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孔子與《論語》-知到答案、智慧樹答案緒論單元測試1、問題:《論語》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述的闡述修己安人之道的儒家經典。()選項:A:對B:錯答案:【錯】2、問題:《論語》在現代社會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因為()。選項:A:《論語》是當今社會道德價值的重要依據。B:《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極具文化價值;C:孔子的教誨在今天依然有著強烈的現代意義;D:讀《論語》是修己安人的重要途徑;答案:【《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極具文化價值;;孔子的教誨在今天依然有著強烈的現代意義;;讀《論語》是修己安人的重要途徑;】第一章單元測試1、問題: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人類思維范式的四大奠立者是:()選項:A:老子、佛陀、耶穌、柏拉圖B:孔子、佛陀、耶穌、柏拉圖C:老子、孔子、佛陀、蘇格拉底D:孔子、佛陀、耶和華、蘇格拉底答案:【孔子、佛陀、耶和華、蘇格拉底】2、問題:《論語》與()()()合稱四書選項:A:《易經》、《尚書》、《詩經》B:《大學》、《孟子》、《中庸》C:《尚書》、《詩經》、《春秋》D:《禮記》、《大學》、《春秋》答案:【《大學》、《孟子》、《中庸》】3、問題:東漢趙岐贊《論語》為:();唐代薛放贊《論語》曰:();明代楊宗吾認為《論語》:()近代梁啟超先生指出《論語》:()選項:A: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也、六經之菁華、六經譬則山海,《論語》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階乎、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B: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六經之菁華、六經譬則山海,《論語》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階乎、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也C:六經之菁華、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也、六經譬則山海,《論語》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階乎、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D: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也、六經譬則山海,《論語》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階乎、六經之菁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答案:【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也、六經之菁華、六經譬則山海,《論語》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階乎、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4、問題:孔子與《論語》對中華文化精神的塑造,大體可以概括為()()()()選項:A:“修己安人”“經世致用”“崇倫尚德”“守中貴和”B:“以人為本”“兼容并包”“經世致用”“守中貴和”C:“以人為本”“崇倫尚德”“經世致用”“守中貴和”D:“以義為先”“崇倫尚德”“經世致用”“守中貴和”答案:【“以人為本”“崇倫尚德”“經世致用”“守中貴和”】5、問題:“以人為本”是孔子儒學的基本主張,這種主張在政治上就是“仁政”“民本”思想。()選項:A:對B:錯答案:【對】6、問題:《禮記·禮運》中引用孔子的話中出現“十義”的說法:“父慈、子孝、兄善、弟弟(悌)、夫義、婦賢、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選項:A:錯B:對答案:【錯】7、問題:“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表達了孔子致力于“出仕”以安天下的經世致用之情懷。()選項:A:對B:錯答案:【錯】8、問題:中庸被孔子稱為“至德”。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視“中庸”,就在于“中庸之道”蘊含著人類的偉大智慧,是一種極其理性、辯證的思維方式。