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心理學與行為建筑在人性化步行街中的運用_第1頁
環境心理學與行為建筑在人性化步行街中的運用_第2頁
環境心理學與行為建筑在人性化步行街中的運用_第3頁
環境心理學與行為建筑在人性化步行街中的運用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環境心理學與行為建筑在人性化步行街中的運用

現在,在這個快速城市化的世界上,我們必須考慮自己的生活環境,發現擁擠的城市、混亂的交通和機械生活帶來的許多問題。我們陶醉于機械的力量、新的建筑技術和材料,崇拜高、新、奇的感官刺激,卻從根本上忽視了人類的真正需要。城市居民喜歡去哪里?不是那些讓他們感到恐怖的、擁擠的街道;不是那些從這邊到那邊需要經歷漫長步行的“大”空間;更不是太陽曝曬或寒風凜冽的鋪裝廣場。人們愿意穿過舒適、有趣和愉快的空間;欣然漫步于自然流暢的蜿蜒小路;喜歡那些提供了休憩、交談、觀望可能的空間。設計良好的公共場所要能接納每一個人,為人們提供更安全、更舒適、更便利的生存空間。只有城市空間設計從使用者的生活、體驗、感受出發,只有設計師成為一個參與者而融入平常使用者的生活,真正的以人的本性為立足點,我們的城市空間方可成為人性的場所。一、城市設計注重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而非追求文化上的和諧之美行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環境是行為的潛在因素。環境只有在適當的行為配合下才能產生影響,而不是以一成不變的固定方式影響行為。反之,人們能夠對作用于他們的外部環境進行選擇、組織與加工,以此來調節行為。行為是與環境相互作用時的決定因素。行為對環境的影響,一方面可以使環境的因素得以激活,另一方面可以創造環境(圖1)。人的內心世界是其行為的本原,即人的行為是包括人的動機、感覺、知覺、認知再反映等一系列心理活動的外顯行為。人的心理動機是產生行為的內部驅動力,而驅動力的產生是基于人的需要。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對城市設計的定義:“城市設計是對城市形體環境所進行的設計。……目標是為人們創造舒適、方便、衛生、優美的物質空間環境。……”可以看出,城市設計主要是對城市進行三維的空間設計,根本上說,是要為市民創造一個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環境。由此,城市設計不僅要考慮空間藝術處理和美學原則,更必須考慮市民的社會生活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社會要素。簡言之,城市設計要滿足人們的心理和行為上的各種需求,為人們提供安全感、歸屬感以及被尊重的滿足和提供自我實現的機會。在當今信息繁雜、交流劇增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在城市中創造能滿足人們真實需求和愿望的公共場所,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下面以步行商業街這種典型的城市空間為例,來說明心理、行為因素與城市設計的關系。二、基于心理和行為因素的步行街設計原則(一)城市景觀空間現代步行商業街是現代城市空間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常位于城市中心區,由幾個街區組成,完全或主要用于步行,它最集中地體現出整個城市的社會文化象征,成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實際上,正如著名學者路易斯·康所說的那樣:“城市始于作為交流場所的公共開放空間和街道,人際交流是城市的本原”。步行街于城市的意義首先是生活,然后才是交通。步行商業街應該是一個綜合城市中心,是包括辦公、商業、和居住的混合用途的區域。(二)步行區的設計原則1.“主要”活動范圍內所帶來的東方地位現代的商業街已不滿足于單純的購物功能,而是朝多元化方向發展,集購物,娛樂,飲食,觀光等內容于一身。步行街內的商戶多樣化,配以完備的設施和充滿活力的各類活動,從而吸引豐富的使用人群。不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能找到他們感興趣的商品;餐飲從冷食攤、快餐店到酒樓、飯莊,光臨此處的顧客,既是都市風情畫的一部分,也是觀看熙熙攘攘人群的觀眾;此外,書店、電影院也能為步行街帶來穩定的人流,他們使步行街上人們的活動更豐富,避免了單一的純購物活動,使人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需求的最大滿足。