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一、地球和地圖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①地球是一個球體。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2.緯線和經線①緯線: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是等長的。3.緯度和經度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以西到160°E屬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東到160°E屬于東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4.地球的運動①地球運動:自轉/公轉繞什么轉:地軸/太陽方向:自西向東/自西向東周期:約24小時/一年產生的自然現象:晝夜交替/形成四季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5.地圖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臺市地圖)小比例尺,表示范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二、陸地和海洋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4.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三、天氣與氣候(P42)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5.世界的氣候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四、居民與聚落1.人口與人種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某區域的人口數(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人口稀疏地區: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漢語:主要分布地區:中國、東南亞等英語: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俄語:俄羅斯法語: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西班牙語: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阿拉伯語:亞洲西部、非洲北部②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地區:中國、東南亞等③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④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⑤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墻厚、窗小的特點五、發展與合作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后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于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初一生物上冊知識點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1、利用生物高科技的技術有:試管嬰兒,克隆哺乳動物,轉基因食品。2、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珊瑚不是生物因為它不具備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珊瑚蟲才是生物。二、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①觀察②調查③收集和分析資料④探究實驗調查的一般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三、生物的分類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水面150米以下水層中幾乎沒有植物生存,主要是因為缺少陽光,移栽植物后出現萎蔫現象主要是由于缺少水。3、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例:“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悲”。最常見的生物與生物間的關系是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實驗變量是:光。對照組是陰暗處的一組,實驗組是明亮處的一組。對照實驗變量只有一個。探究實驗六個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4、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后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5、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6、生態系統的組成: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7、“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描述生物間的捕食關系,因為缺少生產者所以不能構成一條完整的食物鏈。8、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9、食物鏈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起點是生產者,終點是消費者,分解者不參與,箭頭指向取食者或被捕食者。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10、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人類活動要遵循生態平衡的規律,超過生態平衡會遭到破壞。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12、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13、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課本26頁。第二單元生物和細胞一、顯微鏡的結構顯微鏡的主要部件是目鏡和物鏡。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于固定所觀察的物體。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準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光線弱時使用大光圈;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后方有準焦螺旋。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準焦螺旋: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準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物鏡,鏡筒上升時眼睛看目鏡。二、顯微鏡的使用1、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2、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3、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4、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三、觀察植物細胞:實驗過程:擦、滴、撕、展、蓋、染、吸。1、切片、涂片、裝片的區別P422、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壁:支持、保護;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保護;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液泡內溶解著多種物質(如糖分);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液泡:細胞液。3、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過程:擦、滴、刮、涂、蓋、染、吸。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4、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5、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動物細胞沒有。四、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五、細胞中的物質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六、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七、細胞二者聯系:都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二者區別: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線粒體分解有機物,將有機物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八、動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九、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信息存在于細胞核中1、多莉羊的例子p552、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3、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4、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5、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染色體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恒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6、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十、細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一體。