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河北省滄州市鹽山中學、海興縣中學等2校高二3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2-2023學年河北省滄州市鹽山中學、海興縣中學等2校高二3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2-2023學年河北省滄州市鹽山中學、海興縣中學等2校高二3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2-2023學年河北省滄州市鹽山中學、海興縣中學等2校高二3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2-2023學年河北省滄州市鹽山中學、海興縣中學等2校高二3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河北省滄州市鹽山中學、海興縣中學等2校2022-2023學年高二3月月考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第四至六單元+選擇性必修3第一至二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明初,徽商程維宗開始在屯溪鎮經營商業,并吸引了大量徽商,此后屯溪逐漸成為皖南巨鎮,也成為古徽州及周邊地區最人的茶葉集散中心。徽商還在當地修建了人量的橋梁道路和水利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了商業經營條件和人居環境。這表明當時()A.商人地位得到較大提升 B.地區之間經濟分工明顯C.商業活動推動集鎮發展 D.重農抑商政策逐漸松弛【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明初皖南屯溪鎮徽商云集,使該鎮成為古微州最大的茶葉集散中心,并且該鎮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等得到較大改善。總之,徽商的商業活動促進了集鎮的興起和發展,C項正確;明朝仍然重農抑商,商人地位較大提升不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沒有對比當地與其他地區的經濟分工,故排除B項;明代重農抑商政策沒有松弛,排除D項。故選C項。2.下表為兩個不同時期中國各規模等級城市人口增長情況。表中數據的變化說明中國()規模數1964~1980年1980~1989年城市數增長幅度城市數增長幅度大于200萬53.59724.16100~200萬810.95825.4150~100萬1814.893028.4720萬~50萬4323.557034.2210萬~20萬5126.786244.91小于10萬4238.104670.39平均16715.8722331.63A.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建設體系 B.改革開放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C.社會主義建設以城市化為中心 D.城鄉間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擴大【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1980~1989年中國各規模城市人口相比于1964~1980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同時也加快了我國城市化的進程,B項正確;題干不能反映城市建設體系的情況,排除A項;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應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核心是發展生產力,城市化建設只是國家經濟建設的一部分,排除C項;僅從材料反映不出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擴大,排除D項。故選B項。3.在19世紀上半葉的倫敦,人滿為患,許多工人只能住在沒有照明和排水設施的地下室,使得傳染病很容易擴散。1831年英國爆發霍亂,10年間伯明翰、曼徹斯特和利物浦等工業城市的平均死亡率從20.69%上升到30.8%。這反映了()A.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B.工業生產逐漸向中小城市集中C.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有所降低 D.資本家與工人的貧富差距拉大【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人滿為患,許多工人只能住在沒有照明和排水設施的地下室,使得傳集病很容易擴散”“英國爆發霍亂”“平均死亡率從20.69%上升到30.8%”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城市化快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A項正確;B、D兩項材料并未反映,排除B、D項;這些問題正是城市化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不健全導致的,排除C項。故選A項。4.山東臨清由于地處魯西,京杭大運河從其腹地穿行而過,吸引了四方貨物在此集散,逐漸成為大運河北部地區的經濟中心,史載“臨清為南北都會,萃四方貨物”。但由于清道光年間漕糧試行海運成功,加之黃河泛濫,臨清商業逐漸衰落。據此可知,導致臨清商業地位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新興產業結構的變遷 B.海外貿易新格局的形成C.傳統運河航線的衰落 D.南方經濟實力超過北方【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京杭大運河經過山東臨清,促進了其商品經濟的發展,到清道光年間海運的發展和黃河泛濫,導致傳統運河貿易衰落,從而也導致臨清商業的沒落,C項正確;導致臨清商業地位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傳統運河航線的衰落,ABD項都不符合這一主旨,排除。故選C項。5.1932年科隆——波恩高速公路投入使用,成為德國第一條用于公共交通的高速公路。