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支護技術交底_第1頁
隧道支護技術交底_第2頁
隧道支護技術交底_第3頁
隧道支護技術交底_第4頁
隧道支護技術交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技術交底書交底級別I級項目名稱新建成都至蘭州鐵路成都至川主寺段站前工程CLZQ-6-1標共24頁交底編號CZS1#SDJD-04支護-2015-02工程名稱川主寺1號隧道設計文件圖號D1K259+855.855川主寺1號隧道設計圖、先期開工段隧道施工圖勘誤表施工部位支護交底日期技術交底內容:1、 技術交底范圍:此技術交底針對川主寺1號隧道(D1K257+855.855)支護中監控量測、噴射混凝土、錨桿、鋼筋網、鋼架、超前小導管、初期支護結構等分項工程。2、 設計情況:2.1、 工程概況本隧位于川主寺?黃勝關區間,進口位于半徑為4500的左偏曲線上,出口位于半徑為2800右偏曲線上,線路設計為單面上坡。進口里程D1K257+258,出口里程D1K262+700,貫通里程D1K259+890,施工長度為5195.709m。隧道進口緊鄰東北溝1號雙線大橋蘭州端橋臺,出口接路基工程。2.2、 地形地貌該隧道位于川主寺以西,沿洋洞河逆流而彳丁,屬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中?深切割的高山地形,地形起伏大,橫向溝谷發育,溝谷下切較深,地面高程 2991?3455m,最大相對高差464m.鐵路沿線坡面植被發育,多為灌木林。G213國道與線路相伴而行,隧道進口交通條件較好。2.3、 地層巖性測區上覆為第四系全新統滑坡堆積(Q4del)粉質粘土、碎石土、沖積(Q4al)卵石土,泥石流堆積層(Q4sef)卵石土,坡崩積層(Q4dl+col)碎石土,粉質粘土;上更新統沖洪積層(Q4al+pl)卵石土,坡崩積層(Q4dl+col)碎石土,粉質粘土;下伏基巖為三疊系上統侏倭組(T3zh)板巖,砂巖夾炭板巖。各層巖性分述如下:<1>粉質黏土(Q4del):褐黃色、淺黃色,硬塑,土質不均,夾10%?20%的碎石,角礫等,石質為砂巖,厚2?8cm,分布于滑坡體表部,屬II級普通,C組填料。<2>碎石土(Q4del):褐黃色、灰黃色,稍密?中密,潮濕?飽和。碎石含量65-75%,①60?150mm;角礫含量5?15%,①20?40mm,余下為粉質黏土充填。石質成份以強風化的砂巖為主,分布于滑坡體下部,厚3?15m,屬III級硬土,為B組填料。<3>卵石土(Q4al):灰、灰褐、灰黃色,飽和,稍密?中密,卵石直徑①60?150mm,占60?75%,磨圓度好,呈渾圓狀,分選性好,余為粗砂及細圓礫土充填。分布于河床內,厚5?15m。屬III級硬土,B組填料。<3-1>粉質黏土(Q4al):深灰色,灰褐色,硬塑,土質不純,夾10%?20%的圓礫、角礫等,其中表層0?1m多為草地或,石質為砂巖,厚2?8cm,分布于滑坡體表部,屬II級普通,C組填料。<4>粉質黏土(Q4dl+el):淺黃、褐黃色,硬塑,土質不均,夾10%?20%的砂巖角礫,厚2?8m,分布于側段山坡表層。屬于III級普通土,為D組填料。<5-1>粉質黏土(Q4dl+COL):淺黃、灰褐色,硬塑,土質不均,夾20%?30%的砂巖質碎石角礫,厚2?8m,分布于巖椎體表層。屬于II級普通土,為D組填料。<5>碎石土(Q4dl+col):褐黃色夾灰白色,潮濕?飽和,稍密?中密,碎石含量為60?80%,直徑①60?120mm,石質成份以砂巖為主,余為粉質黏土充填,為巖椎體的組成物質,厚3?15m,屬于III級普通土,為B組填料<6>塊石土(Q4dl+col):褐黃色夾灰白色,潮濕?飽和,稍密?中密,塊石含量為60?70%,直徑①200?400mm,石質成份以砂巖為主,余為粉質黏土充填,為巖椎體的組成物質,厚0?5m,屬于III級普通土,為B組填料<7>卵石土(Q4sef):灰褐色,飽和,中密,成份以砂巖為主,呈渾圓狀。