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之后,直到強強上小學了,都不愿意單獨睡覺。白天他經常發呆,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很差。晚上睡不著覺,“有時,臥室的門沒關嚴,半夜滑開了,他一下子就會醒,醒了就哇哇大哭,說有鬼來抓他了。”兒童醫院心理科主任梅其霞教授說,強強屬于典型受到父母“危險意識”教育的傷害。她稱,父母是小孩最信任的人,孩子會認為婆婆爺爺父母的話絕對真實。長期在鬼故事的恐嚇下,孩子從最初簡單的害怕發展到心理情緒障礙。現代社會是一個“壓力的年代”。我們幾乎每天都生活在壓力的刺激中。心理壓力心理沖突心理問題主要內容一、神經癥二、人格障礙三、性心理障礙一、心理障礙的概念心理障礙(mentaldisorder)與心理健康一樣,是一種狀態。對于心理健康來說,表現為心理功能的一致性、協調性、穩定性、和諧性;對于心理障恰恰相反,表現為不協調、不穩定、扭曲甚至分裂。心理障礙:是指個體的心理偏離了常規標準或準則,并伴有個體痛苦體驗或心理損害,從而影響其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心理異常狀態。社會適應標準統計學標準二、心理障礙的判定自知力標準經驗標準醫學標準三大原則①個體的行為是否符合所處情境對其所提出的要求——現實性②個體自身的心理活動是否完整協調統一③個體的個性特征是否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一)醫學標準
醫學標準,又稱癥狀和病因學標準。這一診斷標準認為,異常的心理現象或行為都能找到其病理生理改變的依據,像軀體疾病一樣,可以運用醫學檢查、診斷的手段及標準判斷心理活動的正常與否。(二)統計學標準
這一標準源于對普通人群的心理測量。對一般人群的心理特征進行測量,其結果常常呈現出正態分布:居中的大多數人屬于心理正常范圍;遠離均值,處于兩端的人則被認為是心理異常。(三)經驗標準經驗標準:是指以自身的認識和經驗為依據,或者以一般人的心理狀態為標準,去判斷他人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并作出被觀察者心理正常與否的判斷。
(四)社會適應標準
人類之所以區別于動物,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具有社會屬性。正常人的心理活動行為是符合社會準則的,能按照社會的要求和道德規范行事。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正常與否就可以以社會準則作為標準去衡量。(五)自知力標準
自知力標準又稱內省經驗標準,是指通過患者自己的主觀體驗為依據,去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心理障礙。一般來講,個體對自己的心理活動是否正常有著自己的判斷系統。總的來說,以上每一種判定標準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和優勢,但同時也都存在一定的特性,幾乎都不能單獨地完全解決判定心理正常與異常的問題。因此,各種標準應相互補充,通過多方面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最終判斷是否存在心理障礙。
一、神經癥
神經癥是一組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恐懼、強迫、疑病癥狀,或神經衰弱癥狀的精神障礙。焦慮癥強迫癥疑病癥抑郁癥恐怖癥神經衰弱
1、焦慮癥
焦慮癥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癥。患有焦慮癥的人,常感到無明顯原因、無明確對象、范圍廣泛的緊張不安;經常提心吊膽,卻又說不出具體原因。患者過分關心周圍事物,注意力難以集中,從而使工作和學習效率明顯下降。案例:小陳,女,大學物理一年級學生,因焦慮失眠就診。小陳從小到大成績名列前茅,從不用家長老師操心,本來一直以自己的物理高考成績而自豪,而進入大學后普通物理考試沒有合格,從此一蹶不振,對集體活動不聞不問,特別害怕物理,班級人際關系緊張,失眠,做惡夢,怕別人看出她有很多題目不懂,不敢問老師,上課竭力集中精力,但效果不佳,回宿舍就想睡覺,又擔心趕不上同學,堅持學習,效果差,逐漸其他課程也不能應付,只要一遇到自己不懂問題就開始發抖,全身僵硬,難以松弛。
2、抑郁癥
11%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郁癥的發病率約為11%。抑郁癥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可能將成為僅次于心臟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升級,患病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20%
據有關調查顯示,在我國抑郁癥發病率約為3%~5%。在這些抑郁癥患者中,有10%~15%的人最終有可能死于自殺。與高發病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全國地市級以上醫院對抑郁癥的識別率不到20%。而在現有的抑郁癥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
622億
據最新研究統計,抑郁癥在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負擔為141億元人民幣,間接經濟負擔481億元人民幣,總經濟負擔達到622億元人民幣。什么是抑郁癥?
