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及產業管理知識分析理論_第1頁
國際貿易及產業管理知識分析理論_第2頁
國際貿易及產業管理知識分析理論_第3頁
國際貿易及產業管理知識分析理論_第4頁
國際貿易及產業管理知識分析理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國際貿易新理論新國際貿易理論規模報酬遞增理論產業內貿易理論技術差距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偏好相似理論存在性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第一頁,共二百零一頁。二戰后,國際商品市場出現了新氣象:產業內國際貿易快速發展;要素稟賦相同的發達工業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大大增加;產業領先地位在不同國家之間快速轉移。上述現象無法通過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來解釋,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無法滿足新時代的需求,需要進一步發展。第二頁,共二百零一頁。表5-1新貿易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的比較貿易的起因貿易的模式傳統貿易理論靜態技術差異資源稟賦差異產業間貿易(inter-industrytrade)新貿易理論動態技術差異(動態比較優勢)不同的需求偏好規模經濟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trade)第三頁,共二百零一頁。新貿易理論產生在傳統貿易理論上的改變:假設條件分析框架新貿易理論的主要特點:貼近現實,強調可操作性;動態分析,多角度探索等。第四頁,共二百零一頁。傳統理論與新國際貿易理論的差異分析理論假設前提有所創新:消費者偏好、市場結構因素、企業規模收益因素、技術進步因素等。產生新的研究結論:貿易產生的原因、貿易利益等。理論的現實解釋功能得到提升。貿易政策方面有所發展。第五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一節規模報酬遞增理論(theTheoryofincreasingreturnstoscale)規模報酬遞增理論也稱規模收益遞增理論,由克魯格曼(PaulKrugman)和赫爾普曼(HelpmanElhanan)在《市場結構與對外貿易》(1985年)一書中提出。其論點是:規模報酬遞增也是國際貿易的基礎。當某一產品的生產發生規模報酬遞增時,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單位產品成本遞減而取得成本優勢,因此導致專業化生產并出口這一產品。第六頁,共二百零一頁。所謂規模經濟是指產出水平的增長比例高于要素投入的增長比例的生產狀況。換句話說,在生產過程中,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小于由這種投入所帶來的產出量或收益的比例。第七頁,共二百零一頁。規模報酬與邊際產量(Marginalproduct)密切相關。邊際產量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由于增加一單位的某種投入而多生產出來的產品的產量。它描述的是其他投入不變時產出對于單一投入增加的反應。根據產量變化的程度,規模報酬可以分為三種:規模報酬遞增(Increasingreturnstoscale)、規模報酬不變(Constantreturnstoscale)、規模報酬遞減(Decreasingreturnstoscale)。第八頁,共二百零一頁。規模報酬(ReturnstoScale)總產量可變要素投入量遞增不變遞減O第九頁,共二百零一頁。一、規模報酬的有關定義在規模經濟條件下,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總產量增加的速度超過要素投入的增加速度,這就意味著平均成本下降,生產效率提高。因此,規模經濟被定義為在產出的某一范圍內,平均成本隨著產出的增加而遞減。美國經濟學家林德特認為,規模經濟是“所有投入按某種既定的百分比擴大,所導致的平均成本降低的百分比。或者用相對的語言來講,當所有投入的平衡增長導致平均成本下降時,就存在規模經濟。(林德特:《國際經濟學》,P118,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十頁,共二百零一頁。二、規模報酬的分類規模報酬(規模經濟)可以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內部規模經濟指企業的平均生產成本隨著該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下降。由于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產量的增加,企業就能夠充分發揮各種生產要素的效能,更好地組織企業內部的勞動分工和專業化,提高廠房、設備等固定資本的利用率,從而使分攤到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越來越少,進而使產品的平均成本降低。第十一頁,共二百零一頁。具有內部規模經濟的一般為大企業,多集中在汽車、鋼鐵、飛機等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內部規模經濟的出現,是由于具體生產要素的不可分性和企業內部分工造成的。規模巨大而復雜的生產設備的使用、高度的勞動分工和完善的管理、大量的科研和開發活動、巨量材料的買賣等,都只是對那些已在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來說才是可能的和經濟的。第十二頁,共二百零一頁。外部規模經濟指企業的平均成本隨著整個行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而下降。即平均成本與單個廠商的生產規模無關,但與整個行業的規模相關。外部規模經濟是一種經濟外部性表現,其產生的源泉有很多,主要來源于行業內數量的增加引起的產業規模的擴大。第十三頁,共二百零一頁。由于同行業的增加和地理位置的相對集中,使得企業能夠更好地利用交通運輸、通訊設備、金融機構、自然資源、水利能源等生產要素,從而促使企業在運輸、信息收集和擴散、知識積累和分享、產品銷售渠道等方面成本的降低。如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市場”、北京的“中關村電腦城”、廣州天河電腦一條街、佛山的陶瓷生產、廣州大學城等。第十四頁,共二百零一頁。馬歇爾認為產業集聚(外部規模經濟)存在四大好處:生產設備供應的專門化共同生產要素供應的市場化(勞動力)廠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產生技術溢出政府的政策紅利第十五頁,共二百零一頁。規模報酬遞增為國際貿易直接提供了基礎。在存在規模報酬遞增條件下,以規模報酬遞增為基礎的分工和貿易會通過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使產業達到更大的國際規模而獲利,而參加分工和貿易的雙方均獲其利。此外,規模報酬遞增,尤其是內部規模報酬遞增會破壞完全競爭,導致獨占和傾銷,也會發生國際貿易。第十六頁,共二百零一頁。三、外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具體地說,由外部經濟所帶來的成本優勢,能使該國成為商品出口國。或許出口產業的建立是偶然性的,但一國一旦建立起大于別國的生產規模,該國就會獲得更多的成本優勢。這樣,即使其他國家更具有比較優勢,如果該國已先行將產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那么其他國家就不可能成為該產品的出口國。第十七頁,共二百零一頁。在外部規模經濟存在的情形下,貿易模式并不能根據比較優勢而加以確定,強烈的外部經濟會鞏固現有的貿易模式,可能導致一國被“鎖定”在某種已無比較優勢的專業化分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導致該國因國際貿易而遭受損失。“大而不能倒”(toobigtofall)。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瑞士的鐘表業。“船小好掉頭”