卵石含量約60%,①60?200mm;粗圓礫的占20%,①20?60mm,余為粉質黏土充填。<8>卵石土(Q3al+pl):褐黃色,飽和,中密,卵石直徑①60?120mm,占55?75%,余為粉質黏土充填;磨圓度好,呈渾圓狀,石質成份多為變質砂巖、石英砂巖等,分布于洋洞河的二級階地上,多被坡崩積掩蓋,厚0?5m屬于III級普通土,為B組填料。<9>粉質黏土(Q3dl+COL):灰綠色、褐黃色,硬塑,土質不均,夾5%的砂巖質碎石角礫,厚0?3m,分布于巖椎體下部坡腳處。呈透鏡狀分布,屬于II級普通土,為D組填料。<10>碎石土(Q3dl+col):灰色、飽和,中密,碎石含量為60?70%,直徑①60?200mm,石質以砂巖為主,余為粉質黏土、角礫充填,呈透鏡分布于斜坡坡腳處,厚0?5m,屬于III級普通土,為B組填料。<11>板巖、砂巖夾灰質板巖(T3zh):板巖多呈灰色,深灰色,灰黑色、薄層狀結構,節理裂隙發育,出露的巖體極破碎,巖質軟,遇水易軟化,易風化剝落,抗風化能力弱。砂巖呈灰白色,灰色,粉細粒?細粒結構,質硬,層理清晰,呈薄?中厚層狀,鈣質、凝灰質膠結為主,節理裂隙發育,充填灰白色的石英脈,主要礦物成分為長石、石英。該層表層全分化帶(W4)呈土狀及角礫狀,可見原巖結構,厚0?5m,屬于III級硬土,為D組填料;強分化帶(W3)巖芯呈碎塊狀、碎石角礫狀,厚5?20m,屬于IV級軟石,為C組填料;弱分化帶(W2)巖層較破碎,斷口新鮮,巖芯多呈短柱狀,屬于IV級軟石,C組填料。<12>斷層角礫(Fbr):分布于斷層破碎帶內。為灰黑、深灰色,灰色,密實,潮濕,膠結差,呈角礫狀,角礫手捏易碎。斷層角礫主要由灰質板巖,板巖構成,屬IV級軟石,C組填料。2.4、地質構造2.4.1、川主寺2#推測斷層測區區域性斷裂位于線路左側較遠,對隧道無影響。在線路DK257+860附近發育一斷層(川主寺2#推測斷層),斷層走向為N400E,與線路大里程夾角為830,傾向不明,破碎帶不明顯;斷層兩盤均為三疊系上統侏倭組(T3zh)板巖、砂巖互層夾炭質板巖,受斷層影響,巖體層間柔皺發育,層理傾角變化大,巖體破碎,斷層SE盤層理為N800E/450SE,NW盤層理為N250E/800SE,節理:N150W/800NE、N450W/900O2.4.2、 層間錯動帶根據DK260+144處鉆孔DZ-CZS-02孔揭示,該孔119.1-130.7m段為斷層角礫,為巖層錯動所造成,該錯動帶性質不明2.4.3、 川主寺1#向斜與線路相交與D1K261+005,小里程一翼的產狀N19°E/82°NW,大里程一翼的產狀N10°E/37°SE,背斜軸線與線路小里程方向的夾角為78.4度。2.5、 地震動參數根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區劃圖》(GB18306-2001),“5.12”四川汶川地震后《四川、甘肅、陜西部分地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GB18306-2001一號修改單)及《成都-蘭州鐵路重點工程場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四川賽思特科技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9月),測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0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0s。2.6、 水文地質條件2.6.1、 地表水:測區地表水主要受大氣降雨補給,地表水主要為洋洞河水,屬常年性流水,雨季時水量大,水流湍急。山間溝谷溪水屬暫時性流水,雨季時常有山洪暴發,水量大,旱季時無水或者水量較小。