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吳地記》補遺_第1頁
《唐志吳地記》補遺_第2頁
《唐志吳地記》補遺_第3頁
《唐志吳地記》補遺_第4頁
《唐志吳地記》補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唐志吳地記》補遺

《江蘇南北朝地方志》的文本研究主要基于王默《漢唐地理書》的編輯、張國干的《中國地方志》的文本研究、張宗元的《隋壽源方志》的文本研究和劉維毅的《漢唐地方志》的文本研究。從現存的佚志目錄看,主要有二種情況:一種是書名、朝代、作者,佚文齊全;另一種是僅有書名,朝代、作者、佚文,三者缺一或缺二。本文對符合第一種情況的十篇州郡佚志進行考述。每篇佚志以簡介、著錄、考異為主,訂誤和存疑為輔。通過考錄前人的輯佚成果,盡可能準確地反映出南北朝時期江蘇州郡佚志的全貌。一、《吳地志》南朝“覽,南朝宋人,生平未詳。或作董監,形近而誤。書名又作《吳地記》……內容涉及山水、名勝古跡、寺廟、城池、州縣、鄉里等,所記地域包括今江蘇常州、無錫、蘇州及浙江、安徽的一部分。”(《江蘇舊方志提要》第23頁)著錄:1.《中國古方志考》第201頁從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匯錄董覽《吳地記》10則,其中來自《初學記》1則,《太平御覽》9則。又從紹定《吳郡志》、咸淳《毗陵志》、至正《金陵新志》、嘉靖《吳邑志》《宋書·州郡志》等書引錄《吳地志》15則,總計25則。2.《太平御覽》全書引董覽《吳地志》(又稱董覽《吳地記》、董監《吳地記》)計31則。(《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篇目及引書引得》聶崇岐等編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3.《漢唐方志輯佚》第173頁匯錄《吳地記》9則。4.《初學記》除以上所引錄的則外,再補卷30鱗介部·魚(石首魚)引《吳地志》1則。(許逸民《初學記索引》中華書局1980年版)5.“董覽《吳地記》,即《吳地志》,參見卷89。(注:《太平寰宇記》卷89)《御覽》卷46亦引用。”(張保見樂史《〈太平寰宇記〉的文獻學價值與地位研究:以引書考索為中心》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考異:考書名、作者:中華書局2006版《漢唐地理書鈔》第15頁總目記載為“董覽《吳地記》(吳城記)”;第26頁重訂總目錄:“董覽《吳地記》”。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卷6:“《吳地記》卷亡,董覽撰,不著錄。”《太平御覽經史圖書綱目》:“董監《吳地記》”(注:“監”為“覽”之誤),卷內引用或又作“董覽《吳地志》”。《江蘇省志·江蘇方志源流》第5頁:“《吳地記》(南朝宋)董覽。”糾誤:《江蘇舊方志提要》第23頁在引用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卷6:“《吳地記》卷亡,董覽撰,不著錄”時把“卷亡”錯寫成“六卷”。二、《吳地記》一卷陸道瞻里籍生平不詳,待考。著錄:1.(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卷24陸士衡《贈從兄車騎》注引陸道瞻《吳地記》1則;卷23謝靈運《盧陵王墓下作》注和卷28陸士衡《吳趨行》注引《吳地記》2則,不著撰人。洪業、聶崇歧《文選注引書引得》第109頁,陸道瞻《吳地記》的索引也和以上3則相同。牟發松指出:“注家既同為李善,書名又同為《吳地記》,則理應出自陸道瞻。”(牟發松《歷史時期江南的經濟、文化與信仰》中〈吳地記〉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2.陳橋驛《水經注文獻錄》第65條載:“《吳地記》南朝齊陸道瞻撰……已佚,無輯本。”(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水經注研究二集》第425頁)。查《水經注》卷四十漸江水,引《吳地記》1則。3.《漢唐方志輯佚》第290頁轉引《吳地記》5則,其中《文選》僅錄1則。4.鄧琳纂道光《虞鄉志略》引《吳郡記》5則。