第十八頁,共二百零一頁。PatternofTrade國際貿易的格局取決于哪個國家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率先達到規模經濟。這種規模經濟推動的國際分工有兩種實現的形式。一是先起步并發展較快的國家最先實現規模經濟(自發);一是兩個起步相同的國家為避免資源的浪費,互相協調,分別發展兩種產品的生產。第十九頁,共二百零一頁。圖5-1以規模經濟為基礎的貿易模型第二十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二十一頁,共二百零一頁。圖5-2外部規模經濟的來源基礎設施(硬件和軟件)信息和人才的外溢效應知識積累和競爭效應行業規模的擴大第二十二頁,共二百零一頁。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與規模經濟規模經濟規模報酬不變規模不經濟O成本產量企業產量與收益曲線產量O收益規模經濟規模不經濟規模報酬不變第二十三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二十四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二十五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二節產業內貿易理論(Intra-industrytradetheory)產業內貿易理論又稱差異化產品理論,是解釋產業內同類產品貿易增長特點和原因的理論。該理論博采戰后國際貿易新理論的研究成果,是當前國際貿易理論的熱門課題之一。一、產業內貿易的概念產業內貿易,也有人稱之為雙向貿易或重疊貿易,至今學術界對產業內貿易的概念也末形成統一的界定。目前,國內對產業內貿易概念的闡述主要有以下類型:第二十六頁,共二百零一頁。(一)現象描述型界定產業內貿易又稱雙向貿易,是指一個國家既出口又進口同一個產業內產品的行為。產業內貿易是指同一產業部門內部相同或相似產品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的雙向流動,一個國家既進口又出口相同的產品。第二十七頁,共二百零一頁。(二)統計分類型界定產業內貿易是指一個國家既出口同時又進口某種同類型產品。在這里,相同類型的商品是指按國際商品標準分類法統計時,至少前3位數都相同的商品,也就是至少屬于同類、同章、同組的商品,既出現在一國的進口項目中,又出現在該國的出口項目中。(三)性能替代型界定產業內貿易是指同一產業內在需求或供給方面有替代關系的產品之間的國際交換。第二十八頁,共二百零一頁。(四)要素密集型界定產業內貿易指一國進口和出口要素密集度相同的產品。(五)綜合歸納型界定產業內貿易指同一產業的產品同時輸出和輸入的活動。產業內部范疇的貿易產品屬于《國際貿易標準分類》同一類產品,即這一類產品相互具有相當程度的消費替代性、相當接近的技術密集度和相當程度的生產替代性。第二十九頁,共二百零一頁。圖解ChinaUSAClothRiceClothRiceInter-sectorTradeIntra-sectorTrade第三十頁,共二百零一頁。表5-2國際貿易標準分類初級產品0類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鮮活動物1類飲料及煙草2類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3類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物質4類動植物油、油脂和蠟工業制成品5類未列名的化學品和有關產品6類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7類機械和運輸設備8類雜項產品其他9類未分類的其他商品第三十一頁,共二百零一頁。表5-3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Crudeproducts0FoodandliveAnimals1BeveragesandTobacco2Crudematerial,Inedible,exceptFuels3Mineralfuels,Lubricants,andrelatedmaterials4AnimalandVegetableOils,FatsandWaxesManufacturedproducts5ChemicalsandReratedproducts6Manufacturedgoodsclassifledchieflybymaterial7MachineryandTranspotequipment8Miscellaneousmanufacturedarticleselsewhere9Commodities&Transactionsnotclassifiedelsewhere第三十二頁,共二百零一頁。表5-4美國的產業內貿易Examples:U.S.exportsandimports,1995(inBillionsofDollars)CategoryExportImportsAutos60.5124.5Computers39.656.4Telecommunicationsequipment19.815.3paper14.512.9Chemicals43.025.5steel5.816.1Machinetools5.26.6Electricalgeneratingmachinery23.024.1Meatproducts6.63.9Vegetablesandfruits7.92.4第三十三頁,共二百零一頁。2010年中國的產業內貿易及指數(單位:億美元)商品名稱出口金額進口金額GLI機電產品9334.36603.10.83高新技術產品4924.14126.70.91集成電路292.51569.90.31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的零件306.9186.60.76農產品488.7719.00.81液晶顯示板264.6467.80.72鋼材368.2201.10.71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770.5177.20.37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1639.5292.80.30原油01351.50第三十四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三十五頁,共二百零一頁。二、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形成二戰后,國際貿易發展中呈現出以下明顯傾向:第一,發達國家間的貿易量大大增加并大于與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第二,同類產品在一國內進出口的數量(產業內貿易)迅速增長;第三,由于產業競爭程度的加劇導致市場不完全競爭的存在。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形成,正是起源于對發達國家間相似產品貿易的研究并逐步推展到對不完全競爭市場等其他有關問題的研究,其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三十六頁,共二百零一頁。階段Ⅰ—問題的提出與統計推斷時期最早觀察到這一現象的是沃頓(P.J.Vordoorn)(又譯為佛丹恩),他在考察“比荷盧經濟同盟”成立后的貿易狀況時,發現了這種不同于以往H-O模型的貿易形式的存在(1960)。他的統計分析表明,與集團內貿易相關的生產專業化形成于同種貿易類型之內,而不是在異種貿易類型之間,而且交易的產品具有較大的異質性。第三十七頁,共二百零一頁。邁凱利(M.Michaely)(1962)在研究36個國家五大類商品的國際貿易商品集中度和價格彈性之間的關系問題時,通過對進出口差異指數計算,也得出類似結論:高收入國家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呈明顯的相似性,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相反。巴拉薩(B.Balassa)(1966)對歐共體形成后各成員國的貿易現狀進行分析后也發現,歐共體各國的貿易增長大部分發生在SITC的商品組,而不是在商品組之間,并將其之為“產業內貿易”,由此引發了人們對這種國際貿易新內容的關注及不斷探究。第三十八頁,共二百零一頁。林德爾(S.B.Linder)(1961)的偏好相似理論、波斯納(M.V.Posner)(1961)的技術差距理論及弗農(R.Vernon)(1966)的產品生產周期理論等也對產業內貿易的存在進行了論證。第三十九頁,共二百零一頁。階段Ⅱ—理論的創立與實證檢驗時期對二戰后貿易新格局所進行的大量經驗性研究推進了理論研究的進展。格魯貝爾(H.G.Grubel)和勞埃德(P.J.Lloyd)(1975)在《產業內貿易:異質產品國際貿易的理論及測度》一書對產業內貿易理論進行了開創性、系統性的研究,被視為產業內貿易研究的“里程碑”。第四十頁,共二百零一頁。迪克西特(A.K.Dixit)和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1977)在《壟斷競爭與最優產品多樣化》一文中,克服了在一般均衡模型中研究內生遞增規模經濟的技術問題,為在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中的貿易和產業政策提供了分析工具,因而也導致產業內貿易進入了對市場結構進行研究的理論探討階段(D-S模型)。第四十一頁,共二百零一頁。階段Ⅲ—多元化研究與理論拓展時期由于產業內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索并從不同的角度加闡述,80年代陸續建立起來的模型則描述了產業內貿易的許多新內容。主要理論模型有:第四十二頁,共二百零一頁。新張伯倫模型(Neo-ChamberlinianModel)(克魯格曼模型,KrugmanModel)。克魯格曼將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提出的將差異產品和內部規模經濟考慮在內的壟斷競爭模型推廣到開放條件下,創立了“新張伯倫模型”,從模型上證明了在產品具有水平差異性并在生產的平均成本遞減(存在規模經濟)的情況下,即使在兩個完全相同的國家也能展開貿易,并且這種貿易能夠增加兩國的福利。第四十三頁,共二百零一頁。蘭卡斯特模型(LancasterModel)。蘭卡斯特提出的基于簡單的水平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模型則是以產品特性和消費者偏好的惟一占優選擇性為基礎解釋兩國貿易。他認為,在具有相同特點的經濟體之間,如果不存在貿易壁壘和運輸成本,在規模收益最大化和消費偏好差異的影響下,兩個經濟體間仍可進行產業內分工和貿易。第四十四頁,共二百零一頁。新赫克歇爾—俄林模型(Neo-Heckscher-OhlinModel)(弗爾維模型,FalveyModel)。產業內貿易的出現,挑戰了傳統的要素稟賦理論。盡管其無法直接解釋產業內貿易的存在,但許多學者仍不希望放棄該理論體系。弗爾維等人通過對H-O模型假定前提的調整,將產品特性或差異與勞動和資本等要素的不同組合之間建立一種聯系,構建了“新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也可稱之為“新要素比例學說”。從而使H-O模型成為了對產業內貿易的一種理論解釋,并在完全競爭條件下以及在傳統貿易理論框架下,同時揭示了產業間的貿易和產業內的貿易。第四十五頁,共二百零一頁。相互傾銷模型(布蘭德-克魯格曼模型,Brand-KrugmanModel)。為解釋標準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現象,布蘭德和克魯格曼構建了一個相互傾銷模型。該模型指出,企業間由于寡頭壟斷的互相作用可以導致貿易在沒有任何通常動因的情況下出現,從而對產業內貿易這個標準新古典貿易理論未能很好解釋的現象提供了可能的解釋。此外,赫爾普曼(E.Helpman)、埃西爾(W.Ethier)、格林納威(D.Greenaway)等人也提出了有用的模型。第四十六頁,共二百零一頁。三、產業內貿易的分類或表現(一)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同質產品(homogeneousproducts)或相同產品是指產品間可以完全相互替代,也就是說產品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彈性,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消費偏好完全一樣。這類產品的貿易形式,通常都屬于產業間貿易,但由于這類產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或生產區位不同或制造時間不同,故也會發生產業內貿易。第四十七頁,共二百零一頁。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形成原因)大體包括以下情況:邊境的大宗產品貿易(運輸費用及自然資源的地域性的存在)產品的季節性(產品生產供給與消費需求的不一致)轉口貿易和再出口貿易相互傾銷第四十八頁,共二百零一頁。(二)異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異質產品又稱差異產品(differentiatedproducts),指的是產品不能完全替代,但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的產品。產品差異可具體表現在同類產品的質量性能、規格型號、材料構成、色彩及商標牌號、包裝裝潢、廣告、售前售后服務、企業形象、企業信譽等方面。第四十九頁,共二百零一頁。差異產品及其貿易可分為三種:水平差異產業內貿易。水平差異指由同類產品相同屬性的不同組合而產生的差異。煙草、服裝及化妝品等行業普遍存著這類差異。原因:消費者需求的多樣性及產業內專業化(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技術差異產業內貿易。技術差異指由于技術水平提高所帶來的差異,也就是新產品的出現帶來的差異。原因:產品的生命周期垂直差異產業內貿易。垂直差異指產品在質量上的差異。原因:收入差異引起