在洋洞河取河水作水質分析為屬 HCO3-Ca2+.Mg2+(2010-成蘭水-40),對混凝土無侵蝕性。在隧道進口(2010-成蘭水-69)及在馬背溝(2010-成蘭水-70)取溝水分析水質均屬HCO3-SO42—Ca2+.Mg2+型水,對混凝土無侵蝕性。2.6.2、 地下水:測區地下水按賦存形式分為兩類,即松散堆積層孔隙潛水和基巖裂隙水,大氣降水的滲人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由于地形高差大,地面橫坡較陡,水力坡度大,降水滲入地下后,一般以淺層水的方式徑流,還沒深度滲入,就排泄于地表,匯集后沿溝溪向洋洞河排泄,故松散堆積層孔隙潛水含水量的大小受大氣降水量的大小有關,旱季時,無水或水量較小。由于溝谷深切,地形較陡,不利于地表水下滲轉為地下水,測區又以板巖、砂巖為主,富水性差。少量的基巖裂隙水主要受構造和軟弱夾層的控制,在斷層帶附近地下水相對較豐富。隧道位于洋洞河右岸,沿河邊未見地下水露出。經在DK258+900左8m(2010-成蘭水-170?172)、DK260+144左8m(2010-成蘭水-34?39)、DK262+120左8m(2010-成蘭水-164?166)處取鉆孔水作水質分析屬HCO3-—Na+型水、HCO3-—Mg2+型水、HCO3-—Mg2+-Na+型水、C1-.SO42-—Ca2+.Na+型水、C1-.SO42-—Ca2+型水、C1-.SO42-—Na+.Ca2+型水。根據《鐵路混凝土耐久性設計暫行規定》(鐵建設【2005】157號及【2007】140號),在環境作用類別為化學侵蝕環境及氯鹽環境時,水中SO42-、Mg2+、PH值、侵蝕性CO2、C1-對混凝土結構無侵蝕性。本地層中夾灰質板巖,根據以往施工經驗其地下水中PH值對混凝土結構侵蝕等級為H1.本隧考慮其侵蝕性。2.6.3、隧道涌水量估算:隧道涌水量6000m3/d。雨季最大涌水量9000m3/d。2.7、不良地質與特殊巖土2.7.1、不良地質:段內不良地質為滑坡,坡崩積層,特殊巖土為季節性凍土。東北溝1#滑坡:東北溝1#滑坡發育于線路D1K257+940?D1K258+180段,滑坡體呈一橢圓形,后緣高程3120m,剪除口高程3014m,高差106m,滑體軸向長約240m,寬約200m,滑體厚5?30m,屬于大型滑坡。物質組成為以粉質粘土、碎石土、塊石為主,石質成分為砂巖、板巖。下部滑床為三疊系上統侏倭組板巖、砂巖,滑帶推測為土巖接觸帶附近,由于滑坡位于洞身地段,對隧道無影響。東北溝2#滑坡:東北溝2#滑坡發育于線路D1K262+010?D1K262+140段,滑坡體呈一手指形狀展布于隧道左側,后緣高程3190m.剪除口高程3059m,高差130m,滑體軸向最長約280m,寬約220m,滑體厚5?30m,屬大型滑坡。物質組成為以粉質粘土、碎石土、塊石土為主,石質成份為砂巖,板巖。下部滑床為三疊系上侏倭組板巖、砂巖,滑帶推測為土巖接觸帶附近,由于滑坡后緣位于洞身地段,最厚7m,對隧道無影響。東北溝3#滑坡:東北溝3#滑坡發育于線路D1K262+470?D1K262+560段,滑坡體呈長舌狀大致呈東西向展布,后緣高程3185m,剪除口高程3067m,高差115m,滑體軸向長約200m,寬約90m,滑體厚5?15m,滑坡體體積約1.8*105m3,屬小型滑坡。物質組成為以粉質粘土、碎石土為主,石質一砂巖、板巖。下部滑床為三疊系上統侏倭組板巖、砂巖,滑帶推測為土巖接觸帶附近。滑坡體自然橫坡25°?35°,坡面大部為灌木,滑體前緣為洋洞河的一級階地,并G213國道分布,地形平緩。從鉆孔資料分析,滑坡體上部為粉質粘土,下部為碎石土。從滑體表部看,局部表層土體還在坍塌,沒大規模滑動的跡象。線路以隧道通過該滑坡體,施工時容易引起滑坡再次滑動,對線路工程影響較大。東北溝4#滑坡:東北溝4#滑坡發育于線路D1K262+670?D1K262+815段,滑坡體呈長舌狀呈東西向展布,后緣高程3181m,剪除口高程3067m,高差114m,滑體軸向長約250m,寬約185m,滑體厚5?15m,滑坡體體積約6.9*105m3,屬中型古滑坡。