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西省贛州市六校聯盟高二5月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2-2023學年江西省贛州市六校聯盟高二5月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2-2023學年江西省贛州市六校聯盟高二5月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2-2023學年江西省贛州市六校聯盟高二5月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2-2023學年江西省贛州市六校聯盟高二5月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江西省贛州市六校聯盟2022-2023學年高二5月聯考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孔子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孔子將追求富貴與遠離貧賤皆視為正常人性,并特別強調“道”對二者的規范與統攝。由此可見,當時儒家()A.致力儒道交融局面形成 B.義利觀念蘊含中庸理性C.開始萌生重農抑商思想 D.道德理念主導社會教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孔子將追求富貴與遠離貧賤皆視為正常人性,強調以“道”規范、統攝人性,反映出當時儒家義利觀念蘊含著中庸和理性,B項正確;據所學,孔子并未主張和致力于儒道交融,排除A項;開始萌生重農抑商思想與“孔子將追求富貴與遠離貧賤皆視為正常人性”不符,排除C項;據所學,春秋時期儒家還未確立正統地位,其道德理念不能主導社會教化,排除D項。故選B項。2.下圖是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馳道、直道、運河等交通地圖。秦朝道路系統()A.確保了秦帝國的長治久安 B.助力北部邊患的徹底解決C.以發展經濟為其主要目的 D.彰顯了集權國家治理能力〖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運河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秦朝的道路建設也彰顯了集權國家治理能力,D項正確;秦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排除A項;B項表述太絕對,排除B項;秦朝道路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全國的統治,排除C項。故選D項。3.下圖是北魏洛陽內城復原示意圖。內城中主要有宮城區、官署、官邸等,而一般官宅、寺院、民居、市場等大都放到內城外的郭城內,且里坊建設整齊劃一,輔之以嚴格的管理制度。這說明()A.城市治理理念出現重大轉向 B.地理環境影響城市功能分區C.中國古代城市形制逐漸定型 D.布局凸顯城市經濟文化屬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內城中主要有宮城區、官署、官邸等,而一般官宅、寺院、民居、市場等大都放到內城外的郭城內”和所學知識可知,北魏洛陽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規模配置居民里坊的都城,改變了兩漢以來宮殿區占據都城主要空間的傳統,對北齊、隋、唐的都城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說明當時城市治理理念出現重大轉向,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地理環境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排除B項;從西周開始,城與市在逐漸有機地融合以后所表現出來的集合性特點與綜合性功能日益顯現,從而最終構成了一種區別于鄉村的獨特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表明中國古代歷史上具有真正意義的城市的形成,排除C項;城市的經濟職能凸顯是在宋朝以后,排除D項。故選A項。4.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中全套引入古印度的婆羅門按摩法,并提出了“不讀內典(佛學典籍),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凡大醫治病,必先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等醫學觀點。這反映了當時()A.外來思想影響中醫倫理觀念 B.醫學革命促進醫藥水平提高C.儒學正統地位逐漸受到動搖 D.中西醫學之爭日益趨于惡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材料可知,在孫思邈的著作,引入古印度的婆羅門按摩法,還有佛學思想,這反映外來思想影響中醫倫理觀念,A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醫學革命,也不能體現醫藥水平提高,排除B項;唐朝儒學仍然占正統地位,且材料沒有涉及儒學,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中西醫學之爭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5.在鄭和下西洋的宏大背景下,強勁的海外市場支撐了景德鎮青花瓷的生產,也刺激了瓷器新品種的生產和改進。這說明,鄭和下西洋()A.改變了世界瓷器的生產格局 B.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外傳與發展C.推動了明代中國社會的轉型 D.影響了亞非拉地區的生活方式〖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鄭和下西洋帶動了海外市場的擴大,為景德鎮的青花瓷生產、創新提供了動力,說明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以青花瓷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的外傳與發展,B項正確;材料只介紹了鄭和下西洋對景德鎮青花瓷生產的影響,沒有說明其他國家瓷器的發展情況,不能得出其改變了世界瓷器生產格局的結論,排除A項;僅景德鎮青花瓷生產的發展和改進不能說明鄭和下西洋推動了明代中國社會的轉型,排除C項;據所學,鄭和下西洋的范圍及影響不包括拉美地區,排除D項。