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講兩極世界的形成學案(人教版必修一)_第1頁
第13講兩極世界的形成學案(人教版必修一)_第2頁
第13講兩極世界的形成學案(人教版必修一)_第3頁
第13講兩極世界的形成學案(人教版必修一)_第4頁
第13講兩極世界的形成學案(人教版必修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3講兩極世界的形成[考綱]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課標]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zhàn)”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關系發(fā)展的影響。一、從盟友到對手和美蘇“冷戰(zhàn)”1.從盟友到對手(1)歷史背景eq\b\lc\{\rc\(\a\vs4\al\co1(①二戰(zhàn)后確立的奠定了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②二戰(zhàn)極大地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的對比。,③蘇聯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2)轉變過程eq\b\lc\{\rc\(\a\vs4\al\co1(①丘吉爾演說發(fā)出了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zhàn)”的最初信號。,②美國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③開始標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2.美蘇“冷戰(zhàn)”(1)含義eq\b\lc\{\rc\(\a\vs4\al\co1(①對立雙方: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②對立方式: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2)表現國家美國蘇聯政治杜魯門主義組織形式:社會主義陣營經濟______________經濟互助委員會軍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3)影響: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美蘇____________形成。細節(jié)點撥(1)杜魯門主義的實質是公開干涉別國內政。(2)“冷戰(zhàn)”主要表現為美蘇全方位對抗,并不是沒有戰(zhàn)爭,相反,局部熱戰(zhàn)同樣是“冷戰(zhàn)”局勢的體現。二、“冷戰(zhàn)”陰影下的國際關系1.歐洲:德國的分裂(1)二戰(zhàn)后,德國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qū)占領。隨著“____________”的開始,德國首先成為美蘇“冷戰(zhàn)”的焦點。(2)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后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2.亞洲(1)朝鮮分裂:美、蘇兩國分區(qū)占領朝鮮半島使得朝鮮半島分裂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人民共和國。(2)朝鮮戰(zhàn)爭: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1953年,美國被迫簽訂停戰(zhàn)協定。(3)越南戰(zhàn)爭:1961年,美國發(fā)動侵越戰(zhàn)爭,1973年美軍撤出越南。3.美洲:古巴導彈危機(1)1962年,蘇聯準備在________建立導彈基地,以改變蘇聯在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2)美國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軍艦,武裝封鎖古巴。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3)經過對峙和談判,蘇聯最終從古巴撤走導彈,古巴導彈危機結束。4.影響:世界在全面“冷戰(zhàn)”和局部熱戰(zhàn)間交替,但美蘇未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直接____________,避免了新的____________的爆發(fā)。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過程、表現、特點1.背景:(1)二戰(zhàn)改變了世界力量的對比,西歐國家普遍衰落,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tǒng)世界格局被沖垮,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決條件。(2)美蘇實力均衡,奠定了兩極格局的基礎。(3)二戰(zhàn)后,美蘇由于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加劇,戰(zhàn)時同盟關系破裂,美蘇矛盾成為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主要矛盾,兩極格局最終形成。