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影響評價實訓總結_第1頁
環境影響評價實訓總結_第2頁
環境影響評價實訓總結_第3頁
環境影響評價實訓總結_第4頁
環境影響評價實訓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環境影響評價實訓總結環境影響評價實訓總結環境影響評價實訓總結通過本次實訓我們充分地了解了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和要點。基本掌握了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編制過程和依據、評價工作等級的確定、相關的評價標準的確定、現狀調查的方向以及相關的概念等。首先是評價的概念和法律意義: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評價的概念是指對環境質量按照一定的標準和方法給予定性和定量的說明與描述。環境評價=環境質量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按區域分:如城市/農村環境質量評價,按要素分:單要素評價、多要素評價、綜合評價,按參數分:如衛生/生態/地質學評價,按時間分:回顧評價、現狀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的特征;具有法律強制性,納入基本建設程序,評價對象偏重于工程項目建設,分類管理,評價資格實行審核認定制。環境影響評價的分類環境影響要素類別劃分(共10項):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水)、氣、聲、固體廢物、生態、核及放射性、電磁、水土保持、社會經濟、人體健康。行業類別劃分(共18個):輕工、紡織、化纖,化工、石化及醫藥,機械、電子,建筑材料,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火電,農、林、牧、漁業,水利、水電,采掘,機場及相關工程,交通運輸,海洋及海岸工程,建筑、市政公用工程,社會服務,區域開發,核反應堆及核技術應用,鈾礦冶及核燃料生產,電磁輻射。環境標準的分類按級別分: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地方或部門標準按內容分: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環境基礎標準、環境方法標準…按性質分:強制性標準(GB)、推薦性標準(GB/T)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程序三個階段:準備階段: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現狀調查,確定評價項目和工作等級,編制評價大綱;正式階段:進一步的工程分析和現狀調查,評價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報告書的編制階段:匯總、分析資料、數據,得出評價結論,完成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制。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劃分的依據①建設項目的工程特點(工程性質、工程規模、能源及資源的使用量及類型、源項)。②項目所在地區的環境特征(自然環境特點、環境敏感程度、環境質量現狀及社會經濟情況等)。③國家和地方政府所頒布的有關法規(包括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環評大綱一般包括九項內容評價大綱的內容包括:①總則。包括評價任務的由來,編制依據,控制污染和保護環境的目標,采用的評價標準,評價項目及其工作等級和重點等。②建設項目概況。③擬建項目地區環境簡況。④建設項目工程分析的內容與方法。⑤環境現狀調查:根據已確定的各評價項目工作等級、環境特點和影響預測的需要,盡量詳細地說明調查闡述、調查范圍及調查的方法、時期、地點、次數等。⑥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包括預測方法、內容、范圍、時段及有關參數的估值方法,對于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應說明擬采用的評價方法。⑦評價工作成果清單:包括擬提出的結論和建議的內容。⑧評價工作組織、計劃安排。⑨經費概算。同時在本次實訓中也充分體現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齊心協力的合作才能把工作做好,充分信任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擴展閱讀:環評愛好者論壇_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第一章環境影響評價與管理概論1.環境:以人為主體,圍繞著人群的空間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間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總稱。2.環境《環境保護法》,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3.環境要素:也稱作環境基質,是構成人類環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不同的而又服從整體演化規律的基本物質組分。分為自然環境要素和社會環境要素。4.環境的基本特征:整體性與區域性,變動性與穩定性,資源性與價值性。5.環境質量:是指環境優劣的程度,指一個具體的環境中,環境總體或某些要素對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會經濟發展適宜度的量化表達。6.環境容量:對一個地區,一定的環境要素,根據其自然凈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強布局結構條件下,為達環境目標值,所允許污染物最大排放量。7.環境影響:指人類活動(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對環境的作用和導致的環境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的效應。8.環境影響評價(法):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9.環境影響評價的類別:按時間順序:⑴環境質量評價、⑵環境影響預測與評估、⑶環境影響后評估。按評價對象:規劃、區域、建設項目環評。按評價目的要求:單要素、多要素環評。按環境要素:大氣、水、聲、生態和固體廢物。10.環境影響后評價:就是對建設項目實施后的環境影響以及防范措施的有效性進行跟蹤監測和驗證性評價,并提出補救方案或措施,實現項目建設與環境相協調的方法與制度。11.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由來: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環境影響評價用法律要求固定下來并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國家。12.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⑴可明確開發建設者的環境責任及規定應采取的行動,⑵可為建設項目的工程設計提出環保要求和建議,⑶可為環境管理者提供對建設項目實施有效管理的科學依據。13.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⑴保證建設項目選址和布局的合理性;⑵指導環境保護設計,強1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化環境管理;⑶為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導向;⑷促進相關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14.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原則:⑴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環保政策和法規;⑵符合流域、區域功能規劃、生態保護規劃和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布局合理;⑶符合清潔生產的原則;⑷符合國家有關生物化學、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的法規和政策;⑸符合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⑹符合國家土地利用的政策;⑺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總量控制要求;⑻符合污染物達標排放和區域環境質量的要求。15.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功能:⑴判斷功能;⑵預測功能;⑶選擇功能;⑷導向功能。16.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基礎:環境監測技術、污染物擴散規律、環境質量對人體健康影響、自然界自凈能力。17.中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含義:⑴這項制度是通過環評分析,預測人為活動造成環境質量變化的一種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⑵將這些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法律化、程序化。18.中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法律體系:⑴憲法關于環保的規定。⑵環境保護基本法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⑶環境保護單行法。⑷環保行政法規。⑸環保部門規章。⑹環保地方性法規和規章。⑺環境標準。⑻環境保護國際條約。19.中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特點:⑴法律強制性。⑵除建設項目外,規劃也應進行環評。⑶納入基本建設程序。⑷分類管理,分級審批。⑸環評資格審查制度。⑹專家評審。20.分類管理:一、國家根據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按照下列規定對建設項目實行環境保護分類管理:(一)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全面、詳細的評價。