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離情別緒_第1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離情別緒_第2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離情別緒_第3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離情別緒_第4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離情別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課多情自古傷離別

——離情別緒離情別緒與第四課的羈旅鄉思詩基本上屬于一類。古人出行原因大體可分為:外出謀生(宦游),赴考(或落第),求官赴任或換防,征戎(征戰或服役),貶謫(或避亂),歸隱等。從風格上來看,送別詩分為兩類:傷感型和豪邁型。由于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或折柳送別,或擺酒餞行,或寫詩相送,其間充滿了殷殷的叮囑和深深的情誼。這類詩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內容上大體分為:送別、留別、贈別、酬別、話別、宴別、餞別、寄別等等(教材前言)情感上大體分為難舍、鄉思、勸勉、鼓勵、期望、深情、安慰、祝愿、關懷等等(教材前言)意象主要有:長亭、南浦、灞陵、楊柳、杯酒、明月、殘陽、江水、孤云、芳草、遠帆、歧路等等(教材前言)抒情方式直接和間接的抒情方法。表現技巧:常用融情于景,烘托,以樂景襯哀情,想像(虛擬),比喻等等。清平樂李煜教學目標:1、能夠鑒賞、總結《清平樂》中,詞人感情的表達方式。2、能夠通過探究,理解、鑒賞形象可感的離情別緒。教學難點:聯系意象特點,聯想、理解詩人如何把抽象的離情別緒化為具體的意象。

清平樂李煜

五代十國南唐后主李煜出生于公元937年。居今有1071年。他的生日是農歷七月初七。他是李璟的第六個兒子,5個哥哥早亡。公元961年,24歲被立為太子。國都為金陵,現南京。公元975年,被宋滅,他在位15年。公元978年,七夕日,被宋太宗派人毒死,年42歲。

七夕生,七夕死

。清平樂李煜別來春半,

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

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朗讀,默讀詩歌,嘗試用自己的話復述詩歌內容。注意表達要符合詩歌意境。思考:是什么觸發了詩人的離愁?為什么?明確:鴻雁傳書,而親人無信,所以有離愁;路途遙遠,以致欲歸不能,所以有離愁;梅亂,實為心亂,落梅象征著離愁,糾纏不休,拂去仍來;草生,實為愁生,離愁比喻為春草,細碎濃密,綿綿無盡。)別來春半,

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

拂了一身還滿。“別”字的作用——

在結構上領起全文,在內容上,點出斷腸之由,發出懷人之音。“砌下”:即階下,承接“觸目”二字而來。“如雪亂”:雙關,既寫落梅之多,景象之繁亂,又寫思緒之煩亂。“拂了一身還滿”:雙關(或象征)掃不盡的落花,拂不盡的離愁。詩人巧妙地將感時傷別的抽象之愁緒,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天真純情的藝術造型。花下久立戀戀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潔白,是個深情的懷人形象,境界很高潔,拂了還滿,而又潔白如雪,十分純潔。《花間集》中就難以找到這樣的詞境和格調。

雁來音信無憑(依憑),

路遙歸夢難成。“雁來”承“別來”二字,加倍寫出離愁。古人有雁足傳書的故事。“雁來音訊無憑”雁來了,信沒來;雁歸了,而人未歸。“路遙歸夢難成”信亦無,夢亦無,剩下的只有情天長恨了。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把懷人的情思比作遠連天邊的春草,正在不斷地繁衍滋生。《楚辭.招隱士》云:“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云:“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則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詩家習慣用春草以賦離情。“更行”、“更遠”、“還生”三外簡短的詞句,將復迭和層遞等修辭手法交織于一句,以春草的隨處生長比離恨的綿綿不盡,委婉,深沉,余思不盡。“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這種虛實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時空,促人深思聯想,產生了情景交融,思境相合的藝術境界。隨著它的“更行更遠”,向天涯之盡頭,拓開了人的視野和時空的距離。人走得愈遠,空間的距離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視野盡處那一片虛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間。詞人的滿腔離愁別緒,也隨之化入了漫漫大氣,離情之深,無可言狀了。與《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全詞將個人的人生體驗升華為一種人類通感的悲劇體驗。上片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感情的流露真摯自然;下片虛實交織,感情的抒發極為繾綣(qiǎnquǎn)婉轉。語言多用白描,淡淡勾勒,明凈自然,猶如天籟。小結:李煜眼里的離情別緒有著落梅的形狀,紛亂、糾纏;還有著春草的形狀,如影隨形、無邊無際。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金陵酒肆送別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楊柳枝詞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柳絲挽斷腸牽斷,彼此應無續得期。明月夜留別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后相思人似月,云間水上到層城。賞析離情別緒的不同“形狀”1、分組討論,鑒賞詩歌。討論結果應明確三個問題,分組展示:①詩歌中的離情別緒是什么樣子的?②從哪些詩句看出來?③為什么這么認為?(明確:《賦得古原草送別》:離情別緒是芳草茂盛的樣子,一路蔓延連接著荒城,生生不息;——有寬度《金陵酒肆送別》:離情別緒是流水輕柔、綿長、不絕的樣子,是那么地纏綿、悠長、凄切;——有長度