2.過程:雅爾塔體系——奠定基礎;兩大陣營出現——初步形成;“杜魯門主義”出臺——“冷戰(zhàn)”正式開始;北約和華約建立——兩極格局正式形成。3.表現4.特點:(1)兩極格局下美、蘇盟國相互爭奪和對抗,陣線較分明、穩(wěn)定。(2)兩個超級大國作為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主導作用。(3)美蘇“冷戰(zhàn)”是斗爭的主要方式。(4)體現著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兩極格局下的基本矛盾及影響1.基本矛盾(1)美蘇之間的矛盾。美蘇爭霸對蘇聯造成極大的損害,加速了蘇聯的解體。(2)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隨著西歐和日本的崛起,美國霸權地位受到挑戰(zhàn),資本主義世界美、日、 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3)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中蘇關系惡化,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也出現了要求擺脫蘇聯控制的傾向,社會主義陣營出現分化。(4)第三世界國家與霸權主義、殖民主義之間的矛盾。不結盟運動的發(fā)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東西方兩大集團之外增加了一支嶄新的國際政治力量。2.積極影響(1)兩大集團勢均力敵,都不敢輕易動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2)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鑒,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fā)展。(3)在兩極格局下,亞非拉國家為維護自身的安全,開展不結盟運動,第三世界崛起。3.消極影響(1)政治上,嚴重惡化的國際關系,使世界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2)經濟上,嚴重阻礙了世界經濟的發(fā)展。(3)軍事上,由于兩個軍事集團擴軍備戰(zhàn),局部戰(zhàn)爭不斷,使世界處于核戰(zhàn)爭的威脅之下。名師點津影響國際關系格局演變的決定性因素是各國綜合國力的消長變化。二戰(zhàn)后之所以出現兩極格局,一是由于西歐各國普遍衰落,二是因為美蘇兩國實力的增強。美蘇“冷戰(zhàn)”主題1“冷戰(zhàn)”的表現圖示:主題2美國發(fā)動“冷戰(zhàn)”的目的、實質、特點、影響(1)目的:遏制蘇聯勢力的擴張和共產主義蔓延,穩(wěn)定歐洲的資本主義,加強對西歐的控制。(2)實質:美國要稱霸全球。(3)特點①國家集團的對抗以美、蘇的對立為標志,由此構成戰(zhàn)后國際斗爭的中心和焦點。②兩大國家集團的成員都是以國家利益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和斗爭作為政治基礎,使兩大國家集團分別以美國為中心的帝國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面目出現。③雙方的斗爭形式以“冷戰(zhàn)”為主,以“熱戰(zhàn)”為輔。在歐洲兩國以“冷戰(zhàn)”為主,在亞洲則出現了與之相呼應的熱戰(zhàn),如朝鮮、越南戰(zhàn)爭等。(4)影響:造成西歐依賴美國、東歐依賴蘇聯的局面;造成部分國家分裂(德國和朝鮮);導致國際局勢緊張:在歐洲,“冷戰(zhàn)”導致德國分裂。在亞洲,“冷戰(zhàn)”則表現為朝鮮分裂以及朝鮮戰(zhàn)爭和越南戰(zhàn)爭等一系列局部戰(zhàn)爭的爆發(fā),古巴導彈危機還曾一度把人類拖到核戰(zhàn)爭的邊緣。由于核恐怖和核平衡,大規(guī)模的世界大戰(zhàn)沒有發(fā)生;不結盟運動中第三世界崛起。史料一杜魯門說:“我相信,這是美國外交政策的轉折點,它現在宣布,不論在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地侵略了和平,都與美國安全有關。”美國強調有責任維護和平與國家安全,實質是公開干預別國內政,謀求世界霸權。史料二美國應該盡力協助世界恢復至經濟健全的常態(tài)……我們的任務是喚起合理經濟的再生,美國政府能夠盡力緩和局勢,協助歐洲走上復興之路。——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說馬歇爾計劃表面上是要幫助歐洲恢復經濟,穩(wěn)定資本主義經濟秩序,實質是以經濟手段實現控制歐洲的目的。史料三各締約國同意對于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因此,締約國同意如此種武裝攻擊發(fā)生,每一締約國……應單獨并會同其他締約國采取視為必要之行動,包括武力之使用……——《北大西洋公約》史料強調北大西洋公約實行集體安全、集體防御,實質上是從軍事上孤立、威脅、遏制蘇聯。概念辨析主題1區(qū)分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冷戰(zhàn)”等概念(1)所謂雅爾塔體系(雅爾塔體制),就是美、英、蘇三國首腦主要通過二戰(zhàn)后期雅爾塔等會議所確定的戰(zhàn)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藍圖,其實質是美蘇兩分天下。雅爾塔體系是戰(zhàn)后兩極格局形成的基礎。