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璧山璧南河水利風景區發展報告_第1頁
重慶璧山璧南河水利風景區發展報告_第2頁
重慶璧山璧南河水利風景區發展報告_第3頁
重慶璧山璧南河水利風景區發展報告_第4頁
重慶璧山璧南河水利風景區發展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慶璧山璧南河水利風景區發展報告

璧南河水利風景區位于重慶市璧山縣城區,依托璧南河綜合治理工程和觀音塘濕地公園而建。景區面積6.3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約0.69平方千米,屬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風景區。圖1璧南河水利風景區景區由璧南河、觀音塘濕地公園及秀湖公園三大主要景區組成(見圖1)。觀音塘濕地公園水環境優良,生物物種多樣;秀湖公園依托柯家橋水庫而建,在水利工程中融入景觀元素,打造了獨特亮麗的風景線。景區通過實施璧南河環境綜合整治、水系綠化、堤防除險加固和治污工程,有效地保障了防洪安全,改善了生態環境。2013年觀音塘濕地公園被建設部評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2013年璧南河水利風景區被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2014年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璧南河水利風景區地處重慶市璧山區城市核心區,長江上游地區、重慶西部、重慶大都市區內,東連九龍坡區、沙坪壩區,南接江津區,西臨永川區、大足區,北靠銅梁區、合川區、北碚區。唐至德二年設立行政建制,因境內“山出白石,明潤如玉”而名“璧山”。璧山區坐落于重慶南弧形構造帶,華鎣山復式背斜中的溫塘峽背斜與瀝鼻峽背斜之間。東山,北段稱縉云山,中段稱金劍山,南段稱龍隱山。璧山區轄區面積915平方千米,轄6個街道、9個鎮;常住人口為72萬人。璧山區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璧山區享有中國“小而美”的城市的美譽,為中國西部鞋都,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中國優質葡萄之鄉”“國家衛生縣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納稅服務示范區”“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等榮譽稱號。2016年12月7日,璧山區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一景區概況璧南河水利風景區位于東經106°12′19.82″~106°13′46.98″和北緯29°32′53.91″~29°35′34.56″,是重慶市璧山區的核心段。該景區主要由觀音塘濕地公園、璧南河城區段及秀湖公園三大骨干景區組成:東至金劍路,南臨東林大道紫竹二路,北靠金科·中央公園城,西至黛山大道,規劃總面積約6.3平方千米,其中三大骨干景區總面積約2.78平方千米,水域面積約1.15平方千米,其余為城市居住區。該景區將山、水、城、林、路、石、亭、廊等融為一體,是典型的城市河湖型水利風景區。璧南河是璧山的三大河流之一,流經璧山城市核心區,是璧山的母親河,這里有著距今兩億多年的恐龍文化、三國蜀漢文化,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翰林文化。這里古有“田肥美、民饒裕”、鐘靈毓秀、地杰人靈之稱,是彰顯地方獨特美景的主戰場。景區的建設進一步打造了“綠水青山、碧水藍天、水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的人、水、城相依相伴、和諧共生的城市水生態宜居環境,同時以水文化、水生態為主,提升城市水文化內涵,打造具有璧山特色的水生態品牌,實現了“深綠型生態化城市”的構建。觀音塘濕地公園景區位于璧山城區南部,總面積0.65平方千米,其中濕地面積0.14平方千米,水域面積0.21平方千米,是重慶市面積最大的城市濕地公園。