()選項:A:對B:錯答案:【對】9、問題:“五倫”即《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也,()也,()也,()也,()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選項:A:君臣、父子、師生、昆弟、朋友B: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C:君臣、夫婦、父子、昆弟、朋友D: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答案:【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10、問題: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曰:“敢問死。”子曰:()選項:A:“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C:“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D:“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答案:【“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11、問題:南懷瑾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儒釋道,佛教就像(),道家則像(),而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是中國人生存的主要依賴。選項:A:“百貨店”、“藥店”、“糧食店”B:“藥店”、“百貨店”、“糧食店”C:“藥店”、“糧食店”、“百貨店”D:“百貨店”、“糧食店”、“藥店”答案:【“藥店”、“百貨店”、“糧食店”】12、問題:孔子作《春秋》,其目的是:()選項:A:對“無道”的政治和社會局面予以批判,以道抗勢。B:作為讀本教授給弟子們,以豐富弟子們的知識。C:“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懸”D:為后世留下詳實的歷史材料答案:【對“無道”的政治和社會局面予以批判,以道抗勢。】13、問題:“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體現了什么思想?()選項:A:“仁”的思想B:“和”的思想C:“道”的思想D:“天人合一”的思想答案:【“和”的思想】14、問題:孔子曾言:“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丘不與易也。”選項:A:天下有道B:天下黎民C:天下蒼生D:天下無道答案:【天下有道】15、問題:《論語》為“四書”之一,又與《詩經》《尚書》《禮記》《樂經》《春秋》一道形成“四書五經”()選項:A:對B:錯答案:【錯】16、問題:立足于雅斯貝爾斯的理論,從思想模式上看,孔子與佛陀、耶穌不同,倒是與蘇格拉底頗有幾分相似之處。()選項:A:對B:錯答案:【對】17、問題: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王)武(王)”,在百家爭鳴的“軸心時代”又具有“軸心”地位()選項:A:錯B:對答案:【對】18、問題:被奉為“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的是:()選項:A:《圣經》B:《易經》C:《道德經》D:《論語》答案:【《論語》】第二章單元測試1、問題:周公制禮作樂,激發了人文主義精神,為孔子儒學的誕生提供了豐厚的滋養。()選項:A:對B:錯答案:【對】2、問題:孔子與弟子編纂了《論語》,構成了中華文化結構中不可或缺的堅實基礎。()選項:A:錯B:對答案:【錯】3、問題:子路是孔子弟子中最擅長做生意的,被稱為儒商始祖。()選項:A:錯B:對答案:【錯】4、問題:孔子期待弟子能學而優則仕。()選項:A:錯B:對答案:【對】5、問題:曾子有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選項:A:對B:錯答案:【對】6、問題:《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選項:A:錯B:對答案:【對】7、問題:孔子弟子中,有一位堪稱“當仁不讓于師”的弟子,指的是()。選項:A:冉耕B:子路C:子貢D:顏回答案:【子路】8、問題:顏淵問仁。子曰()。選項:A:克己復禮為仁B:博學好思為仁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修己以敬為仁答案:【克己復禮為仁】9、問題: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孔子曰()。選項:A:慎終追遠B:思無邪C:繪事后素D:文質彬彬答案:【繪事后素】10、問題: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選項:A:吟而誦之B:明而識之C:默而識之D:覺而悟之答案:【默而識之】11、問題:顏回去世后,孔子用了六個字褒獎顏回()。