(2)兩極格局最終形成于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它是雅爾塔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屬于雅爾塔體系。(3)兩極格局是以美蘇為中心,以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兩大陣營全面對抗為特點的格局,二戰(zhàn)后初期表現為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對抗;20世紀60年代逐漸被美蘇爭霸的局面所代替,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以蘇聯的解體而結束。(4)“冷戰(zhàn)”開始的標志是1947年美國“杜魯門主義”的出臺,它是雅爾塔體系下兩極格局對抗的主要形式。“冷戰(zhàn)”的加劇又促進了兩極格局的形成,美蘇爭霸是“冷戰(zhàn)”的產物。一般說來,兩極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著“冷戰(zhàn)”局面、美蘇爭霸的結束、雅爾塔體系的瓦解。主題2“冷戰(zhàn)”與“熱戰(zhàn)”的區(qū)別和聯系(1)區(qū)別:“冷戰(zhàn)”是一種體制,是美國對蘇聯建立的經濟上封鎖、政治上對抗、軍事上遏制的整套體制,但其活動不包括戰(zhàn)爭;“熱戰(zhàn)”是針對“冷戰(zhàn)”中的“不包括戰(zhàn)爭”而言的,即“熱戰(zhàn)”是在“冷戰(zhàn)”大環(huán)境下采取的軍事行動。(2)聯系:“熱戰(zhàn)”的目的仍是遏制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所以它不是“冷戰(zhàn)”的結束,而是一種擴大。主題3馬歇爾計劃與杜魯門主義的聯系、區(qū)別和實質(1)聯系: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它標志著美國對外政策已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延續(xù)和擴大,是更隱蔽、更精巧的“杜魯門主義”,兩者互相聯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2)區(qū)別:“杜魯門主義”表現為公開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蘇,而馬歇爾計劃則采用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wěn)定資本主義制度,控制歐洲,聯合西歐各國共同反共反蘇。(3)實質: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力量,穩(wěn)定資本主義統(tǒng)治秩序,確立和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名師點津馬歇爾計劃對美歐雙方產生的重要影響:對美國來說:在經濟上美國控制了西歐市場,包括西歐各國在海外的殖民地,成為美國的商品投資市場;在政治上美國加強了對西歐各國的控制,對歐洲來說:經濟上幫助西歐各國渡過了難關;政治上防止了歐洲革命爆發(fā),鞏固了西歐資本主義統(tǒng)治秩序。例1(2011·廣東高考)二戰(zhàn)后初期,有政治家認為,當時美國在歐洲實施的某項戰(zhàn)略措施“最初不過是一種經濟手段,現在卻成了美國武器庫里對付蘇聯的一種主要武器”。這一措施是 ()A.推行馬歇爾計劃B.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C.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D.倡議簽訂《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答案A審題突破A√與“在歐洲”、“經濟手段”、“對付蘇聯”一致B×在美國成立,與材料中“在歐洲”沖突C×軍事手段,與材料中“經濟手段”不一致D×貿易協定,與對付蘇聯主題無關例2(2011·福建高考)美國前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在華五十年》中寫道:“美國的強大及其在自由與安全事業(yè)中的領導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國家抵抗共產主義威脅的領袖。”20世紀50年代,體現美國充當這一“領袖”的史實是 ()A.提出杜魯門主義 B.拋出馬歇爾計劃C.北約與華約的對峙 D.在越南發(fā)動“特種戰(zhàn)爭”答案C審題突破備選項中事件分別出現于1947年、1947年、1955年、1965年,只有C項符合“20世紀50年代”這一條件。命題思想一隱含社會熱點題點從朝韓離散家屬互訪看兩極格局1.2011年12月,朝鮮領導人金正日逝世,朝鮮半島局勢撲朔迷離,而源自2000年的朝韓離散家屬互訪活動,有利于半島局勢的緩和,令世人矚目。以下相關說法,正確的是()A.朝鮮分裂根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B.親人的離散是兩極世界下的悲劇C.家屬的重逢是由于美蘇沖突的結束D.兩極格局解體推動朝鮮半島局勢緩和命題思想二緊扣主干知識和核心概念題點主干知識——“冷戰(zhàn)”2.有人認為,盡管“冷戰(zhàn)”期間,美蘇進行著激烈的意識形態(tài)的對抗。但是“冷戰(zhàn)”也包含著強大的穩(wěn)定因素。其中“強大的穩(wěn)定因素”主要是 ()A.