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江湖地區戰國楚墓的初步研究_第1頁
湖北江湖地區戰國楚墓的初步研究_第2頁
湖北江湖地區戰國楚墓的初步研究_第3頁
湖北江湖地區戰國楚墓的初步研究_第4頁
湖北江湖地區戰國楚墓的初步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江湖地區戰國楚墓的初步研究

一是楚國時期楚國墓的現保護一、墓葬形制及地面高精度保存情況楚國時期的楚墓主要分布在楚國首都紀南城附近,以濟城南為中心的長江二地或山丘上。江陵地區的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為16-16.4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為904-1124毫米,一些地帶的地下水位較高。已發掘的小型楚墓比較集中的雨臺山,九店一帶的土壤,主要是紅壤或紅黃色的花斑壤,帶有一定的酸性,PH值約在6.7左右。因此一些棺槨較單薄、沒有填充膏泥或填充的膏泥層較薄的墓葬,其保存情況就比較差。反之,則保存情況就比較好。二、隨葬文物保存情況江陵地區的楚墓一般為土坑豎穴墓。由于所處的位置不同,土壤的性質,地下水位的高低等都不相同。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位的性質都直接地影響著墓室內隨葬器物的保存情況。一般說來,墓葬所處的位置上的地下水位較高,同時滲人到墓坑內的地下水的PH值又近于中性的話,則隨葬文物的保存情況相對較好。反之,則保存情況相對較差。從棺槨方面來看,楚墓中有多重棺槨的,也有無棺無槨的。一般說來,無棺無槨或單棺楚墓中隨葬文物的數量,品種都比較少,保存情況也較差。一些大中型楚墓都具有多層棺槨。這些棺槨一般是采用厚度為數十厘米的木材,通過較精細的加工拼合制成,特別是棺木往往還采用了除榫卯之外的其它密封措施。這一墓葬結構的特點,是隨葬文物能以保存下來的因素之一。江陵地區楚墓的另一特點是:采用白膏泥(或青膏泥)在槨室外圍作填充。使用的方法有多種:有6面都填充膏泥的,也有四周及頂部或某些部位填充膏泥的。膏泥的厚度從數厘米至數十厘米不等。泥質細密,加上填充時的密實原因,對墓坑的密封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一些大中型楚墓,其中一些中小型楚墓中隨葬文物保存較好的原因之一就是采用了膏泥填充。反之,沒有膏泥在棺槨外作填充物的楚墓,隨葬文物的保存情況不好。三、鼓墩代墓與二十七日墓內文物保存情況的對比在墓葬的發掘中,人們常常發現那些地下文物的保存情況不僅與時代、地點、墓室結構的不同而互有差異,甚至同一時代、同一地點、墓室的一些結構相近的墓葬其保存情況也往往不同;但在某些埸合,一些墓葬內的文物保存情況又十分相近。例如位于現今隨州市的擂鼓墩一號墓(即曾侯乙墓)與二號墓,時代基本上相差不遠,兩墓相距僅百余米地質條件應大致相同,但墓內文物的保存情況卻相差很大,一號墓內的文物有漆木器、竹簡、絲織品的殘片、青銅器及陶器等,而二號墓內的文物除青銅器、陶器及玉石器之外其余的文物(包括厚重的棺槨)全部腐爛殆盡了:與此相反,江陵鳳凰山八、九、十號漢墓與云夢大墳頭一號漢墓,時代雖然相近,但兩地相距遙遠,而兩墓內的文物保存情況卻比較相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呢?造成這些不同情況的主要原因有哪一些呢?探索一下這個問題,對于我們在墓葬的發掘前和發掘的過程中粗略的摸清地下文物在墓室內的保存情況可能會有所裨益。因而研究這一課題,對于在墓葬的發掘前和發掘過程中做好出土文物的清理、保護和保管等各項具體業務的事前準備工作、對于出土文物的現埸保護工作都足很為重要的。無機類、有機類文物腐變的因素取決于兩個方面,即文物材料自身的特性和文物所處的環境。出土文物的品種足相當多的,可以說當時人們所使用的東西都有可能被隨葬在墓中,它們主要可分為兩大類:有機類和無機類。屬于無機類的主要有陶器、金屬器、玉石器等,在正常的情況下,這些物質的化學性質相對來說都比較穩定,在漫長的地下歲月里一般都不會完全腐爛成灰。屬于有機類的品種史多,如食物、紡織品、漆木竹器、皮革等。與無機類文物比較,有機類文物更加容易腐爛,因為它們的組成都是有機高分子,不儀是各類微生物的養料,在地下環境中也容易遭到破壞。所以在出土文物中,清理時最困難、運輸及保護中最棘手的器物絕大部分屬于這類物質。從我省近些年來發掘的這類墓葬看,出土文物中占在多數的是陶器、金屬器、漆木竹器、紡織品、玉石器等,它們中最不易保存的是漆木竹器和紡織品。2、關于膏泥與棺對比考古學環境包括墓葬和遺址所處的地質條件、墓室構造兩大方面,而影響文物腐變的動因就是由兩大方面所飽含的水分、絡合物、氧氣、酸堿度、氧化還原電位、鹽類、溫度、復蓋物、有機體等幾個方面。1>地質條件。影響地下文物保存情況的地質條件很多,如土壤的性質(鹽類、絡合物、復蓋物、有機體、酸堿度)所以在北方的酸堿地區和南方的紅壤層中,如無其它因素中影響,地下文物的保存情況一般說來都不可能很好。