選項:A:不遷怒,不貳過B:入則孝,出則悌C:慎思之,篤行之D:言寡尤,行寡悔答案:【不遷怒,不貳過】12、問題:孔子四科中,以政事見長的是()。選項:A:宰我B:冉有C:冉伯牛D:季路答案:【冉有;季路】13、問題:孔子弟子眾多,名列“德行科”的弟子有()。選項:A:仲弓B:閔子騫C:顏淵D:仲由答案:【仲弓;閔子騫;顏淵】14、問題:孔子晚年編訂六經,六經包括下列哪幾部經典?()選項:A:春秋左傳B:春秋C:詩D:書答案:【春秋;詩;書】第三章單元測試1、問題:“夫子之門,何其雜也!”。有出身權貴的如(),有出身商人的如(),有坐過牢的如(),更多的是出身貧寒的弟子。選項:A:子貢、孟懿子、公冶長B:公冶長、子貢、孟懿子C:孟懿子、子貢、公冶長D:公冶長、子路、子貢答案:【孟懿子、子貢、公冶長】2、問題:“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指的是(),“習”指的是()。選項:A:后天習染、先天本質B:先天本質、后天習染C:后天習慣、先天人性D:先天人性、后天習慣答案:【先天本質、后天習染】3、問題:“有教無類”的提出,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沉悶局面,掀起了文化下移的巨浪;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密切了教育同社會的關系;打破了華夏與夷狄的族類界限,促進國內各族類的文化交流。()選項:A:對B:錯答案:【對】4、問題:孔子所提出的“有教無類”的主張比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的“教育平等”的原則,早了一千一百多年。()選項:A:對B:錯答案:【錯】5、問題:國家高度重視“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計劃”等教育扶持工程和計劃,在政策和財政上向偏遠地區傾斜,完善教育立法等舉措,正是孔子“有教無類”教育原則在當代的貫徹。()選項:A:錯B:對答案:【對】6、問題:“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應當成為一種工具,而是要成為通識之才。()選項:A:錯B:對答案:【對】7、問題:孔子看來,“君子”的憂患意識就自身而言,是基于“為仁由己”的認識,不僅要擔心自己的德才修養,更要憂慮自己的才能是否為別人知道;就志向而言,“君子”應當擔憂大道之不行,擔心世風之頹毀,憂慮大同之世是否能夠實現,而不是個人的貧富。()選項:A:錯B:對答案:【錯】8、問題:子夏曰:“()而優則(),()而優則()。”選項:A:仕、學、學、仕B:學、商、商、仕C:學、仕、仕、商D:學、仕、仕、學答案:【學、仕、仕、學】9、問題:子曰:“()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奚其為為()?”選項:A:易、德、德B:書、政、政C:書、德、政D:詩、政、政答案:【書、政、政】10、問題:曾子曾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以為己任,不亦()乎?死而后已,不亦()乎?”選項:A:人、德、近B:人、重、遠C:仁、重、遠D:仁、德、近答案:【仁、德、近】11、問題:孔子編訂了()()()()()()六經選項:A:《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大學》《中庸》B:《詩經》《書經》《禮經》《樂經》《易經》《春秋》C:《大學》《中庸》《論語》《易經》《詩經》《春秋》D:《詩經》《尚書》《禮記》《樂經》《易經》《春秋》答案:【《詩經》《尚書》《禮記》《樂經》《易經》《春秋》】12、問題:《禮記·經解》說:“其為人也,溫柔敦厚,()教也;疏通知遠,()教也;……絜靜精微,()教也;……屬辭比事,()教也。”選項:A:《詩》《書》《易》《春秋》B:《易》《書》《春秋》《詩》C:《詩》《易》《書》《春秋》D:《詩》《書》《春秋》《易》答案:【《詩》《書》《易》《春秋》】13、問題:孔子的再傳弟子公孫尼子為《樂經》作有《樂記》,部分收錄于大戴《禮記·樂記》之中。()選項:A:錯B:對答案:【錯】14、問題:《易》,即《周易》,又稱《易經》,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選項:A:錯B:對答案:【對】1“5、問題: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教育弟子要廣泛獲取知識,在此基礎上積極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質。故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選項:A:錯B:對答案:【對】16、問題: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辭美好,說起話來娓娓動聽。