物質組成為以粉質粘土,碎石土為主,石質以砂巖,板巖。下部滑床為三疊系上統侏倭組板巖,砂巖,滑帶推測為土巖接觸帶附近。滑坡體自然橫坡200?350,坡面大部為灌木,滑體前緣為洋洞河的一級階地,并G213國道分部,地形平緩。從鉆孔資料分析,滑坡體上部為粉質粘土,下部為碎石土。推測該滑坡發生于更新統后期,從滑體表部看,沒見有滑動的跡象,目前處于穩定狀態。線路從滑坡前緣半挖半填通過,施工時,容易降低滑坡穩定性或引起斜坡失穩,對線路工程影響較大。坡崩積層:位于D1K262+570?DK262+670段內,該堆積層沿坡地帶分布,呈四方形,物質堆積松散,成份雜;主要為碎石土為主,呈黃褐色,巖性為板巖、砂巖,塊徑60?150mm,個別可達200mm;堆積層長100m,寬90m,厚5?15m。線路從崩積層前緣半挖半填通過,由于崩積層雨季時地下水豐富,坡面有地下水滲出,路基開挖后易引起斜坡失穩,產生工程滑坡。2.7.2、特殊巖土灰質板巖:地層中夾灰質板巖,隧道開挖過程中可能有瓦斯等有害氣體溢出;地層地下水中PH值對混凝土結構侵蝕等級為H1。季節性凍土:本地區最大凍結深度1.2m。2.8、環境工程地質該隧道范圍內植被較發育,灌木雜草叢生,水土保持良好,環境工程地質條件較好,鐵路建設易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對環境地質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具體表現為:(1) 隧道洞身開挖,降低地下水位,對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及植物生長造成一定影響。(2) 隧道施工將產生大量的棄碴,棄碴應定點堆放;棄碴場的選擇至關重要,選擇不當,將會誘發線的環境地質問題,如滑坡、泥石流等。2.9、隧道工程地質條件隧道位于青藏高原的東緣,屬中?深切割的高山地貌,隧道上覆第四系全新統崩坡積層(Qdl+col),洞身穿越三疊系侏倭組(T3zh)板巖、砂巖夾灰質板巖;洞身發育川主寺2#斷層和F1、F2、F3推測斷層,受區域性構造影響,區內巖體節理、裂隙發育,層間擠壓破碎,柔皺較發育,層理產狀變化大,巖體完整性較差。層間裂隙水發育,但水量不大,推薦雨季最大涌水量9000m3/d.隧道出口端不良地質發育,斜坡堆積層較厚,厚度變化較大,雨季時坡腳有地下水出露,斜坡堆積層穩定性較差。灰質板巖中裂隙水的PH值對混凝土結構侵蝕等級為H1。地震動峰值0.20g。3、開始施工的條件及施工準備工作;3.1、 初期支護施工前應對現場操作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及安全培訓,嚴禁未經培訓直接上崗。3.2、 初期支護過程施工前,對現場所需材料進行加工準備,檢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3.3、 錨桿進出口500米范圍內拱墻系統錨桿均采用①22mm組合中空錨桿施工,其余段落拱部系統錨桿采用①22mm組合中空注漿錨桿施工,邊墻系統錨桿采用①22mm全長粘結型砂漿錨桿;桿體抗拉強度不小于180KN,錨桿材質的斷裂延伸率不得小于16%,所有系統錨桿均設鋼墊板,墊板尺寸150mm*150mm*6mm。圖1組合中空錨桿結構圖

4、施工工藝;4.1、 初期支護應在開挖后及時施作,以控制圍巖變形,防止坍塌。4.2、 初期支護施工過程中,現場技術人員應做好噴錨支護施工記錄,并檢查噴射混凝土的強度、厚度、平整度及錨桿抗拔力等。4.3、 初期支護施工流程圖見圖4.4.4、初期支護參數表圍有級別噴砼(cm)錨桿鋼筋網鋼架拱墻仰拱位置類型長度(m)間距(m)位置規格間距(cm)類型III23/120拱墻①22組合中空①22砂漿錨桿31.2X1.5拱部①625X25/IV25/2310/15/23拱墻①22組合中空①22砂漿錨桿3.51.2X1.2拱墻①620X20I16V2725拱墻①22組合中空①22砂漿錨桿41.2X10拱墻①820X20I20b