2>墓室的構造。地下文物保存狀況跟墓室構造的好壞至關重要,關鍵在于墓室的密封性。墓室的密封性決定于墓室的結構及工程質量、墓室所處的地質環境等。從我們所討論的范圍來說在發掘時地下文物保存情況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墓室的密封程度,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認為,密封性較好的墓葬,其中的文物就會保存的較好,反之,則腐爛情況會較嚴重。決定墓葬密封程度的因素很多,這里主要就膏泥、棺槨、積水三個方面進行一些討論。A、膏泥。膏泥有白膏泥和青膏泥之分,它們大都是填充在槨室的外圍。特別是楚墓中使用膏泥的現象較多,如江陵雨臺山248座一棺一槨墓中有183座填有膏泥,這是小型楚墓的情況,一些大中型楚墓一般都填有膏泥(也有少數墓葬是建在膏泥層中的)。膏泥填充的情況也不相同,有的墓葬在槨室的四周及頂部都填有膏泥,有的則僅在墓底填充膏泥。它們的厚度在不同墓葬或同一墓葬的不同部位也不相同,厚的可達一米以上,薄的僅有十幾厘米。無論是白膏泥或青膏泥,都是一種顆粒較細的粘土,填充在槨室四周時因它的質地較細且密實的緣故,所以能直到一定的密封作用。起到了阻止氧氣對文物的氧化作用,進而阻止由于水分滲透的速度很快而造成一些軟材料如陶器和骨頭產生物理性的磨損。據分析結果表明,白膏泥是一種含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鐵、三氧化二鋁、氧化鎂、氧化鈣等礦物的粘土,但由于毛細作用它本身具有相當大的吸水性,吸水量甚至可達到本身重量的20%,例如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的白膏泥的含水量就達到10-20%,因此膏泥層不可能起到隔水的作用,地下水可以通過膏泥層緩慢地滲入墓中,一方面溶解土壤中所含的可溶鹽類、絡合物,同時對隨水而來的“大個子”細菌起到阻擋作用。參加過長沙楚墓發掘的同志們早以指出,凡是有膏泥層密封的墓葬,其中的棺槨就會保存的較好,而沒有膏泥層的墓葬,大部分棺槨都腐爛成灰了。膏泥層對墓室的密封起著十分主要的作用,因為有了較致密的膏泥層就能使棺槨保存較好,同時也就能使墓室較容易產生積水,這三種因素結合起來就加強了墓室的密封性能。所以說有無起密封作用的膏泥層是探索墓內文物保存狀態首先需要弄清楚的。B、棺槨。棺槨本身是文物同時它們又是墓室內其它文物的保護層。在考古發掘中從來也看不到那種各類文物都保存較好而棺槨已腐爛的現象:一般說來棺槨完好的墓葬其中的各類文物才能保存的較好。這就表明棺槨保存情況的好壞與墓室內其它文物保存情況有著直接的關系。棺槨的密封程度與它們的材質、厚度、板材間的拼接方式等有關。大中型楚墓和西漢前期墓的棺槨都有一定的厚度,有的可達20厘米以上,如果板材之間拼接的比較緊密,就可以形成有一定密封作用的空間,當受到地下水的浸潤后,木材體積稍稍增大,史增強了密封性能對于棺木米說,由于棺板的接口處一般都很嚴密,有的甚至還采用其它方法進行密封,加上棺木表面的多道髹漆,基本上使得棺內形成了一個密封的容器。然而棺槨與膏泥層一樣,由于其本身的吸水性,也無法阻止地下水的滲透作用。C、積水。我省處于亞熱帶氣候區域,氣候溫和濕潤,年降雨量大都在800-1200毫米,特別是一些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地下水常常會滲透到墓室內產生積水,使隨葬器物部分或全部浸泡在水中。水分本身會對文物造成物理和化學上的破壞,由于水是激活許多腐變的動因,因此水分常被稱為“通用的催化劑”。這樣,可以促進許多化學反應的發生,還會使有機物滋生。水分也應該考慮為一種化學物質,因為它影響材料結構構成。一些材料如膠質材料中的可溶組分。水分也可能使一些難溶的材料發生水解反應,再產生一些可溶或不可溶的物質。因此許多有機聚合物將最終水解成越來越小的可溶分子。同時水對金屬的腐蝕和其它類型的電化學反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們在發掘中通常迂見的食品及絲織品中的蛋白質分子結構的變化,而使它們解體從而導致腐爛的發生。但是,一種看起來很矛盾的情況,就是水分充足的環境競是一些文物保存下來理想的條件。飽水材料可以阻止氧氣的接觸,這相當于在缺氯的條件下保存。然而,由于材料的飽水和水解作用的廣延性,會使有機材料受損壞,幸運的是它的結構形式仍保持不變,只是水取代了水解掉的物質。盡管水的溶解不可避免,但水的存在阻止了材料的瓦解并保留了器物原來的形狀和限度。樣品的保存作用膏泥、棺槨和積水的存在,使墓室內的環境處于一種特定的狀態中。在這種特定的狀態下,下述現象是存在的:1、由于膏泥、棺槨等多層密封層的存在,無論足滲入墓室的地下水或是氣體都得通過這些密封層,從而受到層層過濾。