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建設 通則(GB-T 30600-2022)_第1頁
高標準農田建設 通則(GB-T 30600-2022)_第2頁
高標準農田建設 通則(GB-T 30600-2022)_第3頁
高標準農田建設 通則(GB-T 30600-2022)_第4頁
高標準農田建設 通則(GB-T 30600-202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Well-facilitatedfarmlandcons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1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12527額定電壓1kV及以下架空絕緣電纜GB/T14049額定電壓10kV架空絕緣電纜GB5005320kV及以下變電所設計規范SL/T769農田灌溉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導則2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耕地。高標準農田建設well-facilitatedfarmlandconstruction為減輕或消除主要限制性因素、全面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而開展的田塊整治、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農田輸配電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壤改良、障礙土等農田地力提升活動。田塊整治工程fieldconsolidatio為滿足農田耕作、灌溉與排水、水土保持等需要而采取的田塊修筑和耕地地力保持措施。土壤中形成的和外加入的所有動植物殘體不同階段的各種分解產物和合成產物的總稱。作物能夠利用的母質層以上的土體總厚度;當有障礙層時,為障礙層以上的土層厚度。經耕種熟化而形成的土壤表土層厚度。在當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立地條件、自然屬性等相關要素構成的耕地生產能力。由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狀況和田間基礎設施構成的滿足農產品持續產出和質量安全的能力。4基本原則4.1規劃引導原則。符合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國家有關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等,統籌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4.2因地制宜原則。各地根據自然資源稟賦、農業生產特征及主要障礙因素,確定建設內容與重點,采取相應的建設方式和工程措施,什么急需先建什么,缺什么補什么,減輕或消除影響農田綜合生產能力的主要限制性因素。4.3數量、質量并重原則。通過工程建設和農田地力提升,穩定或增加高標準農田面積,持續提高耕地4.4綠色生態原則。遵循綠色發展理念,促進農田生產和生態和諧發展。4.5多元參與原則。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引導農民群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各類社會資本有序參與建設。34.6建管并重原則。健全管護機制,落實管護責任,實現可持續高效利用。5建設區域5.1根據不同區域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障礙因素和水源條件等,將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劃分為5.2建設區域農田應相對集中、土壤適合農作物生長、無潛在地質災害,建設區域外有相對完善的、能直接為建設區提供保障的基礎設施。5.3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點區域包括:已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和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5.4高標準農田建設限制區域包括:水資源貧乏區域,水土流失易發區、沙化區等生態脆弱區域,歷史遺留的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土地嚴重損毀且難以恢復的區域,安全利用類耕地,易6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6.1一般規定6.1.1應結合各地實際,按照區域特點和存在的耕地質量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開展高標準農田6.1.2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耕地集中連片,提升耕地質量,穩定或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實現節約集約利用和規模效益;完善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平,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加強農田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相協6.1.3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包括田塊整治、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農田輸配電及其他工程。