否是是U合格結束較強支護否否是是U合格結束較強支護否質量驗收I合格- 較弱支護否補噴混

凝土圖4初期支護施工流程圖補噴混

凝土4.5、噴射混凝土施工要點(1) 噴射混凝土采用濕噴工藝。(2) 噴射混凝土應與巖面、鋼架、鋼筋網密貼,不得留有空洞和間隙,初期支護與圍巖應成為整體的支護體系。(3) 噴射混凝土3h強度應達到1.5MPa,24h強度應達到10MPa。(4) 噴射混凝土工藝流程圖見圖5。(5)噴射混凝土應符合下列要求:1)初噴混凝土應在開挖后及時進行,厚度不小于4cm;噴射時應先填平巖面較大凹洼處。復噴混凝土應在鋼筋網及鋼架安裝后進行,未設鋼筋網及鋼架時應及時復噴至設計厚度。施工準備V受噴面處理V埋設噴層厚度標釘原材料進場檢驗Jr機具到位選定混凝土配合比接通風水電、試機自動計量攪拌混凝土F初噴混凝土作業 攪拌車運輸噴料復噴混凝土作業* 補噴、調整配合比<質量檢查二Ak合格] 不合格圖5噴混凝土工藝流程圖2) 噴射機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輸料連續、均勻。3) 噴射作業應分段、自下而上連續進行;噴射角度應與受噴面垂直,噴嘴與受噴面的距離宜為0.6?1.8m。4) 噴射作業應變換噴嘴噴射角度和受噴面的距離,將鋼架、鋼筋網背后噴填密實,必要時應在鋼架和初期支護后注漿填充。5) 后一層噴射應在前一層混凝土終凝后進行。若終凝1h后再噴射,應先用風水清洗基面。6) 在噴射邊墻下部及仰拱前,需將上部斷面噴射時的回彈物清理干凈,防止回彈物卷入下部噴層中降低支護能力。7) 噴射作業緊跟開挖作業面時,下一循環爆破應在噴混凝土終凝3h后進行。4.6、錨桿施工要點(1) 砂漿錨桿施工工藝流程圖見圖6。(2) 組合中空錨桿施工工藝流程圖見圖7。

(3)錨桿鉆孔必須符合下列要求:1) 鉆孔機應根據錨桿類型、規格及圍巖情況選擇。2) 鉆孔應按設計定出孔位。3) 鉆桿應保持直線,宜與其所在的部位的圍巖主要結構面垂直。(4)砂漿錨桿作業要點序號工序作業控制要點1錨桿制作①原材料合格,加工后的錨桿符合要求。②桿體直徑均勻、無嚴重銹蝕、彎折現象。2定位定出錨桿開孔位置,孔位允許偏差為±150mm。3錨桿鉆孔①鉆孔前對圍巖進行檢查,看有無掉塊、開裂現象,確保安全。②鉆孔與圍巖面或所在部位巖層的主要結構面垂直。③鉆孔的深度應大于錨桿長度10cm。鉆孔圓而直,直徑大于桿體直徑15mm。4清孔檢查成孔后米用高壓風吹洗清孔,檢查錨桿孔位間距、深度、角度是否符合要求,深度誤差不大于土50mm。發現不合格鉆孔廢棄重鉆。5注漿安裝①砂漿強度不低于M20。②將注漿管插至距孔底5?10cm,利用高壓風將砂漿不斷壓入眼底,注漿管跟著緩緩退出眼孔,并始終保持注漿管口埋在砂漿內。注漿管全部抽出后,立即把錨桿插入眼孔,然后用木楔堵塞眼口,防止砂漿流失。③安裝好的錨桿不得敲打或懸掛重物。④注漿嘴不得對人放置。6錨桿驗收①錨桿入孔到底時孔口無水泥漿流出,須撥出錨桿重新注漿安裝。②桿體插入孔內長度不小于設計規定95%,安裝數量符合設計要求。③錨桿墊板與噴混凝土面密貼。(4)組合中空錨桿作業要點序號工序作業控制要點1施工準備①對風水、電、設備管線進行檢查,并試運行,確保其處于安全狀態。②現場錨桿符合要求。③作業人員配戴好個人防護用品。④施工前對現場圍巖進行檢查,確保安全。2測量定位按設計要求定出錨桿孔位,并做好標記,孔位允許偏差為土150mm。3鉆進安裝①檢查錨桿體鉆頭的水孔是否暢通,若有異物堵塞,及時清理。②錨桿對準布設的孔位慢慢鉆進,直至設計深度。保持錨桿外露長度為10cm?15cm。4清理檢查①錨桿鉆入設計深度后,用水和高壓風洗孔。②檢查錨桿間距、長度、角度是否符合要求,發現不合格廢弁重鉆。5錨桿注漿①配制漿液時,操作工人戴膠手套、護目鏡、穿長筒膠鞋。