1950年,德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為2128公里。2009年,德國高速公路運量達2254億輛,平均每天通車數量為48800輛。這一成就()A.體現了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B.受汽車工業發展的有力推動C.說明工業革命造成道路堵塞 D.直接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1932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高速公路運量”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汽車工業的發展推動著道路的建設,高速公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出現并獲得不斷發展,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排除A項;“工業革命造成道路堵塞”的說法有誤,且材料并未涉及道路堵塞的問題,排除C項:“直接推動了”僅從材料無法判斷,而且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德國國內交通事業的發展,同世界市場的形成并無直接聯系,排除D項。故選B項。6.宋代開國不久便多次組織專業人員對醫書進行校正,并于公元1057年正式設立校正醫書局。宋太宗在位時期專門訪求醫學書籍,為政府大規模官修醫書奠定了基礎。據此可知,宋代醫學發展()A.受到國家力量的有力支持 B.滿足了民眾基本需求C.依賴于商品經濟快速發展 D.凝聚了勞動人民智慧【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設立校正醫書局”“專門訪求醫學書籍”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醫學發展主要得益于國家力量的支持,A項正確;滿足了民眾基本需求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依賴于商品經濟快速發展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C項;凝聚了勞動人民智慧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7.18世紀晚期,英國醫生琴納發明牛痘接種法,使天花的發病率大大降低;19世紀,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創立的巴氏滅菌法,被廣泛應用到醫學領域。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改變了人類對細菌傳染束手無策的狀態。這些史實反映了()A.西方近代公共衛生體系已建立 B.疫病的防治取代醫院占據主導地位C.中西醫的結合有助于醫學發展 D.醫學進步對控制疫病傳播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牛痘接種法……天花的發病率大大降低”“巴氏滅菌法,被廣泛應用到醫學領域”“青霉素,改變了人類對細菌束手無策的狀態”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醫學進步利于控制疫病的傳播,D項正確;A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出疫病防治取代醫院,排除B項;材料并未反映中西醫的結合與醫學發展的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8.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于1955年頒布了第一個衛生防疫法規,1978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急性傳染病管理條例》,1982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1995年政府公共衛生支出從1990年的185.69億元增加到383.09億元。這些措施()A.推動國家公共衛生觀念日益深化 B.改變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C.使我國建立了健全的衛生防疫網絡 D.有助于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相繼頒布了一系列關于醫療衛生事業的法律法規,并擴大了公共衛生支出,這些措施利于促進人們健康狀況的改善,D項正確;因為國家公共衛生觀念的日益深化才促使國家采取了這些措施,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變化,排除B項;材料只是幾項措施,不能反映建立了健全的衛生防疫網絡,排除C項。故選D項。9.下圖展示的是公元前5000年以來中國主要新石器區域文化分布示意圖。這反映出中華文明()A.是世界上最古老文明 B.起源呈現多元化的特征C.最早起源于夏商周時期 D.不同地域文化相互隔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中國主要新石器區域文化分布示意圖,各文化分布在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狩獵采集經濟文化區,說明我國文明起源呈現出多元一體的特征,B項正確;公元前3500年左右,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隸制小國,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并不是中華文明,排除A項;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中華文明起源可追溯至距今8000年以前,大約5000年前中國已正式進入文明社會,夏朝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文明起源的多元化,并沒有涉及到各地域文化的交流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10.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兩千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這說明“百家爭鳴”A.