故選B項。6.自明朝中期起,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價也多以銀兩計算。清朝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白銀貨幣化推動了()A.農民負擔迅速減輕 B.銀錢矛盾的激化C.重農抑商政策的瓦解 D.商品經濟的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中國)。據本題材料和所學可知,明清時期,銀錢兼用便利了商業活動,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即白銀貨幣化,適應并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D項正確;據所學,白銀貨幣化促使農民納稅時更多地與市場發生聯系,加強而非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白銀貨幣化導致銀錢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B項;據所學,導致重農抑商政策瓦解的是近代列強的侵略,并非明清時期的白銀貨幣化,排除C項。故選D項。7.下表可以用來說明當時的中國()1840年前與1894年生絲銷售價值估計比較(單位:萬關兩)生絲出口值生絲內銷值制絲總收入1840年前202.17864.831165.061894年2728.012438.135640.91A.外貿入超局面得以扭轉 B.農業商品化的趨勢增強C.實業救國思潮影響擴大 D.列強資本輸入速度加快〖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19世紀中后期,生絲出口值、內銷值和制絲總收入均有大幅增加,表明當時中國的農業生產與市場聯系增多,商品化趨勢有所加強,B項正確;據所學,近代中國入超局面一直沒有改變,排除A項;據所學,實業救國思潮的出現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即甲午中日戰爭后,排除C項;僅生絲出口、內銷的增多不能說明列強資本輸入速度加快,排除D項。故選B項。8.隨著日本積極引進近代醫療衛生技術并全面介入東北鼠疫防疫事務,“日本藉詞奉天防疫不善,彼將派人逐戶檢查,錫督(東三省都督錫良)嚴阻不聽,已傳知居民閉門不納”。對此的合理解釋是()A.疫情防控需要國際通力協作 B.清末新政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性C.近代中國民族民主意識覺醒 D.帝國主義在滿洲擴張和掠奪的野心膨脹〖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末(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20世紀初,日本欲借口鼠疫防疫介入東北事務,侵略中國東北,遭到東三省都督錫良的拒絕和抵制,反映了近代中國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國際通力協作對疫情防控的積極影響,排除A項;材料與清末新政及其對基層社會治理的改進無關,排除B項;帝國主義在滿洲擴張和掠奪的野心膨脹與“錫督嚴阻不聽”等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9.從1920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認為“零零碎碎的救濟”“無補大局”,主張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走進工廠,深入工人群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國民大革命推動思想解放 B.知識分子探索救國新道路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D.共產主義已成為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0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1920年后,先進知識分子放棄改良,走進工廠,深入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主要原因在于民族危機加深和五四運動促使先進知識分子的認知發生轉變,進而學習蘇俄,努力探索救國的新道路,B項正確;據所學,直到1924年國民大革命才開始,排除A項;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根本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項;據所學,當時共產主義尚未成為主流,排除D項。故選B項。10.下圖所示的是1962年《人民日報》的一幅宣傳畫——《交通新貌圖》。該作品()交通新貌圖A.是研究經濟政策調整的一手史料 B.借鑒了現代主義繪畫風格C.反映了城市化進程得到迅速發展 D.體現了“科教興國”戰略〖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2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和所學得出主要結論:1960年冬,面對嚴重的經濟困難,中共中央提出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1962年的宣傳畫《交通新貌圖》反映出當時國民經濟調整已初見成效,可作為研究經濟政策調整的一手史料,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現代主義繪畫反對傳統、張揚個性的風格,排除B項;據所學,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城市化進程并未“迅速發展”,排除C項;“科教興國”戰略直到1995年才正式提出,排除D項。故選A項。11.據袁隆平回憶,位于井岡山南麓的桂東縣是全國率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的地區之一。1975年全縣僅試種水稻98.88畝,次年便在全縣迅速推開。當地民謠傳唱:“層層梯田持山腰,銀河兩岸種雜交。”這可以用來證明()A.科研工作未受“左”傾錯誤影響 B.當地提高糧食產量的迫切愿望C.地方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D.