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置換術后護理市公開課一等獎省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1頁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護理市公開課一等獎省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2頁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護理市公開課一等獎省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3頁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護理市公開課一等獎省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4頁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護理市公開課一等獎省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工關節置換術并發癥防治人工關節置換術(THRTKR)是人體矯形外科中較大重建手術。術后輕易發生許多局部和全身并發癥,影響手術效果。所以,護理重點應是怎樣預防、降低并發癥發生,及一旦發生怎樣處理。第1頁常見并發癥神經損傷血腫出血疼痛脫位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術后感染其它第2頁1、神經損傷坐骨神經及腓總神經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最易損傷外周神經,報道損傷率在0.5%-2.0%。腓總神經損傷主要是引發運動障礙,表現為踝關節不能背伸、足下垂。坐骨神經損傷其主要癥狀在于皮膚感覺營養性改變。第3頁神經損傷術后患者出現神經損傷常見原因:術中拉鉤對神經直接牽拉擠壓;過分下肢牽拉或延長;術后局部敷料、石膏、血腫壓迫;術后下肢放置不妥或牽引過緊造成腓骨小頭受壓。

第4頁神經損傷患者術后踝關節不能背伸應考慮?考慮患肢出現腓總神經損傷。留置硬膜外自控鎮痛泵患者,因其會引發肢體本體感覺和觸覺連續受到阻滯,患者無法感知神經受壓、缺血癥狀,失去了正常下肢肢體保護反射,神經輕易受損,出現一過性踝關節不能背伸。所以,護士應尤其重視術后采取硬膜外鎮痛患者下肢體位。第5頁術后護士怎樣預防患者

發生腓總神經損傷?

親密觀察患肢感覺、運動、皮溫、血運情況,做好交接班。防止牽引過緊,以免腓骨小頭受壓造成腓總神經損傷。患肢下方置入軟墊,抬高,可預防下肢外旋,腓骨頭受壓。進行連續被動關節活動器鍛煉時,肢體放于機器上應注意不可外旋。對于連續硬膜外鎮痛患者應注意觀察,以免延誤診療。

第6頁患者術后出現神經

損傷應怎樣護理?

親密觀察并統計患肢感覺及運動情況,做好交接班。幫助患者進行踝關節被動屈伸活動,預防踝關節僵直。預防足下垂,可在床尾置一軟枕或使用石膏托,使踝關節保持功效位。對于連續硬膜外插管麻醉鎮痛患者應重視,以免延誤診療。第7頁患者術后給予連續皮牽引

應怎樣保持牽引有效?

皮牽引時,應注意預防繃帶渙散、脫落。牽引時應保持牽引錘懸空、滑車靈活。病人必須保持正確位置,軀干伸直,骨盆放正,二者中軸應在同一直線上,牽引方向與近端肢體呈直線。明確通知病人及親屬不能私自改變體位。不能隨意放松牽引繩。牽引時應松緊適宜,防止牽引過緊,使腓骨小頭受壓,造成腓總神經損傷。牽引重量應為體重1/8~1/12,不超出5Kg。牽引重量不可隨意增減。第8頁患者術后出現患肢腫脹

常見原因有哪些?患者出現患肢腫脹常見原因有:繃帶包扎過緊;連續增加炎性水腫,包含原發創傷炎性水腫及感染性水腫;由手術引發血管損傷,包含出血、血栓形成等。第9頁發生患肢腫脹后護士應怎樣護理:評定腫脹原因。及時給予患者松解繃帶。抬高患肢,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

觀察患肢感覺、運動、皮溫、血運情況。遵醫囑應用足底靜脈泵及消腫藥品治療。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生及時處理。

第10頁患者術后患肢石膏托

固定應怎樣護理?

應給予抬高患肢,注意末端血液循環,預防石膏過緊。患肢肢端要暴露趾指,觀察血液循環。患肢肢體應保持功效位或所需要特殊位。需要搬動病人時,應待石膏干硬后在進行。

第11頁2、血腫血腫可造成骨質愈合障礙和增加感染機會,多出現在老年病人和術后48-72h內,髖關節活動較多病人。第12頁患者術后出現血腫應怎樣護理?術前應指導患者停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降低術中術后出血。觀察引流管情況,保持引流通暢。一旦血腫出現并連續性增大,應及時通知醫生。遵醫囑給予抗炎治療。第13頁3、出血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出血量400ml-800ml左右,大部分依靠自體血和引流血回輸技術能安全渡過圍手術期,無需輸入異體血。第14頁患者術后出血量大應怎樣護理?給予減小患者傷口引流負壓。親密觀察脈搏、呼吸、血壓、尿量、神志等生命體征改變。親密觀察傷口滲血情況,引流量、顏色、性質,準確統計。術后1-2h內應在200-400ml以內,如術后10-12h內連續出血量超出1000ml,則需引發重視,馬上通知醫生。遵醫囑親密監測血常規情況。遵醫囑給予輸血、輸液等擴容治療,預防低血容量休克。

第15頁患者術后需輸血時,護士應注意什么?