1、原料、產品或生產過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種類多、數量大或毒性大、難以在環境中降解的建設項目;2、可能造成生態系統結構重大變化、重要生態功能改變、或生物多樣性明顯減少的建設項目;3、可能對脆弱生態系統產生較大影響或可能引發和加劇自然災害的建設項目;4、容易引起跨行政區環境影響糾紛的建設項目;5、所有流域開發、開發區建設、城市新區建設和舊區改建等區域性開發活動或建設項目。(二)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輕度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或者專項評價。1、污染因素單一,而且污染物種類少、產生量小或毒性較低的建設項目;2、對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樣性等有一定影響,但不改變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2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建設項目;3、基本不對環境敏感區造成影響的小型建設項目。(三)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很小,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當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1、基本不產生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惡臭、噪聲、震動、熱污染、放射性、電磁波等不利環境影響的建設項目;2、基本不改變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樣性等,不改變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建設項目;3、不對環境敏感區造成影響的小型建設項目。二、未列入本名錄的建設項目,由省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上述原則,確定其環境保護管理類別,并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備案。21.環境敏感區:⑴需特殊保護地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生態功能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世界遺產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保護地等;⑵生態敏感與脆弱區:沙塵暴源區、荒漠中的綠洲、嚴重缺水地區、珍惜動植物棲息地或特殊生態系統、天然林、熱帶雨林、紅樹林、珊瑚礁、魚蝦產卵場、重要濕地和天然漁場等;⑶社會關注區:人口密集區、文教區、黨政機關集中的辦公地點、療養地、醫院等。22.環境影響評價資格審查制度:評價資格證書分為甲、乙兩個等級,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頒發環境影響評價資格證書。證書有效期5年,目前有18個行業類別。23.必須做環評的項目:新建,改建,擴建,技術改造項目。24.環境標準:是為了防止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群健康,對環境保護工作中需要統一的各項技術規范和技術要求所做的規定。環境標準分為國家環境標準和地方環境標準。25.環境標準的地位和作用:⑴是國家環境保護法規的重要組成部分;⑵是環境保護規劃的體現;⑶是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行政的依據;⑷是推動環境保護科技進步的一個動力;⑸是進行環境評價的準繩;⑹具有投資導向作用。26.標準體系Ⅰ、國家環境保護標準(1)國家環境質量標準:是為保障人群健康、維護生態環境和保障社會物質財富,并考慮技術、經濟條件,對環境中有害物質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規定。國家環境質量標準是一定時期內衡量環境優劣程度的標準,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環境質量的目標標準。3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2)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或控制標準);是根據國家環境質量標準,以及適用的污染控制技術,并考慮經濟承受能力,對排入環境的有害物質和產生污染的各種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規定,是對污染源控制的標準。(3)國家環境監測方法標準:為監測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規范采樣、分析測試、數據處理等所做的統一規定(是指分析方法、測定方法、采樣方法、試驗方法、檢驗方法、生產方法、操作方法等所做的統一規定。環境中最常見的是分析方法、測定方法、采樣方法)。(4)國家環境標準樣品標準:為保證環境監測數據的準確、可靠,對用于量值傳遞或質量控制的材料、實物樣品,而制定的標準物質。標準樣品在環境管理中起著特別的作用,可用來評價分析儀器、鑒別其靈敏度;評價分析者的技術,使操作技術規范化。(5)國家環境基礎標準:對環境標準工作中,需要統一的技術術語、符號、代號(代碼)、圖形、指南、導則、量綱單位及信息編碼等所做的統一規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一般可分為各環境要素的環境影響評價導則、各專項或專題的環境影響評價導則、規劃和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導則等。Ⅱ、地方環境保護標準地方環境標準是對國家環境標準的補充和完善。由省、自治區、自轄市人民政府制定。近年來為控制環境質量的惡化趨勢,一些地方已將總量控制指標納入地方環境標準。(1)地方環境質量標準:國家環境質量標準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質量標準。(2)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⑴.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⑵.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已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于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⑶.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機動車船大氣污染物地方排放標準嚴于國家排放標準的,須報經國務院批準。Ⅲ、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標準(國家環境保護行業標準)(有的將其列為國家標準)除上述標準外,在環境保護工作中還需要統一的技術要求所制定的標準(包括:執行各項環境管理制度、監測技術、環境區劃、規劃的技術要求、規范、導則等)。27.標準之間的關系⑴、環境質量標準是(評價環境是否受到污染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依據;污染物排放標準是(確認某排污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和)實現環境質量標準的手段(和控制規定)。解析:四類環境標準之間的關系如何①環境質量標準是環境質量的目標,是制訂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主要依據之一;4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②污染物排放標準是實現環境質量標準的主要手段、措施;③環境基礎標準是為制訂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環境方法標準確定總的原則、程序和方法;④環境方法標準是制訂、執行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主要技術依據之一。⑵、執行:地方標準優先國家標準執行。跨行業綜合性排放標準與行業性排放標準不交叉執行。即;有行業性排放標準的執行行業排放標準,沒有行業排放標準的執行跨行業綜合排放標準。28.《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立法目的是: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預防因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確定了環境影響評價的涵義。29.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為了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提高環評專業技術人員素質,確保環評質量,201*.2。人事部、國家環保總局決定在全國環評行業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實行定期登記制度,有效期為3年。30.評價機構的管理與考核: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負責組織對評價單位的評價工作進行考核。考核分定期考核和日常檢查,定期考核每兩年進行一次,日常檢查不定期進行。考核結果分合格和不合格兩種。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可以委托省級環境保護局對行政區域內各級評價單位進行日常檢查。接受委托的省級環保局應當將檢查結果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⑵評價單位每年必須按規定填寫"環境影響評價單位工作業績記錄表",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抄報所在地省級環境保護局,有行業主管部門的同時抄送本行業主管部門。評價單位在機構或人員發生調整或變化時,必須及時向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報告。⑶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根據考核結果,對甲級評價證書可以分別予以確認、降級或吊銷;對乙級評價證書可以分別予以確認或吊銷。31.資格審查:第十九條接受委托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技術服務的機構,應當經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考核審查合格后,頒發資質證書,按照資質證書規定的等級和評價范圍,從事環境影響評價服務,并對評價結論負責。