考異:1.考書名:有《吳郡記》和《吳地志》《吳地記》三說,經考為異名同書。隋唐諸志不著錄。《崇文總目》二、《通志·藝文略》四:“《吳地記》一卷,齊陸道瞻撰。”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與二·注引群書目錄》上:“陸道瞻《吳地記》”;《國史經籍志》卷三地理(郡邑):“《吳地記》一卷,齊陸道瞻”。《北堂書鈔》卷66《太子中舍人》引文出自“陸道瞻《吳地志》”。顧櫰三《補后漢書藝文志》五“陸道瞻《吳郡記》”。《太平御覽經史圖書綱目》“陸道瞻《吳郡記》”。(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203頁)在后來一些舊志引用時亦作“《吳郡記》”。如乾隆《蘇州府志·藝文四》著錄即作“吳郡記一卷”。盧熊《蘇州府志》轉引云:“《御覽》引陸道瞻《吳郡記》,道光《虞鄉志略》5處引文皆作《吳郡記》。”又云:“琳按陸道瞻《吳郡記》云:‘唐武德初,移常熟縣治于故海虞城,在虞山南去山六里。’”依此推測,陸道瞻乃唐武德年間或之后在世。倉修良在《方志學通論》一書中指出:“《吳地記》南朝齊陸道瞻,亦作《吳郡記》。”劉緯毅也贊同此說。(《漢唐方志輯佚》第290頁)2.考卷數和作者:《通志·藝文略》《國史經籍志》《中國古方志考》和《江蘇舊方志提要》等書均記載為一卷。其余著作無記載卷數。作者陸道瞻無異議。糾誤:《北堂書鈔》卷66《太子中舍人》引陸道瞻《吳地志》1則,《漢唐方志輯佚》第290頁轉引時作《吳地記》。三、《吳郡地理記》南朝王僧正義《吳地記》輯本僅存目王僧虔(426~485),字簡穆,南朝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王羲之四世族孫,官至尚書令。劉宋時,歷任武陵太守、太子舍人、吳郡太守等職。南齊時,先后任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等職。追贈司空,謚號“簡穆”。好文史,善音律,工正、行書。著有《論書》等。《南齊書》卷33·列傳第14、《南史》卷22·列傳第12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齊文》卷8有傳。《宋書》則附于其父《王曇首傳》下。著錄:1.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200頁引錄《吳郡地理記》1則。2.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174頁轉引《吳郡地理記》(又名《吳郡志》,亦名《吳地記》)2則。3.《太平御覽》卷510逸民部引王僧虔《吳地記》2則,其中“桐廬縣”一則,可補以上兩書所缺。4.《天中記》卷7山第230頁(虎丘山)引王僧虔《吳地記》1則。考異:1.考書名有:《吳郡地理志》《吳郡地理記》和《吳地記》三說。經考,為異名同書。清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六:“《吳郡地理記》卷亡,王僧虔撰,不著錄。”章宗源輯文“處士陸著”條目源自《太平御覽》卷510逸民部“王僧虔《吳地記》”。《太平御覽》卷首《經史圖書綱目》載“王僧虔《吳地記》”,卷43地部引作《吳郡地理志》,卷510逸民部引作《吳地記》。明代陳耀文《天中記》卷7引作《吳地記》。《漢書·律歷志》唐顏師古《注》曰:“志,記也。積記其事也。”《江蘇舊方志提要》指出:“《太平御覽》卷首《經史圖書綱目》:‘王僧虔《吳地記》’。此應與《吳郡地理記》為同書異名。”牟發松認為:“王僧虔《吳地記》之‘吳地’,仍為狹義吳地,特別是其核心區吳郡,因而又名《吳郡地理志》。”(牟發松、陳江《歷史時期江南的經濟、文化與信仰》中的“《吳地記》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2.考作者和卷數:作者王僧虔無異議。卷亡,無考。四、顧微撰,吳地記漢魏吳縣為吳郡治,此曰《吳縣記》,乃縣志非郡志也。”(《中國古方志考》第252頁案)顧微,生平事跡不詳。其所著的《廣州記》在《齊民要術》及唐宋類書多有征引。著錄:1.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十四卷第111頁)輯《吳縣記》1則。