《楊柳枝詞》:離情別緒是柳條千絲萬縷的樣子,柳絲千條萬縷似愁腸縷縷,更因折柳送別,而“柳絲挽斷腸牽斷”;——有稠度

《明月夜留別》:離情別緒是月光揮灑的樣子,云間、水上、層城,無處不在。深沉、綿密的相思,如詩如畫。——有密度)2、化虛為實手法在古代詩歌中被廣泛運用。①“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詩中將無形的“愁”物化為“東流”的“一江春水”,形象生動地表現出“愁”的綿綿不絕。②“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詩中以“一川煙草,滿城飛絮”喻愁之深廣,以“梅子黃時雨”喻愁之迷蒙、細密。③有些不是化為具體物象,但具有物的特性。有體積有重量:“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可以計量:“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庾信);可以裝載:“明夜扁舟去,和月載離愁。”(辛棄疾);可以剪,可以割:“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李煜);可以洗滌:“一曲清歌一杯酒,為君洗盡古今愁”(元朝劉秉忠)。總結詩人借由具體的意象來表達抽象的情感,化無形為有形,化無情為有情,使詩人的感情變得形象可感,仿佛看得見,摸得著,感情也因此而更為鮮明,更為濃烈。鑒賞詩歌,可以通過對意象的理解,以意象的特征、寓意來聯想、揣摩詩人的情感。清平樂

李煜

別來春半,觸目愁斷腸。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1、這首詞中“砌下落梅如雪亂”一句,“亂”字的使用有何妙處?(3分)2、這首詞的結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是化用杜牧《題安州浮云寺樓寄湖州張郎中

》一詩中“恨如春草多”一句,結合作品分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3分)【參考答案】1、“砌下落梅如雪亂”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階前佇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樣紛紛落下。“亂”字表面指落梅的紛亂,深層則指主人公愁思的紛亂。這種寄情于物的寫法,將離愁別恨引發的內心的迷亂不安表現地精練、形象、傳神。

2、杜牧的“恨如春草多”是靜態的比喻,而李煜將其拓展到了“更行更遠還生”的動態境界,將春草一樣的“離恨”與行人遠去的情景結合起來,寫出離愁別恨生成、增長的過程,生動形象,別有新意。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清平樂李煜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黃庭堅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1)兩首詞都寫到了春,可是表達的內容有所不同,請分析它們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答:兩首詞分別表達了離愁別恨和愛春惜春之情。(大意相同即可)(3分)(2)李詞中“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一句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好在何處?黃詞構思巧妙,說說你的理解。(5分)答:李詞的這句話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物喻情,用春草喻離愁別恨生動而貼切,意蘊豐富,充分傳情。春草一望無際,如同離愁之綿遠春草之細密如同離愁之盤曲郁結等。黃詞在構思上新穎、曲折。作品中寫春天消逝,作者如離開親人,各處找尋,把春擬人化,希望春回與己同住,回到現實,無人知春去處,問詢黃鸝,知春已去薔薇處,暗示夏季到來,巧妙地表達了春的可愛,要珍惜春天,別讓它輕易流逝的情感。(5分)蘇幕遮

范仲淹

蘇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藍天白云,黃葉遍地。一“天”一“地”,一“碧”一“黃”,總括秋色,點明時令,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萬千氣象,給人心胸開闊之狀。

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開曲云:“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即由范仲淹此詞點染而成,由氣象無復綺麗高遠,轉為傳統秋色之凄清。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翠”字的妙處?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于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寒煙翠”。“寒”字蘊含的意思?