2、由于密封層的存在,進入墓室的地下水和氣體不可能是暢通無阻地流進去的,而應該是一點點地滲進去的,這樣速度就十分緩慢;同樣當地下水位下降時,墓室內積水的外滲也是相當緩慢的,墓室內的積水就不會隨著地下水的漲落而快速升降,在一段時間內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狀態,氣體也有相似的情況。事實上如果存放處或水不運動,這種對軟材料物理性損傷就可避免。這種穩定的狀態是適宜于文物保存的。3、由于密封層存在,墓室的溫度和濕度的波動性越小,并且其平均溫度很低。既便較淺的存放處,只要復蓋層結構致密也能起到緩解的作用。避免一般大氣環境的波動性影響,可以增強保護的能力。4、由于密封性的存在,鹽類和其它的殘存物得以保存,而鹽類和其它殘存物的存在有助于保存有機材料,這是由于微生物不能在含鹽最高的地方生存的原因。5密封層隔絕了四周土壤與墓室內文物的直接接觸,這樣這樣土壤對文物的腐蝕作用就大為減少。6、如果地下水帶有較強的酸堿性,當它們與各密封層接觸、進行滲透的過程中,就可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這樣滲入墓室的水的酸堿性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減弱。關于墓內文物的保存狀態為了探索這一問題,現舉下述三組墓葬進行討論。1、1975-1977年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發掘了土坑墓十座,包括在此之前出土大批秦簡的睡虎地十一號墓,共十一座墓葬。這十一座墓的時代比較相近,地質條件也相差不大,但墓內文物的保存狀況卻有比較明顯的差別。現將其中幾情況列于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這幾座墓葬的保存情況以11號墓最好、39號墓次之、29及30號墓情況最差。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很多,從表中看主要原因是膏泥層、棺槨和積水。29和30號墓中的棺木為什么都爛光了呢,就因為它們的膏泥層薄、未經夯實,同時又沒有槨板的保護,密封性差,所以也無法使墓室積水。從這組例子可以看到,質細又經夯實的膏泥層、較密封的棺槨及墓室內的積水對于墓中文物的保存是有利的。2.如前所述,膏泥層對墓的密封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膏泥層或只是少部分因的存在,那么膏泥的密封作用就差,棺槨也不可能保存很好,同樣,墓中文物的保存狀態就不好。例如下述墓葬,它們的有關情況現列于表2。3.一些密封程度比較相似的墓葬,其墓室內文物保存的情況就會比較相近,如江陵鳳凰山的一些漢墓,它們的有關情況見表3。<四>探索墓室內文物保存狀態的幾條線索如所述,在墓葬的發掘前和發掘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尚未出土的文物的保存情況,使現埸保護及各種準備工作時時走在清理工作的前面,對保護于文物的清理和保護是有利的,也是必要的。這一點對于在較大型墓葬的發掘時更顯得重要。但是,在實際的發掘工作中,對于那些易于腐爛的食物、絲織品、皮革、漆、木、竹器等,通過什么途徑去摸索、去估計它們的保存狀態呢?由于各種不同墓葬的復雜性及地理條件的千差萬別,完全探準地下文物的情況是非常困難的。下面主要根據我省一些墓葬的發掘情況,提供幾點可供參考的粗略的線索:1.如果墓葬槨室的周圍有一定的膏泥層進行了密封,并且槨板都還保存的話,那么墓內文物保存狀態一般說來都不會很差;反之,則保存情況將不可能很好。2.當地下水位較高,水的PH值近于中性,那么漆、木、竹器的保存情況會比較好。因為漆、木、竹器的質地是纖維素,其化學結構比較穩定,在近于中性的地下水中,纖維素分子的降解過程是十分緩慢的,雖然微生物對它的腐蝕很迅速,但當它們充滿水份-即飽水后,微生物就難以生存和繁殖了。俗話說“干千年,濕萬年”原因就在這里:至今仍在使用的“水中儲木法”,其道理也在于此。3.在填土的清理過程中,如果有植物的枝葉丟棄的工具及木柄或其它遺物等,也可以推測出墓內文物的保存情況。當出現植物的枝葉比較好,甚至呈青綠色或工具表面銹蝕輕微、木柄沒有較大的腐爛,則說明填土致密,墓內的密封性就會較好。則墓內的漆、木、竹器的保存情況將會較好,部分絲織品的存在是可能的。4.絲織品的保存狀態比較難以摸索,因為蠶絲纖維比較脆弱,在地下水的浸泡中以及與氧接觸時都會發生變化,使內部的蛋白質分子降解,從而導致它們的腐爛。一般說來,雖然密封性較好,但當墓室充滿積水,特別是帶有微堿性的積水時,絲織品的部分保存是可能的,而完整的保存一般是不可能的。同時,由于絲織品出于棺內的情況比較多,在清理槨室時,如果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絲織品保存完好的話,可能意味著棺內的絲織品有保存較好的可能,此時對棺內的情況應予以注意,如果棺木無明顯的縫隙或破損,則棺內的衣物可能保存較好,應在詳細了解情況后,才能作進一步處理,以防棺內的積水在運輸過程中的震蕩將絲織品損壞。