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技術服務的機構的資質條件和管理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第二十條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的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應當由具有相應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的機構編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為建設單位指定對其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機構。5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第三十三條接受委托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技術服務的機構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不負責任或者弄虛作假,致使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失實的,由授予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降低其資質等級或者吊銷其資質證書,并處所收費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32.建設項目中的三同時:環境保護法第二十六條建設項目中的防治污染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后,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33.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原則:⑴科學、客觀、公正的原則;⑵早期介入的原則;⑶整體性原則;⑷公眾參與原則;⑸一致性原則;⑹可操作性原則。34.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類別及范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分為綜合性指導性規劃和專項規劃兩類。綜合性指導性規劃是指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的規劃;專項規劃,指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游、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35.綜合性指導性規劃和專項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要求:綜合性指導性規劃: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對規劃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作出分析、預測和評估,并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專項規劃,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需編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對規劃實施后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價;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環境影響評價的結論。36.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內容(法):⑴建設項目概況;⑵建設項目周圍的環境現狀;⑶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⑷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措施及其技術經濟論證;⑸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的經濟損益分析;⑹對建設項目實施環境監測的建議;⑺環境影響評價的結論;⑻設計水土保持的建設項目還必須有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37.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內容:⑴環境影響評價資格證書;⑵評價單位公章;⑶項目負責人;⑷評價人員情況;⑸建設項目基本情況;⑹建設項目所在地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簡況;⑺環境質量;⑻建設項目工程分析;⑼項目主要污染物產生及預計排放情況;⑽環境影6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響分析;⑾建設項目擬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預期治理效果;⑿結論建議;⒀附件及附圖。附件主要是立項批準文件及其它與環評有關文件,附圖重要是項目地理位置圖、項目平面布置圖。如報告表不能說明項目產生的污染及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應進行專項評價。38.報批時限:⑴一般建設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報批報告書;⑵鐵道,交通等經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同意,可在初步設計完成前報批;⑶不進行可研的項目在開工前審批;⑷其中需要辦理營業執照的在辦理營業執照前報批。39.建設項目環評文件的重新報批: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采用的生產工藝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態破壞的措施發生重大變動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報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40.審批時限:⑴審批部門自收到環境影響報告書之日起60日內,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30日內,環境影響登記表15日內,分別作出審批決定并書面通知建設單位;⑵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自批準之日起超過5年,方決定該項目開工建設的,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報原審批部門重新審核;原審批部門應當自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之日起10日內,將審核意見書面通知建設單位。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報告書30日。41.分級審批: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批下列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⑴核設施、絕密工程等特殊性質的建設項目;⑵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的建設項目;⑶由國務院審批的或者由國務院授權有關部門審批的建設項目。前款規定以外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權限,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建設項目可能造成跨行政區域的不良環境影響,有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該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有爭議的,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共同的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42.跟蹤評價和后評價的規定:環評法第十五條,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規劃實施后,編制機關應當及時組織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報告審批機關;發現有明顯不良環境影響的,應當及時提出改進措施。第二十七條,在項目建設、運行過程中產生不符合經審批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情形的,建設單位應當組織環境影響的后評價,采取改進措施,并報原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部門和建設項目審批部門備案;原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部門也可以責成建設單位進行環境影響的后評價,采取改進措施。7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43.風險評價定義:指對人類的各種開發行為所引發的或面臨的危害對人體健康、社會經濟,生態系統等所造成的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進行評估,并據此進行管理和決策的過程。狹義,對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危害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進行概率估計,并提出減少環境風險的對策和措施。44.環保體系規定的制度:⑴環境影響評價制度;⑵“三同時”制度;⑶排污收費制度。45.大綱作用:⑴EIS的總體設計和行動指南,⑵指導環評報告書的編寫的技術文件,⑶判斷環評報告書編寫質量的依據。46.環評報告書技術內容:⑴工程分析;⑵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⑶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⑷清潔生產;⑸環境保護措施及其經濟技術論證;⑹風險評價;⑺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⑻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⑼環境管理與監測計劃;⑽公眾參與。