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名詞解釋_第1頁
社會心理名詞解釋_第2頁
社會心理名詞解釋_第3頁
社會心理名詞解釋_第4頁
社會心理名詞解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聯結(association):是兩種刺激在大腦形成的暫時神經聯系。用聯結可以解釋人的社會心理現象和行為。強化(reinforcement):這是強化理論最核心的概念,其含義是,人們之所以學會某種行為,是因為這種行為能產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人們之所以避免某種行為,是因為這種行為會給人帶來不愉快的后果。模仿(imitation):個體在社會生活中,主動仿效他人言行的社會心理現象。米勒和多拉德(Miller&Dollard)認為,可以通過延伸刺激一反應關系與強化的概念來理解模仿的心理機制。自我價值:自我價值(self-worth)即個人選擇一定的價值標準對自身進行價值評判獲得的關于自身總體價值的概念。自我價值定位:自我價值定位(self-worthpositioning)指選擇什么樣的價值標準來評價自身的價值。不同的個人的自我價值定位可能是高度不同的。自我價值感:自我價值感(feelingofself-worth)指個人對自身價值評判結果的體驗。自我價值支持:個人的以自我價值感形式表現出來的自我價值狀況,是由兩個根本性因素決定的,一是自我價值支持,一是自我價值定位。前者是客觀的自我價值依托,后者是自我價值的詮釋體系。自我價值保護:自我價值保護(self-worthdefense),則是指人為了保持自我價值的確立,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都有一種防止自我價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優勢心理傾向。關系解釋研究:又稱相關研究(correlationalresearch),是考察兩個或更多變量(即現象)的相互關系,揭示一個變量是否受其它變量影響,影響程度和性質如何,進而用一個變量預測另一個變量的研究方法檔案法:檔案分析法(archivalanalysis)的簡稱。它是根據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種現存的發表和雖未發表但是通過系統方法記載(如論文、地方志)的知識載體,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會行為與心理現象與某些社會條件之間依存關系的一種方法。現場研究(fieldresearch):是研究者親臨被研究情境一一現場,對被試行為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觀察的方法?,F場研究時常運用各種調查方法獲得更多背景資料。 —現場實驗(fieldexperiment):指在真實生活情境中進行的有控制的實驗,所以又稱自然試驗(naturalexperiment)。有些社會心理學家將現場研究與現場實驗兩種方法統稱為現場研究,并強調這是社會心理學研究首要的方法。這說明現場研究與現場實驗方法在社會心理學中具有特殊地位。實驗法(experimentalmethod):是通過系統操作一個或多個變量(自變量),以確定其變化是否對其他一個或多個變量(因變量)造成影響的研究方法。實驗室實驗(laboratoryexperiment):是直接以實驗室環境作為實驗情境進行實驗研究的方法。客觀性原則(objectiveprinciple):要求社會心理學研究以事實為根據進行假設、推論和獲得結論。倫理性原則:也是社會心理學研究需要尤其強調的原則。由于社會心理學直接以人為研究對象,并且在研究時經常需要隱藏真實研究目的,因此社會心理學研究如何避免給被試帶去傷害,就成了不可回避的問題。社會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個體在社會影響下,通過學習社會知識,掌握社會技能,建立社會經驗,并通過自身不斷的選擇和建構,形成一定社會所認可的心理一行為模式,成為社會成員的過程角色:一定社會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為方式及其內的理解事物的態度和價值觀。社會比較(socialcamparison):將自身狀態與他人進行對比以獲明確的自我評價的過程:1、社會比較是獲得社會性自我評價的唯一途徑。2、傾向于選擇與自己社會特征共同的人進行比較。3、情境越缺乏客觀標準,比較傾向越強。4、自信心狀態影響比較的性質。5、擴展范圍,深化內容,超出自身所屬群體,重視個人內在的歷時性比較直接強化:人們根據所受到的強化或懲罰才建立起相應的行為規范概念和行為方