2013年被住建部評定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觀音塘濕地公園景區秉持“自然、文化與未來”的核心理念,將巴蜀文化的人文發展思路與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緊密結合,將璧山古城文化的千年文脈貫穿于山、水、林、園的綠色生態濕地建筑體系中。公園大力引進世界各地的奇花異草677種,其中水生植物多達385種,諸如水鳶尾、紙莎草等珍稀品種則大多從日本、墨西哥、美國、荷蘭、澳大利亞等歐美地區引種進口,水系動物20余種,野生棲息鳥類達30余種,這在全國城市濕地公園生物種群建設中都遙遙領先。目前璧山區通過建筑文脈、娛樂設施、水文化及休閑理念的融合發展,在公園內建成有觀水橋、跌水壩、五疊泉等水利工程,同時還有飽含璧山地方文化的璧玉廣場、茅萊軒、東林閣、狀元橋、恐龍化石墻、虎峰樓等景觀。水下森林、水生態館也向市民相繼開放。這些設施體現了濕地公園的“生態休閑娛樂”“濕地科普教育”“歷史文化傳承”三大功能,提升了濕地公園的社會發展和綜合服務的意義。璧南河城區段由沿河人行步道、南河公園、街頭綠地和濱河防護林帶等組成,是城市的重要生態廊道,是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景區沿河長度約7千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約為16356萬立方米,河面寬度42~61米。兩側綠化帶及人行走廊長20米,總面積約0.71平方千米。兩岸樹木蔥郁,水草豐美,亭閣入畫,鳥語花香,魚躍蛙鳴。是群眾健身養生、垂釣漫步、休閑娛樂的健康走廊。身在其中,會有與自然交融、與天地對話之感。2011年璧山璧南河沿河段被重慶市民海選為“重慶十大最美街道”之首。秀湖公園景區緊鄰璧山區政府、南門唐城商業中心,以柯家橋水庫為依托打造,總面積約1.42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積約0.55平方千米??箲饡r期,大文豪郭沫若講學璧山,盛贊璧邑山系“黛山秀湖”,“秀湖公園”因此得名。景區以“樂”為主題,以“花”為語言,以“濱水”為生活方式,結合自然生態、巴渝人文,具有占地面積大和湖面面積大“兩大”,植物品種多和景觀石頭多“兩多”,文化氛圍濃、休閑氛圍濃、動感氛圍濃和商業氛圍濃“四濃”的特點。該公園為國家4A級風景區。公園內建成了柯家橋水庫大壩。2012年水庫擴建開始,結合景觀設計對樞紐工程進行了具有唐代風格的閣、臺、橋、城堡等建設裝飾,使水利工程融入景觀元素,成為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此外還有天子橋、水街、花海廣場、水碼頭、音樂噴泉、詩圣島、翰林院、恐龍谷、水簾洞、鳳凰閣等景點。另外,秀湖公園內建有6個牌坊,分別為翰林牌坊、狀元牌坊、御史牌坊、五魁牌坊、驛站牌坊、戰鼓廣場牌坊。6個牌坊分散在公園各處,用獨特的牌坊文化與園內的仿古建筑交相輝映,再現了璧山建縣1255年來的人文景觀、名勝古跡、民俗風情、歷史名人。璧山八景東林曉鐘、圣燈普照、覺院夜雨、茅萊仙境、涼傘云遮、金劍晴雪、虎峰馬跡、石泉凝脂更是用石刻文化展現了璧山昔日的輝煌。另外景區注重配套設施,建設了青水棧道25千米、各類廊亭32處,景區隨處可見小水缸、小石凳、休閑座椅、露天展播屏幕、水上救援設施,景區有游客導覽路線,景點介紹牌等。景區免費向公眾開放,觀光車實施免費乘坐。二發展歷程(一)初步探索——全面治理期(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隨著犧牲生態換取經濟發展經濟模式的推廣,璧南河被周邊的污染企業一步步吞噬,大面積水土流失,植被被破壞,美麗風景消失,污水流入璧南河,往日的清水河變成了臭水溝,魚蝦絕跡,造成食物鏈缺失,嚴重影響了河流的健康發展。十年九淹更是讓璧山百姓記憶猶新。2009年初璧山區委區政府下定決心,采取“河外截污、河內清淤、外域調水、生態修復”的模式全力治理璧南河,以璧南河為核心大做水生態文章,堅持城水融合發展,堅持匠心設計,加強璧南河周邊水環境打造,傾注歷史文化,輔佐精細化服務,探尋出了一條城市河湖型水利風景區的建設之路(參見圖2)。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全區高度重視璧南河綜合整理工作,在進行實地調研、走訪百姓和查找問題的基礎上,制定了全面系統的治理方案,根據工作部署的“河外截污、河內清淤、外域調水、生態修復”總體方針,分步實施了總投資7.29億元的璧南河綜合治理工程,先后治理璧南河城區段20余千米,加固老河堤2.4千米、河道清淤10千米、鋪設排污截流干管14.92千米。