂制度。②教化:以的思想辦學。
2.老子(1)地位:道家學派的創始人。(2)觀點:①哲學思想:。
②政治思想:。
四、百家爭鳴1.背景(1)經濟:的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改變。
(2)政治:新興的士階層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會主見和要求,試圖影響現實政治。各國統治者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3)文化:推動了學術文化的旺盛。
2.表現派別代表主要思想主見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
道家莊子逍遙自由陰陽家鄒衍五行“相生相勝”墨家墨子
法家韓非
3.影響(1)從性質看:。
(2)對當時:成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思想理論基礎。(3)對后世:深刻影響后世中華思想文化。題組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很多成語典故來源于歷史,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是 ()A.奴隸制起先瓦解B.封建制度確立C.生產力飛速發展D.諸侯兼并爭霸2.唐朝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寫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辈⑶疫@種觀念在當時被周邊民族認同。這說明春秋時期 ()A.各諸侯國臣服于夏的統治B.各民族都推崇華夏文明C.該時期少數民族勢力增加D.華夏認同觀念初步形成3.春秋時期,秦穆公西略戎地,“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周天子親賜金鼓以致賀。南方楚國在北上爭霸的過程中逐步向華夏集團靠攏。這說明春秋時期 ()A.分封制的實施擴大了周朝疆域B.民族交融加劇了華夷之爭C.諸侯爭霸斗爭推動了民族交融D.分裂割據引發了爭霸斗爭題組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4.如圖可用以說明春秋戰國時期 ()A.農業獲得較大發展B.手工業技藝超群C.鐵犁牛耕普遍推行D.井田制已經崩潰5.《商君書》記載:“民不逃粟,野無荒草,則國富?!薄妒酚洝ど叹袀鳌酚涊d:“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边@些記載反映了商鞅的治國方略是 ()A.嘉獎耕織 B.嘉獎軍功C.中心集權 D.取信于民題組三孔子和老子6、“苛政猛于虎”語出《禮記·檀弓下》,意思就是統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禮記》中這一故事的引入,主要是說明白孔子 ()A.為政以德 B.有教無類C.克己復禮 D.以德服人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一觀點反映了 ()A.民貴君輕 B.樸實的辯證法C.無為而治 D.“兼愛”“非攻”題組四百家爭鳴8.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對促成這一時期文化旺盛的緣由概括全面的是 ()A.政治劇變 B.經濟的發展C.社會大變革 D.統治階級的提倡9.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中有一個學派,班固稱它“留意于仁義”,韓愈說它“合仁與義”。該學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一、選擇題1.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在周邊地區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獨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 ()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起先解體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2.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較周邊各部先進而自稱為華夏。進入戰國之后,內遷的各部漸漸與華夏各部交融而不再被視為蠻夷。這一改變 ()A.加速了社會轉型B.沖擊了貴族政治C.促進了民族交融D.推動了戰國變法3.“自從春秋時代王綱解紐,篡殺頻仍,兼并盛起,夷狄橫行,一般盟主用了‘尊王’‘攘夷’的口號聯合諸夏成為一個集團,禁抑篡弒……中國的雛形在那時方才出現。”材料意在說明春秋時期 ()A.社會動蕩擔心B.民族交融不斷加強C.郡縣制已確立D.蘊含著統一的因素4.視察下列圖片,從圖一到圖三的改變反映出的最精確的歷史信息是 ()A.鐵農具運用范圍的擴大B.農業耕作技術不斷改進C.鐵農具已占據主導地位D.傳統農業經濟不斷發展5.《商君書》記載:“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無弱也?……國不農,則與諸侯爭權不能自持也,則眾力不足也。”材料重在主見 ()A.重視經濟 B.重農抑商C.嘉獎耕戰 D.富國強兵6.哀公問政,子曰:“……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在這里主要強調的是 ()A.道德修養的重要性B.民心的重要性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D.教化的重要性7.某中學課題組在探究“春秋戰國歷史”的過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圖),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A.社會大變革的時代B.統一封建國家的建立C.旺盛與開放的社會D.中華文明的起源8.有學者認為,百家爭鳴中各學派發表自己的觀點,指責別人的看法,但也汲取了其他學派的思想,如荀子以禮為核心,但也重法。這說明 ()A.春秋時期風氣開放B.各派思想本質相同C.百家既爭鳴又融合D.爭鳴推動思想旺盛9.一位同學在分析“百家爭鳴”影響時制作了下表。表中內容反映出“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儒家仁、義、禮、智、信;民為邦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同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墨家“兼愛”,愛無差別等級法家“尚法”,以法治國A.推動了戰國時期經濟的旺盛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發展C.對后世的思想文化影響深遠D.脫離現實,禁錮人們的思想10.韓非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淮南子》指出:“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彼麄冋J為 ()A.墨子認為儒家思想已不適應時代B.墨子的學說對儒家思想造成沖擊C.墨子的思想完全背離了儒家思想D.墨子思想與儒家思想有共通之處二、非選擇題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妒酚洝ど叹袀鳌凡牧隙饑娘L氣,從根本上說,是由于制度緣由造成的全社會的“免而無恥”。雖然簡單在短期內奏效,但國家政令的貫徹實行,假如僅能仰仗予富予貧、予貴予賤以及施用嚴刑峻法的權力,人民的遵守法律就只能是出于恐驚和貪欲?!棠铎鳌渡眺钡臑槿藶檎c戰國風氣》(1)依據材料一,歸納商鞅變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內容。