47.公眾參與:環評法第五條鼓勵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以適當方式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第十一條專項規劃的編制機關對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并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規劃,應當在該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舉行論證會、聽證會,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草案的意見。但是,國家規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編制機關應當認真考慮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草案的意見,并應當在報送審查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附具對意見采納或者不采納的說明。第二十一條除國家規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前,舉行論證會、聽證會,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建設單位報批的環境影響報告書應當附具對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采納或者不采納的說明。公眾參與的主體:對規劃:專項規劃的編制機關;對建設項目:建設單位,建設單位和編制機關可以委托承擔該建設項目或者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環境影響評價單位或者其他組織和機構。公眾參與的形式:公眾意見調查、專家咨詢、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公眾參與的時間:公眾參與應當在報告書保送審查前進行,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舉行聽證會,并應附對公眾意見采納或不采納的說明。國家規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何種文件需說明是否采納公眾參與意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十一條規定范圍內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并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專項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活動;(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二十一條規定范圍內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活動;8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三)《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規定的在環境敏感區建設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活動;(四)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以下統稱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時,征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意見的活動。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13號令)第三條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是指建設項目竣工后,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本辦法規定,依據環境保護驗收監測或調查結果,并通過現場檢查等手段,考核該建設項目是否達到環境保護要求的活動。第四條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范圍包括:(一)與建設項目有關的各項環境保護設施,包括為防治污染和保護環境所建成或配備的工程、設備、裝置和監測手段,各項生態保護設施;(二)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和有關項目設計文件規定應采取的其他各項環境保護措施。第十一條建設單位申請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應當向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交以下驗收材料:(一)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為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申請報告,并附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報告或調查報告;(二)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建設項目,為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申請表,并附環境保護驗收監測表或調查表;(三)對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建設項目,為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登記卡。第十條進行試生產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自試生產之日起3個月內,向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該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對試生產3個月確不具備環境保護驗收條件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試生產的3個月內,向有審批權的環境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該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延期驗收申請,說明延期驗收的理由及擬進行驗收的時間。經批準后建設單位方可繼續進行試生產。試生產的期限最長不超過一年。核設施建設項目試生產的期限最長不超過二年。9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第二章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要求1.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的主要內容:⑴環評報告書及環保措施竣工驗收回顧;⑵工程分析的后評價;⑶環境現狀、區域污染源及評價區域環境質量后評價;⑷環境影響報告書選擇的環境要素后評價;⑸環境影響預測的后評價;⑹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的后評價;⑺公眾意見調查;⑻環境管理與監測后評價;⑼后評價結論。2.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識別方法包括:矩陣法、網絡法、GIS疊加圖法。3.區域污染源分析的主要因子應考慮:國家和地方政府規定的重點控制污染物;開發區規劃中確定的主導行業或重點行業的特征污染物;當地環境介質最為敏感的污染因子。4.污染源估算方法為:類比法、典型行業排污系數法等。5.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包括: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環境影響登記表,它們都是環境主管部門對擬建項目進行環境可行性決策的技術支持文件,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設計、施工和運營中的環保工作的技術依據之一。6.規劃環評的基本任務:⑴確定與社會經濟發展協調的環境目標;(2)識別、評價相應規劃層次的環境影響;(3)篩選、識別或尋找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和環境目標的可行的規劃方案;(4)規避不利的環境影響或使環境影響最小化;(5)征求公眾的觀點與意見。7.建設項目環評的基本任務:(1)識別、評價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2)選址(選線)、工程規模的環境合理性;(3)對生產工藝的環境合理性和可行性論證;(4)環境保護措施是否充分有效;(5)環境目標得到有效保護,不利環境影響是否最小化;(6)征求公眾的觀點與意見。8.環評遵循的基本技術工作原則:(1)與擬議的規劃或擬建項目的特點相結合;(2)與可能影響的區域環境相結合;(3)遵循有關法規、標準、技術政策、各類規劃;(4)正確的識別可能的環境影響;(5)適當的預測評價技術方法;(6)促進清潔生產;(7)環境目標得到有效保護,不利影響最小化;(8)替代方案和減緩措施環境技術經濟可行。9.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程序:⑴準備階段:研究有關文件資料,進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現狀調查,識別環境影響因素,篩選評價因子,明確重點評價項目(專題),確定各單項評價范圍和工作等級,編制大綱。⑵正式工作階段:進一步工程分析和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開展清潔生產分析,預測和評價環境影響,分析環保措施的經濟、技術可行性。⑶報告書編制階段:匯總分析第二階段所得的各種資料,數據,給出評價結論,完成EIS的編制。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10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10.評價工作等級劃分依據:⑴建設項目的工程特點,⑵項目所在地環境狀況,⑶國家、地方頒布的有關法規。11.工作等級確定的原則:同一性,最高性,決定性原則。12.