既寫出了秋意,又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予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圖。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傍晚,夕陽映照著遠處的山巒,碧色的遙天連接著秋水綠波,萋萋芳草,一直向遠處延伸,隱沒在斜陽照映不到的天邊。

這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為什么說芳草無情?

《楚辭·招隱士》寫出了“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詩詞中,芳草就往往與鄉思別離相聯系。

這里用襯托的手法,借芳草不管人的情緒而自由自在的生長,來襯托作者的鄉思離情。它遙接天涯,遠連故園,更在斜陽之外,使矚目望鄉的客子難以為情。

上片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秋景,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上片描繪了一幅秾麗闊遠的秋景。從大處落筆,濃墨重彩,展現出一派長空湛碧、大地澄黃的高遠境界,一掃秋景經常出現的衰颯之氣。映襯出觸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離恨。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黯鄉魂,追旅思。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黯”,意為心情憂郁;“追”本意是“追隨”,這里為“糾纏”,這是羈旅之思的纏繞。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是說只有在美好的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愁。“除非”一詞,強調舍此別無可能,語加委婉,而情更深長。這兩句寫出了天涯孤旅,鄉愁之深,無時不在,“好夢”難得,無計可消的惆悵心情。

明月樓高休獨依,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獨依”二字的作用?結構上點結上闕所寫之景都是倚樓所見。又綰結下闕所抒之情是由景而生,這樣不僅避免了結構與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寫景與下片的抒情自然的融為一體。

這首詞特殊性在于麗景與柔情的統一。更準確地說,是闊遠之境、秾麗之景與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色卻闊遠而秾麗。

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于頹靡。整個來說,這首詞的用語與手法雖與一般的詞類似,意境情調卻近于傳統的詩。這說明,抒寫離愁別恨的小詞是可以寫的境界闊遠,不局限于閨閣庭院的。

閱讀下面兩首宋詞,完成22—23題。(6分)

蘇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菩薩蠻(李清照)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注】沉水:沉香的別稱,是一種名貴的熏香。

22.這兩首詞的上闋都有寫景的句子,“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風柔日薄春猶早”,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2分)答:“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襯托作者的鄉思離情,“風柔日薄春猶早”寫出了作者的愉悅欣喜之情。(2分)23.兩首詞主題相同,但風格卻不同,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范詞豪邁,上闋寫景從大處落筆,意境開闊高遠;下闋抒情,“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抒情自然直接。李詞婉約,上闋寫初春清晨起床后的感受,意境閑適優美;下闋抒情,“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不直說愁,而說酒,說熏香,抒情含蓄雋永。(4分)

拂水飄綿送行色

——周邦彥的《蘭陵王?柳》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主題

這首詞是周邦彥寫自己離開京華時的心情。此時他已倦游京華,卻還留戀著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來往的舊事,戀戀不舍地乘船離去。

借送別來表達自己‘京華倦客’的抑郁心情。

這首詞的題目是“柳”,內容卻不是詠柳,而是傷別。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詩詞里常用柳來渲染別情。隋無名氏的《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便是人們熟悉的一個例子。周邦彥這首詞也是這樣,它一上來就寫柳陰、寫柳絲、寫柳絮、寫柳條,先將離愁別緒借著柳樹渲染了一番。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這個“直”字不妨從兩方面體會。時當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在地上。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柳陰直”三字有一種類似繪畫中透視的效果。“煙里絲絲弄碧”轉而寫柳絲。擬人手法,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像絲一樣。它們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飄拂著以顯示它們的美。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更有一種朦朧的美。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為汴河是隋朝開的,所以稱隋堤。“行色”,行人出發前的景象。誰送行色呢?柳。怎樣送行色呢?“拂水飄綿”。這四個字錘煉得十分精工,生動地摹畫出柳樹依依惜別的情態。那時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別人的回歸觸動了自己的鄉情。這個厭倦了京華生活的客子的悵惘與憂愁有誰能理解呢: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飄綿表示惜別之情,并沒有顧到送行的京華倦客。其實,那欲歸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詞人撇開自己,將思緒又引回到柳樹上面詞人設想,在長亭路上,年復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這幾句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第一疊借隋堤柳烘托了離別的氣氛

