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什么論柏拉圖《泰阿泰德》中知識的等級_第1頁
知識是什么論柏拉圖《泰阿泰德》中知識的等級_第2頁
知識是什么論柏拉圖《泰阿泰德》中知識的等級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知識是什么論柏拉圖《泰阿泰德》中知識的等級

《拉丁語太阿太德》一文指出,蘇哲和泰阿太德討論了“知識是什么”。但對話中蘇格拉底卻否定了泰阿泰德關于知識的三種定義,且最終也沒有得到答案。本文以“整體論”的視角對《泰阿泰德》篇進行解讀,以厘清其中“知識”與“智慧”的關系、知識論與倫理學以及政治哲學的關系。一、對話者的性格影響《泰阿泰德》正式對話以蘇格拉底詢問塞奧多洛雅典年輕人的學習情況開始。塞奧多洛推薦了與蘇格拉底十分相像的泰阿泰德。之后塞奧多洛對泰阿泰德進行了詳盡的介紹。他天賦異稟,學習能力強;英勇過人,但性格卻十分溫和:那些像他那樣敏銳、聰慧而且記性好的人通常容易急躁,他們到處亂闖,就像沒有壓艙物的船,他們不是傾向于勇敢而是蠻橫;而那些比較沉穩的人則有些遲鈍和健忘,不善于學習。但是這位小伙子在學習和探究的道路上走的平穩、踏實而且富有成效,性情還特別溫和,就像油一般無聲地流著柏拉圖在對話錄中對談話者的選擇并非任意。因此,泰阿泰德的性格對主題討論有著重要作用。毋寧說,記憶力、勇敢、慷慨是求知重要條件。這樣的例證還表現在:對話中多次提到歐幾里得、忒爾西翁和塞奧多洛,他們記憶力差、懶惰散漫、缺乏精神。這里體現了柏拉圖對記憶的重視,因為記憶關乎“回憶說”,記憶力更好的人更能回憶起靈魂中已有的知識。同時,勇敢在對話中被蘇格拉底不斷強調,泰阿泰德就是從一開始的膽怯到主動地回答和提出問題。《美諾》篇中,柏拉圖對此也有論述:要是一個人有足夠的勇氣并且永不停止追求———因為追求和學習正是回憶的全部——他就不必把那個有爭議的信條奉若神諭。那個信條讓軟弱的人聽起來舒坦,但卻讓我們更加懶惰。這一點,無論如何可以讓一個人精力充沛、勇于探索這個簡單的討論為后面的離題話埋下了伏筆:智慧不是對知識的本性做出定義,而是勇敢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泰阿泰德能否在蘇格拉底設定的背景下回憶起了這個問題——任何理論知識的如何可能問題———是不容易回答的。他需要在困難和挫敗中堅守勇氣,并且大膽地提出異于常識表面的假設,然后勇敢地面對改變生活方式的選擇。二、鼓勵泰阿泰德熱情回應進行到對話正題后,蘇格拉底拋出問題:知識是什么,并鼓勵泰阿泰德熱情地回答問題。他強調,如果他在對話途中否定了泰阿泰德的結論,請他不要生氣,因為他決不能對虛假的東西讓步。(一)智慧與蘇格拉底首先,泰阿泰德認為,“知識無非就是感覺”蘇格拉底給“感覺論”一定的地位,因為“知識就是感覺”的結論隱含著相對主義的元素,這種元素下可以說把壞的變成好的是一種智慧。相反,理性知識卻既沒有確證事物的存在也沒有說明獲取它的方法。智者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論述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但問題在于,對于普羅泰戈拉來說,智慧在于趨近甜蜜而遠離痛苦;而對于蘇格拉底來說,智慧則意味著敢于嘗試一種新的生活。因而勇敢地選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智慧就是最高級的知識。(二)虛假判斷的可能性經過討論,蘇格拉底和泰阿泰德得出一個否定的結論:感覺和知識永遠不可能是同一的東西,因此感覺不是知識。蘇格拉底當然不滿足于此,于是在“精神助產術”的幫助下,泰阿泰德又得出另一個關于知識的結論:知識即是真信念。蘇格拉底沒有正面反駁他,而是展開了虛假判斷的可能性問題的討論:泰阿泰德對“什么是知識”問題的回答是,它是真信念。