環境影響因素識別:是在判別規劃實施或項目建設和投入生產過程中的主要環境影響作用行為,影響作用對象,影響作用因素,影響作用效應的基礎上,選擇出重要環境影響因素和受影響環境要素。13.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識別方法包括:矩陣法、清單法、圖形疊置法、網絡法、利用GIS系統分析法。14.建設項目環境現狀調查一般原則:⑴根據項目所在地的環境特點,各單項工作等級,確定各要素現狀調查的范圍,篩選出應調查的有關參數,調查范圍應大于評價范圍,界外區如有重要的污染源,應適當放大。⑵首先應搜集現有的資料。15.現狀調查的方法:⑴搜集資料法,應用范圍廣,收效大,節省人力、物力、時間,只能獲得第二手資料,往往不完全,需補充。⑵現場調查法:直接獲得第一手資料,彌補收集資料法的不足,工作量大,耗費人力、物力、時間,受季節和儀器設備條件的限制。⑶遙感法:從整體上了解環境特點,精度不高,不宜用于微觀環境狀況調查,受資料判讀和分析技術的制約。16.現狀調查的內容:⑴地理位置;⑵地形、地貌、土壤、水系分布,水文情況,氣候與氣象;⑶礦藏、森林、草原、水產和野生動植物,農產品,動物產品等;⑷水、氣、聲、渣環境質量現狀;⑸環境功能及重要政治文化設施;⑹社會經濟狀況;⑺人群健康狀況及地方病情況;⑻其它環境污染和破壞的資料。17.環境影響預測的原則:根據評價工作等級,工程與環境的特性,當地的環境要求而定。18.環境影響預測的方法包括:數學模型法、物理模型法、類比調查法和專業判斷法。19.環境影響的預測階段:三個階段:建設階段、運營階段、服務期滿后或退役期。兩個時段:冬、夏或豐、枯。20.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列表清單法、矩陣法、網絡法、指數法、模型預測法。21.環境保護措施經濟、技術論證:建設項目的污染控制以預防為主,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相結合,建設項目污染控制與區域污染控制相結合,按技術先進、效果可靠、目標可達、經濟合理的原則,進行多方案比選,推薦最佳方案。改擴建、技改項目,須針對與該項目有關的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11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原有環境污染問題,提出“以新帶老”環境保護措施。22.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基本過程:⑴分類確定工作目標⑵確定評價范圍⑶基礎數據調查⑷建立預測模型開展評價⑸評價環境影響⑹制定減緩影響的措施,提出替代方案⑺對環境影響的管理、跟蹤監測行動計劃。⑻評價結論⑼EIS。23.十五期間國家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因子包括:SO2、煙塵、工業粉塵、COD、氨氮、工業固體廢物。太湖、巢湖、滇池、渤海還需控制總磷排放量。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12201*.01.16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第三章污染源調查與工程分析1.污染源:指對環境產生污染影響的污染物的來源。2.污染物:在開發建設和生產過程中,凡以不適當的濃度、數量、形態進入環境系統而產生污染或降低環境質量的物質和能量。3.污染源分類:按運動特性4.污染物分類:按理化、生物特性:物理:聲、光、電、熱、放;化學:無機、有機、石油類或重金屬;生物:病菌,病毒,霉菌,寄生蟲卵;綜合污染物:煙塵、廢渣,致病有機體。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13201*.01.16生物污染源自然污染源非生物污染源按主要來源生產性污染源人為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大氣污染源水體污染源土壤污染源噪聲污染源點源按幾何形狀線源面源固定源移動源地表水污染源地下水污染源海洋污染源對環境要素的影響污染源分類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按環境要素:水:感官:乙醛,油類;毒理:HgPDDT六六六;衛生:酸、堿,硫化物,鋅;綜合:CODPHSS。氣:感官:氰化物,CCl4、CS2、C6H6;毒理:NOX、SOX、HF、Cl。綜合:煙塵、粉塵、水霧、酸霧。土壤:污染物的轉化:5.污染源調查的原則:⑴根據建設項目的特點和當地環境狀況,確定污染源調查的主要對象;⑵根據各專項環評導責確定工作等級及污染源調查范圍;⑶選擇排放量大,污染嚴重的因子作為主要污染因子。6.污染源調查內容:工業、生活、農業污染源調查。7.工業污染源調查內容:⑴企業和項目概況;⑵工藝調查;⑶能源、水源、原輔材料情況;⑷生產布局調查;⑸管理調查;⑹污染物治理調查;⑺污染物排放情況調查;⑻污染危害調查;⑼發展規劃調查。8.生活污染源調查內容:⑴城市居民人口調查;⑵城市居民用水和排水調查;⑶民用燃料調查;⑷城市垃圾及處置方法調查。9.農業污染源調查內容:⑴農藥使用情況調查;⑵化肥使用情況調查;⑶農業廢棄物調查;⑷農業機械使用情況調查。10.污染源調查的三個階段:準備,調查,總結。⑴準備階段:明確調查目的,制訂調查計劃,做好調查準備,資料收集,分析,工具準備,搞好調查試點。⑵調查階段:生產管理,污染物治理,污染物排放,污染物危害,生產發展調查。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14201*.01.16大氣污染物蒸發、揮發揚塵降水灌溉徑流降水土壤污染物水污染物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⑶總結階段:數據處理,建議檔案,評價,文字報告,污染源分布圖。11.污染源調查的一般方法:可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分為詳查和普查。重點污染源調查稱為詳查;對區域內所有污染源進行全面調查成為普查。12.污染物排放量確定方法:物料衡算法、經驗計算法、實測法。13.工程分析的作用:⑴為項目決策提供依據;⑵為各專題預測評價提供基礎數據;⑶為環保設計提供優化建議;⑷為項目的環境管理提供建議指標和科學數據。14.工程分析的技術原則:⑴體現政策性;⑵具有針對性;⑶應為各專題評價提供定量而準確的基礎資料;⑷應從環保角度為項目選址,工程設計提出優化建議。15.工程分析的重點與階段劃分:以工藝過程為重點,并不可忽略污染物的不正常排放。可將建設項目分為建設期、生產運營期、服務期滿后三個階段進行工程分析。16.工程分析的方法:⑴類比分析法:是利用與擬建項目類型相同的現有項目的設計資料或實測數據進行工程分析,包括一般特征相似性,環境特征的相似性,污染物排放特征相似性⑵物料衡算法,當投入的物料在生產過程中發生化學反應時,用總量法或定額法。⑶查閱資料參考分析法。17.工程分析主要工作內容:⑴工程基本數據;⑵污染因素分析;⑶污染物排放量統計;⑷非正常工況分析;⑸資源能源產品廢物等的儲運;⑹交通運輸;⑺土地的開發利用;⑻環保措施方案分析;⑼總土布置方案分析;⑽補充措施與建議。18.新建項目兩本帳:工程工藝過程中污染物產生量;按治理規劃和評價規定措施實施后能夠實現的污染物削減量。兩本帳之差是評價需要的污染物最終排放量。19.改擴建、技術改造項目三本帳:技改擴建前企業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擴建項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擴建完成后污染物排放量(包括以新代老削減量),其相互關系為:技改前企業污染物排放量-以新代老企業污染物削減量+技改擴建項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項目完成后企業污染物排放量。20.風險排污的源強估計:事故排放和非正常工況排放。非正常工況排污:工藝設備或環保設施達不到設計規定指標的超額排污。21.工程總量控制建議指標要求:⑴滿足達標排放的標準;⑵符合相關環保要求;⑶技術上可行。22.總圖布置方案分析:(1)分析衛生防護距離和安全防護距離的保證性;(2)分析工廠和車間布置的合理性;(3)分析村鎮居民拆遷的必要性。23.環保措施方案分析:(1)分析建設項目可研階段環保措施方案并提出改進意見;(2)分析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15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污染物處理工藝有關技術經濟參數的合理性;(3)分析環保設施投資構成及其在總投資中占有的比例。24.補充措施建議:(1)關于合理的產品結構與生產規模的建議;(2)優化總圖布置的建議;(3)節約用地的建議;(4)可燃氣體平衡和回收利用措施建議;(5)用水平衡及節水措施建議;(6)廢渣綜合利用建議;(7)污染物排放方式及改進建議;(8)環保設備選型和實用參數建議;(9)替代方案;(10)其他建議。25.工程分析的要點:⑴建設項目在擬建廠址的合理生產規模與產品結構;⑵最佳總圖布置方案;⑶篩選確定的主要污染源與污染因子;⑷主要污染因子的削減與治理措施;⑸可能產生的事故特征與防范措施;⑹必須確保的環保措施項目和投資;⑺其它。26.工程分析中工藝技術分析內容:27.工程分析中污染因素分析內容: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16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第四章清潔生產1.清潔生產定義(聯合國):指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期增加生態效率并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⑴對生產過程,要求節約原材料,淘汰有毒原材料,減降所有廢棄物的數量和毒性;⑵對產品,減少從原材料提煉到產品的最終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響;⑶對服務,將環境因素納入設計和所提供的服務中。2.清潔生產(法201*.1.1施行):是指不斷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3.企業在進行技術改造時應采取的清潔生產措施第十九條企業在進行技術改造過程中,應當采取以下清潔生產措施:⑴、采用無毒、無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嚴重的原料;⑵、采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產生量少的工藝和設備,替代資源利用率低、污染物產生量多的工藝和設備;⑶、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廢水和余熱等進行綜合利用或者循環使用;⑷、采用能夠達到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污染防治技術。4.清潔生產的內容:⑴清潔工藝;⑵清潔的原料;⑶符合清潔生產的高效設備;⑷能耗、物耗低、三廢排放量少;⑸清潔產品及儲運、包裝。5.清潔生產最主要的是源削減。6.潔生產引入環評中的好處:⑴減輕末端治理負擔;⑵提高環境可靠性;⑶提高項目市場競爭力;⑷降低項目的環境責任風險。