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記》(分層作業)(解析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同步備課系列(統編版)_第1頁
16.2《登泰山記》(分層作業)(解析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同步備課系列(統編版)_第2頁
16.2《登泰山記》(分層作業)(解析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同步備課系列(統編版)_第3頁
16.2《登泰山記》(分層作業)(解析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同步備課系列(統編版)_第4頁
16.2《登泰山記》(分層作業)(解析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同步備課系列(統編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得分《登泰山記》分層作業得分題型一:客觀題建議用時:40分鐘題型一:客觀題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對的一組是(

)A.山麓(lù)

雕砌(qiè)

山巔(diān)B.懸崖(yá)

石磴(dèng)

須臾(yú)C.戊申(wù)

岱祠(cí)

姚鼐(lài)D.膝蓋(qī)

石罅(xià)

絳皓(hào)【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雕砌”的“砌”應讀為“qì”。C.“姚鼐”的“鼐”應讀為“nài”。D.“膝蓋”的“膝”應讀為“xī”。故選B。2.對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漫:彌漫B.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燭:照C.是日觀道中石刻

是:判斷動詞D.其遠古刻盡漫失

漫:磨滅【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亭子以東從腳下起都被云霧彌漫。“漫”,彌漫。解釋正確。B.句意: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燭”,動詞,照。解釋正確。C.句意: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是”,指示代詞,這。解釋錯誤。D.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漫”,磨滅(石碑經風雨侵蝕而自己模糊不清)。解釋正確。故選C。3.下列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B.其陰,濟水東流C.道皆砌石為磴 D.明燭天南【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活用的判斷能力。A項,“西”,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B項,“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C項,沒有活用;D項,“燭”,名詞作動詞,照。故選C。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B.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C.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 D.或曰,此東海也【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掌握文言句式的能力。B項,為介詞結構后置,正確語序是:況吾與子于江渚之上漁樵。ACD三項皆為判斷句。故選B。5.下列對文學文化常識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為“陰”。B.城墻有內外之分,里邊的一道為“城”,外邊的一道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墻。C.農歷每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最末一天為“晦”。D.“桐城姚鼐記”,以“桐城”標明自己所屬文學流派。【答案】D【詳解】此題考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文學常識題一般出自課文內容,又有所延伸,所以應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結合文章內容積累、識記。解答時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D項,“以‘桐城’標明自己所屬文學流派”錯誤,本句中“桐城”為籍貫。關于桐城派,桐城派亦稱“桐城古文派”,世通稱“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以其文統的源遠流長,文論的博大精深,著述的豐厚清正,風靡全國,享譽海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顯赫地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豐碑。題型二:主觀題題型二:主觀題6.情景默寫(1)《登泰山記》一開篇即介紹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以此統攝全篇,使讀者對泰山有個總體印象。(2)《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從云霧障目和冰滑難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艱難。(3)《登泰山記》中描寫太陽將出時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登泰山記》中描寫作者登上山頂看到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天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泰山之陽