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的崛起C.美蘇勢均力敵,旗鼓相當 D.雅爾塔體系的長期存在題點概念——馬歇爾計劃3.它“利用‘冷戰(zhàn)’的陰影,把‘遏制’共產主義的計劃與制造商、出口商的熱情融為一體。”這里的“它”是指 ()A.馬歇爾計劃 B.布雷頓森林體系C.關貿總協定 D.杜魯門主義命題思想三凸顯新史觀、新價值觀題點新價值觀——珍愛和平4.美國約翰·W·梅森在《冷戰(zhàn)》一書中指出,如果把冷戰(zhàn)時期重新定義為“長時期的和平”倒是頗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對“冷戰(zhàn)”重新定義的主要依據是 ()A.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推動了歐洲重建B.“冷戰(zhàn)”期間各國并無直接武裝沖突C.美蘇兩國在國家利益上沒有沖突D.不訴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zhàn)命題思想四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題點文化現象中的歷史信息5.世博會關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通過完整展現事物發(fā)展的過程,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給人們以深刻的啟迪。據此判斷,1958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二戰(zhàn)后第一屆世博會的主題及用意應是 ()A.“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人類進入城市化時代B.“人類、自然、科技”——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再利用C.“交通與通訊”——人類步入信息時代D.“科學、文明和人性”——科學進步促和諧共處

課時規(guī)范訓練(時間:4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60分)1.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上,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丘吉爾這段話所表明的實質性問題是 ()A.英國在國際上的優(yōu)勢將會永遠喪失B.美蘇兩極格局將取代傳統(tǒng)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C.英國將成為戰(zhàn)敗國D.英國應和這兩個國家聯合,共同主宰世界2.杜魯門在其回憶錄中寫道:“我相信,這是美國外交政策的轉折點,它現在宣布,無論在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美國的這個政策通常被稱為 ()A.馬歇爾計劃 B.杜魯門主義C.羅斯福新政 D.尼克松宣言3.有人這樣評價馬歇爾計劃:“對美國來說,馬歇爾計劃達到了一箭幾雕的目的。”這里的“幾雕”是指 ()①穩(wěn)定西歐經濟②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支配地位③有助于美國商品的輸出④把受援國納入美國全球稱霸的戰(zhàn)略軌道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在國會發(fā)表咨文,要求美國援助“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的希臘和土耳其”,并公開宣稱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與蘇聯和共產主義對抗。這一事件表明 ()A.美國公開放棄同蘇聯合作的政策B.兩大軍事集團在歐洲的全面對峙C.美蘇兩國的冷戰(zhàn)出現第一次高潮D.世界格局正式形成兩極對峙局面5.1945年斯大林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與過去的戰(zhàn)爭不同,“不僅是占領一片土地,亦將其社會制度加諸其上”。戰(zhàn)后體現這一言論的事件是 ()A.雅爾塔三國首腦會議B.美國對歐洲援助計劃C.“北約”“華約”對峙D.東西兩個德國的形成6.“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歐洲對外來糧食和其他大部分來自美國主要產品的需要較諸它目前所能償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須獲得實質上的額外援助,否則,便得面對具有非常嚴重性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的危機。”為了避免“危機”,美國 ()A.占領德國 B.建立北約C.實施“馬歇爾計劃” D.進行核威懾7.歷史文獻中經常出現“西方列強”“東方國家”和“南北對話”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僅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經濟內涵。在歷史文獻中,二戰(zhàn)后的“西方”概念的內涵是 ()A.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B.大西洋兩岸的歐美國家C.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D.