②注漿料由桿體中孔灌入,上仰孔應按要求設置止漿塞和排氣孔,根據技術交底要求控制注漿壓力。③注漿采取交錯、間隔進行,注漿結束后檢查其效果,不合格者補漿。④注漿時,作業工人不準站在注漿口附近。6驗收①安裝數量符合要求,錨桿打入長度不小于設計的95%。②水泥漿體強度10MPa后方可上緊墊板螺母,錨桿墊板與噴混凝土面密貼。4.7、鋼筋網片施工本隧道III、W級圍巖初期支護均設計有①6鋼筋網,間距為25cmX25cm、V級圍巖設有①8鋼筋網,間距20cmX20cm。鋼筋網片應按設計網格尺寸在加工廠集中制作,鋼筋網片尺寸的大小應方便運輸和安裝。鋼筋網應在初噴混凝土后鋪掛,使其與噴射混凝土形成一體。鋼筋網搭接長度應為1?2個網格,應與錨桿或其他固定裝置連接牢固。(5)鋼筋網片作業要點序號工序作業控制要點1網片加工鋼筋在鋼筋加工場內集中制作。用鋼筋調直機把鋼筋調直,再截成鋼筋條,鋼筋網片尺寸根據拱架間距和網片之間搭接長度綜合考慮確定。鋼筋焊接前先將鋼筋表面清除干凈。④加工后的鋼筋網片應平整,鋼筋表面無削弱鋼筋截面的傷痕。2存放運輸制作成形的鋼筋網片必須輕抬輕放,避免摔地產生變形。鋼筋網片成品遠離加工場地,堆放在指定的成品堆放場上。③存放和運輸過程中要避免潮濕的環境,防止銹蝕、污染和變形。3網片安裝安裝網片在初噴后進行,第二層在第一層鋼筋網被混凝土覆蓋及混凝土終凝后掛設。鋼筋網片隨初噴面得起伏鋪設,與受噴面的間隙一般不小于4cm。焊接固定于先期施工的系統錨桿之上,再把鋼筋片焊接成網,網片搭接長度為1-2個網格。④施工人員經培訓合格后上崗,高處作業要做好安全防護,焊工持證上崗。4檢查驗收鋼筋網格尺寸允許偏差為±10mm;鋼筋網的搭接長度允許偏差為±50mm,鋼筋網的保護層厚度不得小于20mm。4.8、鋼架本隧道IV級圍巖設計為拱墻格柵(變更為I16工字鋼)鋼架,間距1米布置,V級圍巖設計為全環I20型鋼鋼架,間距主要為0.8米,但D1K257+269至D1K257+319、 D1K257+650至D1K257+740、 D1K257+990至D1K258+090、

D1K259+670至D1K257+850段間距0.6米。全環型鋼鋼架有12個單元組成,單元在洞外預制,洞內組裝,鋼架單元之間用螺栓連接,拱腳邊墻墻基設置墊槽鋼,鋼架之間按環向間距1米設置22mm縱向連接筋,鋼架與縱向連接筋之間、兩根鋼架的拱腳墊槽鋼之間應焊接或搭接牢固(2)鋼架施工工藝流程圖見圖8結束圖8鋼架施工工藝流程圖鋼架加工的焊接不得有假焊,焊縫表面不得有裂紋、焊瘤等缺陷。每根鋼架加工完成后應放在水泥地面上試拼,周邊拼裝允許誤差為土3cm,平面翹曲應小于2cm。鋼架應在初噴混凝土后及時架設,并復噴砼將鋼架覆蓋,型鋼鋼架與初噴砼要求求緊密接觸,空隙處用砼墊塊楔緊,鋼架架設時可用系統錨桿作為定位鋼筋,并與拱腳及邊墻腳位置設42mm鎖腳錨管,每處2根,每根長4米,鋼架腳必須放置在牢固的基礎上。(6)鋼架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1)安裝前應清除底腳下的虛碴及雜物。鋼架安裝允許偏差:鋼架間距偏差不超過±10cm、橫向位置和高程與設計位置的偏差不超過±5cm,垂直度誤差為±2°。2) 鋼架拼裝可在開挖面以前進行,各節鋼架間以螺栓連接,連接板應密貼。3) 鋼架架設時與初噴砼間務必緊密接觸,每隔2米用砼墊塊楔緊,每處1#墊4) 鋼架底腳應置于牢固的基礎上。鋼架應盡量密貼圍巖并與錨桿焊接牢固,鋼架之間應按設計縱向連接。5) 分部開挖法施工時,鋼拱架拱腳應打設直徑為42mm的鎖腳錨桿,錨桿長度4m,數量為2根。下半部開挖后鋼架應及時落底接長,封閉成環。6) 鋼架應與噴射混凝土形成一體,各種形式的鋼架應全部被噴射混凝土覆蓋,保護層厚度不得小于40mm。7) 鋼架與初噴層間隙應用噴射砼噴填密實。4.9、超前小導管(1)本隧道IV、V級圍巖超前支護設計為①42超前小導管,壁厚3.5mm;IV級圍巖縱向間距3米,環向間距50cm,每環根數30根,V級圍巖縱向間距3.2米但D1K257+299至D1K257+319、 D1K257+650至D1K257+840、 D1K257+990至D1K258+090、D1K259+675至D1K257+875段縱向間距3米,環向間距40cm,每環

