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西走廊上的西路軍
一、河西走廊上的土地、地貌西走廊是中國大陸向新疆的重要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于祁連山、阿爾金山和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間,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于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窄各處不等,由幾十千米到幾百千米,最寬300千米。面積8.9萬平方千米。海拔一般1100~1500米。河西走廊內部起伏較大,不少地方都有干燥剝蝕的丘陵、山地突出于平原之上。走廊中間是2公里~3公里寬的沖積平原,它們又被突出其間的丘陵、山地分割為武威平原、張掖—酒泉平原、疏勒河平原。每個平原的中部多是綠洲區,溝渠交錯,耕地如織。綠洲之間貫穿有戈壁、沙漠。地域上包括甘肅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金昌、酒泉(肅州)和嘉峪關。河西走廊是歷史上中西交通要道,是從古都長安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這里一直向西延伸。二、氣候條件對西路軍的影響河西走廊自沿河沖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其余廣大地區以風力作用和干燥剝蝕作用為主,戈壁和沙漠廣泛分布,尤以嘉峪關以西戈壁面積廣大,綠洲面積更小。河西走廊其分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內流水系,均發源于祁連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補給,冬季普遍結冰。而西路軍活動多的張掖、高臺、酒泉平原,大部分屬黑河水系,小部分屬北大河水系。黑河水系東西介于大黃山和嘉峪關之間,大部分為礫質荒漠和沙礫質荒漠,北緣多沙丘分布。唯張掖、臨澤、高臺之間及酒泉一帶形成大面積綠洲,是河西重要農業區。河西走廊屬大陸性干旱氣候,氣候干燥、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多。1月均溫多在-8~-12℃之間,極端最低溫超過-30℃。7月均溫多在20~26℃之間,極端最高溫高于40℃。年均溫約6~11℃。晝夜溫差平均15℃左右,一天可有四季。走廊風向多變。武威、民勤一帶以西北風為主;嘉峪關以西的玉門、安西、敦煌等地,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年降水量30~160毫米,而大部地區蒸發量2000~3000毫米,年日照一般在3000小時以上,無霜期約160~230天左右。自東而西年降水量漸少,干燥度漸大。降水年際變化大,夏季降水占全年總量50%~60%。云量少,日照時數多,多數地區為3000小時,西部的敦煌高達3336小時。河西走廊氣候干旱,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連山冰雪融水豐富,灌溉農業發達。發展農業的其他氣候條件仍非常優越。由于云量稀少,日照時間較長,光照資源豐富,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十分有利。又因地處中緯度地帶,且海拔較高,熱量不足、但作物生長季節氣溫偏高,加之氣溫日變化大,有利于農作物的物質積累,特別適于瓜果糖分的積累。從1936年10月渡河開始,到1937年3月西路軍完全失敗,此時正經歷了河西走廊的冬季時節,走廊溫度逐漸降低。而河西走廊除了幾點綠洲外,戈壁和沙漠廣布,戈壁灘溫度下降速度也比較快。眾所周知,戈壁灘和沙漠在白天經過陽光直射溫度迅速升高,而到了夜晚溫度又迅速降低,晝夜溫差大,給西路軍造成了不小的困難。而在退入祁連山后,祁連山中的溫度比其他地方更低,不利于夜間行軍和傷員傷病的恢復。在最初渡河后,氣候條件就不容樂觀。“過黃河后,地多沙灘,氣候甚冷,鎖罕堡到吳家川及以西一帶均系咸水,房式與會寧及甘南相仿,數量少,堡寨稀,中和堡以北均沙漠,到尾泉一路無房子,柴火困難,糧食甚缺,一條山鹽最多。”145又比如“四方面軍由西康轉入甘南,痛苦至極(尤其是五軍),減員極大,甘南休息約兩月,但體力仍弱,爾后北上多為夜間行軍,渡河后完全夜行,氣冷衣單,糧缺水少,故部隊身體亦大行減弱,但精神與士氣仍旺”176。到完全深入河西走廊,進入甘北地區,地形、氣候更是成為西路軍前進的一大阻礙因素。如文獻資料中記載“我軍在甘北地區與二馬作戰之客觀困難條件(甘北地形之奇特,氣候之奇寒,人煙散聚無定,沙漠之遼闊,堡寨之堅險,山勢之荒野,飲水之缺乏,糧食之少與被封鎖,故一般來說,不利于野外作戰,不利于游擊活動,不利于死守一地……)”178,說明河西走廊的客觀地理條件確實對西路軍造成了困難。在臨澤高臺作戰時,每到夜晚,溫度也極其低,這對傷員的恢復工作造成了不良影響。“西路軍在臨、高地區,同數倍于我的敵人打了兩個月。