起初孔子很喜歡這個弟子,后來發現其不能學思結合,竟然白天睡覺,孔子氣憤地以“朽木不可雕也”。()選項:A:對B:錯答案:【錯】17、問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體現了孔子哪種教育方法()選項:A:知行合一B:因材施教C:學思結合D:啟發誘導答案:【啟發誘導】1(8、問題:孔子實施因材施教,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學生,他們各有所長。譬如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這都是因材施教的結果。選項:A:閔子騫、宰我、冉有、、子夏B:顏淵、閔子騫、冉有、子游C:宰我、閔子騫、季路、子夏D:顏淵、子貢、冉有、子游答案:【顏淵、子貢、冉有、子游】19、問題:孔曾提出“觀過知人”的論斷,認為“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矣。”選項:A:德B:禮C:義D:仁答案:【仁】20、問題:孔子主張“當仁,不讓于師”,體現出了:()選項:A:仁者愛人的精神B: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C:為師者以身作則的精神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答案:【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21、問題: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是說教師的職責既要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更要讓學生認識社會現實,借鑒歷史經驗解決現實問題;或者在復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努力思考,從而獲得新收獲。()選項:A:錯B:對答案:【對】22、問題:孔子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意思是,我那么愛他們,不愿意他們操勞?他們那么忠于我,我能不認真教育他們嗎?()選項:A:錯B:對答案:【錯】23、問題:顏淵是孔子鐘愛的學生,由于他唯孔子之命是聽,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而受到孔子的批評。子貢以政事見長,深得孔子稱贊,由于他施政時隨意抬高賦稅而遭到孔子的痛罵。宰予能說會道,也獲得孔子的肯定,但因為“晝寢”而受到孔子的責備,()選項:A:對B:錯答案:【錯】24、問題:孔子自稱“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下面那句話與此相符合。()選項: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B:“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C:“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D:“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答案:【“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第四章單元測試1、問題:《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結集,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的首選資料()選項:A:對B:錯答案:【對】2、問題:《論語》成書于孔子之手,主要來源于孔子所記。()選項:A:錯B:對答案:【錯】3、問題:《論語》的“論”,班固認為是“論纂”的意思。()選項:A:錯B:對答案:【對】4、問題:《論語》在西方的傳播,是由明清之際來華傳教士們實現的。()選項:A:對B:錯答案:【對】5、問題:西方首先對《論語》進行翻譯的是意大利傳教士羅明堅和利瑪竇。()選項:A:對B:錯答案:【對】6、問題:關于《論語》的最終編訂者,今天學界多認為出于()。選項:A:仲弓、子游、子夏B:曾子弟子C:孔子眾弟子D:有子答案:【曾子弟子】7、問題:在()時期《論語》就得以廣布和流傳?選項:A:魏晉B:西漢C:先秦D:東漢答案:【先秦】8、問題:《論語》在國外傳播最早的地區是()。選項:A:日本B:朝鮮C:越南D:英國答案:【朝鮮】9、問題:據何晏《論語集解》記載,《魯論語》有二十篇,《齊論語》有()篇。選項:A:二十一B:二十四C:二十三D:二十二答案:【二十二】10、問題:《論語》首次直接從漢語翻譯為英語是有英國傳教士()完成的?選項:A:衛禮賢B:馬士曼C:利瑪竇D:顧賽芬答案:【馬士曼】11、問題:《論語》在漢初出現了三種版本,包括()。選項:A:《古論語》B:《魯論語》C:《楚論語》D:《齊論語》答案:【《古論語》;《《魯論語》;齊論語》】12、問題:《論語》的古代注本主要有()。