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身的相互作用生物學的自然主義塞爾論心身關系_第1頁
心與身的相互作用生物學的自然主義塞爾論心身關系_第2頁
心與身的相互作用生物學的自然主義塞爾論心身關系_第3頁
心與身的相互作用生物學的自然主義塞爾論心身關系_第4頁
心與身的相互作用生物學的自然主義塞爾論心身關系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心與身的相互作用生物學的自然主義塞爾論心身關系

心的本質是一個古老而基本的哲學問題。本文主要討論了心與身體之間的關系。為了將“心”定義為“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它們構成了我們精神生活的思想、感情和經驗的序列”,將“體”定義為腦過程,將中心體討論的中心體問題定義為心腦問題。當代哲學界應對這一問題的思路有兩個:第一種思路對心身問題進行語言分析,目的是澄清消解這一傳統問題,認為心身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無意義的偽問題,如維特根斯坦的心靈哲學、賴爾的行為主義、卡爾納普和費格爾的物理主義等。第二種思路強調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等前沿學科對這一傳統問題的新啟發,認為在這些新啟發的基礎上可以作新的討論、提出新的解決模型,如羅蒂的取消論、普特南的功能主義等。塞爾的心身觀很難歸于上述兩種思路中的某一種:一方面,他認為傳統的心身問題中蘊含了錯誤的假設前提、過時的范疇,他要消解傳統心身問題的提問方式;另一方面,他又充分吸收了前沿科學的成果,對心身問題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他的新方案是“生物學的自然主義(biologicalnaturalism)”,這是一個樸素心理主義與樸素物理主義并存的中立的心身觀,他希望能從一元論和二元論非此即彼的對立中跳出來。分析哲學曾經熱衷于對科學和語言的哲學分析,維特根斯坦后期對心理現象的分析引起了哲學家們的關注,逐步使心靈成為哲學分析的主要對象之一,并出現了一批顯著成果。塞爾作為一個著名的分析哲學家,他的研究活動參與、促進了這一過程,他甚至認為心靈哲學是語言哲學的基礎,“語言哲學是心靈哲學的分支之一”。塞爾對心身問題的研究是其心靈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必要進行一番梳理。1.元論之錯對心身關系的思考可追溯到原始思維,但使之尖銳凸顯的是笛卡爾的實體二元論。從此以后,無論是笛卡爾二元論的支持者還是準支持者抑或反對者,大都要面對笛卡爾式的追問。即心與身是兩個實體還是一個,如果是一個,那么是心還是身,如果是兩個,那么兩者能否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又是如何實現的。這種追問方式也決定了諸種心身學說的劃分方法,一般分為一元論、二元論和中立理論。一元論又有唯物唯心之分,二元論又有實體二元論和屬性二元論之分。近現代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使唯心一元論漸趨衰落,現代的一元論主要是唯物主義一元論,因此,塞爾對一元論的批判也集中于唯物主義。特別要說明的是,塞爾在討論中所說的唯物主義指行為主義、物理主義功能主義、強人工智能等,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心靈的首要的和最根本的特征是意識性,意識的本質特征是它的內在的、質的和主觀的性質”,這些特征使心靈區別于物理世界,從而產生了心身問題。他認為心身問題包括四個方面:設想不存在意識的宇宙是容易的,為何現實的物理世界產生了意識;非物質的心靈何以能對物理世界發生因果作用;意向性之謎,即腦內的東西怎樣才能關聯到外物;怎樣去協調主觀心理現象的實在與完全客觀的實在的科學概念。塞爾首先分析了唯物主義和二元論的錯誤,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唯物主義堅持心靈的純物理性存在,認為意識是可以還原、消除的,它是一種“僅此無它”的理論,唯物主義不是不承認意識,而是把它歸結為身體的行為、大腦的計算狀態、信息過程、物理系統的功能等等。