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張儉墓志》補校_第1頁
遼《張儉墓志》補校_第2頁
遼《張儉墓志》補校_第3頁
遼《張儉墓志》補校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遼《張儉墓志》補校

1969年,北京文物工作隊與市基礎設施合作,在北京新街口扎口以西的北京家教廠找到了張健墓志(公元1053年)。同時發現了大量的溝槽磚塊和其他石雕。為此1972年《文物》第一期在題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展覽簡介》一文中曾給予報導,但志文內容未詳細論述。今就墓志全文略加考證如下。張儉墓志為青石鑿刻,長98、寬105、厚10厘米。缺蓋。志文46行,每行60字。另有銘文10行,四言一句者8行,七言一句的2行。楷體,文字清晰可辨。墓志題首為:“故貞亮弘靖保義守節耆德功臣,洛京留守,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師尚父兼政事令,上柱國陳王,食邑二萬五仟戶,實封二千伍百戶,清河張王墓志銘,并序。撰文者為“宣政殿學士,崇祿大夫行禮部尚書兼知制誥修國史上柱國,弘農郡開國公楊佶”。張儉墓志長達三千余字,除詳細記載了張儉出身,籍貫,歷官,卒年及婚配,子女而外,還記載了一些史實為遼史所不見載。這不僅為我們補正遼史及張儉傳之缺誤,而且為我們研究遼代歷史提供了可貴的文字資料。一志文為探討機關張儉是遼代的“功著兩朝,世稱賢相”的顯赫的人物,但遼史本紀和張儉傳記載頗為簡單,特別是他的官職疏誤遺漏之處甚多,今與墓志互校補正如下:(1)志文第二行“重熙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啟手足于宗皇帝所賜之第,享年九十有一”。《遼史·張儉傳》載:“(重熙)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宛平縣。”遼史本傳將重熙二十二年誤作十二年,相差十年。按志文第三十行云:“夫人齊國夫人,淮南于民。重熙十八年五月十六日薨逝,享年八十有二”。可知張儉夫人死于張儉之前無疑。非先夫人而終而《遼史·張儉傳》云(張儉)“重熙十二年薨”顯然錯誤,應以志文為準。(2)志文第六行:“母劉氏累贈至燕國太夫人,故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同政事門下平章事賜侍中敏之女”。敏,遼史無傳。《遼史·太宗記》:“大同元年春正月……,以樞密副使劉敏權知開封府”。《資治通鑒》286卷載:“契丹主,……以其樞密副使劉密(敏,密者同致誤)權開封尹事”。劉敏此時或兼領歸德軍節度使。《新五代史·職方考第三》:“宋州,故屬宣武軍節度。……唐滅梁,改曰歸德。”另見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所藏,遼趙德鈞墓志記有劉敏官職為:“有女適歸德軍節度使、太師、同政事門下平章事劉敏”。趙德鈞墓志所記官職與張儉志文相同。“同政事門下平章事”遼官。中書省初名政事省。劉敏在開封府尹以后所任官職可補遼史。(3)志文第八行:“統和中一舉冠進士甲科”。《遼史·圣宗本記》及《張儉傳》均載:“統和十四年,舉進士第一”。志與史相合。張儉初任官職為:“試順州從事署棘寺丞。以讞獄調,范陽令,以字民,遷監察御史,供職行在,簪筆以肅朝憲,補司門外郎,贊畫留幕,履珠以官民鳳”史不見載,可補《遼史·張儉傳》。又《遼史·百官志》縣職名總目條下只記有:“某縣令。某縣丞。”無某某寺丞之記載。