根數38根,長度均為4.5米,前后兩環縱向搭接長度不小于1.5m。超前小導管施工工藝流程圖見圖9施工準備測量定位小導管制備不合格鉆孔作業清孔鉆孔驗收小導管制備不合格合格下管、封堵孔口原材料進場檢驗下管、封堵孔口原材料進場檢驗噴混凝土封堵工作面噴混凝土封堵工作面漿液配合比設計圖9超前小導管注漿工藝流程圖小導管規格:小導管采用642壁厚3.5mm,長4.5m的熱軋無縫鋼管制成,在前部鉆注漿孔,孔徑6-8mm,孔間距15cm呈梅花形布置,前端加工成錐形,尾部預留長不小于100cm不鉆孔的止漿段。施工工藝小導管安設采用鉆孔打入法,頂入長度不小于鋼管長度的90%,并用高壓風將鋼管內的砂石吹出。隧道開挖長度應小于小導管的注漿長度,預留部分作為下一次循環的止漿墻。小導管安設好后,用塑膠封堵孔口和周圍縫隙,必要時在小導管附近及工作面噴射混凝土,以防止工作面坍塌;注漿前進行壓水實驗,檢查機械設備是否正常,管路連接是否正確;注漿過程中要隨時觀察注漿壓力及注漿泵排漿量的變化,分析注漿情況,防止堵管,跑漿,漏漿。并作好注漿記錄,以便分析注漿效果。注漿量達到設計注漿量或注漿壓力達到設計終壓時(0.5?l.OMPa)可結束注漿。注漿順序從拱部開始由上而下壓注,先壓無水孔,再注有水孔,如遇串漿或跑漿,可間隔一孔或幾孔進行壓注。4.10、初期支護結構初期支護應緊跟開挖及時施做,并應及早封閉成環°W、V級圍巖初期支護封閉位置距離掌子面不得大于35m,III級圍巖不得大于40m。5、質量標準:5.1、 監控量測5.1.1、 主控項目隧道內測點設置平面位置和斷面里程應符合設計要求,IV級圍巖隧道拱頂下沉和凈空變化的量測斷面間距不得大于10m、V級圍巖不得大于5m。控量測數據應及時整理分析并反饋于施工。當拱頂下沉、水平收斂率達5mm/d或位移累計達100mm時,應暫停掘進,并及時分析原因,采取處理措施。5.1.2、 一般項目隧道內測點應在隧道開挖后12h內布設,并及時讀取數據,最遲不得大于24h。測點埋設應符合設計量測方法和現行《鐵路隧道監控量測技術規程》要求。隧道收斂測點埋入圍巖淺層內;當采用接觸量測時,測點掛鉤應做成閉合三角形,保證牢固不變形;無尺量測的測點應貼反光標,標識應準確、醒目。5.2、 噴射混凝土5.2.1、主控項目噴射混凝土終凝2h后,應按施工技術方案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養護,養護時間不小于14d。噴射混凝土冬期施工時,作業區的氣溫和混合料進入噴射機的溫度均不低于56(3) 噴射混凝土應與圍巖、鋼架、鋼筋網結合緊密,背后無空洞、無雜物。(4) 噴射混凝土表面應密實、平整,無裂縫、脫落、漏噴、漏筋、空鼓,錨桿頭無外露。5.3、 錨桿5.3.1、 主控項目(1) 錨桿安裝的數量應符合設計要求。(2) 砂漿的強度等級、配合比應符合設計要求。(3) 錨桿注漿管的直徑不得小于16mm,注漿方式應符合設計要求。(4) 錨桿安裝充許偏差應符合下列規定:1) 錨桿孔的孔徑應符合設計要求。2) 錨桿孔的深度應大于錨桿長度的10cm。3) 錨桿孔距充許偏差為±15cm。4) 錨桿插入長度不得小于設計長度的95%,且應位于孔的中心。(5) 錨桿安裝充許偏差應符合下列規定:1) 錨桿孔的孔徑應符合設計要求。2) 錨桿孔的深度應大于錨桿長度的10cm。3) 錨桿孔距充許偏差為±15cm。4) 錨桿插入長度不得小于設計長度的95%,且應位于孔的中心。(6) 砂漿錨桿的灌注砂漿飽滿度應大于80%。5.3.2、 一般項目(1) 錨桿孔的方向應符合設計要求,錨桿墊板應與基面密貼。(2) 錨桿應平直、無損傷,表面無裂紋、油污、顆粒狀或片狀銹蝕。5.4、 鋼筋網5.4.1、 主控項目(1) 鋼筋網所使用的鋼筋原材料進場檢驗必須符合本標準第8.3節的規定。