當時中國良好的國際國內環境〖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70年代(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桂東縣農民積極參與、熱情謳歌雜交水稻良種種植的做法,可以用來證明當地人民提高糧食產量的迫切愿望,B項正確;據所學,“文革”時期科研工作受到了“左”傾錯誤影響,排除A項;據所學,1975年前后,黨和政府仍以階級斗爭為中心,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當時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良好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12.下圖為印歐人早期遷徙路線示意圖(公元前3000—前1000年)。印歐人入侵前,雖然西亞、南亞、南歐已經出現了古代文明,但這些文明中心只是零星地散布在個別地區。印歐人入侵后,使南亞次大陸到西歐幾乎連成一片。由此可知,印歐人的遷徙()A.標志了古典時代的到來 B.確立了歐洲文化的優勢C.沖擊了羅馬帝國的統治 D.影響了區域文明的交流〖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3000—前1000年(南亞次大陸到西歐)。據材料可知伴隨著印歐人的入侵,南亞次大陸幾乎和西歐連成一片,這促進了區域文明間的交流,D項正確;通常認為古典時代起始于古希臘最早的文字記錄,即公元前8-7世紀荷馬史詩,排除A項;由材料“使南亞次大陸到西歐幾乎連成一片”可知,沒有體現歐洲文化的優勢,排除B項;羅馬帝國時間是公元前27年到公元395年,排除C項。故選D項。13.中世紀西歐,修道士不但要在基督教教義方面,而且還要在作為神圣的經典語言和儀式語言的拉丁文方面,指導他們的信徒。他們不得不教授讀和寫,以及那些為教會事務和儀式所必需的藝術和科學,如書法、繪畫、音樂以及年代學和歷法知識。這表明中古西歐基督教()A.獲取了舉足輕重的社會地位 B.控制了普通民眾的精神生活C.一定程度上傳承了傳統文化 D.有力維護了西歐的封建統治〖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西歐。根據材料可知,中世紀西歐的修道士不僅教授基督教教義,還教授拉丁文、藝術和科學等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了傳統文化,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基督教的社會地位舉足輕重,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基督教對普通民眾精神生活的控制,排除B項;材料反映修道士的教授內容,無法體現西歐基督教維護西歐封建統治,排除D項。故選C項。14.荷蘭是最早將中國茶葉輸入歐洲的國家。17世紀70?80年代,飲茶成為荷蘭全國的時尚,茶室應運而生,興起早茶、午茶、晚茶,并融入中國以茶待客的禮儀,迎客、入座、敬茶、品嘗、寒喧、辭別等步驟都很講究。這說明()A.荷蘭是國際茶葉貿易的主導力量 B.國際貿易擴大了中華文化影響力C.茶葉是世界市場形成的決定因素 D.荷蘭的飲茶風尚呈現出下移趨向〖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70?80年代的荷蘭。材料“茶室應運而生,興起早茶、午茶、晚茶,并融入中國以茶待客的禮儀,迎客、入座、敬茶、品嘗、寒喧、辭別等步驟都很講究”體現的是,伴隨著中荷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中華文化也相應的輸出到荷蘭,說明的是國際貿易擴大了中華文化影響力,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國際貿易對中華文化對外輸出的影響,非荷蘭是國際茶葉貿易的主導力量,排除A項;茶葉僅是當時國際貿易的一種商品,非決定性因素,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飲茶風尚興盛于哪個階層,下移趨向的結論無法得出,排除D項。故選B項。15.英國學者西頓認為:“近代工廠制……包含了資本的使用、工人的集中、勞動的分工以及監管的運用……工廠的經濟優勢主要體現為使用了能加快工作速度的機器,使用了能帶動機器高速運轉的動力。”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技術變革帶來了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 B.動力革命加快了英國的城市化進程C.工廠制度促進了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 D.工業革命為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奠基〖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工廠制度適應了大機器生產的需要,在運用資本、管理工人,組織勞動分工和監管生產等方面具有優勢,反映出技術變革即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動力革命及其對城市化進程影響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工業革命對生產活動而非產業結構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并未揭示工業革命與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16.下表為1900—2020年美國總人口、城鎮人口和城鎮化率。據表可知,這一時期美國()總人口(人)城鎮人口(人)城鎮化率(%)城鎮人口年均增幅1900762121683021483239.6011910922284964206400145.603.9%19201060215375425328251.202.9%19301232026246916059956.10%2.7%19401321645697470533856.500.8%19501513257989684681764.003.0%196017932317512526875069.902.9%197020330203114964661773.601.9%1980226542119916705099273.701.2%199024870987319409722078.041.6%201030874553824925327180.731.2%202033144928127397597682.661%A.城市化的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B.