亦見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琉璃廠出土的,遼李內貞墓志銘云:“試大理寺丞”。與張儉“試順州從事署棘寺丞。”可作互證。“監察御史”、“司門外郎”《遼史·百官志》不見載。遼南面官制完全仿唐,監察御史設在御史臺下,《遼史·百官志》簡陋根本不談。(4)志文第九行:“授禮部郎中,知制誥直樞密院,加賜金紫柱國、特封開國男”、“知制誥直樞密院”《遼史·百官志》不載。“金紫柱國”是勛,開國男是爵。遼官制仿唐,但不載職官品級。(5)志文第十行:“充賀南朝皇帝生辰,國信副使”。這是張儉生平較為重大活動之一,而遼史失載。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76卷,云:“大中祥符四年十二月甲子契丹遣使長寧節度使耶律漢寧,副使太常少卿張儉來賀明年正旦。”大中祥符四年,當為遼統和二十九年(公元1011年)與墓志所記基本相同。(6)志文第十一行“開泰元年遷政事舍人,知樞密學士。二年正授樞密直學士,同修國史。三年加尚書工部侍郎知制誥,仍疏本郡之封,兼進徹侯之秩”。按《遼史,圣宗本記》只載“開泰二年春正月,以張儉政事舍人。”其它不見載,可補遼史本記和張儉傳。《遼史·百官志》不載“知樞密直學士,尚書工部侍郎知制誥”等官職,此應屬《百官志》遺漏。(7)志文第十二行“(開泰)四年春遷樞密副史,夏六月授宣政殿學士守刑部尚書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論思秘殿參預中堂”。《遼史·張儉傳》云:“開泰中累遷同知樞密院事”。志與史合。“刑部尚書參知政事,論思秘殿參預中堂”,可補《遼史·百官志》。(8)志文第十三行“(開泰)四年冬十月授樞密使加崇祿大夫,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政事,監修國史,特賜佐理功臣。”《遼史·張儉傳》失載。崇祿大夫,唐稱光祿大夫,文散官,從二品。遼因避諱耶律德光的名字,改光為崇。(9)志文第十四行“(開泰)五年秋加開府儀同三司守司空加賜竭功臣。”可補《遼史·張儉傳》。遼襲唐制設三公府“太尉、司徒、司空,又名三司”。此三公唐代皆正一品。“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又《遼史·圣宋本記》載“(開泰)七年五月以張儉守司徒兼政事令。”墓志云:“七年冬加政事令”。史與志文相合。(10)又志文第十四行“太平元年以左丞相之秩,升中書令之上。先圣特制,王實居之,兼進封魯國公增加邑戶,改賜推忠匡時節功臣”。按《遼史·圣宗本紀》和《遼史·張儉傳》記載張儉升為左丞相之職均為太平六年。《遼史·百官志》左丞相條下云:“圣宗太平四年見左丞相張儉。”而志文所記為太平元年張儉升左丞相之職,故遼史誤矣!“進封魯國公”改賜推忠匡時節功臣”均不載于遼史。(11)《遼史·張儉傳》云:“(圣宗)太平五年出為武定軍節度使,移鎮大同。”墓志云:“太平五年春以武定旗軍兼相印以授之。……夏六月復詔假于彰國,冬十月又詔移節于大同。”志文與張儉傳相合。而《遼史·圣宗本紀》“(太平)五年夏五月,以張儉為彰信軍節度使”。據張儉傳及志文所載,儉先授武定軍節,又詔假于彰國,后移鎮大同,所活動范圍均屬西京道管轄,因此張儉不可能由西京道“應州”突而調往東京道“信州”,故《遼史·圣宗本紀》誤“彰國”為“彰信”。(12)志文第十八行:“(太平)六年春三月再授樞密使左丞相兼政事令。”《遼史·圣宗本紀》(太平)六年三月……以大同節度使張儉入為南院樞密使左丞相兼政事令。”《遼史·張儉傳》也記載“太平六年入為南院樞密使。”本記與儉傳均誤。遼代職官制度分南北兩重官制,既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官以治契丹,所設樞密院又分南樞密院和北樞密院。