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故事考論_第1頁
東漢故事考論_第2頁
東漢故事考論_第3頁
東漢故事考論_第4頁
東漢故事考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東漢故事考論

在漢代的政治活動中,歷史、法律和正義是處理政治事務的三個基礎。一、東漢“史”的含義和分類(一)東漢“史”的含義沈家本云:“舊事即故事。觀《孔光傳》,是尚書省中有此官書。隨時所編纂者,《鄭弘傳》著之南宮,以為故事也?!?.漢武帝殺宗室揆諸史料,東漢“故事”的一個含義是指事例,即已經發生的事件。永元四年(92),外戚竇氏勢力膨脹,和帝將誅殺竇氏,想得到《外戚傳》,因懼怕左右侍從而不敢指使他們,就命清河王劉慶私下向千乘王求取,“又令慶傳語中常侍鄭眾求索故事”這兩段資料提及的文帝誅殺外戚薄昭(前170)、武帝誅殺外戚竇嬰(前131)和陰太后入宗廟祭祀都是具體事件,“故事”在這里的含義指事例。2.“以明酬也,考績服刑,以明圖”“故事”還指慣例,是習慣做法,有別于具體事件。章帝初,御史中丞馬嚴在上奏中提到:王者“考績黜陟,以明褒貶?!适?州郡所舉上奏,司直察能否以懲虛實”需要說明的是,慣例不同于典章制度。典章制度屬于成文規定,本身不應存在沖突,否則后世難以選擇和遵從;慣例只是習慣做法,習慣做法可以有多種,如后文所述,可能互不相同。3.明帝信仰廟如帝故事“故事”的這兩層含義不是截然區分,而是可以轉化的,這是許多先行研究未及深究的一點。首先,一個事例的出現具有偶然性,但它被后世多次重復,就具有長效性,積淀成慣例。中元二年(57)光武帝去世,因其再造漢家,是中興之主,明帝為其立廟以祭祀,尊號世祖廟,但明帝本人卻不立廟,而是把神主放在世祖廟便殿中。此后,章帝“遺詔無起寢廟,廟如先帝故事”。從和帝開始,“后帝承尊,皆藏主于世祖廟”(二)東漢“史”的類型閻曉君從法律效力的角度,把兩漢故事的形式概括為慣例性故事和事例性故事兩種,認為前者被統治者認可,后者則沒有法律約束力1.皇帝的儀式—禮儀類漢代重視禮儀,禮儀“故事”特別多。與西漢相比,東漢的更多。建和元年(147),桓帝迎娶梁冀之妹,其禮儀“悉依孝惠皇帝納后故事,聘黃金二萬斤,納采雁璧乘馬束帛,一如舊典”《后漢書·禮儀志》所列諸條中,合朔、立春、上陵、請雨、桃印、朝會、大喪和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薨等,都提到“如(從)故事”“故事”,透露出禮儀在社會生活中的傳承。2.祭祀對象方面即與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相關的“故事”。據《后漢書·祭祀志》載,東漢祭祀體系涵蓋告天、郊(祀)、封禪、北郊、明堂、辟雍、靈臺、迎氣、增祀、六宗、老子、宗廟、社稷、靈星、先農、迎春等,祭祀類“故事”非常多。如,建安五年(200),獻帝之子南陽王劉馮和東海王劉衹去世,獻帝就“四時之祭”,即一年四季舉行不同的祭祀活動一事征求孔融的意見??兹凇案`觀故事,前梁懷王、臨江愍王、齊哀王、臨淮懷王并薨無后,同產昆弟,即景、武、昭、明四帝是也,未聞前朝修立祭祀”祭祀往往需要禮儀,禮儀是區別祭祀對象的一個重要體現,兩者聯系密切。然而在《漢書》中,《禮樂志》與《郊祀志》并列;在《后漢書》中,《祭祀志》也與《禮儀志》并列,說明兩者是有所區別?;诖?本文也把祭祀與禮儀區分開來。3.建議將死刑犯納入應審即與政治運作相關的“故事”,涉及的內容很多,如審判案件。章帝時,判案都在冬至以前。