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 B.核心是重建社會秩序C.導致了諸子百家思想殊途同歸 D.促進了學術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他們共同構筑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文化體系,A項正確;百家爭鳴的都希望構建理想的社會秩序,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C項不符合主旨,排除C項;D項文化交流無法提現,排除D項。故選A項。11.唐代以后,佛教開始大力宣揚孝道,還專門編寫了講孝的教義,如《父母重經》宣揚應報父母養育之恩;宋代著名禪僧契嵩作《孝經》十二章,宣揚戒就是孝,持戒就是為父母修福。這反映了A.佛教與儒家爭奪在中國的正統地位 B.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傾向C.古代文化呈現出了多元發展的趨勢 D.儒學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答案】B【解析】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教思想不斷傳播,不斷吸收儒道思想,逐漸本土化。根據題干可知,唐宋時期佛教與儒家孝道思想相結合,反映了逐漸本土化,適應中國社會需要,B項正確;儒學在漢代以后處于正統地位,排除A項;題干與文化多元化無關,排除C項;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12.兩漢時期,儒學的“五經”伴隨著漢字已傳播至朝鮮,之后朝鮮參考中國的韻書,創造了自己的文字“諺文”;西晉時期,漢字伴隨著儒家思想與中國化的佛教東傳入日本,后來日本根據自己語言的發音并借用漢字的筆畫,創制出片假名和平假名。這些反映出漢字的傳播()A.改變了東亞儒學文化圈的基礎B.消除了東亞地區文化交流的障礙C.推動了中國對鄰國文化的吸收D.有利于推動周邊國家文化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國文明遠遠領先于周邊國家,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本國文字,既有助于本國國內的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吸收中國文化,從而推動當地的文化發展,D項正確;儒學文化圈的基礎是儒家思想的傳播,材料內容是漢字的傳播,排除A項;B項說法太絕對,排除B項;漢字傳播有利于鄰國對中國文化的吸收,而不是相反,排除C項。故選D項。13.在古代埃及的階梯金字塔時代,人們認為駕崩的國王可以踩著階梯升天,隨著人們對太陽神崇拜的連漸加強,因王升天不再是借助階梯而是通過太陽光芒直接升天,因而逐漸建造起象征太陽光芒輻射的標準式金字塔。這反映了古埃及A.豪華的陵真建筑備受歡迎 B.宗教開始與國家政治相結合C.建筑深受宗教信仰的影響 D.金字塔文明起源的政治基礎【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人們認為駕崩的國王可以踩著階梯升天,隨著人們對太陽神崇拜的連漸加強,因王升天不再是借助階梯而是通過太陽光芒直接升天,因而逐漸建造起象征太陽光芒輻射的標準式金字塔”可知,古代埃及的階梯金字塔深受宗教信仰的影響,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階梯金字塔“豪華”和“備受歡迎”,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宗教“開始”與國家政治相結合,排除B項;材料強調古埃及建筑深受宗教信仰的影響,未體現金字塔文明起源的政治基礎,排除D項。故選C項。14.在中古時期,西歐文學藝術創作的很多素材來自《圣經》中的歷中傳說和神話故事:6~7世紀,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建立”教皇國”,歐洲逐漸形成了王權與教權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這些現象反映了A.中古時期西歐政治的黑暗和腐朽B.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占有特殊地位C.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D.教會控制中古西歐社會的一切權力【答案】B【解析】中古西歐社會中,教士是當時唯一有文化的人,而且世俗王權也對教會敬畏,最終形成了王權與教權平等的二院政治格局,這體現了中古西歐社會中基督教會地位的特殊性,B項正確;教會在社會中地位的特殊不等于社會黑暗以及束縛人性,排除A、C項;材料信息無法證實當時教會控制中古西歐社會的一切權力,而且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15.從9世紀開始,印尼的婆羅浮屠和柬埔寨的吳哥古跡,是印度文化與當地風格相結合的產物,被稱為東方兩大奇觀。由于梵文的傳人,豐富了越南、泰國等國家語言的詞匯,并且由此產生了本國的民族文字,如占婆文、孟高棉文、爪哇文等。這些反映了A.古代印度文明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B.早期文明擴展的艱巨性C.印度宗教文化對東南亞的重要影響 D.不同文明發展的趨同化【答案】C【解析】據題干可知,東南亞的佛教建筑古跡受到印度文化影響,東南亞的民族文字和語言詞匯是受到印度梵文影響,C項正確;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題意是印度文明對東南亞的影響而不是文明擴張的艱巨性,排除B項;不同文明的趨同化不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16.在美洲,瑪雅人創造出了文字,至今仍無法被釋讀;印加人在天文、歷法和數學領域內,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制定了太陽歷和太陰歷;阿茲特克人能夠使用天然銅鍛造銅器且在醫學方面已經使用麻醉。這說明()A.印第安人在美洲創造了獨特的文化 B.美洲文明發展具有嚴重的封閉性C.種族多樣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互鑒 D.