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基本常識和防震抗震知識_第1頁
地震基本常識和防震抗震知識_第2頁
地震基本常識和防震抗震知識_第3頁
地震基本常識和防震抗震知識_第4頁
地震基本常識和防震抗震知識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震基本常識和防震抗震知識一、地震的基本常識1、什么是地震地震一般是地殼的天然震動,同臺風、暴雨、洪水、雷電等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其中能感覺到的有5萬多次,能造成破壞性的5級以上的地震約1000次,而7級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災害的地震約幾十次。2、震級與烈度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級表示,它是根據地震儀記錄的地面地動位移,按一定的物理一一數學公式計算出來的。也就是說震級是地震強度大小的度量,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地震波能量相當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的原子彈的能量。震級每差1.0級,能量相差(1.5)10倍,即大約32倍;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小于2.5級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微震;2.5—5.0級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不同程度的感覺,稱有感地震;大于5.0級的地震,會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破壞性地震。地震發生后,地震波傳播到地面,會給地面各種物體造成不同的破壞現象。通常把地震對地面所造成的破壞性或影響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體的反應、房屋建筑物的破壞和地形地貌改觀等宏觀現象來判定。許多國家采用地面運動加速度值來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設定的不同地點安裝加速度儀,直接記錄當地的地面運動參數。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淺、離震中遠近、當地工程地震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烈度卻是根據各地遭受破壞的程度和人為感覺的不同而不同。我國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為12度,6度以上才會造成破壞。1976年唐山7.6級大地震,極震區烈度達11—12度,北京、天津烈度則為6—7度。3、中國地震烈度表注:本烈度表于1999年4月26日發布,于1999年11月1日起實施。(1)用本標準評定烈度時,I度?V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覺及其他震害現象為主;W度?X度以房屋震害和其他震害現象綜合考慮為主,人的感覺僅供參考;XI度?XU度以地表震害現象為主。(2)在高樓上人的感覺要比地面上室內人的感覺明顯,應適當降低評定值。4、如何判定遠、近震俗語說:“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如果發生地震,關鍵是要有清醒的頭腦,鎮定自若,先分析是遠震還是近震。近震常以上下顛簸開始,然后才左右搖擺。遠震很少有上下顛簸感覺,都以左右搖擺為主,而且地聲脆,震動小。一般遠震不必外逃,因為這種地震比較輕,對人身安全不會造成威脅。5、地震次生災害地震次生災害一般是指地震強烈震動后,以震動的破壞后果為導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災害。地震次生災害的種類很多。主要有:火災、毒氣污染、細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波和泥石流、水災;冬天發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凍災;夏天發生的地震,由于人畜尸體來不及處理及環境條件的惡化,可引起“環境污染”和瘟疫流行;另外,震時有的人跳樓,公共場所的群眾蜂擁外逃可造成稱為“盲目避震”的摔、擠、踩等傷亡;大地震后或地震謠傳或誤傳之后,由于恐震心理,還可出現不分時間、地區“盲目搭建防震棚”災害;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一些新的次生災害可能出現,如高層建筑玻璃損壞造成的“玻璃雨”災害;信息儲存系統破壞引起的稱為“記憶毀滅”災害等。6、我國地震預報如何發布?根據1998年12月17日發布施行的《地震預報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全國性的地震長期預報和地震中期預報,由國務院發布。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地震長期預報、地震中期預報、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新聞媒體刊登或者播發地震預報消息,必須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以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的地震預報為準。