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音樂教案 2_第1頁
五年級上冊音樂教案 2_第2頁
五年級上冊音樂教案 2_第3頁
五年級上冊音樂教案 2_第4頁
五年級上冊音樂教案 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PAGE1

五年級上冊音樂教案第一課

朝夕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學唱描繪中國晨景的歌曲《清晨》,體驗音樂與自然的人文性,激發對生活的熱愛2、通過欣賞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樂《晨景》感受極為純樸,具有牧歌風格的音樂教學內容:歌曲《清晨》聆聽《晨景》教學重難點:

1《清晨》因四段歌詞太長,所以選擇1、3、4段唱,第2段由學生課后自己學唱。

2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唱《清晨》第二樂段的曲調,重點是音準:“4

41|6

64|3.

1|5”中的大跳要唱準。教學過程: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歌曲《清晨》導入:今天,我們請四位同學上臺為大家表演一小段情景劇,是關于清晨我們起床之后的故事。無論你怎樣描繪清晨,但一定要特別,最好不要和其它同學表演得一樣。(選擇性格活潑開朗,大方的同學。時間控制在3分種以內)。學生表演

同學們表演得真不錯,通過剛才的表演,同學們對接下來的學習定會感到好奇,現在就讓我們跟著音樂節奏,去歌曲中的清晨感受吧!2、帶著問題完整的聆聽一遍范唱設問:歌曲表達的內容和我們心中所想象的清晨一樣嗎?

歌曲可以分為幾個部分?3、跟著鋼琴用“LU”哼唱歌曲(2遍)4、朗誦一遍歌詞(充分理解歌詞的內涵。)5、加上唱歌詞歌唱《清晨》這是一首校園歌曲,在演唱風格上要把握通俗樸素,要想說話似的歌唱。唱好之后,注意處理第一樂句和第二樂句之間的對比表現。第二樂句比第一樂句處理得稍強一點。6、選擇你認為合適的樂器給《清晨》伴奏

伴奏的節奏由表演者自由加進,但是一定要是具有美感和和諧的音響。三、欣賞格里格的管弦樂《晨景》1、導入:師:請問同學們認為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太陽都是同一時間升起來的嗎?各國的晨景是否都是一樣的呢?(同學討論)

教師做總結感受外國的早晨。在欣賞之前,提出教師的問題,兩種音樂風格你更喜歡哪一種音樂描繪方式。并請同學們構思一下要讓你去表現清晨,你會用什么方式去表現。2、討論兩種風格你更加喜歡那種描繪方式。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做好總結。3、再一次欣賞管弦樂《晨景》為這首管弦樂配上書上的三幅畫,你認為這三副畫應放在樂曲的什么地方。4、第三次欣賞管弦樂《晨景》將同學分組進行表演。結合學生自己對清晨的聯想,在音樂中表現出來。四、課堂小結,師生再見課后反思:第二課時課時目標:學唱歌曲《晚風》,唱好二聲部合唱,提高合唱表現能力欣賞《漁舟唱晚》,對比國內、國外描繪夜幕的不同音樂風格。教學內容:歌曲《晚風》聆聽《漁舟唱晚》教學重難點:1、《晚風》第一小節的弱起部分,低聲部合唱部分的演唱,以及全曲6/8拍的強弱對比。2、歌唱為主,欣賞為輔。教學過程:一、學唱高聲部:1、引言:

我們前幾節課都感受了描繪早晨的歌曲和樂曲,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感受一下描繪晚上歌曲。不知道同學們會不會唱一首外國的小夜曲。那老師今天想給同學表演一下。2、老師演唱一首小夜曲。

強調和介紹我們要學唱的歌曲有相似的感覺,都具夜晚寧靜的柔美氣氛,給學生提出問題:這一首歌曲和我們即將要欣賞到的樂曲有什么樣的相同之處?可以引導學生從感覺,節奏,速度方面去進行對比。3、欣賞范唱歌曲《晚風》

對比感受小夜曲和《晚風》帶給我們的感覺。4、跟鋼琴學唱歌曲《晚風》

(課堂預想:學生在注意弱拍起的地方,肯定不能夠把強弱表現得很好,所以這節課還要把強弱規律教給學生。另一方面,該唱夠的地方一定要把節拍唱滿。5、講解六拍子的強弱規律。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塊用手勢來表示它們。

6、帶著強弱規律的感覺去唱《晚風》

7、結合教師的指揮,充滿感情地演唱歌曲《晚風》二、學唱歌曲《晚風》的合唱導入:剛才我們學唱了歌曲的旋律聲部,大家都唱得很棒,但這是一首很美很美的合唱歌曲,我們只有唱好了兩個聲部才算完美,大家有信心嗎?1、