實際上,每一個地方已經發掘的墓葬的保存情況,都可以成為這一地區同類墓葬文物保存情況的借鑒,也可以成為時代、地點雖有差異,但地質條件和墓室結構上相近的一些墓葬的借鑒。問題是如何進一步總結這方面的經驗,對于我們有計劃、有準備地進行文物的現埸保護是有益的。四、小型工具包、有利于紡粘、整理發掘墓葬事先應該準備一些必要的物品:某些便攜式的簡單儀器如便攜式酸度計、水質儀、雙金屬溫度計等;小型工具包、噴霧器、相機等;少量化學藥品如草酸、氫氧化鈉、乙醇、丙酮、聚乙煥烯醇、聚乙烯醇縮丁醋、聚丙烯酸樹酯、石膏等;其它用品如脫脂棉、宣紙、栲貝紙等。發掘不同時期的墓葬,應根據墓葬內經常出土器物的特點在物資上進行必要的準備。<1>油漆加工1.胎體的升級改造戰國楚墓中的漆木器,是在木質胎體上髹天然漆而成。天然漆屬高分子化合物,通過一定的加工后髹在木材表面成膜。該膜在幾干年的地下環境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必然地會產生老化現象,表現出開裂、硬脆、卷曲和腐爛。作為胎體的木質,由于受地下水的侵蝕,其變化的重要一點是:木質內部的一切空隙都充滿了水份,其絕對含水率都在100%以上,有的可達600%或更高。此外由于木纖維的降解使胎體吸水后整體呈海綿狀,有的還表現出開裂和腐爛。楚墓出土漆器的顏色以紅、黑為主,黑色顏料一般為煙炱(主要成份是碳);紅色的主要是朱砂(一種天然的紅色硫化汞)。其它的顏色如綠、蘭、白、黃、金、銀等主要也是采用天然礦物或金、銀等金屬。在幾千年的地下環境中,一些物質或它們的一些基團隨著地下水滲透到這些顏色中去或與之發生反應,出土時這些物質或其反應物在空氣中與氧等發生反應從而使漆器的色彩發生變化。2.對水景的整體布局的影響楚墓中的隨葬文物幾千年來能夠在埋藏的環境中保存下來,通常是由于這些器物基本上與所處的環境相適應并達到了平衡。當這些器物一旦被發掘出土之后,暴露在大氣之中,器物所處的整個環境立即發生突然的變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并激活了一些新的腐變動因。使器物的腐爛變質重新加速開始。如溫度、濕度、氣體的成份及壓力、光線等。這種整體性,突然性的變化對出土文物的影響很大。就出土的漆木器來說,濕度、光線、氣體三個因素的變化對其影響為更直接。例如出土的飽水漆木器在空氣中放置30-60分鐘之后漆器表面漆膜就會發生細細的起皺現象,這就是濕度的變化而引起的木胎表面收縮在漆膜上的反映;光能夠使出土的漆木器在發掘的過程中就發生能夠看得見的腐變現象,一些出土的漆木器幾千年來一直在地下避光保存著,發掘時突然將它們暴露在光線之下,有些漆木器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內就會發生顏色暗淡或褪色的現象。由于漆木器各自的具體情況不同,上述的變化在一些漆木器上往往發生的更加迅速。3.濕色做好保護的方法1>一般漆木器的現埸保護方法<1>漆木器出土之后應立即進行攝影,有條件的話最好進行攝象及色彩的記錄工作,因為漆木器上的彩繪顏色暴露在空氣中之后很快就會變得暗淡下來。<2>起取漆木器時,應雙手從靠近漆器底部的位置輕輕用力,使器物與底部基礎脫離。小型漆器可一人操作,用雙手托起放到木質托板上,再從墓坑內運出;大型器物可2-3人合作起取,以一人為主,當器物已與底部基礎脫離時,將器物一邊傾斜一邊插入薄木板,當器物已放在木板上之后,由二人配合一邊扶住器物一邊托起木板,將器物放人箱內或筐內,做好記錄、標簽等,再從墓坑中運出。出土器物應先送到考古工地的臨時工作間內,進行適當的處理。<3>在臨時工作間內,對器物表面明顯的污物可用墓內積水或當地的井水等輕輕洗去,器物盛放物品部位所積的淤泥等物應細心清理,以便弄清所盛物質的有關情況,一時難以清理的應暫時予以保留,留到室內清理時再作處理。<4>用塑料薄膜將器物包好,包裝前在器物底部附近放一團濕了水的棉花,使之基本上處于密封狀態,以防水分快速揮發。<5>再用0.3-0.5厘米右左厚的塑料泡沫包裹,以防輕微碰撞或擠壓對器產生損害。放入合適的箱內,四周填充紙屑類物質,然后運往文物保護實驗室去。2>粉彩漆木器、著衣木俑的現埸保護方法漆木器上的彩繪所用原料的不同,分為漆繪、油繪和膠繪等。因為漆與油不溶于水,所以采用漆與油髹飾的彩繪,在出土時的起取、清洗、包裝等過程中一般均不易使其受到損失;而膠繪則不同。由于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所用的膠均是水溶性的,如《周禮.考工記》中記述的鹿膠、牛膠、馬膠等,對于這一類膠繪的花紋,考古工作者常稱之為“粉彩”。受地下水及潮濕環境的影響,出土時彩繪已有不同程度的損失存在,如用手撫摸或與其它物品接觸,這些膠制的彩繪就十分容易被擦去或抹掉。著衣木俑的情況與膠制的彩繪漆木器相類似。因為著衣木俑出土時,身上的絲綢衣服均呈潮濕或半潮濕狀態,并且十分脆弱,如與其它物品直接接觸,很容易與之粘連而被扯碎。同時,發掘現埸也難以有充足的時間等條件對木俑著衣的各種資料一一進行記錄和整理。因此,必須盡量保持木俑著衣的原狀運回室內清理。