城市化的進程在持續穩定推進C.城市化的布局逐漸趨于合理 D.城市化的實現得益于工業革命〖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美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20世紀以來,美國的總人口、城鎮人口、城鎮化率和城鎮人口年均增幅均保持了增長趨勢,反映出美國的城市化進程的持續穩定推進,B項正確;材料沒有其它國家的數據比較,不能得出美國城市化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美國城市化布局變化并逐趨合理的信息,排除C項;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影響美國城市化的不僅是工業革命,還包括國內國際環境、醫療衛生和國家政策等,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其中,第17題14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我國奴隸社會,奴隸主階級極力推行井田制,形成耒葬、溝池、耦耕相結合的農業形態。隨著鐵犁與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樊籬被突破,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建立。農業生產主要由個體農戶經營,人們的生產積極性較高,他們對農具進行改進,并發明了新的農具。新的農業生產工具也是在人口分布比較集中的地方發明、創制出來,并在那里推行開來。北方更適合直轅犁等形制犁的使用,而南方水田更適合曲轅犁的使用。隨著金屬鑄造技術的成熟,工程技術和制造技術水平的進步,以及人們對數學、力學等自然科學認識的提高和相關知識的不斷積累,人們也會將其應用到農具的發明和創制過程中。——摘編自胡澤學《試論中國犁耕技術進步的推動力》材料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配備水平有很大進步,農業機械總動力從以前的不足1億千瓦提高到現在10多億千瓦;聯合收獲機數量從9萬臺提高到190多萬臺,使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能力顯著提高。在智能農機裝備上,中國建立了農機北斗導航與智能測控信息應用平臺,創制了植保無人機精準施藥技術與裝備,大幅提升了作業效率。農業機械化促進了現代工程技術與農業融合,應用前沿技術對農業的生產、農產品加工、儲運、流通等整個農業產業鏈與產業群進行改造和重構,更加合理地配置農業資源,推進農業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生產。——摘編自何璇《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影響中國犁耕技術發展的主要因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的原因,并說明其意義。〖答案〗(1)主要因素: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經濟制度的更迭;統治者的重農抑商政策;人口的增長與遷移;農業生產環境的差異;相關行業技術的進步。(2)原因: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業科技的進步;政府對農業的重視。意義: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促進了農業的現代化;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國家的糧食,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利于提高農民的收入,改善了農民的生活;降低了農產品生產成本,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解析〗【小問1詳析】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由材料一“鐵犁與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樊籬被突破,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建立。農業生產主要由個體農戶經營,人們的生產積極性較高,他們對農具進行改進,并發明了新的農具”,結合所學可知,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經濟制度的更迭;據材料一“奴隸主階級極力推行井田制”,結合所學可知,統治者的重農抑商政策;據材料一“新的農業生產工具也是在人口分布比較集中的地方發明、創制出來,并在那里推行開來”可知,人口的增長與遷移;據材料一“北方更適合直轅犁等形制犁的使用,而南方水田更適合曲轅犁的使用”可知,農業生產環境的差異;據材料一“隨著金屬鑄造技術的成熟,工程技術和制造技術水平的進步,以及人們對數學、力學等自然科學認識的提高和相關知識的不斷積累,人們也會將其應用到農具的發明和創制過程中”可知,相關行業技術的進步。【小問2詳析】本題是背景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第一小問原因,由材料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配備水平有很大進步”,結合所學,從政治、經濟等角度思考可知,政府對農業的重視,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國民經濟的發展;據材料二“中國建立了農機北斗導航與智能測控信息應用平臺,創制了植保無人機精準施藥技術與裝備,大幅提升了作業效率”可知,農業科技的進步。第二小問意義,由材料二“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能力顯著提高”,結合所學可知,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促進了農業的現代化;據材料二“農業機械化促進了現代工程技術與農業融合,應用前沿技術對農業的生產、農產品加工、儲運、流通等整個農業產業鏈與產業群進行改造和重構,更加合理地配置農業資源,推進農業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生產”可知,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綜合材料二和所學,從糧食安全、國民收入和國際競爭等角度思考可得出,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國家的糧食,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利于提高農民的收入,改善了農民的生活,降低了農產品生產成本,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周秦音樂文化從理論上奠定了我國古代樂律學的基礎,是中國音樂發展的重要坐標,這一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區域藝術交流已經開始。