7.清潔生產和環評的結合界面:⑴清潔生產可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環評中的工程分析,⑵評中的環保措施可按清潔生產的要求進一步延伸。8.清潔生產的目的:節能、降耗、減污、增效。9.清潔生產審核的基本思路:⑴廢棄物在哪里產生污染源清單;⑵為什么會產生廢棄物原因分析;⑶如何消除和消減方案產生和實施。10.污染物產生原因分析和方案產生的八個方面:⑴原料和能源;⑵工藝;⑶設備;⑷過程控制;⑸管理;⑹員工;⑺產品;⑻廢棄物。11.清潔生產指標的選取原則:⑴選取技術要求中的指標;⑵從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考慮;⑶體現污染預防思想;⑷容易量化;⑸數據易得。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17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12.環評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⑴生產工藝與裝備要求,規模、工藝、技術、裝備;⑵資源能源利用指標,單位產品取水量、能耗、物耗,原輔材料的選取(毒性、生態影響、可再生性、能源強度、可回收利用性);⑶產品指標,質量、包裝、銷售、使用、壽命優化、報廢;⑷污染物產生指標:廢水:單位產品廢水產生量,單位產品主要水污染物產生量;廢氣:單位產品廢氣產生量,單位產品主要大氣污染物產生量;固體廢物:單位產品主要固體廢物產生量;⑸廢物回收利用指標;⑹環境管理要求,環境法律法規標準,環境審計,廢物處理處置,生產過程環境管理,相關方環境管理。13.清潔生產的定量指標:資源能源利用指標,污染物產生指標。14.清潔生產評價方法:指標評價法。15.清潔生產評價程序:⑴收集相關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標準;⑵預測環評項目的指標值;⑶將預測值與清潔生產標準二級值對比;⑷得出清潔生產評價結論;⑸提出清潔生產方案和建議。16.清潔生產評價等級:一級代表國際清潔生產先進水平;二級代表國內清潔生產先進水平;三級代表國內清潔生產基本水平。17.清潔生產評價內容:⑴生產工藝與裝備要求:應評價是否采用資源能源利用率高、原輔材料轉化率高以及污染物產生量少的工藝和設備;⑵資源能源利用指標:應評價是否采用了無毒、無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輔材料,是否采用了清潔能源或燃料。資源能源利用指標可以由單位產品的取水量、單位產品的能耗和單位產品的物耗來表達;⑶產品和包裝指標:應當考慮產品在生命周期中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評價是否優先選擇無毒、無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⑷污染物產生指標:廢水、廢氣、固廢產生指標;⑸廢物回收利用指標:生產企業應盡可能地回收和利用廢物,而且應該是高等級的利用,逐步降級使用,然后再考慮末端治理;⑹環境管理要求。18.清潔生產評價結論:⑴當一個建設項目的全部指標達到一級標準,說明該項目在六類指標等方面做得非常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清潔生產角度講,該項目是一個很好的項目,可以接受;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18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⑵當一個建設項目的全部指標達到二級標準,說明該項目在六類指標等方面做得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從清潔生產角度講,該項目是一個好的項目,可以接受;⑶當一個建設項目的全部指標達到三級標準,說明該項目在六類指標等方面做得一般,作為新建項目,需要在設計等方面做較大的調整和改進,使之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⑷當一個建設項目的全部指標未達到三級標準,從清潔生產角度講,該項目不可以接受;19.實際工作一般僅使用二級指標評價:⑴部達到二級,說明該項目在清潔生產方面,達到國內清潔生產先進水平,該項目在清潔生產方面是可行的;⑵部或部分未達到二級,說明該項目在清潔生產方面,做得不夠,需要改進這種情況,必須提出清潔生產方案和建議。20.EIS中清潔生產分析的編寫原則:⑴從清潔生產角度對整個環評過程有關的內容加以補充和完善;⑵大型項目:單列“清潔生產”一章,中小型且污染較輕的項目可在工程分析中增列一節;⑶指標的選取要有充足的依據;⑷必須給出關于清潔生產方面的結論及方案建議。21.EIS中清潔生產評價的編寫要求:⑴收集相關行業清潔生產標準或選取和確定清潔生產指標和二級指標數值;⑵預測環評項目清潔生產指標數值;⑶進行清潔生產指標評價;⑷給出清潔生產評價結論;⑸提出清潔生產方案建議。22.生命周期評價:對一個產品系統的生命周期中輸入,輸出及其潛在的環境影響進行匯編和評價。23.推行清潔生產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已建成且效益欠佳、污染嚴重企業的清潔生產。對于這類企業,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審計,重點是培養企業清潔生產意識,幫助企業發現和實施無/低費方案。在發現和實施無/低費方案的過程中,削減污染物,產生經濟效益,為這類企業在加強管理、積累資金、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第二個層次,新建、改建、擴建和效益較好企業的清潔生產。我國的環境污染相當一部分為結構性污染,對于此類企業的工作重點是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技術,在嚴格環境標準的同時,結合現行的環境管理制度,采用中/高費清潔生產審計方案,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具體實施過程中,從污染物源削減角度推動企業的產業升級、產品和技術科技含量的提升工作。第三個層次,區域的清潔生產。重點是積極推動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根據區域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的需要,把園區結構性污染和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把治理粗放型發展模式產生的大量污染和幫助企業采用高新技術結合起來;把控制小規模企業產生的大量污染和推動企業資產重組結合起來。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19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第五章大氣環境影響評價1.大氣污染:大氣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變,從而影響大氣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造成大氣質量惡化的現象。即由于人類活動而使空氣環境質量變壞的現象。2.大氣污染源:一個能夠釋放污染物到大氣中的裝置。按來源分為自然和認為污染源,人為污染源又分為工業、交通、農業和生活污染源。按污染源的幾何形狀:點、線、面、體源。按污染物排放時間分:連續、瞬時、間歇源。按排放形式分:有組織排放,無組織排放。按幾何高度:高架源、地面源。無組織排放:凡不通過排氣筒或通過15m以下的排氣筒的排放。連續點源源強:以單位時間內排放的物質或體積表示。瞬時源源恰:以排放的總質量或總體積表示。3.大氣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氣中的有害物質。根據其形成過程,可將其分為一次、二次污染物;根據存在形態,可分為顆粒污染物和氣態污染物。按污染物的種類,分粉塵類,有害氣體類,濕霧類,放射性污染,酸雨。按煙霧分倫敦、光化學煙霧。顆粒物按粒徑分:TSP≤100微米。PM10≤10微米。降塵>10微米。粉塵>0.5微米。4.綜合性排放標準和行業性排放標準不交叉執行,先行業,后地方,國家順序執行。5.發布空氣質量預報的因子:SO2,TSP,PM10。6.一次污染物:指直接從各種排放源進入大氣,在大氣中保持其原有的化學性質。如TSP,NOX,SO2。7.二次污染物:指在一次污染物之間或大氣中非污染物之間發生化學反應。如光化學煙霧,酸性沉積物,O3。8.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分類:一類區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二類區為城鎮規劃中確定的居住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一般工業區和農村地區。三類區為特定工業區。9.《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規定了33種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其指標體系為最高允許排放濃度、最高允許排放速率和無組織監控濃度限值。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0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10.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對項目實施的大氣環境影響的程度、范圍和幾率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和對項目實施環境監測的建議。11.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任務:是從保護環境的目的出發,通過調查、預測等手段,分析、判斷項目在建設施工期和建成后運營期所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對大氣環境質量影響的程度和范圍,為建設項目的廠址選擇、污染源設置、制定大氣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關的工程設計提供科學依據或指導性意見。12.大氣環評特點:⑴進行污染氣象分析和監測,以充分利用大氣自凈能力,減輕大氣污染;⑵為了調查或探測大氣的運動規律,必將增加評價工作的難度和周期。13.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程序:第一為準備階段,研究有關文件,進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環境現狀調查,確定評價工作等級和編制評價方案;第二為正式工作階段,調查、預測和評價;第三為報告書編制階段,給出結論,完成環境影響報告書大氣部分的編寫。14.大氣環評等級劃分依據:等標排放量,地形條件,當地執行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15.