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二輪復習(通用)知識專題突破(練習)專題二文言文閱讀絕招3Word含解析_第1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通用)知識專題突破(練習)專題二文言文閱讀絕招3Word含解析_第2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通用)知識專題突破(練習)專題二文言文閱讀絕招3Word含解析_第3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通用)知識專題突破(練習)專題二文言文閱讀絕招3Word含解析_第4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通用)知識專題突破(練習)專題二文言文閱讀絕招3Word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練備考主打題一、(2016·福建省質檢)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左懋第,字蘿石,萊陽人。崇禎四年進士。授韓城知縣,有異政。遭父喪,三年不入內寢,事母盡孝。十二年擢戶科給事中。疏陳四弊謂民困兵弱臣工委頓國計虛耗也又陳貴粟之策令天下贖罪者盡輸粟鹽策復開中之舊令輸粟邊塞充軍食又請嚴禁將士剽掠,有司朘削。明年正月,剿餉罷征,亦請馬上速行,恐遠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實惠。帝并采納。十四年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饑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已又陳安民息盜之策,請核荒田,察逋戶,予以有生之樂,鼓其耕種之心。十六年秋,出察江防。明年五月,福王立,進兵科都給事中。時大清兵連破李自成,朝議遣使通好,而難其人。懋第母陳歿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請行。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與左都督陳弘范、太仆少卿馬紹愉偕,而令懋第經理河北,聯絡關東諸軍。懋第瀕行言:“臣此行,生死未卜。請以辭闕之身,效一言。愿陛下以先帝仇恥為心,瞻高皇之弓劍,則思成祖列圣之陵寢何存;撫江上之殘黎,則念河北、山東之赤子誰恤。更望時時整頓士馬,必能渡河而戰,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畫江而安。”懋第衰绖入都門,至則館之鴻臚寺。請祭告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則陳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還出都。弘范乃請身赴江南招諸將劉澤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滄州追還懋第,改館太醫院。順治二年六月,聞南京失守,慟哭。其從弟懋泰先為吏部員外郎,降賊,后歸本朝授官矣,來謁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閏月十二日,與從行兵部司務陳用極,游擊王一斌,都司張良佐、劉統、王廷佐俱以不降誅。(節選自《明史·左懋第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疏陳四弊/謂民困兵弱/臣工委頓/國計虛耗也/又陳貴粟之策令/天下贖罪者盡輸粟/鹽策復開中之舊/令輸粟邊塞充軍食/B.疏陳四弊/謂民困/兵弱/臣工委頓/國計虛耗也/又陳貴粟之策令/天下贖罪者盡輸粟/鹽策復開中之舊/令輸粟邊塞充軍食/C.疏陳四弊/謂民困/兵弱/臣工委頓/國計虛耗也/又陳貴粟之策/令天下贖罪者盡輸粟/鹽策復開中之舊/令輸粟邊塞充軍食/D.疏陳四弊/謂民困兵弱/臣工委頓/國計虛耗也/又陳貴粟之策/令天下贖罪者盡輸粟/鹽策復開中之舊/令輸粟邊塞充軍食/答案:C解析:左懋第陳述的是“四弊”,所以應斷為“謂民困/兵弱/臣工委頓/國計虛耗也”。“令”是“讓”的意思,不能和“策”連用。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漕運,水道運輸,唐宋以來,指東南各地經水路運糧食往京師或指定的公倉。B.先帝,指當朝皇帝之前已經去世的歷代皇帝,有時也指前朝皇帝。C.鴻臚寺,古代官署名,主官為鴻臚寺卿,掌管朝會、賓客、禮儀等。D.閏月,農歷中逢閏年加的一個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后稱為“閏某月”。答案:B解析:先帝不能指前朝的皇帝。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左懋第關心民生,多次建言。他有感于民不聊生,向皇帝建議禁止軍隊劫掠、官員剝削百姓,請求朝廷體恤民情,這些意見多被采納。B.