進行了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水、治水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階段化治理。在2010年的7月,建成的南河公園成為首個璧南河水生態公園。南河公園環境優美,群山環抱,蒼松翠柏,郁郁蔥蔥,鳥語花香。尤其是湖中央鯉魚島中的小漁村,在長期捕魚生產勞作中形成了獨特的湖島民俗文化。漁民通過竹、木、石的建筑結構和匠心獨運的布局,逐漸將其發展成為設施齊備、漁村風情濃郁、湖光山色、使人流連忘返的旅游度假勝地。南河公園的山水文化與湖中央鯉魚島的民俗文化,以及湖區其他半島交互參差,輝映一體,以生態植被為脈絡,以濕地結構為基底,構建了一個喧囂塵世中的世外桃源。2011年底,璧南河被劃分為68個河段進行分段治理,每段河流均確定一名縣領導任河段督導長、一個縣級部門領導任河段長、多名各界人士任義務監督員。對璧南河實施“鐵腕整治”,全面關閉工業污染企業33家、養殖場209家,屠宰、市場、餐飲等行業整治工作全面完成;皮鞋小區、北門、南門3條小河溝的清淤和流域所涉街道、鎮街轄區主河道的清漂工作全部完成,農村面源污染治理長效機制初步建立;場鎮、城區生活污水污染整治工作快速推進,實施縣城二、三級污水管網改造21.9千米,建成了中水回用工程。璧南河水質顯著改善,達到國家Ⅳ類水質標準,沿河周邊生態環境發生巨變,初步讓璧山人嘗到了治水的甜頭。璧南河周邊不僅成為人們茶余飯后、休閑娛樂的必到場所,在整治一年后也形成了非??捎^的招商引資的優良投資環境,很多企業看中璧山優美的環境而主動入駐璧山。(二)基礎建設——水環境改造期(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2010年12月璧山區開建璧南河邊的觀音塘濕地公園。觀音塘濕地公園的整體設計以巴渝文化為背景,傾注“自然、文化與未來”的概念,兼具“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吸納璧山深厚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融合建筑、娛樂設施和道路、水體、廣場之間的整體構架,形成山、水、林完美結合的綠色生態濕地游覽區,營造出一幅純樸、神秘、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山水畫卷和詩意棲息的“精神家園”。2011年8月底,璧山區依據原有地形,建造了狀元橋、東林閣、茅萊軒、虎峰樓、涼傘亭等景觀;建成了10千米的交通道、電瓶車道、親水步道、森林步道、跨河廊道;建成了璧玉廣場和大型激光音樂噴泉,公園內還建了3個生態停車場、3個星級公廁等配套設施。以往城市濕地大多集中在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的城市郊區,目前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速發展,很多濕地郊區也逐漸成為城市核心區。濕地生態環境在人為干擾影響下極易受到污染與破壞,通過政府建設城市濕地公園使濕地生態環境得到修復和可持續良性發展是必然選擇和當務之急。2011年9月28日觀音塘濕地公園建成投用。該濕地公園的建成對重慶市的城市環境改善可起到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公園占地面積40.5公頃,現狀用地中濕地面積13.94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34.4%,其中水域面積12.1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29.9%;灘涂面積1.84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4.5%;陸地面積26.56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65.6%。觀音塘濕地公園通過大力建設河道型生態化濕地,提高了濕地區域較珍貴生物的多樣性和河道濕地景觀的多樣性。為保證濕地公園生態結構的完整性,凸顯觀音塘濕地公園景觀的獨特性和稀有性,以及對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貢獻,在公園建設方面,重慶市政府一直將其定位為重慶市域、巴蜀地區乃至西南區域城市濕地發展的典型樣本。