選項:A:朱熹《論語集注》B:皇侃《論語義疏》C:邢昺《論語注疏》D:何晏《論語集解》答案:【朱熹《論語集注》;皇侃《論語義疏》;邢昺《論語注疏》;何晏《論語集解》】第五章單元測試1、問題:在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堯舜時期,已有“親九族”的觀念。()選項:A:錯B:對答案:【對】2、問題:《說文解字》對“孝”的解釋是:“孝,善事父母者。”()選項:A:錯B:對答案:【對】3、問題:《詩經》中有一首感念父母的篇章,叫作《黍離》,其中寫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選項:A:對B:錯答案:【錯】4、問題:曾子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選項:A:對B:錯答案:【錯】5、問題:五倫,指的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君臣五種人倫關系。()選項:A:對B:錯答案:【對】6、問題:出于對父母恩情的報答,儒家大力主張“三年之喪”制度。()選項:A:錯B:對答案:【對】7、問題:《論語·學而》載曾子曰:“(),民德歸厚矣。”選項:A:慎終追遠B:巧言令色C:三省吾身D:君子務本答案:【慎終追遠】8、問題:《論語·學而》載孔子曰:“弟子(),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選項:A:入則孝B:入公門C:入則事父兄D:入于室答案:【入則孝】9、問題:《論語·里仁》載孔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勞而不怨。”選項:A:賢賢易色B:思無邪C:見得思義D:又敬不違答案:【又敬不違】10、問題:()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選項:A:《禮記》B:《中庸》C:《大學》D:《孝經》答案:【《中庸》】11、問題:《論語·子罕》載:喪事不敢不()。選項:A:慎B:勉C:敬D:勤答案:【勉】12、問題:《孝經》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者也。”選項:A:人師B:人父C:人夫D:人母答案:【人父】第六章單元測試1、問題: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仁是指()選項:A:仁愛B:仁者C:仁政D:仁義答案:【仁者】2、問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選項:A:禮B:義C:仁D:智答案:【仁】3、問題:孔子首創了什么教育()選項:A:貴族教育B:大眾教育C:平民教育D:素質教育答案:【平民教育】4、問題:孔子的弟子有多少人?()選項:A:四千B:三千C:五千D:兩千答案:【三千】5、問題:子貢在孔子墓前蓋了一座房子,為老師守墓多少年?()選項:A:三年B:十四年C:五年D:十年答案:【十四年】6、問題:現存《論語》共有多少篇?()選項:A:21B:22C:19D:20答案:【20】7、問題: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這里的“愛人”指()選項:A:愛世上的所有人B:愛自己和他人C:愛他人D:愛自己答案:【愛世上的所有人】8、問題:有人認為比干為正義而死是“戰”,是英雄;箕子裝瘋免死是“避”,不是英雄;微子離開紂王是逃,更不是英雄,此說對不對。()選項:A:對B:錯答案:【錯】9、問題:“仁”是執政者最高的政治原則。()選項:A:錯B:對答案:【對】10、問題:晏子勸齊景公救濟災民,實行仁政。()選項:A:錯B:對答案:【對】11、問題:孔子主張的“為政”的核心是仁政。()選項:A:錯B:對答案:【對】12、問題:古代“夫子”是對農夫的稱謂。()選項:A:錯B:對答案:【錯】13、問題:“里仁為美”的“里”是指里面。()選項:A:對B:錯答案:【錯】第七章單元測試1、問題:在中國思想史上,對仁、義的內外之爭曾形成三種典型的仁義觀,那就是告子的“仁內義外論”,()的“仁義俱內論”和董仲舒的“仁外義內論”。選項:A:老子B:孟子C:荀子D:孔子答案:【孟子】2、問題:下列哪個不屬于殷周至春秋時期“義”字的含義。()選項:A:美好B:儀式C:正義D:儀容答案:【正義】3、問題:“義”字具有“仁義”“正義”的含義產生于下列的哪個時期?()選項:A:春秋時期B:西周C:戰國時期D:秦漢時期答案:【戰國時期】4、問題:下列哪句話中的“義”表示“儀容”的意思。()選項:A:尚考太室之義,唐為虞賓。B:宣紹義問。C:共(恭)明德,秉威義(儀)。D:章義癉惡。答案:【共(恭)明德,秉威義(儀)。】5“、問題:孔子面對變化了的社會矛盾,提出()的思想,就是想通過具體的政治行動來落實“禮”的要求,使禮”的規則約束轉變為“義”的具體行動,突出“義”的實踐性特征。選項:A:因勢制宜,經權結合,唯變所適B:見利思義C:君子喻于義D:禮以行義答案:【禮以行義】6、問題: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急劇變化,呈現了“名實相怨”即名不副實的矛盾。