按照工程類型、特征及內部聯系構建的工程體系分級應按附錄B規定執行,各區域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要求按附錄C規定執行。田環境的不利影響。施占地面積與建設區農田面積的比例,一般不高于8%。田間基礎設施占地涉及的地類按照GB/T210106.1.6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使用年限指高標準農田各項工程設施按設計標準建成后,在常規維護條件下能夠正常發揮效益的最低年限。各項工程設施使用年限應符合相關專業標準規定,整體工程使用年限一般不低于15年。6.2.1耕作田塊是由田間末級固定溝、渠、路、田坎等圍成的,滿足農業作業需要的基本耕作單元。應因地制宜進行耕作田塊布置,合理規劃,提高田塊歸并程度,實現耕作田塊相對集中。耕作田塊的長度46.2.2耕作田塊應實現田面平整。田面高差、橫向坡度和縱向坡度根據土壤條件和灌溉方式合理——井灌工程的泵、動力輸變電設備和井房等配套率應5——斗渠和農渠等固定渠道宜綜合考慮生產與生態需要,因地制宜進行襯砌處理。防滲應滿足 -涵洞應根據無壓或有壓要求確定拱形、圓形或矩形等橫斷面形式,涵洞的過流能力應與渠(溝)——治漬排水工程,應根據農作物全生育期要求確定最大排漬深度,可視作物根深不同而選用深降至田面以下0.4m~0.6m;稻作區在曬田期3d~5d內降至田面以下0.4m~0.6m。6——防治土壤次生鹽漬(堿)化或改良鹽漬(堿)土的地區,排水要求應按GB50影響.6.5.2農田防洪標準按洪水重現期20年~10年確定。7理工程應按GB51018規定執行。6.6.9架空輸配電導線對地距離應按DL/T5220規定執行。需埋地敷設的電8pH應達到5.5以上至中性。應低于0.3%,土壤pH應達到8.5以下至中性。達到95%以上。8.2.1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竣工后,應由項目主管部門按照項目現行管理規定組織驗收。相關的管9(資料性)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劃分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劃分見表A.1。表A.1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劃分表區域范圍1東北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及內蒙古赤峰、通遼、興安、呼倫貝爾盟(市)2黃淮海區3長江中下游區4東南區5西南區6西北區山西、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及內蒙古呼和浩特、錫林郭勒、包頭、烏海、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蘭察布、阿拉善盟(市)7青藏區(規范性)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體系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體系見表B.1。表B.1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體系表說明1田塊整治條田在地形相對較緩地區,依據灌排水方向所進細分為格田梯田在地面坡度相對較陡地區,依據地形和等高式梯田等類型除1.1.1條田、1.1.2梯田之外的其他田塊修筑工程為充分保護及利用原有耕地的熟化土層和建設新增耕地的當項目區內有效土層厚度和耕層土壤質量不能滿足作物生在田面平整之前,對原有可利用的表土層進田面平整后再將剝離表土還原鋪平的一種措施2塘堰(壩)蓄水池和小型集雨蓄水池及在坡面上修建的攔蓄地表徑流的小型集雨池(窖)、小型泵站說明在地面以下鑿井、利用動力機械提取地下水明渠在灌溉或排水渠道系統上為控制、分配、測量田間道路跨越洼地、渠道、排水溝等障礙物而修建的過載建輸水工程跨越低地、排水溝或交通道路等修輸水工程穿過低地、排水溝或交通道路時以田間道路跨越渠道、排水溝時埋設在填土面以下的輸水建水閘跌水與陡坡田間灌溉從輸水工程配水到田間的工程,包括地面灌溉、噴灌、微灌、噴灌利用專門設備將水加壓并通過噴頭以噴灑方式進行灌溉的由水泵加壓或自然落差形成有壓水流,通過管道輸送到田間將農田中過多的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排除,改善土壤中明溝暗管說明排水閘控制溝道排水的水閘3田間道路田間道(機耕路)連接田塊與村莊、田塊之間,供農田耕作、農用物資和農產品附屬設施考慮宜機作業,田間道路設置的必要的下田設施、錯車點和末端掉頭點4農田防風林在田塊周圍營造的以防治風沙或臺風災害、防護林在梯田埂坎處營造的以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護路護溝在田間道路、排水溝、渠道兩側營造的以防止說明在坡地上沿等高線開挖用于攔截坡面雨水徑在坡面上修建的用以攔蓄、疏導坡地徑流,為固定溝床、防治溝蝕、減輕山洪及泥沙危害,合理開發利用橫筑于易受侵蝕的小溝道或小溪中的小型固5電工程電能輸送過程中改變電流電壓的設施(屏)電裝置6田間監測品、作物產量、農田設施維護等情況的站點(規范性)各區域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要求各區域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要求見表C.1。如果部分地區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障礙因素和水源條件等與相鄰區域類似,建設要求可表C.1各區域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要求云序號區域范圍田塊整治工程田間道路工程1東北區江及內蒙古赤峰、貝爾盟(市)1.