(2) 鋼筋網所使用鋼筋的品種、規格等應符合設計要求。(3) 鋼筋網的制作應符合設計要求。(4) 鋼筋網的安裝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并與錨桿或其他固定裝置聯結牢固。5.4.2、 一般項目鋼筋網的網格間距應符合設計要求,網格尺寸允許偏差為±10mm。鋼筋網搭接長度應為1?2個網孔,允許偏差為±50mm。鋼筋應冷拉調直后使用,鋼筋表面不得有裂紋、油污、顆粒狀或片狀銹蝕。5.5、鋼架5.5.1、 主控項目格柵鋼架鋼筋的彎制和末端的彎鉤及型鋼鋼架的彎制應符合設計要求。鋼架的結構尺寸應符合設計要求。鋼架安裝不得侵入二次襯砌斷面,相鄰鋼架及各節鋼架間的連接應符合設計要求。沿鋼架外緣每隔2m應用保護層墊塊與初噴層或圍巖頂緊,鋼架與初噴層或圍巖間的間隙應采用噴射混凝土噴填密實。5.5.2、 一般項目鋼筋、型鋼等原材料應平直、無損傷,表面不得有裂紋、油污、顆粒狀或片狀銹蝕。鋼架制作應符合下列規定:采用型鋼彎制鋼架時,分節長度應根據設計尺寸及所采用的開挖方法確定,各節長度不應大于4m,腹板上鉆孔的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鋼架節點焊接長度應大于4cm,且對稱焊接。鋼架周邊拼裝允許偏差為±3cm,平面翹曲應小于2cm。鋼架安裝允許偏差的檢驗應符合下表的規定。鋼架安裝允許偏差序號項目允許偏差1間距±100mm2橫向±50m3高程±50m4垂直度±2°5.6、超前小導管5.6.1、主控項目超前小導管所用鋼管的品種和規格必須符合設計要求。超前小導管與支撐結構的連接應符合設計要求。超前小導管的縱向搭接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超前小導管注漿壓力應符合設計要求,漿液必須充滿鋼管及其周圍的空隙。5.6.2、一般項目(1)超前小導管施工允許偏差應符合下表的規定超前小導管施工允許偏差序號項目允許偏差1方向角2°2孔口距±50mm3孑L深+50mm、05.7、初期支護結構5.7.1、主控項目(1)初期支護應緊跟開挖及時施作,并應及早封閉成環。軟弱圍巖隧道W、V、丑級圍巖初期支護封閉位置距掌子面不得大于35m。雙線W、V級圍巖隧道臺階法施工時,應設置鎖腳錨桿(管)、橫向臨時支撐或臨時仰拱等控制拱(墻)腳位移的措施。初期支護仰拱施工應快挖、快支、快速封閉。非爆破開挖和爆破開挖仰拱初期支護應分別于8h和12h內完成開挖、架設拱架、噴射混凝土封閉作業。6、安全、環保、文明施工等技術措施:6.1、 安全方面6.1.1、 噴射混凝土安全注意事項噴射混凝土作業前應清除工作面松動的巖石,確認作業區無塌方、落石等危險源存在。噴射混凝土作業人員應佩戴防塵口罩、防護眼鏡等防護用具,如圖所示。并避免直接接觸液體速凝劑,不慎接觸后應立即用清水沖洗。非施工人員不得進入正在進行噴射混凝土的作業區,施工中噴嘴前嚴禁站人。(4)噴射混凝土作業中如發生輸料管路堵塞或爆裂時,必須依次停止投料、送水和供風。(5) 噴射混凝土施工中應經常檢查輸料管、接頭的使用情況,當有磨損、擊穿或松脫時應及時處理。(6) 在有水地段噴射混凝土前應對滲漏水進行處理,應將分散的滲水集中引出,嚴禁采用防水布或鐵皮等遮蓋材料大面積引水,造成噴射混凝土與巖面分離。噴射混凝土中采用特殊添加材料在有水地段直接作業時,應先進行試驗,滿足要求后方可推廣使用。6.1.2、 錨桿施工安全注意事項(1) 錨孔鉆進作業時,應保持鉆機及作業平臺穩定牢靠,除鉆機操作人員外還應安排至少一人協助作業,作業人員均應佩戴安全帶、安全帽、防護眼罩等防護用品。(2) 錨桿的類型、規格和質量必須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的規定,各種錨桿必須上墊板、帶螺帽,墊板與錨桿間不應采用焊接連接;墊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