第五十頁,共二百零一頁。格魯貝爾認為,與產業內貿易有關的差異產品有三種類型,它們適用不同的理論解釋。第一種是完全替代但生產要素投入不同的產品,如尼龍毛線與羊毛毛線,這種產業內貿易可以用H-O學說解釋;第二種是生產要素投入極為相似但不大能替代使用的產品,這些產品是關聯產品,如石油產品中的柴油、汽油、潤滑油(機油)、煤油等,也可以用H-O理論解釋;第五十一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三種是完全能夠替代、功能極為相似、生產要素投入也幾乎一樣的產品,這些產品僅存在款式、質量或功能的細微差異。這些產品的貿易大量發生在工業國之間,形成競爭性貿易,是H-O理論所不能解釋的,只能用產業內貿易理論來解釋。第五十二頁,共二百零一頁。四、產業內貿易水平測度(一)巴拉薩指數凈出口在多大程度上被進口所抵消。計算公式:第五十三頁,共二百零一頁。(二)格魯貝爾—勞埃德指數(G-L指數)他們認為,巴拉薩指數至少存在兩大不足:一是該指數只是一個簡單算術平均數,不能反映出每個產業的權重;二是該指數沒有考慮貿易不平衡對該指數的影響。他們認為,產業內貿易是產業貿易總額減去產業內進出口貿易差額后的余額部分。他們給出了至今仍為眾人引用的產業內貿易指數(G-L指數),用以測度產業內貿易水平。其計算公式如下:第五十四頁,共二百零一頁。即1減去巴拉薩指數。其中,G-Lj為產業內貿易指數,Xj為特定產業的出口貿易額,Mj為特定產業的進口貿易額。很顯然,0≤G-Lj≤1,若Xj=Mj,則G-Lj=1,即所有貿易均為產業內貿易;若Xj=0或Mj=0,則G-Lj=0,表示所有貿易均為產業間貿易,不存在產業內貿易。以每個產業進出口值占總進出口值的比重作為權重,對所有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加權平均,得出一個國家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其計算公式如下:第五十五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五十六頁,共二百零一頁。其中i為j國的產業數,其他符號的涵義基本同于上式。G-Lj取值范圍在0到1之間,當G-Lj等于0時,表示j國該產業是完全的產業間貿易;G-Lj值越大,表示j國該產業的產業內貿易程度越高;當G-Lj等于1時,表示j國該產業為完全的產業內貿易。第五十七頁,共二百零一頁。但是,上述公式只能反映進出口平衡時,一個國家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如果進口和出口不相等,該公式就無法成立。因此,它無法很好地表示一個國家或產業在貿易不平衡時的產業內貿易狀況,而貿易不平衡在缺乏強有力宏觀調控條件下又是時有發生的。當產業或國家存在較大貿易順差或逆差時,該指標反映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將偏低。鑒于此,格魯貝爾和勞埃德又提出了一個修正公式:第五十八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五十九頁,共二百零一頁。相比之后可以發現,在分母中減除貿易失衡的部分后,貿易失衡對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扭曲就可以得到有效修正。所以,調整后的產業內貿易指數G-Lj能夠更加合理地反映產業內貿易水平,能在一定程度明確地將產業內貿易與產業間貿易區分開,同時還可以比較準確地反映產業內貿易貿易水平的變動。但是它也只是考慮了一國總的貿易順差(或逆差)對計算的影響,而沒有考慮到具體某個產業的順差(或逆差)對總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的影響。第六十頁,共二百零一頁。此外,它還是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首先,調整后的G-Lj指數部分消除了貿易失衡造成的影響,更適合于研究整體產業內貿易,而計量具體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G-Lj指數無法反映一個國家產業內貿易的規模和發展速度,也無法準確反映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變化。第六十一頁,共二百零一頁。最后,該指數可以用來衡量一國產業內貿易的程度高低,但卻未表明在一國的貿易流中,有多少貿易流是產業內貿易,有多少是產業間貿易;也不能區分一國的產業中,哪些是屬垂直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哪些是屬水平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第六十二頁,共二百零一頁。例題:利用格魯拜爾和勞埃德指數計算產業內貿易指數(某一產業或產品群)某國2001年紡織服裝出口100億美元,同時進口紡織服裝40億美元,試測算該國本該國本年度紡織服裝業的產業內貿易程度。解:Bj=1-(Xj-Mj