根據土壤條件和灌溉方式合理確定田面高差和田塊橫、縱向坡度;2.耕層厚度;平原區旱地、水澆地≥30cm,水田≥1.灌溉設計保證率:≥80%;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5年,1d~3d暴雨從作物受淹起1d~3d排至田面無積水;水稻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1d~3d暴雨3d~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1.路寬:機耕路宜為4m~6m,生產路≤3m;2.道路通達度:平原區100%,丘陵漫崗區≥90%設應按DL/T5118規定執行2海區山東、河南1.根據土壤條件和灌溉方式合理確定田面高差和田塊橫、縱向坡度;2.耕層厚度:≥25cm;地區≥50%,其他地區≥75%;1.路寬:機耕路宜為4m~6m,生產路≤3m;2.道路通達度:平原區100%,丘陵區≥90%設應按DL/T5118規定執行表C.1各區域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要求(續)序號區域范圍田塊整治工程田間道路工程3中下游區1.根據土壤條件和灌溉方式合理確定田面高差和田塊橫、縱向坡度;2.耕層厚度:≥20cm;1.灌溉設計保證率:水稻區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5年,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1d~3d暴雨3d~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1.路寬:機耕路宜為3m~6m,生產路≤3m;2.道路通達度:平原區100%,丘陵區≥90%設應按DL/T5118規定執行4東南區1.根據土壤條件和灌溉方式合理確定田面高差和田塊橫、縱向坡度;2.耕層厚度:≥20cm;3.有效土層厚度:≥60cm;1.灌溉設計保證率:水稻區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5年,1d~3d暴雨從作物受淹起1d~3d排至田面無積水;水稻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1d~3d暴雨3d~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1.路寬:機耕路宜為3m~6m,生產路≤3m;2.道路通達度:平原區100%,丘陵區≥90%設應按DL/T5118規定執行5西南區1.根據土壤條件和灌溉方式合理確定田面高差和田塊橫、縱向坡度;2.耕層厚度:≥20cm;3.有效土層厚度:≥50cm;1.灌溉設計保證率:水稻區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5年,1d~3d排至田面無積水;水稻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1d~3d暴雨3d~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1.路寬:機耕路宜為3m~6m,生產路≤3m;2.道路通達度:平原區100%,山地丘陵區≥90%設應按DL/T5118規定執行表C.1各區域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要求(續)序號區域范圍田塊整治工程田間道路工程6西北區頭、烏海、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市)1.根據土壤條件和灌溉方式合理確定田面高差和田塊橫、縱向坡度;2.耕層厚度:≥25cm;1.灌溉設計保證率:≥50%;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5年,1d~3d暴雨從作物受淹起1d~1.路寬:機耕路宜為3m~6m,生產路≤3m;2.道路通達度:平原區100%,丘陵溝壑區≥90%設應按DL/T5118規定執行7青藏區1.根據土壤條件和灌溉方式合理確定田面高差和田塊橫、縱向坡度;2.耕層厚度:≥20cm;1.灌溉設計保證率:≥50%;雨重現期宜采用10年~5年,1d~3d暴雨從作物受淹起1d~1.路寬:機耕路宜為3m~6m,生產路≤3m;2.道路通達度;平原區100%,山地丘陵區≥90%設應按DL/T5118規定執行與說明1農田地力土壤改良采取物理、化學、生物或工程等綜合措施,消育或引起土壤退化的不利因素改良采取摻沙、摻黏、客土、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改高土壤肥力改良采取施用石灰質物質、土壤調理劑和有機肥改良采取工程排鹽、施用土壤調理劑和有機肥等沙化防治采取建設農田防護林、保護性耕作等措施,防治防止土地生產力下降采取秸稈還田、增施腐植酸肥料、生物有機肥障礙土層通過秸稈還田、施有機肥、種植綠肥、深耕(資料性)高標準農田地力參考值高標準農田地力參考值見表E.1。如果部分地區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障礙因素和水源條件等與相鄰區域類似,農田地力可參照相鄰區域。表E.1高標準農田地力參考值表石序號區域范圍障礙土層消除工程(高標準農田建成3年后目標值)1東北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及內倫貝爾盟(市)2黃淮海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有機質含量:平原區宜≥15g/kg,山地丘陵區宜≥12g/kg;養分比例適宜3游區上海、江蘇、安徽、江西、胡北、湖南有機質含量:宜≥20g/kg;養分比例4東南區有機質含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