對于這類出土漆木器和著衣木俑的現埸保護,除按一般出土漆木器操作外,其包裝、保濕的方法可采用“半接觸”法進行。所謂“半接觸”法,就是用來包裝固定出土文物的物品只與被包裝文物的部分表面接觸,與那些繪有易擦去的“粉彩”的表面、易粘連的衣服等不接觸或盡量少接觸。例如,對于著衣木俑可采用圖1的方法進行包裝。對于其它形狀的粉彩漆木器可按類似的方法,選擇文物表面無粉彩或粉彩較少的部位進行包裝保護。3>大型棺槨的現埸保護方法由于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國內對大型棺槨的現埸保護工作還是采用比較簡易的方法。<1>作為楚墓內的槨室,一般是采用加工后的木材一塊塊拼接(或榫接)而成,在發掘時又須一塊塊拆開從墓坑內運出。由于槨室木材用料一般都比較粗大,表面腐朽,吸水后重量增加,在起取或搬運時,如直接地用鋼釬、鋼索(或繩索)進行撬起和拖拉,槨木表面就會被勒出深深地凹溝,有的甚至會斷裂或破碎。如果在起取時加一塊厚木板作托板、搬運時將槨板放在托板上進行,這類缺點基本上就可以避免。<2>槨板運出墓坑后,應用水洗凈,再用塑料薄膜條纏繞包裹并運到陰涼潮濕處暫時存放。如考古發掘工地條件允許的話,包裹后的槨板可采用細沙子暫時埋起來,沙子上加蓋油氈等物。而不應任其暴露在野外。<3>一般的棺木也可以采用上述的方法進行現埸保護。對于髹漆的棺木或大型完整棺木來說也可以采用下述的方法:例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內外棺,又大又重,首先在棺內放入一些浸飽了水份的棉花等物,然后在棺木表面一邊噴水一邊將塑料薄膜緊貼在棺木的整個表面。這樣處理后,一般隔3-4天再往表面加一次水即可保證棺木不會因濕度的變化而發生明顯的變化。加水時,用小水流從棺蓋與塑料薄膜接口處進行,水從塑料薄膜與漆膜之間流過后薄膜又會自動粘合到棺木的表面上。<2當前竹墊保護方法1.麻黃的外部形態江陵地區戰國楚墓中往往有竹簡出土,由于竹簡上記錄有文字,它們均被列入國家珍貴文物之列。從外形看:楚墓出土的竹簡一般都比較長,長度在60厘米或更長,最長的可達70多厘米,這也是江陵地區楚墓出土竹簡與江陵漢簡、云夢秦簡的基本區別之一;竹簡細長均勻、表面平整、邊緣光滑、成束或多根在一起、無論正面或背面往往殘留有2道(或2道以上)用線編冊的痕跡。這些外形特征是在楚墓清理時辯認竹簡的一種簡便又可靠的方法。從理化性質上看:竹簡的質地是竹纖維組成,與木纖維一樣,出土時竹纖維中的一切空隙均充滿了水份,絕對含水率一般都在100%以上,成為“飽水”竹簡。由于地下水的影響,竹質內部可溶性物質如半纖維素、膠質等基本上被溶去,竹纖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降解,質地疏軟,加上吸飽了水份后重量增加,使得有些竹簡出土時似泡過水的面條一樣,依靠自身的強度是無法起取的。從竹簡本身來看:由于竹簡是記錄文字的,每枚竹簡之間必然存在著前后的順序,也就是每枚竹簡之間的相互位置是一定的。對于成束或多根放在一起的竹簡,在起取時如何盡力保存它們的原有狀態是十分重要的。2.合理起取改造所需的麻黃1>對于成束、成片的竹簡在做好各種資料后,最好是一次性的全部起取出來。墓坑內器物交疊時,首先是清理竹簡的外圍器物,使竹簡完全暴露出來,以保證能以將竹簡一次的全部起取出來。一次性全部起取出來的優點在于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著竹簡的原有狀態,這對于今后的釋文工作是很有幫助的。竹簡數量較多,無法一次性全部起取時,可根據竹簡出土時的實際情況分成幾批,分別取出,保證每一批竹簡的完整性,并同時記錄好各批之間的相互關系。2>用薄竹刀從竹簡最下部的一端將竹簡與底層輕輕地剝離,一邊剝離一邊插入薄塑料托板。托扳厚約1毫米、其前端棱角、棱邊已磨圓。3>待塑料板已將竹簡托住后,再從塑料板下面插入一薄木板將竹簡托起。竹簡四周的污物可在工地的臨時工作間內,采取低水頭小水流輕輕地沖洗干凈。4>起取出來的竹簡不能浸入盛滿水的容器內,由于竹簡在水中容易的漂動,它們相互間的排列順序就會立即受到破壞,從而給以后的釋文、整理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甚至是無可挽回的損失,這一點在江陵楚墓的發掘中是有過教訓的。最好是在竹簡上面鋪一層白色濕棉布,棉布上再鋪一層浸透水的脫脂棉以保持濕度,外面再用塑料薄膜包裹。5>出土竹簡應盡快進行清理、繪圖及照相,以便取得最直接、最清楚的照片資料。如果考古工地條件不具備的話,應將竹簡盡快送往室內由專業人員處理。6>竹簡的清理、照相、保存等請參看“秦簡出土時的現埸保護”中的有關內容。3.竹席的最佳卷揭楚墓中的竹席一般位于棺內,原是作為棺內的底襯,竹席上面再安放尸體。有的竹席比較小,僅鋪滿棺底;有的竹席比較大,鋪滿棺底后的四周多余部份折疊起來。清理時,上述兩種情況要區別對待。同竹簡一樣,竹席出土時一般也吸飽了水份,重量成倍增加,篾片也像泡過水的面條一樣疏軟,靠本身的強度是無法起取的。同時,由于竹席的面積大,又在棺內放置,操作起來就較困難。