式。替代強化:人們不直接參與某一活動,也不需親自體驗直接的強化,而是通過觀

察別人的行為受到獎勵或懲罰,使自己在以后類似情況下也作出這種行為或抑制

這種行為。自我強化:使用自己設定的標準來評價、衡量自己亞社會:相對于宏觀大社會的直接社會環境;較大社會背景的較小社會背景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群體或社會的生活中形成的、并為其成員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總和,包括價值觀、信仰、藝術、法律、風俗習慣、風尚、生活態度及行為準則,以及相應的物質表現形式。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effect):又稱教師期望效應,即如果教師對學生抱有良好期望,一段時間后,這種期望會成為現實,學生真的如期望的那樣獲得了良性發展。這種被稱為“期望自動實現”成人社會化的概念:基本社會化基礎上,適應文化環境的變化及其所要求的角色重構,在擔負正式社會責任后進行的延伸性的社會知識、技能、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學習過程。角色獲得:站在別人的立場,體驗別人的角色,了解別人在特定交往情境中的期望和情感。成人社會化的文化反哺機制:在急劇的文化變遷時代所發生的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進行廣泛的文化吸收的過程角色改變:從具體的角色上來看,成年人不只承擔相對單純的角色,眾多的角色要求他們面對不同對象和情境及時、經常轉換角色。再社會化:個體從一種思想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種方式迅速轉變與適應的過程,稱為再社會化問題。態度的定義:態度是個人指向一定對象,有一定觀念基礎的評價性持久反應傾向。內隱態度:指影響對個人當前認知、情感和行為反應產生影響的過去經驗和r、態度形成的無意識痕跡。社會知覺:人對各種社會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體性印象,主要是指對人的知覺(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群體)。印象: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會情境時,主觀上按照自己以舊有經驗為基礎的理解,將情境中的人或事物進行歸類所形成起來的對有關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會知覺過程的結果。印象形成:對別人或事物進行歸類,明確其對于我們的意義,使自己的行為獲得明確定向的過程。首因效應: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后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近因效應(RecencyEffect):在總的印象形成上,最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沒有首因效應普遍、明顯)頁腳內容暈輪效應(HaloEffect):對一個人形成了某種印象后,這種印象會影響對其他特質的判斷,人們會習慣以與這種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評估其所有的特點。預言自我實現效應(Self-fulfillingProphecy):對一種情境的最初錯誤解釋,會引起某種預料的行為,使錯誤的觀念成為現實。印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一個人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使別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印象形成:信息的輸入,形成有關別人的印象。印象管理:信息的輸出,對別人的印象形成過程發揮影響。自我表現:自覺的印象管理過程稱作。自我表現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一個基本方面。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有意識地按照一個模式表現自己,以便給別人留下期望造成的印象,借此達到預定目的。內隱社會認知(ImplicitSocialCognition):社會認知過程中的一些個體不能回憶的經驗,這些經驗對個體的行為和判斷具有潛在影響作用,是更深層的、復雜的社會認知活動??贪逵∠?類屬性思維(Stereotype):人們通過整合有關信息和個人經驗形成的一種針對特定對象的既定的認知模式。圖式(schema):過去經驗中關于個人、群體、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組織的認知系統或架構,它可以是語言材料的圖式,也可以是視覺材料的圖式,還可以是其它材料的圖式。圖式加[(schematicprocessing):人在接觸外界事物時,在記憶中檢索那些與輸入信息最符合的圖式與之對照,加以理解和解釋。歸因(attribution)是指根據有關的外部信息、線索判斷人的內在狀態,或依據外在行為表現推測行為原因的過程,也稱歸因過程??贪逵∠?類屬性思維(Stereotype):人們通過整合有關信息和個人經驗形成的一種針對特定對象的既定的認知模式。自我服務偏差:個體一般都對良好的行為采取居功的態度,而對于不好的、欠妥的行為則會否認自己的責任。自我圖式:是指自我概念的組成要素,指個體有關自己某些具體的能力與特征的認知。一個圖式就是一個具體的成分概念。自我效能:指一個人感到自己能勝任和有效的感覺習得無助(learnedhelplessness):指人或動物面對反復出現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難以控制,從而學會了放棄和感到無望的現象。同理心:是指站在對方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觀地理解對方的真實看法和內心感受,并且基于這種理解來進行溝通,同時將自己的同理心傳達給對方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愛情三角理論(R.Sternberg,1986):所有的愛情都應含有三要素: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諾(commitment)。這三要素分別代表了愛情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三角形的面積越大,代表愛情的程度越深。若三角形的形狀越不像正三角,則表示三要素中的其中一個要素被特別凸顯,這種愛情越不均衡助人行為(helping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個人或群體為對象的親社會行為。根據助人行為的動機性質,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無個人動機,不期望任何回報的助人行為,即利他行為(Altruism)o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Prosocial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會期望而對他人、群體或社會有益的行為。它主要包括分享行為、捐獻行為、合作行為、助人行為、安慰行為和同情行為等。頁腳內容侵犯行為(aggressivebehavior):簡稱侵犯,是一種有意違背社會規范的傷害行動。這種傷害行為可以是實際造成傷害的行動或語言,也可以是旨在傷害而未能實現的行為。去個性化:個人在群體中自我同一性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現象。56.媒體暴力(mediaviolence):是指大眾媒體(包括電影、電視、報刊、網絡56.等)傳達的暴力內容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負性影響的現象。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群體直接或隱含的引導或壓力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從眾行為的本質,是個體受到某種社會影響力作用之后,所產生的一種適應性行為反應。依從(compliance):指人因為他人的期望壓力而接受他人請求,行為符合別人期望的現象。服從(obedience):是指個體或群體在權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規范的壓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為的現象。依從誘導策略:(一)“登門檻”效應與技術:腳在門欄內,從小請求到大請求。(二)低球技術:先讓對方看到答應后的好處,等到答應后再放出后面的附加代價。(三)“留面子效應”:先提出很大的要求,被拒絕后再減低要求。(四)過度理由效應: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會取代內在的理由。(五)最低要求啟動策略:用最低要求的方式來請求別人做出捐助行為,是一種有效的啟動別人善意捐助行動的策略。“哪怕是一分錢也有幫助”“做好人”是人們最穩定的追求之一,為保持自己的利他主義形象,難以拒絕一點小小的奉獻。數目小到每個人實際上都可以負擔時,拒絕就代表你缺乏最起碼的利他主義奉獻精神,沒有人愿意承受如此巨大的自我否定而拒絕做一個小小的奉獻。而一旦人們實際進行捐助時,又會拿出有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