美國文化以北美土著文化為基礎【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中的瑪雅人創造了文字,印加人在天文、歷法及數學方面的成就,阿茲特克人在鍛造銅器及在醫學方面的成就,這些信息說明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創造了獨特的文化,A項正確;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在歐洲殖民者到美洲之前,美洲和其他大陸是隔絕的,材料沒有“美洲文明發展封閉性”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僅介紹了美洲的文明成就,沒有涉及到各文化之間的交流,得不出該結論,排除C項;材料只是反映了中美洲和南美洲三大文明的成就,沒有提到北美土著文化,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據統計,1871~1910年在德國各級城鎮人口增長中,1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增長速度最快。以1890年為界,除了柏林、科隆、萊比錫、慕尼黑等幾座城市外,其他各大城市的人口增長速度均是第二階段超過第一階段。1840年普魯士東部各省的城市化率為22.9%,1871年為24.2%,1910年為33.7%。而同期普魯士西部各省的城市化率分別是25.2%、34.2%和50.7%。這一時期,德國那些與最新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專業性城市,如生產煤炭、鋼鐵的重工業城市和隨著高速工業化而于19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快速發展起來的一些多功能、商業性和服務性城市,發展非常迅速。就整個德國而言,50%以上的人口在這數十年中進行過遷徙,促使德國城市人口數量在短時期內超過農村人口,到1910年時,德國的城市化程度(60%)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已經僅次于英國,處于第二位。——摘編自邢來順《德國工業化時期的城市化及其特點》材料二1843~2017年中國城市化水平變化表(單位:%)年份城市化水平年份城市化水平18436.6196617.918938.2197717.619019.8198019.3192010.6199328.1193110.9200036.2193611.2200340.5194910.6201047.5195715.4201758.5——摘編自百度百科《中國城市化率統計數據》(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城市化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個階段,歸納中國城市化的發展趨勢,并說明其原因。綜合上述材料,簡要說明中西方城市化發展的歷史啟示。【答案】(1)特點:不同規模的城市增長速度不一,大城市發展最快;大部分城市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城市化速度超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受工業發展水平的影響,城市發展呈現地區性差異;城市發展速度與其經濟類型緊密相聯;城市化進程與國內人口流動有著密切聯系。(2)示例一:趨勢:鴉片戰爭后至1949年,中國城市化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城市化進程緩慢。原因:西方列強的侵略和經濟入侵;近代民族工業總體發展較為緩慢;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約;城市化起步晚;工業化水平低;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示例二:趨勢:1949年至2017年,中國城市化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1980年后穩定快速發展。原因: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國民經濟恢復和“一五”計劃的實施;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戶籍制度的改革;國家對城市化建設的重視。啟示:生產力進步和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動力;要注重城市化的均衡和可持續發展;國家統一、獨立和政權穩定是城市化發展的重要保證。【解析】(1)特點:根據材料一中“德國各級城鎮人口增長中,1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增長速度最快”可知,不同規模的城市增長速度不一,大城市發展最快;根據“慕尼黑等幾座城市外,其他各大城市的人口增長速度均是第二階段超過第一階段”可知,大部分城市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城市化速度超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根據“與最新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專業性城市,如生產煤炭、鋼鐵的重工業城市和隨著高速工業化而于19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快速發展起來的一些多功能、商業性和服務性城市”可知,受工業發展水平的影響,城市發展呈現地區性差異,城市發展速度與其經濟類型緊密相聯;根據“50%以上的人口在這數十年中進行過遷徙,促使德國城市人口數量在短時期內超過農村人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德國的城市化進程與國內人口流動有著密切聯系。