已經發布地震短期預報的地區,如果發現明顯臨震異常,在緊急情況下,當地市、縣人民政府可以發布48小時之內的臨震預報,并同時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其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和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報告。二、防震抗震知識1、震時如何避險樓房內家庭成員震時可暫躲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堅固家俱下,或躲在樓房衛生間等小開間房內。地震時人員都要用隨手物件護頭和捂住口砸傷或被泥沙煙塵嗆住。家庭成員正在用火用電時,要立即滅火和斷電,防止燙傷觸電和發生火情。高層樓房里的人員不可使用電梯,不要向陽臺跑,尤其不可跳樓。地震時對家庭成員中的殘疾者、病人、幼兒、老人要特別關照。住院的病人應用被褥蒙住頭部和身體,并立即躲在床下。正在上課的學生和幼兒園的小朋友,應躲在課桌和小床下;應聽從老師安排,不準亂跑和擅自單獨離開學校。人在影劇院或游藝場時,應就地蹲下,保護頭部,切不可一劑擁向出口。在地鐵和地下商場的人員,要原地躲避,不要慌忙擠向出口處。在街道上的行人,不要躲避在電線變壓器、煙囪及高大建筑物附近。人在過橋時要緊緊扒住橋欄桿,主震后立即向可靠近的岸邊轉移。正在行駛的車輛震前應緊急停車,設法停在開闊處。車上乘客要抓住坐椅或車上牢固物件,不要爭于外出。人應遠離石化、化學煤氣等易爆有毒的工廠或設施,遇火情不可處于下風,宜躲避在上風有水處。(15)居住在山區的居民,震時要密切注意滑坡和泥石流;若出現滑坡和泥石流的跡象時,應立即沿斜坡橫向水平方向撤離。2、震后如何自救互救(1)自救a、未傷人員盡快搶救家中和鄰居人員,被壓在室內的家庭成員,要盡可能向有空氣和水的方向移動,節約食物和水,以便維持盡可能長的時間。b、封閉在室內的人,不可使用電氣、火柴、蠟燭等,最好用手電筒照明,如聞到煤氣或有毒氣體時,最好用濕衣物等捂住口鼻。c、保持鎮靜,保存體力,待外面有動靜時再大聲呼救或敲擊。?對自己所處的空間,設法加固,以免余震時再次倒塌傷人。e、盡快離開房間,不可輕易再進房內,以免強余震再次震坍房屋傷人。f、煤礦坑道里的人員,應向單一巷道、豎井等地帶撤離。要掉電源,不可用明火,防止瓦斯爆炸。g、震后住在防震棚等處的人員要特別注意飲水衛生和食物衛生,防止傳染病蔓延。h、在野外的人員,應向開闊地或高地坡頂轉移,不可往下跑,不可躲在危崖、狹縫處,并時刻提防山崩、滑坡及雪崩、冰塌。i、船上乘員要趕快就近登陸,以防海嘯和巨浪的襲擊。j、河岸邊的人員,要迅速撤離高地,謹防上游水壩決堤。k、沿海岸地區的居民,地震發生后要特別注意山崩、塌方、泥石流和海浪的侵襲。l、地震時失散的家庭成員,要通過各種渠道和家庭取得聯系。(2)互救地震后救人,時間就是生命,所以救人應當先從最近處救起,只要是在最近處有人被埋壓,就要先搶救他們。此種做法可以節約時間,減少傷亡。營救他人時應先確定傷員的頭部位置,使頭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內的塵土,再使胸腹部暴露。如有窒息,應及時施以人工呼吸,有些傷勢不重者,可幫他暴露頭部和胸腹后,讓其自救脫離險境,這樣可以爭取時間搶救更多的人。凡傷者不能自行出來的,不要強拉硬拖,應盡量充分暴露全身后才可扒出。從廢墟中將人扒出來,如果是傷者、病者,他們還沒有脫離危險,即使無病無傷,如果埋壓過久,也有必要進行特殊的護理。流血者要及時止血,骨折者要作簡單地包扎。在黑暗處呆的時間長的人,出來后要避免強光的刺激。長時間處于饑餓的人,不能一下子喂給過多食物。震后初期的搶救工作,大多采取手挖肩扛。若利用工具,如鏟、鐵桿、斧、木棍等,一定要注意安全。在挖到人時更要小心,不可用利器刨挖,最好用手一點點地摳。在一些梁柱相互疊壓的情況下,挖掘時要特別注意仔細分清哪些是支撐物,哪些是壓埋的阻擋物,對上面重物需進行必要的支撐,絕不能魯莽行事。挖掘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不要造成粉塵碎物飛揚,以致誤傷和窒息被營救者,必要時可采取灑水息塵的辦法。現場搶救中,力爭及早除去傷員身上或傷肢的重物,立即固定傷肢,不要拉扯被壓埋者,以免造成新的損傷;抬傷員不能一人抬手,一人抬腿,扭曲身體,以免造成傷員癱瘓,應用竹木床板、擔架運送傷員。3、如何減輕地震災害當前,人類還不能阻止地震的發生,也遠未達到準確預報地震的水平,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地震應急、地震救災與重建的綜合防御道路,達到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的目的。(1)地震監測預報準確地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做好地震短臨預報,是減輕地震災害最經濟的方法,也是全世界地震學家所孜孜以求和奮斗的目標,如1975年發生在海城7.3級的地震前作出了中期和準確的短臨預報,使震區能及時地進行地震應急措施,及時地疏導群眾撤離房屋,從而減少幾萬人的傷亡和40多億元的經濟損失。(9)震災預防震災預防包括防震減災立法,制定預案,建筑物的抗震設防與加固,社會保險,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全面提高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增強全社會的抗震防震能力。