契丹南樞密院掌“文銓、部族、丁賦之政,凡契丹人皆屬焉。以其牙帳居大內之南故名南院。”元儉問所謂:“南衙不主兵事也”。契丹南院下有“南院樞密使,知南院樞密使。”等官職。而南面官的樞密院掌漢人兵馬之政。并無南院,北院之分。據此記載和張儉所歷官職分析張的所授樞密使之職應是契丹南面官樞密院的官職。故《遼史·圣宗本紀》及《張儉傳》均將張儉太平六年所授樞密使之職誤作“南院樞密使”。(13)《遼史·張儉傳》:“……興宗,賜貞亮弘靖保義守節耆德功臣,拜太師、中書令,加尚父,徒王陳”。墓志云:“重熙四年……授洛京留守尚父河南尹進封泰國公增食賦七十室,改賜貞亮弘靖耆德功臣守太師傅兼政事令……”。志文與史傳大致相合。唯“授洛京留守尚父河南尹”不見載。洛京今地洛陽,當時非遼所有。考《遼史·肖孝友傳》記有“……遙授洛京守留。”疑張儉也是遙授洛京留守并非實授。遼代的“遙授”制度也是沿襲李唐和五代。由于遼代統治者對領土存有擴張野心,而把遙授,遙領的范圍擴大到親王、宰相以外,更有甚者遼竟把本國的官吏“遙授”到鄰國的領土上去。張儉墓志、肖孝友傳中所記載的就是很好的例證。(14)書撰者楊佶,名見《遼史·楊佶傳》“字淑南,南京人。統和二十四年舉進士……重熙十五年出為武定軍節度使。……除吏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按李燾“讀資治通鑒長編”卷90載:“天禧元年十二月己丑契丹遺使長寧軍節度使肖質,副使禮部侍郎知制誥楊佶來賀明年正旦”。宋天禧元年為遼開泰六年,而在太平四年楊佶為張琪所撰寫墓志署名為“政事舍人楊佶。《遼史·圣宗紀》太平七年作刑部侍郎楊佶”。《遼史·興宗紀》:重熙十年“以宣政殿學士楊佶為吏部尚書”。重熙二十二年為張儉撰書墓志署名為“宣政殿學士、崇祿大夫行禮部尚書兼知制誥修國史,上柱國弘農郡開國公”。據此可補《遼史·楊佶傳》之缺誤。關于遼代避諱是采取改字和缺筆,為避諱耶律德光諱,改光祿大夫為崇祿大夫。傳世哀冊文中的光寫作“”、“賢”寫作“賢”“明”寫作“”。張儉志文中“上相之光儀”、“以光祿勛”的光字皆作“”,“賢于西省”之賢字亦作“賢”。除此以外對“元”字也作缺筆如:“元年”、“元良”等元字皆作“”缺筆。但其它有勾筆的字如:尤、先、允等字則又不避。又如遼道宗名弘基(見傳世遼哀冊、遼史及其它書籍皆誤作洪基)本志文“弘農郡”“弘景山中宰相”之“弘”字均不避。可見遼代對于避諱不是十分嚴謹的。關于張儉墓志地望及出土位置值得研究。年在《文物》1972雜志第一期,題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展覽簡介》的報導中曾提到發掘元大都遺址時,在樺皮廠附近的明代城墻基下發現遼張儉墓志。張儉墓地應在何地?在他的志文中明確記載:“以其年五月七日歸全于析津府宛平縣仁壽鄉陳王里”。按《遼史·圣宗本紀》”。開泰元年(公元1012年)“十一月甲午朔……改幽都府為析津府,薊北縣為析津縣,幽都縣為宛平縣。”又《遼史·地理志》:南京道“南京析津府,統州六、縣十一:第二即宛平縣。志紀府縣與史正合。考“仁壽鄉”所在之地?1958年曾在北京西郊百萬莊發現遼天慶二年丁洪墓志和天慶三年丁文逳墓志,兩方墓志均云:“葬于宛平縣仁壽鄉陳王里”。又1957年北京西郊月壇北約一里洪茂溝發現遼咸雍五年董匡信墓,其志文提到:“葬于宛平縣仁壽鄉南劉里”。故可判定遼之宛平縣仁壽鄉區域應在高梁河以南至洪茂溝一帶,而仁壽鄉之陳王里則在洪茂溝以北到高梁河。張儉墓地應在此范圍。而《簡介》報導墓志所出土的地點,(指樺皮廠)在唐遼時應屬于宛平縣禮賢鄉之地。有1956年德勝門外冰窖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