在步行街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人始終作為街道的使用主體,而步行則是各種行為活動展開的基本方式,在人們逛街的過程中感受步行街里的空間,而活動的人群也構成步行街里最重要的一道風景線。商業步行街雖然主要是為商業服務,但是,城市中各種豐富的活動內容都可以在此體現,它應該是人們生活的濃縮,濃厚的生活氣息才是步行街最終的目標,才能真正在高樓林立的城市里還人們一個親近的空間。2.市空間的使用方便環境設施的完善體現著一個城市兩個文明建設的成果和社會民主的程度,完善的環境設施會給人們的正常城市生活帶來許多便利。著名景園建筑師哈普林曾這樣描敘到,“在城市中,建筑群之間布滿了城市生活所需的各種環境陳設,有了這些設施,城市空間才能使用方便。”環境設施的完善配置,能為現代步行街創造良好的步行環境條件。電話亭、垃圾箱、路燈、行道樹、花壇、休息座椅、標志牌、自動販賣機、公共廁所等,這些設施不僅要滿足人們的使用需要,同時作為步行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必須做到美觀一致,與整條街的風格相協調(圖2)。它們是步行者對環境最直接的感知因素。完善的環境設施在提高人們活動的方便性與舒適性,豐富街道景觀,完善商業街職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體現出街道對人文的關懷。特別要提出的是,步行街應實現系統化的無障礙設計。無障礙設計要做到系統化、體系化。要真正做好道路和建筑物的無障礙,必須每個環節都暢通無阻,在設計中要對盲道、通道門、樓銻、電梯、電話、洗手間、扶手及標志物等部位進行周密細致的考慮。3.步行尺度的整合空間以人為中心才富有意義。在研究空間時,必然考慮人的尺度、人與建筑之間的距離、人的空間依靠性、運動空間與停滯空間、空間領域及空間感受等。環境心理學提出社會向心空間和社會離心空間,在城市環境中也是一樣,小鎮上人們隨處可見聚談,聊天的場所;而大城市不一樣,人們行色匆匆,甚至鄰居相見也行同路人,往往表現為一種社會離心的狀態。因此,在空間尺度上,步行街路寬(D)與兩側建筑高度(H)之比建議為1左右。蘆原義信的研究告訴我們,D:H=1時,一般可以看清實體的細部,人有一種既內聚安定又不至于壓抑的感覺(圖3)。街道的寬度應該既保證了人流有一定的密度,又不顯擁擠。在垂直方向上,可設置樹冠較低的樹木;花池、路燈也不要過高,以適合人的步行尺度;建筑物在兩三層以上要向內退,不要讓行人有壓抑感。水平方向上,采用多種地磚鋪裝,豐富的色彩、形式分割地塊,創造復雜的視覺感受,令人賞心悅目;食品攤、雕塑以及用來分隔道路的綠化帶尺度要適宜。當街道較寬(D:H≧2)時,如果尺度過大,會讓人感到空曠,沒有安全感,有“螞蟻過街”的感覺,這時,在整體尺度的把握上應注重設施的安排以界定新的空間形狀,用公用電話亭、自行車停車架、成組的盆花以及長椅等分隔空間,營造出新的空間感受,彌補建筑之間因距離過大造成的引力缺失,消除街道空間的發散感,也有助于使用者調整對空間尺度的心理感受。4.成為等溫體驗空間的空間街道綠化景觀對于整條街道以至整個城市有著重要的影響。事實上,街道綠化是城市街道景觀的重要載體,它并不只是簡單的栽花植樹,而是同城市中心區本身的特點聯系在一起的。有時沿街建筑設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或破壞原已有的街道形象,但整排連續枝繁葉茂的行道樹就能提供視覺上的統一,保證一條街道在某些方面空間的完整性,甚至成為一種獨特的場所,喚醒了人們的愉悅和對生活的體驗。如巴黎香榭麗舍大道、日本橫濱市橫濱大道,澳大利亞帕思干草步行街等。隨著步行街的發展,將更加趨向于“以人為本”,為人們提供一個輕松,高雅,舒適,獨具特色的步行購物環境,綠化是不可或缺的。行道樹、花壇、花架、花車、花缽、草地的設置,都可以增加空間的親和力,為人們創造一個優美的購物環境,還能為整個城市中心區的環境改善貢獻力量。以步行街上的樹木為例,樹木能提供遮蔭的效果并產生人性尺度的感覺,可加強行人的舒適感而又不至于減低沿街店面的可見度。但國內的步行街在設計中似乎很容易忽視這方面的問題,像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天津的和平路步行街,這種尺度比較大的步行街,就應該有比較適合人體尺度而且密度大的行道樹林立在街道兩旁或集中布置于道路中央,這樣,一方面能夠在心理感受上不會覺得街道過寬,給人們更好的視覺和心理感受;另一方面,北方冬天風沙大,夏天太陽灼熱,密度大且高度低的樹木能創造更宜人的室外環境。三、注重心理、行為的發展規律的研究街道和公共空間的設計,應在人性化方面要求可坐、可達、可觀、可樂、可談、可逛,這些基本的框架能夠確保街道是屬于人的,它的外在環境載體就是一種人性的反應。由于每個人所具有的精神體驗和知覺現象都不相同,這樣的個體差別廣泛存在于社會現實中,需要運用系統分析、邏輯推理的方法深入研究。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