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塊用LU來哼唱低聲部的旋律2遍。2、把低聲部的旋律聲部唱熟了之后,就請同學們閉上嘴巴,用哼鳴的音去唱低聲部。3、請同學們加進歌詞慢唱一遍。在唱的時候心里的拍子一定要穩。提醒同學們要把拍子拖夠,并且注意到換氣符號的地方。換氣之后的那個音一定要輕唱為后面的一個音做好鋪墊。4、歌曲里面有兩句當晚霞映紅了天邊的地方音高關系是不一樣的,要唱得有對比,第一句比第二句要弱一點。5、請同學們跟老師合作。由老師唱旋律聲部,由同學們唱低聲部。同學們在唱低聲部的時候一定要輕輕地唱,第一次合唱時,可以選擇學生不唱歌詞,用“啦”代替歌詞

6、將同學們分組為A,B兩個大組演唱這首歌曲。在一個組演唱完之后,教師要組織和引導另一個組的學生要對其進行評價,教師要對最后的結果進行對比和評價。A組唱旋律聲部,B組唱低聲部。A組唱低聲部,B組就唱旋律聲部。7、選出一個低聲部唱得好的組出來,強化訓練一下低聲部的歌詞,再和高聲部合起來。帶著感情輕輕地演唱這首二聲部歌曲《晚風》。三、聆聽《漁舟唱晚》現在我們一塊來欣賞一首非常好聽的中國古箏曲《漁舟唱晚》,在欣賞的時候請同學們多從內心深處的感受去體驗,可以把眼睛閉起來欣賞。欣賞完請同學們說說對比欣賞了幾首曲子,你最喜歡哪一首,為什么?

四、課堂小結,師生再見課后反思:第二課農家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

從音樂中體驗農業豐收帶來農家樂,從而促進社會的安定與發展。2.

了解民族管弦樂隊的組成常識。3、學會用輕快的聲音演唱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并感受彝族民族音調的風格。教學內容:1、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2、聆聽《豐收鑼鼓》教學重點: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表演《趕圩歸來啊哩哩》1、.解題:“趕圩”,在彝族地區就是趕集,“啊哩哩”是襯詞,是當地人民常用的襯詞,表示很高興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趕集回來很高興。2、聆聽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調的風格及姑娘們邊唱邊跳的歡樂情緒)。說出歌曲在歌唱什么?怎樣的情緒?集體朗誦一遍歌詞。3、放慢速度學唱歌曲旋律4、加進歌詞,用歌曲應有的情緒演唱歌曲。5、排練打擊樂與人聲,然后再加上音高樂器為歌曲伴奏。6、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發揮其特長,合作和諧,表演好《趕圩歸來啊哩哩》,表現彝族同胞的農家樂。三、聆聽《豐收鑼鼓》1.導入:人們在喜慶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鑼打鼓來慶賀。中國的鑼鼓經世界聞名,非常有中國特色。中國管弦樂器也有別于西洋管弦樂器。2.欣賞樂曲第一部分。設問:在你眼前仿佛出現了怎么一個場面?你從音樂聲中感受到了怎樣的情緒?3.欣賞樂曲第二部分。設問:這一部分與第一部分對比,情緒上有什么變化?4.聆聽全曲。(1)看著書上的譜例,隨著音樂的發展,舉手指出、示意是第幾段?(2)合著音樂的速度和情緒,作模仿該段主要樂器的演奏動作。(3)出示相應的民族管弦樂隊的圖片,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模仿演奏的動作,三結合立體的欣賞全曲,把學生的聽覺、視覺、動覺想像都充分調動起來,投入到音樂中去。5.師生交流(有時間可允許再復聽一次)。6.小結:豐收的喜悅場面是非常熱烈的。感受從豐收中獲得勞動成果的歡樂。四、主題創作活動1.圍繞著“歡慶”的主題自由命題,創作一段音響(音樂)。2.課前提出創作要求,如大家自帶些自制的樂器等。3.對有樂器演奏能力的學生,鼓勵他們把家里的樂器帶來自己創作旋律,伙伴們配上打擊樂等去表現該主題。4.此項創作活動旨在學生的參與,不求規范、正統、只要能反映出主題的情緒就應給予鼓勵。因此創作的過程是重要的,而創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評價對象,當然有好的作品更好。五、課堂小結,師生再見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課時目標:1、音樂中體驗農業豐收帶來農家樂,從而促進社會的安定與發展。2、學會用輕快、和諧的聲音演唱合唱歌曲《蘋果豐收》,體會果農豐收后的喜悅心情3、初步感受朝鮮族音樂風格教學內容:歌曲《蘋果豐收》聆聽《快樂的農夫》教學重點:歌曲《蘋果豐收》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表演《蘋果豐收》1.引入:通過前邊的學習,大家一定對新農村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我們今天要來感受一下朝鮮族的果農們在豐收后的喜悅心情(范唱欣賞)2.在范唱使學生感受作品的整體效果后,放慢速度學習歌譜與歌詞。先慢后快。3、學習第一樂段,四個樂句,每句2小節。把每個樂句分組,一個小組,規定時間2分鐘自學,然后四個樂句接唱,能接上的為勝者(慢速度)。教師重點指導不能接唱的小組,集體幫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應達到的速度。同樣是競賽,跟不上速度唱錯為敗者。從競賽中激發學習學譜的積極性。4、第二樂段的學習分高低聲部進行。把全班分為二部分,各承擔一個聲部。教師先分別示范兩個聲部的曲調;然后各聲部由組長帶領先自學,教師巡視,重點指導低聲部。(同樣先慢速度學唱)