十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1、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于: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2、細胞的分裂(1)染色體進行復制(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3)細胞質分成兩份(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十二、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1、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2、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3、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成在一起構成系統。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十三、單細胞生物1、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2、草履蟲的結構見課本70頁圖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也有害十四、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1、病毒的種類: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2、病毒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1、綠色植物藻類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數在陸地陰濕處,單細胞或多細胞。無根、莖、葉的分化。如:水綿、海帶、衣藻。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占大氣的90%。苔蘚植物:大多生活在陰濕的陸地上,植株矮小,有莖、葉、假根,無輸導組織。如:墻蘚、葫蘆蘚。作為檢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蕨類植物:生活在陰濕的陸地上,有根、莖、葉,有輸導組織,如卷柏、貫眾、滿江紅。形成煤裸子植物:生活在干旱的陸地上,有莖、葉、種子,結構復雜。如:油松、云杉、銀杏、蘇鐵、側柏。被子植物(綠色開花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適應陸地生活,有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如:玉米、小麥、毛白楊、。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這三類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所以稱為孢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靠種子繁殖后代,所以稱為種子植物。2“春水綠如染”中的“綠”指藻類植物。魚缸內壁的綠膜指藻類植物。3“苔痕上階綠”和“應憐履齒印蒼苔”都指苔蘚植物,大樹一側樹皮上的綠色植物是苔蘚植物第二節種子植物1、種子的主要部分是胚,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在玉米種子的剖面滴加碘液,變藍的是胚乳,因為胚乳內有淀粉,淀粉遇碘變藍色。2、將胚的各個部分(胚芽,胚軸,胚根)都連在一起的是胚軸。3、我們吃的大米主要是胚乳,大米不能萌發時因為無胚。4、被子植物(桃樹)與裸子植物(松樹)的主要區別是種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也就是胚珠外是否有子房壁包被。第二章第一節種子的萌發1、種子萌發需要環境(外界)條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完全淹沒在水中的種子不能萌發是因為沒有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溫度和自身條件:胚是完整的,活得,度過休眠期的。大多數種子萌發不需要光,探究是否需要光時一定提供適宜的各種外界條件和自身條件。發芽率達到90%以上的種子才能播種。2、種子萌發時最先發育突破種皮的是胚根發育成根,然后是胚芽發育成莖和葉,胚軸發育成連接根和莖的部分,萌發需要的營養物質來自胚乳(玉米)或子葉(菜豆),所以貧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中的種子同時萌發。早春地膜覆蓋是為了提高土壤溫度使種子早萌發。第二節植株的生長1、根的生長靠①分生區增加細胞數量②伸長區增加細胞體積。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伸長區市有分生區細胞過度來的。綠絲絳指枝條,是由芽發育來的。2、植株生長需要無機鹽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含鉀的。施肥時應適量施肥,并及時澆水且以農家肥為主,配合施少量化肥。土壤浸出液比蒸餾水多了無機鹽。3、含氮無機鹽使枝葉繁茂,如白菜多施氮肥;含磷無機鹽促進花開放,使果實種子提前成熟;含鉀無機鹽使莖桿健壯,促進淀粉形成。第三節開花和結果1、形成果實的四個生理過程:開花→傳粉→受精→結果。2、一朵花的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3、雄蕊由花藥和花絲組成,花藥內有花粉,花粉內有精子。4、雌蕊由柱頭、花柱、子房租成,子房由子房壁和胚珠構成,胚珠內有卵細胞。5、花粉由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傳粉。6、花粉萌發成花粉管的條件是受到柱頭黏液的刺激。7、受精結束后能夠繼續發育的只有子房。8、果樹開花季節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會造成果樹減產主要是由于傳粉不足,可通過仍供輔助授粉來解決。9、一朵花開放后卻沒有結出果實,可能的原因有①它是雄花(只有雄蕊沒有雌蕊)②沒有傳粉③沒有受精④雌蕊被害蟲吃掉了。10、①玉米果穗上缺粒現象是因為傳粉不足或沒有受精②黃粒果穗上夾雜少量白粒是因為傳粉時有些白粒玉米的花粉傳到了黃粒玉米的柱頭上③癟粒是因為營養供應不足或光照不足。11、我們吃的農產品蘋果葡萄、西瓜、葵花子、豆角、玉米、小麥都是果實;蠶豆、綠豆、芝麻、花生豆、西瓜子、杏仁都是種子。第三章第一節植物生活需要水1、菜農賣菜時往青菜上灑水是保持新鮮,防止青菜萎蔫軟縮。2、對植物分布影響最大的是水。施完肥后要及時澆水時因為無機鹽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吸收和運輸。第二節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1、植物主要靠根吸水,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大量的根毛能增加吸水的面積。2、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土壤溶液→根毛細胞→根表皮以內的層層細胞→根的導管→莖的導管→葉、花、果實、種子的導管→氣孔→大氣。3、莖的結構:外部是韌皮部,韌皮部內有篩管,能向下運輸有機物;內部是木質部,內有導管,能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中間是形成層,它能不斷的分裂(屬于分生組織)產生的細胞向內形成新的木質部,向外形成新的韌皮部,使莖能逐年加粗,沒有形成層的莖,不能逐年加粗(如竹子)。4、保證移栽植物成活的措施有:(1)固定樹干,減少晃動;根部帶土坨(保護幼根和根毛)(2)選擇陰天、雨天、或傍晚移栽;剪去一部分枝葉;給植物遮蔭(降低蒸騰作用)(3)及時、適當澆水第三節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1、葉片的結構:由上下表皮(保護組織)葉肉(營養組織)葉脈(輸導組織)構成。制作徒手切片時,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的目的是避免細胞失水2、氣孔是由一對半月形的保衛細胞圍成。保衛細胞能控制氣孔的張開和閉合。氣孔白天張開,夜晚大多關閉。陸生植物的氣孔多分布在下表皮,水生植物的氣孔多分布在上表皮。3、蒸騰作用的意義:促進水、無機鹽的吸收和運輸(相當于拉力);降低植物體溫度;提高空氣濕度;參與生物圈水循環。影響蒸騰作用的條件是溫度,濕度。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識點1、光合作用概念:指綠色植物利用光能,通過葉綠體,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放出氧氣的過程。光合作用的公式:光能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葉綠體(儲存著能量)條件:光能。場所:葉綠體。原料:二氧化碳、水。產物:有機物、氧氣。實質:制造有機物,貯存能量。包括能量轉化(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和物質轉化(把簡單的無機物轉變成復雜的有機物并放出氧氣)。意義:為生物提供營養、氧氣、能量來源,調節大氣中碳—氧平衡。應用: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利用率。2、呼吸作用概念:生物活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場所:是活細胞的線粒體內進行的。原料:有機物、氧氣。產物:二氧化碳、水。實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意義:為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生命活動的能量直接來自呼吸作用。3、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⑴實驗步驟:①暗處理(目的:使葉片內原有淀粉運走耗盡)。②選葉遮光并光照。③隔水加熱,酒精脫色。(目的:使葉綠體溶解到酒精中)。④清水漂洗滴加碘液。⑤清水漂洗,觀察現象。(未遮光的部分變藍)。⑵實驗結論:①綠葉在光下制造了有機物—淀粉;②光是綠葉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若將上述實驗步驟②改成:將葉脈切斷,其它步驟均不變,會發現滴加碘液不變藍,結論是: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若將②改成選葉用透明塑料袋套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過敏性休克護理
- 重慶節約用電協議書
- 餐飲合作配送協議書
- 超市無償轉讓協議書
- 酒店廚房員工協議書
- 輕卡銷售合同協議書
- 茶葉合作商家協議書
- 兩人合伙開公司協議書
- 集體財產安全協議書
- 落戶簽約服務協議書
- 紙張印刷與印后加工考核試卷
- 2025年汽車維修工職業資格考試重點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四川西華師范大學招聘輔導員真題
- 2025年安全生產考試題庫: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安全生產責任制試題
- 2025年高考英語語法填空熱點語法填空熱點話題06(學生版+解析)
- 湛江漓源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年產36萬噸飼料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
- 隨班就讀試題及答案
- 1.1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課件高一上學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
- 2024年福建省長樂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醫療衛生崗筆試題帶答案
- 無人機安全操作試題及答案
- 2025國際服務貿易合同范本(中英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