/Xj+Mj)=1-(100-40/100+40)

=1-(60/140)

=0.57第六十三頁,共二百零一頁。利用格魯拜爾和勞埃德指數

計算產業內貿易指數(各產業或產品群)產業或產品群出口(Xj)進口(Mj)貿易差額?Xj-Mj?產業內貿易指數BjA4030100.86B8040400.67C1060500.29D707001.00E200601400.46∑4002602400.64第六十四頁,共二百零一頁。(二)阿奎諾指數(AQ指數)針對G-L指數的不足,1978年,阿奎諾(A.Aquino)提出了一個試圖校正該指數的測算指標,即AQ指數。他認為貿易不平衡發生在各個具體產業之中,一個國家整體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是由各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加權所得,如果低估了一個國家的產業內貿易水平,也必然低估了一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第六十五頁,共二百零一頁。所以消除計量誤差首先應該調整每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而不僅僅只是像G-L方法中表示的那樣,通過減去總體的貿易差額以消除貿易不平衡。因此,AQ指數分別考慮了每一個產業的順差和逆差對產業內貿易水平的影響,根據這個公式計算出的結果更符合實際情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阿奎諾假設總貿易失衡對所有產業的影響是相同的,其計算公式如下:第六十六頁,共二百零一頁。第六十七頁,共二百零一頁。AQ的值介于0到1之間,如果所有產業在總進口和總出口中的權重一樣,則AQ=1,則完全表現為產業內貿易;如果進口和出口集中在不同的產業(產品)上時,則AQ趨于0,則表現為產業內貿易。第六十八頁,共二百零一頁。盡管阿奎諾計量法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運用G-L指標時因貿易不平衡造成的計量偏誤,但該指標在修正貿易失衡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首先,公式假定所有的貿易不平衡在各產業中按比例分布,這在實際中是不可能出現的;其次,阿奎諾計量法忽視了周期和其他因素對一國整體貿易收支的影響;最后,阿奎諾指標的提出雖然在理論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但由于存在的問題較多,并未得到學術界的認可。第六十九頁,共二百零一頁。(三)其他學者的指數對于貿易失衡的認識,赫爾普曼(Helpman,1987)指出,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計量偏差根源于現實的貿易現象,統計上的簡單調整是無濟于事的。這無疑否定了調整后的G-L指數和阿奎諾指數。在理論界不斷有學者探索新的產業內貿易的計量方法,以求更完美地衡量產業內貿易水平。如伯格斯特朗德(Bergstrand,1983)、埃穆克森(Ramkishen,1995)等。第七十頁,共二百零一頁。伯格斯特朗德指數盡管G-L指標在衡量單個國家的產業內貿易程度時有效,但在衡量兩國雙邊產業內貿易程度時卻存在明顯不足,它無法對兩國雙邊的產業內貿易程度進行衡量。因此伯格斯特朗德公式嘗試使用新的方法考察兩國雙邊產業內貿易指數。該公式的如下:第七十一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七十二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七十三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七十四頁,共二百零一頁。拉穆克森指數為了克服因貿易失衡造成的計量偏差,埃穆克森(Ramkisen,1995)在研究新加坡同日本、美國的產業內貿易時,嘗試了另一種計量方法。其計算公式為:第七十五頁,共二百零一頁。進而推出所有產業總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為:第七十六頁,共二百零一頁。五、產業內貿易的原因產業內貿易形成的原因及主要制約因素涉及面較廣,經濟學家主要是從產品差異性、規模報酬遞增和偏好相似(需求重疊)的角度對產業內貿易現象進行理論說明。(一)同類產品異質性與產業內貿易產品差異即產品所具有的獨特性質。可以分為物質差異、形象差異、售后服務差異和消費者心中認定的差異。在每一個產業部門內部,由于產品的質量、性能、規格、牌號、設計、裝潢等的不同,每種產品在其中每一方面都有細微差異,從而形成無數種差異的產品系列。第七十七頁,共二百零一頁。在每一個產業部門內部,由于產品的質量、性能、規格、牌號、設計、裝潢等的不同,每種產品在其中每一方面都有細微差異,從而形成無數種差異的產品系列。每一產業內部的系列產品常產自不同的國家,而消費多樣性造成的市場需求多樣化,使各國對同種產品產生相互需求,從而產生國際貿易。具體而言,產品差異的成因可以概括如下:質量或設計方面的原因;信息閉塞或不完整的原因;由銷售推銷行為,特別是廣告、促銷和服務引起的牌號、商標或企業名稱的差異;同類企業地理位置的差異。第七十八頁,共二百零一頁。由于產品差異的類型不同,引起的產業內貿易的原因也不同。從水平差異看,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是消費者偏好即需求的多樣化;從垂直差異產品看,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消費者對商品檔次需求的差異;從技術差異產品看,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產品存在生命周期。第七十九頁,共二百零一頁。(二)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與產業內貿易在存在規模經濟的某一產業部門內,各國將各自專注于該產業部門的某些差異產品的發展,再相互交換(即開展產業內貿易)以滿足彼此的多樣化需求。一國的企業可通過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取得規模節約的經濟效果,其成本隨著產量的增長而遞減,使生產成本具有比較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更強競爭力。第八十頁,共二百零一頁。規模經濟優勢要成為貿易利益來源需要三個前提:產業內的產品存在著廣泛的有差異的產品系列;存在著不完全競爭市場,異質產品間具有壟斷競爭性;產品的生產收益可隨著規模擴大而遞增。第八十一頁,共二百零一頁。(三)經濟發展水平異質性產品的供給與需求推動,使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出現了較大規模的產業內貿易。第八十二頁,共二百零一頁。六、產業內貿易的特點(與產業間貿易比較)貿易基礎不同。產業內貿易的基礎是產品的異質性、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產業間貿易的基礎是要素稟賦差異導致的比較優勢差異。貿易流向的確定不同。產業間貿易的流向以貿易前同種商品的國際價格差異來確定;產業內貿易的流向事先是不確定的。第八十三頁,共二百零一頁。貿易對要素收入分配的影響不同。產業間貿易會提高本國豐裕要素的報酬而降低本國稀缺要素的報酬;產業內貿易是以規模經濟為基礎的,所有的要素都可能從中獲益貿易與要素流動間的關系不同。在產業間貿易中,商品流動(貿易)與要素流動是一種替代關系;在產業內貿易中,商品流動與要素流動是一種互補關系。第八十四頁,共二百零一頁。貿易基礎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國家之間的要素稟賦差異產品的異質性和規模經濟貿易流向可根據貿易前同種產品的相對價格來確定具體流向很難確定收入分配提高本國豐裕要素的報酬降低稀有要素的報酬所有要素都可能從中獲益要素流動替代關系互補關系產業間貿易與產業內貿易第八十五頁,共二百零一頁。主要西方國家產業內貿易狀況1959196419801985法國45608282荷蘭55587678英國32408181德國39426566美國40406260日本17212125澳大利亞1417//第八十六頁,共二百零一頁。產業內貿易理論的主要觀點概括:產品的異質性是產業內貿易的基礎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樣性是產業內貿易的動因企業內部規模收益遞增是產業內貿易的主要利益來源第八十七頁,共二百零一頁。產品差異性