此后,一些官吏在十一月后捉到死刑犯,不問是非曲直便行處決,即使案件存在疑點也不重審。安帝時司徒魯恭建議:“可令疑罪使詳其法,大辟之科,盡冬月乃斷。其立春在十二月中者,勿以報囚如故事。”此外,關于官職設立、官員配置、特定官職的要求、朝政寬嚴、外戚封寵和中央對地方的監察等“故事”,都可歸入這類。4.軍事類較多的軍事類除了上述三種類型,東漢“故事”還有軍事類,如明帝時廉范擔任云中太守,“會匈奴大入塞,烽火日通。故事,虜入過五千人,移書傍郡”二、“故事”自身的內容“故事”含義的總結和類型的劃分,主要著眼于“故事”自身的內容。在明確兩者之后,可以放寬視野,探討東漢“故事”的運用:它們出現時有哪些共性,又在怎樣的場合下被使用的。(一)東漢“史”的相似之處“故事”的內容雖然互有差別,但在被運用時,無論其句式、主題還是內容時限,都存在一些共性。1.參與把握:診斷以“如超故事”為前提從句式上看,東漢“故事”使用最多的是“如(依、比等)……故事”句式,表示已行的事例和已成的慣例。延熹七年(164),宦官唐衡去世,桓帝“亦贈車騎將軍,如超故事”?!叭绯适隆笔侵杆哪昵盎鹿賳纬ナ篮?桓帝“賜東園秘器,棺中玉具,贈侯將軍印綬,使者理喪。及葬,發五營騎士,侍御史護喪,將作大匠起冢塋”另有其他三種句式使用較多。第一種是“以為故事”的句式。安帝時陳忠為尚書令,“數進忠言,辭旨弘麗,前后所奏,悉條于宮上閣,以為故事”2.昭宣之際霍光故事在所有的“故事”中,東漢人經常提到四個。一是“霍光故事”,指昭宣之際霍光作為輔政大臣廢黜劉賀而改立宣帝,其去世后,宣帝和太后親臨其葬禮,且以皇帝葬儀葬于茂陵一事,被援引四次3.商湯被商湯發揮了作用從發生時間上看,東漢提到的“故事”最早發生于商朝。商湯之孫太甲帝臨政三年,不遵守商湯法度,敗壞德業,被伊尹廢黜王位,流放到商湯的葬地桐宮。東漢末年,董卓打算廢黜少帝,即“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陳留王”(二)引用東漢“史”中的場景“漢家故事”主要是漢朝建立后形成的1.有“故事”的依據東漢雖然不同于西漢,但會面臨很多與西漢類似的事件,這時如果有“故事”作依據,可以證明自己處理方式的合理性。章帝建初八年(83),東平王劉蒼去世,“司空第五倫見上悼愴不已,求依東海王故事,自請護喪事”2.總參推廣侯參和官僚有“故事”作依據,可以質疑對方處理方式的正當性?;傅垩屿浒四?165),中常侍侯覽之弟侯參任益州刺史,殘暴貪婪,為害一州。太尉楊秉上奏檢舉,用檻車把侯參押往廷尉府,侯參自殺。楊秉進而參奏侯覽和中常侍具瑗。尚書詰問太尉府屬吏:“公府外職,而奏劾近官,經典漢制有故事乎?”屬吏不僅舉出漢文帝時丞相申屠嘉詰責太中大夫鄧通一事,而且回答說:“漢世故事,三公之職無所不統?!?.以“故事”應對問題當現實與“故事”不符時,“故事”又成為批評時政的依據。永平時,“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特殊情況下,“故事”還被用來拒絕不合理請求。和帝永元十四年(102),鄧綏被立為皇后,太尉張禹和司徒徐防聯合司空陳寵奏請追封其父鄧訓,但陳寵“以先世無奏請故事,爭之連日不能奪”在這些場景中使用“故事”,意味著“故事”功能的現實化,這對東漢社會運行產生復雜影響。一方面,后世總會面臨很多與先前相似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中,先前處理方式———“故事”會提供借鑒。遵循“故事”有利于問題的迅速解決,提高解決效率。上述章帝派大鴻臚持節護喪、梁太后在陵寢祭祀沖帝和質帝、楊秉彈劾宦官等,都是在“故事”中找到依據而完成的。