觀音塘濕地公園目前已成為當地老百姓生活、休閑、娛樂的重要地點。2012年1月,秀湖公園基礎工程開工建設,主要是對柯家橋水庫進行擴建,另外對公園進行綠化,同時開始打造詩圣島、翰林院、璧山八景、百米噴泉等水景觀。抗戰時期,大文豪郭沫若講學璧山,盛贊璧邑山系“黛山秀湖”,“秀湖公園”因此得名。秀湖公園山環水繞、曲水疊崗,湖邊駁岸和大面積淺水灘涂濕地較多,風景十分秀美。2012年8月28日秀湖公園試開園。2013年6月,秀湖公園完成部分二期工程建設,完成水街、翰林院、鳳凰閣以及音樂噴泉主體鋼架及噴泉控制系統的建設及園內的部分綠化栽植工作。公園建造了亭臺樓閣16處,凸顯清代中期川東建筑風格,形成了正南門、詩圣島、天子橋、浮雕群、隱帝流光坊、鳳凰閣、翰林院、鼓音橋、驛站水街等景點。(三)配套完善——品牌提升期(2013年7月至今)2013年7月,觀音塘濕地公園開始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工作,工作期間完善了濕地公園內停車場、標識系統、游客中心、游客公共休息設施和觀景設施等硬、軟件設施。2013年12月,國家住建部批準觀音塘濕地公園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2014年1月,璧山區開始策劃申報創建璧南河水利風景區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14年3月,景區周邊東岳、大嵐兩座水庫開建。2014年4月,委托青海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編制了《重慶市璧山區璧南河水利風景區規劃綱要》。按照這一《綱要》,璧山全面啟動了璧南河水利風景區的提檔升級建設工作。對璧南河城區段的上下游延伸段進行綜合治理,綠化河岸20千米,在沿河兩岸建成污水處理廠站18座、中水回用設施15處,讓城市生活污水實現達標排放,中水得到充分利用。2014年5月,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批準觀音塘濕地公園為國家4A級景區。2014年9月28日,水利部印發了《關于公布第十四批國家水利風景區的通知》(水綜合〔2014〕316號),將重慶璧山璧南河水利風景區正式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14年11月,經璧山區委常委會同意,區編委根據《重慶市璧山區機構編制委員會關于整合水利水庫管理機構的通知》(璧編委〔2014〕42號)和《重慶市璧山區機構編制委員會關于中共重慶市璧山區委黨校等28個事業單位機構規格的通知》(璧編委〔2014〕48號),設置了副處級規格的重慶市璧山區水利水庫管理中心,定編32人,專門負責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與管理工作。2014年12月完成了秀湖公園二期工程建設,包括水街、翰林院等商業綜合體的土建工程,規劃了展覽館下方環湖路親水棧道的修建和周邊的綠化栽植,完善補充了拱秀廣場、水街、翰林院、恐龍谷等多處綠地的建設。建成了20千米的親水步道、森林步道、跨湖廊道、空中棧道以及電瓶車道和交通車道。建成中軸線大梯步、親水棧道、迎恩廣場、一號碼頭、二號碼頭、登山步道、天子橋、正南門、浮雕群、詩圣島等多個景點,并完善了兩座五星級公共衛生間等配套設施。圖2璧南河水利風景區發展歷程璧南河水利風景區經過國家水利部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領導小組審議,在2014年10月,成為璧山區繼大溝水庫之后的第二個國家水利風景區,目前成為我國河湖型水利風景區發展較好的典型性示范景區。璧山區水資源不算豐富,但璧山人敢于吃螃蟹,依舊將水生態文明建設列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4年12月景區周邊的東岳、大嵐兩座水庫竣工驗收。水利建設中防洪保安是基礎,重在促進社會發展。如今“與水共生、依水發展”的水利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不少水利工程現場、水管單位都將其作為工作的座右銘。2015年全年在景區周邊建成了東岳濕地、歐鵬濕地。2016年1月,國家林業局驗收通過其為國家濕地公園。2016年1月,觀音塘濕地公園生態修復工程啟動,同年5月完工。2016年6月區委、區政府提出圍繞璧南河將璧山整個城區打造成景區的構想。2016年9月,位于觀音塘濕地公園內的璧山區水生態文化科普館開工,同年12月建成并向游人開放。