各國由于財力、物力、人力的約束和科學技術的差距,必須進行某些差別化產品的專業化生產,以獲取規模經濟利益。因此,每一產業內部的系列產品常產自不同的國家。而消費多樣化造成的市場需求多樣化,使各國對同種產品產生互需求,從而產生貿易。規模經濟或規模報酬遞增與不完全競爭在存在規模經濟的某一產業部門內,各國將各自專于該產業部門的某些差異產品的發展,再相互交換(即開展產業內貿易)以滿足彼此的多樣化需求。國家間的要素稟賦愈相似,愈可能生產更多相同類型的產品,因而它們之間的產業內貿易量將愈大。偏好相似發達國家間產業結構相似,它們之間的分工大多是部門內產品內分工。它們收入水平相近,消費結構大體相同,對對方的產品形成廣泛的相互需求,所以發達國家間產業內貿易量大。產業內貿易的理論解釋第八十八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三節技術差距論

TechnologyGapTheory又稱創新與模仿理論(InnovationandImitationtheory),由美國經濟學家波斯納(M.A.Posner)首創,1961年在《牛津經濟論叢》10月號上發表《國際貿易和技術變化》,提出這一理論。觀點:一國的技術優勢使其在獲得出口市場方面占有優勢,當一國創新某種產品成功后,在國外掌握該項技術之前產生了技術領先差距,可出口技術領先產品,貿易持續到技術模仿國能夠生產出滿足其對該產品的全部需求為止。第八十九頁,共二百零一頁。創新國取得技術優勢創新國出口技術領先產品技術外流,他國模仿他國自行生產,創新國出口下降他國規模生產,創新國進口產品第九十頁,共二百零一頁。技術差距論

技術差距論(technologicalgaptheory)或稱創新與模仿理論。主要論點:技術的進步或創新,能使同等的生產要素投入量獲得更大的產出量,從而改變各國的生產要素稟賦比率,進而影響各國的比較優勢,影響國際貿易格局。第九十一頁,共二百零一頁。理論解釋QTt2t3t0A國的生產t1A國出口B國進口B國出口A國進口B國的生產需求滯后反應滯后掌握滯后模仿滯后第九十二頁,共二百零一頁。主要觀點技術差距理論認為,各國對技術的投資和技術革新的進展情況很不一致。技術革新領先的國家發展出一種新技術或新的生產流程時,這項技術國外尚未掌握,因而產生了國家間的技術差距。技術革新領先的國家就有可能享有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但是,其他國家遲早會掌握這種技術,從而消滅了(這項技術的)技術差距。第九十三頁,共二百零一頁。2009年主要經濟體研發投入及占GDP的比重第九十四頁,共二百零一頁。GrossdomesticexpenditureonR&DasapercentageofGDP第九十五頁,共二百零一頁。