閑尋舊蹤跡

那“尋”字,尋思、追憶、回想的意思。“蹤跡”指往事而言。“閑尋舊蹤跡”,就是追憶往事的意思。為什么說“閑”呢?當船將開未開之際,詞人忙著和人告別,不得閑靜。這時船已啟程,周圍靜了下來,自己的心也閑下來了,就很自然地要回憶京華的往事。這就是“閑尋”二字的意味。我們也會有類似的經驗,親友到月臺上送別,火車開動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動和熱鬧。等車開動以后,坐在車上靜下心來,便去回想親友的音容乃至別前的一些生活細節。這就是“閑尋舊蹤跡”。

那么,此時周邦彥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這是船開以后尋思舊事。在寒食節前的一個晚上,情人為他送別。在送別的宴席上燈燭閃爍,伴著哀傷的樂曲飲酒。此情此景難以忘懷!這里的“又”字告訴我們,從那次的離別宴會以后詞人已不止一次地回憶,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寫明那次餞別的時間。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舊時風俗,寒食這天禁火,節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唐宋時期國家儀典的改火既有原始社會火崇拜的孑遺,也有順應天時,復始新生、昌明盛大的現實期許;賜火既是皇恩浩蕩,也是強化君權、秩序之舉。清明改火、賜火儀典寓意欣欣向榮)

“催寒食”的“催”字有歲月匆匆之感。歲月匆匆,別期已至了。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這四句很有實感,是作者自己從船上回望岸邊的所見所感。風順船疾,行人本應高興,詞里卻用一“愁”字,這是因為有人讓他留戀著。回頭望去,那人已若遠在天邊,只見一個難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著無限的悵惘與凄惋。第二疊寫乍別之際的情緒第三疊寫漸遠以后。這兩疊的時間是接續的,感情卻又有波瀾。凄惻,恨堆積!“恨”在這里是遺憾的意思。為什么恨?船行愈遠,遺憾愈重,一層一層堆積在心上難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漸別浦縈回,津堠(hòu)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從詞開頭的“柳陰直”看來,啟程在中午,而這時已到傍晚。“漸”字也表明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不是剛剛分別時的情形了。這時望中之人早已不見,所見只有沿途風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別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景物與詞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陽冉冉西下,春色一望無邊,空闊的背景越發襯出自身的孤單。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月榭之中,露橋之上,度過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宛如夢境似的,一一浮現在眼前。想到這里,不知不覺滴下了淚水。為何暗滴?“暗滴”是背著人獨自滴淚,自己的心事和感情無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讓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傷。

統觀全詞,縈回曲折,似淺實深,有吐不盡的心事流蕩其中。無論景語、情語,都很耐人尋味。

這首《蘭陵王》一向被認為是周邦彥的代表作之一,它的特點是“音律流美,詞采和雅”

1.這首詞的題目是“柳”,內容是不是單純的詠柳?如果不是,那么詞人周邦彥寫“柳”的用意何在?2.這首詞分三疊,每疊都寫了些什么:第一疊:

第二疊:

第三疊: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1)古典詩詞特別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4分)

答:(步驟一)“空”是徒勞之義。(步驟二)表達了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步驟三)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2)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

答①

(步驟一總寫)游子思歸鄉。(步驟二分析)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②(步驟一總寫)思婦盼歸人。(步驟二分析)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想游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③(步驟一總寫)二者兼有。(步驟二分析)全詞以游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題后問題。

踏莎行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試分析上片“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的表達效果。

比喻,化虛為實。“愁”是一種無可視感的情緒,將它比喻為迢迢不斷的春水,既形象又貼切,這樣化虛為實,可視可感。

(2)你認為這首詞的情韻怎樣?請結合詞作談談你的理解。

這首詩由于巧妙地運用了以樂寫愁、化虛為實、更進一層等藝術手法,便把離愁表現得淋漓盡致,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后回答問題。(6分)