漢代樂舞出現新氣象,樂府機構和職能的擴大,民間俗樂受到重視,兼收并蓄西域等邊遠地區的音樂,使清商樂與南方的吳歌和西曲融合,出現新的現象和形態。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社會動蕩,戰亂頻繁,卻在客觀上使得外域的音樂文化同中原音樂文化產生了廣泛交流,成為音樂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了有故事情節、載歌載舞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戲,戲曲雛形初現。隋唐時期歌舞大曲繼承了相和大曲的傳統,融會了九部樂的精華,詩歌入樂歌唱,琵琶等樂器與胡騰舞等舞蹈的創新變化,極大地豐富和改變了中國樂舞的局面。宋元時期,詞調音樂獲得空前發展,到了元代,民族樂器三弦出現,絲綢之路藝術的影響時隱時現。明清時期說唱音樂異彩紛呈,民間出現了多種器樂合奏的形式,表明器樂新的發展。中國樂舞的發展史,伴隨著中外異域藝術交流史,這一漫長過程,無不有絲綢之路的影子。——摘編自李麗萍、程金城《絲綢之路中中國藝術風格和審美意識的嬗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樂舞發展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樂舞發展的原因。〖答案〗(1)特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兼采眾長;類型多樣;日益大眾化、平民化。(2)原因:統治者重視和政府推動;吸收前代、民間樂舞成果;文學創作推動;絲綢之路促進民族和中外樂舞文化交流;社會經濟的發展。〖解析〗【小問1詳析】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由材料“周秦音樂文化從理論上奠定了我國古代樂律學的基礎”等信息可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材料“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區域藝術交流”“兼收并蓄西域等邊遠地區的音樂”“絲綢之路藝術的影響時隱時現”等信息可知,內涵豐富,兼采眾長;據材料“清商樂與南方的吳歌和西曲融合”“融會了九部樂的精華,詩歌入樂歌唱,琵琶等樂器與胡騰舞等舞蹈的創新變化”“民間出現了多種器樂合奏的形式”等信息可知,類型多樣;據材料“戲曲雛形初現”“宋元時期,詞調音樂獲得空前發展”,結合所學可知,日益大眾化、平民化。【小問2詳析】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樂府機構和職能的擴大”可知,統治者重視和政府推動;由材料“民間俗樂受到重視,兼收并蓄西域等邊遠地區的音樂”可知,吸收前代、民間樂舞成果;由材料“詩歌入樂歌唱”等信息可知,文學創作的推動;據材料“琵琶等樂器與胡騰舞等舞蹈的創新變化,極大地豐富和改變了中國樂舞的局面”“中國樂舞的發展史,伴隨著中外異域藝術交流史”可知,絲綢之路促進民族和中外樂舞文化交流;據材料“宋元時期,詞調音樂獲得空前發展”,結合所學可知,社會經濟的發展。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飛天作為佛教造型藝術經由絲綢之路隨佛教傳播,在約公元一世紀時傳入中國。北涼時期敦煌的飛天造型展現出立體、寫實的犍陀羅風格,其人物造型簡單而古拙、衣物紋褶厚重粗狂,更多的是作為展現和豐富佛經內容的形象出現在敦煌壁畫中。唐前期的飛天形象由神靈轉變為面容柔和、身姿婀娜的宮娥舞女,線描勾勒細致,設色大膽鮮艷華麗,生動反映出中原人物工筆畫發展的軌跡。其造型服飾也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流行原色,臉型也轉為中原的面孔,身上所披的飄帶環繞,撐起婀娜的身軀,頗有吳道子“吳帶當風"的審美意蘊。圖1北涼飛天敦煌莫高窟27窟圖2初唐笙筷飛天莫高窟329窟——趙楠、邢若男《由物性至符號:敦煌壁畫飛天樂舞歷史嬗變中的文化交流與認同》材料二在面對西方事務的時候,古代中國人的態度最初多以本能地排斥拒絕為主,至明末清初開始嘗試接受,最后到清末民初甚至出現全盤西化的思潮。1840年以后的西學東漸、師夷長技以制夷等思潮和行為表面看似中國文化自覺自醒的體現,實則出于西強東弱的無奈。西學東漸在中國人心目中的變化,是以文學、藝術、政治學、經濟學,醫藥學,天文學、物理學、應用科技等學術專業為載體而引起的。它們給中國文化界、思想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從根本上震撼了中國文化。——王穎《西學東漸與中西文化交融》(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敦煌壁畫的史料價值。(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與古代相比,中國近代西學東漸的變化趨勢和影響。〖答案〗(1)史料價值:敦煌壁畫中飛天形象的演變、多樣樂器的使用等,強調了音樂性和舞蹈性,營造出姿勢優雅、滿壁風動的藝術特點,為我們研究古代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敦煌不同時代的壁畫,對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會發展狀況及時代變遷具有重要史料價值。(2)變化趨勢:從嘗試接受到全盤西化;從被動到主動;從器物、制度到思想層面。影響:推動了近代中國文學、藝術、政治學、經濟學,醫藥學,天文學、物理學、應用科技等學術專業的發展;沖擊了傳統文化,促進了民族覺醒和思想解放;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的社會改造和近代化進程。〖解析〗【小問1詳析】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由材料一“北涼時期敦煌的飛天造型展現出立體、寫實的犍陀羅風格”“作為展現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