信息和通訊技術支出占GDP比重(%)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數據庫2000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世界7.286.596.586.586.596.52高收入國家7.926.846.776.786.806.71中等收入國家4.245.485.785.825.905.95中國3.707.397.777.697.747.75中國香港7.025.235.214.925.014.74印度3.603.804.575.235.145.61日本8.596.576.626.817.057.17第九十六頁,共二百零一頁。2000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韓國6.847.757.507.167.027.07美國9.557.607.587.567.517.46巴西5.185.766.095.935.805.78法國6.395.955.955.986.035.74德國6.066.096.186.336.416.24俄羅斯3.514.654.694.414.254.12英國8.107.387.057.227.126.85第九十七頁,共二百零一頁。中國國家財政科技撥款(1999-2009年;億元;現價)第九十八頁,共二百零一頁。中國國家財政科技撥款及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重(2004-2009年;億元;%)第九十九頁,共二百零一頁。部分國家高技術產業R&D經費支出占制造業的比重第一百頁,共二百零一頁。技術差距論圖解QT0T1T2T3A國的生產A國的出口B國的進口B國的生產B國的出口A國的進口4231模仿滯后反應滯后掌握滯后需求滯后第一百零一頁,共二百零一頁。Terms需求滯后:創新國新產品問世——后進國沒有意識到它是國內產品的替代品——認識到其價格,有需求。反應滯后:創新國生產、出口新產品——后進國感到其對本國產品的威脅——決定開始模仿生產該產品。掌握滯后:后進國開始模仿該產品——達到與創新國同一水平而停止進口。模仿滯后:反應滯后+掌握時滯第一百零二頁,共二百零一頁。反應滯后若后進國自行生產效益不大,反應時滯就長,創新國可以長期保持出口優勢。因此,反應時滯取決于:規模效益;貿易壁壘;后進國收入水平和市場大小第一百零三頁,共二百零一頁。掌握滯后取決于:創新國的技術轉移意愿;后進國的國內需求強度;R&D經費;技術基礎;生產條件第一百零四頁,共二百零一頁。結論即使在要素稟賦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國家間,技術領先也會形成比較優勢,從而產生國際貿易。模仿國的優勢在于低工資水平。第一百零五頁,共二百零一頁。第四節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theTheoryoftheProductLifeCycle)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弗農(RemondVernon)于1966年在《經濟學季刊》5月號上發表的題為《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the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intheProductCycle)的論文中提出,后經威爾斯(LouisT.Wells)、赫希哲(Hirsch)、托里、斯圖鮑格等人驗證與完善。第一百零六頁,共二百零一頁。該理論分析了產品技術的變化及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是解釋工業制成品貿易流向最有說服力的理論之一。赫希哲把國際貿易商品分為三類:李嘉圖式產品(主要指以大量自然資源制造的)、赫克歇爾-俄林式產品(由貿易國相對稟賦決定其比較利益的資源密集型產品)、具有周期特征的產品(具有從創新研制到成熟生命階段特征的貿易產品)。第一百零七頁,共二百零一頁。主要論點:該理論認為凡是制成品都有一個生命周期,在此期間,產品的創新國在開始時出口這種新產品,但隨著產品技術的成熟與標準化,創新國逐漸喪失優勢,最后成為該產品的進口國。第一百零八頁,共二百零一頁。創新產品的技術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新生期成熟期衰退期又可細分為以下五個階段:新生期成長期成熟期銷售下降期讓與期第一百零九頁,共二百零一頁。一、制成品貿易周期學說(一)理論前提國與國之間的信息傳遞受到限制生產函數是可變的,而且當生產達到一定水平后會產生規模經濟產品在生命周期的各階段所表現的要素密集特點是各不相同的不同收入水平國家的需求和消費結構是有差異的第一百一十頁,共二百零一頁。美國國家創新戰略的基本架構第一百一十一頁,共二百零一頁。(二)產品生命周期的三個(或五個)階段1、產品的創新期(thephaseoftheintroduction)創新階段指產品的研究和試銷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表現為:從技術特性看,創新國企業發明并壟斷著制造新產品的技術,但技術尚需改進、工藝流程尚未定型。從生產特性看,由于新產品的設計和設計的改進要求靠近市場和供應者,因此新產品生產地確定在創新國。第一百一十二頁,共二百零一頁。從成本特性看,由于沒有競爭者,所以成本對于企業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從價格特性看,這一階段生產廠商數目很少,產品沒有相近的替代品,因此價格比較高。從進口特性看,制造新產品的企業壟斷著世界市場,國外的富有者和在創新國的外國人開始購買這種產品,出口量慢慢增多。第一百一十三頁,共二百零一頁。2、產品的成熟期(thephaseofmaturation)所謂成熟階段是指產品批量生產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普及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表現為:從技術特性看,生產技術已經定型且達到優勢極限,由于出口增大,技術訣竅擴散到國外,仿制開始,技術壟斷的優勢開始喪失。從生產特性看,創新國從事新產品制造的公司,開始在東道國設立子公司進行生產。第一百一十四頁,共二百零一頁。從價格特性看,由于這一階段是產品成長時期,產品有了廣泛的市場,參加競爭的廠商數目很多,消費需求的價格彈性加大,廠商只有降低價格才能擴大自己的銷路。第一百一十五頁,共二百零一頁。從成本特性看,隨著出口增加及技術的擴散,其他發達國家也開始制造創新國的新產品,由于其他發達國家不需要支付國際間運費和繳納關稅,也不需要創新國在創新階段花費的大量科技發明費用,故成本要比創新國的進口產品低。第一百一十六頁,共二百零一頁。從進出口特性看,東道國廠商在本國生產新產品的成本雖然能夠和創新國進口商品相競爭,但在第三國市場就不一定能和創新國企業的產品相競爭(運費、關稅及規模收益)。因此,在成熟階段,創新國雖然可能對東道國的出口有所下降,但對其他多數市場的出口仍可繼續,當然出口增長率要減慢。第一百一十七頁,共二百零一頁。3、產品的標準化階段(thephaseoftheadvancedstandardization)產品標準化階段指產品的生產已經發展到標準化與規范化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表現為:從技術特性看,產品已經完全標準化,一般發達國家已經掌握產品的生產技術,就是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開始掌握這種產品的生產技術。從生產特性看,產地已逐漸開始向一般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轉移,范圍在不斷擴大。第一百一十八頁,共二百零一頁。從成本特性看,由于其他國家的廠商產量不斷增加,生產經驗不斷積累,加之工資水平也低,所以產品成本開始下降。從價格特性看,這一階段生產技術已經成熟,市場供給能力充足,價格在相對較低水平趨于穩定。第一百一十九頁,共二百零一頁。從進出口特性看,其他國家的產品開始在一些第三國市場上與創新國產品競爭,并逐漸替代了創新國而占領了這些市場,當這些國家成本下降的程度抵補了向創新國出口所需的運費和關稅后,便開始與創新國的產品在創新國市場競爭,創新國開始從出口轉變為進口。第一百二十頁,共二百零一頁。(三)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動態含義1、生產要素密集程度的動態變化在產品的不同階段,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呈現動態變化。在新產品階段,產品的設計尚需改進,工藝流程尚未定型,需要投入大量的科學家、科技人員和熟練工人,生產的產品是技術投入的結果,因而屬于技術密集型產品。第一百二十一頁,共二百零一頁。進入成熟階段,產品已經定型,可以轉入大規模生產并擴大出口,這時維持生產所需的資金投入(以及經營管理水平和銷售技巧等)就成為擴大生產的關鍵,產品就由技術密集型轉為資本密集型。第一百二十二頁,共二百零一頁。到了標準化階段,由于產品及其工藝流程都已形成標準化模式,價格競爭成為該產品占領市場的重要因素,因而擴大生產就依賴于追加大量的勞動,此時產品也由資本密集型轉變為勞動密集型。第一百二十三頁,共二百零一頁。2、國際貿易比較利益的動態轉移根據產品生產周期各階段的要素密集型特點,比較優勢將在國與國之間發生轉移。就不同類型的國家而言,在產品生產周期的不同階段比較優勢是不同的。美國工業先進、科技力量雄厚、國內市場廣闊,在開發新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第一百二十四頁,共二百零一頁。其他發達國家擁有較為豐富的科研力量和較強的科技實力,在模仿吸收制造新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這些國家既可以把處于生命周期早期階段的產品出口到欠發達國家,又可能把處于后期階段的產品出口到比他們發達的國家。第一百二十五頁,共二百零一頁。而發展中家的半熟練勞動資源豐富,在生產標準化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因此,一種產品在它的生命周期的運動過程中,其比較優勢是從一種類型的國家向一種類型的國家轉移的。第一百二十六頁,共二百零一頁。經濟發達國亞洲“四小龍”其他發展中國家研發與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熟練勞動密集型非熟練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比較優勢動態模型第一百二十七頁,共二百零一頁。二、原料貿易周期學說在國際貿易中,原料貿易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是二戰后,科技發展使新原料大量出現,合成代用品不斷涌現,引起國際市場原料貿易及流向發生變化,并受到了經濟學家們的關注。1978年,經濟學家麥吉(S·P·Magee)和羅賓斯(N·T·Robins)在參照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原料貿易周期學說”。第一百二十八頁,共二百零一頁。與工業品相比,原料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需求彈性小。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市場,原料需求量的變動幅度小于其價格波動幅度。原料的生命周期特點與工業品相比。一般地說,原料的生命周期要比工業品長,大致也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百二十九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一階段,派生需求繁榮階段。在這一階段,生產的發展使對原料的派生需求急劇增長,原料價格以較大的幅度上升。此時,原料處于生命力旺盛的成長期。第二階段,需求和供給來源的替代階段。在這一階段,由于第一階段的原料價格大幅度上漲迫使消費者(進口國)去尋找比較便宜的替代品,另一方面又促使更多的國家開發該項原料,供應世界市場。因此,原料供應來源的增多和使用相對便宜的產品,導致價格上漲的勢頭逐步減弱,最終出現下降趨勢。第一百三十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三階段,合成代用品或研究與開發的介入階段。科學技術的一方面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又發明了能夠替代初級原料的合成制品,因而把初級原料推向生命末期。這時,合成原料作為新的工業制品被投入市場,開始了新的生命周期,即進入弗農的產品周期。原料在其生命周期的生產要素特點表現為,早期主要是自然資源密集型,晚期則是研究與開發要素占主導。第一百三十一頁,共二百零一頁。原料產品貿易周期有如下特點:首先,世界市場的原料供應者最初是少數出產這類資源的不發達國家,工業國則是這類原料的主要進口國。其次,更多的國家成為原料供應者,并且逐漸取代傳統出口國而占據主導地位,世界原料市場隨之擴大。最后,原料供應的優勢轉向富有創新能力的發達國家,這些國家不僅減少了初級原料的進口,而且開始出口合成原料。縱觀百年來的世界經濟,世界主要原料貿易的發展基本上都經歷了上述演變過程。第一百三十二頁,共二百零一頁。原料貿易周期理論試圖說明以下問題:一是原料貿易優勢存在著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的趨勢;二是初級原料的貿易條件日趨惡化;三是科學技術的新突破主宰著原料生命周期階段的轉變;四是在刺激合成原料和原料多種用途的“研究與開發”方面,除了價格因素外,戰爭的作用很大。第一百三十三頁,共二百零一頁。按照原料周期理論,原料貿易優勢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的趨勢,恰恰與弗農的工業品貿易優勢的變化相反。就某種原料而言,其貿易條件隨著其生命周期階段的演進而惡化,但作為原料貿易的總體,其平均價格水平與工業制品相比基本上是穩定的。第一百三十四頁,共二百零一頁。時間凈出口凈進口新生期初期成長期成熟期銷售下降期讓與期工業領先國其他工業國發展中國家新生期技術領先國出口技術擴散跟隨者出口技術停滯發展中國家出口第一百三十五頁,共二百零一頁。圖5-5產品生命周期模型生產新生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讓與期時間數量0A