2016年12月美國六旗集團打造的水上主題樂園開工建設。三建設成效(一)弘揚千年文脈,重塑璧山精神文脈是一座城市歷史的積淀,它是城市景觀中最具活力的組成要素,也是構成城市形象的靈魂。在城市建設中,對歷史和文化的挖掘和傳承,關乎城市的品位和內涵。對于璧山而言,最初的記憶要追溯至1259年前遙遠的唐朝。據唐《元和郡縣圖志》(806年)載:“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險峻,東南面稍平,土人號為重璧山(今茅萊山),至德二年(757年)置縣,因山為名?!比欢诖撕蟮?259年間,璧山曾三度興廢,數次易域,但從未放棄屬于“她”的歷史坐標。璧山以山的勇毅、水的堅韌,在儒家思想的浸潤下,成就了一個墨香雋永的“巴渝名邑”(參見圖3)。始建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的璧山文廟,是巴渝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儒家祠堂,是發揚儒家文化最重要的基地和最有效的載體。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被譽為“清代石質建筑的代表作”的何氏百歲坊;鑿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至民國元年(1912年)的涼亭關摩崖節孝碑群;震驚全國的璧山漢代畫像石棺,……無不體現出儒家思想的文化內涵。千年璧山,人才輩出,“雙狀元、十翰林”,正是璧山文脈昌盛的最好詮釋。圖3藍天碧水相映下的秀湖公園天子橋2012年,當時璧山縣委的“1365”總體工作思路將“特色文化推動”作為“五大保障”之一給予定位。縣第十三次黨代會《工作報告》又指出,要打好儒家文化牌,擦亮璧山文化名片??h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璧山文化建設要走在全市前列。璧山旅游業發展的總體空間構架部署為“一心、一廊、三軸、三片、十一區”,璧南河水利風景區位于“一心”構架中,隨著風景區建設完工,璧山城區將以“黛山秀湖,人居璧城”為總體形象,實現城市建設、水生態建設和旅游發展的有機結合,打造中國西部第一個深綠型生態化城市。風景區的建設鑄就了“綠水青山、碧水藍天、水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的人、水、城相依相伴、和諧共生的城市水生態宜居環境,以水文化、水生態為主,提升城市水文化內涵,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水生態品牌,是璧山對“深綠型生態化城市”構建最生動的“詮釋”。通過打造以“水文化”為主文脈的旅游產品來發展璧山旅游業,全力打造重慶市為“全域景區城市”,打造璧山為“重慶郊區旅游優秀目的地”,千年文脈的傳承和弘揚將在璧山“十三五”發展的嶄新書頁中繼續抒寫驕傲與榮光,這也是重塑璧山精神偉大愿景的良好契機。圖4為觀音塘濕地公園的狀元橋。圖4璧南河畔觀音塘濕地公園狀元橋河湖公園是水利風景區發展的典型模式,璧南河水利風景區認真貫徹落實“十三五”水利風景區區域發展規劃,將水利工程建設與河湖公園生態化建設相結合,適時抓機遇、促發展,將歷史文脈有效合理地貫穿到水利風景區的打造與建設中:一是通過植被、建筑小品、棧道、水體等主要元素,將蜀望、登云、翠微、東岳、漫水灣公園串聯成景,打造出“鄧麗君小城故事”的文化秀湖生態區、觀音塘“水下森林”濕地公園,以及翰林莊養生文化村、綠城地產等一系列文旅地產項目板塊。二是在進行旅游資源普查調研與評估的基礎上,依托毗鄰重慶大學新城和主城區的區位優勢和山水資源富蘊的生態資源優勢,深度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名人故里文化效應,以加速個性化旅游產品的推陳出新。將景區建設的歷史文化元素、生態景觀元素及觀光休閑要素與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有機融合,加大對璧城中心旅游區、青龍湖旅游區的建設力度,不斷提升水利工程的品位與內涵。不僅在實踐中充分發揮了這些水利工程惠及大眾、關注民生、科普教育與科學研究的積極作用,而且為璧南河國家水利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爭取了更多機遇與空間,不斷提升了璧山的魅力指數和幸福指數。