5.合成時,由第一樂段的最后一句接二聲部合唱,因第一樂段的最后一個音“do”就是低聲部開始的音高,這樣幫助低聲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歡樂的情緒。7、配上伴奏。8、請幾個學生伴舞(朝鮮舞基本動作)。9、完整地表演朝鮮人民蘋果豐收時的歡樂情景。三、聆聽《快樂的農夫》1.初聽全曲。2.設問:這首鋼琴獨奏給你什么感受(快樂?雄壯?悲傷?)。3.學唱主題4小節。4.為這主題4小節伴奏(1)全班分二部分,分別按書上節奏用拍手與拍腿為主題曲調伴奏(教師彈主題)。(2)一半學生唱主題,一半學生分二聲部用拍手與拍腿伴奏(交換一次)。5.復聽全曲。全班為鋼琴獨奏曲伴奏。同學拍手(高聲部)、拍腿(低聲部)6.小結:簡介樂曲背景。四、“選擇合適的音組填入空白小節”練習1.這一練習的目的有兩個:(1)從填空活動中,讓學生獲得組成流暢曲調的感性認識。為學生自己的創作活動作鋪墊。(2)這一練習,也是音樂語言的結果,感受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是識譜的訓練。2.熟練地把譜唱好,并進行試填入。3.在反復地唱完整曲調中,判斷組合的最佳方案。4.交流自己的練習成果,并進行評價。5.小結:把最佳的練習展示、試唱,并進行表揚。五、課堂小結、師生再見!課后反思:

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通過對革命音樂的欣賞,教育學生牢記革命傳統,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道理。2、鼓勵學生到課外尋找資料,在課內進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設計等活動,加深對革命“足跡”的認識,使課內外的封閉式與開放式教育相結合。3、能用充滿激情的聲音演唱歌曲《雨花石》4、在唱歌實踐中,掌握裝飾音知識與唱法。教學內容:歌曲《雨花石》聆聽《紅梅贊》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歌曲《雨花石》1.簡介書上插圖“南京雨花臺烈士群像雕塑”。2.聆聽歌曲范唱,放慢速度旋律試唱(由于這首歌的曲調節奏較復雜: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這首歌曲不宜讓學生識譜視唱,主要通過聆聽范唱,范唱曲調從聽覺中加強學生的模仿記憶,有了基本旋律的輪廓后,讓學生看譜唱曲。為了加強其記憶,可分為二部學習。第一部分為前四樂句,第二部分為后四樂句加尾聲。有困難的小節,必須是以樂句的單位進行指導)。3.裝飾音學習(在曲調開始學唱時先不加裝飾音,當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簡單講解倚音的寫法與作用)。4.演唱歌曲(在曲調唱得很流暢的基礎上填上歌詞,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現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質)。5.表演歌曲(在學生充分理解歌詞深刻含義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四句歌詞設計四個造型為歌曲做背景,并充滿深情地唱好歌曲)。三、聆聽《紅梅贊》1.課前請個別學生準備歌劇《江姐》的劇情故事。在欣賞前給全體學生講這一故事。2.欣賞全歌。設問:歌名《紅梅贊》的含義是什么?3.再聽歌曲:設問:你從歌曲的情感與風格中領悟到什么?(提示:書上插圖是江姐的形象)4.小結:這是反映解放戰爭時期革命先輩留下的“足跡”。四、課堂小結,師生再見!課后反思:第二課時課時目標:1.革命歌曲留下的歷史足跡,使我們不忘過去,這就是音樂的社會功能。讓我們在革命歌曲的音樂中,牢記革命傳統,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道理。教學內容1、聆聽《紅星歌》2、聆聽《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聆聽《紅星歌》1.課前先請個別學生準備《閃閃的紅星》故事。在欣賞前給全體學生講故事。2.欣賞全歌。設問:歌曲講述了什么內容?反映的是什么時期的斗爭。3.再聽全歌。設問:音樂分為幾個部分?哪部分的曲調是相同的?當再次出現相同的音樂時請舉手示意。4.復聽全歌。可以隨音樂哼唱歌曲。設問:歌曲的體裁是進行曲,還是舞曲、搖籃曲?5.小結:這是反映工農革命時期少年兒童積極參加革命斗爭的足跡。三、聆聽《歌唱二小放牛郎》1.上節課前兩個故事,我們都請同學講,這個故事我請錄音機講,請你們聽仔細——播放本歌錄音。2.設問:誰聽清楚了這個故事?能復述一遍嗎?3.再聽一次:記著歌曲的情節。歌曲中的主角是誰?配角是誰?有幾個場景。4.師生討論:歌曲的人物及場景。5.在教師指導下布置場景、分配角色。注意:要發動學生設計與自薦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學扮群眾角色及牛群、小草等。6.插放本歌錄音,根據歌曲的敘事過程學生演小品。7.小結:這是抗日戰爭時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跡。四、編創與活動1.根據歌曲《紅星歌》、《紅梅贊》、《歌唱二小放牛郎》說說革命的歷史足跡。用線連一連。2.展示各自準備的資料、CD、VCD、圖片、故事,比比誰的資料最生動。五、課堂小結,師生再見!課后反思:第三課時課時目標:1、能用充滿激情的聲音演唱歌曲《我怎樣長大》2、學會用和諧輕柔的聲音演唱歌曲合唱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歌曲《我怎樣長大》1.簡單介紹電影《燭光里的微笑》(這首歌的歌詞看來很簡單,但卻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理解其深刻的含義)。2.聽歌曲范唱揮拍子,然后揮拍唱歌曲旋律聲部(這首歌的曲調是三拍子,學唱時要求學生用三拍子的指揮圖式邊唱邊劃拍進行。放慢速度分兩個樂段學習)。3.豎笛F調練吹歌曲二聲部,然后分組交替用笛子為旋律聲部伴奏,熟練二聲部后先唱唱二聲部然后試著合唱(在歌曲的表演時,注意歌詞的語氣,如疑問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暢性及二聲部的和諧)。3.在學生理解詞義的基礎上討論,說說自己應“怎樣長大”?三、課堂小結,師生再見!課后反思:第四課可愛的家第一、二課時課時目標:一、欣賞3首中外反映“家”為題材的作品,體驗其音樂的風格、題材、體裁的各自特點,并從中感受音樂的人文性,“家”的可愛,“家”的樂趣。二、學習豎笛的長音吹奏練習,并進行二聲部吹奏實踐。

教學過程:一、聆聽《天黑黑》(第一課時)1.引入:這是一首以現實生活為內容的家庭里所發生的一個小故事——欣賞《天黑黑》。2.你聽懂了嗎?如果還聽不清楚,再聽一遍。3.你能說一下這個小故事嗎?4.師生議論。設問: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說說你自己的看法?(家庭里發生的瑣碎小事不必下結論,可以各說各的)5.再復聽一遍,按書本上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形容詞。(答案:詼諧)6.小結:這樣家庭既詼諧又親切可愛。二、聆聽《可愛的家》(第一課時)1.介紹歌曲《可愛的家》的創作背景(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以引起學生的興趣)。2.范唱《可愛的家》,然后讓學生哼唱(這樣既可讓學生熟悉內容,又可讓學生熟悉主旋律)。3.初聽樂曲。設問:樂曲主題的主奏樂器你能聽出來是什么嗎?4.復聽樂曲。設問:主題重復了幾遍?表達了怎樣的情緒?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5、用豎笛F調吹奏《可愛的家》6.小結:家庭是溫馨的、可愛的。三、聆聽《回家》(第二課時)1.初聽樂曲。設問:這首樂曲是什么樂器演奏的?在西洋樂器的分類中屬哪一類?(順帶簡單介紹西洋管樂器組成)2.復聽樂曲。設問:這首樂曲與上一首《可愛的家》在內容與情緒上有什么相同與不同?3.請你為這首曲調配上歌詞,歌詞的內容與“回家”的標題是一致的,試一試,唱一唱,奏一奏。4.在樂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編的詞。5.小結:家是可愛的。四、豎笛長音吹奏練習(第二課時)1.1=C音階練習2.1=C三度音程練習:3.樂曲練習:(1)《剪羊毛》。(2)《別處哪兒有》。二聲部吹奏,注意聲部的和諧與節奏的準確。第三課時課時目標:一、學會用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灣》。二、通過學唱《外婆的澎湖灣》這首以“家”為題材的作品,感受音樂的人文性,“家”的可愛,“家”的樂趣。教學過程: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表演《外婆的澎湖灣》1.范唱歌曲《外婆的澎湖灣》(這首通俗歌曲較為流行,學生都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啟示下較容易學唱)。2.用鋼琴帶領學生學唱歌曲旋律(在曲調的學唱中,有些節奏通過聽唱,指導學生學唱,不必講解樂理的名稱如等,能合著教師的鋼琴伴奏唱即可)。3、歌曲處理(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懷想”帶有敘事性,所以在演唱時,把發生的事情交待清楚;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處理重點也按排在此段。演唱的力度上較第一部分要有變化)。4、歌曲伴奏學習及實踐。5、小結:這是家庭中隔代之間的溫馨之情。三、課堂小結,師生再見!課后反思:

第四課時課時目標:一、學會用飽含深情的聲音演唱歌曲《牧場上的家》,并能在演唱的過程中關注到聲音的和諧與輕柔。二、通過學唱《牧場上的家》這首以“家”為題材的作品,感受音樂的人文性,“家”的可愛,“家”的樂趣。三、從改編《牧場上的家》中獲得創作的經驗。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表演《牧場上的家》1教師范唱。引入:.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首美國兒童對自己在牧場上家的贊美的歌曲,他們是是怎么贊美的呢?(教師范唱時要注意弱起拍的節奏及換號處,要求學生在看譜聽教師范唱曲調中,找出曲調中的相同樂句)。2.學唱曲調。(1)先在教師指導下學唱第一樂句8小節,及第三樂句的8小節,要求學生劃3/4拍指揮圖式唱譜。(2)學生自學第二樂句的8小節,劃拍把握好節奏的長短。注意弱拍節奏。(3)在教師完整的彈奏曲調后,準確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強弱感,并隨著曲調起伏唱出力度的漸強、漸弱。3.演唱及處理歌曲(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對牧場家的愛。第三樂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強)。

二、改編練習1.非常熟練唱好前8小節曲調。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3.學生自由選擇兩種拍號進行改編,如:4.改編展示:學生試唱自己的改編曲。教師要多加鼓勵學生的改編曲。5.小結:改編也是一種創作,但由于不同的拍號,所以情緒也不盡相同。課后反思:

《故

鄉》

時課時目標:通過聆聽,讓學生從音樂作品中領悟愛家,愛故鄉的做人基本素質。并通過多種藝術形式,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愛。

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

聆聽《誰不說俺家鄉好》

1.課前請幾位同學在網上或圖書館尋找關于影片《紅日》的劇情,在課上簡單向大家作一介紹。2.把歌曲或歌詞用投影片在屏幕上展示。3.初聽歌曲。感受歌曲情感。4.師生議論歌曲內容:對家鄉的贊美,對解放區的贊美。5.聆聽歌曲。(師生可隨錄音輕輕哼唱,體驗人們對家鄉的愛)6.完整演唱歌曲。(隨伴奏帶,師帶生演唱)體驗人們對家鄉的愛。7.小結:解放區的人民對家鄉的愛。三.

聆聽《思鄉曲》1.師簡介由介紹《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作者:馬思聰——《思鄉曲》創作背景。2.學唱內蒙古民歌《城墻上的跑馬》曲調,并要求能背唱(該曲調即教材本曲的主題)3.初聽樂曲設問:當你聽到內蒙古民歌《城墻上的跑馬》曲調時,請舉手。4.聆聽樂曲設問:小提琴獨奏《思鄉曲》給你什么感受?5.小結,樂曲表現了遠離故鄉的人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四.

聆聽《鄉間的小路》1.直接導入,初聽歌曲設問:這是什么地區的歌曲?(臺灣校園歌曲)歌曲反映了什么內容?(作者對故鄉的熱愛)討論以上問題,不清楚可再聽范唱。2.把歌曲通過投影在屏幕上展示。聽一遍曲調范奏,學生再進行劃拍練習。3.邊看歌曲邊聽錄音,以加深對歌曲的印象,允許同學輕聲隨錄音哼唱。4.結合曲調講解變拍子。5.學唱前8小節曲調,要求打出每小節的強拍。6.師生討論歌曲給自己的感受。7.以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作傾訴的歌唱,以第一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歌聲中去表現8.小結: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是多么的蕭灑,讓人流連忘返。

課后反思:

時課時目標:一、能夠用輕柔和諧的聲音唱好歌曲二聲部合唱;二、通過親身體驗,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

表演《故鄉的小路》1.直接導入:我們自己來表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2.聆聽范唱,提出三個要求。(1)

歌曲有內容是什么?(2)

由幾個聲部組成?(3)