這種法制措施在秦國實行的效果如何?(2)依據材料二,說明商鞅的“強國之術”對秦國民風產生的影響。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必備學問·落實一、1.(2)戰國七雄2.(1)華夏認同觀念二、1.鐵制農具牛耕冶鐵技術2.(2)社會轉型君主專制(3)重農抑商,嘉獎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嘉獎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相互糾察告發三、1.(2)①“為政以德”②“有教無類”2.(2)①樸實的唯物論: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樸實的辯證法②主見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四、1.(1)社會經濟(3)士人的活躍2.人性惡,主見隆禮重法提倡節儉,主見“兼愛”“非攻”“尚賢”主見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限制臣民3.(1)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洶涌澎湃的思想解放運動知能素養·進階【基礎鞏固組】1.D這些成語都是對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兼并爭霸斗爭的反映,故選D。2.D《春秋左傳正義》中“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在當時被周邊民族認同,這說明春秋時期形成華夏認同觀念,故D正確。3.C依據“南方楚國在北上爭霸的過程中逐步向華夏集團靠攏”可得出爭霸斗爭促進了民族交融,故C正確。4.A依據所學學問可知,鐵鍤、鐵口犁等鐵農具的出現,穿鼻環的牛尊即牛被當作農業動力等,可以用來說明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獲得較大發展,A正確。5.A“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體現的是嘉獎耕織,故A正確。6.A“苛政猛于虎”表明孔子反對苛政,主見“為政以德”,故A正確。7.B“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觀點,反映了樸實的辯證法,故選B。8.C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諸侯爭霸導致禮崩樂壞,各國變法對人才的須要,推動了學術文化的旺盛,“百家爭鳴”局面出現,故選C。9.A本題的關鍵信息是“留意于仁義”“仁與義”??鬃拥乃枷牒诵氖恰叭省?孟子主見實行“仁政”,這兩位都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與題干中“仁義”“仁與義”相符,故選A。【素養提升組】1.D依據所學內容可知,分封制下諸侯提升爵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認可,依據“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熊通獨立為王的做法是對分封制的破壞,說明當時分封制度受到挑戰,故選D;A說法過于肯定,禮樂制度依舊存在,解除;王位世襲制始終存在,并沒有消亡,解除B;材料沒有體現宗法血緣關系,不能說明宗法關系起先解體,解除C。2.C從材料“內遷的各部漸漸與華夏各部交融而不再被視為蠻夷”中可以看出,從“蠻夷”到“漸漸與華夏各部交融”的改變促進了民族認同和民族交融,故C正確;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轉型和貴族政治的瓦解,故A、B解除;材料內容與變法無關,故D解除。3.D依據材料可知,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在夷狄的沖擊下,華夏各政治勢力走向聯合,使得中國的雛形出現,意味著春秋時期已經蘊含了統一的因素,D正確;A是春秋時期的社會表象,不是材料主旨,解除;題干涉及的是諸夏的聯合,與民族交融無關,解除B;C與題干無關,解除。4.B圖片信息反映的是耕作工具從骨制工具到石器工具,再到鐵制工具,反映出農業耕作技術不斷改進,B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耕作工具的演化,并沒有體現鐵制農具運用的范圍擴大,也不能說明鐵制農具已經占據主導地位,無法充分說明傳統農業經濟不斷發展,故解除A、C、D。5.B商鞅處于戰國兼并時代,材料中商鞅認為只有發展農業,國家才能強大;從事商業的人都是為了學一門技術養家,都是為了躲避戰亂。百姓從事農業,則易于治理和驅使,這是贏得兼并斗爭的保證。材料反映了商鞅重農抑商的思想,故選B;經濟范圍太廣,農業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解除A;材料無法體現嘉獎耕戰,解除C;D材料信息無法體現,解除。6.A從材料“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以看出孔子強調統治者應用道德的力氣來感召人才,從而鞏固統治,故選A。題干強調個人修身、修道以成為仁人,不是強調民心,解除B;題干強調人的道德而不是才能,解除C;題干體現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的形成,沒有體現統治者教化百姓,解除D。7.A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領域的變革,體現了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特征,故選A;B起先出現在秦朝,解除;C、D在材料中未體現,均解除。8.C百家爭鳴中各學派除了指責別人的看法,同時也汲取了其他學派的思想,說明百家既爭鳴又融合,故選C;A材料信息無法體現,解除;各學派代表不同階級的利益,各派思想本質不相同,解除B;D材料信息無法體現,解除。9.C依據表格的內容,結合所學可知,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旺盛,奠定了后世傳統思想文化基礎,甚至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都有所體現,說明對后世的思想文化影響深遠,故選C;百家爭鳴是戰國時經濟發展的結果,A錯在因果倒置,解除;百家爭鳴促進儒家汲取各家思想,有利于后世儒家思想發展,B錯誤;依據材料可知,D不符合史實,解除。10.D孔子和墨子都遵循堯、舜的道,而且墨子曾經學習孔子的理論,這些都說明墨子的思想和儒家思想有共通之處,故選D;材料中沒有墨子對儒家思想的評價,解除A;材料主要反映了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混凝土設備轉讓協議書
- 空調拆機協議書
- 美國航空協議書
- 清展廳出租轉讓協議書
- 老板分紅協議書
- 約定分攤協議書
- 調解劃扣協議書
- 肇事車輛協議書
- 菜園賠償協議書
- 員工簽署無薪資協議書
- 2025年房產贈與合同示范文本
- 游樂園安全培訓課件
- 江蘇省海安中學、金陵中學、宿遷中學三校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下學期4月聯考測試 化學試卷(含答案)
- 2016年廣東高考物理(原卷版)
- 衛星遙感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DB54/T 0118-2017 地理標志產品鹽井葡萄酒(干型)
- 2025建筑工程施工監理合同條件標準版樣書
- Unit11Grammarinuse課件仁愛科普版(2024)七年級英語下冊
- 規范夜市攤位管理制度
- 公路水運檢測師《水運材料》考前沖刺必會題(附答案)
- 2024年學校安全生產月活動實施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