所以孔子認為要治理好衛國,必須從()開始。選項:A:正心B:正行C:正言D:正名答案:【正名】7、問題:一般說來“義”是用來(),“利”是用來()的。選項:A:養民教民B:教民養民C:教民保民D:保民用民答案:【教民養民】8、問題:“上我下心”從心,說明“義”不僅僅是外在的行為表現,更是仁內在的德性、心性,這是孔子“仁義內在”思想在文字中的生動體現。()選項:A:錯B:對答案:【錯】9、問題:孔子認為“義”和“利”不是對立的觀念和實體,而是相生相承的包容關系。()選項:A:錯B:對答案:【對】10、問題:孔子認為行大利大義之舉就是仁義之舉。()選項:A:錯B:對答案:【對】11、問題:孔子義利觀上的重要特征是把私利看作大義。()選項:A:錯B:對答案:【錯】12、問題:殷周以至春秋時期的“義”并未產生“仁義”“正義”的意思。()選項:A:錯B:對答案:【對】13、問題:“義”字出現的比較早,最早見于西周金文。()選項:A:對B:錯答案:【錯】14、問題:“義”字的篆文字形與甲骨文、金文的字形一脈相承,均從“我”從“心”。()選項:A:錯B:對答案:【錯】第八章單元測試1、問題: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有恥且格。”選項:A:刑、義B:刑、禮C:禮、刑D:法、禮答案:【刑、禮】2、問題:下列句子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選項:A: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儀,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B: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顏,無以知人也。C:不知天,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D: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答案:【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儀,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3、問題:“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出自《論語》的哪一篇?()選項:A:《雍也》B:《衛靈公》C:《學而》D:《八佾》答案:【《八佾》】4、問題:“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出自《論語》的哪一篇?()選項:A:《里仁》B:《泰伯》C:《先進》D:《為政》答案:【《泰伯》】5、問題:子曰:“非禮勿(),非禮勿(),非禮勿(),非禮勿()。”選項:A:視、聽、言、動B:聽、言、動、視C:視、動、聽、言D:言、聽、動、視答案:【視、聽、言、動】6、問題:禮樂文明的奠基人是()?選項:A:周公B:孔子C:顏子D:孟子答案:【周公】7、問題:古代禮儀紛繁復雜,不過就其大體而言,可以主要分為五中: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和嘉禮。()選項:A:錯B:對答案:【對】8、問題:“不學禮,無以立”不僅是孔子對顏回的諄諄教誨,而且也是他對禮之于人的意義的普遍認識。()選項:A:錯B:對答案:【錯】9、問題:“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出自《論語·八佾》篇。()選項:A:對B:錯答案:【對】10、問題:禮的本質在于敬。()選項:A:錯B:對答案:【對】11、問題:孔子認為禮有三本。()選項:A:對B:錯答案:【錯】12、問題:“季氏旅于泰山”中的“旅”意為游玩。()選項:A:對B:錯答案:【錯】第九章單元測試1、問題:“智慧”組成一個詞最早見于()。選項:A:《大學》B:《論語》C:《淮南子》D:《墨子》答案:【《墨子》】2、問題:子曰:“()者不惑。”選項:A:知B:勇C:仁D:賢答案:【知】3、問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之者。”選項:A:樂B:喜C:求D:愿答案:【樂】4、問題:“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出自《論語》的哪一篇?()選項:A:《為政》B:《八佾》C:《學而》D:《雍也》答案:【《為政》】5、問題:樊遲問仁。子曰:“()。”問知。子曰:“()。”選項:A:愛人、知人B:懂人、愛人C:知人、惜人D:知人、懂人答案:【愛人、知人】6、問題:儒家最推崇的人格是——(),就是“既仁且智”的人。選項:A:君子B:圣人C:能人D:賢人答案:【圣人】7、問題:儒家所說的智慧真正含義不是不愚,而是不惑。()選項:A:錯B:對答案:【對】8、問題:《論語》中的“知”,除了作“知道”解之外,更多的是用作“智”字解的。