歐洲與美洲的所有國家8.二戰(zhàn)后,德國和朝鮮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國內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國和蘇聯的相互對抗C.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演變 D.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推行9.學習“美蘇爭霸”這一課時,就美蘇兩極對峙對世界造成消極影響,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四個結論,最后同學們一致認為不正確的是 ()A.浪費大量資源,不利于經濟發(fā)展B.導致德國和朝鮮的分裂C.使得世界人民一直處在核戰(zhàn)爭的恐懼之中D.導致東歐劇變10.)1949年初,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在聯合國大會上發(fā)表聲明:“美國現在正以經濟方式向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滲透,因此,我們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對其回擊,以鞏固我們的社會主義陣營。”為此,蘇聯和東歐國家采取的相應措施是 ()A.成立共產黨情報局 B.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C.成立華約組織 D.支持民主德國成立11.柏林墻豎起來后,肯尼迪總統(tǒng)說:“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敵,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墻。”柏林墻歸根結底應視為 ()A.“柏林危機”的產物 B.“冷戰(zhàn)”時代的產物C.兩德對峙的產物 D.東德封閉邊界的產物12.1948年4月3日,杜魯門批準設立了經濟合作總署來負責“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它的使命之一是推動國際貿易,特別是為美國提供足夠的市場容量。另外一個則是對蘇聯勢力在歐洲不斷擴張的影響進行遏制。從上面的敘述中可以看出“馬歇爾計劃”()①將西歐納入美國全球稱霸的戰(zhàn)略軌道②是“冷戰(zhàn)”政策在經濟上的繼續(xù)③擴大了美國海外市場④進一步加強了美國和西歐之間的經濟聯系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③④二、非選擇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13.(2011·重慶高考)東北亞地區(qū)的和平與發(fā)展符合時代的主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甲午)戰(zhàn)爭的結果使日本一躍而為新興的軍事強國,擠進了帝國主義的行列,構成對朝鮮和中國安全的威脅,進而縱橫捭闔,與西方強國爭權奪利。日本對于三國干涉還遼,強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贓物,引為奇恥大辱,認定日、俄為爭奪朝鮮和中國東北遲早必出一戰(zhàn)。1904年2月,日、俄雙方相互宣戰(zhàn)。——摘編自丁銘楠等《帝國主義侵華史》材料二1905年,日、俄簽訂《樸茨茅斯和約》。其主要內容有: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政治、軍事、經濟的絕對利益;俄國自中國東北撤兵,除遼東半島外,東北的一切地方均交還中國;俄國將遼東半島的租借權、南滿鐵路及有關特權均無償轉讓給日本。——摘編自趙建民《日本通史》材料三朝鮮半島自分裂以來,民族飽嘗對抗分裂之苦。“相約千年”的朝鮮和韓國首次首腦會晤,(2000年)6月15日在平壤落幕。雙方在共商民族的和解與團結、交流與合作、和平與統(tǒng)一的大計上初結碩果,簽署了《共同宣言》。北南首腦會晤的這一成果,利及北南、東北亞和亞太的和平與穩(wěn)定。 ——摘編自《人民日報》(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甲午戰(zhàn)爭前日本利用什么機會出兵朝鮮;說明甲午戰(zhàn)爭后日俄矛盾日趨尖銳以致引發(fā)戰(zhàn)爭的原因;分別歸納這兩次戰(zhàn)爭對東北亞地區(qū)政治格局的影響。(12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二戰(zhàn)后導致朝鮮半島出現分裂的直接原因;歸納這次首腦會晤所取得的積極進展并指出其重要意義。(8分)14.“二戰(zhàn)”以來,國際關系格局經歷了由兩極到多極化的演變趨勢。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天希臘的生存,受到數以千計共產黨黨徒領導的武裝人員的恐怖活動威脅。他們在很多地點,特別是沿著希臘國境,反抗政府的命令……希臘如果要成為一個獨立的自尊的民主國家,必須要有支援。而美國必須給予這種支援。……我認為,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的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194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