(二)均衡水利發展格局,全面提升生態效益興水利、除水害,促進人水和諧是進入社會發展新常態的長期發展目標,各方面對管水、用水、治水、保護水的要求越來越高,水利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越來越大。璧南河水利風景區管委會為推動本地區水利風景區的保護及可持續發展,始終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深入領會中央“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的宏觀思路的前提下,結合璧南河的實際情況,切實推進“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略,在提供可靠安全的水生態保障機制的同時,逐步從傳統水利思想向現代水利思想過渡,在新時期下為建設富強美麗的新璧山而不斷探索。景區管委會始終秉承“山與水、水與城、城與人”和諧共生的發展目標,使景區建設與社區文明建設緊密契合發展。截至目前璧山在景區投入15億余元(涵蓋市政、交通、環保、農委等部門資金),新建各類水體近100處,其中新建小型水庫8座,擴建景觀水庫3座,建成水生態公園2處,大小濕地12處,新建整治河道14千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平方千米,實施水生態涵養工程5處,實施水域連通工程3處,建設各類水景觀工程130余處。建設親水棧道25千米,通過改建公共區域的水上設施,設置更多適宜空間環境的水上建筑小品,提升了景區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詩意。目前這一系列努力使城區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水面占比已提升至10.5%,人均水域面積達到10平方米,水網密度突破3千米/平方千米,基本實現了城鄉水質有效提升、區域環境明顯改善、社區文明和諧發展的階段性任務??傮w而言,通過水利風景區建設,取得了五大顯著成效。一是水質由“劣水”向“潔水”轉變。2009年之前,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璧南河等河庫污染嚴重。璧南區人民無法忘記那曾經昏暗惡臭的璧南河水,因此痛下決心,邁開步伐,積極響應“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水、治水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發展思路,運用“河外截污、河內清淤、外域調水、生態修復”的治理模式,經過不懈努力,成功地將水質由劣Ⅴ類提升為Ⅲ類,使不堪回首的往昔景象一去不返,如今的璧南河改舊貌、換新顏,成為全國水利風景區的示范試點單位。城區供水廠出廠水的水質合格率達100%,群眾飲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二是城市由“十年九淹”向“暴雨不成災”轉變。2007年的7·17洪災給璧山區帶來了巨大的環境損失和改善壓力。自2008年開始,璧山區加強了城區河段以及鎮街場鎮重點河段的整治,璧南河管委會調整治理思路,運用“先清淤、后拓展、再固堤”的思路,同時采取微生物菌劑以及微孔曝氣等技術綜合治理河道的黑臭水體問題,并在近些年檢測調控了水利工程的庫容量問題,不僅解決了河道附近百姓“遠離河道,無法生活”的燃眉之急,而且徹底消除了人們對水患水災的恐慌心理,大大增強了河道水質和景觀美感,提升了城市河道的生態發展能力和城市的防洪機能。實現了防洪保安。三是區域由“貧水”向“富水”轉變。過去璧山是典型的貧水地區,缺水,曾經是困擾璧山的一大難題。在近幾年的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璧山區實施外域調水工程、加強骨干水源建設、推廣家庭節水器具、實施農業節水種植項目、調整工業產業布局、淘汰高耗水企業,并率先在全市建起首個“中水回用”工程,將中水置換成源水,城區消防、市政綠化、道路清洗、河流補充、景觀用水全部用上了中水,水資源循環利用能力大大提高,顯著增強了區域的水保障能力。四是景區環境由“臟亂差臭”向“生態宜居”轉變。璧山區本著“取之于民,服務百姓”的發展宗旨,實施“以改善人民群眾用水問題”為主的改革措施,在發展當地濕地、人工河湖項目工程的同時,大力提升群眾的娛樂休閑體驗度,使之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休閑新領域。