隨范唱劃指揮圖式,有什么發現?3.討論以上三個問題。4.聽一遍曲調范奏,生進行劃拍練習。5.結合曲調講解變拍子。6.學唱前8小節曲調,要求打出每小節的強拍。7.在前8小節唱得非常熟練的基礎上,把全班分為兩個聲部,分聲部各學唱自己的聲部曲調。8.弱起小節不從理論上去講,而是從歌詞的重音布局去闡述。如“我那故鄉的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這樣學生很自然把弱起小節唱好。9.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曲的重點與難點,要以對故鄉的“彎彎小路”與“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傾訴的歌唱,以第一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聲之中去表現。10.設計打擊樂伴奏,注意4/4與3/4的變換。分組討論,展示。師給予評價和激勵。三、課堂小結,師生再見!課后反思:

時課時目標:一、學會用輕快、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如今家鄉山連山》二、通過親身體驗,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表演《如今家鄉山連山》1.歌曲以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描述,表達少兒對家鄉的贊美。所以演唱時要把這種歡樂的情緒,天真可愛的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2.用多種形式學習歌曲。(1)

第一、二句的曲調學習,通過聽辯相同與不同小節進行識譜學唱。(2)

二聲部分唱4小節,可作為發聲訓練,頓音要唱得有彈性,表達一種開懷大笑的情緒。(3)

最后二句的曲調學習采用聽唱與視唱相結合的手段學唱。(4)

當曲調熟練后,先可用襯字“對方”唱,在此基礎上再唱歌詞,并唱好語氣的起伏。(5)

在歌曲唱得較有情感,熟練的基礎上分組自編表演唱。(6)

各組展示。3.小結:純樸、天真、可愛的故鄉情。課后反思:

第六課

歡樂少年

教學目標:一、以不同的風格與形式,去表現不同層面的少年活潑歡樂的情緒。二、在前面幾課曲調填空、改變等練習的基礎上,進行曲調最后2小節的創作,感受曲調的結束感。三、在歌唱實踐中掌握下滑音唱法。四、學習豎笛#5、#2、#4的指法,并進行三聲部曲調的吹奏練習。教學重難點:一、感受、并表現音樂不同的風格、情緒。二、豎笛#5、#2、#4的指法,及三聲部曲調的吹奏練習。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課時目標:一、通過學唱《叮鈴鈴》表現少年活潑歡樂的情緒。二、通過聆聽《可喜的一天》,感受蘇聯少年兒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表演《叮鈴鈴》(一)節奏導入。設問:這兩個小節你能聽出是什么聲音?——鈴聲——哪里來的鈴聲。請聽(二)聽范唱。歌曲表現了什么內容?兩段歌詞,兩種鈴聲,你能說一說嗎?他們各自表現了少年怎樣的心情與情景?(三)學習歌曲曲調。1、歌曲的前4小節是全曲的主題音調,學好這4小節至關重要。可跟琴模唱后加試唱,唱好這4小節。2、從第5小節到第12小節讓學生自學試唱歌譜。然后流暢地唱好齊唱部分曲調。3、二聲部10個小節,分聲部讓學生自學。這兩個聲部節奏與旋律,學生基本上能視譜唱出。4、這曲調要唱好的關鍵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風格。這里包括裝飾音、滑音、#5等技術上的處理。讓學生在聽辨的基礎上模仿、練習。(四)學唱歌曲時,襯詞“羅”等要處理好,另外在頓音、漸強、漸弱處要唱出這一群少年活潑歡樂的性格。(五)在較熟練地唱好歌曲的基礎上,按教材上的伴奏要求,用豎笛為歌曲伴奏。三、聆聽《可喜的一天》(一)史地知識導入。設問: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紀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誕生了什么國家?(蘇聯)談話: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由蘇聯軍隊攻克柏林與英、美、法盟軍會師,取得決定的勝利。本歌就是蘇聯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二)聆聽歌曲,并介紹歌曲的時代背景與內容。(三)朗讀一遍歌詞,旨在進一步體驗歌曲內容。(四)再欣賞一遍歌曲。(五)師生議論從歌曲中獲得的感受。(六)完成課本上的練習:歌曲分為幾部分?(兩部分)用圖形表現歌曲的不同部分。(七)小結:本歌表達的是蘇聯少年兒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四、課堂小結,師生再見!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課時目標:一、通過學唱《雛鷹之歌》表現少年活潑歡樂的情緒。二、在歌唱實踐中掌握下滑音唱法。三、通過聆聽音樂《羅馬的松樹》,體會歐洲意大利少年兒童們歡樂的活動。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表演《雛鷹之歌》(一)背景介紹:20世紀90年代初的團中央發動的《跨世紀中國少年雛鷹行動》少先隊教育活動,旨在把全國少年兒童培養成江總書記提出的“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紀的接班人。本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而創作的歌曲。(二)聽范唱,每遍都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這首歌的風格性很強所以多聽范唱對學好這首歌有很大的作用。(三)學唱這首歌曲。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分為第一樂段的8小節,第二部分分為第二樂段的8小節。(四)在學唱曲調時,可暫不唱滑音記號,當曲調基本學會,并能流暢的按規定速度唱譜時,才把歌詞加上。(五)在唱歌詞時,適時按要求加上滑音記號,使歌曲的風格更濃郁,因此,可順帶講下滑音記號唱法。(六)該歌曲帶有新疆地區的音調特征,所以打擊樂器按×××××│節奏為歌曲伴奏,使歌曲的風格更強烈。三、聆聽《羅馬的松樹》(一)設問導入:你們是否想了解歐洲南部的少年兒童們是怎樣玩耍的?(二)初聽《博爾蓋塞別墅的松樹》(不告訴曲名)。設問:你們能從音樂聲中想象這一群少年兒童在干什么?(學生們議論)(三)介紹作品名稱及創作背景。這是作曲家創作的一套描繪羅馬風景人物的音樂組畫——《羅馬的松樹》第一段博爾蓋塞別墅的松樹。描寫一群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在羅馬游覽勝地博爾蓋塞別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四)聆聽舞蹈的場面音樂——第一主題。(五)聆聽第二主題旋律。(六)復聽全曲:完成聽音樂排序等要求。(七)小結:歐洲意大利少年兒童們歡樂的活動。四、課堂小結,師生再見課后反思:

第三課時課時目標:一、在前面幾課曲調填空、改變等練習的基礎上,進行曲調最后2小節的創作,感受曲調的結束感。二、學習豎笛#5、#2、#4的指法,并進行三聲部曲調的吹奏練習。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聽辨練習(一)用鋼琴分別彈奏這兩段曲調。要求聽辨這兩段曲調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二)跟著鋼琴模唱一遍,說出這兩段曲調相同與不同之處。(節奏相同,曲調也基本相似。不同之處是第2小節的4升高半音為#4)(三)用豎笛吹一吹,進一步鞏固4與#4的音高關系。三.創作活動完成曲調最后2小節的創作,唱一唱,奏一奏。注意:(一)該創作活動旨在讓學生創作的最后2小節要有結束感。從音樂的技術上講就是調式感的問題,但與學生不講調式問題,僅僅是感性上要求有結束感即可。(二)從曲調的發展來看譜例1應該是do結尾,譜例2應該是la結束。但必須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獲得,而不是教師包辦代替。四、豎笛吹奏(一)音階練習:1、大調音階:1234567i2、小調音階:67123456(二)#5、#2、#4指法練習。(三)和聲小調音階671234#56(四)《多瑙河之波》三聲部吹奏:1、先練習前16個小節的一聲部。注意連線及分句。2、分聲部練習吹奏,注意按指揮的手勢整齊進入,休止處的節奏要準確。3、合奏時要注意指揮的手勢,要傾聽各聲部的音準和節奏。第二、三聲部的音量要控制著,要突出第一聲部的旋律。4、在流暢地吹好前16小節的基礎上,再吹奏后16小節的曲調。課后反思:第七課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演唱《踩雨》、聆聽《雨滴》二、課時目標:1、能演唱《踩雨》感受夏天雨中玩耍的情景。2、聆聽《雨滴》感受鋼琴彈奏的雨滴。3、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三、教學重難點:重點:演唱出歡樂、活潑的心情。難點:自制樂器表現下雨時的音響效果。四、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歌曲《踩雨》(一)導入:夏日的雨聲,沙沙沙;赤著腳丫踩在雨中,叭叭叭。這種聲音能構成美妙的音樂嗎?請聽歌曲《踩雨》(二)新授:1、聆聽范唱。誰能模唱開始兩小節“沙里格沙”?說明他既非常認真地聽,又代表他的記憶力非常強。誰能看著譜唱出開始兩小節的曲調?2、跟范唱演唱“沙里格沙”這句。3、跟鋼琴哼唱前12小節曲調,注意輕聲唱。4、學會曲調后輕輕填詞演唱。5、誰在夏天的雨中踩過雨?說說你當時的心情?6、剛才我們從歌曲中了解到踩雨中的情節,那在音樂中又怎樣來表達這種心情呢?(聆聽后半部分)7、跟鋼琴哼唱。注意附點八分音符,可能學生會唱錯。在這里教師可范唱讓學生發現不同。8、完整演唱歌曲。這首歌我們可分幾部分呢?怎么來處理各部分演唱呢?9、我們大家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要帶著歡樂,活潑的心情,表現在夏天玩耍的情景。三、聆聽《雨滴》你能聽出鋼琴彈奏的雨滴聲嗎?1、聆聽第一樂段給你什么感受?聆聽第二樂段在情緒上與第一樂段對比起什么變化?2、介紹肖邦創作背景及生平。3、小組合作用自制樂器來表現下雨時的音響效果。四、課堂小結,師生再見課后反思:第二課時一、教學內容:演唱《雨中》、聆聽《踩雨》二、課時目標:1、能演唱《雨中》,要求學生身臨其境地輕松活潑、風趣地表現歌曲。2、聆聽《踩雨》感受各中各樣的雨景。3、讓學生從音樂中感受到各種聯想與想象。三、教學重難點:重點:輕松活潑、風趣地表現歌曲。難點:輕松活潑、風趣地表現歌曲。四、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歌曲《雨中》1、聆聽《雨中》范唱2、跟范唱做拍手節奏。3、跟范唱唱襯詞,再加上拍手。4、聆聽歌曲用筆圈出八分休止符。5、跟范唱學唱后半拍起拍。6、哼唱整首歌曲。7、通過范唱來糾正出錯的地方。8、要求學生身臨其境地輕松活潑、風趣地表現歌曲。三、聆聽《踩雨》1、同一內容,但由于作曲者不一,歌曲的構思、風格與不一。上節課我們學唱了一首《踩雨》,今天我們來聽另一首《踩雨》。2、聆聽《踩雨》歌曲表現出怎樣的情景?什么地方能產生回聲?談談兩首《踩雨》同工異曲之奧妙嗎?四、課堂小結,師生再見!課后反思:第三課時一、教學內容:演唱《雨中》第二聲部、聆聽《暴風雨》二、課時目標:1、聆聽《暴風雨》感受音樂的表現變化無窮。2、發揮想象,能夠創作音樂。三、教學重難點:重點:輕松活潑、風趣地表現歌曲。難點:創作音樂。四、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歌曲《雨中》第二聲部(一)引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雨中》,為了使歌曲更好聽,我們今天來學二聲部。(二)新授:1、學唱二聲部曲調。兩聲部合唱時用鋼琴彈奏二聲部旋律。2、聆聽范唱注意標有表情記號的演唱效果。3、帶感情演唱,注意各種表情記號的唱法。三、聆聽《暴風雨》從樂曲的旋律中聽到了你熟悉的主題嗎?你認為這段音樂描寫了那些場景?1、再次聆聽,邊聽邊用神態、動作……表現你對音樂發展過程的感受。2、根據本課內容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單獨發揮自己的想象,創作音樂——命題創作。3、創作音樂表演四、課堂小結,師生再見課后反思:

第8課

《冬

雪》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學唱歌曲《雪花帶來冬天的夢》。2.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感受歌曲所表現的明朗和歡樂的情緒。3.在新穎的教學環境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歌!二、歌唱教學《雪花帶來冬天的夢》1.師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有哪些動物在冬天里會冬眠嗎?2.讓我們再來欣賞一首歌曲,看看剛才你們所說的動物在不在里面。(欣賞《雪花帶來冬天的夢》一遍)3.你體會到他們用一種什么樣的情緒在演唱。(再欣賞一遍)4;跟著音樂輕唱全曲(一遍),并在間奏的時候拍拍手,唱出你覺得最美的一句旋律。5.你覺得這首歌有沒有比較難唱的一句?(反復練習節奏XX

|

X.XX

|

X.XX

|)6.用節奏呼應的游戲反復練習

P50頁第二行最后一小節到第三行第三小節

的旋律7.完整的歌唱《雪花帶來冬天的夢》(一遍),找出還需要解決的問題。8.請再輕聲歌唱全曲,根據音樂的速度、力度、情緒、節奏等把歌曲演唱得更好。(在演唱時也可加入拍手或“嘿嘿”等加以裝飾)三、欣賞《乘雪橇》1.用鋼琴試奏

P46頁,學生跟著鋼琴熟悉這段曲調。2.初步感受音樂《乘雪橇》(一遍),說說這一曲調在樂曲中出現了幾次?3.復聽音樂(一遍),談談自己的感受,并說說音樂變化對音樂的表達有哪些作用?4.再聽音樂(一遍),從這首樂曲中你們都聽到了些什么聲音呢?(鈴鐺、馬鞭、馬兒嘶鳴。)5.師總結:這是一首具有美國爵士樂風格的樂曲,講述了小朋友們在雪地里玩耍時的情景,希望你們看到。四、課堂小結,師生再見課后反思:第二課時課時目標:1.學唱歌曲《堆雪人》。2.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感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