2.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252頁輯《吳縣記》1則。3.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53頁轉引《吳縣記》1則。三書所輯引的《文選》卷59王簡棲《頭陀寺碑文》李善注:顧微《吳縣記》佚文為同一則。考異:1.考書名,有《吳縣記》《吳地記》之別。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記載為:“《吳縣記》卷亡,顧微撰,不著錄。”;《中國古方志考》:“《吳縣記》佚,吳顧微纂”;《漢唐方志輯佚》:“吳顧微撰”。2006年出版的《吳邑志》點校說明指出:吳縣縣志“最早可追溯到三國吳顧微纂《吳縣記》。”而羅泌《路史》卷34《發揮三》、周嬰《巵林》卷二《佛生》記載為:“顧微《吳地記》”;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與卷二上·注引郡書目錄》記載為:“顧徽《吳地記》”。“若《文選》注所引《吳縣記》是顧微此書本名、初名,羅泌、周嬰所引乃為顧書別名、后起之名。”(牟發宋:《吳地記》考)2.考作者,有顧微和顧徽二說。《文選理學權與卷二·注引郡書目錄》、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地志類》《江蘇舊方志提要》第328頁和《江蘇省志·江蘇方志源流》第6頁均誤將顧微與三國吳人顧徽視若一人。3.考作者所處朝代,有三國、晉和南朝宋三說。《中國古方志考》《漢唐方志輯佚》《吳邑志·點校說明》(2006年版)和《江蘇舊方志提要》第328頁均認定顧微是三國吳人。而《說郛三種》(宛委山堂本)則記載:“《廣州記》一卷(晉)顧微撰”;《漢學堂知足齋叢書》卷下第1772頁《子史鉤沈》(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版)也認同:“晉顧微之《廣州記》”。(注:錯把顧微寫成顧微之。)《齊民要術》卷十“古度”(一三二)引顧微《廣州記》曰:“熙安縣有古度樹生,其號曰‘古度’”。《宋書》卷38志第28州郡志四:“熙安子相,文帝立。”胡阿祥《宋書州郡志匯釋》在(今按)中說明:熙安縣,治今廣東廣州市西北。文帝指宋文帝。《讀史方與紀要》卷101廣東指出:“宋元嘉中析置熙安縣,屬南海郡。梁廢。”《說郛三種》引《廣州記》顧微:“平定縣巨海有水犀,似牛,其出入有光,水為之開。”臧勵酥《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認為:“平定縣,南朝宋置。南齊因之,今廢。當在廣東肇慶府境。”據此,欒調甫(筆名胡立初)先生《齊民要術引用書目考證》(1934年,載于齊魯大學《國學匯編》第2冊52頁)和繆啟愉《齊民要術校釋》認為“大致可推知顧微是南朝宋人”。(卷十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槿)引顧微《廣州記》文下注)糾誤:《中國古方志考》:“顧微字嘆,雍母弟,吳郡人……后拜巴東太守”及《漢唐方志輯佚》:“微字子嘆,吳郡人”。把顧徽的生平錯加于顧微。五、《南徐州記》一卷山謙之(?~約454),官史學學士、奉朝請。受著作郎何承天之委,協撰《宋書》,劉宋孝建元年(454)奉詔續撰。除《丹陽記》外,還著有《南徐州記》《吳興記》《尋陽記》。見《宋書·禮制三》。其《自序》《禮志一》《禮志三》尚存山謙之零星事跡。吳孫權時謂之京口。“東晉僑置徐州于京口,后曰南徐,南朝宋因之。隋省。即今江蘇丹徒縣治。”(臧勵龢《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2015版第590頁)此記久佚,從散見于諸書中的斷簡殘篇來看,內容涉及京口、丹徒、費縣、上元、臨沂、無錫、暨陽、江乘等地的地理形勢和人文掌故。著錄:1.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274頁起引錄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所輯《南徐州記》10則。從《太平寰宇記》、《與地紀勝》、《景定建康志》、咸淳《毗陵志》、至正《金陵新志》等書輯存38則,又《大典嘉定志輯本》輯得6則。