汶水西流

其陰

濟水東流

道中迷霧冰滑

磴幾不可登

極天云一線異色

須臾成五采

蒼山負雪

明燭天南【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錯字:陽、磴、極、臾、采、蒼、負、燭。題型三:文言文閱讀題型三: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姚鼐,字姬傳,桐城人,刑部尚書文然玄孫。乾隆二十八年進士,選庶吉士,改禮部主事。歷充山東、湖南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四庫館開,充纂修官。書成,以御史記名,乞養歸,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茍焉而已,將度其志可行于時,其道可濟于眾。”鼐工為古文。康熙間,侍郎方苞名重一時,同邑劉大櫆繼之。鼐世父范與大善,鼐本所聞于家庭師友間者,益以自得,所為文高簡深古,尤近歐陽修、曾鞏。其論文根極于道德,而探原于經訓,至其淺深之際,有古人所未嘗言,鼐獨抉其微,發其蘊。論者以為辭邁于方,理深于劉。三人皆籍桐城世傳以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鼐清約寡欲,接人極和藹,無貴賤皆樂與盡歡。而義所不可,則確乎不易其所守。世言學品兼備,推鼐無異詞。嘗仿王士禎《五七言古體詩選》為《今體詩選》,論者以為精當云。自告歸后,主講江南紫陽、鐘山書院四十余年,以誨迪后進為務。嘉慶十五年,重赴鹿鳴,加四品銜。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五。所著有《九經說》十七卷,《老子、莊子章義》,《惜抱軒文集》二十卷,《詩集》二十卷,《三傳補注》三卷,《法帖題跋》二卷,《筆記》四卷。子景衡,舉人,知縣。有雋才,鼐故工書,景衡學其筆法,能亂真。(選自《清史稿·姚鼐傳》,有刪改)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三人皆籍桐城世傳/以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B.三人皆籍桐城/世傳以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C.三人皆籍桐城/世傳以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D.三人皆籍桐城世傳/以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刑部,古官署名。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審核刑名及考核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等。B.鄉試,科舉時代,每三年由朝廷選派考官,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選拔人才的考試。C.古文,文中指與駢文相對的一種文體,與《師說》中“好古文”的“古文”意思相同。D.鹿鳴,即鹿鳴宴,常指科舉考試后的一種宴會,因在宴會上歌《詩經·鹿鳴》而得名。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四庫全書》完成后,姚鼐在記名御史的官任上,請求辭職奉養父母,他回到故里,不肯再出來做官。B.姚鼐認為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隨隨便便的,會考慮志向能否在當時得以實現,方法能否對大眾有益。C.姚鼐所寫的文章高雅簡練、深刻古樸,他在家庭和師友之間有點名氣,名聲和歐陽修、曾鞏的名聲接近。D.姚鼐著作很多,有《九經說》《老子、莊子章義》《惜抱軒文集》《三傳補注》《法帖題跋》《筆記》等。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鼐清約寡欲,接人極和藹,無貴賤皆樂與盡歡。(2)自告歸后,主講江南紫陽、鐘山書院四十余年,以誨迪后進為務。【答案】7.B

8.A

9.C

10.(1)姚鼐清廉節儉,少有私欲,待人十分和藹,無論身份貴賤(姚鼐)都樂于與他們盡情歡樂。(2)自從告老回鄉以后,姚鼐在江南紫陽、鐘山書院擔任講授四十多年,把教誨開導后輩當作要務。【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三個人都是桐城籍,世人傳頌他們為桐城派。桐城派的風格傳統,到這時就形成了,這種風尚情趣,向南波及湘桂一帶,向北覆蓋了燕趙地區。“三人皆籍桐城”主謂賓齊全,“世”下一句的主語,與下句聯系緊密,其前斷開,排除AD;“流風作韻”是并列短語,中間不能斷開,共同作后面內容的主語,“南極湘桂/北被燕趙”為對稱結構陳述主語“流風作韻”,“至此”作“乃立”的時間狀語,之間不斷開,排除C。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A.“考核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錯誤,這不是刑部的職責,屬于兵部。故選A。9.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C.“名聲和歐陽修、曾鞏的名聲接近”錯誤,原文信息是“鼐世父范與大善,鼐本所聞于家庭師友間者,益以自得,所為文高簡深古,尤近歐陽修、曾鞏”,可見應該是姚鼐的文風和歐陽修、曾鞏的文風非常接近。故選C。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1)“清約”,清廉;“寡欲”,少有私欲;“接人”,待人;“無”,無論、不管。(2)“告歸”,告老回鄉;“主講……書院”,狀語后置句式;“以……為”,把……當作;“務”,要務,重要的事情。參考譯文:姚鼐,字姬傳,桐城人,刑部尚書姚文然的玄孫。乾隆二十八年考中進士,被授為庶吉士,后來改任禮部主事。曾經擔任山東、湖南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所交往的人大多是知名人士。四庫全書館開設,姚鼐擔任纂修官。《四庫全書》完成后,在記名御史的官任上,請求辭職奉養父母,回到故里,不肯再出來做官。姚鼐說:“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隨隨便便的,他將會考慮他的志向能否在當時得以實現,他的方法能否對大眾有所補益。”姚鼐擅長寫作古文。康熙年間,侍郎方苞在當時名聲很大,同鄉劉大櫆承續他。姚鼐的伯父姚范與劉大櫆交情深厚,姚鼐原本在家庭和師友之間有點名氣,因此更加得以長進,所寫的文章高雅簡練深刻古樸,尤其和歐陽修、曾鞏的文風非常接近。他的論文以道德為根本,而且在經籍義理的解說上探本溯源,到了那(經籍義理)深刻之處,有古人不曾提到的地方,唯獨姚鼐能選擇其中的微妙之處,發掘其中的意蘊。評論者認為他的文辭比方苞豪放,道理比劉大櫆深刻。三個人都是桐城籍,世人傳頌他們為桐城派。桐城派的風格傳統,到這時就形成了,這種風尚情趣,向南波及湘桂一帶,向北覆蓋了燕趙地區。姚鼐清廉節儉,少有私欲,待人十分和藹,無論身份貴賤(姚鼐)都樂于與他們盡情歡樂。然而如果是道義上所不允許做的事,他堅定地不肯改變自己的操守(去迎合)。世人稱贊他品學兼備,推崇姚鼐沒有異議。曾經模仿王士禎《五七言古體詩選》寫作《今體詩選》。評論的人認為十分精確恰當。自從告老回鄉以后,姚鼐在江南紫陽、鐘山書院擔任講授四十多年,把教誨開導后輩當作要務。嘉慶十五年,他重赴鹿鳴宴,被授予四品官銜。嘉慶二十年,姚鼐去世,時年八十五歲。著作有《九經說》十七卷。《老子·莊子章義》《惜抱軒文集》二十卷《詩集》二十卷《三傳補注》三卷《法帖題跋》二卷,《筆記》四卷。兒子姚景衡。舉人,知具,有出眾的才智,姚鼐原先擅長書法,姚景衡學習他的筆法,能夠以假亂真。題型四:語言文字運用題型四: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登泰山記》作于乾隆三十九年,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之一,被收錄于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鑒賞辭典》。但影響甚大、(