直接采用托板、插板等方法起取均會容易給竹席造成損壞。這里介紹一種簡便卷揭竹席的方法:1>清理完棺內的器物、尸骨及竹席上的其它物品,作好資料。2>采用小流量、低水頭的流水洗凈竹席表面。3>清理出內棺一塊邊板上的竹席邊緣部份。有折疊的地方可慢慢地將其展開。竹席較大時,由于操作上的困難,可以考慮先拆開內棺的一邊側板。4>用一塊大小與竹席相近或稍大的塑料薄膜鋪在竹席上面,薄膜的一邊與竹席的一個邊緣(一般為竹席的寬端)緊緊貼在一起。用竹刀將竹席該邊緣剝離并同時貼到薄膜上面。5>當竹席邊緣與塑料薄膜完全貼住時,借助于薄膜的強度將竹席卷起。卷起時薄膜在內,竹席在外。一邊卷一邊將薄膜的其它部分不斷地緊貼在竹席上面。在卷起的過程中,用清水輕輕地沖洗去竹席背面的污物。為了避免竹席的折疊,卷起竹席時的最初筒徑大小控制在20厘米左右。6>在卷起過程中,如迂到竹席破損處,可用竹刀將破損的竹席邊緣剝離、拼對后貼在薄膜上面,然后再繼續卷起竹席。7>竹席全部卷起后,為了保持其水份,可在竹席兩端放幾團浸飽了水的棉花并將塑料薄膜的兩端折起,再放在合適的托板上固定好,就可以裝箱運輸了。8>對于僅鋪滿棺底的竹席,揭取時要簡單一些。由于竹席潮濕的表面與塑料薄膜粘合力較大,而塑料薄膜的韌性、拉伸強度又比較好,將竹席的一端與棺底剝離后貼在薄膜上,借助于薄膜的強度,就比較容易將整個竹席卷起來。如果竹席表面比較干燥,可適當地噴灑少量的水份后再行操作。<3>絲綢紡織品1.楚墓出土絲織品的種類絲織品在江陵地區楚墓中時有發現。江陵馬山1號楚墓出土的絲織品數量之多、質量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被稱之為“絲綢寶庫”。一般楚墓中的絲織品大部分都是碎片,這與墓葬所處的地質條件及墓葬的結構有關。楚墓中的絲織品主要有:墓主人衣物;幡等喪葬用品:盛放香料或果實的香囊、絲袋;包裹器物的用品,如鏡袱等。單獨使用絲織品隨葬的現象在楚墓中還很少發現。從一批經過鑒定的出土絲織品資料看,楚墓中出土絲織品主要是桑蠶絲制成,而且經過練制的熟絲織物占多數。未經練制的生絲織物的數最較少。蠶絲是一種蛋白纖維,在水、氧氣、紫外線等因素影響下會發生降解,宏觀表現為絲織品的斷裂、脆化、碳化、腐爛等。民間俗語說:“陳絲如爛草”就是這個道理。2.剪開工藝的起取楚墓中出土的絲織品,經過二千多年的歷程,強度十分十分脆弱,特別是吸飽了水份之后重量增加,依靠自身強度是難以起取的,一般都必須使用襯托物。此外,出土絲織品干燥后脆性增加,十分容易斷裂。因此在起取絲織物時,通常是在絲織品呈半干半濕狀態下進行。1>棺內絲織品出土時的現埸保護棺內絲織品主要是尸體上的衣物及蓋在尸體上的錦被等。在起取之前要做好各種資料。如果絲織品保存較好,應屬于重大考古發現,此時應當將絲織品連同內棺運回到室內仔細進行清理。在搬運之前,如棺內液體較多,需首先抽出棺液。可采用無菌導管依照虹吸的方法進行,棺液要收集在無菌容器內。這樣做的原因是避免運輸時的震動引起棺液晃蕩而損壞絲織品。尸體上保存較好衣服的起取分為兩種情況:<1>在絲織品起取之前,就要進行探查,如果有尸體保存,應屬于重大考古發現。此時的重點首先是保護好尸體,應該有醫學等方面的專門人員在現埸對古尸進行保護。為了保護好尸體,尸體上的衣服是不能硬行脫下的,應采用剪開的方法起取。剪開的部位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說來,上衣或長袍類可沿腋下、雙腿外側離縫線向后約1厘米處剪開;褲、绔等可沿雙腿外側剪開。剪開后,趁絲織品半干半濕時在表面貼一層白綿紙,利用綿紙的強度將剪開的絲織品從下向上起取,起取時可以視具體情況采用卷起或揭取的方法。起取后的絲織品放在已備好的托板上,托板位于尸體頭部前方,因該層絲織物的另一半尚壓在尸體下面。然后進行第二層衣物的揭取。如絲織品十分脆弱,無法一層層揭取時,可考慮將衣物整體或幾層一并剪開起取,因為多層絲織品在一起時的強度遠遠大于單層絲織品的強度。整體或多層揭取衣物,主要是便于移去尸體另行研究,以免揭取絲織品的時間過長,而使尸體發生變化。整體剪開的衣物可重新進行分層揭取。鞋、襪、裹腿等,可用薄竹刀或牛角刀剝離松動后,盡量想辦法整體脫下。有系帶的情況時,可考慮在系帶的扣結旁呈斜線剪斷,保留扣結。需要注意的是,剪開的位置必須盡量避開重要紋飾的中心部位、衣物的縫線處、打結處等,因為這些部位所保留的資料對今后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2>尸體腐爛殆盡或僅剩下骨骼時,在弄清葬式等有關資料后,可以從下肢開始對絲枳品進行清理。對于能以整體取下的衣物盡量不要采用剪開的方法,無法整體取下的衣物當然也只好采取剪開的方法分層揭取了。對于無法分清一件件的、已經腐爛成團、成塊的衣物,可以依其破損的具體情況采取分團、分塊的方法起取,起取時要首先將棺液抽出,等成團、成塊的絲織物內的水份大部分瀝去后再起取。對絲織品進行分團、分塊時要記錄下它們相互間的位置關系,到室內再分層揭取、整理和拼接。<3>揭取的衣物要放在鋪有白綿紙的托板上,衣物的兩層之間已揭開的應放入一層白綿紙隔離。