B

C

D消費消費創新國生產模仿國出口進口進口出口產品生命周期模型第一百三十六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一百三十七頁,共二百零一頁。三、總結1、由于技術的傳遞和擴散,不同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地變化,新技術和新產品像波浪一樣在不同類型的國家之間推進。2、該理論成為對二戰后,工業制成品貿易模式和國際直接投資解釋的動態理論。它考慮了要素密集性質的動態變化,貿易國比較利益的轉移及進口需求的動態變化,對落后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及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具有指導意義。第一百三十八頁,共二百零一頁。貿易效應比較而言,高技術產品的創新國更有利可圖,因為:引入、成長期相對較長,意味著壟斷期和出口期較長;而成熟期、衰退期短,意味著模仿國獲利的機會就少。若高技術產品的創新能不斷地更新技術,使產品在進入成熟期后馬上退出新產品,開始新一輪的產品生命周期,則有望持續其壟斷地位,賺取超額利潤。換而言之,高技術產品的生命周期特點對模仿國是不利的。第一百三十九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五節

需求偏好相似理論偏好相似理論(theoryofpreferencesimilarity)又稱需求相似理論,或需求重疊理論,由林德(overlappingdemandtheory)在1961年出版的《論貿易與變化》一書中提出。他第一次從需求角度試圖對當代工業國家之間的貿易和產業內貿易現象進行解釋。第一百四十頁,共二百零一頁。決定需求的因素實際需求喜愛偏好收入水平----恩格爾法則第一百四十一頁,共二百零一頁。需求偏好的不同而產生的貿易假定各國在生產方面的能力是完全一致的,即同樣的生產技術,同樣的資源比例,同樣的生產規模等。假設中國和美國在小麥和大米上有相同的生產能力,但有不同的需求偏好。中國人喜歡大米,美國人喜歡面食。在雙方沒有貿易的情況下,中國人不得不多種大米,甚至不惜在不適合做水田的土地上種大米。美國人不得不多種小麥,也可能把本來應該用來種大米的土地改種小麥。第一百四十二頁,共二百零一頁。兩國大米和小麥市場價格的差異會立即引起了商人對利潤的興趣,從而產生貿易的可能性。如果貿易發生,美國會增加成本較低的大米生產并向中國出口以換取小麥;中國也不必人為地將旱地改種水稻,而將這些土地有效地用來多生產小麥然后跟美國換大米。貿易和分工的結果是:中美兩國的小麥和大米的消費量都增加了,達到了超出自己生產能力的新水平。第一百四十三頁,共二百零一頁。需求偏好不同產生的貿易小麥

30027020010070

080100200280300大米PAAAC1ASPCC1CACP*進口出口出口進口EE第一百四十四頁,共二百零一頁。偏好相似理論的主要內容要素稟賦學說只適用于解釋密集使用自然資源的初級產品的貿易,而不適用于解釋工業品的貿易,后者需要從需求的角度即借助于需求偏好相似理論進行分析。國內需求是制成品貿易的前提條件:(1)國內需求是企業決定生產的直接動因;(2)國內需求是產品發明創新的直接動力;(3)國內市場是產品試制改進的最好保障;第一百四十五頁,共二百零一頁。只有在國內已經存在大規模需求的產品才會是具有最大的相對優勢的產品。即:一國將出口那些國內需求規模大的產品,因為在這些產業國家最可能獲得競爭優勢。第一百四十六頁,共二百零一頁。貿易的流向、流量取決于兩國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即:如果兩國具有相同的需求結構,則兩國消費者和投資者所需要的是具有相同質量和精密程度的產品,兩國間對制造業產品的需求偏好越一致,它們進行貿易的潛在機會就越多。第一百四十七頁,共二百零一頁。羅爾夫·韋特歸納了影響一國國內需求結構的潛在原因:收入;總體的相對價格;政府規章管理;氣候與地形;偏好等需求偏好取決于該國的平均收入水平平均收入水平對需求的影響反應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消費品的影響;二是對投資品的影響第一百四十八頁,共二百零一頁。收入對消費品需求的影響表現在:一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影響需求數量的變化;二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影響需求質量的變化;三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產生新的需求;四是收入的分配狀況會影響到需求的變化傾向。收入對投資品需求的影響表現在:人均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現有的投資品存量,而投資品存量是否豐富則決定了對新投資品需求的質量構成。第一百四十九頁,共二百零一頁。窮國與富國之間也會存在某些制造業產品的貿易,這是因為收入分配不均等,窮國與富國間的需求結構總會存在一定的重疊,即富國中有窮人,窮國中也有富人。第一百五十頁,共二百零一頁。偏好相似說

DemanddecidedTheory代表人物:瑞典經濟學家林德1961年推出《論貿易與轉變》一書,認為H-O理論只適用于初級產品貿易,不能解釋工業品貿易,他強調了需求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用隨經濟發展產生的需求動態來說明工業品貿易。偏好相似論的主要內容