左懋第心憂社稷,竭忠盡智。他在請命出使清廷之際,仍不忘向皇帝提出整兵備戰的建議,認為應先安定江南,才能扼守黃河,進而渡河而戰。B.今舳艫容介士千人載稻/倍之緩急/不可動/吳人剽輕/若為所絆/將有后慮/不如遣驍將屯巴陵一月/不與戰/則吳寇糧絕/而鄂州圍解矣C.今舳艫容介士千人載稻/倍之緩急/不可動/吳人剽輕/若為所絆/將有后慮/不如遣驍將屯巴陵/一月不與戰/則吳寇糧絕/而鄂州圍解矣D.今舳艫容介士千人/載稻倍之/緩急不可動/吳人剽輕/若為所絆/將有后慮/不如遣驍將屯巴陵/一月不與戰/則吳寇糧絕/而鄂州圍解矣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原文為:今舳艫容介士千人,載稻倍之,緩急不可動。吳人剽輕,若為所絆,將有后慮。不如遣驍將屯巴陵,一月不與戰,則吳寇糧絕,而鄂州圍解矣。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須守喪三年,任官者須離職,稱“丁憂”,也稱“丁艱”,這里的“丁內艱”指遭遇父喪。B.受禪是指王朝更替,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禪讓的帝位,源于上古時的禪讓制,后來中國的王朝更替常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C.不諱是死亡的委婉表達,古人對不同的人的死有不同的委婉表達,如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士死曰“不祿”等。D.紳是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圍于腰際的大帶,搢紳就是把笏板插在腰間,指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引申指士大夫。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識記文化常識的能力。根據上下文,此處“丁內艱”指遭遇母喪,即母親去世。7.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珽聰明有才學。二十四歲就進士及第,他工于辭賦,在太祖征討劉守文時應召起草檄文,揮筆立就,深得太祖賞識。B.李珽為人孝順。先前去世的父親的靈柩安放于外地,因家貧,他和弟弟李琪一起冒著風雪四處求人,最終讓父母合葬。C.李珽治民有方。他在曹州任職時,不到一年時間,就讓老百姓過上安寧的生活,這是之前十幾任官員都未曾做到的。D.李珽見識過人,有謀略。征討淮寇時準確判斷局勢;太祖讓他出任許州留后,他親自安撫將吏,并解除了馮行襲的后顧之憂。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期歲”,指滿一年,而非選項中所說的“不到一年時間”。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而珽日不過一食,恒羸臥喪廬中不能興。大為時賢所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襄陽貳于己,率兵擊破之,署珽為天平軍掌書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而李珽每天吃一頓飯,常虛弱地躺在喪舍中不能起身。深受當時有才德的人贊嘆。(2)(梁太祖)因襄陽對自己有二心,率兵攻破襄陽,讓李珽暫時擔任天平軍掌書記。【參考譯文】李珽,字公度,隴西敦煌人。李珽聰明穎悟,有才學,尤其擅長詞賦。二十四歲考中進士,初次做官被授任校書郎,后授官為監察御史,不久為母親守喪。這之前,他父親的靈柩遠在外地。家中貧困無法辦成喪事,他和弟弟李琪冒著臘月的風雪,身穿粗麻喪服,手拿喪棒,含哀求人,因此雙親得以遷到一起合葬。而李珽每天吃一頓飯,常虛弱地躺在喪舍中不能起身。深受當時有才德的人贊嘆。服完喪,第二次被征任御史,因瘦弱不能赴任,過了一段時間才就職。天復年間,淮寇大舉包圍夏口,逼近巴陵,梁太祖擔憂,急命成汭率水軍十萬人到鄂州援救。李珽進言說:“如今戰船載一千名甲兵,就要載一倍的糧食,有緊急情況不能行動。吳人剽悍輕捷,如果被他們牽制,會有后患。不如派驍將駐軍巴陵,一個月不和他們交戰,那么吳寇就會斷糧,而鄂州就解圍了。”成汭性格剛強獨斷,不采納(他的意見)。淮人果然乘風放火,船全部被燒毀,士兵全部落水淹死,成汭也投江自盡,完全如李珽所料。第二年,梁太祖任元帥,因襄陽對自己有二心,率兵攻破襄陽,讓李珽暫時擔任天平軍掌書記。滄州節度使劉守文違抗命令,梁太祖率領十多萬士兵包圍了他,于是召李珽起草聲討書。李珽手不停筆,立刻寫成,被梁太祖贊賞。梁太祖登基那年,宰臣授任他為考功員外郎、知制誥。不久以原官職監管曹州事務。曹州距離京城不遠,官吏百姓強橫狡猾,前后十多人在這里做官,沒有能善始善終的。李珽在任一年,百姓就得以安寧地生活。他入朝任兵部郎中、崇政院學士。不久,因許州將領馮行襲病重,出任許州留后。這之前,馮行襲有牙兵二千人,都是蔡州人,梁太祖深為憂慮,于是派李珽飛馳趕去,以便窺視他們的動靜。李珽到達客舍后,召見將吏親自加以撫慰。馮行襲想派人代他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