)甚廣的《古文鑒賞辭典》對姚鼐《登泰山記》寫作背景的介紹存在諸多問題,(

)官職的錯位等,甚至把剛開始幕修的《四庫全書》說成了“《四庫全書》于三十七年告成”,還說姚鼐“此年以養親為名,告歸田里”。實際上,姚鼐辭官歸里有兩個理由,一是“養親”,二是“乞病解官”。養親是借口,①,特別是后者,你無法想象一個身體不好的人能在天寒地凍之時登泰山看日出。而姚鼐“辭官歸里”的真實原因,現在一般認為是其學術觀點與四庫館內尊崇漢學之士,特別是戴震的學術觀點();也有學者認為這只是直接原因,而主要原因則是“厭惡封建官場的腐朽險惡和堅持自己的個性獨立而‘不堪世用’”。從姚鼐泰山之行所作詩文來看,他辭官后的心情還是很不錯的。姚鼐對于為何要旋轉在除夕到泰山觀日出,有人認為這是由于姚鼐格調高雅、特立獨行造成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登泰山記》開頭即云“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至泰安后所作《晴雪樓記》亦云“余之來也,大風雪數日,崖谷皆滿”,《于朱子潁郡齋值仁和申改翁見示所作詩題贈一首》中也有“擬將雪霽上日觀,當為故人十日留”之句,可見是因為連日風雪,只得在朱孝純府上等待天晴。月末天公作美,遂與朱孝純登山。次年正月初一日所作《題子潁所作登日觀圖》云:“豈有神靈通默禱?偶逢晴霽漫懷欣。”欣喜之情(

)。可見,②,而非刻意為之。11.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留傳包括不合溢于言表 B.留傳包含不和喜形于色C.流傳包含不和喜形于色 D.流傳包括不合溢于言表1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對于姚鼐為何要選擇在除夕到泰山觀日出,有人認為這是由于姚鼐格調高雅、特立獨行造成的。B.姚鼐對于為何要選擇在除夕到泰山觀日出,有人認為這是由姚鼐格調高雅、特立獨行造成的。C.對于姚鼐為何要選擇在除夕到泰山觀日出,有人認為這是由于姚鼐格調高雅、特立獨行。D.姚鼐對于為何要選擇在除夕到泰山觀日出,有人認為這是由于姚鼐格調高雅、特立獨行。13.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答案】11.D

12.C

13.①身體不好也是借口②除夕觀日出實屬偶然【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