等標排放量的計算:Pi=(Qi/C0i)×10。Pi等標排放量,m/h;Qi單位時間排放量,t/h;C0i大氣環境質量標準,mg/m。Coi一般選用GB309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二級標準(和“修改單”)的一次采樣濃度允許值(即按GB3095中二級標準和“修改單”中各污染物一小時平均取值時間的二級標準限值計算),對該標準中未包的包含的項目,可以照TJ3637中的相應值選用,如已有地方標準,應選用地方標準中的相應值,對某些上述標準中都未包含的項目,可參照國外有關標準選用,但應作出說明,報環保部門批準后執行。Qi應符合國家或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評價工作級別(一、二、三級)Pi(m/h)地形復雜地形平原3339Pi≥2.5×10一二92.5×10>Pi≥2.5×10二三98Pi<2.5×10三三816.復雜地形:丘陵,山區,沿海,以及大中城市的城區。17.級別調整:可以根據項目的性質,總投資和產值,周圍地形的復雜程度,環境敏感區的分布情況,以及當地大氣污染程度,對評價工作的級別作適當調整,但調整幅度上下不應超過一級。對于三級評價項目,如果Pi<2.5×10,其評價內容可按下述有關規定進一步從簡。調整或從簡結果應征得環保主管部門同意。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1201*.01.16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18.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的確定:建設項目的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范圍,主要根據項目的級別確定,此外還應考慮評價區內和評價區邊界外有關區域(以下簡稱界外區域)的地形、地理特征及該區域內是否包括大中城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環境保護敏感區。一般可取項目的主要污染為中心,主導風向為主軸的方形或矩形。如無明顯主導風向,可取東西或南北向為主軸。⑴對于一、二、三級評價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的邊長,一般分別不應小于16~20km、10~14km、4~6km。平原取上限,復雜地形取下限,對于少數等標排放量較大的一、二級項目,評價范圍應適當擴大。⑵考慮到界外區域對評價區的影響,對于地形、地理特征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較大的點源的調查,還應擴大到界外區域,各方位的界外區域的邊長大致為評價區域邊長的0.5倍。⑶如果界外區域包含有環境保護敏感區,則應將評價區擴大到界外區域。如果評價區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環境保護敏感區,則可適當縮小評價區的范圍。空氣質量預測范圍,可根據煙囪高度對計算范圍作適當調整(最大落地濃度距離一般為有效源高的10~15倍)。19.大氣污染源調查因子的篩選方法:首先應選擇該項目等標排放量Pi較大的污染物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還應考慮在評價區內已造成嚴重污染的污染物。最后國家總量控制的因子,SO2、煙塵、工業粉塵。不宜多于5個。20.計算源強的方法:物料衡算,實測,資料復用,類比調查。21.大氣污染源調查的對象:對于一、二級評價項目,應包括擬建項目污染源(對改擴建工程應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評價區的工業和民用污染源;對于三級評價項目可只調查擬建項目工業污染源。22.大氣污染源一級評價項目調查的內容:⑴按生產工藝流程或按分廠、車間分別繪制污染流程圖⑵按分廠或車間逐一統計各有組織排放源和無組織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⑶對改擴建項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應給出:現有工程排放量、新擴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預計現有工程改造后污染物的削減量,并計算出最終排放量⑷除調查統計主要污染物的正常生產的排放量外,對于毒性較大達物質還應估計其非正常排放量⑸將污染源按點源和面源進行統計⑹點源調查統計內容包括: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2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①排氣筒底部中心坐標(一般按國家坐標系)及分布平面圖;②排氣筒高度(m)及出口內徑(m);③排氣筒出口煙氣溫度(K);④煙氣出口速度(m/s);⑤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或kg/h);⑥毒性較大物質的非正常排放量(kg/h);⑦排放工況,如連續排放或間斷排放,間斷排放應注明具體排放時間、時數和可能出現的頻率。⑺面源調查統計內容包括:將評價區在選定的坐標系內網格化。可以評價區的左下角為原點;分別以東(E)和北(N)為正X和正Y軸。網格單元,一般可取1×1(krn),評價區較小時,可取500×500(m),建設項目所占面積小于網格單元,可取其為網格單元面積。然后,按網格統計面源的下述參數: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②面源排放高度(m),如網格內排放高度不等時,可按排放量加權平均取平均排放高度;③面源分類,如果源分布較密且排放量較大,當其高度差較大時,可酌情按不同平均高度將面源分為2~3類。⑻對于顆粒物污染源,還應調查其顆粒物的密度及粒徑分布⑼原料、固體廢棄物等堆放場所產生的揚塵可按面源處理。23.大氣環境質量現狀監測的布點原則:代表性,實用性。24.大氣監測布點方法:環境功能區為主兼顧均布性,主導風結合均勻性的。較特殊的項目還有網格,同心圓多方位,善形,配對,功能區布點法。一般在主導風下風向,保護目標要布點。25.大氣現狀監測因子篩選原則:等標排放量大小,特征污染物的大氣環境質量差。26.大氣監測制度:⑴按評價等級確定的監測工作內容和要求進行監測;⑵按照監測技術規范進行監測和質量保證;⑶取樣時間必須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統計數據有效性規定;⑷進行同步氣象觀測。27.大氣環境現狀監測結果統計分析的基本要點:各點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濃度范圍,一次最高值,日均濃度波動范圍,季日均濃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標率,不同功能區濃度變化特點及平均超標率,濃度日變化及季節變化規律,濃度與地面風向、風速的相關特點等。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3201*.01.1622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級別監測點位數監測季節天數每天小時數小時一級10二期(冬,夏)7602,07,10,14,16,19.二級6一期不利季節,必要時兩期5402,07,14,19.三級13必要時一期5402,07,14,19.28.大氣污染物的濃度:是由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氣象共同決定的。29.大氣環境調查:污染源,污染氣象,環境質量。30.大氣環評現狀評價方法:單項質量指數法。Ii=Ci/C0i,Ii1污染。31.大氣自凈能力:是指由于大氣自身的運動而使大氣污染物輸送、稀釋擴散,從而起到大氣的凈化作用,包括平流輸送和湍流擴散和清除等機制。32.大氣邊界層:由于受下墊面影響而湍流化的低層大氣。通常為距地面1-2km以下高度的大氣層。33.有關風的知識風:空氣的水平運動。矢量。風速:空氣在單位時間內移動的水平距離,m/s,取小數點后一位。風向:風的來向,用16個方位表示。風頻:某一風向的次數站總的觀測統計次數的百分比。表示下風向受污染的幾率。主導風向:風頻最大的風向。風向玫瑰圖:用16方位風頻連接而成的圖。污染系數=風向頻率/該風向風速。局地風場:是指在局部地區由于地形影響而形成的空間和時間尺度都比較小的所謂地方性風,主要由海陸風、山谷風、過山氣流、城市熱島環流等。34.風速隨高度變化(風廓線):U2=U1(Z2/Z1)一般給出的風速為距地面10米處則:U=U10(Z/10)p為風速高度指數,與大氣穩定度和地形條件有關,一般用雙經緯儀測風的方法測量,用雙對數法求取。35.大氣湍流:湍流是一種不規則運動,其流場的各個特征量是時間和空間的隨機變量,它的統計平均值是有規律的。其形成和發展取決于兩種因素:機械湍流;熱力湍流。其強弱是兩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4201*.01.16PP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強遞減的情況下熱力因子主要;中性層結情況下動力因子主要。36.湍流擴散:是空氣污染局地擴散的主要過程,是污染物濃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根據不同時間各種湍流尺度的作用,將擴散分為連續點源擴散、相對擴散。描述湍流的理論:統計理論(正態分布),梯度輸送理論,相似理論。37.煙云邊緣:指濃度降為中心濃度1/10處,在y.z方向上煙云邊緣寬度為4.3σy4.3σz。38.大氣擴散能力的動力因子:風和湍流。熱力學因子:大氣的溫度層結和大氣穩定度。39.大氣擴散參數:定性分析可知,污染物的擴散和大氣擴散參數與下風距離、大氣穩定度和取樣時間有關。確定和測量大氣擴散參數的方法:示蹤劑法、平衡球法、放煙照相法、固定點脈動風俗儀或風溫儀、其他遙感方法、環境風洞模擬試驗。失蹤劑法和平移球法主要適用于水平擴散參數的測量。平面照相法可作為前兩種方法的補充,用以測量垂直擴散參數。40.擴散參數:用濃度分布的標準差或方差。方差:表示數據離散程度。σ↑越散,擴散能力越強。表征:大氣湍流的強弱,是大氣擴散能力的標志。41.大氣穩定度:是指整層空氣的穩定程度,是大氣對在其中作垂直運動的氣團是加速、遏制還是不影響其運動的一種熱力學性質。午后最不穩,黎明前最穩定。42.確定大氣穩定度的方法P-T法:太陽高度角,云量(總,低云量)查出太陽輻射等級數,再有太陽輻射等級數和地面風速查。穩定度分強不穩定(A)、不穩定(B)、弱不穩定(C)、中性(D)、較穩定(E)、穩定(F)。43.逆溫:指氣溫隨高度增加的現象,研究逆溫,應研究逆溫的強度,底頂高度,厚度,頻率,生消規律,種類。44.大氣混合層:如果下層空氣湍流強,上部空氣湍流弱,中間存在著一個湍流特征不連續界面。湍流特征不連續界面以下的大氣稱為混合層,混合層高度即從地面算起至第一穩定層底的高度。混合層厚度:表征污染物在垂直方向被熱力湍流稀釋的范圍,與大氣穩定度有密切的關系。早晨較低,午后最大。45.大氣混合層高度的確定方法:干絕熱法、羅氏法、查西哥馬Z法、國標法。46.聯合頻率:是指由風向、風速、大氣穩定度構成的組合頻率。