這個回答是假的;它包含著一個“虛假的意見”。這一點并沒有明確地表述出來,而僅僅是在結尾處得到暗示。但是從對話的實際進展來看,整個討論確實幾乎都是關于“虛假的意見”的可能性問題。泰阿泰德的回答在事實上包含一個虛假的意見,這被轉化進了語言中……為了說明虛假判斷的可能性問題,蘇格拉底引出了著名的是蠟塊說和鳥籠說。蠟塊說認為,設想往我們每個人的靈魂中都放一塊蠟,人不同,蠟塊的質地也不同。當感官接受刺激時,感覺和思想就可能會印在上面。這樣,有知意味著在靈魂的蠟塊中有印象,無知說明在靈魂的蠟塊中沒有印象。但是當我們以這種方式學習的時候,很可能出現錯誤。于是,他列舉了虛假意見可能發生的三種情形。經過蘇格拉底的討論,泰阿泰德虛假判斷的存在,因為作為知識條件的蠟塊并不總是好的。鳥籠說的基本思想是:我們從小對知識的學習及回憶過程就像是捉住一些鳥并把它們放進鳥籠里的過程。那些鳥代表知識,人獲得并將它們關進籠子里意味著學習和回憶。但是問題在于,當我們需要在靈魂中提取某種知識時,很可能得到的是另一物的知識,就像我們盲目去捉鳥籠里飛來飛去的鳥一樣,實際捉到的和想要捉的并不是同一只。在論述完虛假判斷的可能性之后,蘇格拉底話鋒一轉,又回到“真信念何以不是知識”的討論中。在這里,他又列舉了一個陪審團的例子。在法庭上,法官并沒有親眼看見案發經過,他是根據律師們的辯論———即傳聞———在斷案,如果他做出了正確的判斷,那只是因為他們有一個正確的意見,但是他們還不是依靠知識在斷案。因此,蘇格拉底總結道,真信念和知識也不是相同的東西,即泰阿泰德知識就是真信念的判斷也不正確。既然蘇格拉底在討論開始就能夠以“陪審團”的例子否定泰阿泰德知識即真信念的觀點的情況下沒有直接的否定它而是轉向了虛假判斷的可能性問題就說明了其中有其值得探索的東西。即:只有潛在的知識與知覺之間有了正確的匹配,認知才能產生。這還是在強調“回憶說”、記憶的重要性。之后泰阿泰德又提出知識就是真信念加上羅格斯的定義,即知識就是真信念加上一個說法。不出意外,這個結論最終還是被蘇格拉底給證偽。在蘇格拉底看來,真信念和羅格斯僅僅是同義反復,如果這個定義成立,那么知識就成了“附加上對區別之點或任何別的東西的知識的正確意見。”這是非常荒謬的。三、我們對“知識”的認知泰阿泰德對知識的定義是逐漸上升的:它從感覺到信念,再到數學知識,再到回憶說及理念論。最后是對于智慧的追求,這種追求源于對理想生活方的勇敢選擇。按一般理性思維的進展來看,蘇格拉底接下來應該與泰阿泰德進行這個話題的討論,但這一方面從未被納入正式對話之中。因此,在柏拉圖看來,對智慧的追求不能到歸納推理和充分定義中而應該到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尋找。理念的知識早已內在于我們的靈魂本性之中,對具體知識的認知僅僅是回憶起理念的觸媒,要真正到達善的理念就必須像洞穴喻中靈魂的轉向一樣,勇敢的轉身、反思。柏拉圖以離題話的形式討論他認為最重要的部分,這本身證明了生活方式的轉變與我們認識能力沒有必然聯系。相反,只有在選擇了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才能對事物的本質有純粹的理性認知。在知識的最高等級,我們的所知就是我們的所是,換句話說,我們是按照所知來塑造所是。四線段喻和洞穴喻中的回憶說與靈魂學說有某種同構關系,對最高等級知識的追求,即對哲學和智慧的追求就是對靈魂的“凈化”。我們只有在擺脫了對肉體欲望的依附之后才能夠體驗到道德真理的最高的善的理念。善是知識、倫理、政治的統一,因此只有逃離了肉體世界的罪惡,逃離了肉體對靈魂的遮蔽,才能與神同化(無限的趨近與神),從而變得正義、智慧。因此最高的理性能力超出智力知識之外,涉及肉體對神圣理性的從屬。雖然對于善的智慧的追求不是命題式的,不是知識論式的。但這并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