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常備有:術后引流血、術前預存自體血、異體血,所以護士應注意輸血次序:先輸入6小時內引流血、再輸入預存自體血、最終輸異體血,防止造成血液浪費。親密觀察輸入各種血液不良反應。第16頁4、疼痛疼痛是術后最常見癥狀,除造成病人痛苦不安外,重者還影響各器官生理功效及術后髖關節功效正常恢復,必須給予有效處理。第17頁疼痛護理★評定疼痛性質。★術后鎮痛應用。★對于已經拔除硬膜外自控鎮痛泵患者,為減輕術后功效鍛煉所引發傷口疼痛,可應用鎮靜劑或芬必得等止痛藥。

★當疼痛猛烈時可應用杜冷丁、強痛定、芬太尼等鎮痛藥品。

第18頁5、脫位術后髖關節脫位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常見并發癥之一。此并發癥發生率為0.5%-3%。北京9個醫院,在145個全髖置換術后,有9個髖脫位,占6.3%。對1973-1987文件綜合分析,在35894例全髖置換術中,脫位率為3.2%。第19頁患者術后出現脫位常見原因?

早期脫位:術后4~5周內發生脫位稱為早期脫位。早期脫位多因髖關節周圍肌肉、關節囊力量還沒有恢復到正常,而患者又將下肢放置在輕易發生關節脫位危險體位所致。晚期脫位:較少見,也有少數患者可在術后2~3年后發生,常因猛烈暴力(如摔倒或車撞傷)引發。第20頁患者術后患肢放于哪些

位置輕易引發脫位?

有兩個位置輕易引發術后髖關節脫位:過分屈曲、內收和內旋可引發關節后脫位,通常見于病人坐在低凳,試圖站立時。伸直位過分內收和外旋引發前脫位,多見于前方入路,或假體位置過于前傾者。第21頁怎樣預防患者術后發生患肢脫位?

患者保持患肢處于外展中立位,防止過分內收屈髖。抬高患肢15o~20o,患肢穿矯正鞋,雙側下肢之間可放置軟枕以預防患肢外旋、內收。指導患者術后6~8周內屈髖度數不超出90o,防止坐矮軟椅子或翹“二郎腿”。教會患者正確翻身。防止在不平整路面行走,預防摔傷和撞擊。第22頁術后應怎樣指導患者進行翻身練習?

向術側翻身:伸直術側髖關節,保持旋轉中立位,伸直同側上肢,手掌墊在大粗隆后面,預防患肢外旋。向健側翻身:雙下肢稍屈膝,兩膝間夾軟枕,預防髖關節內收,同時將髖關節與軀干轉向健側。

第23頁第24頁第25頁第26頁正確取物法第27頁正確自助下床法第28頁易脫位體位第29頁易脫位體位第30頁易脫位體位第31頁易脫位體位第32頁6、下肢深靜脈血栓深層靜脈血栓(DVT)是THR術后最常見并發癥,發生率在40%-70%,DVT繼發肺栓塞發生率在4.6%-19.7%,如不采取主動防治辦法,0.5%-2%肺栓塞病人有致死危險。第33頁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病機制靜脈血流滯緩:血液中細胞成份停滯于血管壁→形成血栓。靜脈壁損傷:有利于凝血激活酶形成和血小板聚集→促使血栓形成。血液高凝狀態:血小板受到許多原因刺激(凝血酶、腎上腺素等)而發生集合,血小板粘附性增大,數量增加。第34頁術后患者發生下肢深靜

脈血栓危險原因?