1、國內需求是產品出口的可能性條件

2、需求結構是影響國際貿易規模的重要因素

§4.2.3第一百五十一頁,共二百零一頁。Linder理論的基本邏輯基本邏輯:代表性消費者(Repersentativeproducts)消費偏好隨收入變化而變化----廠商產品供給變化----收入水平相近兩國的需求重疊(overlapingdemand)----相互貿易第一百五十二頁,共二百零一頁。國內需求是產品出口的可能性條件出口不過是國內市場擴大的結果。國內市場需求是新產品發明和生產的最初推動力。國內市場需求是形成比較優勢的來源,即需求偏好的不同可以產生國際貿易第一百五十三頁,共二百零一頁。需求結構對國際貿易規模的影響兩個國家的需求結構越相似,它們之間的貿易量也就越大。影響一國需求結構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相同的國家之間的貿易范圍可能是最大的,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異是貿易發展的障礙。第一百五十四頁,共二百零一頁。收入水平相近而產生的貿易假設一國的需求由其“代表性消費者”的需求傾向決定。這一傾向會隨著該國人均收入的提高逐漸轉向奢侈品并造成社會需求的轉移。當人們收入提高,對工業消費品特別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時,本國的工業品和奢侈品生產也會增加。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生產者不斷地擴大生產,改進技術。結果是,產量增加的速度超過需求增長的速度,從而使該國有能力向別國出口。第一百五十五頁,共二百零一頁。對于該國出口的工業產品,只有與之收入相近的國家才會有需求。因此,進口工業產品的主要國家也是收入較高的國家。因此工業制成品在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會隨著收入的不斷提高占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根據此理論,需求是引起生產變動和產生貿易的基礎,收入變動又是引起的需求變動的主要因素。收入增加的結果使工業制成品的貿易在人均收入較高的國家之間得到大發展。第一百五十六頁,共二百零一頁。代表性需求一般而言,平均收入高的國家的平均消費水平也較高;但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收入分化現象,因而對同類產品的需求也會分為高低不同的幾個檔次。RepresentativeDemand(代表性需求):一國的平均需求檔次(消費量最大的需求)就是該國的代表性需求。第一百五十七頁,共二百零一頁。生產模式廠商傾銷于生產那些代表性需求產品。兩個效應:代表性需求產品更容易實現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導致更低的成本與價格,從而發生國際貿易。第一百五十八頁,共二百零一頁。

Welfare產業內貿易使貿易參加國獲得兩方面的利益:規模經濟導致的低成本和低價格;消費者享受了差異產品。第一百五十九頁,共二百零一頁。第八節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該理論試圖歸納國際貿易理論各學派的觀點,被認為是對國際貿易理論的一個重要綜合與發展。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于20世紀80、90年代出版了三部著作《競爭戰略》、《競爭優勢》、《國家競爭優勢》,分別從微觀、中觀、宏觀的角度論述了“競爭力”的問題,對傳統理論提出了挑戰。波特認為: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未必具有競爭優勢第一百六十頁,共二百零一頁。邁克爾·波特教授簡歷生于1947年,是美國著名管理學者。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后獲哈佛大學商學院企業經濟學博士學位,自26歲起便任教于哈佛大學商學院,32歲即獲哈佛商學院終身教授職位,是該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先后獲得過威爾茲經濟學獎,亞當.斯密獎,三次獲麥肯錫獎,擁有瑞典、荷蘭、法國等國大學的8個名譽博士學位,并兼任世界上許多大公司和政府機構的咨詢顧問,是當今世界有關競爭策略與國際競爭力方面的權威之一。第一百六十一頁,共二百零一頁。波特在《競爭戰略》(1980年出版,再版53次,被譯為17種文字)中提出了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三種戰略:成本領先戰略;差別化戰略和目標集聚戰略。在《競爭優勢》中創立了價值鏈理論,認為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來源是價值鏈的不同。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出了“鉆石理論”,即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第一百六十二頁,共二百零一頁。微笑曲線與苦笑曲線第一百六十三頁,共二百零一頁。一、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產生的背景美國國際經濟地位的變化迫切需要重建其國際競爭力(歐共體、日本、四小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不足迫切需要進行理論創新(比較利益理論、要素稟賦理論、規模經濟理論、技術差距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有關國際研究的成果提供了國家競爭優勢研究的佐證(世界經濟論壇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國家國際競爭力報告)第一百六十四頁,共二百零一頁。二、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主要內容形成競爭優勢的創新機制(1)微觀競爭機制(2)中觀競爭機制(3)宏觀競爭機制第一百六十五頁,共二百零一頁。微觀競爭機制企業活動的目標是使其最終產品增值,而增值要通過研究、開發、生產、銷售、服務等諸多環節才能逐步實現。這種產品價值在各環節上首尾相貫的聯系,就構成了產品的價值增值鏈。所以,能使企業獲得長期盈利能力的創新應當是整個價值鏈的創新,而非單一環節的改善。第一百六十六頁,共二百零一頁。中觀競爭機制從產業看,個別企業價值鏈的順利增值,不僅取決于企業內部要素,而且有賴于企業的前向、后向(原棉→棉紗→棉布→棉服)和旁側關聯產業的輔助與支持(如拉鏈、印染);從空間上看,各企業為尋求滿意的利潤和長期發展,往往在制訂空間戰略時,把企業的研究開發部門(信息靈通)、生產部門(勞動力低廉)和服務銷售部門按一定的方式組合與分割。第一百六十七頁,共二百零一頁。宏觀競爭機制四個基本要素生產條件因素:自然資源、人力資本和基礎設施(基礎因素:先天擁有或不需付出太大代價;推進因素)相關和支撐產業:質優價廉,信息交流需求因素:特別是國內市場的需求狀況:挑剔、攀比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兩個輔助要素:一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政府所起的作用第一百六十八頁,共二百零一頁。國家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1)生產要素(2)需求狀況(3)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4)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5)政府(6)機遇第一百六十九頁,共二百零一頁。與國家競爭力提高相關的因素(1)國內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2)國內產品在全球的需求規模(3)國內某些產品的消費需求層次(4)國內消費者與他國的需求攀比程度第一百七十頁,共二百零一頁。各國的競爭格局存在明顯的區別,一國最多只能在某些特定的產業中獲勝。國家競爭優勢的發展階段(1)要素推動階段(2)投資推動階段(3)創新推動階段(4)財富推動階段第一百七十一頁,共二百零一頁。

完整的“鉆石”模型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需求狀況要素狀況相關及支撐產業第一百七十二頁,共二百零一頁。Porter’sDiamondModelChanceFIRMSTRATEGY,STRUCTURE,ANDRIVALRYFACTORCONDITIONSDEMANDCONDITIONSRELATEDANDSUPPORTINGINDUSTRIESGovernment第一百七十三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一百七十四頁,共二百零一頁。生產要素基本要素—先天擁有或者代價低的要素;高級要素—需要長期投資或培育才能創造出來的要素;需求情況市場的特征在促進企業持續競爭力方面的作用大于市場的大小第一百七十五頁,共二百零一頁。相關和支撐的產業相關產業——共用某些技術、共享同樣營銷渠道和服務而聯系在一起的產業可互補性產業;支撐產業——指某一產業的上游產業,該產業向下游產業供應原料或中間品。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指資助或妨礙企業創造和保持競爭力的國內環境。第一百七十六頁,共二百零一頁。三、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評價該理論首次從多個層次、多個角度闡明了國家競爭優勢的確切內涵,提出國家優勢形成的根本在于競爭,在于優勢產業的確定,從而對國際經濟貿易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第一,該理論彌補了其他國際貿易理論的不足,比較成功地回答了理論界長期未能解答的一些問題。第一百七十七頁,共二百零一頁。第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