風向取17個方位,風速5類,<1.5m/s,1.53m/s,3.15m/s,5.17m/s,>7m/s。穩定度分ABC,D,EF。47.不利氣象條件:熏煙,靜小風,大風,海陸風,山谷風,背風渦流,熱島效應。48.薰煙:晴朗夜間,由于下墊面的輻射冷卻形成以貼地逆溫層,日出后,地面受太陽照射增溫,逆溫層自下而上逐漸消失,轉變中性或不穩定層結,原滯留在逆溫層內的污染物向下蔓延,地面形成高濃度,也就是常說的薰煙污染。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5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49.典型氣象條件:是指對環境敏感區或關心點易造成嚴重污染的風向、風速、穩定度和混合層高度等的組合條件。50.污染氣象調查與分析內容:⑴氣候區域劃分及其主要氣候參數;⑵地面常規氣象資料的統計分析,風場特征,風玫瑰,大氣穩定度頻率分布,聯合頻率;⑶大氣擴散參數;⑷大氣邊界層風場和溫場特征。重點是逆溫、風速隨高度的變化。51.露點溫度:當空氣中水汽含量不變,氣壓一定時,氣溫下降到使空氣達到飽和時的溫度。簡稱露點。52.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正確地推斷各種條件下的污染物濃度及隨時間的變化,常采用模式預測法。53.大氣擴散模式:以大氣擴散理論和實驗研究結果為基礎,將各種污染源氣象條件和下墊面條件模式化,從而描述污染物在大氣中輸送、擴散、轉化的數學模式。54.大氣環境影響預測內容:⑴短期最大落地濃度及距源距離,非正常排放時的污染程度及范圍;⑵不利氣象條件下對保護目標或敏感點的影響以及濃度分布圖;⑶對評價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及變化;⑷對沒有配給總量控制指標的項目,提出總量控制建議指標;⑸必要時對有害氣體的無組織排放,計算衛生防護距離。55.大氣環境影響預測的目的:為評價提供可靠和定量的基礎數據。⑴了解建設項目建成后對大氣環境質量影響的程度和范圍;⑵較各種建設方案對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⑶出各類或各個污染源對評價區域污染物濃度的貢獻;⑷化城市或區域的污染源布局以及對其實行總量控制。56.高斯模式基本假設:污染物的濃度在y.z方向的分布是正態的;有風;同一穩定度;連續性排放;污染物濃度不隨時間變化;適合于平穩均勻流場。57.有效源高在靜小風時-煙團模式:近距污染,各向同性,同心圓分布。58.封閉性擴散:上部逆溫層存在的擴散,上穩下不穩,分為三個區既正態,過濾,均勻。59.熏煙型擴散:清晨,伴隨著輻射,逆溫自下而上消退,當逆溫消退到煙流頂部時的污染。60.顆粒物擴散模式:主要有源損耗模式,部分反射模式,傾斜煙云模式。61.傾斜煙羽模式:當粒徑大于15m時,其地面濃度按傾斜煙羽模式計算。62.山區大氣擴散模式:峽谷,箱,艾根擴散模式。63.面源擴散模式:后退點源模式;窄煙云模式;箱模式。面源面積S≤1km時,面源擴散模式可按點源擴散模式計算。64.大氣日平均濃度計算方法包括:保證率法、典型日法、換算法。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6201*.01.16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65.長期平均濃度計算通常采用聯合頻率法。66.衛生防護距離:無組織排放的有害氣體進入呼吸帶大氣層時,其濃度如超過標準濃度限值,則無組織排放源所在的生產單元與居住區之間應設置衛生防護距離。67.大氣環境容量:指在給定的區域內,達到環境保護目標而允許排放的大氣污染物總量。68.大氣環境容量的計算方法:修正的A-P值法、模擬法、線性優化法。69.修正的A-P值法:粗略地估算指定區域的大氣環境容量;模擬法:規模較大、具有復雜環境功能的新建開發區或將進行污染治理與技術改造的現有開發區。70.大氣環境容量與以下因素有關:a涉及的區域范圍與下墊面復雜程度b空氣環境功能區劃及空氣環境質量保護目標c區域內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強度的時空分布d區域大氣擴散、稀釋能力e特定污染物在大氣中的轉化、沉積、清除機理。71.大氣環境容量與污染物總量控制的主要內容:⑴選擇總量控制指標:煙塵、粉塵、SO2;⑵對所涉及的區域進行環境功能區劃,確定各功能區環境空氣質量目標;⑶根據環境質量現狀,分析不同功能區環境質量達標情況;⑷結合當地地形和氣象條件,選擇適當方法,確定開發區大氣環境容量;⑸結合開發區規劃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區域環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72.總量控制:因子:SO2,煙塵,工業粉塵。方法:平權削減法,反演法,逐級削減法。判據:源強,邊長,標準,行業類別,五年平均風速。73.評價大氣的環境影響:⑴確定環境目標值;⑵確定評價指數和污染分擔率;⑶廠址和總圖布置評價;⑷污染源評價;⑸分析超標時的氣象條件;⑹評價大氣環境質量影響;⑺確定分擔率;⑻環保對策。74.環境保護對策建議:(1)改變原燃料結構;(2)改進生產工藝;(3)對重點污染源加強環保治理(應提出具體治理方案);(4)加強能源、資源的綜合利用;(5)重點污染源的合理煙囪高度選擇;(6)無組織排放的控制途徑;(7)區域污染物排放的總量控制;(8)當地土地的合理利用或調整;(9)廠區及評價區的綠化,必要時刻提出防護林帶的設置方案;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7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10)環境監測大綱的建議,包括監測項目、監測布點方案、監測制度的確定、監測資料的統計分析要點等;(11)關于生產管理制度的建議。75.大氣環評小結:大氣環境現狀概要,工程分析與大氣環境有關的部分,預測和評價,環境保護措施的評述和建議。76.如何寫結論:⑴、滿足大氣環境保護的要求:①建設項目在實施的不同階段,除很小范圍外,大氣環境質量功能均能滿足預定要求。②在建設項目實施過程的某個階段,非主要的個別大氣污染物參數在很大范圍內不能達到預定的水質要求,但采取一定的環保措施后可以滿足要求。⑵、不能滿足①大氣環境質量現狀已經超標。②污染削減量大以至于削減措施在技術、經濟上明顯不合理。⑶、不宜作出明確的結論,如建設項目惡化了大氣環境的某些方面,又改善了其它某些方面,說明建設項目對大氣環境的正、負影響及其范圍、程度和評價者的意見。77.He(m)=ΔH+HHe:有效源高;H:排氣筒所在地平面與排氣筒出口處的距離;ΔH:排氣筒出口處至煙云變平軸線的幾何高度。造成煙云抬高的原因:動力抬升,熱力抬升。煙云抬升過程:噴出,浮升,瓦解,變平四個階段。影響煙云抬高的因子:⑴煙氣本身的性質:煙氣的出口速度越大,煙溫越高,抬升越高。⑵周圍大氣的性質:風速越大,湍流越強,抬升越低。⑶下墊面及粗糙度的影響。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8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第六章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1.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陸地表面各種河流、湖泊、水庫及有關海灣。2.地表水環境質量由水質、底部沉積物和水生生物等三部分來決定。3.水污染源:凡對水環境質量可以造成影響的物質和能量輸入的來源的統稱,輸入的物質和能量,稱為污染物或污染因子。水污染源的分類:按產生和進入環境的方式分為點源和面源(也稱非點源);按污染性質分為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堿污染物、廢熱。4.水環境保護目標:⑴、保護環境的目標(一般由環境質量標準衡量和控制);⑵、控制污染的目標(由污染排放標準衡量和總量指標控制)。5.水域環境功能可劃分為五類:Ⅰ類: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Ⅱ類: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惜水生動物棲息地等;Ⅲ類: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回游通道等;Ⅳ類:一般工業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娛樂用水區;Ⅴ類: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用水。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適用于現有單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環保設施設計、竣工驗收及其投產后的排放管理。7.水環境質量標準與水污染源排放控制標準GB8978一級排放標準二級排放標準三級排放標準GB3838水域Ⅲ類Ⅳ、Ⅴ類GB3097海域二類三類排入設置二級污水處理廠的排水系統排入未設置二級污水處理廠的,按最終受納水域的功能要求執行相應標準。GB3838中的Ⅰ、Ⅱ類水域和Ⅲ類水域劃定的保護區,GB3097中一類海域,禁止新建排污口,現有排污口按水體功能要求,實行總量控制。8.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思路:⑴、確環境目標;⑵、界定污染源強;⑶、進行水環境影響預測評價;⑷、優化污染源控制方案;⑸、得出項目建設的環境可行性結論。9.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任務:⑴、明確工程項目性質;⑵、劃分評價等級;⑶、地表水環境現狀調查和評價;⑷、建設項目工程分析;⑸、項目建設的水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⑹、提出控制水污染的方案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10.環評工作的主線:環境源強影響措施。11.環評成果必須正面回答的六個方面問題:⑴、產業政策;⑵、符合規劃;⑶、清潔生產;⑷、總量控制;⑸、達標排放;⑹、保護環境。商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陳小平編29201*.01.環境影響評價上崗培訓知識考點總結12.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等級劃分判據確定的原則:⑴、能反映項目所在地的水環境特征;⑵、能體現項目水污染源的排放特征;⑶、容易獲取,形式簡單。13.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等級的劃分依據:⑴、建設項目的污水排放量分5個檔次,①≥201*0m/d;②10000∽201*0m/d;③5000∽10000m/d;④1000∽5000m/d;;⑤200∽1000m/d。⑵、污水水質的復雜程度①復雜。污染物類型數≥3,或者只有兩類污染物,但需預測其濃度的水質數目≥10。②中等。污染物類型數=2,或者只有一類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