但意識具有內在的、主觀的、質的、第一人稱本體論的特征,排除這些特征對意識的說明都是偷換了概念,不是對意識的說明,而是對別的什么東西的說明。但在傳統哲學中,否定唯物主義就似乎不得不接受二元論,它堅持心靈的不可還原性,不可還原性使意識成為了神秘的東西,難以說明物理世界何以能產生另一種實體———意識,獨立的意識又如何能引起異質的生理活動。總之,在傳統哲學中,如果認為意識獨立于物質,則不得不接受二元論;如果認為意識可以還原為物質,則不得不接受唯物主義。二元論與唯物主義兩者必選其一。但接受一方的同時就要面對另一方的詰難,從而形成了一個兩難選擇。面對這個兩難選擇,塞爾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兩種選擇都加以拒斥,要分析問題背后的默認點,再提出一種新的方案,這也是對付兩難選擇的一個通用而有效的方法,因為兩難選擇的背后常常是默認了一個錯誤的前提。唯物主義和二元論共同的錯誤假定就是:“如果意識真的是主觀的、質的現象,那么它就不可能是物質的物理世界的組成部分”。如果按照17世紀關于“物質”、“心靈”等陳舊的相互排斥的范疇表看,這種假定是對的,從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矛盾之中。塞爾主張拋棄這些陳舊的范疇,用生物學的知識去面對心身問題,他認為關鍵在于要記住“意識是和其它生物學現象一樣的一種生物學現象”,應當接受這一科學事實而不是附加于其上的傳統的形而上學的包袱。唯物主義之錯在于忽略了意識的存在,二元論之錯在于拒絕把意識說成是生物學的、自然界的組成部分。塞爾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意識“具有第一人稱的本體論”,因此不能還原為具有“第三人稱本體論”特征的物質的事物或過程,“但這并不妨礙意識是大腦的更高層次的特征,正如消化是胃的更高層次的特征”一樣。這樣他就完成了意識的自然化,并把這種觀點稱為“生物學的自然主義”,“生物學的”是指對精神現象的解釋方式是生物學的,“自然主義”指心靈是自然的一部分。他的觀點可以簡潔地概括為兩個命題:“意識是由大腦過程所引起的,它是大腦系統在更高層次上的特征”。這兩個命題說明了意識的主觀性和物理性可以并存,唯物主義和二元論正是由于不能理解這兩個命題何以能同時為真,致使心身問題長期不能解決。他以有意識的抬起手臂為例進行了分析,從較高的心理學宏觀層次看是抬手的心理引起了手臂的動作,從較低的生理學微觀層次看是一系列的神經元放電引起了一系列的肌肉收縮。“較高層次的因果特征,既由較低層次元素的結構引起,又體現在那種結構之中”,恰似物體宏觀的固體性是由微觀的分子結構導致,又體現于其中一樣。心理語言和生理語言是對同一活動的兩種層次的描述,是對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同的談話方式,兩者可以同真,但不能說敘述了兩種不同的事物,否則就會導致二元論。他認為在這種意義上“樸素心理主義和樸素物理主義彼此是完全一致的”。但心理與生理的一致性只能限定于上述意義,它們的這種一致性不表明心理可以還原為生理,這與唯物主義是不同的。塞爾認為,還原有排除性還原和非排除性還原兩種類型。排除性還原是試圖說明一種現象實際是一種假象進而排除這種現象,比如從現代天文學角度解釋日升日落,太陽升落是假象,原因在地球的自轉。但是不能對意識心理進行排除性還原,因為“假象”就是意識本身。非排除性還原指對一些特征的因果性解釋,比如從網絡結構中的分子振蕩來解釋固體性。消化與胃的關系、意識心理的“原由”等可以適用非排除性還原,但意識心理本身則不適用于非排除性還原。意識心理的主觀性使意識具有第一人稱的本體論,“它的主觀的第一人稱本體論使我們不可能像對諸如消化或固體等第三人稱現象那樣把它還原為客觀的第三人稱現象”,否則就忽略了意識的本質特性———主觀性。塞爾對意識心理不可還原性的堅持使之區別于唯物主義。以上論述回答了心身問題中的第一方面,即意識何以可能的問題,實際上也是對傳統哲學中心身實體性問題的回答。塞爾又進一步從因果性角度討論了心與身的因果關系問題,也就是對心身問題第二方面的回答。2.對傳統的因果關系觀的批判副現象論是在屬性二元論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它除了承認意識是一種不可還原的屬性,還認為這種屬性是一種隨附物,它不會作為原因而引起任何東西,塞爾從三個角度對副現象論作了批判。