已揭開的絲織品應盡量避免二層或多層的絲織品之間重新相互粘連,然后可用較厚的塑料薄膜袋將絲織品套裝密封。密封時,托板放入一敞口塑料小袋,袋內盛一團浸飽蒸餾水的棉花,以維持絲織品的水份不致很快干燥,便于室內進一步整理。成團、成塊的絲織品可放在鋪有薄膜的托板上,再用薄膜包裹,防止水份快速揮發,運回室內清理。2>其它出土絲織品的現埸保護方法<1>包裹銅鏡等物的絲織品包裹在青銅器外表的絲織品,如鏡袱,一般保存情況都不太好。緊貼在銅鏡等器物表面的絲織品殘片,已翹起、脫落的部分應小心取下后用玻璃片火封(方法見本節<4>);已干燥卷曲的絲織品殘片可噴點水霧使其伸展或將其展平后再用玻璃片夾封。緊貼在青銅器上的部分絲織品殘片,如青銅器保存情況較好,而絲織品又不影響青銅器的主要紋飾的話,一般不要把它們剝離下來,也難以剝離下來,因為剝離時絲織品往往會碎成粉末,就原樣保存好。邊緣翹起或碎裂時,可在翹起或碎裂處滴幾滴3%的聚乙烯醇水溶液(絲織品潮濕時)或1%聚乙烯醇縮丁醛乙醇液(絲織品干燥時)加固一下,待絲織品基本干燥后,連同青銅器一起用棉紙包好運回室內。<2>盛放果實、香料等物的絲織錦袋等,出土時要保留袋口的扣結原貌,內盛物可通過破損處取出,內盛物取出后袋內應放入一定量的白綿紙小團,以防止袋壁粘連。然后放在托板上固定后放入塑料薄膜袋內,并放一團濕棉花保持水份。如絲織品錦袋完整或情況較復雜時,可將錦袋連同內盛物一起用托板托起,固定后放入塑料薄膜袋內密封并放一團濕棉花保濕后運到室內處理。<3>對于出土的絲織品殘片,無論大小都應細心揭取和保護,因為一些古代絲織品的新品種往往就在這些殘片內發現,例如用作竹笥內襯的絲織品殘片等。對于這殘片可趁其半干半濕時進行揭取,如果殘片干燥可適當噴點水霧,待稍干后再揭取。粘連較緊的絲織品殘片,先在其表面貼一層白綿紙,然后用竹刀從邊沿將絲織品剝離原來的器物而附在白綿紙上,利用綿紙的強度與竹刀配合而將絲織品揭起。<4>揭取的絲織品殘片放在兩層白綿紙中間,輕輕地施壓吸去一部分水份,再放入兩層白綿紙中間,用玻璃片火好,同時附上有關的標簽或說明資料,送到室內后再進行整理。如果是錦、絳、繡等比較珍貴的絲織品殘片,可以采用“帛幣”的保護方法進行現埸保護(見《小塊絲織品-“帛幣”出土時的現埸保護》)。3.及時做好出土絲織品的使用和清洗工作江陵地區楚菜出土絲織品的品種有絹、羅、錦、絳、繡等。多數絲織品都是經過染色的,特別是錦、繡等,都有美麗的彩色圖案。春秋戰國時期的絲綢染色,即有“石染”,也有“草染”。“石染”是采用礦物染料,如朱砂等;“草染”是使用植物染料,如茜草、梔子等。為了減緩絲織品出土時顏色的變化進程,出土絲織品應盡量避光保存并盡快處理,特別不要使之受到陽光的直接照射,出土現埸的文物拍攝工作最好也應在自然光(避免陽光直射)下進行,不能使用強光燈。出土絲織品一般本身不帶有大量霉菌,但出土之后容易受到霉菌的侵蝕,特別是在春夏之交季節。作為現埸保護來說,絲織品出土之后一般都是盡快處理的,包括室內整理工作也是一樣。所以防霉劑在絲織品的現埸保護中很少使用,而且絕對不允許將防霉劑直接用在絲織品上。如果擔心在室內整理工作開始前,現埸包裝好的絲織品會生霉的話,可以預先在用來托住絲織品的托板等上面噴灑一些甲醛水溶液先行消毒,絲織品包裝之后,在包裝物外表再噴灑一些甲醛水溶液消毒,注意不能將甲醛水溶液濺到絲織品上面。出土絲織品上的污物在現埸進行初步的清洗,清洗應在托板上進行,采用小流量、低水頭流水清洗。對于絲織品上一時難以洗去的污物可暫時保留,待室內整理時再采用有關的化學溶劑進行清洗。需要注意的是:出土絲織品的現埸保護中,除去少量破碎處采用2%的絲膠水溶液稍為加固外,一般都不要在絲織品上使用化學粘合劑或其它化學物品。第二,西漢時期江陵地區墓土的保護一、地下水概況江陵地區的西漢前期墓,已經科學發掘的主要在紀南城附近及其周圍一帶。例如從七十年代起發掘的江陵鳳凰山8、9、10、167、168、169號等漢墓就位于紀南城古城墻邊。鳳凰山是一處平緩的崗地,位于楚故都紀南城東南角。它是長江北岸二級階地的殘留臺面,高出周圍地面3-8米,是由晚更新世時期的河湖相松散堆積物組成,上復6-8米的淺黃棕色粘土和2-3米的褐黃色砂質粘土,該粘土為良好的隔水層。地下水的PH值年動態在7-8之間,呈弱堿性,其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鈣鎂型水,水位季節性變化1-3米。地溫季節性變化4-6度,墓坑深度10米處的日溫差小于1度。二、制作精細的棺僚和密封體系江陵地區的西漢前期墓一般為土坑墓。特別是大中型的墓葬在棺槨及采用膏泥作槨室外圍填充等方面與戰國楚墓比較相近。例如,大中型墓葬的棺槨一般都是采用厚度數厘米至數十厘米的木材,通過精細的加工拼合而成,同時還采用了榫卯和其它密封的方法。而填充在槨室外部的膏泥,不僅對墓室的密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滲入到墓室的地下水也起到了一種過濾和緩沖的作用。三、考古遺址的保護夾胎瓷器和卷木胎瓷器從我國古代漆器生產工藝的發展過程看,西漢前期的漆器生產在戰國漆工藝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進步,主要表現在夾苧胎漆器和卷木胎漆器的數量增加,漆器生產工藝向著輕巧、華麗的方向發展。