抑郁癥是以持久性情緒低落為特征的神經癥狀。抑郁癥以憂郁和厭世心理特點表現突出,病人有凄涼感,常唉聲嘆氣,對人對事物失去興趣,常頭痛,心煩,多夢,恐慌,乏力,腹瀉等,此病嚴重時,人會感到強烈的厭世,甚至有自殺的念頭。
患抑郁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心理社會因素
:包括社會,文化和客觀環境的變化,婚姻,家庭,個人身體狀況和人際關系的變化,經濟條件的變化,個人事業,學業上的成敗等。
2.遺傳因素
:遺傳在發病因素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家系調查發現抑郁癥先癥者的親屬患此病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群的10-30倍。
3.人格因素
:病人往往有人格缺陷,如抑郁、寡言少語、依賴性強、自卑、不開朗、膽小怕事、多思慮和易趨向厭世悲觀等。他們的人格缺陷常導致認知歪曲,以習得的消極思想模式看待事物,導致患者的抑郁情感。
3、強迫癥案例:一名大二的男生,他十分痛苦地告訴醫生,每日腦子里都在拼命地想事,有時想1加1為什么等于2而不等于3?有時想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有時又想宇宙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太陽系以外是什么?銀河系以外是什么?而且打破砂鍋想到底,但又得不出結論來,以致于吃不好,睡不著,心煩起急,腦袋都痛了,自己真的不愿意總沒完沒了的想事,但就是擺脫不掉。什么是強迫癥?
強迫癥(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以反復出現強迫觀念為基本特征的一類神經癥性障礙。強迫觀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復進入病人意識領域的思想或意向。這些思想或意向對病人來說,是沒有現實意義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病人意識到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擺脫,但又無能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惱。
強迫動作是反復出現的刻板行為或儀式動作,是病人屈從于強迫觀念力求減輕內心焦慮的結果。
強迫癥的基本癥狀是強迫觀念(Obsession)和強迫行為(Compulsion)。90%以上病人既有強迫觀念,也有強迫行為;但也有研究報道:28%的病人以強迫觀念為主,20%的病人以強迫行為為主,50%的病人二者均很突出。(一)強迫觀念
強迫觀念是指反復進入病人意識領域的思想、情緒或意向,這些思想、情緒或意向對病人來說,是沒有現實意義的,不需要的或多余的;病人意識到這些都是他自己的心理活動,很想擺脫,但又無能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惱。1、強迫思想
強迫思想是指一些字句、話語、觀念或信念,反復進入病人意識領域,干擾了正常思維過程,但又無法擺脫,可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1)強迫懷疑
病人對自己言行的正確性反復產生懷疑;明知毫無必要,但又不能擺脫。例如,出門時懷疑門窗是否關好,雖然檢查了一遍、二遍、三遍……還是不放心。又如寄信時懷疑信中是否簽上自己的名字,信封是否寫錯了地址,是否貼了郵票等。懷疑的同時,常伴有焦慮不安,促使病人對自己的言行反復檢查。(2)強迫性窮思竭慮:
病人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自然現象,尋根究底,反復思索,明知缺乏現實意義,沒有必要,但又不能自我控制。例如,反復思索“為什么1加1等于2,而不等于3?”“樹葉為什么是綠色;而不是其他顏色?”有時甚至欲罷不能地進行無休止的爭辯,分不清孰是孰非。(3)強迫聯想:
病人腦子里出現一個觀念或看到一句話,便不由自主地聯想起另一個觀念或語句。如果聯想的觀念或語句與原來相反,如想起“和平”,立即聯想到“戰爭”;看到“擁護……”,立即聯想到“打倒……”等,稱為強迫性對立性思維。由于對立觀念的出現違背病人的主觀意愿,常使病人感到苦惱。(4)強迫回憶:
病人經過的事件,不由自主地在意識中反復呈現,無法擺脫,感到苦惱。2、強迫情緒
強迫情緒表現為對某些事物的擔心或厭惡,明知不必要或不合理,自己卻無法擺脫。例如,擔心自己會傷害別人,擔心自己會說錯話,擔心自己會出現不理智的行為,擔心自己受到毒物的污染或細菌的侵襲等。
3、強迫意向
強迫意向是指病人反復體驗到想要做某種違背自己意愿的動作或行為的強烈內心沖動。病人明知這樣做是荒謬的,不可能的,努力控制自己不去做,但卻無法擺脫這種內心沖動。
例如,走到高處,有一種想往下跳的內心沖動;抱著自己心愛的小孩走到河邊,出現想把小孩往河里扔的意向等。盡管當時這種內心沖動十分強烈,但卻從不會付諸行動。(二)強迫行為
強迫行為是指反復出現的、刻板的儀式動作;病人明知不合理,但又不得不做。往往是作為減輕強迫觀念引起的焦慮不安而采取的順應行為,以強迫檢查和強迫清洗最常見,常繼發于強迫懷疑。1、強迫檢查
強迫檢查是指病人為減輕強迫性懷疑引起的焦慮而采取的措施。如出門時反復檢查門窗是否關好,寄信時反復檢查信中的內容,看是否寫錯了字等。2、強迫清洗
強迫清洗指病人為了消除對受到臟物、毒物或細菌污染的擔心,常反復洗手、洗澡或洗衣服。有的病人不僅自己反復清洗,而且要求與他一道生活的人,如配偶、子女、父母等也必須按照他的要求徹底清洗。3、強迫詢問
強迫癥病人常常不相信自己。為了消除疑慮或窮思竭慮給病人帶來的焦慮,常反復要求他人不厭其煩地給予解釋或保證。有的病人可表現為在自己頭腦里,自問自答,反復進行,以增強自信。4、強迫性儀式動作
這是一些重復出現的動作,在他人看來是不合理的或荒謬可笑的,但卻可減輕或防止強迫觀念引起的緊張不安。5.強迫性遲緩。強迫性遲緩指病人可因儀式動作而行動遲緩。例如,病人早晨起床后反復梳洗很長時間,遲遲不能出門,以致上班經常遲到。但也可能是原發的,例如,每當病人看書時,目光常停頓在第一行第一個字,不能順利閱讀以下的內容。這種現象,可能源于病人不能一定自己是否已看清楚或看懂了這一行字,因而停滯不前。這類病人往往并不感到焦慮。上述強迫癥狀往往使病人終日糾纏于一些毫無現實意義的觀念和行為,妨害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使病人感到苦惱。4、恐怖癥恐怖癥亦稱恐懼癥,以對特殊物體、活動或情境產生強烈的懼怕為特征的神經癥性障礙。常見的恐怖癥的臨床類型有三種:廣場恐怖癥、社交恐怖癥和單純恐怖癥。什么是廣場恐怖癥?
廣場恐怖癥原意是特別害怕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去,后來延伸到不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不敢單獨離家外出,甚至害怕單獨留在家里。廣場恐怖癥的臨床表現(1)害怕到人多擁護的場所:如會場、劇院、餐館、菜市場、百貨公司等,或排隊等候。(2)害怕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乘坐汽車、火車、地鐵、飛機等。(3)害怕單獨離家外出,或單獨留在家里。(4)害怕到空曠的場所:如曠野、空曠的公園。什么是社交恐怖癥?
社交恐怖癥以害怕與人交往或當眾說話,擔心在別人面前出丑或處于難堪的情況,因而盡力回避為特征的一種恐怖障礙。社交恐怖癥的臨床表現
(1)一般社交恐怖癥:
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怖癥,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會害怕自己成了別人注意的中心。你會發現周圍每個人都在看著你,觀察你的每個小動作。你害怕被介紹給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場所進餐、喝飲料。你會盡可能回避去商場和進餐館。你從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進行爭論,捍衛你的權利。(2)特殊社交恐怖癥:
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怖癥,你會對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場合特別恐懼。比如,你害怕當眾發言,當眾表演。盡管如此,你在別的社交場合,卻并不感到恐怖。什么是單純恐怖癥?