2.《張國淦文集四編·永樂大典方志輯本》第19頁輯《南徐州記》1則。3.陳光貽《稀見地方志提要》第386頁、孫啟治《中國古佚書輯本目錄解題》第189頁二書引錄近人葉昌熾從《草堂詩箋》中所輯《南徐州記》1則。4.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170頁起轉錄《南徐州記》34則。考異:考書名、卷數、作者:《隋書·經籍志》二載“南徐州記二卷,山謙之撰。”書名有《南徐州記》和《南徐記》《南徐志》三說,為異名同書。《與地紀勝》卷七鎮江府·景物下(北固山、嘉賢廟)及咸淳《毗陵志》三地理、十四祠廟、十五山水分別引《南徐記》2則和12則。《讀史方與紀要》卷二十五江南七鎮江府(漕河)引《南徐志》1則。其余均引稱《南徐州記》。卷數有二卷和一卷之別。《新唐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考證》《通志·藝文略》《稀見地方志提要》等書均稱二卷本。僅孫啟治等人撰的《中國古佚書輯本目錄解題》稱作一卷。作者為山謙之無異議。存疑:“京口舊名須口”,這一佚文同時被《與地紀勝》卷七鎮江府·景物上(西浦)和《讀史方與紀要》卷二十五江南七·鎮江府(漕河)所引,前者錄自《徐州記》,后者引自《南徐志》。《漢唐方志輯佚》第103頁《徐州記》引錄此條。是異名同書還是異名異書?待查。糾誤:《中國古方志考》第274頁:“《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正義》,‘丹徒峴龍目湖’并引《南徐州記》,不著山謙之名。”考《史記》卷57《絳侯周勃世家正義》,所引為《徐州記》。《漢唐方志輯佚》第103頁把此條輯錄在《徐州記》中。六、《輯佚》2本山謙之,《南徐州記》已著錄。丹陽,指的是當時的丹陽郡。“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置。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國吳移至建業(今南京市)。南朝宋時轄境大致相當于今南京、鎮江、常州一帶。”(《江蘇舊方志提要》第22頁)據佚文,該書記述丹陽郡及屬縣之地理風俗,尤詳于諸縣山川古跡。著錄:1.陶宗儀等《說郛三種》(《說郛卷4·墨娥漫錄》《說郛61》)輯《丹陽記》7則。2.黃奭《漢學堂知足齋叢書·子史鉤沈》第1767頁輯《丹陽記》7則。3.王謨《漢唐地理書鈔》第317頁起輯《丹陽記》一卷51則。4.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208頁起轉錄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所引《丹陽記》5則。又從《景定建康志》、咸淳《毗陵志》、至正《金陵新志》、《永樂大典輯本》、永樂《嘉定鎮江志輯本》輯錄62則。5.《張國淦文集四編》第18頁輯《丹陽記》(玄武湖)1則。6.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176頁起轉錄46則,其中“有6條是初次輯佚”。(張可輝《〈景定建康志〉與〈丹陽記〉〈與地志〉的輯佚》)7.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輯《丹陽記》6則。考異:考書名: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六:“《丹陽記》卷亡,山謙之撰,不著錄。”書名有《丹陽記》或《丹陽志》,為異名同書。咸淳《毗陵志》14祠廟引文作《丹陽志》;27古跡引文又稱《丹陽記》。考卷數:有卷亡和一卷之別。《說郛三種》《中國古方志考》《漢唐方志輯佚》《江蘇舊志提要》及《輯佚類地理文獻集成》沒載錄卷數。《稀見地方志提要·古今圖書集成方志輯目》《漢唐地理書鈔》《中國古佚書輯本目錄解題》和《漢學堂知足齋叢書·子史鉤沈》記錄為一卷。糾誤:《漢唐地理書鈔》第319頁山謙之《丹陽記》的“張公州”條中提及“梁太清二年”,“梁、陳事在山謙之身后,屬誤錄。”(張可輝《〈景定建康志〉與〈丹陽記〉〈與地志〉的輯佚》)七、《南州記》一卷阮敘之(勝之、昇之),南朝人,生平里籍不詳。“東晉元帝僑立兗州于京口(今江蘇鎮江市)……東晉末始定治廣陵(今揚州市西北)。