夾苧胎漆器和卷木胎漆器在戰國時期都已經出現并得到一定程度的使用,到了西漢前期,更多的盒、奩、卮、杯等器物都是采用夾苧胎漆器和卷木胎漆器制成。人們崇尚輕巧、華麗的思想及生產工具的進步是這兩種漆器得以較大發展的主要原因。1.夾胎瓷器的使用夾苧胎漆器是一種以漆灰和紡織品等為原料制成胎體后、表面再行髹漆而制成的漆器。與木胎漆器比較,這種漆器的胎體一般說來是比較薄的。由于制胎所用的材料不同,火苧胎漆器的許多特性與木胎漆器是不相同的:如在吸水性方面,火苧胎漆器的含水率明顯地小于同類的木胎漆器,從我們所接觸到的有限實物資料來看,夾苧胎漆器的絕對含水率,一般都在100%-200%之間,有的更少一些;絕對含水率超過300%的夾苧胎漆器至今我們尚未見到過。夾苧胎漆器出土之后,在自然脫水過程中發生變形、開裂、損壞等情況也比木胎漆器發生同樣情況的速度慢、程度低。夾苧胎漆器經歷兩千多年地下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吸飽了水份之后,出土時強度大為減弱,容易發生破碎現象。夾苧胎漆器破碎的特點是碎塊較小,其邊緣一般呈無規則狀。上述兩點決定了夾苧胎漆器的現埸保護方法與木胎漆器是有區別的:1>在清理火苧胎漆器時要雙手從低部托起或借助于托板。2>火苧胎漆器出土后立即用塑料薄膜包裝或放入薄膜袋中。一般不需或只放入少量浸飽水的棉花以保持濕度。特別提出注意的是:不要再將它們放入水中浸泡保存。3>火苧胎漆器在運輸時應注意防碰撞與擠壓,這一點與木胎漆器一樣在現埸進行包裝時就要考慮到。因為火苧胎漆器出土時,一般保存情況都比同墓出土的本胎漆器好,因此往往會使人們產生麻痹思想而造成疏忽。4>火苧胎漆器碎片應盡量按不同類型的器物分別包裝,這些碎片脫水后均可進行拼接。比較有名的湖北光化五座墳西漢墓出土的夾苧胎漆卮,表面刻劃有美麗的圖案,更珍貴的是在刻劃凹槽內填有色料,是我國漆器“戧金銀”工藝的先河。該器就是筆者將18塊碎片脫水后拼接而成的。5>一些火苧胎漆器的裝柄處(如漆卮的手柄處等)及器壁與器底的交接處在出土時往往就已經開裂而使漆膜翹曲,此時,可以按卷木胎漆器的現埸保護方法中的有關內容處理。2.卷木胎涂料粘接處的使用方法一卷木胎漆器的現埸保護方法與楚墓中出土的一般漆器基本相同。與斫木胎、鏇木胎漆器比較,卷木胎漆器的特點是:器壁是采用薄而長的木板卷制成圓筒狀之后、將木板兩端粘接而成。器底一般也是采用粘接和榫卯相結合的方法與器壁連在一起的。由于卷木胎漆器的器壁、器底均為粘接而成,幾千年的地下環境影響使這些粘接處的強度都有較大的下降,在粘接部位就容易產生開裂和松動。因此在清理卷木胎漆器時必須從器物的底部托起,以防止器壁本身及器壁與器底之間的裂開及脫落。卷木胎漆器的漆膜常常會沿著粘接部位發生開裂、翹曲等現象,當開裂、翹曲的漆膜位于器物表面時,往往容易在包裝、整理過程中將它們拉掉。由于漆膜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脆性,破碎了的小塊漆膜一般是難以再復原的。因此,對開裂、翹曲的部位需要進行臨時性的加固。如器表的漆膜發生圓周狀的開裂、翹曲,可視漆膜破損的具體情況用適當寬度的塑料薄膜條沿漆膜破損處纏上1-2層,從而達到臨時加固的目的。如開裂、翹曲的面積、長度較小,可采用白棉紙沾水后順漆膜開裂、翹曲的方向將漆膜貼回去,也可以達到臨時加固目的。如果漆膜較厚而硬,可多用幾層(2-3層)白棉紙沾水粘貼,雖然不能將漆膜完全貼回到胎體上,但可以將漆膜破損處的裂口護住,從而避免了開裂、翹曲的漆膜在現埸包裝、運輸過程中被碰斷或損壞。楚墓中出土的卷木胎、夾苧胎漆器也應注意這些。其它出土漆器出現上述情況時也可照此方法處理。<2>絲綢紡織品1.揭取絲織品、封棺復蓋在棺木上的絲織品有帛畫、幡及慌圍等,這些絲織品由于年代久遠,已經比較緊密地貼在棺木上,出土時要視具體情況進行處理:如用竹刀從絲織品的邊緣輕輕地進行剝離,能以剝離開的,說明該絲織品可以揭取或部分可以揭取;如果十分難以剝離的,說明該絲織品已與棺木粘接的很牢固,難以在現埸進行揭取。可以揭取的棺木上的絲織品,應乘其處在半干半濕時進行揭取。絲織品干燥時可輕輕噴一些水霧于上(采用墓坑積水或蒸餾水),然后在其表面鋪一層較厚的白綿紙或宣紙,使紙的一端與絲織品一端借助潮濕的水份粘在一起;用竹刀將該端絲織品輕輕剝離開來并附在紙上;一邊卷起紙張一邊用竹刀將粘接較牢的部分絲織品剝離開,直至整塊絲織品揭取完畢(圖2)。在揭取過程中如迂到絲織品破損的地方,可用竹刀將破損的絲織品邊緣剝離開來并貼到紙上,然后繼續進行揭取工作。難以在現埸揭取的絲織品,絕對不要勉強進行,可先在其表面鋪1-2層宣紙后用塑料薄膜纏繞緊密,連同棺木(蓋板)一起裝箱運回室內后再作處理。棺罩在江陵鳳凰山西漢前期墓中已有出土,它是一種罩在棺外、并沿四周下垂的絲織品組成。由于地下環境的影響,發掘時棺罩已經破損,棺蓋表面的絲織物與蓋板緊緊貼在一起,難以剝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