地震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和工程設施的破壞、倒塌,以及伴生次生的災害而引起的。保證各類建筑物具有相應的抗震能力是減輕地震災害的關鍵之一。首先要在對地區和建設場地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基礎上,搞好國土開發規劃和重要工程的建設,使城鎮和工程建設避開易造成地震災害的不利地段,選擇安全有利的場地,并明確規定重大項目等工程的抗震設防標準;其次要使新建工程和建筑物依據抗震設防標準,尤其是重大工程和核電站、水庫堤壩、供水、供電通訊交通等生命線工程更應如此。同時,還要做好震害預測工作,沒有達到抗震要求,而又要長期使用的建筑物,應采取加固措施。城鎮生命線網絡可以維護城市的正常功能,也可以讓一座城市遭受滅頂之災,絕不能馬虎。1994年國務院提出了我國未來10年的防震減災目標:“在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我國的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具備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抗震設防和加因是抗御地震災害的有效措施,盡量做“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達到減輕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地震應急反應震災搶險的實踐表明,有無地震應急預案,其后果大不一樣。如唐山大地震前沒有應急預案和救災計劃,當地政府無力指揮這樣巨大災害的救災工作,而通訊網絡的摧毀使災區與外界失去聯系達6小時之久,緊急出動的數萬各解放軍指戰員又被橋斷墩毀的灤河隔住,使災區失去了最寶貴的搶險時間,大大加劇了災民的傷亡;相反,1992年10月20日甘肅省天祝一景泰發生6.2級地震,由于震前有應急預案,并組織過演習,震后5分鐘指揮人員就到達崗位,迅速帶領各路人員、物資等開赴災區。當省慰問團工作組開到震區時,傷員已得到救治,災民也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國務院1995年第172號令,發布了《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使我國地震應急工作納入法制軌道,保證了防震減災的順利進行。地震救災與重建恢復重建工作實行“統一規劃、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辦法,在恢復生產的基礎上,制定規劃,組織實施,有計劃、有步驟、保質保量地搞好重建家園的工作。地震小知識大自然所產生的各種災害中,地震災害被列為群害之首。但一些關于地震的知識,普通公眾卻不一定了解。全球7秒一“震”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一種形式,全球每年發生約500萬次地震,平均約7秒就有一次。不過這些地震中,人們能夠感覺到的只有不到1萬次,而能夠造成災害的僅有100次左右。地震絕大多數分布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其中環太平洋地震帶集中了全球地震的80%,歐大自然所產生的各種災害中,地震災害被列為群害之首。但一些關于地震的知識,普通公眾卻不一定了解。全球7秒一“震”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一種形式,全球每年發生約500萬次地震,平均約7秒就有一次。不過這些地震中,人們能夠感覺到的只有不到1萬次,而能夠造成災害的僅有100次左右。地震絕大多數分布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其中環太平洋地震帶集中了全球地震的80%,歐亞地震帶集中了15%。全球地震中,有85%發生在海洋,15%發生在大陸。我國地震活動十分頻繁我國位于全球兩大地震帶一一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所以地震活動十分頻繁。我國的陸地面積占全球陸地面積的1/14,但發生在我國的大陸性地震在全球陸地破壞性地震中所占的比例為1/3。歷史記載中,全球死亡超過20萬人的6次地震,有4次發生在中國。其中震級最大的為1920年寧夏海原地震,震級為8.6級,死亡23.4萬人;死亡人數最多的為1556年陜西華縣8級地震,共造成83萬人死亡。震級高一級,能量增30多倍兩個震級僅相差一級的地震,其能量的差別可以達到30多倍。也就是說,一個8級地震相當于發生了30多個7級地震,約1000個6級地震。同一地震各地烈度不同衡量地震的標準除了震級之外,還有烈度。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我國把地震烈度分為12個等級。震級與烈度的關系,打個比方,震級相當于原子彈的當量,而烈度就相當于原子彈在不同距離點造成的破壞程度。一般而言,距離震中越近,地震產生的破壞越大,烈度也就越高;距離震中越遠,地震產生的破壞越小,烈度就越低。全球地震中,有85%發生在海洋,15%發生在大陸。我國地震活動十分頻繁我國位于全球兩大地震帶一一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所以地震活動十分頻繁。我國的陸地面積占全球陸地面積的1/14,但發生在我國的大陸性地震在全球陸地破壞性地震中所占的比例為1/3。歷史記載中,全球死亡超過20萬人的6次地震,有4次發生在中國。其中震級最大的為1920年寧夏海原地震,震級為8.6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