(2)趨勢與原因:首先,根據題意從材料二中任選一個階段,并歸納出當時中國城市化的發展趨勢,如選擇1843到1949年,梳理近代百年反映中國城市化水平的數據,可得出趨勢——鴉片戰爭后至1949年,中國城市化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城市化進程緩慢;確定階段和發展趨勢后,綜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國際環境等方面分析形成該趨勢的主要原因,如明確鴉片戰爭以后,受西方列強侵略特別是經濟入侵影響,近代民族工業總體上有所發展但較為緩慢,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半殖民地半封建制約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水平低以及傳統思想觀念影響等,導致中國城市化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城市化進程緩慢。啟示:綜合以上材料、問題和所學知識,從中西方城市化的原因、特點和經驗教訓等方面分析可得出,生產力進步和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動力,要注重城市化的均衡和可持續發展,國家統一、獨立和政權穩定是城市化發展的重要保證。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5年,浙江寧波紳商最先創辦了對外海商輪局和永安商輪局,得以航行沿海和內河。此后,福建、廣東、廣西、上海、山東、天津、吉林、湖北、湖南,以及蘇州、杭州、鎮江等地商輪公司或輪船局相繼開辦。據統計,1895~1900年間,各地先后開業的小輪船運輸業約100家,加上原來的一些商輪企業,除去中途停業者外,到1900年繼續營業的約有80家,輪船約有440艘,總噸數約10000噸。如果連同招商局和掛洋旗的華商輪船一并計算,中國所有的輪船航運業估計達480艘,總噸數約7萬噸。1901~1911年,先后創辦的大中型輪船企業46個,到宣統三年底能夠繼續運營的有31個,這是一個跨越性的進步。這11年間新創內河輪船企業合計達405家,資本總額580多萬元,輪船630余艘,加。上原有企業的擴充,除去中途停閉者,到宣統三年共有500余家企業,資本約800萬元,擁有小輪船900多艘,這樣就大致形成了遍及。上海、長江干支流,以及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的航運網絡。——摘編自劉凝凡《近代中國航運業之演進研究》材料二據2004年數據統計,我國現有港口1460個,國際海運船隊為3700多萬載重噸,位列世界第五位。2002年全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3700萬標準箱,年增長35%。為適應集裝箱快速發展的需要,政府重點加強了沿海主要港口集裝箱碼頭的建設,上海、寧波、深圳等都在興建大型深水集裝箱專用泊位,尤其是加快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洋山深水港區工程和長江深水航道治理工程。2002年底,我國已與66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海運及河運協定批準設立外商獨資船務公司和集裝箱運輸服務公司及其分支機構120多家,70多家境外航商在我國港口開辟了集裝箱國際班輪航線。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港口法》,是我國第一部對港口事業進行全面、系統規范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自實施以來進一步規范了我國國際海上運輸活動。我國鼓勵國內港口及航運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用現代物流改造傳統運輸業,拓展我國海運業的發展空間。——摘編自蘇新剛《新世紀中國航運業的新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航運業發展的特點,并分析其發展的原囚。(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1世紀初我國航運業發展的主要表現。綜合上述材料,簡要說明推動21世紀中國航運業發展的策略。【答案】(1)特點:創辦商輪公司或輪船局范圍擴大;船廠和輪船數量增加。原因: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實業救國的熱潮的推動。(2)表現:航運業規模的擴大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中外航運關系越來越緊密;頒布法律法規保障航運業的發展;采用現代物流改造傳統運輸業。策略: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積極主動融入國際航運業的發展;利用現代科技提升航運業發展的質量。【解析】【小問1詳解】特點:根據材料一“1895年,浙江寧波紳商最先創辦了對外海商輪局和永安商輪局,得以航行沿海和內河。此后,福建、廣東、廣西、上海、山東、天津、吉林、湖北、湖南,以及蘇州、杭州、鎮江等地商輪公司或輪船局相繼開辦”可知,創辦商輪公司或輪船局的范圍擴大;根據材料一“據統計,……輪船630余艘”可知,船廠和輪船數量增加。原因:結合所學從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實業救國的熱潮的推動的角度分析。【小問2詳解】表現:根據材料二“據2004年數據統計,……建設洋山深水港區工程和長江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可知,航運業規模的擴大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根據材料二“2002年底,……集裝箱國際班輪航線”可知,中外航運關系越來越緊密;根據材料二“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港口法》,是我國第一部對港口事業進行全面、系統規范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自實施以來進一步規范了我國國際海上運輸活動”可知,頒布法律法規保障航運業的發展;根據材料二“我國鼓勵國內港口及航運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用現代物流改造傳統運輸業,拓展我國海運業的發展空間。”可知,采用現代物流改造傳統運輸業。