首先,要批判精神的東西不是物理世界的組成部分的二元論假設,這種假設會產生精神狀態何以能產生物理變化的問題。以上文有意識的抬手為例,抬手的意識從高層次看是精神意向,但它對應了低層次的一系列神經活動,是一個物理世界的生物事實。其次,要批判傳統的因果觀。傳統的因果觀認為,當A引起B時,必有兩個分離的事件,一為原因,一為結果,其因果關系就象臺球撞擊一樣。他認為這種因果觀是粗糙的,而上文有意識的抬手一例中所體現的關系意味著一種更精致的因果觀,即“表面或總體的特征,其原因,可以用微觀層次上元素的活動來解釋”,這種解釋的能力也體現了科學的進步。第三,低層次的因果說明并不意味著高層次的因果說明不真實。可以在生理層用神經對肌肉的作用來說明何以會抬手,也可以在更高的心理層上把抬手的意識作為抬手動作的原因。盡管心理層面的因果性作用可以用生理層面的因果性作用來解釋,但這并不能說明心理層面的因果性不存在既然不能否定抬手意識對抬手動作的因果性作用,也就不能說意識是副現象了。塞爾認為,副現象論在邏輯上是成立的,但在事實上不成立。也就是說,副現象論在某個可能世界中是成立的,但在這個世界中是經驗性的不成立,它不成立是因為與經驗事實不符而不是邏輯錯誤。我們可設想在一個特殊世界中,其中的人心中有各種各樣的情感但對肉體從不作任何指揮,就象一個被輔政大臣完全控制的傀儡皇帝一樣,雖有各種執政方略但從未能對其子民施行,那時副現象論就成立了,但經驗事實說明我們的現實世界不是那樣的。3.主觀、客觀的語義塞爾認為心身問題的第三和第四方面是一個科學問題,要由科學來回答。要消除意識的神秘性、解開意向性之謎、認識腦與意識作用的機理,就得去研究它們對應的腦過程,這些問題與引力之謎的神秘性是一樣的。他還認為主觀性不能成為對意識作出科學說明的障礙。他對“主觀”和“客觀”進行了語義分析,如果一個陳述依賴于觀察者的態度和情感,則在“認識上是主觀的”,否則就在“認識上是客觀的”。除了以上認識論的意義外,“主觀”、“客觀”還可以在本體論上使用,不依賴于是否被主體經驗到而存在,具有“客觀的存在方式”,而情感等具有“主觀的存在方式”意識狀態在本體論上具有主觀的存在方式,但這并不能阻礙它具有認識上的客觀性,不能拒絕由認識上是客觀的科學來研究。我感到腳疼在本體論上是主觀的,但“塞爾現在腳趾上有一種疼痛”這個陳述在認識上是客觀的,可以成為科學的對象。主觀性的客觀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同其它科學事實一樣的客觀的科學事實。這些主張與他的外部實在論和真理符合論是一致的,在意識科學中,他認為物質原子論和生物進化論是兩個不爭的科學前提。4.降本體論的意識不能還原為人所結的心理,一個問題描述了自己與身毫無疑問,塞爾深化了對心身問題的討論,作為一個中立者,他的研究凸顯了各種對立學說的共同點和差異的根源。但與所有中立者一樣,當面對終極追問時,其理論就會表現出在他所批判的兩種理論間的搖擺,具有不徹底性,這也是中立者通常要面對的問題。在意識到底能否還原的問題上是不徹底的。他認為,這種更精致的因果觀可以說明意識,即意識的特征可以用微觀層次上的活動來解釋其原因,但他又認為這種解釋不等于還原。意識的“原由”可以像消化與胃的關系一樣做非排除性還原,但意識的主觀性不能,而意識的主觀性又是意識的本質特征,所以意識在本質上是不能還原。他的觀點可概括為,意識內在于身體又超越于身體,但他并沒說清楚超越到底是如何實現的,而這正是問題的關鍵點,物理世界何以能產生出超越自己的意識。第一人稱本體論的意識不能還原為第三人稱本體論的生理,那心與身到底是兩個實體還是一個呢?在心與身是否有因果作用的問題上也是不徹底的。包括副現象論在內,一般都承認身體可以作為原因對心靈發生作用,爭論點在于心靈能否作為原因來作用于身體,即心與身的因果作用是否為雙向的。塞爾對副現象論批判的第二條只是說明了意識是身體的結果,生理層面可以作為原因來解釋心理,并沒有說明心理對生理的能動性何以成立。對副現象論批判的第三條中存在著對二元論的誤解。依舊以有意識的抬手為例,實際上,二元論的困境不在于抬手的意識何以能引起抬手的動作,而在于抬手的意識何以能引起神經沖動。如果認為抬手的意識就是對應的神經沖動,則是唯物主義,實際取消了意識的存在;如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