充分發揮生態文明河道建設的帶動作用,強化城市功能性建設和城市居民綜合素質的提高,普及治水原理、宣傳“美化水環境,人人都有責”的重要性,使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基層,整體改變城市的文化水平。目前,通過全力打造“綠肺興城”的戰略格局,建設“觀音塘濕地公園、秀湖水生態公園、璧南河生態河流”軸線,依托深厚的巴蜀文化底蘊,合理布局、科學規劃,璧山區為當地百姓親近自然、回歸生態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城市家園。據統計,前來璧山旅游觀光的游客日均達2萬人以上。五是社會經濟由“粗放型”向“智慧型”和可持續發展轉變。針對重慶區域功能調整,璧山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三區一美”戰略,打造水城就是其中的重要舉措。政府將53平方千米的城市核心區確定為水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并出臺文件要求新引進企業必須按照統一的生態要求進行規劃和建設,鼓勵企業主動打造好周邊水生態環境。2013年,璧山區引進的中國嘉陵集團出資3000萬元、天安數碼集團出資8000萬元、歐鵬地產集團出資5000萬元,用于企業周邊的水系建設和水環境打造,極大地提升了企業周邊地段的價值,達到了政府與企業共贏的目的??傊?,根據區域性功能調配,在引進商業公司的地段,水利用率達到46%,有效實現了凈水工程推進生態濕地建設。(三)人水和諧造福民生、大力促進社會效益璧南河是璧山人民的“母親河”,璧南河景區自2010年開始秉承“與水共生、依水發展”理念,果斷創新發展模式。區委、區政府為改善人民生活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舉全區之力治理璧南河,堅持高標準、大投入,運用“上游建庫、河邊建堤、河外截污、河內清淤、外域調水、生態修復”的治理模式,取得顯著效果:首先是以點帶面,加強執法監管力度,加強對典型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將執法范圍逐級擴大,監督對象擴大到包括:為從事生產建設活動而私自占用、損壞原地貌、植被或者水土保持設施的單位和個人。其次,加強河岸治理力度:在岸邊種植適合各類生物棲息的景觀植物;以原有河道形態為基本輪廓,將水面擴展與濱水設施有機融合;在濱水區以水菖蒲、睡蓮、水燈芯等濕生植物、喬灌木為主形成植物群落,構建和諧、安全、健康的河道生態環境。最后,在水利風景區水資源、水環境宣傳層面,通過建立宣傳網站和信息化工程,利用網絡的迅達性和信息的多元化,將水文化、水健康、水保護、水利用的相關教育宣傳工作擴展到電子信息化界面,進行更加變通有效的普及教育工作,提升人們的水安全意識和對水利風景區建設的關注度。政府對璧南河治理的決心和信心在逐步成為現實,百姓看到“黑河變清河,荒岸變綠林”時,不僅對政府有為有效的治理成果倍感認可,給予高度評價,而且也形成了自下而上宣傳璧南河文明建設之路的新風尚。璧南河已經成為璧山區一道靚麗的新景觀(見圖5)。圖5穿城而過的璧南河(四)良好環境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璧山在景區建設中的起點較高,起初以建設“重慶郊區旅游優秀目的地”為目標,樹立“景區融入城市,城市變成景區”的理念,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目前全區已建成并免費開放城市公園30個、廣場20個。同時,吸引中聯重科、六旗集團等世界級企業落戶璧山,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企業入駐本區域后,企業文化與區域水生態文明建設不謀而合,推動了商業地產與生態環境的融合發展,實現了企業與環境發展的雙贏格局。2015年,璧山區工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381.8億元。城市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60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高達49%,已形成“城中有景、景中有城”的美麗景象。