()選項:A:對B:錯答案:【對】9、問題:能夠在無道之邦言辭謙遜,就是一種智慧。所以,智慧也包含著慎。()選項:A:對B:錯答案:【對】10、問題:孔子十五歲就“志于學”,但是,“志于學”與“志于道”是不同的。()選項:A:錯B:對答案:【錯】11、問題:中國“智慧”不是實踐的智慧。()選項:A:錯B:對答案:【錯】12、問題:諸子百家之學并非都是智慧之學。()選項:A:錯B:對答案:【錯】第十章單元測試1、問題:儒家學說中的五常是從思孟學派的五行發展而來,帛書《五行》謂五行為“仁義禮智圣”,董仲舒的五常為“仁義禮智信”。()為五常之末,是“圣”的替代物,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不是儒家的主題思想。選項:A:義B:禮C:信D:智答案:【信】2、問題:關于道德的失陷,老子曾經有一個預言。《德經》第一章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句仁,失仁而句義,失義而句禮。”但在“義”作為一種道德失陷之后,可能會有三種選擇,這三種選擇分別是:道德維系、文化維系和公約維系。道德維系就是();文化維系,也就是傳統觀念的維系,就是“禮”;而公約維系,也是社會維系,亦即“法”。選項:A:信B:義C:禮D:仁答案:【信】3、問題:子曰:“文、行、忠、()。”選項:A:義B:信C:智D:禮答案:【信】4、問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孔子所說的“信”指()選項:A:相信B:守信C:信任D:自信答案:【守信】5、問題:在儒家看來,信與個體道德修身密切相關。那么,如何養成誠信品格呢?孔子認為,誠信要與好學結合起來,“好信而不好學,其蔽也賊”。結合材料,“賊”的含義是()選項:A:狡猾B:不正派C:傷害D:小偷答案:【傷害】6、問題:孔子說自己“四十而不惑”。可以說,“不惑”就是()的表現。選項:A:信B:智C:仁D:禮答案:【智】7、問題:《論語?為政》載孔子自述:吾十有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耳順,六十而知天命,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選項:A:對B:錯答案:【錯】8、問題:好仁者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勇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選項:A:對B:錯答案:【錯】9、問題: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選項:A:對B:錯答案:【對】10、問題:誠信是一種無價的美好品德。對于一個品牌、一家企業來講,誠信是靈魂、是生命、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永恒動力。()選項:A:對B:錯答案:【對】11、問題:“信”最初與敬神有關,是指人們對鬼神的虔誠崇拜。()選項:A:錯B:對答案:【對】12、問題:從字源上來說,甲骨文中出現了“信”字。()選項:A:對B:錯答案:【錯】第十一章單元測試1、問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那一篇?()選項:A:《學而》B:《為政》C:《子路》D:《述而》答案:【《述而》】2、問題:子曰:“鄉愿,()之賊也”選項:A:禮B:和C:德D:仁答案:【德】3、問題:子曰:“()之為德也,其至乎矣!民鮮久矣。”選項:A:仁義B:中庸C:安道D:禮樂答案:【中庸】4、問題:“禮之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民法典不動產抵押合同(15篇)
- 雷達監測環境變化數據處理分析
- 成都市房產抵押貸款合同模板
- 財務會計崗會計電算化操作培訓勞動合同
- 車間安全生產事故責任認定與處理合同
- 材料力學性能測試疲勞壽命沖擊影響合同
- 水上樂園草皮鋪設與生態修復合同
- 航運公司運輸合同風險管理與違約責任界定
- 餐館開業前裝修工程合同范本
- 美術素描兒童課件圖片
- VMware數據中心的服務器虛擬化與運維管理解決方案
- 夫妻婚內財產約定協議書范本(2025年)
- 2025年中醫師承合同范本文字
- 2025年牢牢堅守廉潔與廉政職業底線專題課件
- 0-3歲嬰幼兒感覺統合訓練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杭州師范大學
- 抑酸藥課件教學課件
- 期末模擬卷 2024-2025學年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含答案)
- 腦干神經環路對意識的調控機制解析
- 動火作業應急預案樣本(4篇)
- Unit 4 Plants around us(說課稿)-2024-2025學年人教PEP版(2024)英語三年級上冊
- 2024集裝箱儲能系統測試大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