經過北上和過河西進后的連續作戰,部隊已幾乎沒有彈藥;這時天寒地凍,夜間氣溫在零下二十度左右,許多指戰員還單衣赤足;無論干部和戰士體力都極其衰弱。”260極度困乏的西路軍,與有后勤保障、吃飽穿暖的馬家軍作戰,取得勝利當然是有一定困難的。總之,在河西走廊的情況,大概可以這樣說:“隆冬時節,冰天雪地,墮指裂膚。我軍指戰員,衣衫襤褸,饑腸轆轆,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苦寒氣候,長夜行軍,真是艱苦至極。”432“茫茫祁連山,屹立甘、青兩省邊界,橫貫河西走廊,綿延千里,巍峨挺拔。常年積雪的冰川高入云霄,深溝大河縱橫其間,真是山重水復,懸崖絕壁,道路崎嶇,行走十分艱難。特別是大部分地段沒有人煙,一些地方至今沒有正規道路,想雇牲畜雇不到,就是有牲畜,遇到懸崖絕壁,深溝陡坡,也得牽著走。每逢陰天,即便夏季,山腳下雨,山頭落雪,條件十分艱苦。考察中,我們看到八九月早晚水都結冰,我們一路還需穿皮大衣,紅軍在數九寒天,深入祁連山腹地一個半月時間,正是大雪封山時節,道路崎嶇漫長,人員負傷病殘,還要一邊打仗,一邊行軍,歷盡艱辛,飽嘗了世上一切苦難,經受了人間最嚴峻的考驗,正如許多西路軍老戰士所說,祁連山中40多天的歷程,經受的苦難遠遠超過在四川爬雪山、過草地時的多倍,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奇跡。”三、河西走廊產業發展現狀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依祁連山和青藏高原,北連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其自然地理環境十分獨特,雖然地處內陸的干旱型氣候帶中,但南邊有祁連山消融的雪水,水草豐美,既適宜居住在農耕文明,又適宜游牧文明,故在歷史上一直處在不同民族交鋒與融合的最前線。河西走廊的民族有漢、蒙古、藏、裕固、哈薩克、回、滿等。從先秦至漢初,河西走廊上就分布有匈奴、月氏、烏孫等眾多游牧民族。在漢武帝時期,漢朝多次出擊匈奴,在河西走廊地區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移民實邊,建立了穩固的漢人統治地位。唐朝前期,由于唐朝實行包容的文化政策,多個不同民族繼續包容發展,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流,多民族文化共同發展的格局。安史之亂以后,吐蕃占領河西走廊地區,并實行吐蕃文化的民族同化政策。兩宋時期,黨項族在西北地區興起,其建立的西夏王朝包括整個河西走廊地區,并留下了大量西夏文化的印記。元朝時期,河西走廊又進入了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新時期,許多中亞與西亞的民族與文化傳入我國,特別是伊斯蘭教的傳入,在河西走廊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并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明朝時期,由于明朝與蒙古政權的對峙,在河西走廊地區修筑長城并屯軍,以致目前仍保留的大量明長城及其他軍事遺跡成為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曾經激烈對峙的鮮明印記。清朝重新在中國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王朝,河西走廊地區的主要民族如漢、蒙、回、藏等和諧共處,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民族格局。民國時期,“二馬”控制河西走廊,利用回漢矛盾,實行反動統治。沒有黨的工作基礎,西路軍開展工作也很難。“山丹、永昌、涼州一線,地處河西走廊的蜂腰部。北臨大沙漠,南靠祁連山,中間是條狹長的弄堂。人煙稀少,村落零落,大路兩旁,盡是荒涼的戈壁灘,極利于敵人的騎兵運動。當地沒有黨的工作基礎,居民回漢雜處,對黨和紅軍的主張多不了解。加之,馬家軍和民團,多系本鄉本土的人員組成,紅軍是異鄉客,短時間內很難打破民族隔閡與宗教觀念,同當地群眾融成一片。”450正如文獻所說“在河西走廊創立根據地,條件也極其不利。最主要的,一是這一地帶地區狹小,不利我重兵回旋,而且堡寨很多,城堅難破。二是歷史上形成的回漢矛盾尖銳,二馬反動勢力控制很嚴,過去沒有黨的基礎,我們要在短期內把群眾爭取過來很困難”262。總之,一方面,河西走廊氣候對西路軍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晝夜溫差太大,夜間溫度太低,不利于夜間行軍;不利于傷員傷病的恢復;指戰員和戰士的身體都極度衰弱,沒有體力進行持續的斗爭。對于地理地貌而言,除綠洲外,多是戈壁和荒漠,晝夜溫差大,加劇了寒冷;同時空曠開闊的地形不利于隱蔽,為了躲避馬家軍的追擊,只能躲入祁連山中,而祁連山中溫度更低;走廊除綠洲外,戈壁地區缺水缺糧,部隊補給困難;地形狹窄,不利于回旋,但卻有利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