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名南兗。轄今江蘇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及安徽鳳陽、滁縣以東地;后略小……南朝陳太建中復為南兗州。”(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縮印本》2010版第1357頁)據此,是書成于宋元嘉以后。從所輯佚文看,內容涉及建置沿革、山水、古跡、風俗等。著錄:1.《中國古方志考》第204頁轉錄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所輯《南兗州記》23則。又從《與地紀勝》輯錄9則。2.《漢唐方志輯佚》第292、333頁分別引錄《南兗州記》共24則。考異:1.考書名、卷數:書名有二說:《新唐書·藝文志》2載:“阮敘之《南兗州記》一卷”;《隋書經籍志考證》:“《南兗州記》一卷,阮昇之撰,不著錄。”《通志藝文略》4、《國史經籍志》3和《江蘇舊方志提要》第24頁書名與之相一致。《太平御覽經史圖書綱目》載《南兗州記》,又《南兗州志》,為異名同書。2.考作者:有阮敘之、阮勝之、阮昇之(阮升之),(“升”是“昇”的異體字。)《與地紀勝》卷“三十九:楚州,風俗形勝(擅利巨海),引阮昇之《南兗州記》二條,又盱眙軍,縣沿革(盱眙縣),引阮勝之《南兗州記》一條。”(《中國古方志考》第204頁)引同一書的作者有昇之、勝之之別。《資治通鑒》卷8秦紀三、二世皇帝二年(胡三省注)引為“阮勝之《南兗州記》”(中華書局1956版第274頁)劉緯毅認為:“升之,又作勝之、敘之。”(《漢唐地理書鈔》第333頁)糾誤:1.中華書局2006版《漢唐地理書鈔》總目第13頁:“阮弈之《南兗州記》”,“弈”是“昇”之誤。第26頁重訂本目錄中已改正為阮昇之。2.劉緯毅在《漢唐方志輯佚》同一書中重復引錄。第292~293頁轉錄《南兗州記》16則;第333~334頁匯錄《南兗州記》8則,其中7則與前重復,1則補前所缺。八、《隋書經籍志考證》輯佚《條件二》劉澄之南朝人,劉遵考之子。南豫州刺史,官至都官尚書。撰有《永初山川古今記》二十卷、《司州山川古今記》三卷,已佚。事跡見《宋書·順帝本紀》和《宗室傳》。“劉宋揚州,今江蘇南部及安徽浙江地。”(《中國古方志考》第203頁)著錄:1.《中國古方志考》第203頁轉錄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所輯《揚州記》佚文4則,又陸廣微《吳地記》中輯1則。2.《漢唐方志輯佚》第174頁轉錄《揚州記》5則,又從《北堂書抄》卷158和《景定建康志》卷16輯2則。從所輯佚文看,內容涉及山水、橋梁、古跡等。考異:考書名、卷數及作者: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載“《揚州記》卷亡,劉澄之撰,不著錄”;《太平御覽·經史圖書綱目》:”劉澄之《揚州記》”;沈家本《世說注所引書目》二:《初學記·地部》《御覽·天部》引“劉澄之《揚州記》”。姚振宗案:“是書蓋總名《永初郡國記》,故《初學記》《御覽》引劉澄之《揚州記》……皆是書之篇目也。”(《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15卷《隋書經籍志考證》第2冊第933頁)九、《和諧之書》南朝蕭繹《金樓子輯佚書》本僅存目蕭繹(508~554)南朝梁元帝,字世誠,南蘭陵(今江蘇武進縣西北)人。梁武帝蕭衍第七子,封湘東王。侯景作亂,繹命王僧辯等討景,事平,即位于江陵。在位三年,為西魏軍所虜,被殺。著有《注漢書》《內典博要》和《忠臣傳》等,今存《金樓子》輯本。《梁書》卷5本紀,《南史》卷76《隱安逸·阮孝緒傳》有記載。據《藝文類聚》卷50、《全梁文》卷17存錄的《丹陽尹傳·序》記載,書成于蕭繹任丹陽尹之第四年,即普通六年。先請阮孝緒審閱,然后行于世。此書是為“掇采英賢”而作的傳記。著錄:1.《四庫全書·子部·雜家》收錄《永樂大典》輯佚本即蕭繹《金樓子·五著書篇》,其中有蕭繹《丹陽尹傳》的自《序》。2.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本·史編總類》輯元帝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