另一方面,遵循“故事”又意味著因襲和守舊,隨著時代變化和新問題的出現以及當事者訴求的改變,拘泥于“故事”來處理問題就暴露出不足,上述鄧皇后之父被追封和順帝賞賜其乳母爵邑就是體現。三、對于化、以現有行為的質疑和否定,學校東漢與西漢相比,時人對待“故事”的態度更加多元化,除了遵循和使用,還有批評和否定。他們批評和否定的,又多是“漢家故事”。章帝針對禮樂說過“漢遭秦余,禮壞樂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觀省”(一)地方不溝通,缺乏有效溝通“故事”出現于特定的時間和情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情境的改變,一味遵循“故事”就會帶來弊端。西漢時,刺史州牧每到年終都要進京奏事,以便朝廷了解地方風土人情,朝廷也借此對其進行考核。建武十一年(35),光武帝廢止這一做法。時間長了,地方與朝廷間缺乏有效溝通渠道,產生隔閡。和帝初,張酺對此進行批評:“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問,知外事也。數十年以來,重其道歸煩撓,故時止勿奏事,今因以為故事?!?二)破壞“非劉氏不王”的約定漢武帝時廷尉杜周說過,前代君主所肯定的頒布為法令,后代君主所肯定的也頒布為法令漢高祖去世后,呂太后破壞“非劉氏不王”的約定,迫害劉氏諸王,大封呂氏為王。中元元年(56),光武帝派遣司空祭祀高祖廟時說:“呂太后不宜配食高廟,同祧至尊。”(三)權威人士不言東漢“故事”來源廣泛,其中之一即是帝王和大臣的言行。君臣可以創造“故事”,也可能有意識地破壞“故事”。光武帝之前,通官文書不注明持文書官員的姓氏。中元元年(56),光武帝下詔派司隸校尉鮑昱去晉封胡人,使之降漢。鮑昱對此感到奇怪:“臣聞故事通官文書不著姓,又當司徒露布,怪使司隸下書而著姓也。”光武帝回答說:“吾故欲令天下知忠臣之子復為司隸也?!币恍┕賳T破壞“故事”則顯得很隨意。明帝永平初年,東平王劉蒼在正月初一入朝祝賀,“故事,少府給璧”(四)否定“故事”的程序規范皮錫瑞提到:東漢時期的經學處于極盛時代,也是弊端生成時代。弊端之一即是連篇累牘地解釋經文,“一經說至百余萬言,說五字至二三萬言”《尚書·堯典》有言:“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六宗”到底指什么,伏生與馬融、歐陽和伯與夏侯建、孔安國、賈逵都做出不同的解釋。早在平帝元始年間,朝廷“謂六宗《易》六子之氣日、月、雷公、風伯、山、澤者”從這些原因來看,東漢人否定“故事”一般沒有嚴格程序,有時相當隨意。一方面,否定“故事”有利于他們擺脫先前約束的羈絆,根據形勢變化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和帝永元二年(90),東漢聯合南匈奴打敗北匈奴后,對出使匈奴中郎將的屬官進行調整,“故事中郎將置從事二人”四、“故事”的法律地位有待加強建武二年(26),博士范升上奏云:“臣聞主不稽古,無以承天;臣不述舊,無以奉君?!迸c西漢相比,由于時代變遷,東漢“故事”形成鮮明的特點。第一,隨著“故事”數量的累積,東漢選擇“故事”的余地增加了,對待“故事”的態度更加多元化。無論是援引而遵循,還是否定而改變,大多與“故事”的性質沒有必然聯系,而更與援引者的立場有關。這無疑會削弱“故事”的權威性,反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