危險原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癥、巨大創傷、休克、感染、中毒、臥床制動、吸煙、肥胖等。第35頁下肢深靜脈血栓臨床表現大部分DVT發生在小腿腓腸肌靜脈叢,部分經過繁衍擴展而向上侵犯股靜脈。病人會有疼痛、腓腸肌或大腿肌肉壓痛、單側小腿水腫。Homans征陽性。(但這些輕微癥狀,輕易被手術創傷性反應或傷口疼痛所掩蓋,所以經常漏診。有經過吸收消散或者機化,一直未被發覺;有一直到血栓侵犯主干靜脈,產生血流回流障礙經典癥狀,或者并發肺栓塞,才被發覺。)第36頁DVT輔助檢驗和診療靜脈造影:最有效、最可靠。彩超:簡便而無損傷。第37頁術后怎樣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抬高患肢,腿下墊軟枕或體位墊。勉勵患者做踝關節及膝關節屈伸活動。應用足底靜脈泵促進血液回流,消腫治療。應用彈力繃帶或有壓力階差彈力襪。術后在病情允許情況下及早開始活動,如按摩下肢、等。觀察患者有沒有腓腸肌壓痛。遵醫囑預防性應用抗血栓藥品等。

第38頁患者術后出現小腿腓腸

肌壓痛應怎樣應對?

護士應考慮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應給給予下辦法:通知醫生,遵醫囑給予抬高患肢,患肢制動。馬上幫助患者進行下肢靜脈造影、多普勒超聲檢驗確診。停頓應用足底靜脈泵。遵醫囑給予抗凝藥品、溶栓藥品治療。親密觀察患者病情改變,警覺肺栓塞發生。第39頁足底靜脈泵第40頁第41頁患者術后突然出現胸悶、憋氣、

腰背部疼痛應怎樣護理?護士應首先考慮患者是否發生肺栓塞。馬上通知醫生,并備好搶救物品。開放靜脈,遵醫囑給藥。幫助進行心肺腦復蘇。親密觀察患者病情改變并做好統計。遵醫囑給予急查床旁心電圖,急查凝血全項、心梗三項。做好患者及家眷心理護理。第42頁術后患者出現肺栓塞

常見原因有哪些

?下肢深靜脈血栓脫落:在形成和演變過程中,由部分處于浮游狀態,未予血管壁粘連隨時可能脫落,由釀成肺栓塞危險。小靜脈從脫落血栓:大多較小,及時發生肺栓塞也不足以致命。主干靜脈脫落血栓:往往較大,輕易造成驟然死亡。第43頁房顫患者術后護士應注意觀察?護士應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血栓發生。血栓發生是因為心房顫動后血流淤滯,心房失去收縮力,易引發心房內血栓形成,部分血栓脫落可引發體循環栓塞,常見腦栓塞、肢體動脈栓塞。所以,護士應親密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神志、及患肢感覺、運動、皮溫、血運、動脈搏動等。

第44頁7、術后感染術后感染是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最嚴重并發癥,后果是災難性,一旦發生,常造成THR術徹底失敗。第45頁患者術后出現感染常見

原因?應怎樣預防?

患者出現感染常見原因有:手術時間延長;術后血腫形成;傷口滲血、滲液或愈合不良;長久留置尿管、引流管;褥瘡;呼吸道炎癥等。預防辦法有:親密觀察有沒有血腫發生,一旦發生及時通知醫生及時處理。親密觀察傷口滲血、滲液情況,及時通知醫生處理。第46頁幫助病人翻身,預防術后發生褥瘡。勉勵病人術后3天下床活動。勉勵全麻患者咳嗽、咳痰,預防肺部感染。盡早拔除尿管,留置尿管期間給予會陰擦洗。遵醫囑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第47頁術后患者留置傷口引流時應怎樣護理?

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引流管打折、受壓,妥善固定。親密觀察引流液顏色、性質和量,并準確統計。為預防引流液逆流,應>200mL及時更換負壓吸引器。引流管應低于引流管口位置。第48頁患者2小時內引流量大于1000ml時,應減低傷口引流負壓。拔除引流管后,護士親密觀察引流管口處有沒有滲血、滲液。如患者傷口有綠膿或其它細菌感染時,應將換下負壓吸引器放入指定黃色垃圾袋內,做好標識,由專員統一運輸焚燒處理。第49頁患者術后留置尿管應怎樣護理?保持尿管通暢,防止受壓、打折。尿袋應放置在低于恥骨聯合位置,預防尿液返流引發逆行感染。應每日給予會陰擦洗一次。術后6小時夾閉尿管,3~4小時開放一次。應及時傾倒尿液并觀察顏色、性質、量。拔除硬膜外自控鎮痛泵后馬上給予拔除尿管,并親密觀察患者能否自行排尿。第50頁8、其它并發癥護理褥瘡:翻身Q2h應激性潰瘍:禁食刺激性食物、應用胃粘膜保護劑如甲氰咪胍等。第51頁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置換術后

發生應激性潰瘍常見原因?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長久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品,普通胃腸道粘膜都有不一樣程度損害,有些患者還并發潰瘍病,因為圍手術期間精神焦慮、大量使用激素及手術創傷等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