單純恐怖癥又稱特殊恐怖癥。表現為對某一種或少數特殊物體、情境或活動的害怕。單純恐怖癥的臨床表現按照病人恐懼對象的特點,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動物恐怖:害怕蜘蛛、昆蟲、老鼠等。(2)自然環境恐怖:害怕雷電、登高、臨水等。(3)場所恐怖:害怕進入汽車、電梯、飛機等封閉空間。(4)血一傷口一注射恐怖:害怕看到流血、暴露的傷口和接受注射。(5)其他特殊恐怖:如害怕引起窒息、嘔吐或疾病的場所;害怕在公共廁所排尿;害怕出門找不到廁所,會把糞便排在身上等。
以上各種恐怖癥可以單獨出現,也可合并存在。二、人格障礙什么是人格障礙?人格(personality)一般是指一個人的比較穩定的和持續的精神活動模式或行為模式。
人格障礙(Psychopathic
Personality)指人格特征明顯偏離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貫的反映個人生活風格和人際關系的異常行為模式。1、偏執型人格障礙
特征: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主要特點是敏感多疑,容易與人產生對立。主要表現是對別人有一種普遍的、無法理解的多疑傾向,認為別人總是在貶低或威脅自己,對自己不公平、不信任或不忠實,因而自己也不相信別人,而且容易因為覺得自己吃了虧而激怒。因為多疑,所以不易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包括自己的家人在內。這種人格實際并不少見,但其發生率很難調查,據國外報道,男性多于女性。2、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社交不良型人格障礙
)
特征:其主要特征是不斷出現違犯法紀或犯罪行為,但不等于有意的犯罪,而主要是由于在人格發展過程中未能養成公德心,因而不能遵紀守法之故。這種人生性自私,只顧自己利益或享受,不考慮他人的立場和利益。而且為了自己的享受或利益,常常沖動地采取行動,做出一些妨礙他人或違法的事情。缺乏羞恥感和罪惡感,常常責備或歸罪他人,對自己的過錯總有理由來辯解。久而久之,被人們所討厭,看作是自私自利和不講公德的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其發生率我國尚未見統計數字。在美國,男性有3%,女性有1%,在押犯人其發生率甚至可高達75%。3、表演型人格障礙
其特征:情緒表達帶有高度夸張色彩,引人注意,就像在舞臺上表演一樣。一件不很特別的事也可以被描繪或表演得有聲有色,非常投入。暗示性很強,很容易受別人或環境的影響。感情表達雖然很熱烈,但不持久,膚淺易變。喜歡別人注意自己,圍著自己轉,因此比較注意打扮,有時言行還表現一定的挑逗性。受到小小的挫折就會大喊大叫。常為了追求一時感情的滿足而不惜犧牲或不擇手段。人格障礙的病因1、遺傳人格障礙的形成大遺傳因素有關。例如在遺傳方面,美國曾做過1500對雙生兒精神疾病的研究,發現單卵雙生兒人格障礙的同病率要比雙卵者高許多倍,對某些類型的人格障礙,這種特點更明顯。2、心理社會因素養育可影響正常人格的發展,但這些影響在不正常人格的構型上究竟起多大作用,以及不正常人格構型的本質是什么,目前仍了解不多。兒童時期的不合理教養可導致人格的病態發展。兒童大腦有很大的可塑性,一些性格傾向經過正常的教育可以糾正,如聽之任之,發展下去可出現不正常人格。家庭環境亦至關重要,凡父母不和睦,經常爭吵,甚至分居或離異,都會對孩子人格發展帶來不良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影響人格正常發展的因素,粗暴兇狠,放縱溺愛和過分苛求都是有害的。三、性心理障礙性心理障礙——是指與社會性道德規范明顯不一致的心理體驗或異常行為。
性身份異常性心理障礙的類型性對象異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