璧山區將水體景觀建設、園林景觀建設與休閑旅游融合為一體,在讓水體景觀、園林景觀產生經濟價值及開展城市立體經濟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四經驗啟示璧山璧南河水利風景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除了有領導的高度重視,注重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加強資金保障外,還有如下特色。(一)規劃布局堅持融合協同發展一是景區規劃上升為城市發展戰略,璧山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全盤考慮,圍繞“與水共生、依水發展”的理念,將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全國生態環境與保護示范區以及海綿城市試點等建設項目與水利風景區建設一并規劃設計,增加景區建設的砝碼,使景區建設更加系統、更加完美。二是景區規劃尊重自然并融入科技元素。對于水系的保護,璧山堅持“逢溝不填,遇水架橋,水系保護優先”的原則,對景區原有水體一律實施保護監管,不得破壞,更不得做商用開發,真正實現了大水體建水生態主題公園,小水體現原貌,大河溝不覆蓋、小河溝建濕地,水體聯通現清流的目的。三是景區改造以“五動”為主線,圍繞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節約、水監管進行差異化設計。本區域在水利風景區改造方面,根據青杠來鳳區、老城區、綠島新區不同地域的實際情況,實行差異化設計:在青杠及來鳳組團區域,考慮到人口密集,消費文化層較高,打造以文化娛樂、康體休閑功能為主的現代濱水公園,構建“旅游、度假、居住”水上風情小鎮;根據老城區厚重的歷史文化特征,主要進行水巷環繞、顯山露水的保護式開發;而綠島新區是高新開發基地,因此主要在建設補水工程的同時搞好中水的處理和利用工作,建設交互縱橫、珠聯璧合的連通工程,構建溪流水道網?!拔鍎印敝杆w與道路的穿梭流動、水體與人群的生活靈動、水體與生物的生命脈動、水體與用地的功能互動、水體與水體的連通聯動,規劃布局有機融合,協同發展。(二)景區建設走系統化構建、可持續發展之路一是融入地方文化。在景區建設中璧山挖掘了璧山的歷史文化,并通過各種形式在景區進行了展示,讓人進入景區就能享受到璧山翰林文化的視覺沖擊和來鳳魚美食的味覺享受,感覺到璧山鐘靈毓秀、人杰地靈。二是針對問題解困。璧山無過境水,璧南河水利風景區水源緊缺,解決水的活動性是難題,為此,璧山在景區周邊興建了8座小型水庫和9處濕地,并通過實施長江提水工程入璧,以及中水補給解決了水源緊缺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實施景區內的河湖、庫庫、河庫水系聯通工程以及建設調蓄壩對水源進行綜合調控,讓景區水源具有了活動性。針對城區生態環境易被破壞的問題,景區實行了全網污水截流,并充分發揮支流河溝的作用,建成小型濕地,對保護水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是水利工程防洪與生態效應兼備。景區的水利工程建設防洪保安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礎上璧山針對部分工程進行了美化設計,如觀音塘疊水壩,璧山將其做成了景觀石頭疊水壩形式,秀湖公園大壩看似一座古建筑實則為水庫大壩,既起到了防洪作用,又增強了生態美感。四是景觀打造彰顯親水宜人。景區水域周邊均建有親水步道,建設了一批具有典型水文化特色的大型音樂噴泉、水簾洞、水下森林、高山瀑布等水景觀,同時采取星星點綴的形式在景區內布置小水缸,并布局了采用聲光技術展示水文化的水生態館,讓人在景區能充分感受到濃厚的水文化氣息。(三)宣傳營銷、配套服務走精細化管理之路一是健全景區機構考核管理機制。為加強景區正規化建設,璧山成立了副處級水利風景區管理機構,負責牽頭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與管理。與此同時,進一步落實了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第一,為促進景區管理水平的提升,采用“聘任制”吸納義務監督員,負責對全區域各級、各部門的職責履行情況進行監督,并量化打分;第二,依托生態公園發展休閑產業,請商旅委的相關景區負責人對游客的旅游行為、旅游安全等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