策略:根據材料“政府重點加強了沿海主要港口集裝箱碼頭的建設”可知,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根據材料二“我國已與66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海運及河運協定批準設立外商獨資船務公司和集裝箱運輸服務公司及其分支機構120多家,70多家境外航商在我國港口開辟了集裝箱國際班輪航線”可知,積極主動融入國際航運業的發展;根據材料二“我國鼓勵國內港口及航運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用現代物流改造傳統運輸業,拓展我國海運業的發展空間”可知,利用現代科技提升航運業發展的質量。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積累的文明成果。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以及自然環境諸要素的綜合產物。中國古代社會雖然歷經戰爭動亂、社會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中國文化并未中斷自己的傳統,而是在繼承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不斷獲取發展的新動力。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內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質,它所主張的“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寧折不彎”的民族氣節與骨氣,“萵目而憂世之患”的憂悲意識,“以和為貴”的人際關系,以及艱苦樸素的美德,對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形成的優秀文化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并在當代的實踐中形成新的精神力量。——摘編自戈鐘慶《中國傳統文化的永恒價值》根據材料提煉出一個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答案】論題: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以及自然環境諸要素的綜合產物

論述: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積累的文明成果,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以及自然環境諸要素的綜合產物。

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關系緊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儒家思想為主流思想維護專制主義統治,形成了“忠君愛國”、“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寧折不彎”的民族氣節與骨氣,“萵目而憂世之患”的憂悲意識。

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離不開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影響。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的主要經濟支柱,小農生產過程和自給自足的經濟特點形成了“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以和為貴”的人際關系,以及艱苦樸素的美德。

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中國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自然環境變化多樣,形成了包容開放、和貴中庸等文化心理。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以及自然環境諸要素的綜合產物,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形成的優秀文化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并在當代的實踐中形成新的精神力量。【解析】材料主要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的因素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題目要求根據材料提煉出一個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進行闡述。考生可就材料主要內容選擇一個角度作為論題。比如選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的因素,擬定論題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以及自然環境諸要素的綜合產物。論述過程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自然環境等角度結合相關史實進行論述,史論結合,最后小結即可。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阿拉伯文化是由阿拉伯人的本土文化與伊斯蘭教文化,西方的希臘、羅馬文化,東方的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匯合而成的。在阿拔斯王朝建立的最初一百年間,公元8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葉,王朝統治者通過對早期文化發達地區的征服,深切感受到先進的科學文化對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他們非常重視教育發展和知識普及,大量起用知識分子,公正對待學術問題,并給予支持和鼓勵,這種寬容對待學術的態度和做法,使帝國各地的文人學者享有極大的學術自由。阿拉伯人認為,擁有豐富的學識是一個穆斯林最為榮耀的裝飾,在這種尊重知識的信仰環境和文化氛圍中,阿拔斯王朝的文化教育事業蓬勃興起。百年翻譯運動(約750年~850年)是阿拉伯人全面吸收外來文化的一次規模宏大的學術運動,在其結束以后,阿拉伯人在科學與文化上進入了獨立發明和創造時期。——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