踏莎行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近處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這首詞表現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答:遠行客子的思鄉之情。(“遠行客子”1分,寫“離人”“行人”“旅人”均可,“思鄉”2分,共3分)⑵文字以少勝多,用一字而神態畢現,境界全出,叫煉字;使思想出眾,句意警人,叫煉意。古人評詩,有“煉字不如煉意”的說法。請選出詞中煉字或煉意的一個例子并作簡析。(3分)答①“候館梅殘,溪橋柳細”中的“殘”“細”可謂煉字精品,既寫出了時令特點,又把滿眼春光寫得凄楚動人。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變成了具體的形象,讓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長、時間變久而產生的離愁;③“寸寸柔腸,盈盈粉淚”,用疊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對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離愁無限;④“平蕪近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對比、襯托手法,寫出春山已遠,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將情景融為一體,景在想象中擴大了范圍,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層層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對句子給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給2分,共3分)踏莎行①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①有人認為這首詞的開頭三句具有象征意義,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答案:同意。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霧氣彌漫,月色朦朧,讓人看不清樓臺,望不到津渡,更找不到當年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實際上這里的“樓臺”“津渡”“桃源”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現的是詞人被貶官后感到美好的生活已經消失,內心具有一種無所適從、找不到出路的惆悵之情和對前途的渺茫之感。②善于用典是這首詞的特點之一。“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這兩個典故在詞中起什么作用?答:這兩個典故起到反襯愁苦和使愁苦之情變成具體形象的作用。本來收到朋友寄贈的禮物和慰藉的書信,應是高興之事,但由于詞人遭遇貶官,精神至感痛苦,所以朋友的禮物和書信不僅沒讓他感到高興,反而更引發了他思鄉懷舊的離愁別緒;而且這種離愁別緒就像朋友的禮物和書信一樣越積越多,越積越厚,從而使離愁別緒這一抽象的感情變得具體形象。閱讀下面兩首李清照的詞,回答后面問題。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兩首詞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答:兩首詞都使用了借景抒情的寫法,《一剪梅》在下片還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2、各抒發了什么思想感情?答:《一剪梅》抒發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如夢令》則主要抒發了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閱讀下面兩首李清照的詞,回答后面問題。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兩首詞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答:兩首詞都使用了借景抒情的寫法,《一剪梅》在下片還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2、各抒發了什么思想感情?答:《一剪梅》抒發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如夢令》則主要抒發了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商山早行》(溫庭筠)

晨啟動怔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1、《商山早行》這首詩,處處緊扣一個“早”字,請你寫出有關“早行”的詞。(4分)答:“晨起、雞聲、月、人跡板橋霜、明”等詞語表達了一個“早”字。2、簡要解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詩意。(4分)答、天邊還掛著殘月,山中茅店里傳來報曉的雞鳴聲,村外板橋上白露未消,人的足跡依稀可辨。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題后問題。

逢入京使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1)試分析此詩所蘊含的感情。

答:詩的前兩句抒寫離開故鄉后,從未有過的孤寂凄涼之感,真實而率直地抒寫了詩人思鄉念親的心情。后兩句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2)請分析此詩的藝術特色。答:此詩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題后問題。

江城子?記夢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轉瞬十年,過去的美好的情景當然是“自難忘”,可是為什么在“自難忘”之上加了“不思量”呢?這不是矛盾嗎?請說說你的理解。

答:這里并不矛盾,相反是覺得加得好。因為它真實。蘇妻王弗逝世這十年間,蘇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壓制,心境是悲涼的;到密州后,又逢兇年,忙于處理政務。生活上到了以食榿菊以維持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即王弗堂妹)及兒子均在身邊,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總記掛在心間呢?不是經常懸念,但決不是經常忘卻!十年忌辰,正是觸動人心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感情潛流,忽如閘門打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止,因此這里的“不思量,自難忘”是真實而又自然的。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后面問題。

在獄詠蟬駱賓王

西陸(秋天)蟬聲唱,南冠(囚禁中)客思侵。

那堪玄鬢(蟬翼)影,來對白頭(白發人)吟。

露重飛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